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论文)宋代家规族训探微.pdf_第1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宋代家规族训探微.pdf_第2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宋代家规族训探微.pdf_第3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宋代家规族训探微.pdf_第4页
(历史学专业论文)宋代家规族训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中国的家训,亦称作家规、族训或家法,是一种民间文化。中国传统家 训,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领 域和家庭关系里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构成和体现。传统家训是我 国古代宗法专制社会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以治家和教子或教化族人为基本内 容及特点的文化现象。 从体现文化的形态上讲,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 家训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价值轴、理想轴和参照系的,因此, 它的文化内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阐释和宣扬,是一种转换了的文化领 域的价值体现。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家训文化发展的一个新 时期,家训教育习以为常,家训写作蔚然成风,流传至今的家训文献也非常 丰富。 宋代宗族或家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其家规族训亦如此,那么,多元 视野下的宋代家规族训在历史上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 家规族训与国家法律 之间的关系怎样? 传统儒学对家规族训的影响如何? 家规族训中的风水观念 是不是家族保护环境的措施? 家规族训中所反映的传统儒学思想对家族教育 理念的影响怎样? 这些都是我在本文中想探讨的问题。现将各部分的内容简要 介绍一下。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宋代家规族训所扮演的政治角色。通过对宋代家规族 训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的探讨,使我们了解宋代家规族训产生的社会背景、特 点及原因,宋代家规族训与国家法律的互动关系,也使我们透过宋代家族内 部的治理及其社会效果来了解宋代家规族训与地方治理的互动。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宋代家规族训所体现的经济理念。这个部分分三个方 面来探讨,第一个方面主要通过对宋代家族的风水观念及其社会影响来阐述 宋代家规族训中的某些条款实际上是家族保护环境的举措;第二个方面主要 通过对宋代家族慈善及其社会效应来阐述宋代家规族训与家族的慈善事业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间的必然联系;第三个方面主要探讨宋代家规族训中的经商条款及宋代社会 的义利观对族人经商理念的影响,以及族人诚信经商的商业道德的形成 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宋代家规族训所展现的文化教育思想的探讨,使我 们了解到宋代家规族训的文化传承的特点和理学光环下的宋代家族教育。 最后一部分主要综述宋代家规族训的特点、意义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 对待宋代家规族训的问题。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便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训文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当代的精神文明建 设。 关键词:宋代家规族训历史作用现时意义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f a m i l yp r e c e p t so fc h i n a , a l s oc a l l e d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r l l i n ea n dc l a nr u l e s ,i ti s ak i n do ff o l kc u l t u r e b ys o n gd y n a s t y , f a m i l yp r e c e p tc u l t u r ee n t e r e dan e w p e r i o d ,t h ef a m i l yp r e c e p t sw r i t i n gb e c a m ec o m m o n ,t h ef a m i l yp r e c e p t sw o r k s e m e r g e d i na l le n d l e s ss t r e a m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p r e c e p t s ,a r et h er e s u l t s 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h i c hi st h es o c i a li d e o l o g y , w i t h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i nt h ef a m i l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t h ef i e l do ff a m i l y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i ti s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e m b o d i m e n t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e x p l a i n i n gf r o mt h ef o r mo nw h i c hr e f l e c t sc u l t u r e ,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 p r e c e p t s a r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s 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n u c l e a rq u a l i t yo