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七夕词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七夕词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七夕词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七夕词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七夕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宋代七夕词为研究对象。以词作本身为立足点,首先从民俗学的角度 对宋代七夕词进行研究,从中看出宋代富有风情的民俗风貌。七夕文学作品中含 有丰富的文学意象要素,牛女七夕原型意象具有多种意义和情感模式,宋代七夕 词中既有对原型的承袭,又跳动着时代精神的脉搏。通过对七夕词中反映出的女 性乞巧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及社会地位。同时,七夕词多为 男性所作,通过对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所作七夕词的对比,可以看出七夕词中体 现出的男性意识。这是本文选择宋代七夕词作为研究对象的意图所在。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以史料及文献记载为出发点,对牛女传说及七夕节进行溯源,同时梳 理七夕民俗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对七夕词进行文本解读。共分两节,第一节七夕词的民俗阐释,立足 于文本本身,细致分析七夕词中体现的神话传说及民俗,七夕词不仅是七夕节的 文学体现,也是节日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与节日相互促进。第二节分析七夕词 中的主要意象,包括桥意象、雨意象和月意象。 第三章分析七夕词中的牛女原型。共分二节,第一节梳理七夕诗中的牛女原 型,牛女原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稳定地保持着其精神内核,同时又不断发展, 宋代七夕词与前代七夕诗相比有其特色所在。第二节分析宋代七夕词牛女原型的 情感指向。 第四章分析七夕词的文化意蕴。共分三节,第一节对七夕词中的女性形象进 行分类概括,第二节在以上基础上深入分析宋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乞巧心理, 第三节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七夕词体现的男性意识。 关键词:- t z # 节民俗宋代七夕词牛女原型乞巧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q i x i c io fs o n gd y n a s t yf o rt h es t u d y ,w ec a ns e er i c h f o l ks t y l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f r o mt h es t u d yo fq i x i c i i nq i x i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 ,q i x ip r o t o t y p eh a v em a n ym e a n i n g sa n de m o t i o n a lm o d e , t h e r ea r eb o t hi n h e r i ta n db e y o n dt op r o t o t y p ei nq i x i c i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w ec a ns e et h es o c i a ls t a t u so fw o m e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es t u d yo ft h ee m o t i o no fq i q i a o t h a t sw e l lt h ep r i n c i p a l i n t e n t i o nt ot a k eq i x i c ia st h eo b j e c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 o n et r i e st oc l e a r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q i x if e s t i v a l a n dt h ef o l k ,b a s e d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n dd o c u m e n t e d c h a p t e rt w os t u d i e st h eq i x i c i t e x t 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s e c t i o n , s e c t i o no n et r i e st oi n t e r p r e t et h et e r mf o l k ,b a s e do nt h et e x ti t s e l f , a n da n a l y s i st h em y t h sa n dl e g e n d sa n df o l k l o r ei nq i x i c i i n d e t a i l s e c t i o nt w oa n a l y s i c st h em a i ni m a g eo fq i x i c i ,i n c l u d i n gt h e b r i d g ei m a g e r y , r a i ni m a g e r ya n dm o o ni m a g e r y c h a p t e rt h r e ed i s c u s s e s t h eq i x ip r o t o t y p e a d o p t st h ec l u eo ft i m et o m a k ec l e a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t eo fq i x i c i 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s e c t i o n s , s e c t i o no n ec a r dt h en i u n vp r o t o t y p ei n q l x l c l n 。