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凝聚着现代中国丰富的历史体验,是现代中国人文环境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对它的接受也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毋庸置疑,作为传播现代文学的重要阵地中学文学教育,一直是其中十分关 键的一个环节。它积极地参与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在现代文学的经典化方面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当新课程改革把文学教育放到了空前突出的位 置上时,无论是透过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现代文学的接受,还是从现代文学 接受的视角来反思当下文学教育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导论,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界定研究 问题,陈述研究设计和文章的整体思路。第二部分,从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现代文 学作品的选文篇目入手,分析当前中学文学教育中现代文学的接受状况和特征。 通过对选文变化的分析,本文发现,在当前的中学文学教育对人文维度、对接受 主体的重视的背后,是一套正在确立起来的对于人文性、主体性的新的理解。第 三部分,以对鲁迅这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作家一的接受为 例,透视现代文学接受中的一些阅题,分析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首先介绍鲁迅 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目i j 有关鲁迅的几种并存的阐释系统,然后从鲁迅及其 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入手,分析其中反映出来的中学文学教育中现代文学 接受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尽管在目前的文学教育中,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着 多样化的趋向,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传统的读解习惯依然具有很强的惯性。 从文学教育的“知识化”倾向中,可以感受到目前的中学文学教育中开发新知识 的迫切需求。第四部分,选择现代小说这一现代文学中的极其重要的文体一 一的教学为视角,进一步讨论上述问题。一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单元 的内容要求的介绍,说明当前小说教学的概貌;二是以经典课文祝福为个案, 具体讨论中学文学教育中现代文学的接受情况与其所面l 临的知识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 中学文学教育选文鲁迅小说教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c h i n e s e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e m b o d i e st h er i c he x p e r i e n c e s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i n h i s t o r y i tc o n s t i t u t e sa ni m p o r t a n ta s p e c to fc h i n e s eh u m a n i s m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i t c o m e ss os u r p r i s et h a tt h eq u e s t i o nt h a th o wt h i sl i t e r a t u r ew a sa c c e p t e dc a t c h e s r e s e a r c h e r s a t t e n t i o n a sav i t a lf i e l do fl i t e r a t u r ed i f f u s i o n ,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i n 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 sh a sb e e ne m p h a s i z e d a l l a l o n g t o d a y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i ns c h o o l sh a sb e e nr e c o g n i z e du n p r e c e d e n t l yi nt h i st i m e s 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u n d e rt h i sc o n t e x ti ti sw o r t h w h i l er e s e a r c hj o b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 r e c e p t i v es t a t eo f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t h el e n so ft h es t a t eq u o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e d u c a t i o ni n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 ,o rt or e f l e c tt h e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i t e r a t u r er e c e p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t h i ss e c t i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x t ,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p r o b l e m ,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o f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 r e s e a r c hd e s i g na r ed i s c u s s e do r d e r l y t h em a i np o i n to f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i st o a n a l y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t