f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 t h e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ea n dc l a s s i c s ,i sak i n do fc u l t u r e f o r m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p r e c e p t sr e g a r d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eo fo c c u p y i n g a 1 1l e a d i n gp o s i t i o na sv a l u a b l ea x l e ,i d e a la x l ea n dr e f e r e n c e s y s t e m s o ,i t s c u l t u r a li s s u e sa r ee x p o u n d i n ga n dp r o p a g a t et o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s p i r i t , i ti so n eo f t h ev a l u eo f c o n v e r s i o nc u l t u r a lf i e l dt h a ti sa d v o c a t e d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p e d o d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a s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 t h ec l a no rt h ef a m i l yh a di t so v e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 f u n c t i o n ,w h i c hf u n c t i o n w c l -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l ;i l i n ea n df a m i l yr u l e su n d e rt h e p o l y h y d r i cv i s i o n ? h o wa b o u t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r u l e sw e r ew i t h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s t a t el a w s ? h o ww a st h ei n f l u e n c ew h i c h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h a do n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c l a nr u l e s ? w a st h eg e o m a n t i co m e n i d e ai nt h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r u l e s 、】l ,e r et h em e a s n r et h a tt h ef a m i l y p r o t e c t e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 w h a tw a st h ei m p a c to nf a m i l y se d u c a t i o n a li d e a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t h o u g h tt h a td o m e s t i c 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r u l e s r e f l e c t ? a l lt h e s ea r eq u e s t i o n st h a tia n lo r i g i n a l l yw a n t i n gt op r o b ei n t oi nt h e a r t i c l e 1w i l li n t r o d u c et h ec o n t e n to f e v e r yp a r tb r i e f l yn o w f i r s tp a r te x p o u n d st h ef a c tm a i n l yt h a tt h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 i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r u l e sa c t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r o l e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t h ed o m e s t i c 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r u l e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w i t hr e l a t i o no ft h es t a t el a w ,i tm a k e s u su n d e r s t a n d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r u l e s , 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r e a s o np r o d u c e d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 i n t e r d y n a m i c r e l a t i o no f s t a t el a w , a d m i n i s 拄a f i o na n ds o c i a le f f e c t ,a n dv i l l a g em a r m a g i n g s e c o n dp a r tm a i n l ye x p o u n d st h ef a c tt h a tt h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 r u l e sr e f l e c t e dt h ee c o n o m i ci d e a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c o m e si nt h r e e r e s p e c t si nt h i sp a r t ,t h ef i r s tr e s p e c tm a i n l ye x p l a i n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 