l u n vp r o t o t y p e m a i n t a i ns t a b i l i t yi nt h es p i r i to fi t sc o r ei nal o n gh i s t o r i c a l p r o c e s s ,b u ta l s ok e p td e v e l o p i n g t h eq i x i c ii ns o n gd y n a s t yh a s i t s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p o e t r yo ft h ep r e v i o u s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c t i o n t w o a n a l y s i s t h ee m o t i o no ft h en i u n v p r o t o t y p e c h a p t e rf o u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q i x i c i t h e r ea r e t h r e es e c t i o n si nt h i sc h a p t e r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c l a s s i f i e dt h ei m a g e o fw o m e ni ng e n e r a l ,i ns e c t i o nt w oa b o v eo nt h eb a s i so fi n d e p t h 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w o m e n 。s 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a n dq i q i a o t h es e c t i o nt h r e ea n a l y s i st h em a l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q i x i c ii n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p o s i t i o n k e yw o r d s :q i x if e s t i v a l ,f o l k ,q 。= x i c 。= 。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p r o t o t y p e ,q i q i a o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弓l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弘茎1日期:呼、血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谱笨) 导师签名: 日期:鱼:三:! 皇 八衫 1 l 心哮 日期:毋,艘 绪论 本文选择宋代七夕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民俗学的角度 看,宋代七夕词展现了丰富的民俗风貌,对这类词进行研究,从中可看出宋代富 有风情的民俗。第二,从文艺学的角度看,牛女原型意象具有多种意义和情感模 式,宋代七夕词中既有对原型的承袭,又跳动着时代精神的脉搏。第三,从社会 学的角度看,女性是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对七夕词中反映出的女性形象 及女性乞巧心理的分析,可以见出宋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及社会地位,有助于我们 对宋代社会的家庭夫妇伦理关系的研究。 为便于论述,在此首先对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界定,本文所涉及的七夕 词包括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目的词作,以及虽无题序但是以牛郎织女或七夕 为主要内容的词作;此外,有几首词不是作于七夕当天,而是作于七夕前后几日, 因词中所写内容都与七夕相关,故本文亦把它们列入研究范围。根据统计,全 宋词中在上述范围之内的作品大约有1 4 4 首,作者约有7 4 人,其中包括苏轼、 辛弃疾、欧阳修这样的大家。 在研究现状方面,七夕词作为节序词的一种,之前的研究者在研究节序词时 对其有过零星论述一些研究主要侧重分析词中体现的民俗,并通过与史料相结 合来验证;一些研究者从节序词中体现的节日情感方面来进行探讨 。在专著方 面,黄杰的宋词与民俗中第一章专门介绍宋代节序词,其中有短小的篇幅来 介绍七夕词,也主要是将宋代七夕词与宋代民俗结合起来,以史料论证七夕词中 的民俗内容。另外,蔡镇楚的宋词文化学研究一书中也辟专章,从民俗角度 研究唐宋七夕词,但也偏向于词对节日民俗活动以及民俗传说的反映。对词中所 包含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心理特征却未作深入研究。沈松勤的唐宋词社会文 化学研究一书中也有对唐宋七夕词的论述,将唐宋词视为一种“文学一文化现 象”,从社会文化学的视域观照七夕词,但论述较为简略,针对文本的细致分析 较少。 本文立足于文本本身,对宋代七夕词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对相关文本的细致 解读与归纳综合,在论述其体现的节r 传说、节日民俗与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七 夕节日与宋词创作的互相促进作用。并从原型意象角度对七夕作品按时间顺序进 行系统梳理,进而分析牛女意象在七夕词中丰富的情感指向。此外,还从社会文 化的角度,概括七夕词中体现出的女性形象,进而深入探求宋代女性的生存状况 与社会地位。并试图分析七夕词体现出的男性意识。 国如易蓉:民俗风情画卷的展示浅论宋代节序词、薛以伟:漫谈“七夕”传说与诗词等 。如剧淑芳:节令词: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殷切祈盼、易蓉:宋代节序训抒情主题初探等 第一章七夕节及七夕民俗溯源 第一节七夕节溯源 要研究七夕词,首先应当明了七夕节这个节令的由来及其发展,七夕节与牛 女传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牛女故事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系统 的梳理。 