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中文摘要 “文法”理论是金圣叹文学评点的核心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渊源。金圣 叹受唐宋以来诗文评点的精细化倾向和明代时文评点的双重影响,论文尚 “法”,在前人基础上将“文法”论的对象从诗文体裁拓展至小说、戏曲体裁, 在评点实践中总结出不同体裁批评对象的共性特征“法度”,形成一套涉 及文本字、旬、章各个层面的“文法”理论,并开创性地提出叙事文法。本文 第一章追溯“文法”源流,对金圣叹之前的“文法”论作历时梳理;第二章总 论金圣叹的“文法”理论。受传统与时代的双重影响,金圣叹以“法”立论, 结合评点实践赋予“文法”理论新内涵;第三至第六章从部法、章法,字法、 句法以及叙事技法三个层面分别阐释金圣叹的“文法”理论,其中叙事技法分 为上下两个章节着重论述,包括情节设置、叙事视角、叙述节奏、人物塑造四 个部分。第七章揭示金圣叹以“法”立论的批评实质是立足文本的形式批评。 金圣叹的“文法”理论旨在指示后学的文学创作和鉴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 了深远影响。分析金圣叹的“文法”理论有益于文学创作论的发展和本土形式 主义文论的建构。 关键词:金圣叹;文法;部法;章法;字法:句法;技法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o r yo nw r i t i n gi st h ec o r ei nj i ns h e r l g t a n sl i t e r a t u r e c o m m e n t a r y t h e o r y i t h a sf a r - r e a c h i n gt h e o r yo r i g i n s t h et e n d e n c yo fd e t a i l e dc r i t i c i s mt o c l a s s i c a l p o e ma n dp r o s e s i n c e t a n g a n d 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c o m m e n t a r y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r yp r o s e i n m i n gd y n a s t ye f f e c tj i ns h e n g t a nd e e p l ys oh e a d v o c a t e sr u l eo f w r i t i n g o nt h eb a s i so ff o r m e rt h e o r yo nw r i t i n gj i ns h c u g t a n e n l a r g e s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o b j e c t f r o mp o e m ,p r o s et on o v e la n dd r a m a ,a n d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i rc o l t l m o nc h a r a c t e r :r u l e so fw r i t i n g j i ns h e n g t a n st h e o r yo n w r i t i n g i n v o l v ew o r do f c o m p o s i t i o n ,s e n t e n c e o f c o m p o s i t i o n , c h a p t e r o f c o m p o s i t i o n h ei n i t i a t e sn a r r a t i v et e c h n i q u e 强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 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 a m t r o s p e c f i o n t ot h e t h e o r yo nw r i t i n g b e f o r ej i n s h e n g t a n c h a p t e rs e c o n d d i s c u s s e sj i ns h e n g t 粗st h e o r yo nw r i t i n ga saw h o l e j i ns h e n g t a nr e c e i v e sd o u b l e i n f l u e n c e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a n dt h et i m e s ,s oh ee m p h a s i z e sr u l eo fw r i t i n ga n d i m m i t sn e wc o n n o t a t i o ni n t ot h e o r yo nw r i t i n gt l l r o u g hh i s l i t e r a r yc o m m e n t a r y p r a c t i c e c h a p t e rt h r e et os i xe x p o u n ds e p a r a t e l yj i ns h e n g t a n st h e o r yo nw r i t i n g 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 :t e c h n i q u e o fs t r u c t u r e ,a r to fc o m p o s i t i o n ;w o r d f u n c t i o n , s e n t e n c es t r u c t u r e ;n a r r a t i v e t e c h n i q u e ,a m o n gw h i c hn a r r a t i v et e c h n i q u ei s t h e m o s t p a r t t h e r ea r et w oc h a p t e r sd i s c u s s i