r u l e st os o m ed e g r e ei st op r o t e c t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t h r o u g hg e o m a n t i co m e ni d e a a n di t ss o c i a li n f l u e n c eo f f a m i l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s e c o n d r e s p e c tm a i n l yt h r o u g h f a m i l yc h a r i t a b l ea n ds o c i a le f f e c t ,i te x p l a i n st h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 r u l e s t h ec h a r i t i e sw i t it h ef a m i l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r e s p e c tp r o b ei n t o 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r u l e s e n g a g i n g i nt r a d ec l a u s ea n dj u s t i c e f a v o u r a b l ev i e wo fs o n gd y n a s t yi nt r a d ef o r m i n g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i d e at o c l a n s m a n t h et h i r dp a r tt h r o u g h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c u l t u r ea n d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r e p r e s e n t e dt ot h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f a m i l yr u l e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m a i n l y , m a k e su sk n o wf a m i l y se d u c a t i o nu n d e r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u l t u r a lc o n t i n u i t y w h i c ht h ed o m e s t i c d i s c i p l i n e a n d f a m i l y r u l e sa n d r i n g o f l i g h t 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l a s tp a r ti sm yc o n c l u s i o n ,h o wt ot r e a tt h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 f a m i l yr u l e su n d e rn e ws i t u a t i o n w es h o u l dm a k et h ep a s ts e r v et h ep r e s e n t , e l i m i n a t et h ef a l s ea n dr e t a i nt h et r u e ,d i s c a r dt h ed r o s sa n ds e l e c tt h ee s s e n t i a l ,i n o r d e rt os t r u c t u r et h ec u l t u r a ls y s t e mo fm o d e r of a m i l yp r e c e p t sw i t h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e r v e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b e t t e ri nm o d e r n t i m e s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d o m e s t i cd i s c i p l i n ea n dc l a nr u l e s , h i s t o r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v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丫扩。“珈日期:莎州眸,月c 9 日 l 7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作者签名:,妒d 、弓 日期:莎酃车蝻秒日 撕签名:凇锄 日期:加啤厂月彦吝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 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 按“章程”中的规定享用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回半年;口一年; 叱黧二:睁一多z作者签名:”l ”7 6 b 瓤j 多葶s 辱要r a ;b 一、 t 锄样:黼 日期:知绰厂月j 酾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所谓家训,亦称家规、族训、家法或乡约,或宗族法,它一方面是家族 族长对整个家族成员的约定或教化,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内部父母关于治家教 子的训诫。传统家训文化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是儒家文化在家庭领域 和家庭关系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家庭与家族是家训文化的活水源头。 首先,从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它始终攀附在儒家文化的主干上, 与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吻合。家训文化起源于传统宗法社会,伴随着宗法 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家训的起源,大体上是在“同姓从宗合族属”的血缘实体宗族组织 出现后,伴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与我国古代的 社会性质密切相关。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的国,乃是“家”的扩大和延伸,“家”的放大 就是“国”家国一体,故名“国家”。在帝王统治时代,国乃一姓一氏 的家天下。