一起源 七夕作为一个节令,其起源与星象、物候关系密切。上古时期,人们将织女 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日星纪 。同样, 与织女星相对的牵牛星也被作为时间的标志星,汉书天文志记载:“牵牛, 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说文云:“物,万物也,牛 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 。可见织女星与牵牛星在古代历法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人们之所以以牵牛和织女来命名二星,应当是由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状 况决定的,耕种和纺织与人们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不过,牵牛织女在上古时只 是对人们星辰的形象指称,尚没有被人格化,如汉书天文志记载:“牵牛 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 孙女也。 西周民歌诗经小雅大东中已经有了牛女传说的痕迹:“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此诗将天上的星与人间的耕织生活联系在一起,但二星之间尚无爱侣关系。 至战国末、秦初,牵牛与织女之间开始被赋予情感纠葛。据云梦睡虎地秦简 日书甲种1 5 5 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 娶) 织女,不果,三弃,日 书甲种3 9 3 载:“戊申、己酉,牵牛以取( 娶) 织女,不果,不出三岁,若弃 亡” ,可见,当时他们欲结为婚姻但未果。此外,上引材料还向我们透露了另 一个信息,即由于牵牛织女成婚未果,他们缔结婚姻的时间也成了婚嫁禁忌日。 由此可见,早先的牛女相会之时并不是后来人们普遍认为的良辰,相反,则是会 带来婚姻障碍的不吉之日。但是,此时牛女故事尚未真正与七夕联系起来。 二发展与定型 在汉代,关于牵牛织女传说的内容逐步演进和丰富,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心 理需求,为牛女悲剧想象一个理想的结局。汉代文献中与牛女传说相关的重要记 载有: 【汉】班【古i 撰,【膺】颜师古注:汉书第网册,律历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第9 7 5 页 圆【汉】班同撰,【店】颜师古注:汉书第五册,天文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第1 2 9 3 页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社会科学文献f i 版社,2 0 0 5 年2 月,第8 3 页 固【汉】班州撰,【店】颜师古注: 汉书第五册,天文忐,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第1 2 8 0 页 引自箫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 0 0 2 年3 月,第1 7 8 页 2 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 也 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 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成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 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牵牛织女传说的大致梗概: 1 牛郎与织女都是天上的星神,他们在七月七日相会。 2 牛郎与织女相会时,需要天下的乌鹊填河成桥,二人才能鹊桥相见。 由此可见,在汉代,牛女神话已与七月七日联系在一起,当时已经形成牛女 七夕相会的基本故事框架,爱情关系、天河阻隔、七夕相会这三项内容已经具备。 其中爱情主题的注入是关键,它使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位星神具有了人的情感和联 系。而且,牛女七夕的内容也开始逐步由分离禁忌演变为男女的良宵欢会,牵牛 织女也开始成为祥瑞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福寿吉祥。人们怀着崇敬心理,以仪 式化的方式向牛女乞愿。 东汉班固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 似云汉之无涯”,人们在昆明池附近树立牵牛织女的石像,可见当时已有将牵牛 织女拟人化的倾向。 不过,汉代的材料只向我们提供了牛女神话的大致梗概,一些具体的故事情 节,诸如牵牛织女如何结合、为何被天河阻隔等等此时尚未形成。魏晋南北朝时 期,随着牵牛织女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故事情节也日益发展演变,逐步完善。 萧统文选曹植燕歌行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日:“牵牛为夫,织女为 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一反之前的成婚未 果,首次确定了牵牛和织女的夫妇关系。自此之后的记载大多也把二者的关系定 位为夫妇。如六朝后期,梁吴均续齐谐记上对牵牛织女缔结婚姻的记载: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日:“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 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 河? 兄当何还? ”,答日:“织女暂诣牵牛。吾后三年当还”,明旦,失 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认为七月七日之夜织女嫁牵牛,二人于此夜结为婚姻。 而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则更为详细完善,不仅交代了牵牛织 女结合的原因,还更进一步记述了牵牛织女被迫阻隔的因由。