a t u so f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i nc h i n e s e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 s ,w h i c hi s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e l e c t e dw o r k si nt h et e x t b o o k s f r o m t h i s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 a u t h o rf i n d st h eh u m a n i t ya n ds u b j e c t i v i t yd i m e n s i o n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a r e g i v e nam e a n i n g f u l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 c h o o s e sa n o t h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t os t u d y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 l ux u ni sa ni m p o r t a n t f i g u r ei nl i t e r a t u r ef i e l d ,s ot h ea n a l y s i so fh o wh i sw o r k sh a v eb e e ni n t e r p r e t e di sa g o o dp o i n tt oi l l u m i n a t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i si d e a ,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p u tf o r w a r ds e v e r a li m p o r t a n tf i n d i n g sa b o u t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 i n t h ef i n a ls e c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w h a ta n dh o wt h ef i c t i o na so n eo f i m p o r t a n ts t y l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st a u g h ti ns e c o n d a r ys c h 0 0 1 t h ec l a s s i ct e x t g o o d w i s h e s ”i sd i s c u s s e de s p e c i a l l yi n t h i ss e c t i o nt oi l l u m i n a t et h ef i c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f r o mt h i s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m ed e e p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t r u c t u r ea r eu n v e i l e d k e yw o r d s :r e c e p t i o no f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l i t e r a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i n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 ;s e l e c t e dw o r k s ;l ux u n ;f i c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引言 从1 9 6 7 年姚斯发表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一文算起,接受美学 的产生至今正好4 0 年。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对原有的 文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姚斯认为“文学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落实为文 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的 研究,而文学作品的存在史的研究也就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过去,人们 只是将文学作品的存在看作先于读者接受的已然客体,作者是作品存在的根源, 读者只是被动接受一件存在于那里的东西。因此,部文学史不过是作家的创作 史和作品的罗列史,读者落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正是针对这一以往文学研究中 的盲点,接受美学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及“作品接受史”的概念。因 为在姚斯看来,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存在。“文 学史不是别的,就是作品的接受史。”“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 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 2 0 世纪8 0 年代,作为一种文学史研究的新的思维范式,接受美学被引入国 内,促成了文艺理论研究从“作者、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型。同时, 这一转向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既然“只有接受,作品在文学 中的历史生命,才能通过文学作品和大众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在各方面内容的开 放系列中,展示作品的结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现代文学史就是一 部现代文学的接受史。 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可以肯定的 是,文学教育始终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里,首先 有必要对文学教育作一个界定。文学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上的文学教育,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 能力,提高文学素养的活动。