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引言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刚柔交错”,贲卦,离 下,艮上,离为柔,艮为刚,柔居刚下,刚居柔上,自然界的内在本质的依据是 阴阳变化,刚柔交错。“止”是安处之意。这段话是说,自然界的各种错综复杂 的现象,可以叫做“天文,自然现象其外在的形式如礼乐制度的整齐完备,道 德风尚的和善淳美,行为举止的合规中矩,称之为“人文”。观察天象,就可以 察觉到时序的变化;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来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宋 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 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 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由此可见,人 文即文明,特别是社会制度的建立。“圣人”需要观察、掌握民俗民情,把握现 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 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刘勰的文心雕龙 中,也明确提出了“天文 、“地文 和“人文”的概念,并认为,“文之为德也 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他认为“天文”和“地文”是源于自然的,又说“人 文之元,肇自太极”,“人文”来源于宇宙,这样就把“天文 、“地文 和“人文 统一起来。刘勰也认为,在沟通天文和人文的关系上,圣人的作用不能忽视,“道 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天道通过圣人的经典流传。 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文明肇始之端便已存在。而从周代官学的礼乐文化,到 孔子的以“仁 为教育核心,在内称“仁”,在外称“礼”,内仁而外礼,克己复 礼,不语怪、力、乱、神等,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蕴含一种人文教化精神,关注人 的现世,人自身的价值。谈到中国文化,便免不了要谈“人文 。这篇论文,就 是试图从“人文教化”的视角去解读颜氏家训的价值。 对于颜氏家训的研究,自9 4 年起,见于各期刊的论文已经有了7 4 篇, 而发表的硕士论文也已经有了1 5 篇,对她的研究可谓非常的详细,其中关于教 育的问题,关于文章的价值的问题,关于南北风俗的问题,以及其中的语法语言 研究,人物研究,以及艺术特色等的研究,都已经非常的全面,没有太多研究的 余地。就我系0 7 年的两篇硕士论文,强大的 初探和刘凡羽的 论 的内容和文体风格,对颜氏家训的论述就非常的全面, 从内容风格到思想写作特色以及地位等都有涉及。而自0 7 年开始,研究的趋势 逐渐转为利用颜氏家训中谈及的个别现象,来印证当时的社会现象。如0 7 年6 月侯迎华在河南社会科学发表的论 及北朝的公文理论, 便是谈颜氏家训中涉及到的有关的公文的评价及记录的当时的公文高手,以 印证当时的公文发展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再研究颜氏家训,就必须另辟蹊 径,因此选择了从传统人文教化的角度去讨论颜氏家训,通过对其人性理论, 对其家训影响,对家训中“名 的观念以及家训的教化性及其影响的挖掘,试图 进一步完善对颜氏家训的了解。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一、论颜氏家训对儒家伦理精神的强调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一本家训性质的书,继承了传统的儒家道德学说, 他通过在家训中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这本书后来所具有的社会化意义,使 儒家伦理精神得以继续。 1 、颜之推所处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随着封建王朝的式微,维系封建王朝的儒家的正统思想也逐渐失 去了维系人的力量,取而代之的是老庄玄学思想。“老庄任自然,信奉老庄的 魏晋名士们基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现实需要,却从这自然学说中顺理成章合乎 逻辑地引申出另一种理论和生活态度:既然人应当任自然,任天真,而情原 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之物,那就理当得到尊重和肯定,而不能压抑与矫饰”。 u 1 稽康和阮籍更是将情与礼明确对立起来,稽康在难自然好学论中说:“六 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 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求, 廉让先于真夺,非自然之所出”。认为六经压抑了人性,限制了人的欲望,只有 听从自己内心的需要才是“得自然,所以要“越名教而任自然”。入晋之后,“中 朝名士”更是向纵欲方面发展,表现在诗歌上,便是形式上重声律排偶,内容上 越来越趋向于滥情、艳情、虚华和淫丽。 颜之推对这种情况是深为忧虑的,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夫老、 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终蹈流沙;匿迹漆园,卒 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 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2 】他指出玄宗和老、庄的思想不 同,老庄在于全身养性,而玄宗却背离了儒家的基本精神,“桎梏尘滓之中,颠 仆名利之下 【3 j ,“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 成俗之要也。”【4 】 颜之推是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看待玄学的,他出生于一个世儒家庭, “颜氏之先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具 八人焉。p j 耳濡目染,必然对儒家的基本精神领会至身,少时又接受了儒家的 基本教育,所以在他看来,儒家的立身处世之法和儒家的思想才是居正统地位的。 而魏晋玄学的兴起,与儒家精神相去甚远,当然要遭到颜之推的反感。 颜氏家训的出现,就是对这种背离儒家基本精神现象的一种挑战。