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教育水平或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女性发展和女性社会参与程度的基础也是女性 社会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极 大的成就女研究生教育发展也有了飞速进步我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数量正 在逐年增加笔者经过对 w 市几所招收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大学的调查研究和 数据收集整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 本文首先对我国女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运用数据展现了教育 学科硕士研究生发展的情况并引用相关数据对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这 一现象进行分析 其次对引起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的原因做了全面的分析主 要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教育因素教育学科研究生考试特点因素内部原因也就是女研究生自身的因素 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分析阐述女性在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和未 来发展状况并对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进行一些思考对于这种现 象的出现应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可能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缓解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女性自身的努力全社会的支持以及教育界 的共同合作 关键词教育学科 女性高等教育 女硕士研究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easur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it is also a sign marking womens social and e conomic statu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 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women postgraduat es education has also gained rapid progress. the number of women who have receive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in steady increase. under this general enviro nment, this thesis tries to study why women postgraduat es are in the majority in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by inquiring students in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w city and analyzing the related data in question. this thesis firstly mak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women postgraduates. by using and quoting related data the author reveals the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that women postgraduates are in the majority in that group. secondly,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out the cause of the fact that women postgraduates are in the majority in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cause from two viewpoints: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angles. the outer cause contains soci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factors.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also accounts for this fact. the inner cause mainly concerns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by analyzing the record of the inquiry, this thesis gives a description about such women postgraduates stud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further thought about this phenomenon: though this fact might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we should take an objective attitude towards it. to minimize its negative effect, it takes the effort of women themselves, the support from society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key words: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for women women postgraduate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笔者所处的院系和其他一些教育院系一样女硕士明显占着绝大多数这种现 象似乎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和习惯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人对此现象提出异议这种 现象是否正常怎么评价这种现象似乎还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 对这个现象产生兴趣之前笔者对性别方面的研究有着浓烈的兴趣 性别人类的一种基本属性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男女之间又有什么差 异这些差异的性质是什么性别与教育的各门学科建制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引 起了诸多的思考和讨论同样它在学术史上也一直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经久不衰 常提长新同时又是异常敏感的话题在各个学科中情况都是如此也许这一话 题之所以如此令人着迷部分正是因为它的复杂难辨选择这样一个富有争议的话 题作为论文的选题绝不仅仅是笔者一时的心血来潮 1.1.1 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对性别的关注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许多学科都开始了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当 然教育理论界也不例外教育理论研究者们认为教育领域内存在着性别不平等为 了更好地揭示并改变这种现状他们对其发起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是由女性主义研究者们首先发起的他们认为相对于男性女 性在入学机会学校教学教材文本以及教育行政政策等方面都没有受到平等的 待遇比如女性的辍学率高于男生男女两性受教育年限差距较大等更为严重的 是人们对这种性别不平等早已习以为常了并不断通过教育把这种不平等延伸到 社会生活使女性在社会中的境遇更为不利为了寻求女性在社会和教育中的平等 地位研究者们揭示了教育领域内的性别不平等追寻它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善 的对策这些研究包括对教学文本中的性别歧视的批判对课堂教学中性别不平 等的审视性别的文化建构与教育策略女性的伦理与教育模式等等 关于教育领域内性别不平等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教育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也对 相关研究参见史静寰. 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 强海燕. 