:而狭义的文学教育,则指语文教学范畴内的不可 姚斯等箐,周宁、金兀浦详:接受荚学l j 接受理论 ,沈阳:辽宁人民h j 版社。1 9 8 7 。p 2 3 以下导论 中0 f 空未f # m 处的,均见此* 。 叶渊主编:中囿敷帅新百科中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伞书出版社,2 0 0 2 ,p 3 5 7 少的教学行为、教学教程固。更为具体地说,狭义的文学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框 架下,以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教学媒介而完成的教学活动和过程。为了更好地聚 焦研究问题,本文使用的是狭义的文学教育这个概念,并且主要关注中学阶段的 文学教育。 自现代文学诞生之日起,其开创者们就十分有意识地通过文学教育来确立现 代文学自身的合法性。在这个意义上,“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o 就不是一、 二个人的发明,而是一种普遍的自觉的集体实践。“当时大多数教科书立即引进 刚刚时兴的白话文,成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养料。反映五四文化新思想的白 话文文学作品和白话论文被大量引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郭沫 若的新诗、周作人的小品文成为教科书中的一道风景线”。 这意味着,中学 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成为了传播现代文学的重要阵地。同时,中学语文教学所养成 的对现代文学的接受,也积极参与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在现代文学的经典化 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现代文学已是现代中国人文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成 为铸造人的基本文学趣味,决定他佩戴什么眼镜的重要力量。”园对于文学 作品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提出“初步理解、鉴赏”的目标,同时还提 出“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给当 代中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精神的底子” 。于是,文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方法 的实施等等,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中学文学教育的研究成为当前一个跨学科的 十分热门和迫切的课题。 就目前而言,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过阐述。就笔者掌握 的资料来看,这些已有研究大致有以下的几种思路:从史的角度对中学文学教育 作历史的回顾;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来审视当前的文学教育,作宏观论述: 就研究者自己的教学体验或某种教学现象来反思当前的文学教育现状,或作描述 或作批判;就中学文学教育中某一位作家作品的教学,谈如何改进这些作品的教 学,等等。 薛东川:试论史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课程救材教法,1 9 9 9 2 ,p 5 胡适:胡适立= 存,j :海:i 海书店,1 9 8 9 ,p 7 1 叫删编:中田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伞书m 版杜,2 0 0 2 ,p 3 3 7 i 晓j j 芏编:二卜世纪中周史学史论, 。海:东方版中心,1 9 9 7 ,f 4 钱理群:语史教育门外淡。桂林:广西帅范人学i i j 版社,2 0 0 3 ,p 1 1 6 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学文学教育以及提高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 实践水平等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但总的来说,在当i j 中学文学教育领域, 由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文学教育理论体系,很多实际问题还找不到理论 上的阐释和说明”,“我们的中学文学教育是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引的情况下,全 凭教师的个人感觉与自身修养来完成的” ,理论研究仍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的 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缺乏了文学教育,文学的接受乃至发展难免举步维艰。而文 学的教育。如果没有对此的具体研究,则往往是盲目的。考虑到中国现代文学一 直是中学文学教育得以展开的重要素材,把对它的接受纳入到中学文学教育研究 中,就能够借助对中学生接受现代文学的基本情况的探讨,来深化有关文学教育 的讨论与研究。希望在文学教育和现代文学接受的这样一种“互看”过程中,一 方面,透过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窥探到现代文学的接受在本次新课程改革后的变 化: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文学的接受这一“切点”,来把握本次“课改”着重强 调的中学文学教育所发生新的变化、表现出来新的特色,做出分析与讨论。 无论是就现代文学的接受还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开展而言,文学作品及其教学 都是它们重要的阵地。教材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择,以及课程教学对于这些作 品的解读,构成了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状况,也决定了现代文学在中学中被接受 的基本路径。 具体地说,本文试图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哪些作品 被选入了教材? 这些作品又是怎样被讲解的? 这些教材的设计与教师的教学,说 明在当下中学教育中占据主导位置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教育的理念? 在“课 改”之后。中学文学教育中的现代文学是以怎样的面目被接受的? 中学文学教育 的状况究竟如何? 接下来谈一下本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以往的文学教育研究中, 经常会出现文学和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而本研究则努力把这两套理论话语体 系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这对于中学文学教学研究甚至是更大范围的语文教 学研究来说,都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的实践,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 刷呈武:中学义学教育现状研究t 兵团教育学院学撤t2 0 0 3 3 ,i 7 0 3 供一种参照和基础。 