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荀子的“礼法”思想.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荀子的“礼法”思想.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荀子的“礼法”思想.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荀子的“礼法”思想.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荀子的“礼法”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礼法 是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学术界的研究可谓也是硕果累孵 尽管如此,但对于荀子之“礼法 思想进行统观的现代诠释,意义空间还是余犹 未尽的。正因如此,本文继续试图从思想史与文本结合两方面着手,尝试着运用 当代话语的诠释方法论工具,通过对荀子整合“礼法”政治哲学思想的原因、背 景,依据和内涵的分析,探讨苟子“礼法”政治哲学思想整合在先秦思想史上的 历史影响及其时代意义。同时通过对苟予被扬弃了的“礼法 思想本身的论证分 析,揭示其荀子思想本身运作过程当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为此,本文从四个部分 来展开论述:首先,将荀子“礼法论置于先秦“礼法 大讨论发展前提过程中 来探寻它的思想渊源。其次,从横向、纵向结合的视角来考察荀子对“礼 和“法” 概念的界定,揭示其“礼 的含义之异于孔孟之“礼和“法含义别于法家之 “法,进而对“礼法 整合的依据、方式进行论证分析。第三部分,文章分析 了韩非子是怎样对苟子“礼法 思想作了顺势扬弃的。最后,笔者总结归纳了苟 子“礼法 思想的归宿是从礼法整合所规定的人伦秩序和社会秩序转向为政治制 度上的等级秩序论证立说,是通过礼法对个体的统摄,把个体纳入集体中来构建 社会秩序的调控体系的。 关键词:荀子;礼;法;礼法 作者:唐复秋 指导教师:吴忠伟 d i s c u s s i o n so i lx u n z i s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t h o u g h t a b s t r a c t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i st h ec o r eo fp o l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x u n z i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 c o n c e p ti ti sr e w a r d i n g s t i l l ,t h e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f o rx u n z it h o u g h t so nt h em o d e m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m e a n i n gm o r eu n p r e d i c t e ds p a c eo rt h en e x u s b e c a u s eo fi t ,t h ep a p e r c o n t i n u e st ot r yw i t l lt e x ta n dt h et h i n k i n gh i s t o r yw i t ht w oa s p e c t s ,t oa p p l ym o d e m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m e t h o d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x u n z i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c a u s e ,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b a s i sa n d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 ,e x p l o r ex u n z i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p o l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i n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i n f l u e n c eo fp r e - s i n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b u t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r o u g ht ob ea b s o r p t i o n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t h o u g h t i t s e l fa r g u m e n ta n a l y s i s ,r e v e a l st h et h i n k i n gi t s e l fo p e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x u n z ie x i s to nt h e d i l e m m a ,p l a y e dt h er o l eo fl i f ef r o me r a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df r o mt h r e e p a r t st o :f i r s t ,x u n z i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t h e o r yi np r e s i nd y n a s t y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b i gd i s c u s s i o nt o f i n di t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o u g h to r i g i n s e c o n d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r a n s v e r s ea n dl o n g i t u d i n a la n g l