七月七日这一天, o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1 0 月,第5 6 页 o 艺文类聚卷p n q ,j l 棒疟叫民月令 【梁】萧统编,【店】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1 2 8 4 页 艺文类聚卷p u 岁时中 3 也从牛女缔结婚姻未果之日变为牛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时: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 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 七日夜渡河一会。 这则材料交代了二星被阻隔的原因,即婚后织女的懒惰。荆楚岁时记引 道书对这一原因的解释则是“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 驱营窟中 。无论是因为织女嫁后“荒废织衽 ,还是由于牵牛迎娶织女时借天 帝的二万钱久久不还而造成两人阻隔,归根结底,原由都是因为家长天帝的 干涉。可见,在六朝时,牛女两位星神已被赋予人的脾性,织女婚后沉溺男女之 情而废织,牵牛欠债不还,都有着凡人的欲望及缺点。 在牛女传说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新生的传说也注入其中。晋人张华博物 志杂说下记载的乘槎通天河的神话传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 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 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 ”此人 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日:“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竞不上岸, 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 是此人到天河时也。o 世俗之人的航海者可以去往与海相通的天河,并且还能与“牵牛人进行交 流,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与之前相比明显接近了很多。 在牛女传说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另外一段故事与其掺杂着一起发展,这就是 董永遇仙的传说。关于董永遇仙故事的最早记载,见于曹植的灵芝篇,到 了干宝的搜神记,故事已初具本末: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 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 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日:“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 人谓永日:“以钱与君矣。”永日:“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 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日:“妇人何能? ”永日:“能织。”主日:“必尔者,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2 月,第1 0 9 页 罾【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版社,1 9 8 5 年2 月,第1 0 9 页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忐校证,中华书局,1 9 8 0 年1 月,第1 1 1 页 【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 i j 版社,1 9 8 4 年6 月,第2 2 6 页。原诗如下:董 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f l - j l e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 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 念之令人老。退咏南山诗,洒泪满 韩袍。 4 但令君妇为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 日:“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 不知所在。 董永在历史上或许确有其人,但在牛女神话与董永遇仙传说融合发展的过程 中,他即是凡人化的牵牛,故事的主角从天上星神变为人间孝子,天帝为他的孝 心所感动,遂派织女下凡,助他还债。在这里把天帝刻画得颇富同情之心。牵牛 身份由神而人的变化使原来神话中的星神之爱演变成了人神之恋,为牵牛织女故 事在后世的发展及定型奠定了基础。 在流传的过程中,牛女七夕相会还与一些新生传说相融合,向着更为生动和 丰富的方向发展,除了上引乘槎通天河的神话传说之外,还有缑山仙子的神话传 说的加入,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 王子乔见柏长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缑氏山头,至时,乘白 鹤在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进入唐宋以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间流 传的牵牛织女传说以现实社会为背景,故事的舞台由天上移到了人间,牵牛由天 上的星神变成了人间父母双亡的放牛郎,“神神恋变成了“人神恋”,有了丰满 生动的故事情节。牛女传说趋向完整,并最终定型。 那么,人们为什么将七月七日定为牵牛和织女相会的日期呢? 日期的确定可 能是建立在天文星相的基础上,星经中记述了织女星出现的日期:“织女三星, 在天市东,常以七月一日、六七日见东方 。据此,七月初是织女星在天市正 东方出现的大约时间,但是并没有确定是在七月七日这天。 除了天文星相的因素外,七夕节日期的确定还应当与古人对数字“七”的崇 拜有关。