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校园网的广泛搭建,信息化教学在学校已逐步开展起来。如 何检验信息化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化教学能否真f 在教育中发 挥它的优势,关键因素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人:教师和学生。因此,本文在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的评价中着重从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习过程中的 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评价研究。 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理论构想,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 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内容和一般方法。在现代教学评价思想的指 导下,结合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信息化课 堂教学实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了教师自我评价的方法;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主 要阐述了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和对学生评价的方法,即电子档案评价法,并设计出电子档 案评价系统。最后,在实践中检验了上述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到了相应 的结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价设计 a b s t r a c t ! _ _ _ e e ! ! e 目_ - s ! | g _ ! | ! 目- i i ! _ $ 目_ e 自e _ | ! e ! s ! ! ! s 自! ! | ! s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a m p u s w i d e 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 s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lt e a c h i n ga n dl e a r n i n gi sb e i n gu s e dw i d e l yi ne d u c a t i o n h o wt op r o v et h eq u a l i t y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t e a c h i n g a n d ,l e a r n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o f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o f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i st ob e u r g e n t l ys e t t l e da tt h ep r e s e n tt i m e w h e t h e ri n f o r m a t i o n a lt e a c h i n g a n d - l e a r n i n gc a nb r i n g i n t op l a yi t sp r e d o m i n a n c ei ne d u c a t i o no rn o t ,t h ek e yf a c t o ri ss o m ep e o p l eo fu s i n gt h i s p a t t e r n ,t e a c h e ra n ds t u d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p a p e rc a r r i e st h r o u g ht h ep i l o ts t u d yo f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r e s e a r c hd u r i n gp r o c e s so f t e a c h i n g - a n d l e a r n i n go nt e a c h e ra n ds t u d e n t se m p h a s i sm a d e r t h ea t m o s p h e r eo f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b a s e do i lt h ee v a l u a t i v et h e o r yo fc j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a n dl e a r n i n gp r o c e s si n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e n v i r o n m e n t , t h ea u t h o r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r e l e v a n t e v a l u a t i o n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g e n e r a lm e t h o d so f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a n d l e a r n i n gp r o c e s si n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e n v i r o n m e n t u n d e rt h eg u i d eo fm o d e r nt e a c h i n ge v a l u a t i o ni d e a s c o m b i n i n g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c l a s s r o o m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c o n t e n t sm a i n l y f o c u so n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a n dt h ee v a l u a t i o nm e t h o d sa d o p tt e a c h e r s s e l f - e v a l u a t i o n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m a i n l yc e n t e r e do n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m e t h o d so fe l e c t r o n p o r t f o l i o sf o rt h es t u d e n t s ,m o r e o v e rd e s i g ne l e c t r o np o r t f o l i o s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i nt h e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c l a s s r o o m a tl a s tt h ea u t h o rr e c t i f i e st h er e s e a r c he f f e c to ft h et h e o r yb r o u g h t f o r w a r di nt h i st h e s i sa n da c h i e v e s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 w o r d s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t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l e a r n i n gp r o c e s s e v a l u a t i o n d e s i g n i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 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柞著签名: 墨丞壁日期:竺翌! 年 月碰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善越 日期:1 d 年丘月丘r 导师签名: 日期:上年厶月4 一r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1 1 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末,信息技术充斥全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领域,它给整个社 会从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到生产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带来了全面变革。 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广泛应用给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 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 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信息化社会的合格基础教育毕业生应具备迅速地筛 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理念 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正是这种一致的切入点。 现代信息技术闩益走向成熟,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 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伴随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各种 新教材的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深入应用到课堂的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我国教育部2 0 0 1 年6 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大 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f 1 1 。”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酌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信 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热点。各级各类学校针对课掌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展 了一系列的试验。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开展,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教育界专家和一线教师探索出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当前对整合质 量和效果的评价研究比较少,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目前,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和评价标准都比较完善,远距离教学、纯网 络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在逐步深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掌教学作为基于传统课常教学和 网络教学相融合的教育新形式,虽在学校处于积极应用之中,但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对教 师的评价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研究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信息技术虾境 1 师的评价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研究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 下对课章教与学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匿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研究中主要进行了以下的一些研究工作。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学术期刊 (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联合从2 0 0 1 年1 2 月l 同开始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 任务重点项目“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首批课题中的学科研究 课题中就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学过程评价标准研究”和“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整合所需的终结性评价研究”。该课题的研究还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还没有最 后的结题。 北京教育科学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及评价五方面提出进一步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 议。并在现有课程标准和教稠情况下,制定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和建立新的课程标 准,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课程目标,以及开发新的学科教材,教学内容引入信息技术的 要求方面正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列为该中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教育 信息化发展研究”的子课题的深圳宝安中学的课题,就信息技术在课掌教学中的运用, 如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利用网络布置作业、利用网络建立教师个人网页、教师 利用网络丌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利用网络丌发家庭教育资源、 校园网络资源库建设、应用和评价等方面也已有一定进展,但还没有最后结题。 