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荆公学派老子思想探微.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荆公学派老子思想探微.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荆公学派老子思想探微.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荆公学派老子思想探微.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荆公学派老子思想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论文题目:荆公学派老子思想探微 学科专业:中国哲学 学位申请人:刘湘 指导教师:马德邻 摘要 荆公学派注重义理:在吸收佛道哲学智慧解老子的同时,借老子阐 发性命道德学说;在援老入儒、复兴儒学、儒学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荆公学派把解老子的视角转 向儒家学说和现实政治,一方面使老子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变法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思想依据。 全文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立项依据,回顾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 同时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荆公学派老子思想产生 的背景,具体包括:消极无为的政治环境、儒释道融合的时代思潮、儒学振兴的 现实要求。并总结出荆公学派老子思想的两个主要特点:援老入儒以复兴儒学、 经世致用为变法服务。同时介绍了荆公学派老子思想与新学的关系。第二章论述 了王安石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从道论、对老子“无为 思想的发挥、援老 入儒以探求性命之理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第三章从援佛解老、儒老相通两个方面 论述了王安石之子王雾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章简略的介绍了王安石同事吕 惠卿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有无”阐释老子之道;儒、老同归;“从 众 、“因民 的民本思想。此外,从凸显老子性命之学和“与世推移 的历史观 两方面粗略介绍了王安石弟子陆佃老子思想。最后一章论述了荆公学派老子思想 对宋代学术的发展、老学的发展以及变法活动的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相结合、历史分析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方法进 行研究,并借鉴诠释学的相关理论,试图深入发掘荆公学派老子思想的丰富内涵 和蕴涵在其中的时代价值。 关键字:荆公学派王安石老子思想援老入儒影响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i t l e :a n a l y s i su p o nl a ot z ui d e ao fj i n gg o n gs c h o o l m a j o r :c h m e p h i l o s o p h y c a n d i d a t e :l i ux i a n g s u p e r s o r : m ad e l i n a 卫s t r a c t j i n gg o n gs c h o o lf o c u s e do n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p r i n c i p l e :t h e ya b s o r b e d t h eb u d d h ap h i l o s o p h yw i s d o mt oe x p l a i nl a o t z ui d e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ye l u c i d a t e d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n a t u r ea n dm a n d a t eb y l a ot z u :t h e y p l a y e dt h ei n f l u e n t i a lr o l ei nu s i n gl a o t z ui d e a l st or e v i v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i nt h e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i ni n n o v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h e ya l s ol a i d ac e r t a i nt h i n k i n g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j i n gg o n gs c h o o lt u r n e dt h ea n g l eo f v i e wo fe l a b o r a t i n g l a ot z u 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a n dr e a l i t yo f p o l i t i c s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 yc a u s e dt h el a ot z ui d e at og l o wt h e v i t a l i t ya n dt h ev i g o ri nt h en e w 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y p r o v i d e dt h et h e o r ya n dt h et h o u g h tb a s i sf o r t h e i r s p o l i t i c a l r e f c l r n l a c t i v i t y t h et e x ti n c l u d e ss i xp a r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e l a b o r a t e sw h a tt h e t h e s i sb a s e so n ,r e v i e w sa c t u a l i t yr e l a t e d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a tt h es a m e t i