et or e v i e wa n da n a l y s i so f x u n z i s p r o p r i e t y a n d l a w ,a n dr e v e a l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 p r o p r i e t y t h em e a n i n gi s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a to fc o n f u c i u s p r o p r i e t y a n d l a w m e a n i n gi sd i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 l e g a l i s mi ng u a n g z h o n g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t h e l a w ,a n dt h e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o ft h e b a s i s ,w i t hw a ya r g u m e n ta n a l y s i s a n dt h ew r i t e rt ox u n “r i t u a l a n d “l a w b e t w e e nt h e r e a s o n sw i t he a r t hi se x p l o r e da n dc r o s s - e x a m i n e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w a sa n a l y z e do n t h eb a s i so f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n f e i z io fx u n z it oc a u s et h er o l e f i n a l l y , t h ea u t h o r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o fx u n z it e s t i m o n i e so f e t i q u e t t es p e c i f i e dh o m e f o r t h ee t h i c a lo r d e ra n ds o c i a lo r d e rt o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d e m o n s t r a t e dh i e r a r c h i c a lo r d e r , f o r a ni n d i v i d u a li s g o v e r n e db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ot h ec o l l e c t i v e t o c o n s t r u c tt h er e g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o fs o c i a lo r d e r k e yw o r d s :x u n z i ;p r o p r i e t y ;l a w ;p r o p r i e t ya n dl a w w r i t t e n b yt a n g f u q i u s u p e r v i s e db yw u z h o n g w e i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前言 _ 上j 月l j吾 苟子,是我国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稷下学宫中的最后一位大 师。苟子其人本身久居齐国,曾在稷下“三为祭酒 ,熟悉稷下诸子的各家之学, 为他批判总结先秦学术思想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他通过对百家之学特别是稷下学 宫之学的全面批判、吸取和修正,从而建立起自己庞杂的思想体系。恰如侯外庐 先生也明确地指出过:“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综合者。 徐复观先生则认为苟子 不仅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 ,而且可称之为“先秦儒家文化的完成者 。清 末谭嗣同更是断言:“二千年来之学,萄学也”。 苟子完成了先秦学术理论形态的转 型,赋予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为思想新生提供了转机,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 的重要里程碑。在苟子丰富驳杂的思想理论中,苟子关于“礼法 的思想在其中 占有核心的地位始终为后来学人关注备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苟子思想的代名词。 苟子三十二篇中,其思想主旨的意向,都是围绕其“礼法 来展开论述,是 苟子着意在为当时现实构建一种合法的伦理统治秩序理论。正如四库全书简明 目录指明的那样:“其书大旨在劝学,而其学主于修礼。 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尽管荀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在推进学术 思想的发展中做出了独特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历史上人们对于他及思想本身的评 价却是跌宕起伏在被认定的时代奉为圣人,尊崇备至:在被唾弃的时代贴上 “乡愿之儒 的标签,贬抑至极。但无论是积极客观的抑或消极主观的评价,他 的思想在其历史上的地位总的来说被贬抑和排斥胜过尊崇和接纳。究其根源,都 是对荀子学说中“性恶 论的思想及其价值取向的定夺问题。一方面在于人们在 评价荀子思想时,总是用他与孔、孟的仁德思想关系作为其评判标准,另一方面 在于评论者不管是汉学还是宋学的主流学派往往不是从现实出发,站在 历史发展的视角层面上来对荀子思想进行客观的学术评价,总是根据自己的思想 倾向和主观偏好来进行褒贬取舍。纵观苟子对性恶论的思想演绎这一思维逻辑, 表面上是和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有内在矛盾与冲突,事实上荀 学思想之原本是在为更有效的现实制度建构提供理论前提的。正如刘周堂先生所 。引臼郭志坤:佝学论稿,i :海三联书店,1 9 9 1 年9 月第5 0 页。 审弓i 白储邵华:明分之道从简了看儒家义化j 民主政道融通的町能性,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1 2 月, 第9 5 负。 “陈敛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l :海人民版十i :,第2 8 3 页。 m i :允谦:f d 了集解( i :) ,中华书局,1 9 8 8 年9 月,第l o 负( 敛证1 :篇) 。 1 前言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言:“苟学的命运是由其学说本身的内在逻辑困境造成的:苟子的主张太显露, 太具体实在,致使统治者只能部分地默默地用其实,而不便于倡扬于世。”依此 看来,苟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其思想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本人及其学说 的内容和特质,更是取决于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及由此决 定了人们对于苟学的认识和选择。 回顾历史进行深入反思的时侯,且易发现,历史上圜于对荀子思想中“性恶” 论的认识和规避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都不曾敢把荀子“礼法 思想之真正规制 理论的效用得以彰显,成为统治者的四书五经之显学引用。然而就以韩愈和宋明 主流学派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加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所奉行的政治 哲学立场,显然是不可能把握和承认苟子之“性恶”立论其真正用意是为“礼法 伦理统治立论的真实内涵的。他们仅从其儒家正统观念出发,以孔孟之“仁义” 空泛理念和标准,据此来理解荀子之“礼法”思想学说,用一个由他们自己想当 然的概念取代了苟学自身的概念,于是造成了苟子的礼法论和孔孟礼法论彼此绝 然对立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后世学者心目中代代相沿,那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言 而喻毋庸置疑的常识。 近代以来,学术界对于苟子礼法思想的研究客观开放,同时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超过了前人。不仅有几十部思想史、哲学史著作都论及苟子,更有大量 的专著对荀子进行了版本源流的新考证、新注释,对荀子思想进行了重新的 梳理和界定。在2 0 世纪初,无论是“绌苟 派还是“尊苟,苟子的思想学说都 成为他们点评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荀学研究的更新时期。比如“绌苟 派中的 谭嗣同把荀学和两千多年的封建意识联系起来,根据苟予“法后王,尊君统”的 思想,认为“苟学也,皆乡学也”圆。同时还以为荀子提倡“有治人无治法;喜言 礼乐政刑之属,唯恐箍制束缚之具不繁也” ,作为苟子的礼法思想,事实上是封 建专制的帮凶。然而“尊荀 派中的代表人物章太炎,三十岁发表后圣认为 孔子之后,为苟子可称为后圣,树起尊荀的旗帜。在荀学研究中而言,他的研究 方法更新突出,借助西方社会学理论分析了苟子的“隆礼重法 的礼法思想,成 为荀学研究由传统向近代承前启后的代表。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者们丌始对荀子礼法思想的义理进行大量研究, 从研究视角来看,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比如既具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又受 过西方思想学术训练的胡适,成为一个用全新西学方法研究荀子学说的人。在苟 “刘埘掌:论仿学的历史命运,载孔了研究,1 9 9 2 年第l 期。 白陈数j ;:! f 主编:道家义化研究,i :海人民j j 版i 1 :,2 0 0 9 年1 1 月,第2 8 3 页。 曲7 f 了:村道 2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前言 子礼法思想研究中,胡适以为:“苟子的礼乐论只是他广义的教育学说。苟子以为 人之性恶故不能不用礼义音乐来涵养节制人的情欲”,“这样一来,性恶论的结果 当主张用严刑重罚来节制人的过激欲望 。这是对苟子礼法思想的中肯评价。陶 师承在荀子研究中,运用政治学理论解析荀子的礼法思想。他指出:“苟子之 学,主于外之礼义政法,一变而生刑名法术之学。 杨筠如也在他的苟子研究 中,给出苟子礼法思想研究的界定是:“古代政治存在神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而苟子是由礼治、法治过渡期间的一个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 受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纷纷运用马克思理论来对苟子礼法思想进行嫁接与解读。 比如杜国痒在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中认为:“荀子礼法思想尤其有两方面突出的 特点:其一,苟子之礼法思想扩大其礼的范围,使它披上自然法则的外衣。其二 由调和礼法到承认法为治之端 。综上论述,事实上表明荀子之礼法思想研 究,在此时作为学术的论讨也不成为问题。在各自立场上,给以苟子礼法思想中 肯评价论说。 n - - 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更从不同学科角度如政治学、文化学、社 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新视角,开始对苟子之“礼法 进行所谓的“历 史诠释的还原 的路向,已注意将荀子之“礼法 思想与苟子整个思想逻辑结构 相联系。对苟子思想作了多维度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开创了苟学研究的新 局面。比如,韦政通先生提出:“荀子自觉向外转,具有客观精神,故隆礼又复言 法。苟子尽言客观精神,不是一句话,办不是一个客观倾向,或是一个客观姿态。 而是通过若干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来构造,展开的。隆礼义,法后王,知统类一 系列的观念都是为构造此客观系统而展开的 的观点。又比如有的学者指出:“在 荀子礼法思想中,二者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这一变化是受稷下学术的影响的。 礼法结合的政治哲学理论模式由黄帝四经经慎到、尹文、管子到苟子乃是 一条连续的线索。