还有国内很多高校的学者也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在祝智庭教授所编写的现代教 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书中用了一个章节的篇i i 唇讨论教学评价技术。其中包括 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和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并设计出一些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血口信 息化教学设计典型模式的评价量规。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静和李葆薄教师的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这篇论文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领域中的课堂教学这一部 分,具体阐述了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指标休系的设计框架以及使用方法几个 丽的问 分,具体阐述了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槊以及使用方法几个方面的问 一 第一苹引言 通过对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丌展的 轰轰烈烈,但对整合后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那么对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与学习 过程来说,整合后的评价研究相对更少。例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对课堂教与学过 程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这些问题急待作进一步的思考 和研究。所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把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 过程作为整合评价研究的起点。 1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本文选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 程评价设计作为研究的课题,目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体现 素质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为信息化课堂教与学过程的评价 提供理论指导,为教师改迸课堂教学起促进作用,为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起激励作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的两点: ( 1 ) 为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案。 评价者通过评价方案,收集体现教师教学表现和水平的资料,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 评价中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学生,同事或领导,对教 师进行多元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因而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使评价着跟于教师的未来。同时,对于教师来说,有效的评价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了解教学得失,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 2 ) 为信息化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案。 通过评价方案,评价者可以在评价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各种评价信息,有利于学生逐 步地学会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认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以便调整学 习方式,转变学习态度,改善学习行为,以及对未来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修正和 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 研究方法 ( 1 ) 文献研究法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教学评价的理论和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资料,在分析整理的基础 上,对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 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的理论构想。 ( 2 ) 行动研究法 为了检验所构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本人与保 定三中分校、- t - 4 s 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与学科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获得了 一些参考意见,有利于评价和反思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与学过程的评价方案,便于以 后进一步完善此方案。 第一二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理论构想 第二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理论构想 2 1 评价的理论基础 遵循现代教学评价的思想,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时,依据 以下的评价理论: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评价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 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 论、交流、互相帮助( 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所以“情境设计”、“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这种 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全新的教学方 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 述要求而提出来的) 。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评价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作为评价主 体参与教师教学评价,教学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有利于主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观点 ”1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必须 加强相互合作、相互交往。在建构主义评价观中,教师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传授 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 学习。 ( 二)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评价观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它 是一种或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的被认为是有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足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 e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 ! l 目- _ _ l | s 。q ll 目! ! ! _ ! ! 目! ! ! l ! ! ! ! 自 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 上拥有以下九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 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 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 力差异。因此,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 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它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 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并以此作为衡量智力商低的标 准。因此,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 智力,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育只有以最大程度的个别 化方式柬进行才能产生最大的功效。任何一种相同的教育方法最多只能让一小部分学生 受益。因此,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善待差异。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 在的天才儿章,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除了“白痴天才”之外,对般人而言, 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具备的潜能都能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 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一个人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评价应该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元性。 ( 1 ) 评价内容应多元化,除关注学业成绩外,还要注意被评价者多方面素质与潜 能的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所反映的,只是学生智力的一个或两三个方面,是教学中那些可量化 的部分,而智力的本质不仅限于此。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的表现为个体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并且其呈现方式也 是多种多样的,对同一问题的独特见解,小发明,小创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甚至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学生某种智力因 素的外显方式,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的一部分,评价内容多元化,是客观评价学生的重 要方面。 ( 2 ) 评价方法多样化,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使用观察、访谈等多种科学有效, 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多种多样,成果展示的途径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评价 者在评价过程中,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成果形式采用相应的 第二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理论构想 评价方式,可以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但必须考虑到不同评价方式的适用范围, 重视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以便更好的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此外,在评价 过程中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3 ) 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及多主体共同参与。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因此,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多 向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要充分相 信学生的能力,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任务只是对学 生开展的评价进行指导,监控。同时还应重视学生问的互评,通过同伴间的互评,可阻 帮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而且瓦评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另外,必要时也可以引 入家长的参与,扩大评价面,做到对学生的评价更科学,公f 。 ( 三) 发展性评价理论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选择代替了计 划分配的旧模式,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应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富于 创造性的人才。为此,社会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评价不只是实现鉴别和选拔 的功能,更应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把8 0 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发展性 教育评价理论应用于我国的教育评价势在必行。