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沈佺期、宋之问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沈俭期、宋之问是初唐时期非常重要的诗人j 对近体诗的最终定型产生起到 关键性作用。本文从文艺学角度研究出发,以初唐宫廷文化生活为背景,分析“沈 宋体”在应制诗、贬谪诗、山水诗等方面的不同艺术特色。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 个方面: 第一章,叙述沈俭期、宋之问的生平行事,并将其放在初唐兴盛的宫廷文化 背景之中,就几个关键性历史话题进行必要的阐述,揭示沈、宋为近体诗的最终 定型做出重要贡献的内在原因。 第二章,分析沈、宋应制诗、贬谪诗和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应制诗是沈、宋诗歌创作的原点。这类诗歌声律精密,属对工整:构思精巧, 想象丰富。特别重要的是还能置身廷外,情入景中。这是他们长期的宫廷宴集竞 诗中形成的独到风格,客观上为诗歌律化定型做出典范性的标本。 贬谪诗是沈、宋诗歌创作的中坚。这类诗歌抒情气息浓郁,情真意切,细腻 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悲剧美色彩,语言风格在贬谪过程中逐渐 变得清新婉转。表现出与即将到来的唐诗艺术高峰期的律诗体格风貌极为接近的 特点。 山水诗是沈、宋诗歌创作的高潮。他们的山水诗上承谢灵运、谢胱等山水诗 人的创作风格,下开盛唐王孟诗派创作风气。在体现过渡性质的同时,又积极开 拓山水诗的表现范围、内容和手法。 第三章从诗歌律化的定型、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和审美风格的新变三方面,论 述沈俭期、宋之问为唐代诗歌繁荣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还原沈、宋在唐代诗坛 本应有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唐代沈宋体 艺术特色 历史性贡献 a b s t r a c t s h e nq u a n q ia n ds o n gz h i w e nw e r et w oi m p o r t a n tp o e t s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p l a y e dp i v o t a lr o l ei nt h ep r o g r e s so fd e f i n i t ef o r mo fr e g u l a t e d p o e t r y i nt h i ss t u d y , ia n a l y z e d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 i ra u l i cp o e m s ,r e l e g a t e d p o e m sa n d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n a m e ds h e n s o n gs t y l ev i am es t u d yo fb a c k g r o u n do f a u l i cl i f e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l a t e dt h e o r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t h e yw e r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b y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 l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b i o g r a p h yo ft h ea u t h o r si n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 f l o u r i s h i n ga u l i cl i f e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n e c e s s a r ye l a b o r a t i o n o f s e v e r a lv i t a ih i s t o r i cs u b j e c t sa b o u tt h e mt o u n c o v e rt h ei m m a n e n tc a u s e so ft h e 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f i n a ld e f i n i t ef o r mo fr e g u l a t e dp o e t r yb ys h e n - s o n g c h a p t e r 2 :d i s c u s s i o no f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 i ra u l i cp o e m s ,r e l e g a t e d p o e m sa n d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 a u l i cp o e m sw e r et h eo r i g i no ft h e i r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t h e ym a n i f e s tt h e m s e l v e s i nt y p i c a lf e a t u r e s :s t r i c tr u l e sa n df o r m s ,s k i l l f u lc o n c e p t i o na n dc o m p l e t e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e m o t i o na n ds c e n e r y t h e i ru n i q u es t y l e sw a sf o r m e di nt h el o n