n gn a r r a t i v et e c h n i q u ei nt h i st h e s i sf r o m p l o ta r r a n g e m e n t ,n a r r a t i v ea n g l eo fv i e w , n a r r a t i v er h y t h m ,c h a r a c t e rm o l d c h a p t e rs e v e np o i n t so u tj i ns h e n g t a n sc r i t i c i s mi se s s e n t i a l l y t e x tc r i t i c i s m w h i c hs t r e s sa n a l y s i n gf o r mf a c t o ro ft e x ta n da i ma td i r e c t i n gb e g i n n e r sh o wt o c r e a t ea n da p p r e c i a t e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 j i ns h e n g t a n st h e o r yo n w r i t i n g h o l d s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i nh i s t o r yo f 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i ti sh e l p f u l t h a ta n a l y z i n gj i ns h e n g t a n s t h e o r yo nw r i t i n gt o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a n di n d i g e n o u s f o r m a l i s m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r y k e yw o r d s :j i ns h e n g t a n ;t e c h n i q u eo fw r i t i n g ;w o r df u n c t i o n ;s e n t e n c e s t r u c t u r e ;a r to fc o m p o s i t i o n ;n a r r a t i v et e c h n i q u e 硕士学位论天 m a s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范硝q 各 日期:2 口p ,年# 月2 z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茏硝k 吞 日期:_ z p p 婢f 月2 2 日 导师签名: 日期:训肄妒;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周意将本人的学位 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井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 相关权益。回童i 金塞逞窆匿进唇;旦坐玺 臼= 生i 旦三生蕴查。 论文作者签名:黼冬 日期:z 9 p j 年岁月2 z 日 导师虢蝌也 日期:叫哮9 p 引言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最富盛名的小说戏曲理论家,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读书著述,致力于文学评点,对诗歌、散文、小说、戏 曲各类体裁名著都有独到之见。作为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第一个详细探讨小说文 法的评点家,近百年来,金圣叹本人与他的水浒传评点始终是文学理论界 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可谓卓著,但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其小说理论。金圣叹文 学评点的核心理论即“文法”理论,目前研究成果甚少,一般只限于探讨金圣 叹叙事文法理论,缺乏从总体上研究金圣叹关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不同 体裁评点对象文法理论的论著。鉴于此,本文以金圣叹的诗文、小说和戏曲评 点为基础,在中国古代文论以“法”论诗文的理论背景下,系统梳理并阐释金 圣叹的文法理论。 金圣叹的文法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渊源,是对魏晋以来形式主义理论的发 展。唐宋以来诗文评点出现精细化倾向,论家更注重诗作修辞的细部特色和文 的文势、段落、旬式、语文修辞等归纳,明代出现的八股文评点尤重结构和法 度。受传统与时代双重影响,金圣叹论文重“法度”,他摒弃了文学批评传统 琐碎的本事考原和逸事钩沉,一反以品评感悟为主的印象式批评传统,走形式 主义批评一路,继承前人文法理论,以“法”立论。金圣叹将“文法”论对象 从诗文拓展至小说、戏曲,形成一套涉及作品字、旬、篇各个层面的“文法” 理论,他从不同体裁评点对象的具体特征中跳脱出来,关注其共性特征,即“法 度”,独刨性地归纳诸多文法,提出新的文法术语,赋予“文法”以多层面的 新内涵。简言之,金圣叹文法理论包括部法、章法,字法、句法,叙事技法三 大层面。部法、章法归纳起承转含之法,部法指小说戏盛大结构之法,章法则 是诗歌散文结构之法和小说戏曲次结构法则。对于诗文遣词用句,金圣叹归纳 出诸多具体的字法与句法。叙事技法是盒圣叹文法理论最具特色部分,结合水 浒传和西厢记评点,金圣叹针对叙事文特点,总结情节的衔接、过渡技 法,叙事视角切换技法,叙述节奏张持有致技法以及人物塑造技法。纵观金圣 叹“文法”理论,可知金圣叹以“法”立论的评点体现了鲜明的形式主义批评 倾向,本质上 种文本批评,与二十世纪西方结构主义批评有极大的相似性。 但前者更关注文本精微文理,是一种欣赏与评论相结合的批评;后者更注重对 文本宏观结构的把握,力图总结出普遍性的框架,是纯粹的科学批评。