性别差异与教育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教育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2001 年 5 月 22 日中国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 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指出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 育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 程在同时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 纳入教育内容现在女性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部分归功于 教育理论研究界的努力 这些研究中研究者都是以性别问题为核心都着眼于实践中与性别有关的问 题并期望达到真正的性别平衡尽管关于性别的研究还远不能被看成是教育研究 中的一条主线但为数众多的研究让我们看到教育界对性别话题不同寻常的关注 笔者被这种关注所吸引感染并促发了好奇心最终形成了进行本选题研究的原 动力 1.1.2 现实引起的思考 研究问题不断聚焦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 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教改革的深入女性在受高等教育群体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多尤 其是硕士阶段女性越来越多她们的专业分布也有些特点笔者观察到几乎所有 的教育院系女硕士比例明显偏大这种现象似乎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同了可是 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女性为什么要偏爱选择教育学科作为自己硕士阶段的专业笔 者翻阅了大量的各种近几年的期刊和书籍理论界对这一现象关注极少笔者作为 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女硕士身处的院系也是教育学专业为主而且明显女生多于男 生试图做此研究也是关系到自身的处境和未来从高等教育层面来说一些女性 主义者或许会认为女生多于男生是一次胜利但是这种似乎为人们公认和熟知的现 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占绝大多数的不同学术背景的女硕士们为什么会选择考 教育学研究生她们入学后生活学习状况怎样以及她们毕业后的未来发展情况如 何这些问题久久纠结在我的脑中于是带着对过去的疑问也带着对未来的好 奇便有了本选题的研究冲动 1.2 研究现状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笔者发现虽然教育理论界长期对性别问题 史静寰. 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3013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一直予以特别的关注但关于教育学科内硕士群体性别分布构成情况还没有专门的 研究不过研究者已经对教育学科特点或者学科形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另外对女 性高等教育也有了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还有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研究也有相当一 部分它们为本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研究基础 1.2.1 教育学科特点研究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教育学的形成从萌芽雏形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直到 1806 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教育学才开始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科它有着怎样的学科特点和形 象 笔者查阅了近四十项相关文献资料绝大多数研究者是从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研 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逻辑理论性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定性的对教育学学科 特点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1 教育学学科形象 教育学常常遭到人们的误解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的实际社会震撼力也远 不能及 这与教育学学科形象密切相关学科形象就是一门学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 印象教育学常常给人以亲近但似乎缺乏专业感个性化思辨似乎缺乏科学性 教育学者家都是杂家一块任人驰骋的领地理论总是脱离实践的入 行门槛低等印象 一些研究者认为究其原因则在于它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特点教育学研究对象 的普遍性平凡性导致了教育学亲近但似乎缺乏专业感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 解答的不确定性导致教育学被认为是个性化思辨而缺乏科学性学科基础的广 泛性与跨学科性给人的感觉教育学学者家都是杂家理论类型和性质的多 元性及学科路径多样化教育学常常被视为一块任人驰骋的领地理论结构的层 次性和实践者对教育理论单一实践维度的诉求教育学常常被误解为理论总是脱 离了实践学科属性的综合性给人入行门槛低的错觉 教育学学科形象既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理论的态度也影响着教育理论工作者的 自信心正确认识和解读教育学的学科形象是正确理解各种教育学现象和尽快拜 何小忠. 教育学学科形象及其解读.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2):343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托教育学困境的基础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创新 2 教育学学科性质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科学地界定教育学的学科性 质对教育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研究者对此做了不同角度的 研究笔者以教育学学科性质为关键词搜索到几项相关文献在此试着梳理一 下一些主要观点 对教育学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我国较早的一些教育学教科书和教育学辞典 都认为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例如五院校教育学认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 象和教育问题 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这里理解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南京师大教育 学明确所研究的主要是学校教育这一特定的现象研究这一现象领域内所特有的矛 盾运动的规律王汉澜教授主编的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还有其他一些版本的教育学教材均是此类表述都 认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 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些辞典也有类似的表述 另或表述为教育学是关于如何培养人和教育人的科学 随着对教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教育学研究 要走向综合化的观点即教育学研究既要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吸收相邻学科的研究 成果又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表述中使用教育学 是一门科学 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如何在国外的一些学者中也有一些争论例如英国学 者奥康纳在文章中旗帜鲜明地宣称教育理论应该是科学理论在美国迪西和贝克 认为教育学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还是一门应用科学 教育学要顺应现代科学的时代精神走科学统一的道路这是由教育学本身的 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教育学研究是复杂的教育人的问题这必然涉及自然 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需要吸收相关学科的成果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2529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3739 王汉澜. 教育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2226 陈元晖. 教育与心理辞典.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8.106109 王兆生. 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河南社会科学, 2001(4):9799 瞿葆奎, 范国睿. 当代西方教育学的探索与发展.