他首 先强调了“五经”的地位,“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 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 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6 】同时又将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大谈特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4 月,5 7 1 2 1 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1 7 8 【j 1 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1 7 9 h j 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1 7 9 1 5 】颜氏家训集解诫兵第十四3 2 0 嘲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2 2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3 、对“名”的向往 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什么是“死而不朽 展开讨论。范 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族兴旺,香火不绝, 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 那么什么是“不朽”呢? 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 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i l j 。 在这里,范宣子是从延续家门的角度来谈论什么是“不朽”的,而叔孙豹的 想法却不同,他的观点代表了古代文人在儒家体制下的一种理想,即立不朽之名。 立名在孔子本人那里即已表现出来。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 说一个人如果到死了还没成名,那真是很痛苦的事情。屈原离骚中写到:“老 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表现的也是同样一种心理。而对于“修名不立 的忧惧,在后代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立名”有三种途径, 即立德、立功和立言。中国古代文人的终极理想是“立德 ,即成为具有典范作 用的圣人。但是“立德并不容易,“自古文人,多陷轻薄,【2 1 ,“文章之体,表 举兴会,发引圣灵,使人矜伐,故忽于持操,果于进取”【3 】,于是文人的目光便 更多的投向了“立功”和“立言,“立功”的追求使许多的文人投身军旅,出现 了很多优秀的边塞诗,但是“立功 也并不容易,于是“立言 成为了最容易达 到的目标。通过“立言 ,达到青史留名的目的,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 现,使自己能够“不朽”。曹丕把写文章视为“不朽之盛事”:“盖文章经国之大 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 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1 4 1 曹丕这段话把古代文人对名的追求描绘的淋漓尽致。寿命 算什么,荣华算什么,这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只有文章可以永远流传下来,而古 人的名声,就是通过文章流传下来的。很显然曹丕强调的重点并不在文章对社会 政治的作用即所谓“经国之大业”,而是强调文章可以使个人获得不朽声名的意 义。通过著书立说,给自己留下身后之名,从而实现对有限人生的超越,成为古 代许多文人知识分子的终极人生追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仆所以隐忍苟 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 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 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5 j 在司马 迁看来,很多古人都在生前有荣耀的地位,享受富贵,但死后很快被人们所忘记, 这不值得羡慕。他所担忧的是“文采不表于后”,即死后无名,不被称道。如果 其所著之书能为他赢得身后不朽之名,那么生前所受的一切刑戮侮辱皆无怨无 悔。所以“士大夫的名检主要不是从礼教中来的,而是从文教中来的, 具体主要是从道德文章中来儒士的价值被附着在道德文章之中。 【6 】写文章 和教化几乎花上了等号。通过文章,主要是道德文章,达到千古留名的目的。 n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 2 】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2 2 1 1 3 1 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2 2 2 川典论论文 阁报任安书 】王文元略论儒家的人文精神 j 南京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 6 年第l o 期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坏,以取湮没也”【l 】。死了之后,要以传业扬名作为自己 的理想,不要顾恋先人的坟墓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颜氏家训集解终制第二十5 4 l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区分单纯的以善恶来论,抛弃了“性善论”和“性恶论”,颜之推认为人性本无 善恶,认为“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l 】,是情欲决定了人 的善恶。他认为人只有上智、下愚和中庸的差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 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2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中庸之人摆脱无知。但他又 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3 】可见,上智并不存在,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教育, 以补自己的不足,即使是“圣王”也是这样。 颜之推的人性理论的提出,首先和受到了孔子的影响。孔子在论语阳货 中说:“唯上智和下愚不移”1 4 】,也是认为人性有上智和下愚的区别,教育的目 的主要是让中庸之人获得知识。其次也和魏晋玄学有关。魏晋玄学吸收并融会了 儒家的“礼 和道家的“静 ,认为“圣人无情”和“圣人有情而无累”是两种 理想的人性境界,主张静以正情,“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 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能使之正者何? 仪也,静也。,1 4 1 认为“性 是一种自然,而“情 是“性”的外显,也是自然的。因此要“礼以体情”、“礼 以节情”,达到圣人“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5 1 的程度。颜之推受当时思想的影 响,因此也对“情 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并最终用它来确定了自己独特的人性论。 2 、对教育的重视 在这种人性理论的基础上,颜之推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人伦教化主张。