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二泣日期:竺兰:芏:尘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邋导师签名;遍日期:2 业i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孟子 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历代的注释家们从不同的方向上 对孟子 中的部分诠释原则做出过批注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将孟子的诠 释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深入地阐发本文试图突破这一局限,依据孟 子) 中诸诠释原则间的内在关联,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关联的理论整体 首先,本文指出,孟子诠释理论的终极依据是。惟道所在”所谓“惟道所在”。 就是指孟子诠释实践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是儒家的“道”;孟子借诠释古代典籍, 阐发他心中的价值信念和政治理念 其次,本文指出,孟子的诠释理论中同时具备两种诠释学方法一种是客观 认知的方法,即再现作者原意的方法;一种是主体逆觉的方法,即在经典诠释中 反观自心、运用直觉的方法;两种方法在孟子的“知言”原则中得到统一 再次,本文借助于孟子 中的大量例证,说明了这套诠释理论在孟子的诠 释实践中的应用 最后,本文详细说明了孟子的诠释学思想与后世的多种诠释学思想之间的关 联这种关联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 、 关键词:孟子诠释道 山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 玳p l e n t yo fi d e o l o g yo fh e r m e n e u t i c si nt h em e n c i u s 1 1 p a s te x e g e t e s j n l e :r p 删s o 黜p r i n c i p l e so fa n n o t a t i o ni n7 抛m e n c i u s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p p r o a c h b u t u pt on o w n oo n eh a sr c g a r d c dt h em e n c i u s i d e o l o g yo fh e r m e n e u t i c sa sa l li n t e g r a l w h o l et om a k es y s t e m a t i ca n dt h o r o u g h g o i n ge l u c i d a t i o n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r y st ob r e a k t h el i m i t a t i o na n dh l t e g r mt h ep r 磷p l e so fa n n o t a t i o ni nt h em e n c i u s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 i ri n n e rr i n k f i r s t l y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u l t i m a t eb a s i so f t h em e n c i u s t h e o r yo f a n n o t a t i o ni st h et o o ,w h i c hm e a n st h a tt h es t a r ta n de n d - r e s u l to ft h em e n c i u s p r a c t i c e o fa n n o t a t i o ni st h et o o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m e n c i u se l u c i d a t e dh i sv a l u eb e i i c fa n d p o l i t i c a lo p i n i o n sb yi n t e r p r e t i n gt h ea n c i e n tb o o k sa n dr e c o r d s s e c o n d l yt h ed i 训o n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 r ea r et w ok i n d so fm e t h o d so f h e r m e n e u t i c si nt h em e n c i u s t h e o r yo fa n n o t a t i o n o n ei st h em e t h o do fo b j e c t i v e c o g n i t i o n , w h i c hi st h em e t h o do f r e a p p e a n n st h ea t t t h o r so r i g i n a li n t e n t i o n 1 h eo t h e r i st h em e t h o do f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u i t i o n , w h i c hn e e d st h er e a d e r se x e r ti n t u i t i o na st h e y t 眦- r m tt h es u r f & 1 1 站t w om e t h o d s 砒m e r g e di nt h em c n c i u s p r i n c i p l eo f z h ) w t t h i r d l y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l l u m i n a t e