盆腔炎中医医术专长综述.doc_第1页
盆腔炎中医医术专长综述.doc_第2页
盆腔炎中医医术专长综述.doc_第3页
盆腔炎中医医术专长综述.doc_第4页
盆腔炎中医医术专长综述.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医术专长综述尊敬的老师大家好:我所学的医术来源于上学和临床实践经验与名师的指导,我于1995年- 1998年在赤峰卫校中西医结合班学习,开始接触中医知识,毕业后回到村卫生室做了调剂,2010-2013年在鄂尔多斯学院进修中医,又认真学习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治疗妇女的盆腔炎掌握更多的学习经验剂验证妙方,适用于临床运用。盆腔炎主要是月经期、产褥期、流产后术后感染了外邪,具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主要有下腹疼痛,腹胀还有腰痛,此外身体发热、寒战、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带下增多而黄,甚至脓一样或赤带的出现、舌头红、舌苔厚,持续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慢性的了。主要症状是经常下腹隐痛或者胀痛,长期的反复发作,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加重。盆腔炎的论中医辨证:盆腔炎属于祖国医学月经病、带下病、不孕血症、淋浊、疝痛、腹痛、积聚等病范畴。湿聚成痰,血滞成淤,痰瘀互结,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冲任二脉损伤是主要病机,导致了脏腑功能失调,即使是寒湿症,起始亦有湿热的过程,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盆腔炎的关键,肝经郁久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导致湿热之邪蕴滞而形成了盆腔性病变,所以以肝脾湿热为基础病变的盆腔炎亦应谨守调经为主,调肝为先,扶脾益肾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坚持辨症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调肝危险,调经为要的思路,认为湿热之邪贯穿于盆腔炎的始终。湿热之邪贯始终,盆腔炎患者多见面如油垢,大便粘滞不出,白带过多切黄、白、赤、褐详见,带下腥移难闻。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脾胃阴土,主运化水湿,故湿邪致病、常先困脾,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常伴腹脘胀满,四未肿胀。急性盆腔炎急性期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热驰张、寒战、高烧、头痛、食欲不振,形成腹膜炎,盆腔脓肿,伴有尿道刺激症和直肠刺激症,都与热邪致病有关。湿热之邪、纠合为病,转归为慢性盆腔炎后,病人常见为身热不扬和小腹灼热。湿热的内淤与血相搏,阻滞气机,不通则痛,伤及血络则月经失调,如月经提前,量多,质稠、湿聚成痰、血滞成淤,所以痰瘀互结,就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冲任二脉损伤,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也导致了脏腑功能失调,即使是寒湿症,起始亦有湿热的过程,所以祛湿清热法是治疗盆腔炎的关键。(注重从肝经论治)妇人经水所以能应时而至,届时而竭,全赖肾气盛衰,肾主藏精,肝主藏血,肝肾精血之要。所以在调经门中反复强调“肝气之郁结”肝气不舒,肝气之逆等为经水失调之缘,而其治法也正是以调肝为先。盆腔炎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二脉的损伤,而在十二经脉中,足厥阴肝经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肝脉与任脉交会于曲骨,又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而冲、任、督三脉同起与胞中,一源而三歧,肝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中医所论之肝,功能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面议及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所以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与肝脉息息相关,患病后带下异常是肝经湿热下注的表现,盆腔炎疼痛时多牵及股阴疼痛,当感染较重时,还会形成肝包膜炎,这都是足厥阴肝经过之处,因肝经郁久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邪蕴滞而形成了盆腔炎性病变。所以,以肝脾湿热为基础病变的盆腔炎在治疗上亦应谨守调经为要,调肝为先,扶脾益肾的治疗原则。辨证治疗1、 急性盆腔炎1. 发热型:主证:高热寒战、腹痛拒按、带下黄浊,或脓带腥臭、腹胀便秘或搪而不爽,口干舌燥,小便腥臭,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或弦数。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方药:1:银翘红酱解毒汤:银花30g,连翘30g,红藤30g,败酱草30g,丹皮10g,生山栀子10g,赤芍10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加减,生大黄(后下)10g,牡丹皮15g,赤芍15g,薏仁15g,银花15g,败酱草30g,白花蛇草30g。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30g,黄连6g,腹胀加枳实15g,茵陈15g,椿根皮10g。二、慢性盆腔炎1.湿热壅阻:主证:低热起伏,少腹隐痛或腹痛拒按,带下增多,色黄粘稠秽气,尿赤便秘,舌黯滞、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祛瘀散结方药:金银花30g,鳖甲15g,连翘15g,升麻10g,红藤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20g,生蒲黄15g,椿根皮15g,大青叶10g,茵陈15g,桔梗10g加减:发热者,加柴胡10g,大便干加桃红10g,大黄5g2.气滞血瘀型主证:少腹两侧吊痛或胀痛,刺痛拒按,腰骶酸痛,腹胀便秘,带下增多,舌黄或白,月经不调,婚久不孕,苔薄,舌质黯而有瘀点,脉细弦。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少腹逐淤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15g,川芎15g,延胡索15g,五灵脂20g,乳香10g,没药10g,川楝子10g,小茴香10g,焦山栀15g加减:低热者加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25g,经下不畅者加益母草30g,红花10g,路路通15g,便秘者加大黄5g,枳实10g3.气虚血瘀型患者表现为下腹疼痛或坠痛,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增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经血量多有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苔白,脉弦细或弦涩无力。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参芪四物合红藤败酱散加减川芎20g,赤芍20g,桃仁20g,丹皮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