其二,从中学文学教育状况这一角度来观照现代文学的接受,将有助于更为 清晰和准确地了解现代文学在目前被接受的具体状况、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从 而可以为现代文学的接受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本研究把“现代文学的接受”在中学文学教育中的体现具体化为三方面内容: 现代文学选文的选择、现代文学作家的阐释、现代文学文体的教学。具体思路和 理据如下。 首先,在分析中学文学教育中的现代文学的接受状况时,中学语文教材中现 代文学的选文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自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以来,虽然入选中学 教材的现代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变化,但其始终是中学文学教育的主体。在很大程 度上,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现代文学作品选文可以反映出现代文学在中学文学教育 中的整体面貌。 第二,从作家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经典套路”。文学教育 研究也同样可以借用这种研究思路,即从对某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作品的接 受来看现代文学的接受,并由此反观中学文学教育。本文所选择的代表性作家是 鲁迅。在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现代作家中,鲁迅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位。历来,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他的作品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往往是人们不断阐释、教学和讨 论的重要对象。可以说,“鲁迅”的传播与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现代文学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接受状况,有力地反映出目前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 第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无疑是受众面最广、影响最大、也最能体 现现代文学的历史、社会包容力的文体。o 同时,它也是中学文学教育的四大文 学体裁之一。此外,当前小说理论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因此,本文试图把对小说 教学的分析,作为讨论中学文学教育中现代文学教育一个重要方面。 本研究的资料主要包括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处理记录。 首先是教材。一般而占,教材是指“教师和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 或教学大纲) 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 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 含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 和 视听教材”。 这是广义的教材定义。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常见概念是“教科书”, 温情敏、李先瑜等箐: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h 版社2 0 0 5 ,p 2 3 9 颇叫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第一卷) ,上海:! :海教育 i 版杜,1 9 9 0 p 2 8 2 4 教科书也称“课本,是教材的主体,主要由课文、注释、插图、实验和 习题等构成。其中课文是最基本的部分。”国一般人们常以教材指代教科书,可以 说教科书是狭义上的教材。o 在本研究中,除了特别说明之外,都是在教科书的 意义上使用教材的概念。 本研究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套教材( 主要是必修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或 教师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实验教材。之所以选择 这两套教材是因为,作为一家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百年老店”,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目前的教材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选择它来研究,有着普遍的意义。而江 苏教育出版社的这套语文教材,则是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有自身特色的教材, 并为一些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所称道。而且,它在目前的教材使用中“在 全国的使用量占近三分之一。” 就目静的教学研究来说,它也有很大的代表性。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处理记录。在这方面,笔者主要从相关的语文杂志、语文 网砧与一线教师的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例( 包括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等) ,这些材料构成了后续理论分析的原始素材。 顾明远土编:教育夫辞典( 第一卷) 卜海:卜海教育出版朴1 9 9 0 ,p 2 8 3 钟启泉、崔允郝上编: 新课程的理念l j 创新北京:岛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 tp 8 5 引自新浪教育2 0 0 4 ,1 2 0 7 ,束源:现代快报i d 者:黄艳 5 第一章中学文学教育对现代文学的选择: 被选择的篇目及其背后 第一节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文及其变化 选文研究是语文教材研究的个重要方法。回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 基于自己的研究目的,或对选文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某套教材编选原则、体例 等方面的特点;或就某些选文分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性别比例等等。