金圣叹 将“文法”论发展到新的高度,旨在指导后学者的文学创作和鉴赏,对后世文 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研究金圣叹的文法理论有益于当下文学创作论的发展和 本土形式主义文论的建构,这也正是本文理论价值所在。 1 文法溯源 “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自先秦以来,从社会、经济、军事到文艺 各个领域,“法”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法”,是指一种秩序的存在,具有毋庸 置疑的合理性和不容抗拒的权威性。自文艺理论兴起以后,“法”就逐渐发展 成为广受理论家关注及运用的创作论、修辞论范畴,称为“文法”。在中国古 代文艺理论中,“法”作为一个创作论范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论题, 可以指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也可以指文艺作品基本的结构、语言要求和形式 规则,也可以是文艺创作方法的概括和总结。譬如“死法”、“活法”,此外, 还可以指文艺风格。元代揭曼硕诗法正宗言:“学问有渊源,文章有法度。 文有文法,诗有诗法,字有字法,凡世间一能一艺,无不有法。”回表明“法”具有 普遍往。 本文“文法”一词专指文章作法,与清代出现的语言学意义上的“句法” 无关。“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文艺创作也应遵循一定法度。“文法”即为文 之法。“文”即文章,“中国最早的文的概念之本义大约就是后来说文 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 性的形式。”。可见,“文”最初具有形式上的特征。论语的“文质彬彬”中 “文”即含有外在形式的意思。“法”的内涵则较为宽泛。“法”即法度,原为 。彭会资中国文论大辞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0 2 1 7 页 。张少康,剃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上)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1 l 页 2 政治学的术语,多指制度、规矩,移用于文学领域则指文学创作的法则、规律、 标准、模式、技巧等,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法本义为刑法,易蒙卦: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王弼注:以正法制,故刑人也。法引申为 规章制度、行文准则。”回扬雄最早将“法”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汉书扬 雄传载扬雄批评当时的辞赋写作:“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盂之徒,非法度 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 “文法”范畴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可以从文学本源上指文学的内在规律性、 文学创作的合法性、舍理性,也可以具体到文体的角度,讲文章基本的结构、语 言要求和规则,例如句法、字法、章法等。从技巧上讲,“文法”又是对文学 创作诸多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在这一意义上,“法”还引发了一系列相关范畴, 如“活法”、“死法”等等。以“法”论诗文可谓中国古代文论一种独具特色的 立论方式。陆机文赋己涉及文学创作的“方圆规矩”,刘勰文心雕龙 对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作了详尽讨论,在“才之能通,必资晓术”的指导思 想下,在各章中既论及运笔之总体原则,如构思、风格、声律、事类等,指出 “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 同时也研究具体的句法、字 法。唐宋以来,评论家从多重角度具体详尽地总结诗歌创作经验,归纳诗法。 诗法体现了评论家对“法”盼认识不断深入细致且日渐繁密糟微的倾向。严羽 在沧浪诗话中专设“诗法”一章讨论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此后,对诗法 的研究代代有之,评论家对字法、句法、篇法等各种诗法都作了细致研究。 “文法”论早期的理论成即诗法。诗法是关于诗歌创作规则和技巧的学问, 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人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发现和总结。元人扬载编撰的诗 法家数即认为赋、比、兴是“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o 继魏晋之后,唐 代文学批评出现了精细化的倾向。唐诗的辉煌成就使评论家开始关注诗作本 身,注重品味、咀嚼诗作,并对诗歌修辞的细部特色作分析,期望总结出具有 普适性的规律即“法式”,指导后人学习。唐代诗歌创作繁荣,涌现出一批专门 。刘明今方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2 0 0 0 ,5 3 1 页 。班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3 5 7 5 页 。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6 5 6 页 。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l 。i 5 页 指导写作的诗格、诗式类论著,如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等。这类 著作大致包含有三方面内容:是音声格律之法,二是句势体式之法,三是炼 意炼格之法。这三个层面主要指涉诗歌形式因素,焦点是探讨应该如何作诗的 问题,即“法度”。唐代批评家围绕这三个层面总结诗歌创作应遵守的规律, 致力于研究诗文的法式。 