由于家国一体及家天下的传统,家训与国训也就自然而然地交织 在一起了。 宋代家训的具体形式很多,有文告、遗嘱、家规、家范,有的则是书信, 它多以本族或本家为教训范围,其内容主要侧重于积极方面的勉励和教化。 既有以文字形式表达的,也有以口头形式表达的。由于它们都是以宗族内部 的成文法形式出现,因此其影响远远超出本族或本家。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 出现和存在,都有它各自的理由和特征。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传统宗法家族 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前提是宗法家族( 庭) 共同体的存在与活 动。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家训文化在培养适应自然经济的人才,塑造民 族文化心理,传承优秀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o 这一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如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杜,2 0 0 1 年版;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8 年舨。其 他学者的论述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次,家训文化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历代家规族训的作者,大多数是文韬武略的帝王将相、才华横 溢的思想巨匠、或者是名留青史的文人墨客,传统家训中贯穿着这些精英人 物的思想,体现了他们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经验与思考。 另一方面,家训与代表精英人物思想造就的学术成果不同,它往往以家 规、家诫、书信等形式表现出来,其范围涉及立身处世、起居作息、家庭关 系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其形式通俗易懂、妇孺皆知,故它又属大 众文化。通过这些将思想与观念世俗化的途径,士绅阶层在民众中传播着一 种后来被称作“文明”的生活理念。 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高深的精英思想与普遍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梁,使得社会的主流思潮能深入到黎民百姓之中,所以家训的意义远远超出 了家庭教育的范围,是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领域和家庭关系上的体现,“它不 仅成为家庭成员稳定的行为准则,而且形成家庭的风范和文化心理”。圆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各种作为士子读书规则和启蒙教科书的读物中,不 仅是程朱所提倡的四书,就是些更初级的读物,如吕本中童蒙训、 朱熹童蒙须知、吕祖谦少仪外传、程端蒙、董铢程董二先生学则、 真德秀家塾常仪等等中,也常常是在“传递着皇权和理学所共同提供的 传统知识、历史记忆和社会原则”。 而在民众间颇有影响的如祠堂祭祀、家族聚会和节日活动的演出中,如 张协状元、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之类的戏曲,也渐渐出现了伦理道 德教化的意味和趋向。 南宋时期有相当多的劝农文、谕俗文、劝孝文、劝学文等等 通俗教育文本,包括朱熹、真德秀这些著名的学者都亲自撰写这类东西,他 们在反复规劝世俗社会,要勤于务农、遵守乡俗、孝顺父母,如有余力,则 。刘漫塘:劝念祖睦族文,见宋元方恚丛刊至顺镇江志卷兰,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2 6 4 0 - 2 6 4 1 页。 o 尹旦萍:中国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救育的启示,江汉论坛2 0 0 1 年1 2 期。 。陈来;人文主义的视野。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敝,第t 9 3 2 4 6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多阅读先贤经典包括理学家的著作,争取有个前程,“请诸父老,常为解说, 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子孙 或有美质,即遣上学读书,学道修身,兴起门户” 我们知道,家规族训所体现的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一种文化传 承,其次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现象。研究宋代家规族训的著作很少,可以说是 很匮乏,研究宋代家规族训的文章也不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个案研究上, 暂时还没有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层面,或者说从多元视角来阐述宋 代家规族训的历史作用,它们给人一种零散的而不是完整的感觉。笔者试图 对宋代主要的家规族训进行梳理,探讨其历史作用、特点以及现实意义。 o 朱熹: 朱文公文集卷一百,劝农文;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劝学文。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宋代家规族训所扮演的政治角色 中国的家庭( 家族) 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它是一个经济组织;当 它履行对社会或朝廷的各种义务,以家长( 族长) 的方式管理家庭成员,又 近似于一个带有政治性的社会组织。正如费正清指出,中国是家庭制度的坚 强堡垒,而且从这个制度中取得力量和惯性。“中国的家庭像一个小宇宙, 像袖珍型的国家,父亲是专制者,”在家庭中俨然像一个“君主”,也具有 “至高无上的权力”,如统领全家的生计,安排儿女包括婚姻在内的重大生 活,秉承家法处置甚至处死不听话的儿女等等。 分散的、孤立的、成千上万的农村家庭就象分散的马铃薯,必须用麻袋 才能“整合”起来。正是专制皇帝这个“大家长”将无数分散的“小家长” 统率起来从而使中国分散的家庭构成了专制帝国广泛的基层组织,家规族训 则成为规范基层组织家庭( 家族) 行为的准则,在国家法律的作用有限 的情况下,充当地方法规,对国家法律进行完善和补充,而体现儒家思想的 理学则成为家规族训的主题思想。 从北宋起,由于儒家纲常礼教对社会的影响,加上统治者的表彰、提倡, 出现了很多聚族而居的封建大家庭、大家族,如赵鼎和陆九渊家族,这样的 大家族之所以能累世同居共爨,与其说是依靠家族成员的团结共济、互助互 让的道德自律,不如说更多地是依靠家法、家规、家训的约束和训导。 ( 一) 宋代家规族训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家与治国被看作同等重要,是中国社会自 古以来的传统。