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pdf_第1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pdf_第2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pdf_第3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pdf_第4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电动汽车是集汽车技术、电子及及计算机技术、电化学技术、能 源及新材料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是新一代的清洁交通工具。 随着电力、电子、控制、材料等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兴起了研究、 开发电动汽车的热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电动汽车工业研发能力由弱变强,实现了电 动汽车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布局。同时,也 涌现出了一批在电动汽车整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领域具有一定影 响力的民族企业。我国传统汽车工业比国外落后3 0 年,而电动汽车 仅落后l o 年左右,某些关键技术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电动汽车 是我国汽车工业赶超世界的一个有力突破点。 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面临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很多瓶颈,要 推动电动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联合各个创新主体,进行技术、 制度、市场、组织等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研究我国电动汽车企 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在借鉴国内外集成创新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动 汽车的创新实践,探讨了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 构成,并运用熵权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对8 家样本企业进行了集成 创新能力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对 策。 关键词:集成创新集成创新能力电动汽车 硕十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i sc o n l p o s e do fv e h i c l et e c h n o l o g y ,e l e c t r o n i c sa n d c o m p u t e rt e c h n o l o g ya n d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t e c h n o l o g y ,e n e r g ya n dn e w m a t e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o n e h i 曲- t e c hp r o d u c t s , w h i c hi sa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o fc l e a nv e h i c l e s w i t ht h ee l e c t r i c i t y ,e l e c t r o n i c sc o n t r o la n d m a t e r i a l s 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r e s e a r c ha j l d 印p l i c a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i sr a i s e da l lo v e rt h ew o 订d a r e ry e a r so f e f f o r t s ,c h i n a se l e c t r i ca u t o m o b i l er & dc a p a b m t i e s h a sb e e ns t r o n g e r s e l f 二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e l e c t r i cc a ri i m o v a t i o n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e g r a t i o n ,f o r m e dar e l a t i v e l yc o m p l e t ei n d u s t r i a l l a y o u t a t t h es a m et i m e , i t e m e r g e dag r o u po f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r e s e a r c h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t sk e yc o m p o n e n t sh a v eac e r t a i ni n f l u e n c ei nn a t i o n a l e n t e 印r i s e s c h i n a st r a d i t i o n a la u t oi n d u s t wb e h i n da b r o a df o r3 0y e a r s , w h i l et h e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i so n l yz l b o u tad e c a d eb e h i n d ,e v e ns o m e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h a sb e e ni n t e m a t i o n a la d v a n c e dl e v e l ,t h ee l e c t r i cc a ri s t h ep o w e r 如lb r e a k t h r o u g hf o rc h i n at o c a t c hu pw i mm ew o 订d s a d v a n c e dl e v e l h o w e v e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 si nc h i n ai sa l s o f a c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s y s t e mo b s t a c l e i no r d e rt op r o m o t et h ee l e c t r i c 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巧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o o l i n g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n n o v a t i o ni n t h em a i n ,t e c h n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a n dm a r k e ti n n o v a t i v ea n de f f e c t i v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e l e m e n t s t h e r ei sg r e a t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s t l l d y t h ee l e c t r i cc a rc o m p a n yi nc h i n aw i t hi n t e g r a t e d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t h i sp a p e rd r a w i n go ni n t e g r a t e di i m o v a t i o n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o n t h eb a s i so f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i n n o v a t i v e p r a c t i c eo fc h i n a s 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t