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01/22/wKhkFmZaqfCAPpGeAACzqr9HxXI173.jpg)
![平面构成(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01/22/wKhkFmZaqfCAPpGeAACzqr9HxXI1732.jpg)
![平面构成(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01/22/wKhkFmZaqfCAPpGeAACzqr9HxXI1733.jpg)
![平面构成(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01/22/wKhkFmZaqfCAPpGeAACzqr9HxXI1734.jpg)
![平面构成(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01/22/wKhkFmZaqfCAPpGeAACzqr9HxXI17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面构成Planecomposition全套可编辑PPT课件第1章认识平面构成第2章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第3章平面构成的视知觉第4章平面构成中的形象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第5章规律性平面构成第6章非规律性平面构成第7章平面构成的应用目录CONTENTS【篇章导读】认知篇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统称为“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同时,它也是三大构成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基础课。
本篇为认知篇,主要讲述平面构成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学习目的及方法,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平面构成的视知觉以及平面构成中的形象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等。本篇在注重基础理论讲解的同时,还通过案例赏析和实战演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观察、理解平面构成,培养并提升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01学习目标1.掌握平面构成的概念、学习目的及方法、形态要素、视知觉、形象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等基础理论。2.提高在二维空间运用点、线、面等元素进行组合、造型的能力。3.培养艺术设计思维和审美能力。02素质目标1.通过理论学习强化专业能力,培养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人文素养。2.通过赏析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第一章认识平面构成本章目录什么是平面构成为什么学习平面构成如何学习平面构成章节导入平面世界的无限可能一支笔,一张纸,一点创意,便可以创作出或具象、或抽象,或感性、或理性的作品;将这些设计构思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不同领域,便能呈现出极具美感的视觉效果,如图1-1所示。你知道吗,这些设计构思的背后正是对平面构成的巧妙应用。学习平面构成,可以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基本造型能力、设计创意能力、构图表现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进而促使我们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平面构成的世界吧。图1-1平面构成在不同设计领域的应用第一节
什么是平面构成1.平面构成的概念2.平面构成的起源3.平面构成的特点一、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是相对于三维空间而言的二维空间概念。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就是在二维空间完成的,其种类十分丰富,如招贴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如图1-2和1-3所示。
“构成”,具有组构与合成之意,是指将基本形态按照形式法则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态的过程。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图1-2招贴设计图1-3公益广告设计纹样中的具象形态一、平面构成的概念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平面上将点、线、面、体等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和秩序进行分解和组合,以构成理想形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元素的构成。
具象形态是指人物、动物、植物、人造物等存在于大自然或人类社会中的形态,具有直观、具体的视觉特点,如图1-4所示。图1-4纹样中的具象形态一、平面构成的概念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抽象形态是指无法明确指认的、囊括万物共性与本质特征的形态,如点、线、面、几何形等,具有简洁、形式化的视觉特点,如图1-5所示。图1-5封面设计中的抽象形态一、平面构成的概念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研究如何分析各种形态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怎样将具象形态提炼为点、线、面等简洁的抽象形态;②研究如何理解与应用形式美法则;③研究如何将形态与形态、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运用于艺术设计,从而创造出理想的新形态。课堂互动
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平面构成现象。《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马列维奇)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作为现代设计的理论依据,平面构成有三个重要的源头,分别是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以及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教育。(一)俄国构成主义
代表人物有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瓦西里·康定斯基等。
构成主义的形式特点和设计特质可以用“几何形、结构形、抽象形、逻辑性或秩序性”来概括。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第三国际纪念塔并非传统的建筑形式,采用的是富有幻想性的现代雕塑形态。
其中心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倾悬于一个不对等的轴座之上,四周环绕着钢制螺旋梯子。
该纪念塔把纯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实用性融为一体,是塔特林所倡导的“各种物质材料的文化”的构成主义理论的一项实验。图1-6《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在这幅作品中,马列维奇打破了时空界限,将各种生活场景和元素平面化、几何化、符号化后,再罗列叠加在一起,体现出构成主义的形式特点和设计特质。图1-7《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马列维奇)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这幅画是康定斯基的代表作。康定斯基把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与视觉、心理效应之间的联系作为抽象艺术的依据,根据心理学原理赋予各种形式元素以相应的象征意义。
画中线的灵活组合、线的波动、线的粗细变化,体现了一定的音乐意义,从而使观者在看画时,像听到一首悦耳的交响曲。图1-8《构成Ⅷ》(康定斯基)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二)荷兰风格派
代表人物有画家蒙德里安、艺术家特奥·凡·杜斯伯格和设计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风格派强调纯造型的表现和绝对抽象的设计原则,主张从传统及个性崇拜的约束下解放艺术。风格派认为,艺术应脱离于自然而取得独立,艺术家只有用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来表现宇宙根本的和谐法则才是最重要的。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风格》是风格派的核心刊物,其封面设计就充分体现了风格派的艺术主张,如图1-9所示。