首先, 注重胎教和幼童教育,他以古圣王为例,“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 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6 j 认为婴儿在出生前 母亲就已经要开始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 义,导习之矣r 丌,小孩出生三个月时,便需要进行仁礼教育,即使是一般人, 达不到这些标准的,也要当小孩婴儿之时,“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达到“使为则为,使止则止”【8 】的目的。认为小时候如果不教育好子女,“骄慢 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怒,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一】长大以后就算想改也是没用的。“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逸, 固须早教,务失机也”【lo 】。他认为父母不应该疼爱子女而不忍责罚,就如同得 病一划? 粒豇订也副孤浆样创钧掣钙也船若碰张面静卅掣 铡产例 k 孤旷封,引鳓剐彤到魁? 也琶日副酗副, 射魁,蜘蛾鲥则触型,剡前剡魁! 彰产勘彰? 嘲拦触型! 耶自鹊4 u 慢? 也f 蹦钳 猷一型削删刚削 _ e :廿t b 割酹髟型! 刚翻尉勤:亚尉匝截,晌 i i i z 赫盈家训集解名实第十2 8 8 【2 】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2 5 【3 】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2 5 嗍论语阳货第十七3 0 8 1 5 1 陈寿三国志钟会传卷二十八 陋】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2 5 1 7 1 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2 5 i s 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2 5 1 9 1 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2 5 i l o l 【1 1 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1 6 6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为愚耳 l lj ,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他认为幼童教育和“老而学者”同样重 要,“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吲因此不能忽视晚学,并举了很多晚学而有所成的例子:“曾子七十乃学,名闻 天下;苟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 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寐也。 1 3 早年没有学习,而晚年始能补救,也可以有所成就。 颜之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因为封建社会教育绝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完成 的,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学传授作为私学的一种特殊的形 式,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家庭教育具有可信性,“夫同言而信, 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虐,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 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4 】关系亲近、感情亲密的 人的教诲,最能使人理解和接受。他以自己为例子说明,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示 范作用,“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 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 莫不恳笃。”喳j 如果失去了家庭的示范作用,即使是受过儒家教育,也容易被环 境所影响。“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 边幅。”i o j 他认为在家庭中,应当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要起示范作用,潜 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父母也应当注意教育的内容,他举了齐一士大 夫教子“鲜卑语及弹琵琶”之事,认为应坚持学习儒家经典,不能因为世俗变化 而失去自己的气节,“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r 。 3 、对人伦关系的处理 在论述人伦关系方面,颜之推强调要处理好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父子之间,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哺j ,父子之间不可以太亲密,这样父亲没有尊严,父子间也不能太简单随便,这 样不容易父慈子孝,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 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9 j 这几个关系必须处理好,因为九族都来 源于三亲。颜之推同时认为,不能因为子女的贤愚与否而有所偏宠,而应一视同 仁。“贤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u j 那些被偏宠的孩子,父母以为是厚待他,其实是害了他。并举了共叔、赵王、 刘表和袁绍的例子,说明对子女要平等。他认为对待父母应该遵守传统的礼仪规 范,遵守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 1 1 】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1 6 6 1 2 1 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1 6 6 1 3 】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i 6 6 1 4 】颜氏家训集解序致第一1 9 1 5 1 颜氏家训集解序致第一2 2 1 6 1 颜氏家训集解序致第一2 2 川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3 6 1 8 1 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3 0 1 9 1 颜氏家训集解兄弟第三3 7 i l o l 颜氏家训集解教子第二3 4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三、论颜氏家训文学理论的教化性 颜氏家训中的文学理论,多集中于文章篇中。