g - t i m e p o e m c o n t e s t so c c u r r e di ni m p e r i a lp a l a c e sa n db a n q u e t s ,a n do b j e c t i v e l yb e c a m et h e t y p i c a ls p e c i m e n so f d e f i n i t ef o r mo fr e g u l a t e dp o e t r y r e l e g a t e dp o e m s w e r et h en u c l e u so ft h e i r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t h e ym a n i f e s t t h e m s e l v e si nt y p i c a lf e a t u r e s :f u l l b o d i e ds e n t i m e n t ,e x q u i s i t ei n w a r dw o r l d ,t r a g i c c h a r a c t e ra n df l e s h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 yg o to nt o w a r d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t h e f o r t h c o m i n gc r e a t i o nc l i m a xo fr e g u l a t e dp o e t r y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w e r et h ec l i m a xo f t h e i rc r e a t i o n t h e ys u c c e e d e dt o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o m ep r e v i o u sl a n d s c a p ep o e t ss u c ha sx i el i n g y u n a n dx i et i a o , a n de r d i g h t e n e dt h ec r e a t i o n :o fl m e rw a n g - m e n gg e n r e o nab a s i so ft r a n s i t i o n a l a s p e c t se m b o d i e di nt h e i rl a n d s , :a p ep o e m s ,t h e yp i o n e e r e d c r e a t i o no fc o n f i n e s , c o n t e n ta n ds o n gc r a f to f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c h a p t e r 3 :s u m m a r yo f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t h et h r i v i n gp o e t r y - c r e a t i o ni n t a n gd y n a s t yb ys h e n s o n gf r o mt h ev i e wo f f i n a ld e f i n i t ef o r mo fr e g u l a t e dp o e t r y , d i v e r s i t yo fs u b j c o tm a t t e ra n da l t e r a t i o no f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i no r d e r t or e s t o r et h e i r p r o p e rs t a t u s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o ft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 s h e n - s o n gs t y l e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害:缸孓当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 0 乳; 签字日期:沙7 年7 月,少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毒f 缸x 孝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毒缸x 孝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 t -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描私 导师始两彩髟 签字日期:1 7 年 7 月 ,i ,日 签字日期:刃叼年7 月垆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由e :邮编: 引言 引言 沈俭期、宋之问是初唐诗坛两位重要的诗人,也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 阁文人。他们创作了大量格律精严的近体诗,为格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起n t 关键性作用,唐以降历代诗评家给予他们公论 性评价。唐元缜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首次将沈、宋诗歌命名 为“律诗”,这是“律诗 之名见于文献的最早记录。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 将唐代格律诗体独标为“沈宋体”,可见他们在中国古代诗坛的重要地位。但因 “ 为历代诗评家对沈、宋人品评价不高,对其诗歌艺术的评点存在琐碎细杂、片面 随意、概念模糊的问题。近年来,沈俭期、宋之问研究在生平、交游,以及作品 考证和辨析等方面都有所推进,但是研究还往往重在文献学层面,还缺乏由文献 学到文艺学及其他层面的提升。