教育研究, 1998(4):6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1.2.2 关于女性高等教育的研究综述 笔者选取女性高等教育女子高等教育女大学生教育等检索词对 近十年的社科论文和著作进行了文献检索发现女性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研究成果相 当丰硕笔者将从女性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 展和女大学生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1 女性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关于发展女性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的专门论述为数不多大多在研究相 关问题的文章中体现这一研究领域已不再是热点 其次很多研究者关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社会性别公平问题这一问题的实 质主要是要解决由于性别的差异而导致的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刘洪梅认为 女性高等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三个含义第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 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只有尊重女性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第三机会均等原则在高等教育入学上使每个女性 享有与男性均等的入学机会 教育过程中得到均等的对待 有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 很多作者探讨了女性在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性别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概括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不平等第二女性高等教 育地域发展不平衡第三女性入学机会的家庭背景阶层差别很大第四教育 过程中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布不平衡教学内容中的性别角色被定型课 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更偏重于男生师资结构加深学生对两性的传统角色期待 女性获取的教育资源少于男性第五男女大学毕业生获得不同等的就业机会女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传统文化观念经济因素教育自身女 性自身因素等等促进女性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主要有第一进一步完善并实施 保证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第二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教育投入为女性 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第三女性自身重塑形象自立自强是提高 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必要前提第四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要为女性接受高等教 育创设良好的条件第五转变传统观念为提高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创造良好 刘洪梅. 公平与效率关于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思考.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增刊: 134 1 3 6 何君丽. 高等教育性别与公平问题探究. 江苏高教, 2000(1)67 7 0 刘宝春. 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 阴山学刊, 2003(3)106 1 0 9 黄爱华. 女性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 2003(2)22 2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的社会文化环境 以上提到的研究中只有教育过程中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布不平衡 这一方面与本选题研究比较接近但是此前的研究大多只是一些抽象的概述性文字 没有细节性研究 2 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此类研究主要是对近代女性高等教育建国后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 的问题及其分析和发展展望等方面进行的 赵叶珠以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由思想启蒙女子初等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以及 女子高等教育在学制中的确立为线索勾勒出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产生的历史过 程并得出一些几点启示首先女子教育产生与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形成的主要 障碍来自于社会的传统观念其次从中西女子高等教育产生对比来看女性自我 意识的觉醒程度发展水平则是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建国后随这妇女在政治上的解放女性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 机与空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并不是很顺利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调整再次激发了女性 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总的说来女性在高等教 育领域的入学机会逐年增多教育层次不断提高科类分布日益广泛 虽然建国以后女性高等教育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与许多国家特别是教育发 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女性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焦 点这方面的文章比较多在众多的问题中笔者关注到关于女大学生的学科选择 的研究女大学生的学科选择虽然越来越多向政治理工农林等男性领域 学科拓展但原来偏于语言医护人文学科等传统的女性领域学科的格局尚 未改变这一学科差异直接导致男女大学生在今后职业和社会分工上的不同进而 可能造成男女社会地位上的差异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偏向于概括性的说明没有 王香丽. 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2)4042 高耀明, 吴玫.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2002 年学术年会综述. 高等教育研究, 2002(5)104106 王香丽. 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原因及对策.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1)69 赵叶珠. 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启示. 教育评论, 1997(2)8891 马万华.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教育发展研究, 2005(5)15 郑若玲. 新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成就?历史与国际的视角.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6)4548 王香丽. 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2)69 高耀明, 吴玫.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2002 年学术年会综述. 高等教育研究, 2002(5)104 1 0 6 潘懋元. 女子高等教育文化变迁的暑寒表?