宋及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庶族地主取 代豪族地主,形成地主阶级的主体,另一方面,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社会由 盛而衰,统治阶级需要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因此,在国家统治者的支持 与扶植下,宗族组织在各地普遍建立,扎根于乡里基层,宗族族长基于维护 族内秩序的目的,参照国家法、礼教常纲及地方习惯,制定出各具特色的家 。费正清著,薛绚译:论中国,台湾,正中书局,1 9 9 4 年版。第1 4 页。 o 申小红:略论柬代的宗族自治,甘肃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3 期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规族训。 在宋代,如何治理家族,使子子孙孙世守家业,一传再传而不衰败,成 为士大夫尤为重视的事情。士大夫重建家族组织的努力,包括敬宗收族,重 修家谱、族谱,设立族田、义庄,建立祭祀共同祖先的祠堂,以及撰修家法、 族规等,宋代家规族训正是因此而得以发展。 从现存文献的检索来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家法”一词的使用逐渐增 多,到了宋代,“家法”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表、书、序、奏议、传记、墓志 铭等文献当中。一种词汇的频繁出现与使用,说明这个词已进入人们的生活,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甚至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家法作为家族成员的行为方式与行为准则在宋代的发生与发展,是与宋 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家法与国法不同,家法是处理家族一应大小 事物、规范家族之人言行举止、协调家族内外关系的规矩条款,具有与家族 成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平民百姓有不知国法者,却少有不知家法 之人。即使是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圈的不识字妇女,也能从祖传口授等途径熟 知其家族须遵守的家法。家法与国法的另不同,国法是国家之法律,家法 则是礼法的结合体。“宋人将家礼、规范、训诫统称为家法,其用意欲将礼与 法融合到一起”。 1 、宋代家规族训产生的社会背景 家族或宗族内部存在着与国法相对应的家规、族训,亦称宗族法,是指 大家庭或家族制定的所谓法律,是一种与国法同时并存的宗族共同体的自治 法。 家规族训的产生与传统中国专制集权的国家模式有关。在专制集权的政 治制度下,地方上包括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等在内的各种权力常集于州 县官一身。特别是宋及以后,国家明确规定州县官应亲自审理法律案件,这 种只有州县官才有权审理法律案件的规定,必然致使大量法律案件无法与国 法建立联系,国法在地方所起的作用有限,这就为宗族法提供了用武之地。 。臧健:宋代家法的特点及其对家族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认定,见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 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1 3 更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家规族训的产生与国法的作用有限有关。在传统中国,国法对大量社会 关系的调整尚处于空白,影响了国法调整社会关系的覆盖面,进而影响了国 法的社会效力。既然国法不能有效而全面地对有关社会关系履行法律调整责 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填补国法的有限作用并能有效地履行调整责任的宗 族法则应运而生。 家规族训的产生也是维护庞大家族秩序的需要。为了维护宗族稳定,就 必须有对全部族人( 包括首领) 都具有约束力的严格的族规家法,这一内在 需要导致产生了大量族规、宗约、家训,从而使宗族的私法具有了文字的和 独立于国家法典之外的形态。“国朝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防 家。子孙数世二百余口,犹同居同爨;田园邸舍所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 之一库,计口日给饼饭;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分命子弟掌其家事,其 规模大抵出于翰林学士宗谔所制也。”。在我国历史上,宗族法名目繁多,诸 如家矩、家规、家法、家政、家范、宗约、宗式、宗训、族规、条规、禁约、 条箴、乡约等等,不计其数。这些族内成文法的核心问题,就是确立族长的 家长式统治地位。 事实上,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权力由城市延伸至乡村, 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封建中央政权限于其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 其权力秩序构成基本上只能达到县一级政权。县以下乡村基本依靠豪强( 宋以 前) 及乡绅( 宋及以后) 作为中介力量进行统治。在这种统治中,意识形态的认 同及封建纲常的广泛性影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 化霸权,集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 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绅士社会的统一性,就是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他 们的存在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 思想意识一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 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在这一传播和渗透过程 。尹奎友等评注;中国古代家i l l l 书温公家范卷一,治家,山东友谊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8 0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l st h e s i s 中,社会被默默地整合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内。”。 