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人从泥土来,歌由人群出” ,民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蕴藏着无限的魅力, 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情感的流露,其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是各种文化艺术发展的不竭源泉。 河曲县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美誉,河曲民歌语言朴实,生动形象、上口易记、 易于传唱;曲调高亢嘹亮、悠长舒展、跳跃性大,具有浓浓的山野韵味;演唱风格 自由灵活、形式丰富多样,彰显独特魅力。为进一步探究河曲民歌的艺术特色,笔 者从河曲民歌的创作特色、语言特色、音乐特色、演唱特色四方面的艺术特色作一 梳理与阐述,旨在通过学习、发掘、整理、借鉴、发扬,在突出体现河曲民歌的宝 贵艺术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地方民歌及声乐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河曲民歌;艺术特色 ii abstract chinese folk song is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development. its like songs from people that man from soil. chinese folk song is an old art with untold fascination, rich content and deep implied meaning, because those songs are the working peoples emotions of what they see , what they feel and what they think. hequ is a town known as the sea of folk songs. hequ folk songs are easy to learn and to be spreaded in the folks with plain language and vividness. those songs are deep natural with sonorous, clear and melodious tune in big jump and unique charming with singing style of high flexibility and diverse form. in order to research and study the art feature of hequ folk songs, the writer explains art features of hequ folk songs from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language, music and singing. the aim of the writer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olk songs and music art by learning, searching, collating, referr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great art value showed by hequ folk songs. key words: folk songs of hequ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引 言 1 引 言 河曲县素有“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之美誉。古有“户有弦歌新治谱, 儿童妇老尽歌讴。 ”的记载,河曲民歌当地百姓习惯于叫做“山曲子” 。河曲人唱的 “山曲”绝大多数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他们所唱的歌就是他们心里 的声音。那些声音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富有山野风味,既有对被压迫者的呐喊 和深沉的怨恨,也有离别的凄切、生活的哀愁和不尽的相思,更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 憧憬和向往。河曲民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表现形式多样,演唱灵活自由、语言诙谐 幽默,曲调丰富,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艺资料和采访河曲民歌的传承人的基础上从 浅析河曲民歌与二人台的关系入手,重点就河曲民歌的创作特色、语言特色、音乐 特色、演唱特色四方面作了一些阐述和分析,旨在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河曲民歌以及河曲二人台的艺术特色继续传承与发展,从而推动河曲民歌、二人台 以及声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2 第一章 河曲民歌与二人台的关系 人们在提到河曲民歌时往往要与河曲二人台相提并论,而且习惯地称作“河曲 民歌二人台” ,人们习惯上认为河曲民歌与河曲二人台是两种表现形式,笔者翻阅大 量的资料,可以考证:河曲二人台是由河曲民歌的基础上演变发展来的。所谓“二 人台”的提法,最初就是由于表演者或演唱者是两个人,到后来凡是河曲本地文艺 演出都习惯称“二人台” 。河曲“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河曲“民歌二人台”和“二 人台戏曲”两种;就两者的关系看,河曲“二人台”在河曲民歌山曲儿、打坐腔、 打玩意儿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作为“民歌二人台”其表现形式比较简单,无论从 道具、乐器、服装、内容都较为简单,而“二人台戏曲”是集歌舞、戏曲、曲艺于 一体的艺术。 