m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a i n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 sa n dm e t h o d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j i n gg o n g s c h o o l sl a ot z ui d e a , s p e c i f i c a l l yi n c l u d e :t h ep o l i t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p a s s i v ei n a c t i o n ;t h e c o n c i l i a t o r y e r a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i d e a ;t h e p r a c t i c a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 s u m m a r i z e st w om a i nf e a t u r e so fj i n gg o n gs c h o o l sl a o t z ui d e a :u s i n g l a ot z ui d e a l st or e v i v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og o v e r ns e r v e so fp o l i t i c a l r e f o m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i s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j i n g g o n gs c h o o l sl a ot z ui d e aa n dt h en e ws c h 0 0 1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e l a b o r a t e st h ep r i m a r yc o v e r a g eo fw a n ga n s h i sl a o t z ui d e a ,m a k i n g c o n c r e t ed i s c u s s i n gf r o mt a o i s ma n d ”d o i n gn o t h i n g a n du s i n gl a ot z u i d e at os e e k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n a t u r ea n dm a n d a t e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d i s c u s s e sw a n ga n s h i ss o nw a n gf a n g sl a ot z ui d e aa b o u tt w oa s p e c t s , s u c ha si n t e r p r e t i n gl a ot z ui d e af r o mb u d d h i s m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 e t w e e nc o n f u c i a na n dl a ot z u n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s e t sf o r t hw a n g a n s h i sc o l l e a g u el vh u i q i n g sl a ot z ui d e a ,f o re x a m p l eu s i n g w h e t h e r t h e r ei s ”e x p l a i n st a o i s mo fl a ot z u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h a v ea c o m n l o ng o a l ,a n d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 ,w h i c hi sf o rt h eg e n e r a lp u b l i c f o rt h ep e o p l e i na d d i t i o n ,t h r o u g h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n a t u r ea n dm a n d a t e o fl a ot z ui d e aa n d c h a n g e dw i t ht h et i m e s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h i s t o r y , t h i sc h a p t e rs k e t c h i l yi n t r o d u c e sw a n ga n s h id i s c i p l el ud i a n sl a o t z u i d e a t h ef i n a l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j i n gg o n gs c h o o l sl a o t z ui d e aa b o u ta c a d e m i c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t a o i s m a n dr e f o r ma c t i v i t i e s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i n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 a n dt h ei d e a so fh i s t o r y , h i s t o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a n dp h i l o s o p h ys p e c u l a t i o n d r a w i n go n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i e so fh e r m e n e u t i c s ,w ec a nt r yt oe x p r e s st h e 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o fj i n gg o n gs c h o o l sl a o t z ui d e aa n dh i sv a l u eo ft h e t i m e s k e yw o r d s :j i n gg o n gs c h o o l ,w a n ga n s h i s ,l a ot z ui d e a , u s i n gl a o t z ui d e a l st or e v i v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n f l u e n c e t y p e :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y l l i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叫即: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 怎。