荀子援法入礼,吸收了法治思想作为礼治的补充,提出了一套 以礼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治国方略,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等于为儒家的政 治哲学理论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使之活力大增。经荀子改造后的儒家学说最适合 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的指导思想 。还有 的学者从哲学反思的维度,认定“就苟子礼之本质来说,苟子认为礼主要指政治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义集中闺哲学史( 下册) ,中华书局,1 9 9 1 年1 2 月,第2 1 6 页。 雷杨筠如:倚了研究,商务e 书馆,1 9 3 1 年,第1 3 5 页。 9 o j i 白江心力:二| i 止纪前期的7 i j 学研究,中国礼会科学版 l :,2 0 0 5 年9 ,丁,第1 2 7 页。 蛳书政通:f ;j 了j 古代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版,1 9 9 2 年7 月,第3 7 5 页。 曲 j 奚:允秦哲学沉思录,中国 i :会科学i i j 版,2 0 0 7 年1 2 月,第2 6 4 贝。 3 前言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制度,兼道德规范和宇宙之道的双重意蕴。就苟子的礼法观来说,苟子认为礼中 有法,在政治层面上礼法并重,在理论层面上礼尊法卑。 d 的礼法观点。“从儒家 来说,真正代表封建制度的思想是礼表法里的荀子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思想, 荀子是真正代表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的开山者 圆。综上所述,苟子之“礼法思 想,合于礼义法度者为善,反于礼义法度者为恶,故苟子的性恶论与儒家的价值 并不冲突。崇尚外在规制权威,这种观点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荀子的礼法 理论建构是与国家、社会伦理道德下滑、社会治乱有关。所有这些观点表明,苟 子礼法思想研究已经得到客观性地推进。 以上这些各种有关苟子礼法思想的观点和见解,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工作奠定了基础。不过上述各家在对苟子“礼法”的阐述上各有建树的同时,囿 于学者们各自从自己的视域维度和知识背景,对苟子“礼法的思想研究在不断 推进的同时,对于荀子“礼法 整合的思想的研究过于零散,很少有深入挖掘其 “礼法 整合思想的整体意义与价值。笔者进一步认为,荀子礼法思想结合的论 断的事实虽然不容怀疑。但对于苟子礼法思想结合的礼主法辅的观点却有不能苟 同之看法。事实上苟子的礼法思想是以性恶论为理论依据,礼和法同时并重。可 以说是平行进行,不分主辅。出于时代的限定和知识背景的潜意识结构所致,荀 子在论述中是遮遮掩掩地透露出。苟子在礼法思想论述中不自觉的彰显了礼的方 面,却无意节制法的这一面。在研究荀子“礼法 思想时,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就不可能进一步促进对荀子礼法思想研究的深入,更谈不上苟子“礼法”的思想 对现代的启示作用。正是鉴于此,本文欲想在这一方面进行尝试,从思想史的角 度,结合文本,借用当代诠释学方法论工具,比较、归纳分析,对荀子“礼法” 的思想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整合研究。为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下述几个问题:( 1 ) 荀 子之前诸子对“礼法 是怎样立论述说各自的观点的? ( 2 ) 在对所涉及概念进行 简梳理的基础上,追问苟子的“礼法”思想整合有何特色之处? ( 3 ) 荀子建构“礼 法”思想是以什么方式实现,路径如何及韩非子是怎样对其“礼法 思想的扬弃, 走向了法制化的理念建构的。 小陆建f 芦;先蔡诸了礼学l j f 究,人民i i ;版 l = f l ;版,2 0 0 8 年1 2 月,第9 5 贞。 。杨周荣:中困古代思想史,人民版社,1 9 7 3 年l o 月,第2 页。 4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一、苟子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 一、苟子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 、 任何一种具备其深度价值的思想,一旦被概括、上升为一种抽象的理论( 尤 其是这种抽象理论要达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其他思想学派,而形成其内容较全 面、思想较成熟的体系的程度) ,都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的发展过程。荀 子的“礼法”思想作为一个比较有层次、条理系统的思想体系,无疑是在其先哲 及其同时代的思想家们的影响下,才能得到集大成的发展,并建立起自己的“礼 法 思想体系的。所以本文就先从荀子“礼法思想理论的发展历程来考察,特 别注意到了“礼法”思想理论在先秦诸子们那里的论争及其当时“礼法”思想理 论发展到何种的程度。 ( 一) 儒、道、法三家对“礼法”的论述 春秋时代,社会生产力在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条件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旧有的 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宗法等级制趋于土崩 瓦解,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也逐渐走向解体。价值冲突与行为失范加 剧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失衡。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演化,在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家 看来,一味地维护周时期以来的“礼 治,即古老的法权形式,是不再有约束力 的。他们看到了平民阶层力量的日益增长,主张做出适当的让步。另一方面,人 们通过重新认识人与“天道 之间的关系,并挣脱传统宗教观念的束缚,“天道 已开始被归结为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它所体现的秩序和原则不再具有深刻的社会 伦理道德和政治规制含义,从根本上开始动摇传统的礼制与宗教的观念。 