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构成 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评 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反思并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 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 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教师和学生的未来。 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 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 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发展性评价注重教师和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发展性评价提倡发挥教师和学生 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 w qlll,mi 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 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2 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特点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去完成教 学工作。这种传统化、常规化的教学一直占统治遗位,久而久之,这种教学导致了学生 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随着信 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运 用到各学科教与学中去。信息技术有时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有时也作为学生学习 的工具,但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 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中,书本知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信息技术环 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除了传授和学习课堂教学中系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可 以借助网络,学习书本知识以外的专业相关知识。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 文并茂、形声兼各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 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 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阊,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仅有的信息源( 教师或教材) 牵着走,他们可从网 络中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实 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可以统一收集学科优秀教师 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放到校园网上,供师生在任意时间使用,达到资源的共享, ( 二) 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课章教学环境中,教学方式主要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学生以被动学习为 ,r 第一二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理论构想 1 2 2 2 1 1 l e l 2 1 1 s | ! ! 目_ | ! ! ! i ii e ! _ ! 目_ | ! ! ! ! ! 目| ! ! ! e 目e ! ! ! 目! ! ! 自! ! ! ! ! _ | ! 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主动 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问 题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活动,教与学的方式灵 活多样。 ( 三) 教学媒体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传统教学媒体所呈现的形态,历经数十年 的演进,有了一定的改变,但基本形态还是“教科书+ 黑板+ 视听媒体”。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媒体也逐渐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 多媒体+ 网络”转变。多媒 体教学,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 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的功能,也由传统的作为教师讲解和演示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 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学媒体不再只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更主要 的是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创造条件。现代 教学媒体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扩充学习资源,还可以增进学生的互动、协作,其所 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非传统教学媒体所能比拟。 教学媒体的介入,特别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适当、适时、适量,注重 其实用意义和审美价值,既帮助学生解决听说读写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又能给学生以 美的享受。 ( 四) 教学交互的多向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个空间,但在教学中相互之 间的交互性却极为有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 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 有机会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i 同班同学之 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用说和外地的学生交流与协作。信息技术环 境下的课掌教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 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 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 河此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 b s 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 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学生还 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 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 学互动,而且还可以在网上交流或者小组讨论,实现实时与非实时交互。教师通过网络 收集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问题探索、交流,实现教师、学生和网络之间 的多向交互。 ( 五) 教学活动组织中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沿袭“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 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掌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 被动地接受知识。 信患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 主导作用,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而是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激发学习动机、组织学习过程等。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中 的主体是指学习者,他们是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它所有要素都是促进学习者 认知发生变化的条件,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习者来展开,要充分考虑到学习 者的需求、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学习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一切 活动如果偏离了主体,必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信息技术引入到课掌教 学中,要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 六)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虽然使群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普及率提高做出了贡 献。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 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读相同的教材,昕相同的讲授,参与相同的资料。教学 的各种措施都是在同化人性,习惯于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教师只能根据大多 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即使是进行个别教学,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为个别学生提供 帮助。这种教学形式往往忽视了教学个性化,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章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 第一二章信息技术环境r 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理论构想 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h e t 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教师和学生 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 学习,并且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币 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 页、专题新闻、专业学术组织的网页、专业化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 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 具有差异性,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不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 缺陷,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中丰富的资源,扩 展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自定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也可 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进行 知识的意义建构。 2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教与学方式和更为广阔的教学 空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它倡导在教 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既侧重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 流,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网络上实施平等的背对背沟通。应用网络进行教学促进了 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 时,可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和学生是主要的要素,所以本文对教与学过程的评价中,选取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角度 进行评价研究。遵循现代教学评价思想和评价的理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 教学特点分析,构建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运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柬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 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融入各学科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 评价关键要看教师是否能利用它来突破传统课本知识的限制,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改 1 1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孽i l l 皇曼曼曼璺奠曼曼曼皇曼鼍曼曼鼍_ 量曼皇曼! ! 曼曼旨_ _ 置曼蔓皇曼曼曼蔓岜兰! 曼曼量舅曼曼曼舅量! ! 曼鼻笪吕曼曼舅曼曼鼍曼曼 变传统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形式,融入学科前沿知识或百家思想。