1 l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各科懒翩签吻呵嗍 h 卜夕 4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 一、选题依据 前言 王安石( 1 0 2 1 - - 1 0 8 6 )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 现为江西抚州东乡县 上池里洋村) 人,元丰二年被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先生。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变 法期间,王安石两度拜相,修撰三经新义;变法失败后,闲居江宁府,并撰 老子注两卷。后世将王安石及其派别的学术思想称为“荆公新学 ,亦称“金 陵之学 等等。荆公学派由于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其学术作为官学“独行于世 者六十年 ,在当时一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不过,由于变法失败、学派论争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 从北宋到清末 近一千年) ,对于王安石变法、荆公学派学术思想大多持否定态度。但是,经过 近千年的沉寂之后,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里形成了王安石研究热,许多学者站在 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对王安石的政治实践、学术思想以及文学创作等做 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已经出版的关于王安石的研究专著 有三十余种,而论文则近千篇,然而,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变法上,为数不多 的有关该学派学术思想的讨论也以王安石为主,其他成员涉及较少,同时对于荆 公学派老子思想研究更是微乎其微。笔者认为,围绕此课题,值得进一步展开深 入的研究。 老子思想,秦汉时期已受关注。魏晋时期,研究老子思想开始兴起, 此时有很大影响力的著作为王弼老子注。到了唐代注老子、论老子者 纷纷涌现,其中成玄英援佛释老子、唐玄宗用老子思想来探讨修身治国 思想、杜光庭以三教思想释老子等等。至宋代以及明清时期,老学逐渐繁盛 起来,如叶梦得所言“自熙宁以来,学者争言老庄。 宋元时期的老学研究是“上 自帝王将相,下至僧人道士,研习老子蔚然成风,可谓盛矣。 这种局面与 王安石学派注老子是分不开的。宋代及明清时期研究老学的繁荣景象,也说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书义解题,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 7 4 册第5 4 5 页,上海吉籍出版杜 2 0 0 2 年版 o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4 页。 国熊铁基等著: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2 9 页 前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王安石学派的老子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这是本文选择以荆公学派老子思想 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 宋代学术思潮的总体特点是儒释道互融和解经注重义理,这使得老子思想的 研究新意不断,出现一派繁荣景象。注释者不拘一格地从各个角度注老子, 对老子思想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但更多的是表达注者自己的思想。因此,从宋代 学者们的老学著作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对老子原文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 是要发现注文中透露出的注释者本人的思想,进而揭示宋代学术思潮的特点及思 想文化发展的规律。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当代的老学研究,启发我们 进一步发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目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仅为中国老学史,以宋代老学作为研究对 象的论著只有宋元老学研究和北宋 研究, 此外,以荆公学派 老子思想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或论文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选择以荆公学派 老子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意义在于:其一,进一步了解荆公学派学术思想的 特点;其二,丰富中国老学史的个案研究;其三,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哲学的发 展史。 二、研究现状 从北宋到清末近一千年,对于王安石变法、荆公学派学术思想大多持否定态 度。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学术界对于王安石变法、荆公学派学术思想的研究和评 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界形成了荆公学派学术思想的研究热,相关专著和论 文层出不穷。然而,其中对于荆公学派老子思想的研究寥寥无几。事实上,荆公 学派老子思想在当时有着广泛影响:王安石、王勇、陆细、刘概、刘泾的老子 注,当时被称为“崇宁五注 。据宋元学案荆公新学略固,荆公学派成员 包括王雾、吕惠卿、陆佃、蔡卞、龚原、陈详道、林之奇、许允成、刘仲平、王 昭禹、马希孟、唐耙等多人。蒙文通先生曾说:“荆公注老子最有精义,承 其流者王雾、吕惠卿、陆佃、刘泾之徒,皆注老子。 由此可知,荆公学派研 究老子思想者为王安石、王雾、吕惠卿、陆佃、刘概和刘泾等人。现把学术界有 熊铁基等著: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 0 0 1 年版。 