宋代开始的诗话形式与唐代以来论诗注重文本的精细化倾向是紧密相连 的。束代江西诗派的诗论正是沿着唐代重诗法的路子继续下去。江西派讲究“夺 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又有所谓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盘于规 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同时宋代古文评点也存在精细化现 象,评论家多从文脉语气、句子组织、谴词造句等细微末节处推求普遍意义的 “法”。评论家在关注诗歌文法的同时,也关注文章的段落、旬式、修辞等细 节问题,诗文评点里现合流的趋势。“法”开始成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中的 热点,“句法”是宋代诗学的中心观念之一。句法论中也不乏高明之见,如宋人 蔡居厚诗史云:“唐僧多佳旬,其琢句法,有比物以意而不言物,谓之象外旬。 如无可上人诗日:昕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声,是落叶比雨声也。又日:微阳 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是微阳比远烧也。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 此惟荆公、山谷、东坡知之。荆公诗: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此言水柳之用,不言水柳之名。”。 黄庭坚是宋代“诗法”路线的代表人物,其答洪驹父书云:“凡作一文, 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合,如泗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 里,要自发源注海耳。”就是说,文章自有宗趣法度,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文章 必谨布置”就成为作诗的客观要求。黄庭坚在诗的评价上,更以得法者为高,他 赞扬陈师道说:“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到也。” 黄庭坚所谓 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是运用既得学问进行再刨造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 还包括许多具体的字法、句法、律法。黄庭坚主张作诗要严格遵循法度,指出: “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者也。”他所说的法度主要是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2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3 4 1 页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2 ) 上海:上海古撞出版社,1 9 7 9 2 7 9 页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杜。2 0 0 1 9 7 页 诗文的命意、布局、格律、章法、句法、字法等具体艺术形式和技巧。其后吕 本中提倡“活法”,即“诗有活法,若灵均自得,忽然有入,然后惟意所出, 万变不穷。”他认为“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 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者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 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力图以“活法”调和苏轼的“无法 之法”和黄庭坚的“有法之法”。南来人姜夔说:“守法度日诗。”视法度为诗 的基本方面,又说:“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圆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批评宋人之“法”:“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 于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 天真兴致,奂f j 未可与道。”。显然对宋人侧重诗歌形式因素而忽略诗歌精妙韵味 的做法不满,但这种侧重作品形式因素的批评对文学鉴赏和创作具有指导意 义。南宋出现了一批结合选评讲论文章作法的著作,如吕祖谦的古文关键, 楼肪的崇古文快,魏天应的论学绳尺及谢枋得的文章纽范等。这 些选著都旨在指导写作文章,或为古文,如古文关键;或为科场应举之文, 如文章瓤范,此类著作因其实用性而在当时大行其道。 “发乎性情”是中国古典诗论总纲,充沛饱满的激情固然是创作的基础,但 诗并不能从情感中自然流出。情感是诗的表现对象,但其本身不是诗。正如金 圣叹所认为的“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 耳。儒者则有特以生平烂读之万卷,因而与之裁之成章,润之成文者也。”诗 固然是情感的流露,同时也需要定语言技巧“裁”之、“润”之。诗是语言 艺术,而语言本身又是客观的表意系统,有许多客观规律需要认识和遵循,这也 是诗法所要探讨的基本内容。元代吴澄唐诗三体家法j 亭论及诗法云:“于 一家之中,则有诗法;于一诗之中,则有句法;于一句之中,则有字法。谪仙号 为雄拔,而法度最为森严,况余者乎? 立心不专,用意不精,而欲造其妙者,未之 有也。”。说明诗法是有层次的,从语言层面可分为字法、句法等。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2 ) 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7 9 ,3 6 7 页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2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7 9 4 0 2 页 。