起初的河曲民歌演唱形式非常简单,多为纯民歌清唱,或在放羊期间、劳动期 间,后来一般是在过年过节或农闲时,众人围在一起你唱我和,大多数即兴演唱, 一般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的小调、山曲没有什么故事情节,见什么唱什么, 想什么唱什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内心世界,多采用清唱或偶伴有一两件乐 器,如枚、四胡作为伴奏乐器,没有表演,不化妆,更不受场地的限制,这种形式 叫“打坐腔” 。随着人们在实践中探索,为了避免在演唱过程中的单调,创造性地引 入了简单的化妆,如摸口红、涂红脸蛋,扎几束小辫,或手里拿把扇子等,演员也 由过去的一个哼唱改成两个对唱,男女对唱,同时也加入了扬琴等乐器,组成一个 小的团体,这种表演活动人称“打玩意”儿。笔者认为这种演出形式是纯民歌发展 到后期所形成的“民歌二人台” ,也是“二人台戏曲”的雏形。1403 年明永乐、嘉靖 河曲县志中记载: “琴阁清河镇日开,弦歌声起古荧台” ;万历河曲县志补 遗中提到: “吟咏胜慨,例不可缺” ;清顺治、道光、同治河曲县志记载: “琴韵 花光人散后,凭栏来听打渔歌” “比户歌声新教化,传家治谱旧廉能”清晰地载述了 明、清时期河曲民歌、二人台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唱。 河曲“二人台戏曲”的发展是在 1940 年,河曲解放后众多艺术家对原有的河曲 民歌、二人台经过多方面的革新后,突破原有的演唱形式,并吸收其他剧种和艺术 门类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的伴奏乐器、打击乐,增添了许多道具,唱腔方面, 通过节奏的对比形成几种板式,使二人台逐步的完善。成立了专门的剧团,形成了 固定的剧目,从而真正地成为二人台戏曲,由此可见“河曲民歌”是“二人台戏曲” 出自河曲民俗刘喜才编著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8 年 8 月第一版。 第一章 河曲民歌与二人台的关系 3 的前身, “二人台戏曲”是在“河曲民歌”演唱的基础上,通过插入剧性,加入乐器 伴奏、道具,从而发展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在许多方面相互融合,在“二人台戏 曲”的许多方面能找到“河曲民歌”的影子。河曲民歌二人台两者在形成和发展上 一脉相承。只有理解了这一概念,才不会因谈及河曲民歌而忽略河曲二人台,或者 是为了阐述河曲二人台而故意回避河曲民歌,更不可将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界定 为明显的两种艺术形态,闪烁其间,遮遮掩掩。只是人们习惯地将“山曲”一类的 称为“河曲民歌” ,将“二人台戏曲”称为“河曲二人台”。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4 第二章 河曲民歌的创作特色 河曲民歌内涵深刻,曲调丰富。最好的歌手能“连唱三天三夜不重复”足见其 蕴藏之丰富。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口头歌唱形式,河曲民歌讲究“原汁原味” ,所 谓 “汁”,就是指民歌的歌词, 即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的方言, 如果歌词运用寓意恰当、 生动、形象,不仅能让人一听就会,而且牢牢地揪住听众的注意力。所谓“味”就 是指河曲民歌特有的韵味,其表现形式就是融入在曲调中,能够独特地体现河曲民 歌的特有演唱技巧和灵活变化的旋律。这种韵味往往表现为有的融入在某些音符的 前与后,有的可能融入在开始或末尾的音符上或换气点上。 “味”是“汁”的主要衬 托, “汁”是“味”的具体体现,只有将“味”与“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民歌 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河曲民歌的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即兴性 所谓即兴性就是河曲民歌创作并非专业人员创作而成的,而是人民群众对现实 生活的人和事有感而发内心的情感流露。河曲民歌吟唱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生 活的各个层面,它“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 ,正如歌中唱到: “山曲曲本是 顺口溜,多会想唱多会有。 ” “山曲曲本是出口才,看见甚也能唱出来。 ”尽显地方民 俗风情。 河曲民歌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生活中,情感自然流露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歌曲, 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他是当地群众经过多少代的传承、发展,并用当地 的口语即方言土语来抒发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即兴发挥的歌曲,它不受时间、地点、 场合的限制,也不受曲调的好赖和歌词的长短及内容所约束,曲调自由,内容丰富, 语言通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歌的素材来源于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即兴创作, 传唱并流传开来。有一首河曲民歌唱到山曲曲本是肚里生谱例: 出自河曲县民歌、二人台杰出传承人韩运德中国音乐学院讲座稿。 第二章 河曲民歌的创作特色 5 资料介绍,晋陕及其它地区的民众携带家口到西口外落户谋生是后来的事。起 初,只是在灾年,主要是男劳力撇家舍业出走口外,到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包括 后套)打工挣钱。历史记载:“民人出口种地,定例春去秋归”,谓之“雁行客”。 还有当时的民谣为证:“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的走口外,女的挖野菜。” 