“七在先民心目中是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数字,“七字无处不在:正月 初七被称为“人日,源于女娲创世时第七天造人的传说;古人将日、月与金、 木、水、火、土合称为“七曜;天上最重要的星座是“北斗七星 ;庄子应 帝王中也说“人皆有七窍 、“七日混沌而死;一些小说中帝王的生日或是 神仙出现的日期常被安排在七月七日,如汉书中称汉武帝“七月七日生于漪 兰殿 ,汉武故事中汉武帝与西王母相见的时间是七月七日夜:“七月七日, 上於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日:此 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 。 由此我们推测,将七夕节定于七月七日,一定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一,中华书局,1 9 7 9 年9 月,第1 4 页 国艺文类聚卷p q 岁时中 国引自箫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3 月,第1 7 7 页 陈鼓应沣译:庄子今注今译上册,中华书局,1 9 8 3 年4 月,第2 2 8 贞 艺文类聚卷阴岁时中 艺文类聚卷凹岁时中 5 程度上是出于古人对数字“七的崇拜。 除了古人对“七 的崇拜这个因素外,另一方面也可能缘于古人对数字重叠 的喜好,这一点从大部分岁时节日的日期中可以看出。如一月一日新年、二月二 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九月九重阳节等,多选择农历月和同数 字相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从这可以看出古人对数字重叠的日期的偏爱。将七夕 节定于七月七日,应当和以上节日出于同样的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从五代到宋初,七夕节并不一定在七月七日晚上,而常在七 月六日。宋代王栋燕翼诒谋录云:“太平兴国三年( 9 7 8 ) 七月乙酉诏日:七 夕佳辰,近代多用六日,宜以七日为七夕。颁行天下。盖方改用六日之时,始于 朝廷。 宋代洪迈也认为是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下诏改六日为七日 的,他在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一“七夕用六日”条中说:“太平兴国三年 七月诏:七夕嘉辰,著于甲令。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 且名为七夕而用六,不知自何时始。唐世无此说,必出于五代耳。 固他对七夕 为何用六提出疑问,认为唐代时并无此说,必是出自五代之时。自宋代一直到近 现代,七夕定于七月七日再无改变。 七夕节在发展过程中,稳定地保持着精神内核,年年相袭,代代相传。其之 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由于在封建时代,人们时常被战乱动荡等所阻隔, 离多会少的悲剧经常上演。牵牛织女被迫分离而又一年一会的故事契合了人们的 精神情感需求,人们能从牛女相会的理想结局中获得安慰和希望。 第二节七夕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固定的节日,以及节日中特有的民俗活动,是节日之所以称其为节日必不可 少的要素。与牛女故事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一样,相关民俗进入七夕节日 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而逐步演变成约定俗成的具有仪式性的节日民俗。 七夕节日习民俗大致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发展至汉代基本定型。晋人葛洪 西京杂记卷三“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条记述了汉代宫廷中的七夕节习俗: 至七月七e l ,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受 其后校注者解释说: 百子池,汉宫内池名。或即取意诗经小雅思齐。诗中有“大姒 嗣徽音,则百斯男”之句,以歌颂周文王之妃大姒既具美德,又多子孙。“则 百斯男”即含百子之意。 国宋元笔记小说人观第五册,e 海古籍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第4 5 9 5 页 圆【朱】洪迈:容斋随笔,笔记小说人观第六册,江苏广陵古籍刻日j 社,1 9 8 3 年6 月。第2 6 0 页 【晋】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5 月,第1 4 0 贞 6 可见,汉代已有七夕节求子的习俗,而生子又与男欢女爱、男女好合的主题 密切相关。 西京杂记中还记载了汉代宫中七夕穿针的习俗,卷三“七夕穿针开襟楼 条日:“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彩女即宫女 的一种,宫中的七夕情景如此,上行下效,民间的情况大体与此类似,根据上述 所引四民月令的记载,汉代民间已有七夕穿针、拜祭织女、守夜乞愿以及曝 衣晒书的习俗,古今岁时杂咏七夕部沈俭期曝衣篇序云:“按王子阳园 苑疏,太液池边有武帝曝衣阁,帝至七月七日夜,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之,因赋曝 衣篇” 。 上述记载尽管稍显零碎,但我们也能看出,七夕之夜,人们或乞富或乞寿或 乞子,七夕民俗的内容在汉代已经大致定型。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南朝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 是夕,人家妇女结缥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 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上则材料中第一次出现掣巧”这个字眼,这说明此时民俗中已增添了乞巧的 内容。在七夕之夜,家家户户的妇女扎彩丝线,穿很细的针,并陈列瓜果,向织 女乞巧,可见当时穿针乞巧风俗之盛。也说明在汉魏以后,七夕成为主要表达女 性愿望的节日。 除了穿针乞巧之外,此时还沿袭了汉代曝衣晒书的习俗,并且使旧俗具有魏 晋时独特的时代风貌。关于曝衣,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 阮仲容( 成) 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皆贫。