本文试图从系统梳理沈、宋生平行事及社会背景 等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沈宋诗歌的艺术本体,还原其在唐代诗坛原有的地位及影 响。 我国古代诗歌最为鼎盛时期应该是唐代,诗人辈出,流派交叠,作品洋洋大 观。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操车弄浆者,乃至僧侣尼姑,都能写出朗朗 上口的诗作。根据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 计一千三百三十三卷) 和清初季 振宜的唐诗( 计七百一十卷) ,参照宋、元以来刻本、抄本,总成九百卷,唐 代创作的诗篇已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干二百余人。 唐诗的繁荣彪炳固然与大唐盛世雄心、朝庭以诗取士有很大的关系,但根本 原因是它建立在大唐盛况空前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因素构成的坚固 磐石之上。从本课题研究角度来看,唐诗兴盛繁荣还与唐朝历代帝王身体力行吟 诗作赋、文臣雅士宴集唱和有关。唐太宗作帝京篇十首,他还为此写了序言, 声称“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 尔 。武则天的腊同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 霍松林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辞典,第8 2 贞,中国工人出版社,1 9 9 3 1 沈俭期、宋之问诗歌研究 莫待晓风吹。”正成为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谈 丛三 中说:“有唐吟业之盛,导源有自。文皇英姿间出,表丽缛于先程:玄宗 材艺兼该,通风婉于时格。是用古体再变,律调一新,朝野景从,谣习浸光。重 以德、宣诸主,天藻并工,赓歌时继,上好下甚,风偃化移,固宜于喁遍于群伦, 爽籁袭于异代矣。 这样的评价是很中肯的,充分说明了“上有所取”对唐诗繁 荣所起到的上行下效的作用。“上有所取 还表现在当时盛行的宫庭诗会上,一 些才华横溢的诗人脱颖而出。沈俭期获得绯鱼之赐,而宋之问的夺袍之赏更是诗 坛佳话。每逢良宵佳节,诗人们也经常聚宴即席以赋。仅长安一地,即有紫云楼、 芙蓉苑、慈恩寺等名所,常为诗人们所燕集唱和之所。唐音癸签卷二十七“谈 丛三 云:“士益竞名场,殚工韵席以赋。计之日盛,尤其一大关键。一届时“绮 罗杂沓,车马骈阗,飘香堕翠,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 唐音癸签卷二 十七“谈丛三 。) 唐诗的兴盛也与沈、宋等人对齐梁“永明体 改造、实践与定型有关。南 史陈厥传载:“( 永明)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胱、琅邪王融,以 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颛,美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 以之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 同,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 沈约等人创立的“四声八病”说,对诗的 音乐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声、韵、调入诗时均要错杂用之,同时还要考虑清 浊、轻重之分。基于永明声律而创制的“永明体 诗歌,在沈约等人的推动下, 一时蔚然成风。这就为唐诗( 特别是律诗) 的发展奠定了音韵学的基础,但永明 声韵过于琐碎,入诗难,不易普及,连沈约创作的诗歌也有多首失粘。更重要的 是过分追求形式而严重忽视内容也会走到自己的反面。据梁书卷四十九庾 i 肩吾传记载:“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胱、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 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靡丽,复跄于往时。一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初唐人在 探讨诗歌声律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出现了如笔札华梁、 诗评格、 唐朝新定诗格、诗髓脑等专著。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与永明体一样以讲究 声律见称于世的上官体和沈宋体。唐代中期的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 i - n 杜君墓 系铭中云“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 霍松林历代帝王诗词签赏辞典,第1 0 5 页,中国工人出版社t 1 9 9 3 南史,第4 8 卷,第1 1 9 5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2 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沈、宋诗歌成为律诗的典型样式。究其在诗律 上的贡献,最重要之处在于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之中, 简化永明声律,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氤 准篇”的任务,使后人写诗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自此以后,近体诗和古体诗 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i l i 扬镳之势。这的确是“词章改革之在机 ( 诗薮) 。 沈俭期、宋之问作为初盛唐之际极为重要的诗人,历来受到各代诗评家的重 视。