颜氏家训中出现 的“文章 概念,既包括了诗赋等有韵之文,也包含了诏命策檄、序述论议等应 用文。他的文学理论,更直接的表现为一种文学教化观。 1 、颜氏家训所体现的文学教化观 中国文学的传统即是一种功用文学,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而常常忽视其审美 功用。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毛诗序也说:“( 诗可以) 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都是从功用的角度来谈论诗歌的价值的。颜 之推继承了这种思想基础,对于文章,他看重的是它应起到的“敷显仁义,发明 功德,牧民建国【1 】的教化作用,而“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则认为是“行有 余力,则可习之”【2 】的事情,这就要求作家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强调不可“忽 于操持”,这是儒家一向重视自身修养的又一体现。文章的重视道德教化,与文 人的德行息息相关,颜之推对此心领神会,他对古今文人轻薄失德的指摘也最为 深切详明。文章篇中,作者一气列举了四十一个“自古文人,多险轻薄”的 例子,并将被刘勰引为“忠贞”之例的屈原,以及自己的五世族祖颜延之,都划 入轻薄之列。他在勉学中说;“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 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鹗。,【3 】在颜之推笔下,文人轻薄被绝对化了: “有盛名而免过患者,时复闻之,但其损败居多耳。”【4 j 对文人无行的原因,颜 之推也有自己的看法:“每尝思之,原其所积,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 使人矜伐,故忽于持操,果于进取。今世文人,此患弥切,一事惬当,一句清巧, 神厉九霄,志凌千载,自吟自赏,不觉更有旁人。”【5 j 颜之推认为,文学是性情 所致的产物,文学创作能使人处于兴会淋漓,性情高扬的状态之中,从而容易使 人恃才自夸,从而忽视操守而勇于进取,这正是导致历代文人“多陷轻薄”的原 因。文人的文章应体现自己的品德,不能见风使舵。他批判了杨雄的狡辩,“虞 舜歌南风之诗,周公作鸱鹗之咏,吉甫、史克雅、颂之美者,未闻皆在幼年累德 也。”【6 】文人应当坚守自己的气节,“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 箕之义也。自春秋以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矣;然而君子之交 绝无恶声,一旦屈膝而事人,岂以存亡而改虑? 陈孑l 璋居袁裁书,则呼操为豺狼; 在魏制檄,则目绍为蛇虺。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当务从 【1 】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2 2 1 【2 】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2 2 1 1 3 l 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1 6 5 m 】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3 7 5 【5 】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2 2 2 嘲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2 4 0 - 2 4 1 【7 1 颜氏家训集解文章第九2 4 0 2 4 1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 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 终入环内者也,【,几乎各种文体都是由经典而来,所以后世的文章也具有极高 的价值,并且和经典一样都是为儒家的伦理教化服务的。征圣指出,文章在 教化、外交活动、修身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并把教化放在了首位:“是以远 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 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 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 睇j 他的文心雕龙开篇的原道、宗经和征圣,认为“文”分为天文、 地文和人文,都是“道”的体现。圣人之心最能体悟天道,对天地大文章“则之”、 “效之 、“象之”,创造出经典文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3 1 ,“道” 通过圣人的著作表明,而圣人通过文章来表明自己的“道 。圣人对“文”是重 视的,并没有把“道”和“文割裂开。“圣文之雅丽,故衔华而佩实者也”【4 】, 圣人的著作是“经 ,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它应当作为写作的典范。 萧统的文学主张是“丽而不浮 、“典而不雅 ,认为经、史、子、集不在文 学之列。他是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肯定了儒家的经典地位,并受到了当时文风 影响。萧统以诗经作为“文”的起点,以毛诗序作为理论的起点,很 自然地从毛诗序开始:“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 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5 j 显然,虽说“文之时义远矣哉”,但诗六义是清楚 的。以六义作为文义的起点,从而作为理解文义演变的起点,反映出萧统坚持正 统文学思想的一面。而从文选选择的作品来看,也是齐梁作品少,西晋、刘 宋的作品多,因为“永明体 兴起后,作诗讲究“三易和“圆转流美”,这和 他的正统观念不符合。但萧统并非对当时的“新变 无动于衷,他采取了一种折 中的态度,所以他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6 】,对文章的内容和文采同样 重视。 3 、与重形式的文学观的比较 当时也有一些文学家,对文学的教化功用不那么重视,而是对文章的形式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要求文章在声律、辞藻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是和六朝时 期文人自觉,开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以及文学的繁荣,人们开始关注文学 的形式有关。 萧纲在答张缵谢示集书中说:“日月参辰,火龙黼黻,尚且著于玄象, 章乎人事,而况文辞可止,咏歌可辍乎。不为壮夫,扬雄实为小言破道;非谓君 子,曹植亦小辩破言。论之科刑,罪在不赦。