s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m e n c i u s t h e o r yo f a n n o t a t i o nt ot h em e n e i m p r a c t i c eo f m m o t a t i o nb ys u f f i c i e n te x e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s f i n a l l yt h ed i 姻哦砒i 胁i l l u m i n a t e s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m e n c i u s i d e o l o g y o fh e r m e n e u t i c 灌a n do t h e rm a n i f o l di d e o l o g y so fh e r m e n e u t i o f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i n d e t a i l ,r o m eo f w h i c h 啪d i c t ,t h eo t h e r sa r ci n d i r e c t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翻开孟子 一书。大凡涉及诠释理论或诠释实践之处往往能够找到诗 、 书 二字据统计,孟子 引诗 、论诗) 共3 9 次o ,孟子 引书共 2 5 次雷读者不禁要问,诗 、书) 在孟子的诠释实践中为何具有如此重要的地 位呢? 这可以从外在传统与内在义理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 、外在传统:据 礼记王制所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札、乐以造士 春、秋教以札、乐,冬、夏教以诗、书”这就是说,诗 、书 、礼,乐 作为周代王官之学,是用以培养贵族子弟的春秋礼崩乐坏,王官散在民间,这 就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记载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首开私人讲学 之风,有教无类,并主要以诗、书、礼、乐为教材,自此,诗 、书 之 教广泛走入民间。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孔子说:“不 学诗,无以言”o ,。不学礼,无以立”o ,这说明了孔子对于诗、书) 的 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即在外交场合中,人们普遍引 用诗、书以说理、言志不仅如此,诗、书还被先秦儒家奉为经典, 是他们立论,言说的根据,先秦儒家正是通过对诗、书的诠释来阐明自己 的观点。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o ,孔子的推崇及儒家内部、外部的传 统势必深深地影响着他( 二) 、内在义理;儒家道统始于孔子,然而。道”在此 前的历史中并非毫无体现尚书虞书尧典、庄子天下篇等古典文献中均 有。诗言志”之说学者张海晏考证说,“对古人所谓诗言志加以现代 诠释,似乎可以说:诗通过先民的观念、情感和愿望反映了先民对生命价值和 世界意义的体认和追求”o 不仅如此,诗,书中大量记述了三代的“王道” 政治所谓。王道”就是牟宗三先生所谓的。原始的综合构造”,它既含有“道德 规范”,也舍有。政治、。功利”的因素,而且其践行的对象仅限于王者或上层政 治人物,因而。道。之一字的含义远不如孔孟那里丰富,纯粹尽管如此。诗 、 书 中所闪耀的智慧之光已足以吸引孟子的注意了 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齐鲁书牡,1 9 舛年版,第6 6 页 据学界逼论 论语季氏 同上 盂子公孙丑章句上, 张海墨tr 诗云时代一诗经) 在先秦的文化功耗,( 售国际学联合会缩,国际蕾学研究 第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鳃年版)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孟子诠释思想的终极依据一。惟道所在” ( 一)。道”的含义的历史演变及孟子对。道”的胃发 说文解字 解释。道”为:“所行道也”o ,即“道路”之意,这也是“道” 字的本义。道”在诗经) 中共出现3 1 次o ,在尚书) 中共出现3 9 次o ,绝大 多数都表示。道路”、。言说”及。疏导”例如。有栈之车,行彼周道”西中的。道” 表示“道路”,“中苒之言,不可道也”o 中的“道”表示。言说”,。九河既道,雷 夏既泽,浦沮会同”。中的“道”表示“疏导”然而,如下几处的。道”意义颇 为不同: 有倬其道,韩侯受命o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 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皇天用训厥遣,付弄四方。 此三处中的“道”即为。王道”、。治道”之意,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从“道路 的本义中引申出了。规矩”、“法则”之意;然而,之所以说它重要,乃是因为此 处的“道”中已包含了人文价值的意味,既含政治规则又含道德规范,它是西周 时期“德”的发现的体现 “道”在论语 中出现9 0 次,除了上述诸涵义外,有些地方为。教导气 。引导”之意,如。忠告而善道之“;有些地方为“主张8 、“学说”之意,如。道 不同,不相为谋”;而更多的地方则饱含着纯粹的入文价值意味,直指宇宙人生 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店出版社0 1 年版 据i 叁释学与先囊寒的意史生成,第鞯页( 麓浃汉鼎主囊;l 诠掌与人文挂会科学k 上鼻译文出 版牡2 0 0 1 年版 番港中文大学中田文化研究所。先秦两汉古鼍字素弓l 丛刊一尚书鼍字蠢号l ,譬港商务印书馆1 9 蛄 年敷。 