但在二十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因其所作多为宫廷之作而对他们的文学 创作采取了贬抑或忽视的态度,故有关他们的研究成果远比研究初唐四杰、陈亍 昂的少得多,近三十年来,人们对沈、宋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 一) 沈俭期生平研究 沈俭期生卒年研究关于沈俭期的生卒年,学界有以下几种看法:( 1 ) 吴滴 林、李延沛编著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认为,沈俭期生于高宗显庆元年 ( 6 5 6 ) ,卒于开元二年( 7 1 4 ) ,享年5 8 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连波、 查洪德校注的沈俭期诗集校注所附查编沈俭期年谱亦持此蜕;( 2 ) 闻一 多唐诗大系认为沈俭期约生于显庆元年,卒于开元四年( 7 1 6 ) ;( 3 ) 陆侃如 冯沅君著的中国诗史认为沈俭期约生于公元6 5 0 年( 高宗永徽元年) ,卒于 公元7 1 4 年( 开元二年) :( 4 ) 刘开扬谈沈俭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等人 的诗一文则认为,沈俭期约生于公元6 5 6 年( 高宗显庆元年) ,卒于7 1 3 年( 老 宗开元元年) 。 。 沈俭期生平行事研究本世纪关于沈俭期生平行迹研究的专题论文有马茂 元的读两( 唐书文( 艺) 苑传) 札记、李云逸沈俭期“考功受赇 考辨 沈俭期“配流岭表 考辨、谭优学的沈俭期行年考、祝尚书沈俭期行每 考略、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沈俭期( 第一册) 陶敏唐才子传校笺沈俭 期( 第五册补正) 查洪德沈俭期年谱等。 沈俭期人品研究上世纪至今绝大多数学者都对沈俭期的人品持否定态度, 但是查洪德、杜海军俭期之行未可非则另立新说,他们认为,人们指责他曰 依据不外所谓“考功受赇 、“谄附二张、“回波乞怜 三事,但这些依据席 元稹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沈俭期、宋之问诗歌研究 , 身都是有问题的。“考功受赇”属冤狱,“谄附二张”无确据,“回波乞怜”非 无行。文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封建阶级知识分子中就品行说,沈俭期不是高 风亮节、令人景仰的伟人,但也决不是品格卑污的小人。用封建文人的道德尺度 去衡量,沈俭期是无可厚非的。 ( 二) 宋之问生平研究 宋之问生卒年研究宋之问的生卒年,学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1 ) 闻一多唐 诗大系认为,宋之问生于高宗显庆元年( 公元6 5 6 年) ,卒于玄宗先天元年( 公 元7 1 2 年) ;( 2 ) 苏雪林的唐诗概论认为宋之问约生于公元6 5 0 年( 高宗永 徽元年) ,卒于公元7 1 2 年( 玄宗先天元年) :( 3 ) 王达津宋之问与( 灵隐寺) 诗一文认为宋当生于高宗显庆五年( 6 6 0 ) ,卒于景龙元年( 7 1 0 ) 。 宋之问生平行事研究本世纪关于宋之问生平行事的研究成果较多:马茂元 读两( 唐书文艺( 苑) 传) 札记、龚延明初唐一首灵隐寺诗作者的再探 索一兼考骆宾王、宋之问生年、傅璇琮关于宋之问及其与骆宾王的关系、 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宋之问、王达津的宋之问与( 灵隐寺) 诗、昭民宋 之问“赐死”钦州考、马斗全宋之问的籍贯及( 渡汉江) 诗、赵建莉初唐 诗人在广西、谭优学宋之问行年考、王启兴宋之问生平事迹考辨、胡振 龙宋之问交游考略、刘振娅宋之问两谪岭南新考、杨墨秋宋之问任职朝 廷期间部分诗文系年考辨、杨墨秋宋之问与崖e l 、五渡、傅璇琮主编的唐 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及陶敏、陈尚君著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 补正) 等。 ( - - ) 沈、宋诗歌研究 上世纪关于沈俭期、宋之问诗歌艺术的论文本来就较少,而专论沈俭期或宋 之问诗歌的文章则更少,人们大多是将沈、宋相提并论,且多则是在一些文学史、 : 唐诗研究论著中涉及之p 在上世纪上半叶,李维诗史对沈、宋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比较重视, 该书卷中有三章都是论述“初唐诗体与沈宋”,“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多未 成体,沈则间有佳者。所谓裁成六律,彰施五采,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 沈、宋之功也。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对沈,宋诗歌的论述稍具体些,该书首先论 及沈、宋于律诗成立之功,强调他们在官场上的应制倡导的机会的重要性,其次 他分析了沈、宋的一些五律、七律作品,以说明其格律之严,但是,他对宋之问 4 引言 诗歌的评价不高:“之问的诗,好的极少! 集中格调比较高越者,七言如明月 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潘 园枕郊郭,爱客坐相求,又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 来人之类,确是没有几篇可鉴赏的。大抵因为他的作品,七律全出应制, 五律率多平浅,所以酿成这个结果了。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则认为,沈、宋最伟大的成功之处在于 促进了七言律的成立,并认为“他们的倡始号召之功,似较他们的创作为更重要”。 同时,该书还强调了他们对绝句、排律成立之功绩。对于他们诗歌创作实际,本 书认为:“沈、宋的诗,自当以这种迁谪后所作的最工。应制诸什,非不精妙, 却不尽是肺腑中流出的,故有灵魂、有真情感者甚少。 。 苏雪林唐诗概论在分析律诗成于沈宋之手的原因时,认为,一是齐梁以, 来的酝酿,二是前人对对偶的讲求由来已久,三是出于帝王的熔陶。 闻一多在其四十年代的唐诗研究中则强调沈、宋对盛唐诗歌的先导作用,他 认为沈俭期的七律“卢家少妇郁金香一首恢复了诗歌与语言之间正常的关系, “正是开启时代新风的首创作品 ,对于宋之问,他则认为,“通常但知他的近体 诗有名,其实古体诗也有好的,象五古雨从箕山来一首可说是开了王右 丞的先声。 