oe x p l o r e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 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b u s i n e s si i u l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o f 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 a n du s e e n t r o p yw e i g h tc o e 瓶c i e n tm e t h o d ,g r a y c o r r e l a t i o n d e g r e e m e t h o do fe i g h t s a i n p l e se n t e 印r i s e si n t e g r a t e d 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 ,f i n a l l yp r o p o s e dt h eu p g r a d i n go f c h i n a s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e n t e r p r i s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s o l u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 i n t e g r a t e d i l u l o v a t i o n i n t e g r a t e d i i l l l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e l e c t r i cv e h i c l e i i 硕上学位论文 第l 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 第1 章绪论 作为一种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工业发展对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 市大气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电动汽车产业是跨产业、综合多种技术的 复杂系统工程,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也有着积极影响。全球金 融危机爆发后,传统汽车业市场份额遭受重创,使用成本低廉的电动汽车已越来 越受到消费者的亲睐,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方面的 力度。我国在应对余融危机所制定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新 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电动汽车工业研发能力由弱变强,实现了电动汽车自主 创新和技术集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布局。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在电动汽 车整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企业:比亚迪在锂电池技 术、电动轿车整车技术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南车时代在动力电机技术、东 风电动汽车在混合动力大巴整车技术方面都已较为成熟,与汽车工业相比,我国 电动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更小。 但是我国电动汽车企业发展也面临诸如关键技术不够成熟、市场增长较缓、 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同时,由于电动汽车工业共性技术的综合性、集成性、 跨行业等特点,加之我国汽车制造业基础还较薄弱,单个电动汽车企业在进行电 动汽车研发和生产时,不仅会存在诸如技术研发、扩散、管理、政策等多方面的 风险,也难以单独实现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市场以及整个产业的突破。可见,要 突破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关键是要联合各个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制度、 市场等方面的有效集成,加强集成创新无疑是壮大我国电动汽车企业,促使我国 电动汽车产业实现腾飞的关键。 1 2 研究意义 综观国内外学术界对集成创新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集成创新能力评价的方 面主要停留在规范性方面的论述,进入到实证层面的较少,具体到一个行业的企 业更是不多见。本文从将集成创新理论应用到电动汽车行业中,从微观层面对电 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同时,通过有效集成电动汽车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可以节省研究与开发 以及市场推广方面的投入,从而更加有重点地发展自身技术专长,逐渐取得产品 的核心技术知识,建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集成创新应用在电动汽车工业,将 有效提升企业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映能力,缩短市场需求从产生到被满足 硕上学位论文 第l 章绪论 的市场周期,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以电动汽车工业为背景开展 企业集成创新研究,将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工具,有利于实现企 业集成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与经济差距,特别在 着重发展新能源的现阶段,将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1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3 1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的概念主要是由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熊彼特( 1 9 1 2 )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系统地提 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l 】。随着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以及研究 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发展了技术创新理论,即从经济学视角 转向管理学视角,并向社会学视角演进。 熊彼特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他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市 场创新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继熊彼特之后,很多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技术创新。弗里曼( c f r e e m a n ) 在1 9 8 2 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中曾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 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强调新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效 益,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结果是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将占有一定的市场份 额 2 1 。 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 m m a j l s f i e l d ) 强调新产品或工艺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 经济效应,认为“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 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 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 p s t o n 锄a n ) 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丌发努 力形成商业交易的完整过程【3 】。” 