它的特点是高度理性的抽象化,完全采用蒙德里安式的纵横编排方式,字体采用无衬线体,基本没有其他装饰,全部的视觉内容就是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矩形与文字。图1-9《风格》封面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这幅画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看到,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方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中除了三原色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蒙德里安将元素巧妙地分割与组合,使其抽象成为一幅有节奏和动感的画面。图1-11《红黄蓝构成Ⅱ》(蒙德里安)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这把椅子由13根木条构成,外观是纯几何形态。
里特维尔德使用单纯、明亮的色彩来强化结构,红色的靠背、蓝色的坐垫、黑色的把手和椅腿以及黄色的端面,使椅子以最简洁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表达出深刻的设计理念。图1-14红蓝椅(里特维尔德)包豪斯学院于1919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设计理论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它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特别是将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和荷兰风格派运动的成果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大成的中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三)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教育
包豪斯学院与平面构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构成”这门基础课首先开设于此,“构成”作为完整的设计理论正是在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教育中确立的。
包豪斯学院于1919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设计理论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如图1-16。它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特别是将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和荷兰风格派运动的成果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大成的中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图1-16格罗皮乌斯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包豪斯建立了以观念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这种设计体系强调对美学、心理学、工程学和材料学进行科学的研究,用科学的方式将艺术分解成基本元素点、线、面及空间、色彩,如图1-17。
它寻求的是形态之间的组合关系,使艺术设计脱离了传统“纯粹艺术”与“传统装饰方法”,从而充分运用构成抽象地表现客观世界。图1-17包豪斯校舍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包豪斯的作品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包豪斯学院的学生不但要学习设计、造型和材料,还要学习绘图、构图和制作。学院里有一系列的生产车间和作坊,如木工车间、砖石车间、钢材车间、陶瓷车间等,以便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制作出来,如图1-18和图1-19。图1-18
康定斯基及其作品图1-19
利奥尼·费宁格及其作品二、平面构成的起源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图1-20
莫霍利·纳吉及其作品图1-21保尔·克利及其作品知识链接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包豪斯的基本观点知识链接
包豪斯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但它的设计教育体系和理念、设计观点和主张,都对世界设计教育和设计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设计活动与工业生产这两个从未相交的门类之间架起了桥梁。
在包豪斯之后,设计界开始将“构成”纳入设计研究和教育体系,视其为培养现代设计思维的手段和美学价值评判的依据。包豪斯的基本观点三、平面构成的特点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创造性的造型活动。平面构成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具象的物体,而是以感知为基础,通过掌握客观事物的构成规律,将自然界中存在的复杂物象或过程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解、变化和再组合,从而创造出具有美的视觉效果的新形态,如图1-22所示。图1-22点、线、面的组合(1)三、平面构成的特点第一节什么是平面构成
第二,它是一种较为理性的创造活动,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它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并运用数学逻辑对物象进行重新构建和设计,从而构成有秩序、富有视觉美感和运动感的新形态,如图1-23所示。图1-23
点、线、面的组合(2)课堂小结1.平面构成的概念2.平面构成的起源3.平面构成的特点第二节
为什么学习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为了让艺术设计类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视觉语言而开设的基础训练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如图1-24。
图1-24
平面构成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第二节为什么平面构成第二节为什么平面构成
通过学习与研究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了解点、线、面、体等形态要素在二维空间中的构成以及新的造型观念,学会改变常规的、惯有的思维方式,用多种方式、站在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并了解构成形式、构成法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实际运用,进而根据这些原理与法则,将各种形态进行组合、分解和重构。同时,平面构成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力、理解分析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图1-25。图1-25平面构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课堂互动
说一说你在哪些设计领域中感受过平面构成的魅力。课堂小结1.学习平面构成的重要性2.欣赏平面构成的魅力第三节
如何学习平面构成1.学习平面构成的方法2.平面构成常用的材料与工具
平面构成课程需要在构成训练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融入感性实践,培养平面空间中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因此,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平面构成所用材料与工具是至关重要的。第三节如何学习平面构成一、学习平面构成的方法针对平面构成的特点,在学习这门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强化设计实践重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课堂互动
请你谈谈如何学好平面构成这门课。
平面构成中用到的工具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能够从商店里买到的,如铅笔、钢笔、毛笔、木炭、炭精条、色粉笔等一系列常规工具;
另一种是商店里买不到的,比如树枝、分叉的麻绳、瓦楞纸、铁丝等,它们都可以成为构成创作的工具。