马茂元的读两( 唐书文艺( 苑) 传) 札记一文在论及沈宋诗歌时颇具 己见,如该书云:“高宗之末以至中宗景龙之际,律风大畅,作者云兴,人握灵 珠,家持玉尺,沈、宋于此种风气下,总结前代积累之经验与时人创作之成果, 因势利导,遂使诗歌古今体之分,成为定局。世言律诗而必推沈、宋者,盖以其 篇什繁丽,纂组精工,举为诗体发展之过程。非谓沈、宋之外,同时诗人遂无律 l 体之佳构也。 又如,“沈、宋并称,其诗往往互相混淆,有不易辨识者,以二人 身世略同,而风格又相近也。然其间亦未尝不可以区分。盖之问思致缜密,清丽 居宗,五言是其擅场。其昆明池应制之作,固已压倒俭期,沈则气度较宏, 七言独辟胜境。其独不见一章,高振唐音,远包古调,亦非之问所能企及。 又沈、宋并工五言排律,之问所作,犹不过百余言;而俭期代魑魅答家人一 篇,长达四十八韵。其排比铺陈,尽情刻划处,已开盛唐风气之渐矣。 刘开扬的谈沈俭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等人的诗对沈、宋的律诗和 沈俭期、宋之阔诗歌研究 古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沈俭期写征戍的几首诗如杂诗三首之三、 吉意呈补阙乔知之都很精彩,其次如狱中的诗,流放过程中的诗,都有真实 感情,还有一些乐府诗也较可取,但他认为,“宋之问的诗就数量和内容说,比 沈俭期的诗更多更好,影响也更大,而且,他认为,宋之问的诗对杜甫等后世 大诗人也有很大影响,“杜甫对以往的诗人诚然是集大成者,但他对宋之问的诗 似乎特别喜爱,不仅所写风景相似,诗语和表现方法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还有,之问的长律谒禹庙已长达二十韵,俭期的移禁司刑更达二十四 韵,对杜甫晚年写长律竟达百韵也有所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专论沈、宋诗歌的文章,重要者有李云逸 的沈俭期诗人名订讹、师为公的沈俭期、宋之问诗歌用韵考、刘振娅宋 之问诗歌创作总体认识初探、王定璋陈子昂与沈、宋、查洪德初唐诗坛的 一代宗师一沈俭期新论、杨墨秋宋之问任职朝廷期间部分诗文系年考、杜 晓勤从永明体到沈宋体等。 其中查洪德的文章针对过去一些研究者批评“沈俭期的诗多宫廷应制之作, 内容空洞,形式华美 的说法,指出他的应制诗3 7 首,仅占2 2 ,5 ( 沈存诗共 1 6 0 首) ,与唐初其他诗人比较,“应制诗并不算多 。况且,他的应制诗有的质 量不错,作者称赞其奉和春日幸望春富应制,说它“运用七律形式圆熟”,内 容“也不像人们观念中的应制诗那样面目可憎”,“它无一处堆砌辞藻,无一处用 典,自然畅达而不造作,有真实之景,真实之情 。作者将沈俭期的非应制诗分 为沉郁的自述诗、深情的别离诗、矛盾的战争诗、雄奇的山水诗四方面加以详细 论述,使读者第一次较清晰地看到沈诗的全貌。最后作者又从“初唐诗坛的一代 宗师 、“初唐诗风向盛唐诗风转变的有力推动者”和“对后世具有深亥【j 影响的诗 人“三点说明沈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 本世纪对沈、宋研究大体仍囿于以上内容,还未能系统地深入研究,也未能 有新的突破。由中华书局出版,陶敏、易淑琼校注的 :沈俭期宋之问诗集校注 则较全面地搜集了沈宋各时期作品,为沈宋诗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沈俭期宋之问的诗歌艺术: 首先,从历史角度出发,研究沈俭期、宋之问的生平行事及人品特征,并将 6 引言 沈、宋二人放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特别是初唐时期宫廷生活、风俗 时尚、人生追求及审美情趣等,还原其真实的人生行为,找寻其诗歌创作的原动 力。虽然历史永远是过去,是无法归原或复制的,但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研究 某位诗人的作品,如果不把他放在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无水之鱼, 无本之木。 其次,从诗歌艺术角度出发,采用分类法,将沈宋之诗大致分为应制诗、山 水诗、和贬谪诗。分f - ;n 类地研讨沈宋诗歌的艺术特点。沈宋二人一生坎坷,历 难较多,各个时期写过许多不同风格的诗,很难用一种诗歌样式进行定性和概括。 必须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样式去研磨,以此揭示“沈宋体”的整体风貌则更加准 确而详实。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沈俭期、宋之问的诗歌虽然后人时常将其连为一 体看待,但两者之间实有很多不同之处,还要运用比较法来谈谈两者诗歌的不同 特色。 最后,从诗歌发展角度,阐述沈、宋诗歌对盛唐诗歌的贡献及影响。沈、宋 诗歌对律诗的定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历来成为公论。但他们对齐梁生硬 板滞诗风的改造、对诗歌题材的扩大、对诗歌意境的提炼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也同样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他们的探索还只是停留在诗歌形式方面,而且他们 的诗歌境界还没有达到盛唐诗歌那样的高度,但是不应该忘记他们在探索过程中 所留下的珍贵的印迹。 当然,沈、宋诗歌不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它们反映的生 活面还不够广阔,技巧亦未臻完全纯熟,各体诗歌的数量和质量也颇不平衡。更 重要的是,他们那“高情丽词远韵”( 皎然诗式卷二) 的诗作中还缺乏一种 精神,也就是道德人格的力量,抱负理想的光辉,因而气骨略嫌卑弱。全面、辩 : 证地研究沈宋诗歌,将为探究唐诗兴盛发达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以上是本课题所要论述的内容,将根据所搜集的有关沈宋诗歌材料,从当代 理论高度对本课题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当然本人功力有限,在论述过程中,难 免有误,望大方之家不悭赐教。 沈俭期、宋之闯诗歌研究 第一章沈俭期、宋之问生平行事及社会背景 沈俭期、宋之问是初唐时期最著名的宫廷诗人。