中国干差万别的地域性社会的差异,正是通过这种以封建纲常为基本内 容的儒家意识形态而得以同一与整合,将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提升、抽象为 最高宇宙绝对理念的本位,由一部份有权获得受教育权的先知先觉的士人承 担起将这种本体理性推己及人、齐家治国、平治天下的重任,这实际上就是 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意识形态以及以乡绅、士人为中介的绅士社会,在 从中央到各郡县广大地域,从城市到乡村,在进行互动式的渗透、认同,在 同一与整合中使乡村社会得以依靠专制力量来巩固的运动过程。 2 、宋代家规族训与国家法律的互动 上文说到,家规族训亦称宗族法,它是封建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形式。 宗族族长为了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安定,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殊利益,以 国家法、民间法以及纲常礼教为原型,删减增补、加工整理使其成为宗族内部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宗族法,并以宗族自身力量和国家力量为其强制执行的保 证。家规族训深受古代宗法制的影响,其内容更多地直接来源于国家法律, 其主要精神、原则与国家法根本一致。 我们认为宗族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在宗 族内部区分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及不同地位,身份的宗族成员享有不 同权利、义务,以维持护整个宗族生存与发展及正常运转为目的,并以宗族 自身力量和国家力量保证其实施的法则。 家规族训与国法相对应,既有和谐的一面,例如家规族训的制定往往参 照国法,国法与家规族训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两者又有矛盾的一面,如国 法严禁宗族械斗,而宗族法提倡共御外侮。因此,国法一方面承认宗族法, 一方面又予以限制。而族人对宗族法,则多能接受并服从,很少有逾越宗族 法而求诸于国法者,因为: 第一,迫于家长或族长的权威以及国家对宗族法的认可;第二,中国人 向来以“无讼”、“无刑”、“无字纸入官府”为自豪,否则就会被人耻笑,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8 6 9 页。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 哲社版) 2 0 0 4 年第4 期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顷常有士大夫,其先亦国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音”,此人死后,“其孙 不哭,相与争匿其财,遂致斗讼,其处女亦蒙首执牒自诉于府庭,以争嫁资。 为乡党笑。”。;第三,许多家法在制定时即有“息讼安众”、“不令见辱于 公庭”之意,所以宗族法对一般犯罪的惩罚往往轻于国法。宗族法由于要起维 护秩序的作用,所以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谨严见闻。某些大家庭或宗族为了 配合宗族法的执行,常置办各种刑具,如棍、鞭等。圆 宋代的家规族训作为一种宗族共同体的自治法,它往往通过获得国家统 治者的认可,并借助国家法律的强制性使自己具有法的特征。同时,它又利 用弥漫子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宗法因素。利用其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揉合法 律规范的外在强制性和道德伦理信条的内在约束力,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规族训在维系宗族,使宗族成为封建统治主要基础等 方面,发挥了极为有效的作用。自宋代开始,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普遍建立, 而宗族法则趋于成熟和完善 宋代虽称家法,但法的作用与意义仍小于礼,无论是司马光书仪家 范、吕祖谦家范、朱子家礼、杨简纪先训,还是袁采袁氏世范、 赵鼎家训笔录,均偏重于理性的教养,宋代士大夫的努力,欲重新将经书 之礼,变为日常生活之礼,变为民众的生活实践。而将经书之礼纳入家法, 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对礼的实践。 宋代称家法,不如称家训、家礼更为贴切。因为从家法的产生、发展、 变化等过程来看,从宋元到明清,经历了家训、家礼向家法的转化,明清以 后的家法,法的成分更重,更明确。从现存宋代家法的题目、体例、内容等 方面来看,宋代家法大致是综合了历史上的训文、戒文、规文等文体并唐代 书仪的家礼规范等体裁和内容发展而来的,并在宋代逐步定型、发展成为一 种与家族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献体裁。明清以后特别是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家法, 大多列入家谱、族谱之卷首,成为撰修家谱、族谱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 分,而且条款详细,惩戒分明。 o 尹奎友等评注:中国古代家训四书温公家范卷二,祖,山东友谊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8 5 页 o 叶娟丽;我国历史上宗族组织的政权化倾向,学术论坛2 0 0 0 年第2 期。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3 、宋代家规族训传承的政治特点及其原因 从实际生活中考察宋代的家规族训,可以发现它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适用范围仅限于宗族之内,家规族训的效力基本上采取属人主义, 凡同族之人,无论是经商异士,还是为官于府衙都得遵守,但是对于族外之 人,家规族训则是没有约束力。 二是家规族训一般为成文形式,宗族组织实质上是基层封建社会组织, 家规族训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出于维护社会和宗族秩序的需要, 家规族训以成文形式公之于众较之不成文形式更具威慑力,更易达到其想要 达到的目的,因而多采取成文形式。 三是以自身力量及国家力量为其强制实施的保证。各地宗族皆根据本族 实际情形,设立监督、审判机构,执撑监督、审判权,宗族首领根据宗族法 对案件作出的判决,应责应罚立即执行,宗族成员不服判决,可以向官府报 案,但宗族首领会尽量利用自已的地位向官府旌加影响,以求官府维持自已 的判决,维护自己的威信,大多数宗族成员最终还是受到相应的处罚。 四是家规族训的内容与国家法基本一致。家规族训深受古代宗法制的影 响,其内容更多地直接来源于国家法律,其主要精神,原则与国家法基本一 致。家规族训的内容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凡有家产,必有 税赋,须是先截留输纳之资,不可侵支输纳之资”。,“纳税虽有省限,须先 纳为安。”圆在封建社会中,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国法与家法一致,共同维持 着整个社会的秩序。 