七月 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裤于中庭,人或怪之, 答日:“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其中注引竹林七贤论日:“诸阮前世 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世,好酒而贫。旧俗: 七月七日法当晒 衣,诸阮亭中烂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j 军也”。 七夕晒衣之俗为富贵之家提供了炫耀的机会,这从反面说明当时七夕晒衣风 俗之盛,“法当晒衣”,以致连狂放不拘的阮咸也“未能免俗,将自己的短裤 傲然挂于一片灿然锦绮之中。当然,其中不无嘲戏之意。 世说新语排调篇中的一条记载反映了当时晒书的风尚: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日: “我晒书”。 别人七夕晒书,唯独郝隆晒腹,美其名日晒腹中之书。短短数字将郝隆的癫 【晋】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 i j 版社,1 9 9 1 年5 月,第2 7 页 圆【宋】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二十六,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7 9 页 【粱】宗懔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m 版 t ,1 9 8 5 年2 月,第1 0 9 页 徐震垮校,世说新语校笺,中牛书局,1 9 8 8 年2 月,第3 9 3 页 徐震垮校,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 9 8 8 年2 月,第4 3 0 页 7 狂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曝衣晒书的习俗非常盛行,以致成为一 些人炫耀富贵及渊博的方式,这与当时文人学士讲求虚名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当 然,文人士子蔑视礼法、放荡不羁的魏晋风度也在七夕节曝衣晒书的节日风俗中 反映了出来。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为节俗演变提供了 条件。节日变得欢快娱乐,七夕节的主旋律从原来的祈求与迷信转变为娱乐,民 俗生活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在沿袭前代民俗的基础上,唐代又增添了蛛丝卜 巧的民俗情节,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 在华清宫宴游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其实,以蛛丝占卜吉凶在汉代已有, 汉人焦延寿易林未济虫中有“蜘蛛作网,以伺行旅”的记载,只是当 时尚未将蛛丝占卜与七夕乞巧联系起来。另外,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织 染署) 七月七日,祭杼 ,可见,在七夕节这天,唐代还有官府作坊的织工祭 机杼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历史传说逐步与七夕节联系起来,并加入了七夕的节 庆内容,使节日的意义更加丰富多彩。如上引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的唐玄宗 与杨贵妃七夕盟誓的故事,二人的浪漫情事与七夕佳节相融合,成为一个美妙的 佳话传说。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歌咏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七夕盟誓:“七月七 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唐玄宗和 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入诗歌,历史传说的加入更扩大了七夕习俗的影响。 唐代繁荣的社会经济固然带来了轻松愉快的节日氛围,但同时也滋长了奢侈 之风。在唐代,七夕民俗活动在民间以及都市和宫廷同样盛行,华丽地装点着都 市市民与宫廷内人们的生活。唐玄宗对七夕节非常重视,在宫中建乞巧楼,“以 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上可以胜数十人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诗人 王建宫词日:“每年宫里穿针夜,赦赐诸亲乞巧楼” ,写的就是是七夕节骊 山华清宫乞巧的盛况。 这种奢靡之风到宋代尤甚,这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关于 北宋都城开封七夕节俗的记载中可见: 至初六、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和乐、 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函【五代】t 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卜种,上海古籍 i 版社,1 9 8 5 年1 月,第8 6 页 圆引白韩养民、郭兴文著中国古代节同风俗,西安,陕两人民j ;版社,2 0 0 2 年9 月,第2 2 5 页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阴 八,中华书局,1 9 7 5 年2 月,第1 2 7 1 页 回【五代】f 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j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1 月,第9 8 页 全唐诗卷三百二,中华书局,1 9 6 0 年4 月。第3 4 4 5 页 8 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e l 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 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与此类似,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中描写了七夕时节南宋都 城临安的热闹场面,充分显示了宋代七夕节的排场与奢侈。 宋代乞巧不仅场面排场奢侈,乞巧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乞巧的形式繁多。 