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 版, 2001(3):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明确系统地进行相关研究 对于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 学者们大多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 我们有理由相 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3 女大学生教育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高等教育的主体或者说承受者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比较多 研究分量比较重研究范围比较广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四自精神的培 养等素质教育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就业择业及创业心理特点分析包括 性心理及行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变革生存状况与改善途径对不同科类及 不同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研究等方方面面 特别是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 对女大学生个方面的教育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社会性别问题但这方面的直接研究 成果不多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 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它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观念和方法研 究者认为社会性别意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因此对女大学生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当今社会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就 业问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不少文章都分析了产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 相应的对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从以上观点罗列中不难看出对于教育学学科特点和女性高等教育的研究所 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的定量的研究比较少而通过对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 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几乎所有的文献的研究设计均是属于扎根理论设计作 为三种主要的定性研究设计之一的扎根理论设计其目的是想要探究个体的共同 经历以便形成一种可供推广的理论其理论重要性不言自明从目前搜集到的资 料来看很少有文献对具体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而本研究正是试图运用归因理 论对教育学学科内硕士群体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试图开拓教 育研究的视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1.3 研究设计 1.3.1 核心概念 既然要以教育学学科中的女硕士群体为研究对象 那么首先就需要对什么是 教 育学学科什么是性别还会涉及到性别刻板印象等概念进行界定必须 说明的是无论是教育学性别这样的基本概念还是平等这样的哲学 命题往往都是颇有争议的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不是本研究的重点也不是笔者能 力所及在参考了一些相关文献后出于研究的实际考虑笔者试着提出了对这几 个概念的界定 1.3.1.1 性别 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由遗传基因决定生理性别是先天的 不能改变社会性别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后天建构的是社会期待与文化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西方妇女 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 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本选题研究中是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结合起来进行的 1.3.1.2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特定性别在一定情景中应表现出的一套心理行为模式对 每个个体来说性别角色都是在遗传的性基础上受社会环境和个人自我概念 的影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 行为的过程 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起着一种特别的框架和模板的作用性别定型 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它是对两性的 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和职业这 魏国英. 女性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132 魏国英. 女性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33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几个成分之间彼此联系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 的期望要求和僵固不变的看法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角色 的现实但同时也使这种现实合理化固着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刻板印象 会使人们把某些行为特征与固定的性别人群联系在一起延伸至并不应简单归因于 性别差异的其他方面这样的推断和延伸为现存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提供了合理的解 释维护了既定的社会性别秩序和角色分工模式 1.3.1.3 教育学学科 根据辞海的解释所谓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教育现 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另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最重要的基 础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 用性的特点需要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 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利于揭示教育的规律论证教育 原理说明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 笔者认为教育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从事教育研究的主题也是具 体的个人而作为生物个体而相对独立的人总是以其特定的性别身份存在于人 类社会中教育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因为教育学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双重身份 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1 研究目的 本选题有两个目的 揭示当前教育学科内硕士群体中性别分布的不均衡现象以及明显占多数的女 硕士群体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状况如何 初步分析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意味着什么以及可能引发的结 果 魏国英. 女性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35 史静寰. 教材与教学: 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 妇女研究论丛, 2002(2):3236 李小江著. 性沟. 三联书店, 1989.919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1.3.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本研究结合教育学科自身特点考察了教育学科硕士群体的性别状况分析了 性别分布不均衡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引发的结果通过对教育学科中的硕士群体状 况的审视有利于从女性学的角度丰富对教育学科自身的研究 现实意义 目前几乎所有的教育院系中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性的比例越来越大透 过这个似乎被大家熟知和习惯的现象我们应该思考女硕士的学习发展情况怎样 这种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及怎样评价这种现象通过本 研究我们可以有理性的认识为以后女性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专业以及学校招生等方 面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1.3.