锄尹志华: 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1 1 期 3 前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道德之意,由穷究万物之理到顿悟性命之理从而成为当时方兴未艾的儒学复 兴运动的重要一环 。北宋梁迥称:“近世王雾深于道德性命之学,而老氏之书 复训厥旨,明微烛隐,自成一家之说 , 即认为王雾“深于道德性命之学”,对 老子的注释能够“明微烛隐”,“自成一家之言 。漆侠教授认为,王雾的道 德性命之学即渊源于王安石,而这个学说直接来自老庄哲学中的道德学说,这个 学说的主要构成不能不是辩证法思想,亦即从万事万物的变化中去把握性命之 理,这也就是从认识论领域里去把握这个命题。道德性命之学,是王安石王父子 对宋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以阐释义理为主的解经方法和对佛道哲学的吸收使北 宋儒学获得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荆公学派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 们敢于打破汉唐注疏的传统,顺应新的时代精神,开启道德性命学说之先河。探 求性命之理,是荆公学派的学术宗旨,在他们阐发老子思想时,也充分体现了这 一点。 最后,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中国老学史中谈到王安石一方面要反对 老子的绝对无为,另一方面要用老子的利器维持术,反映出王安石是一个非常讲 究现实的政治家,他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也是完全处于其政治活动的需要,并基于 其政治活动的真实心得。在刘固盛先生认看来:王安石、王雾、吕惠卿等人都 注解过老子,他们解老的共同特点是援儒入老,将儒学与老子之道论结合在一起。 此种结合不仅反映了王安石学派力图援引老子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而且 充分反映了宋代以后儒道合流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荆公学派注解老 子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即为现实政治服务。近代学者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已提 出此观点,只是没有详细论述,本文在阐述他们老子思想的同时,充分凸显其经 世致用的目的。 此外,有学者提出王雾在解老子时,明显大量摄取了佛教的元素。主要 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表层的佛家通常用语、名词术语的大量直接模仿、引用; 第二,深层的思辨结构和理论内容的大量吸收,以佛学思想诠释、甚至改造老子 哲学。囝日本学者山田俊认为吕惠卿的道德真经传( 亦称道德经注) 的核 毋刘固盛:北宋儒家学派的 诠释与时代精神, 与佛教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 0 0 7 年第3 期。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 心是“性情之初”,具有强烈的基于内心“无我”的万物一体观。 尹志华先生在其著作北宋 研究中指出:陆佃在注老子时 提出了“因时顺变”的思想,并认为刘泾关于“天道主变 的说法,直接承自王 安石。 据记载,陆佃、刘概和刘泾三人都有老子注两卷,但原书己佚,部 分内容散见于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刘惟永道德真 经集义、赵秉文道德真经集义解等书中。 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北宋时期,儒学获得新的发展,儒释道出现合流的趋势,心性论成为时代主 题,老庄思想受到儒家学者的关注,并成为心性论发挥的载体。在这样背景下, 荆公学派的老子思想呈现出以性命道德学说解老子、调和儒释道和政治倾向 明显等共同特征。荆公学派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都引入老子,以阐发性命道 德学说和政治变法主张。本文将在分析北宋时期思想学术背景和总结荆公学派解 老子特点的基础上,对王安石、王雾、吕惠卿、陆佃等人的老子思想进行个 案研究。 论文最后从对宋学的影响、对老学的影响、对变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揭示荆 公学派老子思想的学术影响。荆公学派注重义理,在吸收佛道哲学智慧解老 的同时,借老子阐发性命道德学说,在儒学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荆公学派把解老的视角转向 儒家学说和现实政治,一方面使老子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另 一方面也为他们的变法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思想依据。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相结合、历史分析与哲学思辨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借鉴诠释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发掘荆公学派的老子思想的 丰富内涵和蕴涵在其中的时代价值。 山田俊:吕惠卿关于 、 思想浅析,宗教学研究,1 9 9 8 年第4 期 。尹志华:北宋 研究,巴蜀书社2 0 0 4 年版,第1 7 5 1 7 6 页 5 第一章荆公学派注老子的背景、特点及与新学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荆公学派注老子的背景、特点及与新学的关系 1 1 荆公学派注老子的背景 人们对经典的崇奉、对经典作出的新的解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新的社会 环境下利用经典。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 见到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 的把握。 显然,这种解释是在个人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知识经验等基础 上展开的。同样,荆公学派注解老子,进一步阐发老子思想也与当时特定的 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1 1 1 消极无为的政治环境 在宋初,由于时代和政治的需要,老子关于清静无为以治天下的主张, 受到相当多的儒家士大夫的赞同。政治上推行黄老无为之道,使得民众得到休养 生息,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形成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 气,政治弊端丛生,不能及时得到根除,以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战争 频繁,军费倍增,加之冗官、冗兵、冗费,使得国库空虚,财政危机日甚一日, 忧患意识在士大夫中日渐流行,“方庆历、嘉佑,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 于 是,“庆历新政 、“熙丰变法 ,接踵而至,力图革旧创新,挽救北宋危机。