固岢经小曩何簟不黄 诗经辅风有茇 尚书再贡 0 诗经罄之什韩宪, 回尚书拱范 尚书康王之诰 香港中文大学中置文化研究所缡先秦两投古籍逐字素引丛刊t 论语逐字素引 番港商务印书馆1 9 9 5 年版 i l 论语颜渊 1 2 论语卫灵公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源,请看以下三段文字: 子贡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幽夫子之言性与天遣,不可得而闻也。o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日:。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 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日:。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 伯寮其如命何? 。 子游日:。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束也,本 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日:。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有始有卒者,其惟 圣人乎! 。蕾 上述三段中的“道”依次表达。天道”、“世道”与“人道”三义,“道统”之。道” 的内涵至此已完备无遗论语中个别表达超越义的。道”涵义较为模糊,难以 明确归类,如“子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回然而这并 不妨碍。道”中可分解出三重含义因此正如牟宗三先生所指出的:“道之本统 只能断自孔子,前乎孔子是其预备,后乎孔予是其阐发与其曲折之实现”o 孟子对于孔子之。道”有何阐发呢? 简单地讲,一方面,孟子继承孔子从心 上指点。仁”的方法,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工夫论思想,如。养吾浩然之气。、。存 夜气”、。先立乎其大者”、“尽心、知性、知天”及。寡欲”等等,从而拓展了儒 家。白诚明”一路的修养方法,进一步使。道”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能 够使人通过具体的修养实践,真切于个体生命之中;另一方面,“道”字在孟子) 中出现多达1 4 0 次o ,绝大多数都表达了超越的价值意味,从而使“道”的人文精 神内涵更加得以彰显,所谓的。天道”、“世道”与。人道”三义,同样地出现在 孟子的系统中例如,“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中的“道”表达。天道” 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西中的“道”表达。世道”义,“责善。 朋友之道也”中的。道。表达。人道”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道” 兼含。世道”、。人道两义。其为气也,配义与道“1 中的。道。则兼含。天道”、 t 论语公冶长 论语宪闩 论语子张 固论语里仁 卑宗三。心体与性体 第一册台北正中书属1 9 6 8 年版第2 毖页 盂子素引 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2 年版 o 盂予尽心章旬下 盂子曩文公章句下 t 盂予嵩壹章句下 孟子公孙丑章旬下 l l 盂子公孙丑章旬上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世道”及“人道”三义以下笔者就借孟子) 中的文旬详尽解析“道”的三 重含义 ( = ) 。道。的三重含义 面对佛老之学的挑战,唐代的韩愈曾提出。道统”之说。道”涵盖着儒家的 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标准和情感诉求推敲起来,儒家哲学中的。道”具 有三重含义,即为亘古不易的。天道”、济世救民的“世道”与立身处世的“人道” 先说“天道”。天道”是从纯本体层而言的,它是纯粹的实体,是“於穆不 已”的本体自身或“第一义。( 牟宗三语) 的道对于“天道”,我们无法对它做 出本质性的规定,因为它自身便是本质、便是根本,我们只能从侧面将其描述为 。唯一”,“永恒”、。无形无象”、。无善无恶”、。即动即静”及“体用一如”等等 “唯一”、。永恒”是作为本体的一般特征,“永恒”正所以说明其亘古不易的特征; “无形无象”是标明其与现象界万事万物的区别;。无善无恶”就是“至善”,经 验层面的。普”总是与。恶”对言,称其为。善”,以言其相对义,而本体则是不 存在对立面的;“即动即静9 是说。天道”本体自身虽。寂然不动。,而其发用流 行却“感而遂通”;“体用一如”是说体用分设只是分析说明的需要。实则体用关 系是圆融相即的在孟子的系统中,。天道”本体内在于人心之中,直接与心性为 一,“本心”或“良知”也就是天道本体。因此,本体的刨生妙用恒伴随着我们的 直觉,妙用与直觉可以分说,也可以合起来讲,它们在实践中是“不二”的关系 牟宗三先生说:“仁有二特性,一日觉,二曰健”此说真可谓神来之笔,凡道 德直觉未丧失者,俱可由此。即用见体”,契悟天道 道德直觉是时时均在发用流行的,故孟子可于人的“四端”处指点。性普”, 然而。天道”本体及其大用的。清晰朗现”或者说修行者的“豁然贯通”却往往 主要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之中一是在。息心止欲”的极清静状态下,“息心”指 放下一切思虑、计度,。止欲”指断除一切激情、欲望。此时修行者便可于内心深 处涵养出。端倪”l 二是在道德实践的活动积累到相当程度的情况下,此时人的胸 中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强烈的道德情感;三是在外在环境恶劣个人命运多舛的 情形之下。有的人会想到以道德行为回应命运、担当责任。这便是。忧患意识”, 在。忧患意识”的触引之下,容易促成当事人的顿悟大概。息心止欲”、。默坐 澄心。一类的工夫最是。直”悟天道的方便法门;而凡。致良知。一类的工夫则 阜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台北正中书局1 9 鹋年版第3 4 6 页 6 山东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i i i _ _ _ _ - _ _ _ _ - _ - _ _ _ - _ _ _ _ _ - - _ _ - _ l _ _ _ _ - _ _ _ _ _ _ - _ _ _ _ - _ - _ _ _ - _ _ _ _ 一 必然要关涉至经验层面,此峙直觉伴随着。