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 文献法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关于女性教育女性主义女性学女性生活方 式以及其它与女性话题有关的著作论文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料能够帮助本研 究基础的形成和论文内涵的充实 调查法 调查法是本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教育学学科女硕士 群体进行考查 1 教育学科内女硕士比例变化情况 选取 w市内教育学科研究生比较多的学校考察近十年来教育学科内女硕士比 例变化并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个案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来分析变化原因 2 教育学科女硕士学习和就业情况 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调查女生学习和就业以及未来发展情况调查内容本身 虽然比较简单只需要获取并整理相关人员的性别信息但令人感到头疼的是 虽然性别是如此基本的信息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调查中除笔者所在的院系可以 获取比较完整的数据信息外其它大学只能拿到一些不完整的数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访谈法 访谈法也是本研究采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教育学科 女硕士进行访谈并获取其观点作为论文分析时的材料 在 w 市四所招收教育学硕士的大学中随机抽取 2 0 名女硕士进行个别访谈这些 女硕士都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目的在于了解女生选择教育学作为硕士专业的原因 访谈方式有面对面访谈和网上交谈等访谈内容主要包括 1 你选择教育学专业是出于什么原因 2 你和你身边的女同学对教育学专业有什么看法 3 谈谈平时的专业学习 4 你对未来就业有什么期望和考虑 5 你如何看待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性偏多现象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引起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专业特点因素这 2 0名被访女硕士有 1 8人认为教育学专业门槛相对比较低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致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分数顺利通过初试很多人可 以几个月突击记忆的形式就能轻松通过专业考试教育学学科的专业性不是很强 在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构成上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大量外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 任何学科的人都可以报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就业因素这 20 名女硕士中有 19 人认为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就业去向比较 适合女性她们认为教育学科硕士毕业大多都去高校或者科研单位工作这些工 作相对清闲收入和待遇稳定女性大多喜欢这一类工作因此这也是她们选择 这个专业的主要原因 家庭因素这 20 名女硕士中有 15 人明确表示选择读研是为了给父母争光让 父母高兴报答父母她们表示她们的父母也倾向于让她们选择这样的专业一是 为了好考二是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份相对稳定并且适合女性的工作 个人发展因素这 20 名女硕士中有 17 人是为了找好工作希望能有自己的事 业和独立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并不想依赖自己的丈夫或者家人从中可以看到 女性自主意识增强这也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 在访谈中关于就业期望问题的回答20 名女硕士回答相对较为一致她们都 希望能进高校从事教科研工作将自己学习的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19 人明确表 示对就业的担心和焦虑她们普遍认为女性在就业中受不公正待遇教育学专业女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硕士更是受歧视访谈中发现大家都对教育学专业女硕士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 笔者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从访谈的记录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几段对 话附在本论文中以供参考 1.3.4 研究框架 第一章论文的引言部分在这一章节中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 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对我国女研究生教育进行概述同时运用数据对教育学科专业硕士 发展的趋势进行概述在此大背景下导出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 性居多现象研究引用相关数据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第三章对引起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的原因作全面深入的阐 述挖掘其中原因主要从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教育 学研究生考试特点因素以及内部原因也就是女研究生自身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 析 第四章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分析阐述女性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 业和未来发展状况并分析这种现象带来的一些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2 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 教育水平或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女性发展和女性社会参与程度的基础也是表明 女性社会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产生比较晚1905 年在教会学 校的基础上产生的受各种原因影响发展比较曲折和缓慢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才有了稳步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指大学教育在我国 女性高等教育主要是指女大学生教育和女研究生教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 国高等教育日益发展高校扩招我国女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女性高等教育 有了很大的发展 2.1 我国女研究生教育概况 早在 1922 年 我国就已有女性进入研究生教育层次 但建国前为数甚少 到 1947 年全国仅有女研究生 58 人建国后特别是在 1981 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我国女 研究生数量开始增长仅 1982 年全国在校女研究生人数就增长到 3550 人占研究 生总数的 16到 1995 年增至 40116 人占研究生的 276是 60 年代的以 1963 年在读女研究生人数是 790 人为例近 51 倍特别是自 90 年代以来我国女 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女干部女科技人员女研 究人员和女教师相应地女研究生所学的专业遍布理工农医和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我国女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层次也分别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大多数女研究 生的专业选择还是集中在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梁桂芝对中国女性研究生教育 的研究发现在授予学位的十大门类中女研究生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医科约占总 数的 2540其次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理科约占同学科研究生总数的 20 35农科约占 30左右工程技术学科约占 1325左右 马万华.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5):15 陈学飞.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 1718 梁桂芝.