刘明今方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0 5 4 3 页 。金圣叹,杜诗解上海:上海吉暗出版社,1 9 8 4 2 9 7 页 。张健元代“诗法”棱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1 5 页 5 明代八股取士之故,八股文和八股评点盛行,士人无不深受影响,都揣摩 作文秘诀,在刨作中追求文章的法度精严,评点实践中关注作品“文法”。郭 绍虞曾指出: 我们假使于一切时代取其代表的文学,于汉取赋,于六朝取骈,于唐 取诗,于束取词,于元取曲,那么于明无宁取时文时文,似乎是昌黎所 谓“俗下交字,下笔令人惭”者,然而,时文在明代文坛的关系,则我们 不能忽略视之。正统派的文人本之以论“法”,叛统派文人本之以知“变”。 明代的文人,殆无不与时文发生关系;明代的文学或文学批评,殆也无不 直接间接受着时文的影响。 明代诗文评论家将诗法和文法合流并举,评论家多具有“时文手眼”,时 文评点的思想方法与术语在评论家心里刻下烙印,使其弊成文本意识。章学诚 认为时突文体卑而法密”,“法密”即指时文本身形式严谨、文体缜密。诸类文 章体裁中,八股文无疑是形式最为严格的文体,它的形式特点首先表现为结构 的严密性,从破题到收结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既定格式行文:其次表现为讲究 层次转换,“起承转合”衔接自然。八股文文体形式的重要性远甚于内容的重 要性。技巧形式的讲究是这种文体的核心。深受八股文影响的士入便养成了辨 识行文形式技巧的习惯。 随着“文法”论的发展,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法度”与“自然”闯题。“法 度”与“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对具有辨证关系的美学范畴。魏晋以 来,尤其是唐宋以来,文论家对“法度”研究日益深入,逐渐形成两类主张, 一派追求自然之法,如苏轼:一派追求人为之法,如皎然诗式确立了不少 诗法模式。“法度”划定了后人要遵循的规则,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也画地 为牢,容易使创作陷入窠臼,难出新意。 对“文法”作历时性回溯之后可见,“文法”往小处讲,它包含的是章法、 句法、字法等具体的写作技巧;朝大处说,它概括了一般艺术创作的规律法则。 。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5 9 页 王世贞认为“法”有“首尾开阖”、“抑扬顿挫”、“点缀关键”,三者分别指篇 法、句法、字法,又指出“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 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这是将“文法”分为 “篇法”、“句法”、“字法”三个层面,涉及具体写作技巧。清人戴名世己卯 行书小题序云:“有行文之法,有御题之法。御题之法者,相其题之轻重缓 急,审其题之脉络腠理,布置谨严,而不使一毫发之有失,此法之有定者也。 至于向背往来,起伏呼应,顿挫跌宕非有意为之,所云文成而法立者,此行文 之法也,法无定者也。道与法合矣,有贵其辞之修焉。”。这里的“行文之法”、 “御题之法”也是具体的技法,关于文章“如何写”的问题。 结合古人诗文批评实践而言,“文法”主要有三层含意:一是写作规则“应 该怎么写”,即“文律”,二是结构问架“按什么样子写”,即格局,三是作文 之术“怎么写”,即“技法”。由以上三层含意相应地产生了文律论、格局论、 技法论,三者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文法论”。 2 张扬文法 金圣叹受传统文法理论以及时文评点双重影响,推崇“法度”,在前人基础 上将文法理论发展至0 新的高度,赋予文法多层次的理论内涵。 2 1 传统与时代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呈现出印象式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两大趋势,二者具有完全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批评焦点。印象主义批评注萋于对作品整体韵味的探寻,通 过对形象具体的描绘,传达对作品内在意蕴的直觉印象,引导读者领悟诗歌的 本质特征和创作规律,集鉴赏、理论和批评为体,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 传统批评方式。钟嵘诗品已经表现出印象式批评倾向,用诗意语言描述主 。刘明今方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0 5 6 5 页 。刘明今方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0 5 4 7 页 体感受。其后,皎然、司空图的诗评、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人间词 话,大量的诗话、词话都是运用印象式批评表现批评主体的感受,这种传统 的批评方法强调阅读欣赏和玩味体验的过程性,善于传达独特的审美感受,但 缺乏细致的逻辑论证和精密的分析推理,往往是一鳞片爪的即兴感悟式的文 字,不能给人以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形式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印象式批评 理论性不足的缺陷。魏晋作为“文学自觉”的时代,重视诗文的词采、韵律、 风骨等因素,至唐宋形式主义批评的重心转移至诗文的章法、字法、句法层面。 金圣叹继承唐宋以来的形式主义理论,一反传统的直觉感悟批评,明确表 示“仆幼年最恨鸳鸯绣了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君之二旬,谓此必是贫汉, 自称王夷甫不道阿堵物计耳。若果得金针,何妨与我略度? ”。因此金圣叹重 视对文本细读,从形式因素入手分析其创作法则、语言、结构、技法。