春去秋归,一别时日漫长;又因通信困难,久别十分惦念。故每当男人走西口时, 都会出现不少撕心裂肺的难舍难离场面。例如:到口外谋生,抛妻别子,背井离乡 唱出: 鱼离水坑树剥皮 死好分离活难离 背起那铺盖我哭上走 泪蛋蛋流的抬不起头 万般出在无奇耐 尔下 妹妹走口外 该首唱百姓事的原生态乡土民歌,用百姓的语言,简洁明了又动情感人地再现 了这一情景,十分难能可贵,可算是传统经典。描写热恋之中的青年男女,难舍难 分,形影不离唱出: 青山绿水一道道沟 我和妹妹手拉手走 花狸猫猫头朝起卧 实心实意和哥哥过 该首民歌反应的是男女热恋中的情形,女主人公表态要实心实意和哥哥过,但 在每句话的前半句中所用的“青山绿水一道道沟”和“花狸猫猫头朝起卧”虽在所 表达的意思中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创作者在吟唱歌曲时,为了突出表现主题,选 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青山绿水”和自然现象、情景(花狸猫猫头朝起卧说的 意思是一种猫卧是将头翘起来)作为引子,即增添了诙谐性,又各自与后半句押韵 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2.2 民众性 所谓民众性就是河曲民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植根于民间,植根于普通 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平民百姓真实情感的表达, “山曲好比葫芦里的油,生在咱肚里 尔(r)下,方言指丢下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6 出自咱口” , “三十六眼窗花鲜又香,唱曲儿好似打比方” 。这种纯民间的艺术形式 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娱乐之中,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所以历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之一。这种民歌多 为集体创作,民歌手人人都可以加工润色,而其口头即兴创作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 不受定稿限制,众多歌手的创造,体现为民歌中集体智慧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几 近天衣无缝。放羊时唱(河曲民歌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创作) ,扳船时唱(许多的船工 号子出自他们之手),抛山药、割莜麦时唱,谈恋爱、打火计时唱,吵架骂人时唱, 可以说,人人都是民歌手,处处都是歌声飞。这些特征使民歌的旋律呈现一种大众 化色彩,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民歌的重要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是在集体性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为 使劳动者的动作整齐划一、齐心协力、劲使一处而在劳动现场喊唱的一种歌曲。劳 动号子不仅可以在劳动中指挥劳动、协调动作,还可以在边劳动边喊唱的过程中减 轻干活人们负重的压力,鼓舞大家的劳动热情,提高人们的愉悦感,从而缓解一点 疲劳,提高劳动效率。河曲民歌中的劳动号子主要是“船工号子”和“作坊号子” 。 总而言之,这种古老的民间口头歌唱形式或歌体的调子(曲调)是劳动人们在 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对人或事有感而生情,顺情由哼,由此表达其对事物的情感流露, 从而体现其由心世界,自发呼唤出声音,歌者将这些声音规范成调了,然后把自己 听起来舒服、优美的调子记下来哼会,然后在这个调子上即兴填词,用所见新闻去 套调调,虽然有很大多数的民歌手一道能够唱出好多首的山曲,但大多却不懂歌谱, 这些曲调是后来一些懂音乐的人将这些调调用曲谱的形式收集整理,然后记载保留 了下来。这些广大劳动人民在寂寞、艰辛的生活苦作中自然发生的哼喊、呼叫等解 闷消愁,解除疲惫,发泄愤懑的天籁之音,经过年深日久的编传,创造出好听的调 子,这些好听的调子由农民中口才较好者边哼边即兴将身边发生的事,特别是以走 西口和男女爱情为内容,由此一代代口传,日积月累,好的调子多了,唱的人也就 多了,有的曲子就是由原来的曲调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了,还有的曲调虽已经流传 了下来,但唱词不固定,可以即兴编调套用曲调。 音乐理论家田青的一篇名为民歌恰是穷乡好的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民 歌的质高,是因为民歌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成本高” 、 “这些唱山曲的农民、 农妇,他们没有生花妙笔,只有苦生活。他或她在一生中可能仅仅唱出了一首歌。更 确切地说:他或她,是把自己一生的痛苦、一世的恩怨、一生一世难以割舍的情、一 出自贾德义编著西北情歌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第二章 河曲民歌的创作特色 7 生一世难以抚平的伤,化成了仅仅四句歌,能不好吗。 ” 2.3 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河曲民歌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身世的抒发,他 们所唱的歌就是他们心里的声音。那些声音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富有山野风味, 既有被压迫者的呐喊和深沉的怨恨,也有离别的凄切、生活的哀愁和不尽的相思,更 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河曲民歌的作者是当地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 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 而创作,其创作、加工、流传都是由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地产生的,歌词及曲调 都可由群众集体改编。