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且 睛,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 倾;伊昔三边,久留四战;胡雾连天,征旗拂日;时闻坞笛,遥听塞笳;或乡思 凄然,或雄心喷薄,是以沈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 【7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5 7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5 4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5 3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5 6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1 1 4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1 1 5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散文卷( 三) 5 1 7 1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开头一节,强调文学的价值,与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开头大意相同,但 并不转向宗经。继而对扬雄、曹植菲薄文学的意见表示不满。“罪在不赦虽然 是戏谑之辞,却鲜明表现了他重视“文辞 和“咏歌”的心情。最后一段铺写诗 的缘起与抒情功能,其中“寓目写心,因事而作 ,正是强调诗是生活感情的表 现,强调了文学的抒情性。他在与湘东王书说:“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 竞学浮疏,争为闸缓。若夫六典三礼,所施则有地;吉凶嘉宾,用之则有 所。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 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遂同大传。吾既拙于为文,不敢轻有掎摭。但 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 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 俱为盍各,则未之敢许。”【l 】在这里,作者对宗经的风气做出了反击,他称当时 的模仿儒家经典的作品是“懦钝”“浮疏和“闸缓”,大致是说内容沉闷而且不 形象生动。他认为抒情写志和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不应模仿儒家经典的风格。为 了进一步给这些抒情写志的作品确立地位,他又说,经典有经典的用途,同抒情 的文学是两回事。抒情写志和描绘自然风景的诗赋等文学作品不必去模仿非文学 的儒家经典,“俱为盍各,则未之敢许”,古人可以自成一家,今人也同样可以。 这就为抒情文学的地位铺好了路,清人袁枚曾评价道:“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 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2 j 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还谈及了对抒情性文学的要求:“又时有效谢康乐、 裴鸿胪文者,亦颇有惑焉。何者? 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时有不拘,是其糟 粕;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无篇什之美。是为学谢则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 师裴则蔑绝其所长,惟得其所短。谢故巧不可阶,裴亦质不宣慕。”【3 】他赞赏谢 灵运自然清新的诗风,但指出其确定在于“冗长”,他赞赏裴子野是“良史之才”, 擅长公文写作,但质木无文。由此可见,他欣赏的是自然清新的诗风,“是要有 动人的情感,反对舒缓呆滞的风格,欣赏即目会心,经由独特艺术思维而创作的 鲜明形象,亦即天拔自然之作,不满于依傍经史、引经据典的作风;同 时要求语言美丽,反对质木无文,i 引。 萧绎的文学观,主要反映在金楼子立言中。他在金楼子立言 中说:“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 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 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 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学者不能 定礼乐之是非,辩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前言,抵掌多识,然而挹源之流,亦足 可贵。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唯须 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 瞪j 他把“古人之学”分为“儒与“文”二类,又把“今人之学”分为“儒”、“学、 “文”、“笔四类,这样就把经学和文学,实用文学和抒情文学区别开来。他又 明确指出了“文”即抒情文学的特征,一是“流连哀思情灵摇荡”,突出文的 抒情性和感染力;二是“绮毅纷披”,即辞藻华丽,文采出众;三是“宫徵靡曼, 唇吻道会 ,即要求音律和谐。而“吟咏风谣”又指出了文人向民间诗歌学习的 f 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1 1 8 闭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唧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1 1 8 m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 9 5 2 9 6 s l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 一) 1 2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随着家庭教育的被重视,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家训作品也开始为人们所研 究。颜氏家训、郑氏家规、朱子治家格言之类的家训的研究论文频频出 现,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西方文论的引入,学者的关注点甚至超出了家庭教 育的内容,而对其社会化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涉及,作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 氏家训更是被研究的非常全面。 在涉及到颜氏家训的著作方面,2 0 世纪初,学界对颜氏家训关注 甚少,只有周作人对它正眼相看并赞它“见识情趣皆深厚州文章亦佳”,并有颜 氏家训( 1 9 3 4 4 ) 和关于家训( 1 9 3 6 1 ) 两文正面论述颜书。颜之推的生平 研究有缪钺的颜之推年谱和颜之推评传,是研究颜氏家训的重要资 料。