他们诗歌创作及形式变革与 初唐兴盛的宫廷文化的浸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初唐时期由帝王提倡而形成的 尚文风气造就了沈俭期、宋之问两位文学天才,而宫廷文化的发达同样也产生了 一批卑膝的宫廷诗人,沈、宋作为他们中的杰出的代表人物,人品自然受到后人 的批评和指责。他们在政治风云中几度浮沉,倍受争议。 第一节沈俭期、宋之问生平行事与人品争议 沈俭期( 约6 5 6 一约7 1 6 ) ,字云卿,相州内黄( 今属河南) 人。出生在一个 下级官吏的家庭。高宗上元二年( 6 7 5 ) ,与宋之问同登进士第。约武后垂拱元年 ( 6 8 5 ) ,在朝中任协律郎等职。开始与达官贵人、文学之士往还唱和,显露出诗 歌创作的才华。圣历二年( 6 9 9 ) ,武则天命张昌宗领衔修撰包罗儒、释、道三教 的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网罗了许多著名文人,宋之问与时任通事舍人的沈俭 期均在其中。长安元年( 7 0 1 ) ,三教珠英修成,沈俭期迁为考功员外郎,知 长安二年贡举,旋擢为考功郎中。三年,再迁给事中。四年,坐考功任人受贿事 被弹劾,入狱。中宗神龙元年( 7 0 5 ) ,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被杀,武后逊位,时 沈俭期考功受贿事尚未结案,加上交通二张的新罪名,于是被流放鹱州( 今越南 荣市) 。 景龙元年( 7 0 7 ) ,遇赦北归,授起居郎。次年,中宗改弘文馆为修文馆, 以文词之士充学士,沈俭期、宋之问皆预其选。每游幸饮宴,唯宰相及学士陪侍, 中宗自作诗,令学士属和,当时荣耀无比。后迁中书舍人,历太府少卿、太子少 詹事,封吴兴县开国男。约玄宗开元四年( 7 1 6 ) 卒,享年约6 1 岁。有沈俭期 集十卷。 宋之问( 约6 5 6 7 1 2 ) ,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 今河南灵宝) 人。 出身于一个既富文学修养又充满宗教气氛的官僚家庭。父亲宋令文有勇力,工诗 8 第一章沈俭期、宋之问生平行事及社会背景 文,擅书法,官至右骁卫郎将;晚年好道,师事名医孙思邈,隐居嵩山、陆浑等 地,有集十卷。之问弱冠以诗知名,曾隐居嵩山,师事著名道士潘师正,与其弟 子司马承祯、韩法昭及隐士田游岩等交游。高宗上元二年( 6 7 5 ) ,登进士第,曾 任县尉等职。武后天授元年( 6 9 0 ) ,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后卧病归陆浑。 万岁登封元年( 6 9 6 ) ,为洛州参军,陪宫中游宴应制。圣历中,转官司礼主薄, 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中,迁尚主监丞。中宗神龙元年( 7 0 5 ) ,因谄张易之兄 弟贬为泷州( 今广东罗定) 参军。次年,遇赦北归,授鸿胪主簿。复依附武三思、 太平公主,迁户部员外郎,景龙二年( 7 0 8 ) ,充修文馆直学士。迁考功员外郎, 知景龙三年贡举。其年秋,因附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所疾,发其知贡举期间贿 事,贬越州( 今浙江绍兴) 长史。景龙四年( 7 1 0 ) 六月,睿宗立,流放钦州( 今 属广西) 。先天元年( 7 2 1 2 ) 八月,玄宗立,赐死桂州( 今广西桂林) ,享年约5 7 岁。有宋之问集十卷,为其友人武平一所编。 沈俭期、宋之问是同时代人,同年登进士第,同为珠英学士,同贬岭南,后 同为修文馆学士,先后都曾为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又都精于律体,“学者宗之, 号为沈宋”,故齐名并称,当时人就有“苏李居前,沈宋比肩”之语( 新唐 书宋之问传) 。 一 谈到沈、宋,人们往往中是肯定他们在诗歌格律形式方面的贡献,而对其诗 歌创作持不同程度的保留态度,漠视、贬抑,甚至全盘否定,这是有欠公允的。 沈、宋长期遭贬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人品的卑污。据两唐书本 传记载,他们都依附武后嬖臣张昌宗兄弟,宋之问甚至为张易之捧溺器;中宗时 期,宋之问自岭南逃回洛阳,因告发友人王同皎欲刺武三思获迁擢,深为义士所 ; 不齿,拢俭期自贬所归朝后也在宴会上歌回波乐求牙笏绯袍:沈、宋都有在 考功任上受贿的记录等等,但这里确有些不实之词。 宋之问出卖王同皎一事,唐朝张麓在其朝野佥载“补辑 中记载:“初, 之憨谄附张易之兄弟,出为充州司仓,遂亡而归,王同皎匿之于小房。同皎慷慨 之士也,忿逆韦与武三思乱国,与一二所亲论之,每至切齿。之悉于帘下窃听之, 遣侄昙上书告之,以希韦之旨。武三思等大怒,奏诛同皎之党。兄弟并授五品官, 之瑟为光禄丞,之问为鸿胪丞,县为尚衣奉御,天下怨之。皆相谓日: 之问等 9 沈俭期、宋之问诗歌研究 绯衫,王同皎血染也。 同时在太平广记卷2 6 3 “宋之巷”条中也有相同的 记述。北宋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卷2 0 8 唐中宗神龙二年三月条,把告密者“侄 昙”改为“子昙”,并进而扩大到其甥李悛,内云:“( 宋之问、宋之憨) 匿于友 人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家。同皎疾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所亲言之,辄切齿。 之惑于帘下闻之,密遣其子昙及甥校书郎李悛告三思,欲以自赎。”宋之问同时 代人吴兢中宗实录、韦述御史台记,也有类似的记录。由此看来,自岭 南逃归上书告密的并不是宋之问,而是宋之憨,还有之总之子昙、甥李悛和冉祖 壅:中唐时柳芳唐历等才把这件事和宋之问联系起来。后两唐书都将告 密者认定为宋之问( 见旧唐书卷1 9 0 “宋之问传”和新唐书卷2 0 2 “宋 之问传”)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秉承其说,内云:“e 宋) 谄事张易之, 坐贬泷州,后逃归,匿张仲之家。闻仲之谋杀武三思,乃告变,擢鸿胪主簿,迁 考功郎。 全唐文亦云;“( 宋) 谄事张易之兄弟,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 谋杀武三思,之问发其事,起为鸿胪主簿。至此,宋之问由两唐书本传指 认的“主谋”,一变而成为最直接的“告变者”或“发事事”的元凶。 但是即使在两唐书内关于此事件也有许多自相矛盾的记录, 旧唐书 卷1 0 0 “苏晋传云:“晋与洛阳人张循之、仲之兄弟友善”,“仲之,神龙中 谋杀武三思,为友人宋之憨所发,下狱死。 