情”而出现,。天道”则通过。世道”, 。人道”而透显,我们虽可由应迹当机的发用上契,然而这却并不直接 圣人之道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超越追求与现实关怀并重,如果只 说。天道”,。道中庸”便没了落脚处;人生于天地之间,处处离不了人生日用, 故而也必然要连着“气化”一起说。世道。与。人道”。天道”与“世道”、“人 道”是体与用的关系,二者的贯通、合一之所以是可能的,关键就在于儒学具有 本体论、宇宙论合一的特色;作为本体的。天道”与现象界并非二重化的,借用 牟宗三先生的话来说,本体是具有“活动”义的这也就是说,“天道”本体具有 。生化创造”及“道德创造”的功能因此,“天道”本体虽是超越的,但并非隔 绝的,它总要发挥其功用,从客观层面而言,它展现为。生生4 之用;从主观层 面而言,它产生出具体道德法则,展现为现实道德实践在本体论问题上,孟子 采取。道德的进路”毋,因此,本文主要立足于本体的。道德创造”义论述有关问 题。 “天道”本体的发用流行接触到经验层面的不同环境因素,会应迹当机显发 不同的道德法则,此。道德法则”即康德所谓的“先验道德律”,也即牟宗三先生 所说的“第二义”的“道”,其内容包括这里的“世道”与。人道”。第二义”的 “道”是具体而普遍的,它由经验层之迹或机所引发,从而具有具体性:相同的 经验层之迹或机只能引发相同的道德法则,从而它又具有普遍性故此,牟宗三 先生说:。自应迹当机言,是特殊的而所发之律则则总是易地则皆然之普遍的, 此是具体的普遍,而非抽象的普遍”o 。世道”与。人道”是。道”在社会历史、 宇宙人生中的具体体现,正是对这一面的发现和重视避免了儒学走向虚玄而荡、 沦于空寂 虽然同属于。第二义”的。道”“世道”与。人道”仍可分说世道是指本 体的发用流行与经验层面的时、势因素相接,所呈现的济世救民之“道”时指时 机、机会,这里特指社会历史发展的各项条件总和;势指情势、形势、趋势这 里特指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民心所向时势不同,。世道”各异,在古代。 逢治世则当忠君护国,逢乱世则当揭竿而起;在现代,则当推行民主政治然而, 无论。世道”为何种内容,皆为。天道”本体的发用流行;因此。将儒学视为一 种僵化的意识形态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人道”是指本体与经验层面各单个个人 牟宗三t 中田雷学的特质 。台湾学生书局,1 9 酷年版第5 2 页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台北正中书局,1 9 6 8 年版第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_ i - l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i _ i _ - - _ _ _ l l l _ - _ _ i _ _ l i l i i - _ - _ _ l l i l - i i 的时、位因素相接,所呈现的个人的立身处世之。道”这里的时特指个人的时遇、 境遇因素;位指分位,包括了个人所能担当的各种职分,既有政治的,又有家庭 伦理的、社会分工的乃至个人在宇宙中作为一名。天民”的职分时位转变,。人 道”遂变,生逢其时当如何,生不逢时当如何,在下位当如何,在上位当如何, 如此等等,圣贤在这方面有着卓越的智慧孟子盛赞孔子为。圣之时者”,就是 称道孔子在不同的时位因素下皆能取其。中道”而行 另外,时势也好,时位也罢,均属知识性质的因素,并非道德直觉所能直接 涵括,认识它们需要经过牟宗三先生所说的“良知自我坎陷”即道德心为了成就 知识,自觉地后退一步,从而转出知识心;在认识把握时势、时位因素的前提下 经历由经验到超验的飞跃,方有“世道”、。人道”可言前文中所说的“应迹当 机”中的。迹”与“机”即指这里的时势因素或时位因素静处体悟所生发出的 直觉只能为人的行为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而唯有掌握了相应的时势因素或时位 因素,“天道”本体的发用流行方能显发为不同情境下的具体道德法则以。助人” 为例:静处体悟使某人验证了善的绝对性,自觉了。成己”、“成物”的道理,此 人自然也就懂得了应当助人的道理但是如何助人,助什么人,单靠闭目冥想是 找不出答案的这就需要了解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需要什么、他与此人处于 什么样的关系之中。乃至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方面统统包括在时势因素或 时位因素之中在了解掌握以上种种知识、经验因素的基础上,直觉自身方能为 此人提供一个完备、具体的道德法则,这便是“应迹当机”尽管道德法则关涉着 知识因素,但其本身决非知识,它恒是“天道”本体的发用流行,并可为我们的 直觉所自觉的 。道”的三重含义在孟子 中有充分的体现,自始至终贯穿于孟子的思想 体系之中孟子 载。 孟子日:。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 周。卒于毕郅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固,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在这里指出。舜与文壬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然而他们的行 为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孟子由此启发人们去认识、发现圣贤内在标准的统一性 。揆一指尺度、道理,道路,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内在标准圣人们的内在标准是 t 孟子万章章句下 孟子鼻羹章旬下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什么呢? 不言而喻,它只能是。道”我们知道,“世道”与。人道”虽然是普遍 的,但却是。