例如在西口外行 : 在家中无生计西口外行 一路上数不尽艰难种种 小川河耍一水波断儿筋 返坝梁刮怪风两眼难睁 扔妻子撇父母实实惨心 东三天西两天无处安身 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均 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 铺竹箕盖星星难耐天明 上杭盖 掏根子自打墓坑 下石河拉大船驼背弯身 进河套挖大渠自戴囚墩 上后山 拔麦子两手流脓 走后套 拉骆驼自问充军 大青山背大碳压断背筋 乌梁素打芦苇卧雪扒冰 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冻 “杭盖” ,在后山与后套的之间沙漠地带。 “根子” ,甘草。在杭盖挖甘草是一件很苦的活儿,需要在沙地下面五六尺深处掘一底洞,并能找到甘草才能 掏到。沙地易塌陷,常遭不幸。 “后山” ,阴山之北。 “后套” ,是一片草地,草长的比人高,拉骆驼的人常走夜路,步履维艰就像囚犯一样慢 生活情形如同煤窑工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8 遇“传人” 遭瘟疫九死一生 沙蒿塔碰土匪几乎送命 该首民谣是当时河曲群众到西口外打工、谋生的真实写照,通过走西口途中的 亲身经历,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见闻和感受,生动的反映出为了由于生计当地人 们拋妻别子走西口的艰辛。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受苦的群众更加思念家中亲 人,亲人也会更加想念外出打工者,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民歌,也有人把它称作“走 西口”民歌。走西口民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情真挚,这些民歌不是为发表而创作而 来的,也不是唱给谁听的,而是心中的那份情感实在盛不了,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 的。就是由于其富有真情实感,所以即使是粗糙的文字记录下来,也能够打动人。 比如: 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谁不心疼谁不流。 走一回西口流一道踪,活活挖了妹妹的心。 如果没有切身感受,哪能想象的出来? 再如: 阳婆一落点上灯,灯看我来我看灯。 提回尿盆子顶住门,放下枕头短一个人。 短短两句唱词,刻画了一个凄凉孤单的场景,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根本不可能 用如此简洁的语言刻画出这样的场景。这两句民歌在描写过程中,将那一盏煤油灯 做拟人化处理, “灯看我来我看灯” , “放下枕头短一个人” ,动态地描绘了一种形单 影只的清冷寂寞画面,表现手法堪比曾被一些评论家叫好“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 人”的诗句 。 走西口民歌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乡土气息浓重。走西口民歌中的比喻和起兴, 用的都是黄土高原上的事物,都是眼前的事物。语言简朴,但十分生动。看着哥哥 坐船走西口唱: “你走口外整一年,泪蛋蛋漂起九只船。 ”黄河边经常能看到船,想 念哥哥不知哭了多少回,夸张到了极致,说成泪蛋蛋飘起九只船。走西口的男人, 他在口外掏根子、揽长工、孤孤单单一个人,休息时,一抬头,只看见远处的大青 山上白云缭绕,就用眼前的大青山起头作比兴唱: “大青山上卧白云,难活不过人想 人。 ” “大青山的石头乌拉山的水,亲亲的两口子谁也见不上个谁。 ”所以,研究走西 口民歌也就是研究走西口文化和走西口历史。 “传人”指暴发疫情。 出自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 第三章 河曲民歌的语言特色 9 第三章 河曲民歌的语言特色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它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情感与认知事物的工 具,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是以语音为物体外壳,以词汇为借助材料,以语 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的思想的直接写实, 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就能称其为“方言” ,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 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在各国各地区的不同部落与与民族中不断产生于发 展,是人们区别不同地域人种与族别的重要文化符号。 晋西北黄土高原之所以能孕育出特有的山曲这样典型的音乐艺术品种,是因为 这里拥有独具特色的地方语言文化富矿。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处于晋西北地区的河曲县地处晋陕蒙交界处,文化底蕴 深厚,受其影响河曲民歌的语言质朴、不仅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巧夺 天工的艺术特色。 在孤独流浪中,他们思念家乡,怀念亲人,面对着黄土高原,抒发胸中的郁闷, 磋叹身世的不幸,唱出异乡孤人的调子: “大青山上卧白云,难活不过人想人” 。 “上 畔畔葫芦下畔畔瓜, 娶了媳妇守不成家。 ” “万般出在无其奈, 尔下亲人走口外” 。 “走 了三天离家远,异乡孤人谁可怜” 。