一般而言, 为了获得一套或几套教材的大体概貌( 比如直观印象、变化发展等) ,选文研究 是比较直接且“经济”的方法。 一、两张表格 这一部分将通过这种方法,比较“课改”前后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 选文篇目的变化,勾勒现代文学展现在中学文学教育中的基本图景,了解中学文 学教育在选文方面的基本条件。 就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来讲,虽然我国自1 9 8 6 年起就实行了“一纲 多本”的制度国,但事实上,在新世纪这一次大规模的“课改”之前,在教材的 具体选择与使用过程中,除了人教版之外,其他几个版本的使用面从全国来看还 是相当小的。因此,笔者选择了人教版的教材作为“课改”前的代表。考虑到新 一轮的课程改革从1 9 9 6 年开始酝酿启动。,并以2 0 0 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 试行) 的颁布为标志,所以在“课改”前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择 1 9 9 2 年到1 9 9 5 年之间的版本。应该说,这套教材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作出了十分 重大的贡献。虽然后来这一套教材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而受到相应的批判,被认 为是“一种静态的语言学习”,将工具理性在语文教育中发展到了极致,但不可 否认它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基本上可以代表“课改”前 的语文教材的整体编写水平。“课改”后的教材,我们选择人教版和苏教版。选 择人教版,是因为其大面积的使用范围和悠久的教材编写历史。选择苏教版,是 因为它是本次“课改”中涌现的为数不多的语文教材中被许多课程专家认为较好 的、且有特色的一套。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课改”i ;i 后的语文教材中现代文 黄鞋乍,襻秉坤籍:i 找谍程论和教科书垃计的理论草础北京:人民教育出舨杜2 0 0 2 ,p 1 7 6 颐黄衲颇振彪鲁:语上谍程0 语丈教材北京:社会科学小皈什,2 0 0 1 ,p 6 5 李建、p :谍改:亍j 造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敦育撤,2 0 0 2 1 0 2 2 ,第1 版 6 学作品的入选情况列为以下表格,以便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 表一作品的变化 类别文章篇目和作者 春背影荷塘月色( 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天 上的街市( 郭沫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 保留作品 乙己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等( 鲁迅) 、沁 园春雪( 毛泽东)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苏州园林( 叶圣 陶) 、白杨礼赞( 茅盾) 、雷雨( 曹禺) 、枣核( 萧乾) 等。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风筝雪 ( 鲁迅) 、秋天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静夜( 郭沫若) 、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 给我的孩子们竹影( 丰子恺) 、华南虎( 牛汉) 、傅雷家 书两则( 傅雷) 、我用残损的手掌雨巷( 戴望舒) 、再别康 桥( 徐志摩) 、断章( 卞之琳) ,风雨( 芦荻) 、记梁任公先 新增作品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金岳霖先生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 孟浩然发现( 闻一多) 、说“木叶”( 林庚) 夏夜谈 中国诗高松年与方鸿渐( 围城节) 钱钟书、少年歌( 朱 湘) 、端午日边城( 节) ( 沈从文) 、想北平( 老舍) 江南 的冬景( 郁达夫) 、老王( 杨绛) 、别离( 冯至) 、江村小景 ( 田汉)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藜) 、呼兰河传( 节) ( 萧红) 等。 威尼斯( 朱自清) 、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锋塔的倒掉铲友 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 鲁迅) 、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改造我们的学 习等( 毛泽东) 、杂文四则( 马南部) 、娘子关i i 分马( 周 删去作品 立波)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苦( 孙犁) 、内蒙访古( 翦伯赞) 、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猎户( 吴伯箫) 、天山景物记吴 门桥( 碧野) 、老杨同志( 赵树理) 、想和做( 胡绳) 、小橘 灯( 冰心)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7 i 傻二哥( 新风霞) 、谈骨气( 吴晗) 、梅岭三章( 陈毅) 、假 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听潮( 鲁彦) 等。 表二作家的变化 类别作家名录 保留作家朱自清、鲁迅、冰心、毛泽东、郭沫若、老舍、茅盾、 叶圣陶、闻一多、巴金、夏衍、孙犁、郁达夫、曹禺、 臧克家、萧乾、艾青、朱光潜、阿累、贺敬之、陆定一、 吴伯箫等 新增作家宗璞、何其芳、端木蕻良、丰子恺、牛汉、杨绛、胡适、 沈从文、汪曾祺、傅雷、戴望舒、徐志摩、卞之琳、芦 荻、梁实秋、林庚、钱钟书、朱湘、鲁藜、田汉、萧红、 冯至等 删去作家唐设、新风霞、周立波、吴晗、陈毅、田间、碧野、鲁 彦、马南邮、胡绳、吕叔湘、赵树理、邹韬奋、李健吾、 翦伯赞、吴组缃等 二、两个初步印象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两套新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文,除了保留 了原有教材中一些经典篇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孔乙已祝福 等等之外,又增加了许多优秀的现代作品,如少年歌( 朱湘) ,我的思 念是圆的( 艾青) ,给我的孩子们竹影( 丰子恺)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 良)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芦花荡( 孙犁) ,老王( 杨绛) ,呼兰河传 ( 节) ( 萧红) ,端午日边城( 节) ( 沈从文) ,高松年与方鸿渐( 围城 节) ( 钱钟书) ,等等。