具体”的普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又具有某种特殊性,因 此,泛泛地说到“一”,应该就是特指那个亘古不易的。天道”本体自身。唯一。 是其必然属性孟子 载: 齐宣王同日:。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 。巨弑其君可乎? 。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 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这段对话中,齐宣王试图将孟子心目中的圣人商汤与武王丑化成弑君而不 忠的臣子,以此刁难孟子,而孟子则巧妙地为二王正名,暗示了类似的事件在不 同的条件之下有着不同的意义,不能一概而论在太平盛世之中,幸遇有道明君, 为人臣者自然应当尽忠职守,以护国保民为己任;可是如果碰到衰世、乱世,遭 遇无道昏君,此时汤武式的革命反面成为合宜的。这獯差异也就是济世救民的。世 道”的差异,时势不同,自然。世道”各异与此类似,论语里“道之将行。、 。道之将废”中之“道”就是指孔子所体认出的那个时代的“世道”另外,孔子 之所以将“道”的行与废归之于命,是因为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应然”与“实然” 的差别,所谓“世道”仅是从应然层面而言的,应当做的事情在实际上未必做得 成孟子载: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日。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 伤其薪木”寇退,则日:。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日:。待 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 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日:。寇至,圭去诸? 。子思日:。如饭去君 谁与守? 孟子日:。曾子子思同道f 子,师也。父兄也子思,巨也,微也 曾子,子恶异地则皆然。 曾子与子思在类似的事件发生时,做出了各自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举动,然而孟 子却指出他们的行为都是合乎道义的文中。曾子、子思同道。的。道”,实指。天 道”只有。天道”本体自身才可以直接说“同”,而其发用流行则常显具体性。寇 至”是曾子与子思所面临的相同的。时”的因素,而“师”与。父兄”是曾子所 孟子集惠王章句下 圆孟子一娄章句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处的。位”,“臣。与。微”是子思所处的。位”。天道”本体发用流行至经验层 触发不同的时、位因素时,当机显发不同的道德法则,从而便会有曾子、子思。人 道”之不同。曾子、子思异地则皆然”是说一旦将二人的。位”置互换,二人便 会做出类似于对方的行为,这句话实际上点明了。人道”的普遍性具体的普 遗前文曾说过,。王道”的特点之一在于其践行对象的有限性,其实经过大段 文字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王道”也可以说是。人道”的一种一。王者。 的人道;而论语 、孟子中多次出现的。君子之道”则为。君子。自处的。人 道” ( 三) 。惟道所在。的原剐 “惟道所在”一词并非孟子 一书中的原有词汇,然而孟子 中有这样 一段文字: 孟子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9 言必信,行必果是普通道德规范的要求。而孟子则在这里提出了一种超越普通道 德规范的更高原则。惟义所在” 。义”是什么呢? 简言之,。义”也就是道德法则,但结合孟子整个的思想体 系,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义”既不是源自书本,也不是源自社会习俗,而是由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工夫所透出关于“尽心、知性、知天”,一般性的 解释是这样的:只要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 是善的:而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知。天命”了在孟子的系 统中。心与性通而为一,但孟子并未明说心、性、天是一;由其。尽心、知性、 知天”的工夫我们也只能推测孟子认为心性与超越的天命之间存在着某种犀通 但孟子还说过这类的话:。万物皆备于我矣”o ,这类话既可以理解为说明主体道 德直觉所具有的感通、遍润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说明主体内在心性与宇宙生化 本体的同一性结合儒学发展的全部脉络,本文还是倾向于采纳后一种看法,即 认为孟子所说的心、性、天均具有存在的意义,它们是同一本体的不同侧面,即 。天,是客观的、本体宇宙论的言之,心性则是主观的,道德实践的言之” 因此,孟子的。义”是具有本体性内涵的:也惟因其具有本体性。故而它才能够 超越经验层面的普通道德规范,比普通道德规范更道德、更合理作为本体及其 盂子离娄章旬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 囝牟宗三l 心体与性体,第册,台北芷中书局1 9 鹋年版,第2 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用流行道德法则的圆融合一,这里的。义”也就是。道”;孟子曾明言:。其 为气也,配义与道”。,。义”与“道”并列,足见二者能够相互替换在中国哲 学的传统中,“道”较之。义具有更多的价值意味与更高的境界形态,因此,将 。惟义所在”的。义”替换为“道”。会使之更有力度和涵盖性 “惟道所在”不仅是孟子立身处世的原则。同时也是孟子诠释思想中的重要 原则。“惟道所在”作为诠释原则,就是指诠释者在诠释过程中,以。