金圣叹 受唐宋以来诗文评点精细化倾向和明代时文评点妁双重影响,以“法”立论, 在文学评点实践中崇尚“法度”,以字法、句法、章法为着眼点,对诗歌、散 文、小说、戏曲条分缕析。在诗文、小说、戏曲评点中金圣叹屡屡言“法”, 将它们比之史记、左传等正宗文体,以“法度精严”赞之。如果说唐宋 以来的诗法理论使金圣叹重视诗文格律、章法、修辞等,有“法度”意识,那 么明代时文评点的影响则使金圣叹养成鲜明的结构意识。 金圣叹的文法理论更多的是受到明代时文点评的影响。八股文追求结构的 严密,层次转换的连接,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金圣叹的诗文评点,他在诗文、小 说、戏曲评点中屡屡言“法”,重视诗文布局谋篇、遭词造句、转合技法等。“金 圣叹论析水浒传艺术手段时所使用的一些批评术语和概念并非他首创,绝 大多数都只是从诗词、绘画、尤其是古文评论中搬用过来的惯用语”。留金圣叹 的水浒传评点明显带有八股文评点痕迹,他概括的“文法”虽然属于小说 创作技巧层面,但借用了散文,尤其是当时盛行的八股文创作论中的文法概念, 最常见的术语如“起承转合”。 时代的影响使金圣叹不自觉地运用八股文术语和规范进行文学评点。鲁迅 和胡适据此完全否定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视为八股流毒,糟粕。二十世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间引自夏樗品书四绝武汉:湖北辞书1 9 9 5 5 页 。蒲安迪明代,、说四太奇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 9 9 3 3 5 8 页 纪2 0 年代胡适在( 水浒传) 考证中,指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有“八 股选家气”: 金圣叹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 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范”! 例如圣 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 十四次“帘子”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 这种机械 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 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 鲁迅在谈金圣叹中,也批评金圣叹将水浒传的布局行文硬拖到八 股的作法上。时文评点的形态和内容对金圣叹固然有深刻影响,他的小说评点 确实有很多牵强附会处。“金圣叹的技巧观也是矛盾的,他强调技巧的独立意 义,往往至于离开内容谈技巧,走向形式主义,并且有时把小说写作技巧归结 为修辞造句和篇章档构,用分析八股文的程套分析小说,使读者生厌。”时文 评点大行其道,金圣叹醉心于总结一切文之法,将小说评点在某种意义上等同 于文章学分析,他明确宣称评点目的在于使子弟知晓文法。“水浒传到底只 是小说,子弟极要看,及看了时,却凭空使他脑中添了若干文法。” 金圣叹借 用八股文评点方式甚至术语评点,既源于被动影响和又源于主动利用。“八股 文法在封建文人脑中痕迹太深,金圣叹也不能例外。同时这又使金圣叹以八股 文法为标榜,以扩大他的评点的影响,他同时文的选家和评点家争夺读者。”。 金圣叹为了招揽读者,有意识地借用八股文评点方式。但据此把金圣叹在小说 评点中总结出的“文法”性质直接等同于机械的八股文法而予以批评乃至否定, 显然是不符合金圣叹评点的实际情况。金圣叹的诗文评点不过借用了八股文 “文法”理论材料,但他对诗歌小说戏曲创作经验、艺术表现手法作了具有创 。胡逶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合肥:安教教育出版杜,1 9 9 9 ,2 3 页 。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广州:花城出版社,1 9 8 8 2 9 6 页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1 2 2 页 。王先霈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广州:花城豳版社,1 9 8 8 2 9 6 页 9 新意义地全面总结。 2 2 文法革新 金圣叹“文法”论之“法”显然有别于传统诗文评点中的“法”,也有别 于八股文法和以议论说明为主的实用文体之“法”。金圣叹在诗文小说戏曲评 点实践中将“文法”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赋予“法”以鲜活的内涵,他的文 法理论表现出两大创新点。其一,金圣叹将批评对象扩大化,他不仅以“法” 论诗文,还论及小说、戏曲等叙事作品。金圣叹从不同体裁样式批评对象的具 体特征中跳脱出来,关注其共同性,即“法度”,总结不同体裁文本的文法。 金圣叹设想的“法”具有普遍性,他在示顾祖颂孙闻韩宝昶魏云里说:“诗 与文虽是两样体,却是一样法。一样法者,起承转合也。除起承转合。更无文法。 除起承转合,亦更无诗法也。”回诗和文虽体裁不同行文结构之法却是一样。其 二,新的文法术语提出,金圣叹从诗文、小说、戏曲的批评实践中总结诸多文 法,如关于诗歌制题的“原题法”、“以诗补题者”,“以题补诗者”;关于叙事 技法的“补注法”,“倒插法”,“夹叙法”,“横云断山法”等,均以独特视角发 前人之所未发。 “法”是金圣叹品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他主张“善论道者论道,善论文 者论文”,将文学评论分为两个角度,即“论道”与“论文”,二者分别从文学 文本的思想内涵与文本形式因素切入文本。金圣叹本人显然是“善论文”者, 他不对作品作“载道”的阐释,而立足于文本专论其“法度”,认为切文学 作品都有“法度”。不同作品的“法度”在一定层面上具有相通性,知晓了一 部书之法,便可举一反三,掌握一切书之法。“法度”就是写作应该遵循的创 作规则,诸如结构完整,用语精确等。金圣叹极重视“法度”,指出“临文无 法,便成狗嗥。”既然文章要有“法度”,那么“法度”的最高境界即是“精 严”。他从水浒传评点中提出“糟严”二字,并认为这是水游传与史 记、庄子的共通之处。“何谓之精严? 字有字法,甸有句法,章有章法, 。