新唐书卷1 2 8 “苏晋传”亦云: “仲之,神龙中谋去武三思,为宋之憨所发,死。一新唐书卷2 0 6 “武三思 传”内云:“时疾武三思奸乱窃国,比司马懿 ,“王内皎、周憬、张仲之等不 胜愤,谋杀之,为冉祖壅、宋之怒、李俊所白,皆坐死。新唐书卷1 9 1 “王 同皎传 中记载:“神龙后,武三思需漏王室,同皎恶之,与张仲之、祖延庆、 周憬、冉祖雍谋,须武后灵驾发,伏弩射杀三思。会播州司兵参军宋之憨以外妹 : 妻延庆,延庆辞,之憨固请,乃成昏。延庆心厚之,不复疑。故之憨昙得其实。一 另据旧唐书王同皎传,宋之憨是从岭南播州逃回洛阳的,而新发现的 宋之问佚诗初承恩旨言放归舟证明了他是遇赦北归,有力地否定了他逃回洛 阳、匿张仲之家等说法。两唐书宋之问传硬把这个卖友求荣的罪名栽在他 头上,实在有些冤枉。 沈俭期考功受贿事也是一个冤案。他于长安四年春被弹劾下狱,在狱中,写 了好几首诗反复辨诬,在被弹( 全唐诗卷9 5 - 2 1 ) 中认为这完全是一桩“事 1 0 第一章沈俭期、宋之问生平行事及社会背景 闽拾虚证,理外存枉笔”的冤假错案,是由于自己“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 造成的。沈俭期在狱中年仍“劾未究”,即未能定罪结案,次年二月才因附二 张而流放,看来,控方的证据一定十分薄弱,沈俭期说是“千谤无片实”也并非 夸大。至于宋之问考功贿事,从他仅贬官越州长史来看( 越州是两浙唯一的都督 府,长史是仅次于都督的行政首长) ,案情并不十分严重。旧唐书卷一百九十 九本传称其“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新唐书本传才说他“知贡举时, 赇饷狼籍”,而这是太平公主“疾其不附己”加在他头上的罪名,自不免有挟嫌 泄愤、小题大做的成分,未可尽信的。 沈、宋长期受到贬抑的另一原因,是他们长期充当宫廷诗人,多应制唱和之 作。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应当具体的分析,在整个初唐时期的宫廷中,应制唱 和的活动十分盛行,到武后末、中宗朝形成高潮。这种唱和竞诗活动,固然不能 产生李白和杜甫,但对于诗歌的普及和作诗技巧的提高无疑起过明显的推动作 用。新唐书卷8 9 “上官婉儿传”记载:中宗时,赐宴赋诗,君臣赓和,命婉 儿“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靡,然 所得皆有可观”。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现存唐代应制之作几乎全部是五律、七 律、五排、七绝这几类近体诗,它们有形式上的严格要求,便于比较评定优劣, 当是一个重要原因。应制诗中的五律很少有不合粘对规律的情况,初唐成熟的七 律大多数是应制诗,可见,这些诗体的成熟,它们格律形式的迅速普及,也是和 应制唱和的活动分不开的。 在这一系列的应制唱和的活动中,沈俭期表现十分突出;宋之问更是出尽风 头,龙门应制夺得锦袍,昆明池应制迥出流辈。他们的应制诗代表着初唐同类诗 歌的最高成就,颇多可读之作。即使是歌功颂德,也歌颂得很高明,有着流动的 : 气垫和较大的魄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唐王朝的恢宏气象。清人翁方纲曾说: “沈、宋应制诸作,精丽不待言,而尤在运以流宕之气,此元自六朝风度变来, 所以非后来试帖所能几及也。 ( 石洲诗话卷一) 那些为“润色鸿业 而作 的虽典雅富赡而不免堆砌板滞的汉代大赋,在文学史上尚有一定地位,对于以沈、 宋为代表的精丽圆润的应制诗,似乎也不应吝惜一席之地。况且,应制诗在沈、 宋全部诗歌创作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宋之问今存应制诗2 7 首,只占全部诗作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1 3 6 5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3 。 l i 沈俭期、宋之问诗歌研究 的七分之一弱,沈俭期稍多一点,有3 7 首,但也只占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强。 “稍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 定草六) 。只看五分之一或七分之一的应制诗,而不顾及其余的五分之四或七分 之六,这是不可取的。 毋庸讳言,沈、宋有其非常庸俗的一面。姑不论宋之问为张易之捧溺器是否 真有其事,他们谄附二张当是事实。二张是武则天的男宠。武后为他们设供奉皇 帝而没有实际职司的奉宸府,又命张昌宗招集一批文人在内殿修书以掩人耳目。 沈、宋身为奉宸供奉,自当听命随俗:为二张捉刀代笔,亦在情理之中。这种逢 。噜 攀附之事,在封建官场中并不罕见,不足深责。不过,他们讨好的是一个女皇帝 的男面首,在封建社会中,;就未免有些惊世骇俗了。但纵观二人甘当文学待臣, 扈从游宴,娱乐赋诗的一生,也充分暴露出封建文人政治上看风使舵,倾心媚附 权贵的劣根性。 比较起来,宋之问的名利心似乎更重一些。自岭南贬所北归后,沈俭期吸取 了教训,平稳度过了晚年,宋之问则卷入了一场更激烈的政治斗争。武后退位后, 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武三思因其子武崇v i i 尚安乐公主与韦后拉上了关系,这时 又通过上官婉儿加深了相互的勾结,形成了新武韦集团。韦后优宠戚属,广树党 羽,制造符瑞,干预朝政,俨然武则天第二。安乐公主公然要求中宗废掉皇太子 李重俊,立己为皇太女,又是一个小武则天。武韦集团中的宗楚客也是野心勃勃 的人物。他们和以李重俊、李隆基、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唐宗室集团产生了尖锐 的矛盾。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引兵杀武三思父子,斩关入宫,索上官婉儿等, 中宗、韦后躲进了玄武门城楼。李重俊兵溃被杀后,中宗追赠武三思父子为梁宣 王和鲁忠王,改玄武门为神武门,韦后作神武颂以自我标榜。