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探索与实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1(4):10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表 2-1 2000 年2005 年我国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人数表 年份年 研究生总数硕士和 博士人 女研究生总数硕士 和博士人 女研究生所占比例 2000 301239 100456 333 2001 393256 139035 354 2002 500980 187001 373 2003 651260 256763 394 2004 819896 340825 416 2005 978610 424647 434 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女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且发展迅速从表2- 1可以 看到女研究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也表明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我国女研究生数量增长很快但是与我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总人口比例相 比女研究生的比例偏低从表2-1和表2-2都可以看出2005 年我国女研究生数 量增加到了 4246 万人占总人数的 434其中女硕士占硕士总人数的 46 两个比例都不及 50可见研究生中男女生比例仍有很大差距并且层次越高女 生比例越低性别差距越大女研究生占全体研究生的百分比反映男女大学生毕业 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平等程度从国际比较来看虽然与日本相比差距甚小或基 本相当但是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在有数据的 30 个国家中有 14 个国家的女研 究生占全体研究生的比例超过 50有 16 个国家低于 50女研究生比例最高的 是缅甸最低的是加拿大两者相差 34 个百分点欧洲大陆国家的女研究生比例一 般较高大多数国家超过 50少数国家接近 50这反映发达国家男女研究生教 育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女研究生比例还是相对偏低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 发展不平衡导致男女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并且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人们 对女研究生还有一定的偏见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女性人数还是偏少不过我们也 应该看到我国女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应继续加大加快发展女 研究生教育 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 中国教育年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杨明. 中国研究生教育实力在世界的位置. 清华教育研究, 2001(1):485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表 2-2 1999 年2005 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人数表 年份年 硕士研究生总人数人 女生人数人 女硕士所占比例 1999 178525 63492 356 2000 233144 84129 361 2001 306479 116528 380 2002 392136 156423 399 2003 514115 216919 422 2004 654286 288880 442 2005 787293 362337 460 除了女研究生比例偏低的问题外女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专业选择不均衡的现 象受传统学科设置的影响我国女研究生大部分集中在人文社科医学等女性 学科虽然在理工农林学科中女研究生人数有所增加但是相比之下女研究生 的专业分配还是很不平衡目前社会对人文社科等学科的需求出现饱和对这 些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少但是我国女研究生大部分集中于这些学科造成专业人 才的供过于求造成了我国很多专业人才的和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2.2 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性别分布状况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 据统计 自 1999 年到 2004 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连续六年增长率超过 20200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 33 万就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看1999 年毕业 859 人招生 2160 人在校生 有 4786 人到 2005 年毕业生就达 4646 人招生 11352 人在校学生 26826 人 从表 3 可见增长幅度很大 表 2-3 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表 年份年 硕士毕业生人数 人 招生人数人 在校学生人数人 1999 859 2160 4786 2000 1070 2808 6445 2001 1361 4053 8813 2002 1717 4563 10860 2003 2457 6880 15465 2004 3866 9090 20302 2005 4646 11352 26826 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 中国教育年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 中国教育年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其中也包括女性数量的增加笔者观察到 一个几乎被人们认可并忽视的现象近年来教育学专业硕士阶段内女生数量越 来越多几乎占绝大多数明显多于男生把这一现象确定为研究对象后笔者对 w 市的几所招收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大学做了调查和统计采集到相关数据总 体看来十年前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男生所占大于女生从 1997 年开始往后女 生比例逐年增加见图 2-1图 2-2 以 h 大学教科院为例该院在 w 市设置教育学专业的院校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以该院为主要分析样本 该院从 1986 年开始招收教育学硕士 1986 年到 1990 年这五年间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没有一位女性从 1991 年到 1997 年女生比 例稍有增长但还是少于男生1998 年以后女生比例直线上升女生人数占总人 数的 661999 年女生比例高达 80之后的几年女生比例一直处于高于男生 的状态形成一种被人们熟知的女生明显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从图 2-1 和图 2-2 可以 看到这种变化 教科院硕士招生人数对比图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1 9 8 61 9 8 81 9 9 01 9 9 21 9 9 4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 年份 人数 招生总人数 女生人数 图 2-1 教科院硕士招生人数对比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女硕士生人数比例图 0 0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 . 6 0 . 7 0 . 8 0 . 9 1 9 8 61 9 8 81 9 9 01 9 9 21 9 9 4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2 0 0 5 年份 女生占总招人生人数比例 图 2-2 女硕士生人数比例图 笔者调查了 w 市另外几所招收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大学结果发现无一例外 地都是女生越来越多并且女生逐渐占绝大多数笔者采集了一些数据其中以 w 大学的数据为例见图 2-31998 年该校只招收了一名教育学硕士为男性从 2001 年开始女生比例开始变化2001 年招收 9 名女生 3 名男生2002 年招收 15 名女生 8 名男生2003 年招收女生比例占总人数的 902004 年占 802005 年 女生占 872006 年占 74由此可见近年来教育学硕士阶段女生是占绝大 多数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招生人数对比图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 年份 人数 招生总人数 女生人数 图 2-3 w 大学教育学硕士招生女生比例图 2.3 本章小结 虽然我国女研究生教育发展比较晚但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 入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形势下我国女研究生教育也有了飞速的发展我 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正在逐年增加在此大背景下笔者同时发现一个似乎被 人们熟知并忽视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教育学作为自己硕士阶段的专业 所以本章首先简要概述了我国女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并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本文的 研究对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的现象运用数据来分析女研究生教育 发展的趋势通过对 w 市几所招收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大学进行调查采集到相关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