金圣叹盘圣叹选批唐诗杭舟f :渐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5 1 i 页 1 0 部有部法是也。”o 八股文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极其严格而机械的规定,正所谓法度精严,金 圣叹受之影响强调文法精严。对于唐律诗之“律”,金圣叹解释道:“承问唐律 诗之律字,此为法律之律,非音律之律也。自唐以前初无此称,特是唐人既欲 以诗取士,因而又出新意,创为一体:二起,二承,二转,二合,勒定八句, 名曰律诗。”。他将音律之“律”完全解释为规则、法魔正是基于对“法”的推 祟。 金圣叹在文学评点实践中屡次提到“部法”、“章法”、“句法”、“笔法”、“手 法”、“读法”等概念,涉及到“文法”各个层面。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 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表明了写作文章的 字、句、章的关系:用字造句,积旬成章,积章成篇。用字有用字的规则,造句 有造句的结构方式,章节有章节组织结构的法则。它们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 共同连成文本语言总结构。金圣叹说:“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 法。”显然他是从文本语言层面切入将“文法”论分为三个层次,归纳字、旬、 章各自法度。字法主要评价用字的修辞技巧,句法主要讨论表达方式,章法通过 对语言形式的分析,上升到对文本结构的评价。金圣叹的文学评点尤其是小说 评点,主要按文本字、句、章的层次进行,“这样的叙事观念和批评体系,纯 粹是以语句和篇章的空间组织的次第安排以一贯之的。”固纵观金圣叹的诗文、 小说、戏曲评点,他的文法理论可从分为部法与章法、字法与句法以及叙事技 法三大层面。 金圣叹“文法”理论的第一个层次即部法、章法。金圣叹重视诗文、小说、 戏曲之结构分析,将任何文学作品都视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将它或浓缩为 一字,或总结为一长句,或简化为一篇文字,归纳诗文、小说、戏曲各类体裁 作品的部法与章法即结构之法。以水浒传评点为例,部法与章法分别指从 小说超承转合的大结构和衔接贯串的次结构。金圣叹将有诸多事件的水浒传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承浒传会评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b i 1 0 页 。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5 5 0 0 页 。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5 7 0 页 。林岗明清之脉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4 2 页 1 1 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借用八股文的“起承转合”分析其结构。诗歌、散文、小 说、戏曲各类题材作品分别有问架之法,只有掌握其基本的结构框架和特点, 才能写出符合创作原则的作品。第二个层面即字法、句法,主要指行文遣词用 旬之法,好句法离不开精妙的字法,同时字法与句法又构成章法的前提,三者 难以截然分开。 “文法”论的第三个层面即叙事技法。金圣叹是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第一个 详细探讨叙事文法的评点家,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明确提出十五条“文 法”,都是针对叙事技法而言的。众多叙事技法按立论角度有很大差异性:或 侧重再现生动自然的场景,如“夹叙法”,又称“不完全句法”;或侧重于对比 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以次要认为烘托主要人物,如“背面铺粉法”、“烘云托 月法”;或侧重于环境、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如“衬染之法”;或 侧重于前后相关情节的处理,如“正犯法”、“略犯法”、“水穷云起”,或侧重 于结构安排,如“倒插法”、“极不省法”、“极省法”、“鸾胶续弦法”、“移云接 月之笔”;或侧重于以浓笔重墨详加铺陈陈叙述,正面渲染气氛,如“大落墨 法”;或侧重于以曲折文笔制造悬念,如“急事缓笔法”、“欲合故纵法”;或侧 重于叙事节奏,如“弄引法”、“獭尾法”,“横云断山”等等。金圣叹细读水 浒传,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其叙事精妙处全在于特殊技法的使用,特一一总结 以示读者。 3 部法、章法 受“时文法密”影响,金圣叹注重从结构入手分析文本,他往往用“大起 大结”、“极大章法”指称文本结构。任何文学作品,大到长篇章回小说,小到 一首诗歌都有结构问题。金圣叹拈出部法与章法两个概念归纳作品结构之法, “部法”指称小说、戏曲等长篇作品的大结构之法,即起承转台之法;“章法” 指诗歌散文结构之法和长篇叙事作品段与段之间的结构手法。 3 1 部法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西厢记、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 等叙事作品时,均强调其结构上的整体感和体系性。以水浒传为例,金圣 叹没有对一个个事件作孤立分析,而是视之为有机整体,分析这个整体在大结 构上的起承转合之法,如何起结:首尾照应等。 金圣叹关于“部法”的理论是以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为基础, 他将西厢记视为与水浒传一样的叙事作品解读,分析= 者结构之法, 提出“部法”概念。“部法”首先表现为结构严整,“凡人读一部书,须要把眼 光放得长。如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 文字。中间许多事件,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若是拖长看去,却都不见。”