除了上面这些较为常规的工具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工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电脑、数位板、扫描仪、计算机软件等,都在不断地拓展平面构成的表现空间,增强平面构成的表现力。注:在使用工具前,要先了解工具的特性,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为自己创造出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二、平面构成常用材料与工具第三节如何学习平面构成课堂小结1.学习平面构成的方法2.平面构成常用的材料与工具知识链接
颜料:广告颜料(主要以黑色、白色或灰色广告颜料为主)。纸张:着色纸张主要有水彩纸、绘图纸、白卡纸……装裱纸张主要有黑卡纸、白卡纸或白板纸、拷贝纸。
笔类:铅笔、毛笔(国画用小叶筋笔和衣纹笔)、钢笔、针管笔、原子笔、派克笔、鸦嘴笔等。
仪器类:丁字尺、三角板、曲线板(云尺)、圆形模板、圆规。
其他用具:美工刀、双面胶带、水胶带等。
计算机软件: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Coreldraw、Freehand等。平面构成中常见的材料与工具拓展阅读
靳埭强是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大师,他既行走于时代前沿,保持着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敏感性,又植根于社会文化的深处,对民族、地域等文化内涵有深入的阐发,是一位对中西方艺术具有深刻理解的设计师。
靳埭强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中国银行的行徽,如图1-26所示。行徽以中国古铜钱作为创意切入点,将“中国银行”的“中”字融入其中并作为铜钱的钱眼,这不仅凸显了银行的业务属性,也符合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靳埭强充分运用了一形多义的设计手法,并通过构成关系,使图形简洁大方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文化特征。这一设计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使符号的形式和意义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靳埭强:以文化为本,为万物设计图1-26
中国银行行徽
(靳埭强)拓展阅读
靳埭强的又一代表作是“人人重庆”城市形象标志,如图所示。标志中,两个欢乐喜悦的人叠加组成“庆”字,取“双重喜庆,以人为本,携手并进”之意,人形既代表着乐观向上的重庆人,又展现了重庆兼容开放的胸怀;重庆是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点上建起的城市,标志中两人手的相连则寓意这一交汇,点明了重庆的地理特色。这一标志将巴渝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渊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如图1-27。靳埭强:以文化为本,为万物设计图1-27
人人重庆”城市形象标志
(靳埭强)
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系列海报是由我国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设计的,如图1-28所示。每一张海报都以一件国宝级文物为背景,在文物的残缺处,缩小的文物修复师正置身其间忙碌着,寓意着每一件被修复如初的文物背后,都饱含着修复师的辛苦付出与匠心,表现出“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电影主旨。在这一系列海报中,设计者充分利用具象的视觉元素,并通过再现、组合、重构等方式,使其在二维平面上展现出触动心灵的艺术魅力。实战导入图1-28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实战内容练习要求:以“平面构成初印象”为主题,制作一张海报。练习提示:可以从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或从设计作品中汲取灵感,搜集国内外优秀的海报设计案例,并分析它们的特色,结合本章所学进行创作。PART01谢谢观看平面构成Planecomposition第1章认识平面构成第2章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第3章平面构成的视知觉第4章平面构成中的形象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第5章规律性平面构成第6章非规律性平面构成第7章平面构成的应用目录CONTENTS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本章目录点线面点、线、面综合构成章节导入针尖上的点线面
打籽绣又叫“结籽”“圈子针”,是用丝线结成一个个籽状的线疙瘩,然后将其组合、构成纹样的绣法。它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刺绣针法,常被用来表现物象形态,如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在传统服饰、手工艺品中应用广泛,如图2-1所示。图2-1打籽绣章节导入可以看出,打籽绣就是将点组合成线或面,再加上丰富的色彩变化,以此来构成具象或抽象的图案,从而呈现出富于变化的视觉效果。这生动地诠释了平面构成的原理。
这些巧妙构思的背后是设计者对点、线、面等形态要素的深刻理解。深入探讨这些要素,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它们,更加熟练地运用它们,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如图2-2。图2-2时装中的打籽绣第一节
点1.点的概念2.点的形态3.点的视觉形态4.点的构成《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的
概
念
点是一种以图形的形式来表现的、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都可以称之为“点”,如图2-3所示。总点如果没有形,便无法被感知,因此可见,在艺术设计中,点是有大小和形状。
无论点是什么形状,点越小,点的感觉越强;点越大,面的感觉越强。第一节点图2-3生活中的点课堂互动
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点。二、点
的
形
态点的形态可以从形状和大小两方面来看。点的形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节点规则性的点非规则性的点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星形等,具有形状规则、均匀稳定、现代感强的特点,如图2-4所示。各种自由形、偶然产生的形状等,具有形状不规则、富于变化、优雅感性的特点,如图2-5所示。图2-4规则性的点图2-5非规则性的点一、点
的
概
念
圆形点是最具代表性的点,其造型单纯,没有方向性,容易被视为点,如图2-7。第一节点图2-7点在艺术设计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一、点
的
概
念第一节点
需要注意的是,点的大小是相对的。点周围的造型要素或所处空间的情况,都会影响我们对点的大小的感知。
例如,人相对于一艘万吨级的轮船是一个点,而轮船在浩瀚的大海中又浓缩成一个点。图2-8
点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三、点
的
视
觉
特
征第一节点
点具有向心性,可以形成视觉中心,吸引视线聚焦到二维空间中的一个位置上,如图所示。同时,点具有紧张性,给人一种扩张感。此外,点在画面中位置、大小、数量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图2-9。图2-9
点的向心性第一节点(一)点的位置
点在构成中具有标明位置的功能,其位置会影响人的心理变化。
例如,当点位于正中心时,会与画面的空间形成和谐关系,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若移至左下角,则会使画面失去平衡感,给人不安定和下沉的感觉;若移至右上角,会给人飞跃和前进之感,如图2-10所示。图2-10
点的位置变化三、点
的
视
觉
特
征一、点
的
概
念第一节点(二)点的大小
点的大小差异会产生纵深感并表现出空间位置,如图2-11所示。
当点的大小以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时,能够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张力,从而产生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图2-12所示。图2-11
点的大小差异图2-12点的节奏和韵律第一节点(三)多点排列
当画面中有两个相同的点时,两点之间便形成视觉张力,人的视线会在两点之间往复运动,产生一条视觉上的直线,如图2-13所示。当两个点位置比较近时,会呈现出相互吸引的视觉张力;当两个点比较远时,会呈现出相互排斥的视觉张力。图2-13
两个相同的点三、点
的
视
觉
特
征第一节点
当两个点大小不同时,人的视线会由大的点向小的点移动,表现出明显的往复运动的趋势,最终视线会停留在大点上,如图2-14所示。图2-14两个大小不同的点