一些与特定时代政治环境结合比较紧密的课文被删去了: 如毛泽东的政论文,从原来的8 篇减少到1 篇;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 行文学与出汗也被删去,换上了他的风筝雪等。同时,与原来的教 材相比,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编撰者删去了唐驶、 马南部、周立波、田间、翦伯赞等作家。而一些在上世纪8 0 年代重写文学史的 思潮中得到“重估”的作家,如沈从文、萧红、钱钟书、徐志摩等等,则大量地 进入到了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在语文教材的这一作家作品的“上上下下”中,我 们不难发现,一方面,“课改”后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选文的景观变得更加丰富 多彩了;另一方面,8 0 年代“重写文学史”对现代文学的新的理解和想象,至 少在表面上惹人注目地体现在当静的语文教材中。 第二节篇目调整背后的范式变革 语文教材选文的变迁,是时代的风向标,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学接受的变化。 同时,语文教材的变迁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动。以不同的理念来选择语文教材 的篇目,内容肯定大不相同。语文教材用什么样的理念规划文学教育,选用什么 样的现代文学作品,是教材选目变动背后更深层次的课题。 一、人文性:从“政治标准”到“审美标准” “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每个时代对于文学的 建构与理解自然会带上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由此而来的对于“经典”、“人文性” 等等内涵的界定,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就现代文学而言,从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 起,文学研究的政治制约越来越紧,政治标准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优劣或者说经 典与否的唯一尺度。作家作品进入文学史的范围越来越窄,以致到了“文革”时 期这一现象登峰造极,几乎所有有影响的作家都被贬斥为“黑线人物”或者“封 资修”垃圾。其结果是文坛萧瑟,“只剩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o 1 9 7 0 年代末和1 9 8 0 年代初,历史的风云变幻给现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精 神的松绑”,现代文学学科自觉的时期由此开始。伴随着报刊上最频繁出现的“拨 乱反正”,对一大批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作家“平反式”的重评不断出现。在这一 过程中,文学的人性表达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家个性化的创造等等,在先i i i 的政 治标准下被压抑的这些部分得到了释放,多样的流派研究开始复原现代文坛多彩 的面貌,并阐发了许多原来被遮蔽的作家的许多特色与贡献。这种研究视点的转 换,超越了以往“现实主义独尊”的历史叙述模式,为学科的复兴与重建探索了 多种可能性,新的研究范式得以开启。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2 0 世纪中国文 学”概念的提出和“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兴起;它们力图使现代文学“从从属于 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姚斯等苦,阁宁、龠,c 浦泽:接受美学j 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杜,1 9 8 7 洪f 诚蔷:当代文学史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4 9 。政治与审美的对立,被视为这一现代文学新范式展开的基本前提。在这一对立 中,作家的主观感性、生活体验,往往被当作是“审美”的标志,以抗衡所谓的 外在社会和政治理念的粗暴干预。尽管到了今天,现代文学研究在1 9 8 0 年代所 作的这一切己得到了置疑和反省,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文学性标准的落 实,同时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学等级秩序的形成:较之以往强调作品中的进步、革 命等宏大主题,9 0 年代的文学研究者更青睐那些体现日常生活的情调或进行抽 象抒情、对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构成对话关系的作品,同时对具有市民情调的消 费性文学也给予了充分认可。当沈从文、钱钟书等,上升为新的经典的时候,原 有的作为主流的左翼文学则无形中受到了排斥。从某种角度说,这可以看做是重 写历史逻辑的延续。无论是大师排座次,还是给现代文学写“障词,以及对 鲁迅地位的挑战,都表明这样一种经典颠覆与重置的潮流,已成为世纪末的 道文化风景。”。但不可否认的是,1 9 8 0 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所释放出来 的那种“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的想像,确乎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主流 看法,对今天的文学教育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至此,从“课改”前后教材选文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这一变化,与其说是 许多论者所认为的所谓“人文性”的强化,不如说是一种对人文性的新的理解方 式最终占据了文学教育的课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应 验了阿尔都塞有关意识形态的论述命题。 二、接受主体:从。忽略”到。凸显” 从1 9 9 7 年开始,社会各界对于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地批评与讨论。在这一 过程中,文学教育成为论争的焦点。除了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之外,批评主要集中 在两方面,即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文学教育所具有的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没 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现有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少且单一、 陈旧。 