不难使人联想起汉魏(乐府)中的拢头歌辞 : “拢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吴一身,飘然狂野;拢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 心肝断绝。 ”两者有着同样的孤独漂泊的情思和同样的感人肺腑的语气。 “三眼眼玻璃两眼眼遮,留下一眼眼瞭哥哥” 。 “一对对白鸽鸽房檐上落,满嘴 嘴白牙牙对哥哥笑” 。 “红嘴唇唇一笑就迷住哥哥的心”这类民歌为数之多,实在难 以尽举,这些民歌反映的爱情生活,刻画了少女听到恋人唱歌时的复杂心绪,民歌 段落重复的表现手法,使我们很容易想到诗经中运用的排比手法,这是中国传 统民歌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不难看出,它与河曲民歌表达男女恋爱情节上有着异曲同工之 妙,所以有学者这样认为,河曲民歌是诗经发展的延续和遗风;是中国民间艺 术的“圣经” ;是良心深处的良心;是音声之上的音声。 3.1 方言土语的运用。 方言土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听来生动形象,琅琅上口,且表意准确。因为大多数 的方言的产生其基础就是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河曲民歌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土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10 语,这些“土的掉渣”的乡语乡音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 “人家回来你不回,你在那 口外刮野鬼。 ” “刮野鬼” ,是指象鬼一样在外边到处野跑和流浪。 “骑马不骑那黄海 骝,为朋友不为那洋烟猴。 ”黄海骝,是指一种淡色的劣种马;洋烟猴,泛指吸鸦片 的人。其次在一首歌曲中,有些字按普通话发音并不押韵,但按方言发音听起来基 本是押韵的,主要是在河曲方言中对于前后鼻音的字读音混用、区分不太明显。在 当地也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不懂或听不懂河曲的方言,那就没办法唱好河曲民歌, 也不能真正理解河曲民歌所反映或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人们所熟悉的那是个谁 中的唱词: 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个谁, 那就是我那要命的二小妹妹。 简单的一句话,他说的主要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对面山顶上,那是我的一个小 妹子” ,这里运用的方言“对坝坝”指“对面” ; “圪梁梁”指小山顶,还有“要命的” 这里特指“亲爱的”之称,同样的意思用方言表达出来既生动形象又亲切上口,便 于记忆,增添了浓浓的地方色彩。另外还有, “吗们” (指我们的意思) , “二不溜 溜” (指不大不小) , “洋枪棒” (用羊腿骨作成的烟袋) , “鬼嚼” (指胡说八道) , “大大” (指爸爸) , “灰塌二伙” (形容没有生气,灰溜溜的样子) 。 例如还有一首民歌红嘴唇唇一笑就扰乱哥哥的心这样唱: 阳婆婆出宫它满面面红, 小妹妹那白脸脸爱死人。 阳婆婆它落山烧晚霞, 小妹妹她漂亮勾住咱。 杨柳那细腰一卡卡, 憨眉圪俊好像一朵花。 远看妹妹袭人近看妹妹亲, 红嘴唇唇一笑就扰乱哥哥的心。 这是一首典型的河曲民歌,在这首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歌曲的一 开始为了烘托歌者的内心激动、兴奋的心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太阳升起人性 化,用太阳的“满面面红”与后半句小妹妹的“白脸脸”形成巧妙的对比;在描写 小妹妹的身材时,运用了方言“一卡卡” , “卡”这里用作了量词,但不是能量的单 位。 (当地人称“一卡卡”就是男子将两手虎口张开,手心向下,将两臂于胸前接近 合拢,两手掌虎口所形成的圆形,就是“一卡卡” )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夸张的 第三章 河曲民歌的语言特色 11 成分,但在形容窈窕淑女的杨柳细腰时,更加人性化、生动贴切,增加了歌曲的感 染力。歌曲里的“袭人”就是“漂亮”的意思,但是“漂亮”只能体现外在的美, 运用“袭人”不仅能体现其外在的美,而且在潜意识里突出女子的温柔、秀丽、聪 颖的内在美。 就整首歌词前两句看,并不押韵,但用方言长出来就押韵了。首句“红”韵母 为“ong”, “人”的韵母为“en”,不押韵,在河曲方言中, “人”读作“reng”,韵 母变成“eng”,与 “ong”都是后鼻音,听起来基本接近,歌词就这样创作并传唱 下来。有的思念亲人,不知在外境况,时常牵肠挂肚唱出: 想哥哥想的见不上个面, 红脸脸想成个生黄片。 想哥哥想的吃不下个饭, 嘴唇唇烤成个稀巴烂。 该首民歌在描写对思念亲人的过程中,简单的两句话却入木三分的表达了所反 映的真情实感。在描写想念哥哥时,表现在脸上由红变黄,运用了“生黄片”一词, “生”字这里方言读作 s ng,这里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十分” “非常” , “生黄片” 意思就是面容憔悴,略显病态的样子;第二句意思是由于想哥哥吃不下饭,嘴唇上 起了泡。运用了“嘴唇唇烤成个稀巴烂”表意更近一层,更加准确的表明想念的程 度, “稀巴烂”一词说明嘴唇上的泡有很多,言简意赅。整首歌中,通过人体的面部 表情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思念亲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人情景,方言土语 的运用凸显真情实感。 3.2 叠字的运用 在河曲民歌的语言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形象、夸张、生动叠字的广泛运 用,几乎每首民歌中都会有叠字的运用,其作用在于烘托歌词的气氛,加深情感和 情绪,提起听众的兴趣,加深听众对歌曲的记忆。这和叠字在河曲民间口头语言中 大量存在是密切关联的,叠字在歌曲中的连续出现不仅增加了音节的美感,而且也 加深了情感的表现,听起来风情独具,韵味无穷。 譬如: “青草弯弯杨柳叶叶摆,红丹丹的桃李花花开。 ” “画眉眉那羊羔羔虎头头,柔软软的绒毛毛绵圪溜溜。 ” “麻阴阴天气雾沉沉,想亲亲哭成泪人人。 ” “风尘尘不动树叶叶落,真魂魂跟上你走了。 ”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12 在这两首歌里,叠字并非多余的,假如去掉叠字,无论在音节上和气氛上就会 感到缺少什么,产生一种不太自然不太满足的感觉。 例如: 小手手她绵,猴(小)嘴嘴她甜 亲的哥哥不知该咋接 脸上我笑,心上我喜 越看妹妹,越可喜 白手手她齐,毛眼眼她圆 笑面圪坨挂两边 这首歌曲里“小手手” 、 “猴(小)嘴嘴” 、 “白手手” 、 “毛眼眼”都书属叠字的 运用,更能烘托情感。虽然, “小手手”说的还是小手; “猴嘴嘴”还是说的“小嘴” , 但是运用叠字使人听来更亲切,表达的情感更深,特别是如果将嘴、眼简单地说成 “小嘴” 、 “毛眼” ,一方面,给人的感受很平淡,另一方面由于修饰限制使人有不悦 之感,但是如果运用叠字效果培增,使这些物更具有活力,富于情感,使心有一种 美感。 (“笑面圪坨”方言,这里指“酒窝” ,类似当地人食用的面食“圪坨”的坑 状) 还有一首民谣: 想你想的不能能,爬在地上画人人。 穿衣裳寻不见扣门门,睡觉寻不见灯绳绳 女的哭成个泪人人,整个变成个瓷人人。 在描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十分思念、想念时,他不用多少形象词修饰,这里在 想念程度上用一“不能能”去形容,特别是两个能字,说明想念程度之深难以言表, 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找到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思念用这样的词语去形容, 却能牢牢底抓住听众的心,起到了绝佳的效果。接下来连续运用叠字使人听来,如 临起境,深感思念之极,如醉如痴的强烈情感。 “三眼眼玻璃、两眼眼遮,留下一眼眼瞭哥哥, 想哥哥想的胳膊腕腕软,双手手端不起个喝水碗” , 这里“眼”已作量词,特形容窗格子, (在过去河曲农村有这样的习俗,在胡窗 纸时,为了使光线更亮,故意在一小部分窗孔上装玻璃,增强采光效果) , “一眼” 就是指一个窗格子。这个小调反映的是一对恋人,盼(夫)男心切,经常透过玻璃 可喜:河曲方言念(ka xi),也是指漂亮的意思 第三章 河曲民歌的语言特色 13 窗孔秀哥哥的情景, 但是这里 “眼眼” 特指面积较小的窗孔。 另外, “瞭” 字他跟 “看” 意思差不多,但是这里用“瞭”字当地人的解释是,这样的看不是明目张胆地或面 对面的看,而是用余光或不经意地去看,或不是正儿八经地看,偷偷的看,当地人 说叫“偷媚溜眼”地看。这里表达的男女恋人之间透过窗户秀娜肯定是含情脉脉, 欲看又止,怕别人看见的害羞的“窥视” ,这又与上一句“三眼眼玻璃两眼眼遮”中 为什么她要把“三眼眼玻璃”遮住“两眼”用另“一眼眼”专看哥哥相稳合。反映 的思想感情由然而生,一目了然,使听众听来顿表其中的意境,能用一局话恰到好 处地概括出男女情感的流露,彰显河曲民歌语言特色的绝佳魅力。 叠字在我国古代的歌曲中就有应用,汉乐府中某些民歌中的叠字与河曲民歌中 叠字用法甚为相似,如淮南王歌 : “一尺布,好童童,一斗粟,兄弟二人不相容” 饱蓬蓬尤其是在元明戏曲及小令、套曲中。在戏曲中,大多用来烘托和加深情绪。 河曲民歌中的叠字,一方面是从古代民歌中沿袭下来,另一方面是从民间的口头语 的提炼。 3.3 衬词、衬字的运用 河曲民歌中,基本上每句都要出现衬词、衬字。衬词就是附在一句歌词后面起 点缀作用的词。 (如果是单个字的就叫衬字)衬词、衬字虽然很有实际意义,但是, 如果引入衬词、衬字可以避免一个字的音拖得的太长,或者增加歌词的感染力,能 将歌词唱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使歌者更加到位地表达情感,更加扣人心 弦。 例如: 人在外前心在家唱到: 人(哪)在(哪个)外前 (那)心(那)在(个)家(呀哎) , 家(呀)里头丢下(那)一(那)朵朵花(呀哎) 。 此段中,加括号的部分均运用了衬词、衬字,乐曲中简单地加入一个字或一个 词,增加了乐曲的感染力,演唱起来充满活力,不死板。 例如: 难活不过人想人 山在(那个)水在哟,哎!亲亲,石头在。 人家(那个)都在呀,哎!亲亲,你不在。 大青山上卧白云,难活不过人(呀)想人。 本段中,两个“那个” 、 “哎亲亲”都属于衬词,他们本身没有实际意思, “那个” 见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25 页。 “外前” ,方言之外边。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14 这里也不是指示代词,在按表达的意见来看,这些词可以不要,但是按情感的表达 上,在唱词中巧妙地加入这样的衬词,通过歌者的恰到好处的把握,通过气息、语 气轻重等特殊演唱方法处理,如倾如诉,能够更加彻底地将思念亲人的情感表现出 来,加深了思念亲人的力度,切实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心,并要求歌手在演唱过 程中用一口气将每句唱完,这首歌里如果将“哎,亲亲”与前一句断开(中间换气) 就失去了歌曲所表达的准确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衬字、衬词,也是为了更 好地服务演唱,通过衬字、衬词的调整,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在舒缓气息,避 免间奏音乐过长,突出歌词的连贯性,似断非断,藕断丝连,更加完美的抒发歌者 的思想感情。 就一首民歌而言,有时候往往是既体现方言土语的运用,又突出叠字和衬词、 衬字总而言之,河曲民歌的语言在彰显其特色外,表现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字字 有意,句句含情” ,而且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入木三分,恰到好处,在表达上的巧夺 天工是任何一种语言却无以伦比的,也正是有这样的丰富多彩的语言,为河曲民歌 的广为流传,永久不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3.4 修辞的运用 河曲民歌在语言的运用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在歌词中运用不同的修辞手 法,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语言习惯和审美习俗。