由此可见,经济学层面上的技术创新都强调产品的销售情况和最终的经济效 益。 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由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实践及管理科学密不可分,研究 学者们逐渐开始侧重于从管理科学范畴出发讨论技术创新问题。从管理学的视角 来看,技术创新即,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丌发、产品试制、生产制造、 首次商业化及扩散的全过程【4 1 。 由于技术创新是多要素组合的结果,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涉及企业本身,而且 还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紧密相关。2 0 世纪8 0 年代末期以来,许 多研究学者提出了创新的技术网络理论。他们认为,通过与外部实体的合作网络 2 硕l :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进行信息交换,企业可能从中获取开展技术创新所需的信息。这个观点强调了企 业外部信息源的重要性,如顾客( 尤其是领先用户) 、供应商、竞争对手、大学、 科研机构、咨询人员、政府部门和政府实验室等。企业与外部信息源之间的交流 和互动越持久、越频繁,他们就越有可能从外部吸收到所需的信息【5 】。 我国著名的创新管理研究专家许庆瑞等人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的概念, 特别强调了全面创新的两层涵义:一是涉及企业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创新;二是各 创新要素间的有机协同。全面创新管理是建立在创新进化论和复杂性理论的基础 上,将企业看作是有机的生命体,而创新过程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需要各系统 要素的有机协同才能最大化地实现系统的目标。 随着对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创新己突破原有的组织方式和活 动范围,从单一的组织走向社会,表现出一种“跨组织”的社会过程,这为从社 会学视角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契机。 n o n a l ( a ( 1 9 9 4 ) ;研a n ( 1 9 9 6 ) ;s p e n d e ra i l dr o b e n ( 1 9 9 6 ) 均认为:知识在创新 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现代经济竞争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已取代 了传统的生产要素( 如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 而成为现代企业的首要资本与财 引引。因此,企业己越来越把知识看作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 来源。 美国经济学家简弗泰恩和罗伯特阿特金森指出,企业的对外关系已经演变 为一种建设性活动,一个运行良好的网络具有的创新能力将超过网络中的个体各 自所具有能力的总和。在新经济中,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影响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 因子。 c h 锄i n a d ea n dr o b e n s ( 2 0 0 2 ) 认为:各种创新行为可以抽象地理解为增进 或利用知识的活动【7 1 。由于创新活动离不开企业与外部实体之问的社会互动,社 会资本己成为企业内外联结知识的有效机制。 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已经将技术创新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有 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上来。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 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它可以为技术创新 理论自身的“创新”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虽然上述理论只是从某种单一的角度 提出企业与外部组织建立各种联系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没有系统地从社会资 本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之 间的关系,但是它们为本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平台。 1 3 2 集成创新理论 1 国外研究现状 硕i :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集成思想体现了系统思想的指导,但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也是紧密相关 的。自从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后,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思路重构经济 理论,使创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2 0 世纪7 0 年代中期以后,迪隆、多西、 厄特贝克等人探讨了企业组织、决策行为、学习能力与营销以及内外部因素相互 作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上 述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管理的内部要素 集成思想已经逐渐明朗。 在创新理论中,更高层次的集成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由分化走向融合的趋 势是在创新进化论提出后出现的。2 0 世纪7 0 年代,美国学者纳尔逊( r n e l s o n ) 和温特( s w i n t c r ) 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下,通过对创新过程的机理的深入研 究,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又开始向熊彼特的初始定义回归,即认为 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它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内容【8 】。 当然,这种整合性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定义回复,而是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的一 种更高层次的统一。此后,许多学者如弗罩曼( f r e e m a n ) 、多西等在更广的范围 开展了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使创新管理的 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 用。 1 9 8 8 年美国1 e h i 曲大学的教授和通用汽车公司等企业的经理们提出敏捷制 造的概念,认为敏捷的关键是企业必须具有能够迅速组织资源的能力,而不管它 们分布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强调集成各要素的基本条件和企 业的集成能力。1 9 9 0 年,s a v a g e 提出基于网络化和虚拟组织的第五代组织【9 1 。 同样m 枷n 在1 9 9 7 年也提出了数字公司概念作为一种全新管理和组织公司的形 式。【10 】这些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是组织集成的雏形,他们通过创新管理和组织方 式的变革寻求对技术创新中的关键要素:战略、技术、组织、知识、过程的匹配 和集成,从而应对技术与市场均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 1 9 9 8 年美国的m a r c oi a l l s i t i 在其代表作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e 酉a t i o n ( 1 9 9 8 ) 中最早提出了技术集成的概念。