当人们原有的信仰支柱正在崩塌之时,自然地他们就把希望的目光由上天转 向人世间,也就是转向对人的生存法则如何建立问题的关注,以及从中寻找生存 伦理秩序的道德索求,这样礼法信念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彰显。作为理性人的一 面,他们总是要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种终极价值依据。为了自身种族的延续和发 展,也必然要不断地建立和维护群体的生存性原则。正如惠吉星先生所说:“无论 人的内心还是外在社会物质运动都不能长期承受文化和秩序的真空状态。人们一 定会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上,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关系,创 立某种作为自身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文化载体。瓦解和重建构成了文化进步的 一、苟子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足迹。”春秋战国时期宗教神学的瓦解、礼法思潮的勃兴之文化上的因由,正当 作如此观之。 然而,礼法理念一旦沉淀到人的内在思想中,也就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合理 性依据,它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行为结构和生活样态,是人获得 自身生存合理性的文化理想前提。任何信念的确立必须经过一个由相反走向相成, 由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上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从 哲学思想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到政治主张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此时诸 子百家已同属于存载为新的政治社会服务的伦理秩序文化,都设计了各自的文化 伦理秩序的理想远景。“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事主 国,“诸子之学,皆出于救 时之弊”囝,“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 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天下同归而 殊途,一致而百虑。园这些一致性,为百家之学由相反走向相成,由对立走向统 一奠定了内在的基础,为各家的文化理想提供了走向统一的直通路径。 概要之,百家争鸣的深层动因是,人们需要寻找自身的生存秩序重建的信念, 其寻找的起点是首先需要对传统宗法“敬天保民”理念和世间“礼法理念的过 渡与融通的认识问题作进一步思考,由此促使人们开始广泛讨论“礼法 的问题。 春秋时代人们在讨论“礼法”的问题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是“礼”,间或也用“礼 刑 、“礼仪”、“礼法”等概念。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们对“礼法”思想的大讨论 可谓观点鲜明,立场坚定。这旱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1 、儒家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的礼法观点。孔子所言礼有德的属性,郭处店 儒简作者云“德生礼”,以德为礼的本根,礼为德的产物,把礼拉入德的视野。礼 是人性的一部分,因而是内在性的存在的。同时孔子也认为法的重要性,正所谓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但他又说:“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节制法,礼治包 括法治。礼主法辅,是孔子礼法关系的基本模式。正是孔子主礼,因而才用道德 礼教来感化和约束民心。显然礼是孔子的更高原则,法只是辅助的补救措施,他 伽惠上星:竹了! j 中困文化,贵州人民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8 页。 留i d 马迂:史记盂了街卿列传,中f # 书局,1 9 5 9 年版。 章沈德鸿选注:淮南了婪略训,商务印书馆,1 9 3 1 年版。 m 剪t 同撰:汉书艺义,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母论语了路 ”论语为政 6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一、苟子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 反对“不教而杀谓之虐”行径。但他并非一般地否定政令刑法的作用,主张根 据具体需要将两手结合起来:“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 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圆当礼法发生冲突时,孔子主张:“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不是一成不变地恪守这一原则,而是根据所侵犯 对象的属性,权衡利益大小进行变通。儒家重义轻利,所以对盗窃货财等罪行看 得很轻,允许父子相隐,以礼相待;而对违背道义、不忠、不孝等有关伦理道德 品质影响到整体稳定的罪行却看得很重,主张严惩不贷,即使是特权阶级也不在 特赦之列,不在“礼 的调整范围之内,后世法典所规定的“十恶 不在“八议 之列,亦与此有关。孔子虽未直接有此论述,但通过一则实例足以说明,如对于 崇尚“礼治”的叔向,大义灭亲处死其弟( 叔鱼) 的行为,孔子赞道:“古之遗直 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日义也夫,可谓直矣! 这 与后世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的“法治 精神是有异曲同工之 妙的。孟子倡导的“法先王,隆礼义之礼法观点。礼的道德化以及礼之于人的 内在性始于孔子,孟子则将之进一步深化。他的贡献在于,对道德之礼从人性与 心灵两个维度证明礼之于人的心灵之处。孟子尽心下有云“口之于味也,目 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于安佚也,性也,有命也,君子不谓 命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 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这一些 话语言简意赅表明,孟子通过内在诉求诸己,来把外在的礼所消解掉,从而达成 他所向往之的“浩然之气”的境界,这是柏拉图式的乌托邦世界。