之后,学者对其研究多在注释、校勘方面,1 9 5 8 年,王利器先生完成颜 氏家训集解,对其进行校勘、考证、辩伪并有集佚,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以后文学专著中也有了颜氏家训的影子郭绍虞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中选 了文章篇,并对其进行评论,涉及到了创作要有天分、创作态度以及文风等 问题。王运熙等人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也对颜氏家训作出论述,指出 颜之推的尊奉儒学,以及认为他具有敏锐细致的审美能力;赞同沈约”三易”之 说:提出文体改革的要求:对文人品德多有指责。曹道衡在南北朝文学史中首 先强调了颜氏家训在北朝散文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该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介 绍,重点讨论了其中的文学批评标准,认为比钟嵘、裴子野的理论周密而更近于 刘勰的观点。周建江在北朝文学史中认为颜之推所提出的文质相当、反对形 式主义、广博地学习、驾驭文气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传统文论的复述,真正属于 他自己理论的是他对南北文风差异的看法和对北朝文学理论不发达原因的解释。 2 0 0 4 年,张霭堂先生作颜之推全集译注包括颜氏家训、观我生赋、还 冤记诗歌、集佚等,更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和研究颜之推。袁行霈的中国文 学史中只提到了颜之推和颜氏家训的字样,没有介绍。而游国恩等人的中 国文学史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只是简单介绍了下, 提到了文章篇、教子篇等,篇幅远远不及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对颜氏家训普遍重视不够,但也有所研究。 对颜氏家训的研究,在2 0 世纪9 0 年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具体表现 在出现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9 0 年代发表的关于颜氏家训的论文大概有7 0 来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 l 、从颜氏家训看世风世俗。如从 看南北朝时期的某些世 风( 朱明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1 ) 从 看南北朝时期的某些 社会风俗( 朱明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6 3 ) 、 中南北朝士族 风俗文化现象探悉( 顾向明,郑州大学学报,2 0 0 6 4 ) 等。主要对颜氏家训 中提及的家庭风俗、社会风俗和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研究。朱明勋从家庭生活风 俗、社会习俗、文化等方面考察南北风俗的差异,认为这些构成了北朝灭亡南朝 的一个历史原因。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从语法角度探究颜氏家训的相关论文。如 语气词的基 本面貌与过渡性质( 刘光明,池州师专学报,2 0 0 6 1 ) 、 中的代词 ( 刘光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3 ) 、从 看骈文对汉语词汇双音 化的影响( 李小平,重庆社会科学,2 0 0 6 3 ) 等,反映了汉语在魏晋南北朝的基 本面貌以及对颜氏家训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产生的影响,其中李小平认为骈文 的句式节奏形式和骈偶用典等对颜氏家训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3 、对颜氏家训进行分章研究。如论 的价值( 邵 百鸣,职大学报,2 0 0 1 3 ) 、 学习心理思想探析( 李孟辉, 当代教育论坛,2 0 0 5 3 ) 等论文,对个别章节进行研究。如邵百鸣论 的价值,认为颜氏家训音辞篇有我国最早的关于音韵发展史 的论述,利于考证当时的一些韵书,考证切韵的成书原因及音系,也为后人 考证隋代之前各地方言的语音提供佐证。 4 、文学方面的研究。如 及其文学史意义( 钱国旗,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6 ) 、颜之推文章观形成之思想渊源别探( 王力波,中国 海洋大学学报,2 0 0 3 3 ) 等,其中王力波指出颜之推“宗经”“尚用”的文章学理 论,以及对文章教化作用的重视。 5 、从教育观念出发对颜氏家训进行研究。如颜之推的家教思想对现 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周贵英,宜宾学院学报,2 0 0 6 2 )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 想及其现代价值( 李春琴,张涛,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5 ) 等。阐述了家 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和特点,强调了环境、胎教、幼童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在颜氏家训的研究综述中,1 9 9 7 年刘国石八十年以来( 颜氏 家训) 研究概述一文,对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工商部门培训
-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1.2.3 婚礼进行曲
- 二年级下册咏柳教案设计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版
- 2024中科大新媒体研究院实习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2课时 金属资源保护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和我的同伴1 我是独特的教学设计
- 房间隔缺损治疗及护理
- 2024中国葛洲坝集团所属公司社会招聘七险二金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上海嘉定区江桥镇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讲座
- T-SCSF 0004-2020 海洋牧场海藻场建设技术规范
- 2025高职单招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导图
- 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深度研究
- 2025年高级考评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参考
- DB37-T4827-2025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牌设置指南
- 人教版 七年级英语下册 第二学期 期中综合测试卷(2025年春)
- 断绝父母关系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