当画面中有三个散开的点时,人的视线会在三个点之间运动,并形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15所示。图2-15两个大小不同的点三、点
的
视
觉
特
征第一节点
当画面中出现三个以上不规则排列的点时,画面将会显得散乱,使人产生烦躁的感觉,如图2-16所示。图2-16不规则排列的点图2-17规则排列的点
当画面中多个大小相同的点规则排列时,画面将显得平静、稳定,如图2-17所示。三、点
的
视
觉
特
征四、点
的
构
成第一节点图2-18点的聚焦在摄影中的应用在艺术设计中,利用点的聚集、群化,使其在空间中形成一定的形态,这就是点的构成。概括起来,点的构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点的聚焦在画面中放置一个或若干个点,可以强化点的聚焦功能,如图2-18所示。点按照一定的方向、秩序排列,可以形成虚的线。点之间的距离越近,线的特征就越明显。通过点的线化,作品会产生流动感和韵律感。当点以水平或垂直方向排列时,会具有静态感;而以斜线、曲线、涡状线或以自由方式排列时,会形成动态感,如图2-19和图2-20所示。四、点
的
构
成第一节点
点按照一定的方向、秩序排列,可以形成虚的线。
点之间的距离越近,线的特征就越明显。通过点的线化,作品会产生流动感和韵律感。当点以水平或垂直方向排列时,会具有静态感;而以斜线、曲线、涡状线或以自由方式排列时,会形成动态感,如图2-19和图2-20所示。(二)点的线化图2-19点的线化图2-20点的线化四、点
的
构
成第一节点图2-21点的大小变化
当点以等间隔排列时,会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美感。在此基础之上,若加上点的大小变化,就会产生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点的大小、多少、聚散、连接或不连接等变化排列,都可以形成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构成。其中,点的大小的渐变排列,可以形成具有动感和纵深感的构成,如图2-21所示。四、点
的
构
成第一节点
点在一定面积上聚集,可以形成虚的面。点之间的距离越近,面的特征就越明显。通过点的面化,作品会产生跳跃感,充满活力,如图2-22所示。(三)点的面化图2-22点的面化四、点
的
构
成第一节点图2-23点的具象构成(四)点的图形化
点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具象或抽象的图形,如图2-23和2-24所示。图2-24点的抽象构成课堂小结1.点的概念2.点的形态3.点的视觉特征4.点的构成第二节
线1.线的概念2.线的分类3.线的构成《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线
的
概
念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
凡是具有连续特性的构成元素都可以称之为“线”,它有长度、宽度、形状等外形特征。例如,线既可以是简洁、理性的几何型线条,也可以是变化丰富的手绘型线条,如图2-27和2-28所示。第二节线图2-27
几何型线条图2-28手绘型线条《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线
的
概
念在平面构成中,点的主要作用是强调位置和聚焦;线的主要作用则是强调方向和长度,并引导视线,如图2-29所示。第二节线图2-29
平面构成中的线课堂互动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线。《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分
类
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第二节线直线0102曲线方向: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形式上:可表现为折线、发射线、虚线、锯齿线等。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分
类(一)直线
第二节线
直线简单明快,在构成作品中,给人一种稳定、坚强、冷峻、理性的感觉,富有速度感和紧张感,充满力量美,如图2-30所示。图2-30
直线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分
类1.水平线
水平线使人联想到辽阔的海洋、宽广的平原,给人以开阔、安定、平稳、沉着、理性、无限的感觉,如图2-31所示。第二节线图2-31水平线在摄影中的应用图2-32垂直线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2.垂直线
垂直线使人联想到巍峨的山脉、高耸的建筑,给人以刚毅、肃穆、崇高之感,并具有下落或上升的紧张感,如图2-32所示。《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分
类3.斜线
斜线使人联想到飞翔、投射,给人的感觉是倾斜、失衡、不安定,可以产生强烈的动势,具有动态特征并富有朝气和生机,如图所示。由左下向右上的斜线,具有上升感;由左上向右下的斜线,具有下降感,如图2-33。第二节线图2-33
斜线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分
类
曲线使人联想到潺潺流水、春风拂柳。与直线的冷峻、硬朗不同,曲线是温暖而柔美的,在构成作品中,常给人一种丰富、轻快、优雅、感性的感觉,具有流动感和节奏感,充满生命力,如图2-34所示。第二节线图2-34
曲线在装饰画中的应用(二)曲线《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分
类1.几何曲线
规律性强,主要包括圆、椭圆、圆弧、抛物线、波状线等。几何曲线具有规范、冷静、单纯、明快的视觉效果,以及明确、清晰、易于制作和识别的特点,如图2-35。第二节线图2-35
几何曲线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分
类第二节线图2-36
自由曲线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2.自由曲线
富于动感变化,具有自由、浪漫、灵活、随意的视觉效果,以及无拘无束、流畅奔放的特点,如图所示。《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线
的
构
成(一)线的规律组合第二节线
在平面构成中,将直线按照某种规律或形式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图形在造型上比较统一,秩序感强,但由于变化较少,所以会显得机械、单调,缺少情感。因此,进行此类构成时,应注意增加形态自身的层次变化,以增强画面效果,如图2-37所示。图2-37
线的规律组合知识链接
等线构成,即将粗细相同的线进行排列组合。等线构成可以用来表现单纯、肌理感强、具有视觉冲击的底纹以及各种图形或立体造型等。
差线构成,即将粗细不同的线进行排列组合。其中,粗细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线与线之间的粗细变化,一种是线本身的粗细变化。线的变化越精细,就越能表现出丰富的层次。等线构成与差线构成《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线
的
构
成(二)线的自由组合第二节线
用粗细、长短不同的线条作为构成要素,依照主观构想将其自由排列,可以呈现出活泼而富于变化的视觉效果,表达出的感情也会十分丰富,如图2-39所示。
注:运用此类构成形式时,要加强作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以避免使人产生凌乱、琐碎的感觉。图2-39
线的自由组合《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线
的
构
成
平面设计大师尼古拉斯·特罗斯勒擅长用线的自由组合来表现出视觉张力。其招贴设计以密集、变幻的自由线条为主,极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复杂的线条结构带给人生动、活泼的心理感受,暗示着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如图2-40。第二节线图2-40线的自由组合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尼古拉斯·特罗斯勒)《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线
的
构
成(三)线的面化第二节线图2-41
线的面化
线在平面上经过排列组合而形成面的形态,就是线的面化。
线的面化在平面构成中有着重要的表现功能。线的密集程度越高,面的感觉就越强,如图2-41所示。
此外,线通过粗细、长短、疏密的变化,可以形成具有运动感、空间感的形态,如图2-42所示。图2-42
线的面化使画面充满运动感与空间感《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线
的
构
成线可以通过粗细、疏密等变化表现出明暗关系或结构,从而塑造出物象的形体轮廓。第二节线图2-43
线的图形化(四)线的图形化课堂小结1.线的概念2.线的分类3.线的构成第三节
面1.面的概念2.面的分类3.面的构成《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面
的
概
念
在平面构成中,面是容纳点和线的空间,是构成各种可视化形态的容器。它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可以通过大小、形状、轮廓等变化来塑造形态、表达情感,也可以用色彩、肌理、技法等来丰富内涵,如图2-46。第三节面图2-46