。 显然,这里金圣叹借用了八股文评点的思维和术语,以时文手眼视叙事作品为 一个有机结构整体。金圣叹极力赞赏其水浒传的结构严整,他剥离具体故 事以超结构的眼光将水浒传看作“一篇文字”,认为诸多故事情节只是“这 一篇文字”的起承转合之法。金圣叹同样认为“西厢记) 谓之十六篇可也, 谓之一篇可也,谓之百千万亿文字,总持悉归于是可也,谓之空无点墨可也。” “一部西厢记只是一章。”“若是章,便应又若干句,若是甸。便应有若干 字,今西厢记不是一章,只是一句,故并无若干旬,乃至不是一句,只是 一字,故并无若干旬,乃至不是一句,只是一字,故并无若干字,西厢记 其实只是一字。”o 金圣叹以水浒传评点为基础归纳“起结都法”。他在水浒传第七 十回中评道:“晁盖七人以梦始,宋江、卢俊义一百八人以梦终,皆极大章法。” 。这里“极大章法”指称的是文本大结构,即“郝法”,它在叙事文本中起组织 其余主导故事单元的作用,同时又承担解释、暗示故事所述事件的起灭因由的 功能。金圣叹屡次提及“起结部法”,如“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 太平结”、“一部大书七十回,以石碣起,以石碣止”,“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1 1 6 页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间引自夏樗品书四绝武汉:湖北辞书,1 9 9 5 7 页 。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7 1 2 5 0 页 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盖始之以石碣,终之以石碣者,是此书大开阉; 为事则有七十回,为人则有一百单八者,是此书大眼节。”“金圣叹探究水 浒传大结构,往往注重起结诗、起首结尾事件单元的含义相似性和他们对其 间故事的暗示、导引、解释作用。对于水浒传开头一首诗“天下太平无事 日,莺花无限目高眠。”金圣叹批道:“好诗。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 天下太平结。”固在小说接尾又评道:“以诗起,以诗结,极大章法。”。起结正 是部法的具体表现,不可忽视。金圣叹探讨水浒传的“起结”问题时着眼 点不在于“事”与“事”的关系上,而在“事”所能体现出的“意”上。中国 古典小说的大结构和大布局体现起结的前后数回、间中不时有点缀和暗示,而 以前数回尤为突出。把握一部小说内涵,前数回的认真读解特别重要,作者的 意图在起首的这个框架中,有很明显的流露。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一回回前 总评中道:“商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者,何人也? 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盖 孝子也。吾又闻古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之语,然则王进亦忠臣也。孝子 忠臣,则国家之祥麟威风,员璧方壹也,横求之四海而不一之,竖求之百年而 不一得之。不一得之而忽然有之,则当尊之,荣之,长踞事之。必欲骂之,打 之,至于杀之,因逼去之,是何为也! 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金圣叹以结 构意识将水浒传开头部分的这个故事简化为三段:高俅来,王进去,史进 来,一来一去这正暗示了朝廷无道,乱自上作。金圣叹从水浒传的“起笔” 读出了文本的深层结构。金圣叹在评点左传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 也指出行文的起结问题,他对该文结句“遂为母予如初。”批道:“不惟结还遂 字,乃至直结还初字。一篇大文字,初字起,初字住,奇绝。”o “初” 是此文的关键字,在行文起结处暗指姜氏与庄公母子关系。 “起结部法”之外有“照应都法”。叙事作品的中间照应之法也就是行文 “承”与“转”的问题。金圣叹指出( z k 浒传的“照应部法”体现为“石碣” 三现。金圣叹指出“石碣”在整个文本的“首、身、尾”中超重要的结构作用。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hj 版社,2 0 0 2 3 0 3 页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1 3 9 页 。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杜,1 9 9 7 1 2 5 2 页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1 5 4 页 。金圣叹选评天下才子必读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 9 9 7 3 9 8 页 1 4 如果从叙事文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这都“大书”中,“石碣”的第一次出 现实际上是引出全文,成为一百八人将要登场的一个“总纲”,“石碣”的最后 出现则主要是收束全文。小说开头“石碣”被揭开,走了妖魔。第十三回写晁 盖有“石碣”之意而无“石碣”之名,一现。晁盖别名“托塔天王”,金圣叹 认为此事“暗射石碣镇魔事”,“亦暗射开碣走魔事”,“石碣”有开启故事功能。 第十四回,“石碣村”小聚义,二现。金圣叹在此回回首总评道“水浒之始 也,始于石碣;水浒之终也,终于石碣。石碣之为言一定之数,固也。然 前乎此者之石碣。盖托始之例也。若水浒之一百八人,则自是有其始也。 一百八人自有其始,则又宜何所始? 其必始于石碣矣。固读阮氏三雄,而至石 碣村字,则知一百八人之入水浒,断自此始也。”石碣第二次出现有承上启下 功能。第七十回,一百八人团圆聚义时,石碣从天而降没地而入,三现,暗示 结局。“这里石碣水浒里的石碣就像三国里的乱政败德事件,起 结构上贯串和暗示其后事件发生以及解释事件性质的作用。”。 3 2 童法 金丕叹所谓的“章法”分为诗文结构之法和叙事文段落结构之法。诗文“章 法”以唐律诗和历代散文为评点对象,主要指“起承转合”之法。小说、戏曲 类叙事文“章法”指主要指段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