他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 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l l 】。m a r c ol a n s i t i 探究了信息技术产业内的5 0 家领先企业的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过程,指出影响产品开发绩效的核心因素是“技 术集成”,他认为技术集成管理更加有能力应付不连续技术创耕1 2 】。因此,从本 质上讲,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行为 结果。然而集成的概念除了含有聚合之意,更值得重视的是其演进和创新的含义, 哈肯在其协同学里引入了序参量概念,使其得到了更为清晰的解释【1 3 】。作 4 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为处理自组织问题的一般判据,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中从无 到有地发展演化,并能揭示出系统新结构的形成,进而支配和制约着系统的进一 步发展演化,这个参量就是序参量。这一概念在创新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技术 创新的过程是各种资源要素尤其是知识资源要素的综合运用过程,更是创造性的 融合过程。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经过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 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t a n g 在1 9 9 8 年从创新动力学和 创新组织的角度,对信息与创新以及组织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组 织中的创新集成模型( 信息和沟通、行为与集成、知识和技巧、项目的提出和实 施、指导和支持与外部环境等) ,并指出集成创新的思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 技术供给本身,而是日益丰富、复杂的技术资源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脱节f 1 4 1 。集 成创新的逻辑起点是把握技术的需求环节,在创造符合需求的产品与丰富的技术 资源供给之间创造出匹配。a u t i o 与h 锄耐则建议可以从个体、组织、部门及国 家的四个层面对技术系统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技术系统的集成模型1 5 】。 r a g a t z 则提出了战略整合在企业集成创新中的管理权限、地位与作用,他认 为要实现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的要求和目标,实施正确的战略整合非常重要。萨德 勒( p h i l i ps a d l e r ) 所著的无缝隙组织强调在当今企业创新管理中,构建柔 性的组织结构、流程和创新型文化以快速响应环境的变化,以更利于集成创新 【1 6 】。b e s t 把由技术集成所代表的新技术管理和生产组织模式看作是美国商业在 2 0 世纪9 0 年代战胜f 1 本商业的最主要原因。他在基于m a r c oi a n s i t i 的研究成果 上,从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层次上出发,提出了“系统集成”的概念,他 同时认为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赖于领头企业的发展,而领头企业所采用的 商业模式和生产体制极大地影响着技能的产生、发展和扩散【1 7 】。这表明,在创 新管理领域中,更高层次的集成以及技术创新与组织、制度等由分化走向融合的 趋势逐渐明朗。 m i l l e r 和在l 训l a b 工作的m o 而s ( 1 9 9 9 ) 认为,当前发达国家的公司己进 入了融合创新的研究开发时期,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集成而产生的创新,而 这些学科是独立的又是互补的。新产品的思想、试验和对新产品的信念是企业内 部各个部门共同建立起来的,也是企业与企业的伙伴、客户共同建立起来的。【1 8 】 这种全新的集成机制确保了不连续和跨越创新的实现。 n a n c ys t a u d e 啪a y e r 把集成创新界定为按照社会和市场需求,系统地组织内 外部优势资源( 如技术、知识、信息等) 而产生具有功能倍增性技术发明和创新 产品的过程【1 9 】。 钱德勒在其著名的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书中通过详实的历史分析, 发现工业资本主义的最核心的原动力是组织能力。认为这些组织能力的本质就是 硕f :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在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备和人的技能的集体,它们包括了许多运作部门如 工厂、办事处、实验室各自的物质设备以及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技能,并认为 “只有切实地协调并使用这些设备和技能 ,企业“才能在国内外市场进行竞争 和继续发展 【2 0 1 。 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等人编写的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 新一书中对集成、集成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 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也就 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 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 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称为集成【2 1 1 。 我国著名的技术创新专家傅家骥、许庆瑞等人对于影响创新结果的因素、机 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中得出了不少蕴含集成思想的研究成果,从 而进一步丰富了集成管理研究的内涵【2 2 】。吴林海认为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 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 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2 3 1 。江辉、陈劲从技术集成层 面、知识集成层面、组织集成层面对企业内部的集成创新进行了分析【2 们。中国 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2 0 0 1 ) 提出“当今时代更需要的是面向战略需求的技术集成 创新,通过创新行为,把当今世界的许多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集成起来,以 满足国家和市场经济的需求 2 5 】。陈劲在2 0 0 2 年提出集成创新的新的分析框架: 战略集成层面、知识集成层面、组织集成层面,借此来对如何利用集成手段达到 快速形成创新机制进行分析 2 6 1 。 清华大学的张华胜、薛澜从集成创新的成因和集成的对象、主体、平台、系 统结构和组织模式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集成创新的实现模式以及对 政府在集成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2 7 】。中国人民大学庄越、胡树 华探讨了现代企业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原理与方法,认为产品创新是多项技术、信 息、管理( 人力资源、过程、组织、企业联盟) 的集成【2 引。 金军认为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动的优化、选择和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 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 有机体,从而使整体功能发生质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2 9 】。慕玲、路风( 2 0 0 3 ) 认为集成创新的关键并非是各种供给要素的集成或融合,而是以把握需求环节为 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成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源,以获得更 好的产品开发绩效和更快的生产率提蒯3 0 】。