平面构成中的面课堂互动
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面
的
分
类
几何面是指按几何学法则构成的规则形面,具有秩序、平衡、理性、机械、冷静的特点,如图2-47。第三节面
直线几何面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菱形、矩形等,这类面具有稳定感与秩序感。
曲线几何面如圆形、椭圆等。
几何面一般需运用圆规、尺子等工具描绘,因此制作方便,容易复制。(一)几何面图2-47几何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面
的
分
类
非几何面自由、随意,具有不确定性或偶然性,容易让人产生优雅、温暖、亲切、活力的感觉。第三节面图2-51自
由
面(二)非几何面
自由面是指边线由直线、自由曲线随意组合而成的面,如图2-51。
偶然面是指用特殊技法或材料偶然得到的面,具有不可复制性,如颜料滴落在纸上形成的面、撕裂纸张形成的面等,如图2-52。图2-52偶
然
面头脑风暴
面也可以按照虚、实来划分。请你想一想,什么是虚面,什么是实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面
的
构
成
在平面构成中,面多表现为二维空间的形,可以通过分割来得到不同形态。根据不同的分割方式,可以分为等分分割、渐变分割、黄金分割和自由分割。第三节面1.等分分割:分为等形分割与等量分割两种。(一)面的分割
等形分割,是指将面分割为形状和面积完全相同的单位形。
这种分割方式十分严谨,会使人感觉到秩序、稳定、均衡、和谐,但是会因缺乏变化而稍显呆板,如图2-53。图2-53等形分割《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三节面
等量分割,是指将面分割为形状有所不同,但面积相同的单位形。
这种分割方式更富于变化,又因分割的面积相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和均衡的视觉效果。三、面
的
构
成
图2-48等量分割《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三节面图2-55
渐变分割2.渐变分割
渐变分割,是指分割线的间隔采用依次增大或减弱的级数的分割,如图所示。
这种分割方式具有持续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会使人产生条理清晰、秩序井然的感觉,如图2-55。三、面
的
构
成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三节面图2-56
黄金分割3.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指按照黄金比例来进行分割,使长边与短边之比约为1.618,如图2-56所示。三、面
的
构
成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三节面图2-57
自由分割4.自由分割
自由分割是指不按照任何数学规则进行分割,形式完全自由、随意。
这种分割方式可以避免规则分割的呆板或单调,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整体形式的简洁、和谐,如图2-57。三、面
的
构
成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三节面图2-58
面
的
组
合
除了分割以外,面还可以通过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的组合变化来形成新的形态,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图2-58所示。(二)面的组合三、面
的
构
成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三节面
面通过分割和组合可以产生丰富的形态变化,表现力极强,因此在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插画、摄影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图2-59。图2-59
面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三、面
的
构
成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三节面
左图中,海面由鱼鳞状的面组成,似层层迭起的海浪,与黄色海岸泾渭分明;右图中,高山是蛋壳,湖则是蛋黄,它们构成一幅极具意蕴的山水图。设计者巧妙地将人物、食物与山水结合在一起,通过面的分割与组合产生兼具碰撞感与和谐感的画面,不仅凸显了食物的鲜美,还蕴含了中国人与美食之间的情感文化,如图2-61。图2-61面在插画中的应用三、面
的
构
成
拓展阅读
书画巨匠吴冠中是我国著名画家、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艺术家”,如图2-62所示。他钟爱国画笔墨,也喜爱油画色粉,致力于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将油画中描绘方式的直观生动性、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创造出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一座高峰。
吴冠中一生创作了无数作品,经过岁月沉淀,辉煌依旧,如图2-63和图2-64所示。他秉持“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兼取中西绘画艺术表现手法,长期从事油画民族化实践。其油画清新、明快,富于民族特色和抒情意味。通古今艺术之变,成中西艺术之美——吴冠中如图2-62吴冠中拓展阅读而后,他又专注于水墨画创新,其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并与传统中国绘画的“写意”“气韵”等创作形式、思想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现代气息。通古今艺术之变,成中西艺术之美——吴冠中图2-63
《江南水乡》(吴冠中)图2-64《源远流长》(吴冠中)课堂小结1.面的概念2.面的分类3.面的构成第四节
点、线、面综合构成《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四节点、线、面综合构成图2-65
点线面综合构成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形态。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运用美学原理与法则进行重组,就是点、线、面的综合构成,如图2-65所示。《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四节点、线、面综合构成图2-66
点、线、面综合构成在玻璃花窗中的应用
利用点、线、面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进行综合构成,可以产生更加复杂、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再加上大小、数量、方向、色彩等要素的应用,构成的形态千变万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重统一性,适时将各种要素进行单纯化和简洁化处理,如此一来才能创造出既有创意又不乏秩序的优秀作品,如图2-66。《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四节点、线、面综合构成图2-67点、线、面综合构成在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这些封面设计中,设计者根据书的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将点、线、面等要素排列组合,使其主次分明、繁而不乱,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如图2-67。《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四节点、线、面综合构成图2-68
点、线、面综合构成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
这些字体设计简洁又新颖,充分利用了点、线、面的特点,将层次感蕴含在字体的变化中,体现出一种高级的设计感和意境美,如图2-68。课堂小结1.了解点、线、面综合构成的基本形态2.欣赏点、线、面综合构成的美感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绘画大师,其作品保留了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并以此树立形象的骨干。齐白石虽然没有学习过构成,但他早已将这些艺术规律与形式美法则融入作品,将点、线、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其作品富有奇妙的章法和生命的律动。例如,他运用交叉的、粗细不同的斜线,表现出枯荷的意蕴;利用线的粗细、虚实和长短变化,表现虾的玲珑剔透的质感;用点与面的组合,生动地勾勒出西瓜的形象,如图2-70。实战导入
图2-70