家规族训经过了长期传承和积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近千年的曲 折发展、不断演变而经久不衰,这其中的原因是深刻的: 一是为统治者默认、许可甚至扶植。作为一种第二选择的调整规范机制, 家规族训只有获得统治者的承认或许可,它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由于在内 容上和宗旨上与国家法根本一致,家法有了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本。 。尹奎友等评注:中国古代家训四书袁氏世范卷三赋税宣预办,山东友谊出版社,1 9 9 7 年版 第4 6 0 页。 。尹奎友等评注:中国古代家i a l t 加书袁氏世范卷三赋税早纳为上,山东友谊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4 6 1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是宗法血缘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个体以宗亲关系聚合 成族,同居共财的家庭完整地被纳入宗族之内,并在血缘联结的基础上建立 较为广泛的各种社会关系,与单门独户从事耕织生产的个体家庭相比,宗族 组织在促进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方面,具有 更多的优势,宗族的另一个作用是维护族众的利益,对于那些势单力薄的个 体而言,宗族组织是个很好的庇护伞。宗族组织的这双重特性使其自身形成 更强盛的生命力,而宗族组织的存在则意味着宗族法的产生与存在。 三是生产力落后及国家法不够完善。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试想一 下,如果我们的法律体系相当完善,对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予以妥当的规 范和保护,使人从内心底里感到足够的安全,人们也就不会去寻求宗族组织 的庇护:如果社会生产力足够发达,人们的一些基本需求能够满足,他们就 不会太依赖宗族组织,这样宗族组织就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宗族法 也就难以产生及生存下去。o 总之,一个事物或文化现象的存在总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家规族训 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适应了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条件下人们或统治者的需求, 换言之,只要其能满足人们达到一定目的的需要,它就会有其生存的土壤, 它就会不断地被传承下去。 ( 二) 宋代家规族训与地方乡村治理 宋代家训家范广泛吸纳封建政权推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反映出政府文化霸权深入民间,是政府控制民间社会的手段之一。 1 、宋代家族内部的治理 宋代家规族训具有“家法”的性质,与封建王法相呼应、相表里。 包拯家i a l l ) 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 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此家训家范虽然短短三十 七字,却把违反家训的子孙排除在家族之外,凡犯有贪污罪者,生不得归家 。陈湘军:“略论习惯法与宗族法之异同”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文学院,2 0 0 3 年,第2 1 页。 。杨建宏:论宋代家训家范与民间社会控制,船山学刊2 0 0 5 年第1 期。 o 潘永因:宋稗类抄卷四,家训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族,死不得入族墓,在宗族社会里,生被剥夺家族权,死成孤魂野鬼,实际 上等于剥夺了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权利,此种精神上的推残与控制并不亚于身 体上的肉刑与酷法。 南宋初年赵鼎家训笔录第一条也确定其家训的法律地位,“吾历观京 洛士大夫之家,聚族既众,必立规式,为私门久远之法,今参取诸家简而可 行者付之,汝曹世世守之,敢有违者,非吾之后也。”田南宋陆象山家“子弟 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告于 官,屏之远方。”圆对此宋史陆九龄传也有类似记载“子弟有过,家长 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 远方焉。” 不听教诲,不遵天命的子弟,家长有权处罚,屡教不改,告之于官,屏 之远方,则是开除族籍,使其生无归依,死无托付。 再如南宋时周钦若,绍兴二十二年六月重病垂危,索纸书家训云:“吾平 生教汝读书,固不专于利禄,欲汝等知义以兴微薄俗尔。我病必不疗,汝等 尽孝以事母,当以义协居,勿有异志。居舍虽小,不足耻;田园虽寡,不足 虑也。不能遵吾训,是谓不孝:他日或仕,不以廉自守,是谓不忠。不孝不 忠,非吾子孙也。”周钦若死时,其四子尚幼,“其配虞氏贤而守义,恸哭而 藏其书。”淳熙四年四子成人后,“虞乃以遗命陈于民部,祈给之凭于是 部符于州,州帖于县,始坐条令而予之,据以昭示其子与孙。盖国家之制, 愿以财产不许子孙分割典卖者,官为给据,子孙不得追改也。而虞又白请异 时子孙或违父母命,各居异业,许外人告而闻于朝省,坐以不孝之罪。”固这 是用国家的法令来维护家训的地位。 凡此种种,都可见“家法”有比“王法”更加残酷的一面,也可见家法 与王法,互为表里,共同控制民间社会的一面。 在处理“家法”与“王法”关系上,宋代民间社会首先是注重“家法”, o 赵鼎:忠正德文集卷十,家v i l 笔录。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陆氏义门。 o 脱脱: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龄传。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转引自杨建宏;论宋代家训家范与民间社会控制t 船山学刊2 0 0 5 年第 l 期。 l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只有当“家法”解决不了的纠纷才会上交官府,由王法解决。一般而言,家 族内部的争斗如果上交官府,由“王法”处理是受人讥笑的,司马光温公 家范中讲过一个故事:“顷常有士大夫,其先亦国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 音”,此人死后,“其孙不哭,相与争匿其财,遂致斗讼,其处女亦蒙首执牒 自诉于府庭,以争嫁资。为乡党笑。”。 民间社会之所以不愿打官司,除了有辱门风以外,还有一种畏惧避祸的 心理,长期以来的专制统治让人们形成一种官与民相游离相对立的观点,官 府一旦有事,民间社会就会恐惧不安。庆历时贾昌朝说:“吾少时见里巷中有 一子弟,被官司呼召,证人詈语,其家父母妻子见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