道”为出发 点、最高标准和终极依据孟子以自身对于“道”的体悟去理解古代典籍中的思 想,同时他诠释古代典籍的目的是论证心中之“道”;在孟子看来,古代典籍是“道” 的载体,是悟“道”者的言行与思想见解的记录不可否认,孟子所推崇的古代 典籍尤其象诗经,其中许多内容未必合“道”或与“道”无关,例如诗经 中常见的“怨妇诗”,然而这对孟子的诠释理论并无妨碍孟子的诠释目的在于阐 发“道”,作品的原意并非第一位的,己意与原意不符,诠释者可以赋予言辞新的 解释;这种做法不应当被视为对于作品的背离,而应当看作一种“创造性”的诠 释,看作对于作品意义的改铸王阳明咏良知诗日:“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 总在心。”母在这里,我们可以说,“道”就是孟子的诠释理论及诠释实践的。定盘 针” 下面看几条孟子对“惟道所在”诠释原则的应用。孟子 载: 孟子曰:。以力假人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 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 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 思不服此之谓也”。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孔颖达对原文 注释说:“武王子镐京行辟雍之礼,自四方来观者,皆感化其德,心无不归服者”田, 可见,这几句诗记述了武王能够使周围众多的人受到感化的史实齐诗 的注释 说:。武王之伐殿也,执黄钺,誓牧之野,天下之士。荚不愿为之用。,其所述 历史事件与毛诗不同,但二者对诗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则相去不远孟子将诗 的意义普遍化、抽象化了,由具体的。服武王”至。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0 这样诗就由言“事”转化为说“理”。由具体的。王道”例证转化为。王道理念 盂子公孙丑章句上 王阳明全集卷二井囊= 咏良知四t 示请生 缸旗出版牡。1 9 9 g 年版 孟子公孙丑章甸上 固毛诗正义 。事掌勤主簟北京大学出版牡1 9 9 9 年版第1 0 5 3 页 王先鼍,诗三塞义集琉中华书一。1 9 6 2 年版第8 7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引诗以说明其。王霸之辨这就体现了孟子对待诗经,诠释的一种态 度,即重视诗文中所展现出的。道” 再看孟子对“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的辩证否定孟子 载: 万章问日:“诗云:娶妻如之何? 越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幂告而娶,何也? 。孟子日:“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出自诗经齐风南山 ,郑玄笺云:“取妻之札。议 于生者,卜于死者。此之谓告”,男子娶妻应先与父母商量,这是古代男子的娶 妻之礼然而,就舜而言,行吉礼就。不得娶”,。不得娶”则“废人之大伦”孟 子以“如告则废人之大伦”的说法辩证地否定了娶妻。必告父母”的观点相对 于古礼,孟子标举出更高的标准。人之大伦”,以伦理的优先性否定徒具形式 的古礼,这反映出孟子在诠释过程中运用“道”。人道”的原则对诗文进行 判断、取舍 “惟道所在”原则的应用,最鲜明地体现在孟子的创造性诠释实践中孟子 的创造性诠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作品原有思想内涵进行扩充、升华,二是越 过作品原意,直接赋予其新解先看第一种情况孟子) 载: 孟子日:。不仁者可与吉哉2 安其危而利其,乐其所阻亡者不仁而 可与害,则何亡困致家之- j h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日: 小予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 侮之;家盛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 自伐。而后人伐乏1 太甲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在尚书商书太甲 中为。天作孽。犹 可违;自作孽,不可遭。活”表示“生存”。“追”表示“逃脱”,无论二者如何 取舍,对于言辞大意都无太大影响。故而本文对于二者的真伪正讹不予讨论孔 安国在太甲 中注释说:。孽,灾追,述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 孔鬏达正义说:“此太甲自悔之深,敏言自作甚于天灾耳”,表示这两句话表达 了太甲对于自身过失的痛切悔悟、深刻反省孟子借这两句话来说明。人必自侮 盂子万簟章旬上 毛诗正义 t 事学勤主缠北京大学出敝杜1 9 斡年版第3 “页 孟子矗安章旬上 尚书正义 事学勤主,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曲年版- 第2 l i 页 同上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n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的道理,就在其 。自责”、“反省”原意的基础上引申出更深一层的哲理,即一切耻辱、灾祸本起 于自身,凡事都应先从自身找原因这是孟子基于儒家道德原则对尚书 原文 所作的创造性诠释,体现了“惟道所在。的诠释原则再看孟子创造性诠释实践 的第二种情况盂予) 载: ( 万幸) 曰:。敢同招虞人何以? 。( 孟子) 日:。以皮冠庶人以旃。 士以旃,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 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 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几也诗 云: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口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出自诗经叫、雅大东。对于“周 道如砥,其直如矢”。孔颖达疏日:“如砥,贡赋平均也。如矢,赏罚不偏也”o , 对于。君子所履,小人所视”,郑玄笺云;。此言吉者天子之思厚也,君子皆法效 丽履行之;其如砥矢之平小人又皆视之、共之无怨”印可见,这四旬诗的原意 是用来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孟子所谓。