王公贵族多以五彩结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多用竹、木、麻杆等编成“乞巧 棚”,还有用五彩结为小舫以乞巧的。不论富或贫,豪华或简陋,喜庆的气氛是 一致的。乞巧的内容也更为广泛,从上引东京梦华录可知,当时乞巧的内容 已由单纯女子之巧扩展到了男子乞诗书之巧。 此外,宋代七夕开始流行磨喝乐,东京梦华录“七夕”条日: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 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 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 磨喝乐是佛教用语,又称摩喉罗,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乞巧条载:“七夕 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喉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 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 效颦摩喉罗”。 七夕节日民俗在发展、流传过程中,各个时代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作 为民俗学意义上的节序风俗活动,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是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 的”固。可以说,整个七夕节民俗的形成及发展流变过程,同时反映了社会状况 及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在宋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七夕风俗有了新的 变化,变得繁复和奢华,更趋向于娱乐性,极富时代气息。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牛录注,中华书局,1 9 8 2 年1 月,第2 0 8 页 【朱】盂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沣,中华书局,1 9 8 2 年1 月,第2 0 8 贞 固【朱】周 幸f :武林i 事,中困商业出版社,1 9 8 2 年3 月,第4 8 页 国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第1 7 7 页 9 第二章宋代七夕词的文本解读 第一节宋代七夕词的民俗阐释 由以上梳理可知,到了宋代,七夕节的各种传说以及相关民俗都发展到成熟 完善的地步,宋代词人们广泛撷取七夕民俗事象入词。就内容而言,宋代七夕词 首先反映了丰富的七夕传说,其次描写了七夕民俗活动,展现了乞巧的场景和情 态。本节分别论述。 一。七夕传说描写 1 牵牛织女传说 宋代七夕词从不同的角度对牵牛织女进行了描绘,其中有对牛女相会场景的 描写。如赵长卿满庭芳七夕“霞召举,鸾骖鹊驭,稳稳过飞梯”回、姚述 兆洞仙歌七夕“喜鹊儿,向织女报佳期,停机杼,草草便谐欢会”。这其 中多是简单地叙述相会环境以及过程,是词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编织的牛女相会 的浪漫场景。而在七夕之夜仰望星空的词人的内心感受,透过这些动人场景,我 们也不难体会一二。词人用一己之思,品个中情味,在同一个时刻,面对同一个 对象,不同的词人结合自己的心境体会,有着不同的感慨,所抒之情带有强烈的 个人色彩。比如,刘镇柳梢青七夕云:“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秋香。 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醺醺宿酒残妆。待付与、温柔醉乡。却扇藏娇, 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词人巧妙借用牛女故事中喜剧式的理想结局,对现实生 活中的喜剧作了衬托,使全词显得气氛热烈欢快,情趣无限。与此不同的是,范 成大在南柯子七夕中借牛女传说所表达出来的则是一种喜悦与愁苦交加的 感情,为牛郎织女相会而喜悦,为离别相思而愁苦:“半愁半喜是佳期,一度相 逢,添得两相思 。同样,赵长卿满庭芳七夕也表达了这种喜忧参半的心 情:“经年,成间阻,相逢无语,应喜应悲。 2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自从开元天宝遗事中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盟誓的记载之后,李杨的爱 情故事便与七夕节联系起来。宋代词人在七夕词中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个典故。 如柳永二郎神“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用了唐明皇与杨贵妃 初次相见,“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 之事,从而表现出恋人们在七夕 之夜定情的场景;欧阳修渔家傲“有人正在长生殿,暗付金钗清夜半”也用 此事,借“暗付金钗所隐含的浪漫情事,表达词人心中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晏几道蝶恋花“分钿擘钗凉叶下,香袖凭肩,谁记当年话 是用白居易长 恨歌中“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 。本文所一f 宋代七夕词皆f j 白唐圭章主编全朱词,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 。王利器注释:王利器推荐古代文言小说,广陵书社,2 0 0 4 年1 1 月,第7 3 页 l o 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的故事情节,词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恋 人殷殷叮嘱,提醒对方莫忘当年誓言。也有的词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一种今昔对比 的感慨,如郭应祥鹧鸪天戊辰七夕“蓬莱底事回车处,暗想当年钿合分 、 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词人在七夕之 夜遥想若干年前的此刻发生的钿合金钗的故事,不禁感慨世事变迁,岁月飘渺, 对自我生命及人生的感叹油然而生。 