齐白石作品实战内容练习要求:根据本章所学点、线、面的相关知识,创作一幅抽象或具象的画。练习提示:可以从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或从艺术作品、设计作品中汲取灵感,并结合本章所学进行创作。PART02谢谢观看平面构成Planecomposition第1章认识平面构成第2章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第3章平面构成的视知觉第4章平面构成中的形象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第5章规律性平面构成第6章非规律性平面构成第7章平面构成的应用目录CONTENTS第三章平面构成的视知觉本章目录错
视图
底章节导入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错视图形错视图形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了对错视现象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各种艺术创作中。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艺术作品中都存在错视图形,其中,将同一物体共用的部分重叠、简化而成的同构共生图形就是典型代表。例如,在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三鱼共首”纹样中,三条鱼依靠同一个鱼头来实现其形体的完整性。其中,鱼头处于视觉中心,鱼尾呈发散状排列,整幅图表达了祈望生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含义,如图3-1所示。
3-1
三鱼共首章节导入敦煌藻井中的“三兔共耳”同样是这一类型的经典纹样。图中,相邻的两只兔子有一只耳朵是重叠的,共用的三只耳朵形成等边三角形。巧妙的设计将兔子追逐奔跑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安静的洞窟也因此充满生机,让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灵动,如图3-2所示。“四喜娃娃”是民间常见的一种艺术纹样,该图案初看是两个娃娃在嬉戏,但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作品共表现了四个娃娃快乐玩耍的场景,他们借助躯干巧妙结合在一起,十分有趣,如图3-3所示。图3-3三鱼共首图3-2三兔共耳第一节
错视1.点的错视2.线的错视3.动态错视4.矛盾空间《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的
错
视第一节错
视
错视又称“视错觉”,是指人们对形态的视觉把握和判断与所观察物体的现实特征有误差的现象。我们的知觉系统是较为完整和准确的,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正确辨别事物的存在状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受到位置、环境、角度、经验等因素的干扰时,视觉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的
错
视
点的错视是指当点受到明度、环境、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时,人们对其产生的视觉感受与实际情形发生偏差的现象,主要有大小错视和明暗错视两种类型。第一节错
视(一)点的大小错视1.明度对比造成的错视
相同大小的点在明度对比的影响下会使人产生大小上的错视。这是因为同等面积下高明度的白色会给人带来膨胀感,使人产生面积更大的视错觉;相反,低明度的黑色会给人带来收缩感,使人产生面积更小的视错觉,如图3-4。图3-4当相同大小的点并置时,白底上的黑点显得更小《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的
错
视2.环境对比造成的错视第一节错
视
相同大小的点在周围环境对比的影响下也会使人产生大小上的错视。例如,当同样大小的两点被不同大小的圆点包围时,被更小的圆点包围的点看上去更大,而被更大的圆点包围的点则看上去更小,如图3-5所示。
同理,当同样大小的两点被放置在不同大小的圆形背景中时,周围空间更小的点看上去更大,而周围空间更大的点则看上去更小,如图3-6所示。图3-5周围有较大形体包围时,中心形体显得更小图3-6
周围空间较大时,中心形体显得更小《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的
错
视3.位置对比造成的错视第一节错
视
相同大小的点位置排列不同时,也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在由两条直线形成的夹角中放置同样大小的两点时,靠近夹角尖端的点显得更大,远离夹角尖端的点则显得更小,如图3-7所示。图3-7
靠近夹角尖端的点比远离夹角尖端的点显得更大知识链接
人们在感受立体空间时,纵深性直线会在平面上表现为斜线,同等的形体会产生近大远小的效果。因此,当人们看到斜线的组合以及大小渐变的形态组合时通常会产生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有时会导致错视。例如,向同一点集中的线群,由于具有与透视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视觉上会形成很强的方向性。此时在这些线群上面放置相同大小的形体,近大远小的规则会使人们认为远处(靠近集中点)的物体其实体更大,从而造成越靠近集中点的形体看起来越大的错视,如图3-8和图3-9所示。错视中的透视经验《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一节错
视图3-9最前面的小女孩画得最高,但由于受错视影响,看起来与实际相反图3-8相同大小的三个立方体,越靠近集中点的形体看起来越大《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的
错
视
当点与周围环境的明暗差异较大时,视觉系统对明暗信息的感知和加工会造成视错觉的产生。赫尔曼网格错觉是点的明暗错视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一,如图3-10所示。第一节错
视图3-10
赫尔曼网格错觉(二)点的明暗错视
在赫尔曼网格中,黑色的点块整齐排列,中间有网格状的白色条纹,当观看图片时,会发现白色条纹相交处有暗淡的灰色点块闪现。但当视线转移到交叉点上时,那些灰色点块却又变淡或消失不见了。这是视觉系统对强烈的明暗对比采取的特殊处理所造成的视错觉现象。《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的
错
视第一节错
视图3-11
闪烁网格错觉
另一种常见的点的明暗错视是闪烁网格错觉,它是通过在黑色背景中灰色网格的交点上叠加白色圆点形成的,如图所示。
观看图片时,黑点似乎在随机的交叉路口迅速闪现和消失,因此这种错视也被称为“闪烁网格”。它是由赫尔曼网格演变而来的,其明暗错视效果比赫尔曼网格更为明显,如图3-11。《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一)线的长度错视1.角度造成的长度错视:缪勒-莱耶错视图是角度造成线的长度错视的典型案例,如图3-12所示。第一节错
视
线的错视是指当线受到位置、环境、方向等因素的影响时,人们对其产生的视觉感受与实际情形发生偏差的现象,主要有长度错视和变形错视两种类型。(一)线的长度错视
图中,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由于端点斜线与其相交的角度不同,使人产生线段不等长的感觉。图3-12缪勒-莱耶错视图《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第一节错
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环,上方扇形环A中的曲线却比下方扇形环B中对应位置的曲线看上去更短,且A比B看上去更小。这是因为在比较物体大小时,视觉上会将两个物体中间相邻线段的长度进行对比,这时大脑就会认为拥有较长边的物体更大,从而产生视错觉。2.位置造成的长度错视:贾斯特罗错视图是位置造成线的长度错视的典型案例,如图3-13所示。图3-13
贾斯特罗错视图《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
同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上方梯形A的面积看上去却要比下方梯形B的面积更大,如图3-14所示。这是由于梯形A的长边与梯形B的短边相邻,视觉系统将相邻两边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视错觉。第一节错
视图3-1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上方的梯形比下方的梯形看上去更大《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第一节错
视图3-15
平行线横向排列看起来更宽,竖向排列看起来更细3.平行线造成的长度错视
平行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将多条直线平行排列时,横向排列的图形会产生水平扩张、延伸的感觉,竖向排列的图形则会产生垂直扩张、延伸的感觉,如图3-15所示。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第一节错
视图3-16弧线B显得比弧线A短而弯(二)点的明暗错视
同样,当像睫毛一样近乎平行的小线段附着在弧线上时,附着在外侧的线段会将弧线向外拉,附着在内侧的线段则会将弧线向内拉,因此后者会显得更短,其弯曲度也会显得更大,如图3-16所示。《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4.垂直方向的长度错视第一节错