吕强认为基于核心能力的集成创新 是企业实施集成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集成创新的模式有: 6 硕i :学位论文第l 章绪论 基于组织核心能力构建和强化的集成创新模式、基于技术核心能力构建和强化的 集成创新模式、基于战略核心能力构建和强化的集成创新模式【3 l 】。西宝、杨廷 双( 2 0 0 3 ) 认为企业集成创新在于创新的持续融合,通过并行的方法,在横向、 纵向乃至把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组成部分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集成起来,充分利用团队协作,形成开放、交互的 创新系统和持续的核心竞争力【3 2 。 李文博、郑文哲研究了集成创新的动力和内涵,认为技术的复杂性、知识衍 生的复杂性和竞争环境的加速动态演化是企业集成创新的三个驱动因素【3 3 】。官 建成、张爱军对技术与组织集成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3 4 1 。郁培丽从技术战略 角度针对技术集成创新不同模式的具体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对应三种技术集成 创新模式的企业技术战略:拷版、模仿和领先战略【”】。朱浩、章荣中从现代意义 的产品内涵和外延的角度,构建了由设计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 和支撑技术组成的产品技术集成创新系统,论述了反求技术创新的方法、原理、 内容与程序。黄燕、彭灿从企业创新空间理论入手,将基于集成创新的企业技术 跨越模式划分为三大类七小类,并对每一类集成跨越模式的主要特点和适用对象 进行了分卡厅【3 6 】。孙金梅,裴晓红认为技术集成创新可以通过虚拟企业、动态联 盟、集群式创新等途径实现,无论通过哪种途径最关键的问题是集成主体的选择, 她们提出了元素问两两比较判断的互补性准则,引进了互补相对优序度概念,得 出目标权向量来选择集成主体的方法【3 。7 1 。赵志等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 i m s ( c o m p u t e ri i l t e 孕a t e d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 理论以及衍生出的集成产品开发( i p d , i n t e 野a t e dp r o d u c td e v e l o p m e n t ) 理论出发提出将业务流程重组( b p r 、i p d 应用 于产品创新实践,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并行创新) 【3 引。胡汉辉等从产业聚焦层面 研究了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3 引。石定寰和柳卸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把国 家创新系统视为“创新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集成体系,提出加强产学研合 作【删。游达明等从嵌入视角研究了企业集成创新模式及其动态决策模型【4 l 】。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集成创新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 富有价值的见解。但目前国内有关集成创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概念描 述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系统性研究,尤其缺乏的是,在具体行业的企业层次上的, 结合中国技术创新实践的、基于实证分析的深入研究。 1 3 3 集成仓i j 新评价理论 目前对集成创新评价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集成创新效果的评价方面,大多数 学者从技术集成、知识集成、组织集成三个层面构建集成创新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江辉、陈劲( 2 0 0 0 ) 设计的集成创新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由技术集成、知识集成、组 7 硕i :学位论文 第l 章绪论 织集成三个层面构成。并把三个层面分解为2 0 个具体指标加以评判。李文博等 ( 2 0 0 4 ) 认为企业集成创新平台评价体系应的维度,即包括技术集成、战略集成、 组织集成和知识集成。在集成创新评价指标要素权重的确定上采用改进的a h p 结合模糊评价法加以应用【4 2 1 。朱利民、戚昌文( 2 0 0 4 ) 运用经济计量学概率论方法, 依据理论、模型与评价指标系统一致性原理,系统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体系框架,为科学、客观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4 3 1 。温瑞裙等( 2 0 0 5 ) 认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给予考虑,她设计的 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目标评价体系结构目标层就是企业的创新 能力,主因素层包括:r d 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 力四个方面指标层将主因素层四个方面的能力分解成2 0 项具体指标。她先对各 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 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评价出主因素层各个方面的能力,然后得出企业的创新能力。 刘凤朝等( 2 0 0 5 ) 设计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5 个一级指标、1 2 个二级指 标和3 2 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采用集对分析法】。游达 明、孙洁( 2 0 0 8 ) 运用a n p 方法从企业开放性创新角度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进 行了评价,他们认为,企业丌放式集成创新能评价的的主指标有7 个,分别是: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组织集成能力、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 成能力、企业开放度、环境保障能力【4 5 1 。 1 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 4 1 研究内容 集成创新的研究对象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两个层面。宏观层次是指国家层面的 创新、产业或区域层面的创新系统。它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技术 创新,通过建立良好的环境,打破组织问的沟通障碍,促进知识、资源、信息的 融通,紧密结合企业改革、技术改造等工作,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次推动 技术创新工作,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区域或者一个产业的发展。微观层次是指企业 层面的创新,就是企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 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和企业创新 运作机制。对企业而言,企业通过内部创新要素集成或者外部集成网络的建设, 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加速知识流动和学习积累,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本论文选取微观层面的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着重探讨企业创新系统的相关要 素和创新相关流程的集成,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企业集成创新理论的探讨。 论文第一章绪论。叙述了国内外有关创新理论和集成创新发展历史以及研究 硕一卜学位论文 第l 章绪论 现状,并依据课题特点拟定了研究思路。 论文第二章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内涵和要素分析。本章深入讨论了企业集成创 新能力的内涵、构成及要素分析,构建了集成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企业 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提出做出铺垫。 