这些论者认为,后者正是前者的根本原因,正是其使语文对于学生的亲 切感消失殆尽,造成了文学作品难以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文学教育的力度加大,作为文学教育的载体的文学作 品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改革的对象。“文学的魅力、语文课的趣味性、语文课程的 陈思和:关 二“荤写文学史”。丈学评论家,1 9 8 9 2 谥待敏、车宪瑜等著:中围现代文学学科概,北京:北京大学出敝社2 0 0 5 tp 1 2 9 阿尔酃辈着,陈越编译:哲学+ j 政治:阿a :鄙塞读奉,古林人民出版社,2 0 0 4 郑困民,张毅等:i 与代语文教育论争,广东:广东救胄 j 版社2 0 0 6 ,p 2 2 0 1 0 开放性、语文与个体的精神发育与人格成长,等等,都被提到了无比重要的位置, 以及非常紧迫的议事日程”回。于是,那些在编撰者看来反映革命生活、远离当 下现实的选文被删去了,而那些在编撰者看来更富有审美趣味、读起来更为亲切 的选文被加了进来。显然,通过这样的“一加”与“一减”,编撰者们认为,这 些新的作家被纳入了语文课程中后,作家自身的创作个性、审美风格也会自然而 然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经典的文学熏陶之外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时代 的精神,捕捉时代的脉搏。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新的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学 语文教材都节选了这篇小说。在过去,人们或许会认为文中山歌等内容所表达的 男女爱慕之情,不利于学生成长;而现在,恰恰是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民俗、 对于情感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与帮助,可以成为唤起他们追求“爱以及美好事物” o 的精神起点。 正是出于相同的逻辑,新教材还增选了一组与现代作家有关的文学文艺鉴赏 方面的作品,如人教版课标本中就有 咬文嚼字( 朱光潜) 、盂浩然( 阈一多) 、 说“木叶”( 林庚) 、谈中国诗( 钱钟书) 。因为在编者们看来,文学作品更 多的是对学生的感性的审美的感染。所以,他们希望,这些作品的入选能给具体 的文学鉴赏以启发,在中学文学教育中把感性的濡染与理性的引导结合起来。而 且他们认为,文学教学不是要教大量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具备批判的阅读能力, 以便其在以后的生活和遭遇的世界中终身受用。 确乎,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与体现。不过,不难发现, 正像对“人文性”的理解实现了从“政治标准”到“审美标准”的转移一样,学 生接受主体的问题也应作如是观:与其说是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成长需要, 将这一最重要的接受主体的特点突显了出来。不如说是产生了对学生主体的不同 的新想象。从编撰者们所宣称的选文“经典性”与“可感性” 这一统一理念的 背后,不难感受到新教材对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询唤。意图。这一点,可以在下 文的分析中,得到更显著地揭示。 可以说,上述的选文变化是新教材在中学文学教育改革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文 学接受方面的一个基本面貌,事实上,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课常对这些选文的 倪文尖:课程新标准b 语文再反思书城,2 0 0 3 i i 陈军等:语殳救材见让时代风向 0 i 白人民 q 2 0 0 6 3 i 卜富仁:弊典t 牛l j 町感件的统一:中学语史教材的堆奉安求中国教育报2 0 0 1 1 0 2 5 阿尔都褒著陈越编详:哲学卜j 政治:阿尔部辈唾本,吉林人民i b 版社,2 0 0 4 1 1 处理,即具体的教学过程。那么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是如何处理这些 作品的呢? 从中可以观察到现代文学接受方面的哪些变化? 揭示出中学文学教 育的何种问题? 下文将从一位现代作家,一种现代文学文体出发,对此进行考察。 1 2 第二章鲁迅及其作品是如何被解读的:作家的视角 第一节为什么选择鲁迅 一、作为半部文学史的鲁迅及其阐释系统 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 彷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与成熟,更在散文领域创造了同样 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可以说,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创作式样。 此外,他还开创了两种新的文体杂文与散文诗,并以自己的文学实践使之成 为现代文学的丰碑。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以“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 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几 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 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因此,作为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的“鲁迅”直是各种不同的现代文学史叙述绕不开的“起点”。换句话说,“鲁 迅”也正是在这多种阐释系统相互竞争、相互促动中不断地重构着自身的形象与 内涵。 早在1 9 4 0 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就从政治革命维度对鲁迅的价值 进行了评估,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 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的这番界定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阐释鲁迅的基调, 对此后,尤其是5 0 年代以后鲁迅研究的发展路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共和国 成立后,政治家和众多学者更是把鲁迅研究纳入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整体建构中。 他们主要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层面评估鲁迅的成就和影响,偏重于阐述鲁迅在中 国革命中的地位和贡献,突显其作品的革命内涵和政治意义,使之成为国家意识 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这一“鲁迅”的政治阐释系统,成为8 0 年代以前 凌驾于其他一切阐释系统之上的权威阐释。 