其运用的手法中主要表现为 比兴、反复、排比、重叠 、对称、双关、夸张、对比等等,足以表现河曲民歌 语言的丰富性,但这些手法的运用不是死板的运用,而是从形式出发和生活内容紧 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显得和谐统一。 3.4.1 赋、比、兴的手法的运用 “赋”一般指见景生情,直抒其情,见什唱什,偶有直陈其事; “比”就是打比 方,将有相同或相似点的两种事物作比较、打比方,目的是用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 象的道理,使问题更具体、更通俗易懂; “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所歌之辞,但所 说的事物与下文所引出的问题无关,或有一定的比喻作用,但更为隐蔽,为下文起 到衬托、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 “满天星星一颗明,颗心想的一个人” “十八颗星星十六颗明,那两颗不明的是咱二人” 重叠,如: “青石白石马牙石,酸甜苦辣压菜石” 。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等; 对称,如: “寻上好男人绕天飞,寻上灰小子游地狱 ” “一黑夜睡了半黑夜觉,半黑夜盘肠谁知道” 。 双关, “如穿衣镜照人真又真,竹篮打水一场空”暗示爱情美梦破灭。 对比,如“远远瞭见婆婆的门,顶如见了枉死城,远远瞭见娘家的门,青山绿水一座城”等。 第三章 河曲民歌的语言特色 15 这两句民歌是将比喻与比兴一起运用,第一句 “满天星星一颗明” ,将星星比 作人,来借喻歌者对情人的坚贞思念;后一句是以星星的不明来衬托一对心心相印 的伴侣受到外力阻挠后所倾吐的不幸的感叹,同样的景象,由于歌者的生活情绪不 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感触,塑造了两种不同的形象。再如: 真魂魂跟上你走了 你走那西(啦)口我上房, 手扳住烟(啦)囱泪汪汪。 哥哥(哪)走(啦)了妹妹瞭, 越瞭(哪)越(啦)走越远了。 哥哥(哪)走(啦)了二里半, 小妹妹还(啦)在房上站。 风尘尘不(啦)动树叶叶落, 真魂魂跟(啦)上你走了。 这首民歌中采用了赋、比、兴结合的修辞手法,在第一、二句中“你走西口我 上房,手扳烟囱泪汪汪”运用赋,直陈其事,表现了农村妇女在送夫走西口时,由 近及远难舍难分的生动情景;第三段中用对比法,用哥哥走二里半路程的时间来说 明妹妹站在房房顶送哥哥的时间之长、二人的情谊之深,从而真切的刻画出生离死 别的感人场景;第四段中用比兴手法, “风尘尘不动树叶叶落”以自然现象“风尘尘 不动”和“树叶叶落”暗示了人在家,心在外的真情实感,与下一句的“真魂魂跟 上你走了”相吻合,烘托出真情实感。 3.4.2 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 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不是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反复的语言将情感进一 步加深。如背起铺盖哭上走 走三步,退两不,牵魂线把我心绞住, 走三步,退两步,腿把把好比绳拴住。 走三步,退两步,扔不下妹妹再站住, 走三步,退两步,没钱才把人难住。 这首民歌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反复排比的手法刻画了当地群众背井离乡,抛妻 别子时的踌躇徘徊的情景。民歌中连续四次运用到“走三步,退两步”充分反映了 走西口时的矛盾心情,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依恋家乡和亲人,从第一句中“牵魂线 河曲的房屋都是平定上面可以晒庄家,乘凉,常是人们登高瞭望的地方。在歌词里描绘的是妇女站在屋顶上瞭 望情人的情景。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16 把我心绞住”到最后,每句的情感逐步加深,所有的一切都能体现“走三步,退两 步”的原因,但最根本的的原因由最后一句“没钱才把人难住”引出,极具真情实 感。这首民歌在描写走西口农民的离别情绪反映他们复杂的内心生活,具有很高的 艺术性。 3.4.3 夸张手法的运用 语言的夸张在河曲民歌里体现的特别突出,这种夸张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夸张还 要夸张。这种夸张多用于情感的宣泄、内心的表露。如: 笸箩大的西瓜也解不下个渴, 万世人解不下我心难活 笸箩大的月饼也解不下个饿, 万世人解不下我心难过。 通过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表现了在旧的婚姻制度下,成千上万的妇女悲愤的呼吁 和呐喊。她们过着“说着唱着哭出来” 、 “嘴里头唱曲心里头哭” 的生活。用夸张的 手法反映了她们不甘心受人奴役,与罪恶的婚姻制度强烈斗争的思想情绪。 又如: “你走口外整一年,泪蛋蛋漂起九只船。 ”简单一句话,夸张至极,在表 达妇女想念丈夫时的难过伤心流泪时,用“泪蛋蛋飘起九只船”可想而知哭过多少 回,流过多少泪,夸张至极,思念至极,虽用夸张,却符情理。 河曲民歌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都是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真情实感 的表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受任何概念的约束,创作源于实践,这些表现 手法从形式上出发,与河曲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质朴而高尚,平淡 而极具艺术艺术性,与生活和谐统一。 见河曲民间歌曲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 1956 年出版,37 页。 第四章 河曲民歌的音乐特色 17 第四章 河曲民歌的音乐特色 4.1 乐曲的特色 山曲的结构短小精炼,一首曲调以上下两句构成。两句曲调属变化重复的形式, 下句曲调是上句曲调的换尾重复。两句曲调可以演唱随意的若干段词,属“分节歌” 形式。