论文第三章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章在对我国 电动汽车工业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合集成创新能力的要素,设计了电 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评价企业集成创新能力。 论文第四章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本章首先构建了电动汽车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一熵权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评价模型,并依据此评 价模型对所选的8 家电动汽车样本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样本中 各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各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整 体状况,并深入探讨构成集成创新能力的各个侧面一企业战略集成能力、企业技 术集成能力、企业制度集成能力、企业组织集成能力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论文第五章提出增强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策略。 1 4 2 研究思路 本文从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的基本理论入手,拟以8 家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动 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对影响这些企业的集成创新能 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内容框架如图1 1 所示: 图1 1 论文研究框架 9 硕f j 学位论文第2 章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j 要素分析 第2 章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2 1 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 2 1 1 集成创新 集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己存在,社会组织是人的集成,机器设备是零部件 的集成,生产线是机床、工具的集成。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 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思维m 】。也就是说,要 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 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 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4 7 】。 目前对集成创新的定义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集成创新主要指 企业的技术集成,对集成创新持上述狭义的理解即直接理解为“技术集成创新 也无可厚非,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说,技术集成是创新集成的基础和核心【4 引。但 仅从狭义的理解是不够的,我们通常所讲的创新不仅仅指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 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等,集成创新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为 广阔的外延,应该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影响创新的各种要素、各项创新内容 系统综合集成的角度来理解集成创新。集成创新的本质是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内 容的交叉和融合,由于创新要素是由不同的主体所掌握,因此集成首先是对占有 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的集成。则广义的集成创新是指以系统思想方法为指导,创 造性地将不同创新主体的战略、知识、技术、市场、管理、制度以及文化等要素 进行综合集成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实践过程。 集成创新的研究对象有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是指国家、区域或产 业层面的创新系统。它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通过建立 良好的环境,打破组织间的沟通障碍,促进知识、信息、资源的融通,紧密结 合企业改革、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等工作,从政府、社会、企业三个层次推 动技术创新工作,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国家、区域或者产业的发展。微观层次是指 企业层面的创新,就是企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 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建立与完善企业创新运作机制。对企业而言, 企业通过内部创新要素集成或者外部集成网络的建设,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 加速知识流动和学习积累,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本文采用集成创新的广义理解,从微观层次对集成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对集 成创新的定义为:企业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特别优点的方式,将知识、 l o 硕七学位论文第2 章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j 要素分析 技术、制度、市场、管理等创新要素经过主动优化、选择搭配,形成一个由适宜 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 跃变的一种创新过程。企业集成创新具有以下特征【4 9 】: ( 1 ) 创造性。集成并不是将系统的众多要素进行简单的集中,要素仅仅是 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而应是一个众多要素经过主动地选优、选 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即有机融合) 后产生创造性, 从而形成能够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方式,且这种创新更加关注创新效果以 及竞争力的持续性。在集成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成创新。 ( 2 ) 系统性。集成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协同论。集成创新涉及技术、 知识、资源、市场、战略、组织等层面,必然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由于 创新系统是由众多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始终与外界进行大量的物 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种交换与联系使系统内的各要素以及要素间关系不断发 生变化,进而影响系统的功能。通过创造性的集成,系统内各要素并非孤立地发 挥作用,而是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综合系统。 ( 3 ) 融合性。集成创新的融合注入了创造性思维,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 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是技术融合的进一步 延伸,通过把创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流程以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各项创新要素、创新内容之间 相互匹配,是集聚各要素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 ( 4 ) 放大性。