视
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分别呈垂直与水平状态时,通常视觉上垂直状态的直线较水平状态的直线显得更长,如图3-18所示。
这是因为人的视野是横向的椭圆形,因此对水平方向的长度或形态判断较为敏感、省力,而对垂直方向的长度判断较为迟钝、费力,导致观察垂直直线比观察水平直线更为困难,因而垂直直线看起来更长一些。图3-18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
垂直直线看起来比水平直线更长《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第一节错
视
另外,在垂直线上取中点时,往往视觉上的中点会比实际中点稍高一些。因此在设计英文字母或数字时,通常会将其上半部分设计得小一些,以显得均衡,如图3-20所示。
同理,在表现正方形时,若使水平边稍长于垂直边,就会得到视觉上更为标准的正方形,如图3-19所示。图3-19左侧的图形看起来更像正方形,实际b<a=c=d图3-20字母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看似等大,实际下半部分更大《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1.交叉造成的变形错视第一节错
视(二)线的变形错视
当一条直线周围存在规律的倾斜线群与其相交时,便会使直线呈现弯曲或歪斜的视错觉,且与其相交的斜线越多或倾斜度越大,直线的变形效果就越明显。
这种现象在平行线上的视觉效果最为明显,冯特错视图和赫林错视图即这一错视类型的典型案例,如图3-21和3-22。图3-21
冯特错视图图3-22赫林错视图《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第一节错
视
同样,在佐尔拉错视图中,平行线在背景倾斜线群的影响下,看起来也不再平行,如图3-23所示。图3-24
在斜线的影响下,圆形显得不圆图3-25背景中的同心圆使正方形显得扭曲
图3-23佐尔拉错视图
此外,斜线背景还会产生圆形不圆、方形不方的变形错视现象,当背景中的线群是曲线时,也同样如此,如下图图3-24和3-25所示。《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的
错
视2.背景造成的螺旋错视第一节错
视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将—组同心圆与特定的背景相结合,使其产生了螺旋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弗雷泽螺旋”,如图3-26所示。“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力的视错觉图形之一,该图构思巧妙,很难被人识破,因此又被誉为“错视之王”。图3-26弗雷泽螺旋《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动
态
错
视第一节错
视
动态错视是指二维平面上原本静止不动的图案却能够产生动态视觉效果的现象。(一)旋转错视旋转错视是指随着视线的移动,人们会产生图形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运动的错觉。北冈明佳的《旋转蛇》是最著名的旋转错视图之一,他利用不同颜色点块的规则排列使相邻圆盘分别呈现顺时针和逆时针反方向旋转的视错觉现象,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3-28所示。图3-28《旋转蛇》(北冈明佳)《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动
态
错
视第一节错
视波动错视是指利用基本形的色彩关系和特殊排列,使画面产生如波浪一样上下浮动的错视效果。(二)波动错视
北冈明佳的经典波动错视作品中,他选择椭圆形作为基础元素,在椭圆形的外轮廓上,一侧用白色(高光)描边,一侧用深褐色(阴影)描边,图形边缘的明暗对比和基础元素大规模的有序排列形成波动的错视效果,给人带来奇幻的视觉感受,如图3-29所示。图3-29波动错视作品(北冈明佳)拓展阅读在清朝康熙时期由皇家尝试与推动的众多珐琅工艺品中,存有两件特殊的珐琅彩瓷,如图3-30~图3-33所示。在这两件彩瓷的背后,隐含了18世纪初期宫廷设计者对于错视艺术的探究意趣。
铜胎画珐琅凤纹盘的盘面中心为红色团花,团花四周以花瓣形状进行划分,呈现出8组振翅欲飞的凤凰图案;盘底与盘面相呼应,围绕中心书有“康熙御制”字样的圆框共绘制了8片以棕褐色勾勒的叶片,再以黄、蓝色釉渲染,翻腾如浪花的叶片在视觉上呈现出顺时针的动势,如图3-30。珐琅彩瓷的错视之美图3-30、31铜胎画珐琅凤纹盘(正反面)拓展阅读
与铜胎画珐琅凤纹盘类似,铜胎画珐琅方盘同样体现出一种错视的美感,其波浪式的立壁造型非常别致,盘心与立壁相呼应,以波浪线条划分成契合在一起的25格,每格内画有不同种类的花卉;方盘的底部以书有“康熙御制”字样的圆框为中心,用波浪线条绘制出不同方向上下交错的12只花瓶。这件作品以重复的秩序感,在形成立体效果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视觉上的动势。珐琅彩瓷的错视之美图3-32、33铜胎画珐琅方盘(正反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动
态
错
视第一节错
视(三)移动错视
移动错视图形会让人产生图案正向某一特定方向平移的动态视觉感受。在北冈明佳设计的移动错视图中,他用四种颜色组成横向条状图案,如图3-34。图3-34
移动错视作品(北冈明佳)《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动
态
错
视第一节错
视
发射错视是使静态二维图形产生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由四周向中心点集中或由中心点向四周发散的视错觉现象。
麦凯射线是最经典的发射错视图之一,它由神经学家唐德·M·麦凯于1957年所作,作品由多组围绕中心点向外发射的规则有序排列的射线组成,观者注视圆心或直视其边缘时会产生闪烁或运动的错视,如图3-35所示。(四)发射错视图3-35
麦凯射线知识链接
欧普艺术又称“光效应艺术”。20世纪60年代,欧普艺术诞生后,视错觉才被认可为一种艺术形式。196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眼睛的反应”展览会。在展览会上,欧普艺术家们探究了视觉感知的许多方面。其中,“会动”的视错觉图片引起了特别关注。这些作品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运用补色、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法,创造出具有立体、波动等动态错视效果,带领观者进入一个变幻莫测的视觉王国,如图3-37所示。欧普艺术与视错觉图3-37《移动的正方形》
(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此外,北冈明佳据此设计了《帽针海胆》,这幅作品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黑白箭头由内向外发散的强烈错视感,如图3-36所示。图3-36《帽针海胆》(北冈明佳)《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盾
空
间第一节错
视
矛盾空间是视错觉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其本质是通过违背透视原理,利用视点的转换和交替,使图形随着视线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形体关系。(一)彭罗斯三角形
彭罗斯三角形是矛盾空间的典型案例之一,它由三个不同视角的长方体错位地组合在一起而成,从形态的某一部分来看仿佛合情合理,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我们的视点被转换了三个不同的角度,形成一种视觉扭曲感,如图3-39。
彭罗斯三角形是一个无法在正常三维空间内实现的立体三角形形态。图3-39
彭罗斯三角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盾
空
间第一节错
视图3-41《瀑布》(埃舍尔)图3-40《相对性》(埃舍尔)
此外,艺术家埃舍尔曾利用彭罗斯三角形的原理绘制了著名的《相对性》《瀑布》等矛盾空间艺术作品,如图3-40和图3-41所示。知识链接
彭罗斯阶梯由彭罗斯及其父亲于1958年提出,它是一个首尾相连,始终向上或向下,但永远找不到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阶梯,如图3-42所示。彭罗斯阶梯通常被视为彭罗斯三角形的一个变体,它同样也不可能在三维空间内存在。彭罗斯阶梯图3-42
彭罗斯阶梯知识链接
埃舍尔曾利用彭罗斯阶梯的原理绘制了矛盾空间艺术作品《上升与下降》,如图3-43所示。在城堡的顶层,有一群人正行走在四条首尾相接的楼梯上。有的人一直向上走,有的人一直向下走,神奇的是,无论他们怎么走,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彭罗斯阶梯图3-43彭罗斯阶梯《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盾
空
间第一节错
视(二)形态交叉造成的幻象空间
在二维平面内表现三维立体形态时,根据透视原理,较远形体中与较近形体重叠的部分应当被遮盖。当违背这种原理使重叠形体前后错位时,就会形成形态不合理的交叉,从而产生客观世界中无法存在的幻象空间,如图3-44所示。图3-44形态不合理交叉形成的矛盾空间《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盾