于是乎孟子也 不得不内外兼施礼法主张,就外在尺度而言,他也认定“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 不足以自行。 应趁“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国( 并通过- n 传说表达 了他对礼法的见解:“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舜负而逃。” 即人人在等级伦理秩序 给定的前提下,刑法之用必须求得其因有的公正性。 2 、道家老庄的“道法自然的礼法观点。老子以道观礼,站在儒家的对立面 立场,从政治理论的视角论证道优越于礼的神学依据天、上帝。当然也优越于 o 论语尧l l 左传n 召公二十年 的论语子路 “左传n f 公1 | j q 年 静史记太史公白序 ”盂了离娄l : 盂了公孙j ti : ”孟了球心1 : 7 一、苟子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规制的礼本身。老子以“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主张表明,他 是在用“道法”来形容和指称世间人为规制的礼法滋彰与无效。在老子看来,要 想制定出外在有效的一套规制伦理,那得“孔德之容,维道是从”,这才是理想中 的治世之道。庄子继承便发展了老子的“道法 论的思想,从历史的角度,他指 出“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制,故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桓 梨橘柚邪! 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同时要“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着也。显 然在批判儒家迷恋先王之礼,推崇礼治做出回应的同时,阐述了自己对儒家礼法 思想的不满。进而表明“天道与人道”相去甚远,不可不察。道中有礼,且道为 礼源在庄子看来,明大道者先明天( 这里的天即是道法或是自然规律的天) ,然后 明晰道德与仁义,最后才能够有是非赏罚分明。至于黄老之学的“道生( 转) 法 之礼法观点,是继承了老子道法论思想,并对老子的道法论作了重大发展。其黄 帝四经奠定了黄老之学的理论基础。它首先将道与法统一起来,明确地揭示出 了道与法的基本关系,即是法由道派生出来,是道这一天地间的总法则在社会政 治领域的落实和体现。法是君主依据道的总原则,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制定。经 法论云“人主者,天地之口也,号令之所出也 。君主虽是立法者,但必须依 据道的原则立法,这样才能保住其礼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所以又云“执道者生 法”,“抱道执度,天下可也”。十大经五政载有“黄帝日:吾既正既静, 吾国家逾不定,若何? ( 痉冉) 对曰:后中实而外正,何忠不定? 左执规,右 执柜( 矩) ,何患天下? 这里的规与矩显然是指礼度和法度。所以法经云: “法者,天下至道也,圣君设度量,量礼仪,如天地之坚,如列星之用,如日月 之明,如四时之信,然固令德而民从之。 “不法法,则事无常;法不法,则令不 行。”这样黄老之学便解决了道家“无为和法家“法治 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道法并举,崇道尚法的理论体系。 3 、法家中的“观礼变法”的礼法观点。管子继承了黄帝四经的刑德 并用思想,在肯定也法治国的同时,吸收儒家德治的思想,设计了礼法结合的德 治方略,发展了黄帝四经刑德兼用思想。管子任法所云“所谓仁义礼乐 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也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 离法而治则不祥”。管子心术也云“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 文者也。法者之所以同出,不得不然也。故杀戮禁诛以一之也。他们认为礼法 o 陈鼓戍:老予注意及评价,中学书局,1 9 8 4 年5 月。 8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一、苟予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 并行不悖,都具有“立功去私 的作用,不能蔽曲一隅。商鞅继承了变法更礼, 主张刑无贵贱等级之分的礼法观念。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一切礼制法令必 须随时代的不同作相应的改革。他在其商君书更法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 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这种弃礼更法 先后丌创了春秋五霸的政治局面,就是“更法”成功的例证。在面对“欲变法以 治,更礼也教百姓”时,商鞅进一步强调以为要“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 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知者作法,而 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之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 之论变。君无疑矣。”商鞅从治世之道的路向援礼从法,以法为治世之道,强调 “任法去私 ,使用法度来去除私欲。然而商鞅总结道“名分定,势治之道也; 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 他提出法“定名分 的主张,试图把名分从礼的领域 拉入法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分进入法的界域即也就意味着法律有礼的“遗 存”之嫌,更何况名分本来就源于礼。 从上三派“礼法 之论的具体思想内容的维度来看,它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 其一,礼规定德和德支撑礼;其二,道中有礼且道为礼之源;其三,礼中有刑, 寓刑于礼;其四,变法更礼,顺势推进;其五,原先混溶于礼之中的“法 获得 了分化、独立,许多人以法释礼,以礼言法,礼法并用。其中第五种意义上的礼 法观实存儒法在礼治与法治问题上的重叠倾向意味,具有强烈的入世倾向和从政 意识,都承认君主政治的必不可少,都主张政治统一。“大一统 是两家共同的政 治秩序模式追求。