以王 安石为首的荆公学派,不仅重新诠释儒家经典,而且对老子思想也进行创造 性的诠释,从老子中阐发“因时乘理,唯变所适 思想,为变法提供理论依 据。变法反对派领袖司马光,也注释老子,专取老子的无为因任思想, 以此反对变法。 在王安石看来,真正的“无为是因时适变,只要是“顺乎天而应乎人 , 嗨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1 8 4 页 。赵汝愚主编:宋朝诸臣奏议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2 3 页 。陈亮:陈亮集卷十一,铨选资格)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2 6 页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荆公学派注老子的背景、特点及与新学的关系 即使像汤放桀、武王伐纣那样的行为也是“无为。这正像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 杜威所说: 大概思想、学说的由来,都是在遇了困难的时候。譬如走路,遇了困难, 才发生造舟、造车的思想。不但个人的思想如此,便是人类共同的思想,亦 复如此只有一切制度、风俗、习惯到了一个时代,感到不适,然后才有社 会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发生所以社会哲学的发生,一定是在社会有病的时候; 政治哲学的发生,一定是在政治有病的时候。圆 为此,可以看出,荆公学派对老子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是受到了当时 消极无为的政治环境影响。 1 1 2 儒释道融合的时代思潮 宋初三帝,在尊儒学的基础上,延续唐朝儒释道并重的政策,大力提倡佛、 道二教。太祖曾向道士苏澄隐询问养生术,并赐其“颐素先生称号。 太宗认 为,儒道之外,“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真宗曾对宰臣说:“道德二经, 治世之要道。 宋初三帝对儒、佛、道均采取了宽容政策,为三者的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提供了条件。 事实上,儒、佛、道相互吸收取长补短,谁也不能完全替代谁。儒学与佛教 相比,它缺乏佛教的那种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并且本体论和心性论方面也不及 佛学精深。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很多教义如不养父母,不娶妻生子、不拜 君王等严重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因此,佛教要想在宗教信仰相对淡薄的中 华民族的心灵深处生根,就必须使自己的理论体系适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道 教与佛教一样,也主张超越现实,同样不能适应巩固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需要, 从而修道理论由外丹转向内丹,心性超越成为其最高的宗教旨趣。据续资治通 鉴长编卷二三三记载: 安石曰:“臣观佛书,乃与经舍,盖理如此,则虽相去远,其合犹 符节也力上日:“佛,西域人,言语即异,道理何缘异? ”安石日:“臣愚 。王安石注解老子第五十七章说:“然而汤放武伐,亦可以无事乎? 日:然则汤武者,顺乎天,应乎人, 其放伐也,尤放伐一夫尔,则未闻有事也。”见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 ,巴蜀书社2 0 0 1 年版,第7 0 2 页 o 杜威五大讲演,晨报社1 9 2 1 年9 月。 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回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o 彭耜:道德真经说序,引国史道释志,道藏第1 3 册第1 0 8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版。 7 第一章荆公学派注老子的背景、特点及与新学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为,苟合于理,虽鬼神异趣,要无以易。竹 由此可见,儒佛是可以会通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王安石援佛人儒,援 道人儒,甚至援诸子百家以人儒,创立了崭新的儒学体系。 1 1 3 儒学振兴的现实要求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力大衰,地方藩镇割据,人心纲常扫地。面对此种情况, 在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封建伦理纲常方面,佛、道二教均束手无策,而儒家学说 则擅长讲伦理纲常。于是,振兴儒学成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 那么,振兴儒学的途径是什么呢? 其有效途径就是援老入儒。北宋大多儒家 学者认为老子与儒家思想有许多相通和互补的地方。 王安石认为,“老子之言可谓协于易矣 。同样,王雾说,“孔、老相为 始终 。苏辙认为,“天下无二道,孔、老都是圣人。 事实上,北宋儒家学者 致力于老子研究的内在动力,则是儒学振兴的现实要求。以道德学说见长的 儒学,缺乏精深的哲学思辨,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佛道的强烈冲击。儒学在佛、 道的挤压下,以至于出现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 。宋代的儒家学 者已经意识到了佛道哲学的重要,因此,在振兴儒学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自觉不 自觉地援佛、道入儒,老庄思想自然成为儒家学者关注的对象。 1 2 荆公学派老子思想的特点及与新学的关系 学者们往往根据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形式变化,对经典做出 新的解释,借此陈述自己的学说,建立其思想体系,以满足时代的需要。荆公学 派的诸子亦是如此,他们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阐发老子思想表现出以下特点。 1 2 1 援老入儒以复兴儒学 唐太宗时期,道教的地位最高,佛其次,儒排在最后。武则天时期,佛的地 位最高,道其次,儒仍旧排在最后。宋初三帝对儒佛道的态度是,道第一,儒第 。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一,道藏第1 4 册第9 3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版。 