空
间第一节错
视
纳克将透明立方体中平行的棱在图中画成等长的平行线,且图中相交的线条模糊了立方体不同面的位置关系,因此当视觉系统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会产生不同的诠释,继而对该形体的透视关系形成不同的理解,如图3-45所示。
埃舍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不可能立方体”,立方体中的棱前后错位,它在三维世界中是无法存在的,如图3-46所示。图3-45纳克方块图3-46不可能立方体拓展阅读
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以下简称“埃舍尔”),荷兰版画大师,其主要创作生涯集中在1941年—1970年。埃舍尔利用错视规律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将“不可能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他被称为“错觉图形大师”。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称、分割、密铺、几何体和多面体等数学概念的形象表达,几何逻辑结合错视原理制造出的视觉幻象带给观者奇妙的视觉冲击,巧妙展现出了立体几何的数学美,如图3-47所示。错觉图形大师——埃舍尔图3-47《版画画廊》(埃舍尔)拓展阅读
图中左下方坐在长椅上的少年正在凝视手中的“不可能立方体”,而其身后的观景楼同样也是一个无法在现实中存在的建筑。错觉图形大师——埃舍尔图3-48《观景楼》《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盾
空
间第一节错
视
随着视线的转变,所观察的形体变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时,就会产生客观世界中无法存在的幻象空间,如图3-49和图3-50。(三)转向不同形态的幻象空间图3-49
音叉错视图3-50《不可能的纪念碑》(罗杰·霍华德)《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盾
空
间第一节错
视
图3-51招贴设计中,作者将静止坐在台前的四个人以不同视角表现于同一画面内,用单纯的线与面造成空间的穿插,创造出神秘而不可思议的视觉空间。图3-52招贴设计中,作者在同一画面内呈现了来自两个视角的人物剪影,一个是仰视的角度,一个是俯视的角度,由此产生了视觉上的悖论,给作品增添了趣味性。《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盾
空
间第一节错
视
该标志由五个立方体通过不可能实现的连接方式组成,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丰富了作品的深层内涵,如图3-53。图3-53
北欧商品交易标志课堂小结1.点的错视2.线的错视3.动态错视4.矛盾空间第二节
图
底1.图底反转2.契合图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图
底
反
转第二节图底
在平面上成为视觉对象的形,我们称之为“图”,“图”周围的空间形象被称为“底”。
“
图”是显而易见的,能令人明确感知的,具有前进、突出、紧张、集中感强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正形”;“底”伴随图而存在,具有后退、隐形、无组织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负形”,如图3-54所示。图3-54
图与底《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图
底
反
转第二节图底
埃德加·鲁宾创作的《鲁宾之杯》是图底反转的典型案例,如图所示。
当注视图中白色部分时,我们看到的是杯子的形象;当注视图中两侧黑色部分时,则会看到两个侧面人像。这种在不同视觉角度下能够呈现不同意义的画面的现象,被称为“图底反转“,如图3-55。
图与底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图3-55《鲁宾之杯》(埃德加·鲁宾)知识链接1.共线共用形
共线共用形是指通过共用边缘轮廓线来构成图底反转图形。在这种构成方式中两形缺一不可、严密契合;正负形互相衬托、相互关联,形成完美有趣的视觉效果,如图所示。图底反转图形的构成方式图3-56
倒挂的冰柱之间的负空间是城市的天际线,如果冰融化了,那么天际线注定也会消失,完美诠释了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知识链接2.共面共用形
共面共用形是指通过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共用部分空间来构成图底反转图形,这种构成方式可以使整个图形节省笔墨、加强联系,形成视觉上均衡变化的艺术作品,如图3-57所示。图底反转图形的构成方式
图3-57IBM智慧地球系列招贴知识链接3.完全共用形
完全共用形是指通过使整个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不同的形态来构成图底反转图形,是图形的全部共用,如图3-58和图3-59所示。这类图形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形,换一个角度则会获得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整个图形全部共用。图底反转图形的构成方式图3-59人像错觉图3-58鸭兔错觉《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图
底
反
转第二节图底
图与底关系的巧妙运用,能够使一种形态传递出两种信息,创造出双重的视觉形象,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图3-60广告通过矿泉水瓶与森林背景的图底反转,传达出品牌追求绿色、自然、健康的理念。图3-61《彼德与狼》动画短片海报中,狼和男孩侧脸互为图底,在表达“与狼同行”主题的同时又富有深意。图3-62某企业标志将名称的首字母“C”藏于其中图3-63某快递标志利用图底关系将箭头隐藏于其中,寓意着速度和效率拓展阅读
福田繁雄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他擅长运用错视原理,将不可能的空间与事物进行巧妙的组合,以达到视觉上的新知,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使构思与表现达到完美契合,创造出神秘而不可思议的视觉世界。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图3-64
众多拿着咖啡杯的手呈螺旋状重复并置,突出咖啡主题的同时又不失幽默拓展阅读
他的设计语言简洁、幽默、巧妙且深刻,常以简练的线和面构成,使简单的图形成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充分显示出他对图形语言的驾驭能力,如图3-65所示。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图3-65在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招贴中,福田繁雄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形成男人和女人的腿,并上下重复并置,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契
合
图
形第二节图底
契合图形是完全没有重叠并且没有空隙的封闭式图形的排列组合。契合就是在几个基本形之间,根据各自的形态特点,找到一个基本形(图)与另一个基本形(底)边界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双方形态融合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如图3-66所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品买卖合同书
- 康双的离婚协议书
- 三农村生态建设实施指南
- 工程监理承包合同
- 云计算在企业IT架构中应用教程
- 运动训练方法与技巧指南
- 软件测试流程与质量保障作业指导书
- 临设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网络安全威胁防范与应对作业指导书
- 钢渣购销合同
-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 安全生产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
- 红色中国风西安旅游PPT模板
- 英语课堂游戏PPT-英语游戏4个PPT-(切西瓜-打地鼠-开火车-植物大战僵尸)
- 皮内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大学物理光学总结-大学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课件
- 个人借条电子版模板
- 物业公司特色服务、日常增值服务项目供参考
- 创新创业实务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工业企业电源快速切换装置设计配置导则
- 某有限公司双螺纹偏转型防松防盗螺母商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