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 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是指诸侯召见君子时应待之以礼义;孟子用诗经 中的言辞说明这一观点,就赋予了。周道如砥”等四旬诗以崭新的含义这一含 义与其原意之问无疑相距甚远在这里,盂子以儒家的。礼义”原则对诗经 原文做出了大胆的诠释,鲜明地体现了。惟道所在”原则。 “惟道所在”的诠释原则源于孔子论语引诗) 9 处,论诗) 1 1 次, 引i 书2 次,论书) 1 次,o 对孔予引论诗、书之处进行分析,便不难 发现“惟道所在”原则在其诠释实践中的应用。论语载: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o 孔子说,由他所删定的诗经三百篇,有一个总的特点,就是。思无邪”。思 无邪”语出诗经鲁颂弱,近人匡亚明说:“思无邪,本是鲁颂嗣) 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 思系虚词,吆喝声, 邪 同斜,合起来即呕唷i 不要乱跑l ) ”o 在孔子的诠释下,。思”作。思想 盂子万章章句下 毛诗正义 李学勤主。| 匕囊丈掌出版社1 9 年版。第7 7 9 页 同上 回据诠释学与先蠢素的意义生成 ,第鹳页( 袭洪汉精主簟t 诠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上毒译文出 版社,2 0 0 1 年版) 论语子张, 暮亚明,孔子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4 9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无邪”指。正大而不淫邪”;。思无邪”就表示。思想正大而不淫邪”。思无 邪”既是孔子删定诗经 的标准,也是他对诗,三百思想内涵的评断“思无 邪”的标准是否就是儒家。道”的标准,仅凭此一饲还难以判断,再看论语 中如下两处诠释实践论语 载: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飞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 与? ”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毒 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2 ”子日: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日:“起予孝商也! 始可以言诗已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孔颖达疏日;“治骨曰切。象日磋, 玉日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也。由。表示 这两句话的原意是借治理玉石形容君子的自我修养过程。子贡用这两旬诗比喻由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提升。就从诗中引申出了道 德修养应“精益求精。的道理孔子对这一诠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椰,原意是形容庄姜之美的。孔 子对其傲出新的诠释,即。绘事后素”。意思是绘画先要有好的质地。然后才能施 以五彩,孔予大概是想以此暗示、比喻。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子夏领会了孔子的意思,同样得到了孔子的肯定由此两例可见,孔予是在 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诠释诗经 中的言辞,这一标准应当也就是儒家 。道”的标准 “惟道所在。的原则同样存在于先秦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萄子的诠释思想中 在苟子 一书中,大概也存在着一个含有。本体”意味的。道”例如他说:。万 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这 样的“道。很可能具有本体意义关于这个。道。的具体内涵,荀子说:。道也者 何也? 扎让忠信是也”l 可见,道德伦理即。礼义”也是葡子之。道“的具体内 涵一方面作为本体。另一方面也作为道德法则,这二者的关联或合一是孟子之 。道”与苟子之。道”的相似点 论语学葡 圆论语八静 毛诗正义事学赫主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敝。第2 1 6 页 今本毛诗只有翦两句王先鼍三搴诗义集琉 认为,鲁诗有三句 葡子天论篇 萄予虽离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苟子对。道”( 礼义) 与诗 、书 关系的论说,突出地说明他的诠释思想 中也具有。惟道所在”原则苟子载: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誓诗1 书 鬈礼、鬈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鬈礼言 是,其行也;鬈乐言是。其和也:鬈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鬈风之所以 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l 小雅之所以为誓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 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鬣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 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是诗) 、书 、扎 、乐 的旨归,诗 、书 、礼 、 乐 是。