曲调音域较宽,大跳较多,节奏稍自由,听起来高亢嘹亮、辽阔悠远。山曲 的唱词每一段也是上下句的格式,唱词采用“比兴”手法,用词简练,语言生动, 演唱中叠字运用较多,以当地方言演唱起来,不仅质朴、率真,而且风趣、幽默。 4.1.1 调式特征 河曲民歌的乐曲形式是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首乐曲,后四小节 多半是前四小节的反复进行或稍加变化,上乐句的终止音通常路在属音和次属音上, 上乐句的结尾音则落在主音上。以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最为普遍,宫调式其次, 简短的一首乐曲往往(通过歌词)能表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样的生活情绪,同样 的一首歌曲,由于歌唱者的身世经历不同,歌唱时喜忧和速度的变化也不同;它可 以随着不同的对象,歌唱不同的内容,反映不同的生活情绪。 那是个谁谱例: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18 4.1.2 旋律特征 大音程跳进是河曲民歌、二人台的一个显著特点,河曲民歌曲调优美跳动性大, 音程跳进多为一个八度,一个八度以上的大跳,九、十度、十一度、十二度也不罕 见,常给人以出乎预料之感,其作用是增强乐曲的起伏性,通过歌者的演绎,体现 浓浓的地域特色。 谱例人走千里折回来 此谱例第一句中开始一下由低音 5 直接跳到高音 1,跳跃度为 11 度,第二句同 样采用了大音程跳动,给人预想不到的感觉。 有的音程最大的跨度能达到两个八度,如走西口 : 在该旋律中音高从低音 6 到高音 6 达到两个八度的音域。 又如栽柳树中: 第四章 河曲民歌的音乐特色 19 4.2 转调的巧妙运用 由于在河曲民歌、二人台中大部分旋律的主音音高相同,所以在许多的音乐中 巧妙地用了主音的近关系转调,如走西口音乐中前面为 c 徵调(f 调) ,从哭板 开始为 c 商调(降 b 调) ,后又转 c 徵调,两调的转换方式是通过过门(间奏音乐) 来进行的,转调的后两小节最起作用。因为后两小节只有两个主要音阶,即调式主 音和它的上方大二度音,这两个音本身就有调式的多样性,它可以是徵调的 5 5 6 5 6 5(艺人称其为底锤子 )也可以是商调的 2 2 32 3 2 还可以是羽调的 6 6 7 6 7 6 和宫调的 1 1 21 2 1、5 5 65 6 5 实际是以变宫为角的手段, 使它成为商调的 2 2 32 3 2 转向原调上四度。 “底锤子”在民歌、二人台音乐中 不仅有过门的作用,同时还是连接转调、两个不同调式、调性的“媒介” ,艺人们讲: 只要一奏 “底锤子” ,什么曲子都可以唱,其道理就在此。 4.3 民族乐器的运用 河曲民歌、二人台中,民歌的演唱,一般是无伴奏的,心想口即唱最为典型、 当然伴奏也行,对于河曲“民歌二人台” 、创作型的民歌、新民歌以及“二人台戏曲” 的演出往往涉及乐队伴奏,它的主乐器有“三大件” ,即枚(笛) 、四胡、扬琴: 4.3.1 枚(笛) 枚是早期二人台唯一的伴奏乐器,由古代横笛发展而来,与一般笛子相似,之 所以把笛子称作枚是因为他在结构上和演奏技巧上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笛子。采用平 均孔型制,其音域为 f 调的 3 上 2 个八度,其音阶根据五度相生律变化而来;下面 对它的结构特色和演奏特色来进行论述。在演奏特色上,除一般笛子的演奏技巧外, 它还有以下几种特殊的演奏技法。 (1)半掩孔指法。由于它采用平均孔制,所以在半音和变音的演奏中会经常用到 半掩孔指法。如 1=f 时,演奏第一孔“4”音时就要用到半掩孔指法。 (2)气滑音。所谓气滑音就是指随着手指慢按慢开的同时,气息控制声音强弱变 化的一种技巧。如走西口哭板中的一句: 底锤子:是指前奏或间奏。当地人也称其为过门 引自山西二人台许月英唱腔艺术吕勇著,中国戏曲出版社 2004 年。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20 上例中带箭头的地方就是运用气滑音来演奏的。 (3)垛音。是指一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急速进行, 以短促的气流,手指果断有力地打击音孔并产生强烈节拍感的一种乐音。如二 人台牌子曲帽子头的起句: 上例中“ ”为垛音记号。 (4)特殊音型演奏法。这是在二人台音乐中最能表现其特色和风格的重要演奏手 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音型: 这种音型伴有单吐技巧奏出,不管是什么调,旋律只要在 d 和 f 之间,都可以 运用这种音型 。大多用于情绪比较欢快的音乐中。 这种音型要巧妙地运用气息控制能力,结合单吐,五、六孔手指同时拍打音孔 而走出的声音效果。常常在 c 与 g 音之间用到。 这种音型通常会用在乐句的中间,体现一种特殊的乐句过度。 这种音型常常会在换气前用到。 4.3.2 四胡 亦称四弦,外形似“二胡” ,它的音量浑厚,音域宽广,四胡定弦以一、三弦同 为 g,二、四弦同度定音为 c, 其演奏方法与二胡基本相同,区别是,二胡演奏触弦 第四章 河曲民歌的音乐特色 21 用指尖,四胡左手触弦位置在指关节处,运弓时,大小臂手腕并用,主演演奏技巧 有以下几种: 打樱桃片段 (1)加花变奏法:这种演奏方法依照演奏者的艺术修养和演奏水平来发挥,多 在低音区演奏时而翻高八度,抓住和弦骨干音尽情发挥。 走西口过门片段 (2)反把演奏:把乐曲移高八度演奏。如: 4.3.3 扬琴 常用演奏技巧有“扫地音” 、 “自由翻八度” 、 “左手单轮” 、 “八度衬音发” 、 “重 音奏法”与“八度双音手法”等。 (1)八度衬音法:其特点是节奏平稳俗称“楼底音” 。如: 论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22 (2)重音奏法:多用于热烈而欢快的情感,加强节拍重音和强调节奏。 河曲民歌的乐器这三种缺一不可,同一曲调如果不用枚而用梆笛,就会失去粗 旷的特色;如果不用四胡用二胡代替,音色就没那么宏厚奔放,如果用键盘乐器代 替扬琴就会完全失去河曲民歌音乐的民族风味。 此外,民歌二人台的特色伴奏乐器还有“四块瓦” ,是民歌二人台原始的、唯 一代替梆板的打击乐,它用四块弓形竹板制成,约 10 厘米长,5 厘米宽、两手各握 两块,弓背对弓背的竹板,形似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