1 9 8 0 年代以来,超越政治化模式的鲁迅思想研究,在王富仁的中国反封 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一一( 呐喊) ( 彷徨) 综论中得到了实现。他以及他的 同道们把重塑鲁迅启蒙思想家形象当作自己学术研究的追求。王富仁指出,鲁迅 对于现代中国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革命诉求,在于其对中国各种 文化现象的解剖和批判:因此与其说他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镜子,不如 饯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卜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p 3 7 1 3 说是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镜子。以此为切入点,他对鲁迅研究的政治话语系统提 出质疑,认为将鲁迅作品的内涵与毛泽东的政治判断随意挂钩是不合适的。此后,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淡化了鲁迅在政治革命中的作用,突出了鲁迅作为中国现 代启蒙思想家的重要性。 之后,钱理群的心灵的探索,汪晖的反抗绝望、徐麟的鲁迅中期思 想研究、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一一鲁迅传等论著,致力于对鲁迅个体 生命的情感、性格、心态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把握。由此,对鲁迅的“民族英雄” 叙述被转化为对于一个独特生命个体的叙述,仰视型研究视角相应调整为平视型 视角,研究姿态也由“颂圣”变为“对话”。这些研究共同构筑起了痛苦的、深 刻的、思想的鲁迅形象,它们对“鲁迅”的研究,也就成为鲁迅阐释系统中学院 派的代表。 9 0 年代以来,部分文化人和少数作家力图超越现有的认识框架和专业体制, 从个人的生存境遇出发体认鲁迅,体会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勾勒出 了一个日常生活的鲁迅形象,如林贤治的人自j 鲁迅等。这种阐释缩短了鲁迅 与民众之间的心理间距,可以看作鲁迅的民间阐释系统。 孙玉石认为,在鲁迅被接受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超世俗的神圣 化与反神圣的世俗化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o 而不同的阐释系统相互之间的竞 争,又迸一步强化了“鲁迅”作为半部文学史的存在。 二、母语教材中的“景观” 正如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巨大的成就与影响一样,他在中学文学教育中的特 殊地位也是其他现代作家所无可比拟的。事实上,现代以来的几代语文教育工作 者,都非常重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希望通过对鲁迅作品的 教学,让一代代青少年学子阅读鲁迅,了解鲁迅,学习鲁迅。有论者指出,“在 世界各国母语教育中,没有哪个民族的母语教材,能如此长久聚集于一个作家如 此多量的作品。”o 早在2 0 世纪2 0 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 鲁迅作品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 孙五石:反思自己走近真实的鲁迅,鲁迅研究月刊,2 0 0 07 温讧三:八卜年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史略,语文学习,2 0 0 6 儿,p 2 1 4 秋夜、 救学方法新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 9 9 9 8 - 9 p 4 9 5 1 胡以根:t 谍章阅读,呼唤p l 归真实,语文学习,2 0 0 3 6 。1 2 3 环节一:教师让学生完成小说情节的整理,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并初略 地谈谈小说的结构特点。 环节二又可以具体分为两步。 第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教师提出类似的几个问题: 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 此 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 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综合一些问题来讨论,如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祥林嫂是否有过 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等等,( 这些讨 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 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 说的主题。) 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 一步步走向死亡;鲁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丰l 教的捍卫者:“我”:思想进步、 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环节三:分析环境描写这一艺术手法的作用。(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 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 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最后总结祝福的主题,并将主题统一在这样一种看法上:通过描写祥林 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o 透过祝福的教学环节,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目i i 小说教学的常态。与此 相关,在祝福的教学过程中教授某一种程式化的小说阅读的知识也是这些 课例所体现的一个共同特点。这正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 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一单元的单元说明中规定的,祝福教学重点就是“从 内容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学习欣赏小说。”至于具体如何欣赏呢? 那就是从三个 中学语史啊中阿祝福教案( 丈中括号内的文# 柬源于任 堞救| | i l j 自己注明的教学意图) 3 4 教学环节所体现的人物、情节与环境这三个方面。 二、分析与讨论 任何对小说的处理和解读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小说观、文学观和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