3 乘槎通天河的神话传说 上文已提及这则神话传说,宋代七夕词中多次引用。如苏轼的鹊桥仙七 夕送陈令举“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词中借用这则优美的神 话故事,来比喻词人与其诸位好友曾在银河微浪之上泛舟而行,仿佛真的被带入 了“乘槎泛海通天河的仙境之中,满身的“天风海雨 。通过这样的用事,为 词营造了一个缥缈脱俗的意境。又如苏轼的另一首词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 ,讲的是乘槎人回成都问严君平之事, 在这里,“成都”指代作者的故乡,通过典故表达乡思。而黄庭坚的鹊桥仙次 东坡七夕韵“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则是用此神话故事中严 君平这一人物的形象,表达一种欲归隐出世的感情,词人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写怀 抱,意思更为深入一层。 另外,有的词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一种对今昔对比、万里飘零的感慨。如 京镗念奴娇七夕“因念万里飘零,君平何在,谁识乘槎客 ,用典带有一 种时间上的流转之感,这种时间的流转之感已足够引起人们的深深思念。在感慨 之中,词人或许在思念家乡,或许想念那个梦中的伊人,这与词作上片对自我人 间三载飘零及天上七夕良宵的描写构成一个心理时空,时间意识与心理时空在词 中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4 缑山仙子的传说 这个典故在词中常和乘槎通天河的神话传说同时出现,如上引苏轼的鹊桥 仙七夕送陈令举一词中用此典日:“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 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词人称赞王子乔仙心超远,不学牛郎织 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 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词中 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 人的离思别苦。另外如吴文英诉衷情七夕“西风吹鹤到人间,凉月满缑山 、 杨无咎雨中花七夕“乘鹤缑山,浮槎银汉,尚想风流等,也均用此典。 二乞巧民俗描写 彭国忠:元祜词坛研究,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第1 4 6 页 宋代七夕词中除了对丰富的七夕传说的反映之外,对七夕乞巧民俗也有全方 位的描写。 首先是对七夕乞巧仪式的场景性描写。如郭应祥鹧鸪天戊辰七夕“罗 异果,炷名熏以及吴潜鹊桥仙己未七夕“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干 门万户 等,词中通过对乞巧时陈列香案及瓜果的描写,表达出一种场景性,使 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眼前浮现出瓜果堆盘、烟雾缭绕、虔诚乞巧的场景。 其次是人们参与乞巧的普遍性、群体性。如京镗满江红壬子年成都七夕 “见几多,结彩拜楼前,穿针女 、辛弃疾绿头鸭七夕“看人间、争求新 巧,纷纷女伴欢迎 ,以及张先菩萨蛮七夕“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 迎牛女 。从“几多 、“纷纷 、“家家 等用词可以看出参与乞巧的人数之 多、乞巧活动范围之广,寥寥数字,词人就将七夕乞巧这个仪式的群体性表现了 出来。 除了乞巧习俗,宋代七夕词中也有对七夕卜巧的描写。如辛弃疾绿头鸭七 夕:“避灯时、彩丝未整,拜月处、蛛网先成 、赵师侠鹊桥仙丁巳七夕: “花瓜应节,蛛丝b 巧,望月穿针楼外”等。 在对乞巧仪式进行描写的同时,有的词人还更进一步写到乞巧的内容,进而 表达出词人的心情。如姚述兆水调歌头七夕“殷勤拜舞,乞寿乞富乞团圆, 宜与人人愿足,更看家家欢洽,喜气满江山。在这里,词人抒写自己的内心感 情,这使他跳出了女子乞巧的狭窄主题,祈求生命长寿,生活富裕,合家团圆, 并将眼光扩展到整个社会,希望每人都如愿以偿,每个家庭都充满欢乐。另外, 张孝祥二郎神七夕“乞巧处,家家追乐事,争要做、丰年七夕。愿明年强 健,百姓欢娱,还如今日 ,所乞的也是欢娱和健康。而谢蘧蝶恋花留董之 南过七夕一词则别有新意:“持杯乞与开愁绪 ,作者虔诚举杯,祈求星神能 解开自己内心的万斛愁绪,这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内心。 在客观描写乞巧景象的基础上,也有一些词人在词中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乞 巧的不同态度。总的来看,反对乞巧之声包括三个层面。一种声音是从推理的角 度说明乞巧之无用。如郭应祥在鹊桥仙七夕一词中说:“罗花列果,拈针 弄线,等是纷纷儿戏。巧人自少拙人多,那牛女,何曾管你”,认为世人的乞巧 都是儿戏,牛女没有心思理会。无独有偶,王沂孙锦堂春七夕也表达了同 样的意思:“算人间待巧,似恁匆匆,有甚心情 ,牵牛织女聚少离多,一年一 见,正该抓紧时间享受难得的良辰美景,哪有时间和精力管这乞巧之事昵? 既幽 默又写出了新意。吴儆虞美人七夕中认为人们的乞巧行为很可笑:“垂丝 插竹真堪笑,欲乞天孙巧。天孙多巧漫多愁,巧得千般争解、劝郎留”,天孙正 为离别在即而满腹愁绪,若她当真拥有“巧”思,定能劝牛郎留下与自己相伴, 1 2 而不会被相思之苦所煎熬了,词人通过推理得出乞巧之不可信。再一种反对乞巧 的声音是把“巧 视为带有贬义色彩的机巧、投机取巧之巧,而不是技艺、心 灵手巧之巧,进而进行批判。早在论语中就有对这种巧的批判,如“巧言令 色,鲜矣仁,“巧言乱德” 。到了唐代,柳宗元的乞巧文更是借乞巧对 时态进行了深刻批判。南渡前后,这种倾向被引入宋代七夕词中,如赵长卿菩 萨蛮七夕“不用问如何,人间巧更多 ,对人世间尔虞我诈的世风的批判意 味不言自明。在对人世间机巧之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有的词人进一步对巧和拙 进行哲理的反思,抑巧扬拙,这是另一种声音。如京镗好事近次卢漕国华七 夕韵“不须乞巧拜中庭,枉共天孙悦。且信平生拙极,耐岁寒霜雪。京镗青 年时代满怀报国热情为国效力,性格刚直,不佞权贵,官拜左相,亦“不变其素 守,于国事漫无所可否,但奉行胄风旨而矣他的这首七夕词正是通过对巧拙 进行哲理的思辨,在批判机巧之风的同时,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