此种礼法观的论述影响之深远,成为后来学者为整个中国专制 政治论证其合理性的存在根据。 ( 二) 苟子“礼法”思想来源的论述 荀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儒法论争激烈的时期,前者主张礼治,后者主张法治。 但无论礼治还是法治都不完全适合当时社会需要:一方面要应对社会危机,另一 方面又切断不了历史传统的限定。原始儒家缠绵传统,不具有应时性;法家又刻 薄寡恩,变革激进,不顾有效传统习俗约定,难于让世人接受。因此时代呼唤着 能融合二者的理论诞生于世。此前的这些主张,礼主法辅和去礼变法的关于“礼 “蒋礼鸿:商衬书锥指,中华书局,1 9 8 6 年4 月。 “ r di :,商材书修杖。 “i 叫j :,商科书定分。 9 一、苟子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法 思想的种种论说,客观上为苟子研究该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同时他 本人也以其兼容并蓄的气度,对它们从理论上加以吸收、批判和整合,使其现实 地构成为他的“礼法”理论的思想渊源。下面就此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l 、从基本特征、功能方面看 前面所提到的为人找到外在根据的终极目的,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的诸家看 法,最为现实的途径是首先通过政治上的统一,完成政治秩序的重建,然后通过 一段历史的发展,逐渐完成新礼法文化理念的巩固发展,进而为人们重新提供一 个可以依赖的外在规制内化于人心的礼法价值模式。这一观点可由中国秦时到汉 代这样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得到验证。由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的统一 中国,再到汉代建立后,在长时间内还是由各种思想互相影响,各自发展,到董 仲舒时才得以完成思想的相对统一。先秦诸子对礼法的思考、讨论明显是循着政 治统治的标准,为政治制度作理论基础。这样一来,把礼法论的发展顺着政治思 维路向上推进,顺理成章地把人作为政治的起点,因而也就不能非常坚定地对君 主专制弊病进行更有效的批判,先秦诸子的礼法论最终还是成为等级专制统治秩 序的理论。 以当时的几家显学为例可说明这一点。墨子认为“自利”、“自爱 的心理是 人的本性,是社会祸乱的根源。为了使社会保持安定有序,他主张以“交相利 、 “兼相爱 的原则来代替“自利”、“自爱。在他看来,必须要建立“正长 的组 织伦理系统。这个组织伦理系统恰恰是专制主义的结构。最高的是天子,天子立 三公,分封诸侯,任命左右将军大夫,直到“乡里之长”。天子是人间最高的绝对 权威,天下人必须服从天子,“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 就是尚同。为了保证尚同,要严格地实行赏罚,对“上同而不下比”者赏,对“下 比而非其上者 诛罚之。有人指出“尚同主张是一种等级专制统治的思想,而 对其论证正是建立在对人的“自利”、“自爱”之本性进行改造的理论基础上形成 的。 而孔孟的礼法论与专制统治的联系较为隐蔽。他们很巧妙地把等级专制主义 所需要的东西插入人作为性本善的伦理道德前意识结构之中。这些东西就是保证 用来实现规制和建构,以君主统治为首的伦理秩序的仁义礼智信理念。孔子言:“仁 者爱人 ,又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更是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圆孟 m 燮了人取 。论语单仁 l o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一、苟子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 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亲亲,仁也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正如 中国封建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家天下,家国一体。虽然忠与孝在儒家系统里有其相 对独立的价值维度。但在现实层面上,孝子与忠臣的内在统一性就是顺从专制。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直接的含义是“仅仁,从兄 ,再延伸一点就是敬长,最后 的结论是“未有义而后其君也”。虽然孔孟子用礼义理论对个别君主的僭越进行过 猛烈抨击,但他们所提倡遵循的仁义礼智性是从普遍意义上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维 护与建构的。 法家的礼法思想的重“法论,是从两个方面来为等级专制主义作论证的。 是人们要是为利,就必须仰生于君主,二是敬告为人君主要牢握地掌控权柄, 加强巩固专制统治。法家告诉君主法、术、势是独揽利欲与权柄,进而控制臣民 的基本手段。君主制定礼法要“因人情”,一方面要抓住人求利的性情,因势利导, 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要抓住人有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量之以严刑峻法来达到 胜民的目的。正如“为人君者,莫贵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 圆“民 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法家认为君主的赏罚是建立在人之性好利恶害的 基础之上的,主张慎赏严刑,轻罪重罚,赏一罚九。法家在阐发人之性好利的过 程中终于引出了绝对的等级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 虽然道家尤其是道家中的庄子一派,是表现出了对世间礼法等级专制主义的 强烈的批判态度,主张一切要顺应人的自然性,他们把人的社会化看作是对人自 身的桎梏,也包含了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但是对其批判是有弱点的,批判集中于 对作为专制社会的杠杆权力的批判,视权力为赃物。历史的进程表明在阶级 利益集团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是不会消失的,想彻底 否决它,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虽然庄子指明权力结构对人性的破坏具有 积极意义。但作为道家人物,庄子的礼学论同老子的礼学之论对礼的批判构成了 礼学的立足点,不足以为当下治乱提供显现的一套有效礼法理论。 上述这样的结局,纯粹与刚丌始所强调的礼法的大讨论的兴起,是对人伦秩 序再建构的重视相继连的。