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否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 的知识正迁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的评价重 点不再是教师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学生知识量的输入程度,而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指 导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重点突出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 学资源的编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的互动情况、教学媒体的选择、学习活动的指导 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在新课改 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基础上,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 生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的互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2 4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功能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最主要功能是改进与调控,不仅仅是证明。具体地说, 教学评价具有多重的功能,但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其首要功能,评价的重心不 是放在结果的评定上,而是放在过程的形成上。当然对于不同的实际需求,评价的某种 功能与作用会受到偏重。总体来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拳教与学过程评价具有三方面 的功能。 ( 一) 反馈指导功能 反馈指导功能是通过评价反馈的信息,指导与调节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的活动,从 而增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反馈指导功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指 导,二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激励与强化。如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实 际情况,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 标,明确教与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与学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 二) 激励功能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通过各种评价方式来激励和引 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对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向学生 早现评价结果时尽最采用鼓励性语言,从而使学生在了解自己不足的基础卜,进一步激 一1 , 第二章信息技术环境r 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理论构想 发学习动机。在评价时要慎用定量评价,尽量避免给学生排名次或比高低,弱化评价对 于学生的选拔功能,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评价而言,客观公丁f 的评价 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学习他人之长,发扬自己之长,克服自己之短, 改进自己的教学。 ( 三) 导向功能 评价应该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发展起到导向作用。由 于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目的不只在于评价阶段性取得的教学成果与学习成果,而是在于 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为教师和学生面向未来,扩充自己,得到 发展为目的。因此,设计评价方案时要注意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应用,在相当 程度上左右着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方向与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从而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起着导向作用。 2 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的原则 ( 一) 主体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在鼓励评价对象积极参与,提倡教师和学生自我评 价,是突出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自我 监控、自我促进有密切联系。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有 助于教师和学生增强其内省的自觉性,改变原来消极被动的评价地位,成为评价的主体。 ( 二) 过程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由于评价是与教与学 的过程并行的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评价应贯穿于教与学过程之中,关注评价对象 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即在一个时间段对评价对象若干领域的表现进行不断地比较,以 i l t 步- i j 断评价对象在该领域的成长,以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 三) 发展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 供强有力的信息,更好地让评价对象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学评价应本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对个体发展需要的尊重,关注和承认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以促进评价对象更好地发展。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 e e 自_ _ e e ! ! ! ! ! e s 自e ! ! ! s _ | 自_ 自目! 目| e ! ! ! ! ! e _ e ! ! e ! ! 自! ! i i ! ! ! 目! ! 自e 第三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设计 3 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评价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不仅仅关注教师在课堂中传授学科知识的情 况,更多的是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即评价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 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主导主体的教学理论,开展各 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 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基于教师教学实施的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 内容主要考虑教师教学资源的编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教学的交互、教学媒体的运 用、学习过程的指导等内容。 ( 一) 教学资源的编制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评价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编制与选择工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教学的实际任务,选择和编制合理的教学内容,方便实际教学。 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范围之内的课程知识之外,教师利用网络可以方便迅速的找到其 他的相关网络教学资源。教师不单提供教师的“电子教案”,更应引导学生学习丰富多 彩的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课程发展的最新近况或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一定数量 和质量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提供不同教学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可以为学 生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网站、相关论坛、教学资讯等等。对教学资源的编制评价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1 ) 教学资源数量和质量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数量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 行选择性学习,选择的范围是否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拳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资 源的丰富性,但是同样会出现大量无用的信息。因此教师要具有判断信息的能力,选择 的教学资源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并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下载。 第三章信息技术环境卜- 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设计 ( 2 ) 教学资源更新 教师是否只偶尔提供一次教学资源,之后再不考虑更新,还是教师及时更新课程资 源,根据所授课程的最新动态,增加一些扩展性知识,供学生参考学习,在评价中需加 以考虑。 ( 二) 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的组织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教学活动的组织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 的课堂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教师怎样利 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 思路学习,学生不去浏览和学习无关的内容,所以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的评价非常重 要。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不再成为知识的一味灌输者、传递者, 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给学生学习的主要弓l 导者、启发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成功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如何带动学生或小组基于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考虑,其中教学活动的有力组织将是评价教师教学优劣 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 景;教学活动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新颖,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的数量适中,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合理。 ( 三) 教学的交互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 的交互,而且学生、教师与计算机之间都有交互。因此,教学交互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 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交互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实时 的交互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进度,提高学 生学习的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互活动。但是多种类 型的交互都应该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师需要对学生的 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 通过交互学习,教师可以及时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从而实现具有智力水平差异和不 同背景知识的学生学习“。师生交互情况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学生向教师 提出的问题会及时得到回复吗? 学生愿意在有教师主持的聊天室晕与教师和其他学! 卜 1e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 学位论文 ! ! ! ! 自_ e e ! ! j | ! ! 目目e 自! 目_ _ | ! e ! ! | _ _ ! ! ! ! _ i _ ! 目_ - e ! ! ! ! ! ! ! ! g ! ! ! ! 目自! ! 目$ ! 交谈吗? 教师在聊天室或b b s 中经常发言并回答学生的问题吗? 教师是否组织学生在 网上和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和讨论? ( 四) 教学媒体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 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完成教学目标。可见,现代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 它既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对教学媒体评价时主要从以下 几个方面考虑: ( 1 ) 媒体的选择 教师应具备根据教学内容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