这次事件中, 宋之问作梁宣王挽词、鲁忠王挽词各三首,代宗楚客作祭武三思父子文各 一首,又代文武百僚作请造神武颂碑表,明显地站在武韦集团一边,很可能 就是这几篇歌颂武韦的诗文,触怒了李唐宗室集团,使他落了个首贬越州,再流 钦州,终被赐死桂州的悲惨下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宋之问经过两度被贬岭外,面临即将到来的厄运也是深有感触的,他在痛心 疾首地回忆往事时,对其一生所作所为也有过颇为清醒的认识,对史学家能否直 1 2 第一章沈俭期、宋之问生平行事及社会背景 言的史笔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在贬地所写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云: 往送家状,蒙启至公之恩,希果实言,深蓄自私之感。下官久辞荣擢, 夙慎祸胎内无负于明祗,外冀申于知己岂谓一人相毁,众口争喧,遂以 虚声,乃加真罪赖皇明昭宥,腰领赐金,空荷再生,无阶上答恃子以松 竹之操,期子以金石之坚幸无雷同,悬纳谤议,见危不易,是所望焉。 他认为自己一生不但没有荣耀的升迁,反而时时警惕种种祸端( 指媚附二张、诸 武等) ,虽自感无愧于天,若想让人理解也非易事,一旦被毁,众口铄金,即使 是“争喧 的“虚声”,也会变成加之“真罪”。他真心期望“礼乐山高、文华海 阔”的吴兢,能以南史之笔,“幸无雷同,悬纳谤议”,不致把宋氏父子推入“与 名俱灭”的深渊。然而,不幸被其言中,在宋之问死后不久,即被构为“告变者”, “之问等绯衫,王同皎血染也 ,至李才子传、全唐文等书,摭拾旧说, 益发把宋之问当成变友求荣的无耻小人。 沈宋人品的争议不应成为我们研究其诗歌艺术特征的障碍,不应成为漠视甚 至歧视其对诗歌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回归本原,研究其诗歌本 体。 第二节初唐宫廷文化对士人的影响 沈、宋人品的形成与表现以及他们诗歌创作形式,有其自身的主观原因,还 与初唐士子们人格弱质化及宫廷文化的浸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初唐代统治者为扩大其统治基础,在用人方面取缔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 制,实行新形式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大范围的实施,为唐代士人提供了一定 程度上的活动天地和观念向导,提高了士人的建树功勋的幻想。新唐书卷4 4 “选举志上一记载: 自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员,自京师至于州县皆有数 既即位,叉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其后又诏诸州 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力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 陶敏、易淑琼沈俭期宋之问集校注,第7 1 0 页,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1 3 沈俭期、宋之问诗歌研究 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州、县、乡皆置学 焉。及太宗即位,益崇儒术。乃于门下别置弘文馆,又增置书,律学,进士 加读经、史一部。十三年,东宫置崇丈馆自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 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 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 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龙朔二年,东都置国子监,明年以书学隶 兰台,算学隶秘阁,律学隶详刑上元二年,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 条,进士三条国子监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之试书日诵千 言,并e l 试策,所业十通七,然后补其禄俸,同直官通四经业成,上于尚 书,吏部试之,登第者加一阶放选其不第则习业如初,三岁而又试,三试 而不中第,从常调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 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怀化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第二次大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水资源利用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生物产业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市人民大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造纸厂化验知识培训课件
-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电视节目包装》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先进材料表征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管理中的沟通
- 输血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糖尿病循证护理
- XK3168电子称重仪表技术手册
- 电梯系统质量检查记录表
- 最新山东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可编辑地图PPT模板
- 电子教案与课件:精细化工工艺学(第四版)-第5章-食品添加剂
- 机械设计齿轮机构基础
- 统编版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
- T∕CGMA 033001-2018 压缩空气站能效分级指南
- 世联年重庆樵坪山项目发展战略与整体规划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整理复习ppt课件
- 红头文件模板
- 风冷螺杆热泵机组招标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