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对人的地位的提升方面不 是推进了,恰恰是相反。但如果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去领会,对于这一点就变 得可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礼法理论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历 孟了梁忠l | i 二 管予了f 世 由商村书说民 一、苟子之前诸子对“礼法”的论述 懈 试论苟子的“礼法”思想 史的一大进步。但是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依然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就人类所处的阶段,至于对人性尊重与人的自由平等价值理念的发现,几乎是微 乎其微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人的自然要求实现的程度,还是比商周时期 提高了。就从建构人伦世间法来说,以道家( 主要是庄学) 为代表,主张摈弃一 切社会关系,这种主张固然对悖逆人的自然性的社会关系的反省与批判是深刻的, 囿于出世主义色调太浓,事实上又是很难被历史主流形态接受的。其他派别,都 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当时的社会关系,在政治上的最主要特征是等级森严的专制 主义,所以其他诸子的礼法之论都向着专制主义展开理论论述的。 当然,当时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苟子延续着先秦诸子的思维路 向,继承了其为等级专制政治作理论论证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并且从某种意义上 完成这一历史阶段上的使命,使其礼法思想理论,成为中国历代政治等级制度的 理论依据。这一点将在第二部分详细论述。 2 、从其思想内涵方面看 苟子的“礼法 思想是在当时诸子思想的交融激荡下,特别是在稷下学宫思 想的影响下建构起来的,前面所列举的观点一方面为苟子所提的礼法论指引了方 向,奠定了理论基调;另一方面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礼法思想理论史的基本构成 阶段,显示出中国早期的思想家们在冲破“天命蘼常”的宗法束缚的同时,而对 世间伦理秩序规制的思考和建构的不懈努力。苟子确切是吸收了先前诸子和同时代 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资源特质。这里主要列举比较显现且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儒家是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者。礼是先秦儒家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甚至构 成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复礼 的愿望、“守礼”的立场出发,论说礼和礼治 的价值,这乃是孔孟等先秦儒家人物礼学思想的共同的路向。比较而言,孔子更 为重视对三代之礼损益的历史考察,对德礼和情礼关系作了多层面的分析。他指 出“殷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 世可知也。从孔子的殷、周之礼“所损益可知 ,以及周之后百世之礼可知,孔 子的三代之礼相因袭属于质的层面,其三代之礼损益则属于量的界域。此与商鞅 “三代不同礼”圆,断定三代之礼定性为质的差异是不同的,这也是造成他们产生 分歧的根本原因所在:一个主张恢复礼治,以礼治国;个主张弃礼更法,变法 强国。三代之时,作为治世之道的礼本质上即是宗法等级制度,孟子对此还是自 山论语为政 ”商君帖业法 1 2 试论荀子的“礼法”思想一、苟子之前诸子对“札法”的论述 觉维护的。他指出“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 义一也。”这里“贵贵尊贤 都符合礼的规制要求。同时又指出“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礼被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内的德,这样孟子就将礼内 在于人之心性中,使礼的内涵更深化。尽管荀子在建立自己的礼法论思想体系时, 对孔孟批判式的吸收,特别是针对孟子作了极为严厉的批判。但他还是比较明显 地继承了孔孟的礼法论思想。 第一,与孔孟一样,把礼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礼被逐渐强化了 伦理道德涵义。苟子认为“故桤木必将待麋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 利,今人之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在这里苟子学礼与法正相 结合来改观人的社会属性。 第二,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都主张用礼节制欲望,同时也反对禁欲主义,都 认的合理欲望是应得到正当的满足的。 第三,都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化的作用。孔子的“克己复礼 ,要求人们不断 的学习周礼,以先王之道统摄自己,并能达到“仁”。孟子认为“四端 如果得到 扩而充之,然后将礼内在于人性之中,进而就会发展为社会道德。其外在条件就 是环境和教育。苟子认为化性起伪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环境,要知“蓬生麻中,不 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潞”。孟子与荀子的相 似处,涉及到一方时,必然带到另一方。两者分歧的起点是名词概念上的不同, 而不是实质的不同。相反两人在很多方面是殊途同归,在逻辑义蕴上相互补充, 只是表述方式不同。 管伸开法家思想之先河。刘劭在人物志流业篇中说:“建邦立制,强国 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学者杨幼炯以为:“欲知礼治与法治分化之 思想的过程,莫如以荀子与管子为中心。盖苟子代表礼治之终端,管子代表法治 之始端。前者以儒家而近法家,后者以法家而近儒家。” 商鞅是变法的主导者, 其奉行的指导原则是一切取决于法律,用刑法( 某种意义上的法律) 武器剥夺贵 族特权,在刑法面前主张人人平等;用刑法武器维护君权,实行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