西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卷三,道藏第1 3 册第2 7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版。 。苏辙:道德真经注后记,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9 版 第二章王安石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王安石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改革家。与早年王安石劝神宗效 法尧舜并驳斥老庄诋毁儒家仁义礼乐的态度截然相反,他晚年很重视老子思想研 究。这种态度的转变原因是老庄思想崇尚自然,追求与世无争和精神自由的生活 状态,这成为文人政客们失意时最好的心灵家园。熙宁变法失败之后,王安石寄 情于老子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吸收老子学说中的有益思想来充实儒学,并为 其变法运动继续辩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上失意加之晚年丧 子,老子思想契合了他晚年的精神追求。 据史载: 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 他的政治改革对手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也说: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 ( 老子之言。圆 王安石的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老子注当中。其老子注共二卷, 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 国史经籍志均有著录。原书己佚,部分内容散见于金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南宋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等书中。今人蒙文通、 严灵峰、容肇祖均有辑本。除此之外,在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中有一篇 老子论。现在,根据以上原始资料来分析王安石的老子思想。 2 1 道论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对于老子道的认识,历代学者都给予了丰富多彩的解 释。王安石亦是如此,他在注释老子过程中,有用儒学思想改造老子的 倾向,突出表现在对道的认识上。王安石将道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他说: 夫道者,自本自根,无所因而自然也。 o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上,王介甫老子注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 7 4 册,第2 1 9 页 o 司马光: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全宋文,第2 8 册第3 7 3 页,巴蜀书社,1 9 9 2 年版。 o 蒙文通:王介甫( 老子注 佚文,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 0 0 1 年出版。严灵峰:辑王安石c 老子 注 ,无求各斋老子集成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 9 6 5 年出版。容肇祖:王安石 辑本,中华 书局1 9 7 9 年出版。据尹志华先生考证:在以上三个辑本中,只有蒙本为迄今为止最完备、准确之辑本 鲫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2 9 页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王安石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无体也,无方也,以冲和之气鼓动于天地之间,而生养万物。 在这里,“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世界本原。它没有形体,也没有固定处所, 自本自根,是超越天地万物的客观存在。这个“道 ,王安石在有的地方又称之 为“太极”或“天 ,“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同时,王 安石以“元气释道,并指出有和无同出于道。 2 1 1 以“元气 释翻道力 王安石对老子之“道的阐释,比较有特色的是以元气为道之体。认为 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整个世界也都是由气生成的。他解释老子第一章“道 冲而用之,或不盈 说: 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其冲气 至虚而一,在天则为天五,在地则为地六盖冲气为元气之所生,既至虚而 一,则或如不盈。 在这里,王安石以元气为道之本体,以天地万物为本体的作用与表现,认为 道即气,它既是本体,又是作用,既是存在,又是流行,是宇宙自然的总体。作 为本体的道与其所派生的天地万物之间是一个统一于“气”的有机整体。王安石 完全用气来解释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继承了中国古代元气自然论的唯物主义 传统,这就以体用不二的思辨方法说明了世界的客观真实性,有力地批判了佛教 空幻的佛性说及“假 、“空 世界观。 正是按照体用不二的思路,王安石力图描绘一幅由道本体到世界天地万物 的宇宙生成论图式。他吸取了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提出:“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 数具 。 所谓“两”,即阴与阳。道的本体是元气,这是宇宙万物的始基,元气 又分化为性质相反的阴阳二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散阴收,二者既互相对 立又互相统一。“一阴一阳谓之道,而阴阳之中有冲气 。 道之本体为不动的元 气,道之流行则为冲和之气,在天地之间运行、流转不息。它运转鼓动于天地之 。蒙文通:王介甫 佚文,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 0 0 1 年出版,第6 8 1 页 o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七,原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版,第3 1 6 页。 o 蒙文通:王介甫 佚文,道书辑校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