集成放大效应是系统性的作用结果,这种集成不仅强调在集 成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而且强调与创新环境相融合,更重要的是要素之 间主动寻求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 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相互优势互补、相互匹配的有机体。通过控制各集成构成要 素比例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变动,使其结构趋于优化,实现集成创新整 体功能的放大,形成l + 1 2 的集成放大效应。 2 1 2 集成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一样,都是创新行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过程,都具有创新 行为主体的主动意识和行动。因此,集成创新属于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集 成创新能力是原始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向经济领域、市场领域延伸的能 力,是对各种技术集成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的能力。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是指通过企业从事集成 创新活动,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的能力总和,其能力建设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企业 硕j j 学位论文 第2 章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及其集成创新系统的科学管理。集成创新能力的本质是集体组合、配合资源、集 成个体知识的能力【5 0 1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具有如下特点: ( 1 ) 整体性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由多种能力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各能力要素形成具有高度有机性的结构,任何环节的受阻将会导致集成创新能 力的低下,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破环集成创新能力系统的整体性,从而改变 各构成要素的联系结构,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 2 ) 开放性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开放性表现为企业可以根据技术创新的需要调动和吸 收外界能力要素来完善内部能力结构,同时还能改造外部环境,创造出更加合适 的生存条件。 ( 3 ) 动态演进性 集成创新能力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有着密 切的关系,随着创新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与外界交换强度也不断加强,创 新要素和创新子系统会因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量变甚至质变,导致集成体的功 能和作用变化。 2 2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构成 d e nb o s c h ( 1 9 9 9 ) 等把集成能力分为三类,即系统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 能力【5 l 】。史宪睿,金丽等认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是企业通过集成创新模式提高 竞争力的能力,是由各种能力要素按照一定关系连接而成的能力系统,能力要素包 括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和组织集成能力【5 2 】。江辉、陈劲、肖玉兰等将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分为战略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企业知识集成能力和组织 集成能力【5 3 1 。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通过 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分析,可以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分解为4 项集成 能力:战略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企业制度集成能力和组织集成能力( 如图 2 1 ) 。 在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企业技术集成能力是其核心要素,起着主 导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集成创新能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集成能力,它还 取决于制度集成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组织协同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 济的联接,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于商业化活动离不开制度的约 束。只有形成符合创新决策系统的规范化,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规 律的制度保障体系,技术创新才有可能。同时,企业的形成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智 力密集、良好的技术基础、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及有效的政策支持等外部资源。因 1 2 硕一i 二学位论文第2 章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此,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是企业战略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制度集成能力和 组织集成能力的共同集成体现,集成所带来的整体能力大大超过简单的能力组 合。在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企业战略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企业 制度集成能力和组织集成能力四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 1 ) 企业战略集成能力、制度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这两者与企业技术 集成能力之间是一种支持关系。即战略集成能力、制度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 对技术创新能力起基础、保障和支持的作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关 键是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只有拥有技术集成能力,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产生持 续的创新能力,这种渐进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因此,技术集成能 力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 2 ) 符合市场化规律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是促进技术集成能力要素与组织 集成能力要素形成良性耳动、有效的运作方式气有效组合的必要保障。制度集成 能力激化技术集成能力,活化组织集成能力,体现了创新能力的活力。只有形成 以企业外部制度为创新保障,激励机制为创新基础,企业内在的机制创新为核心 的制度创新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制度集成能力 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结构系统的重点保障要素。 ( 3 ) 企业组织集成能力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保障作用。通过组织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