道”的体现,其问只是体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道”与诗 、 书) 之间优先权的问题,苟子则明确表示: 隆礼义而杀诗,书o 这句话意味着,当“道”( 礼义) 与诗、书之问发生冲突时,当诗 ,书) 的说法不合于“道”时,一律以“道”为标准、为转移,通过“道”给予诗 、 书以新的意义 当然,苟子之“道”与孟子之。道”也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 先,同样作为本体,苟子之“道”是实在,而孟子之“道”是实体作为实在的 “道”与现象界是殊隔的,其自身不能直接地体现为道德实践的行为,只有在人 通过认知活动把握了它之后,才能依之而行;作为实体的。道”则不然,它为人 的直觉所直接把握,且常在日用伦常的细微处不容已地涌现出来,体现为醉面盎 背的道德行为。在此,本体界,现象界一体无隔,彻底打通其次,二人对。道” 的认识方法不同萄子提倡一种。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实质上,这仍是一种 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要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置,主体在一种虚 静的心态下去认识作为外在对象的。道”,此时的。道”是以“知识”的形态出现 的孟子则是通过一种。整体直觉”的方法,也就是中国哲学常说的“顿悟”这 种认识方法是主体、客体圆融为一的,孟子所谓。良知”并非一个寡头的直觉, 而是一种。知是知非”的能力。知”强调了直觉的一面,而。是非”则无疑是其 内容,二者是一齐呈现的。有俱有,无俱无 。 苟子效篇 0 同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诠释思想的具体原则 如果说。惟道所在。是孟子诠释思想的终极依据,体现了孟子诠释思想的本 体论意义,那么。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知 言”则为孟子诠释思想的具体原则体现了孟子诠释思想的方法论意义这四项 是紧密关联的具体诠释原则,由于诠释原则是为诠释目的服务的,所以,。道。是 孟子的具体诠释原则的意义指向,。惟道所在。与这四项具体原则之间相互渗透、 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孟子诠释思想的理论整体 ( 一)。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原尉 孟子 载: 成丘蒙问日:。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 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鲁瞍齐北面而朝之舜见瞽吱,其客有蹙孔 予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发岌乎!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日:。否,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日:二十有八载,放 勋乃租蓉,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于日:天无二e l ,民 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免三年丧,是二天子矣。成 丘蒙日:。舜之不臣免,则吾既得闻命矣誓诗 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巨而舜既为天子矣敢同瞽哎之非臣如何? 日:。是 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日:此莫非王事,或独贤 劳也故说誓诗者不以丈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 辞而已矣。l 云汉,之诗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 也孝子之至,美大乎尊素尊索之至,美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 至也以天下养养之互也诗 日:永言孝思,孝思堆嬲此之谓也 i 书 日:祗戢见瞽吱,蔓麓齐采。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这段文字记录了孟子与其弟子成丘蒙之间的一次对话威丘蒙的提问凸显出两个 矛盾:一是尧与舜关系的矛盾,二是舜与瞽瞍关系的矛盾为解决这两个矛盾, 孟子不厌其烦地旁征博引舜与瞽瞍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了政治伦理与血缘伦理 之闻的冲突,孟子在化解这种冲突时,涉及到对诗经 的诠释问题。普天之下 盂子万章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少年竖笛演奏提升训练计划
- 制造业安全保障费用预算计划
- 产业指导改革协议
- 高档商场前台接待实习报告范文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计划
- 苗木文化交流协议
- 农田作业工伤认定申请书范文
- 医疗废物运输车辆管理流程
- 青马班结业论文案例分析与范文
-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跨文化教学计划
- 2025年河南省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教育培训公司的成本控制
- 四川成都历年中考作文题与审题指导(2005-2024)
- 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24年下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电视台采编岗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全自动洗鞋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期货交易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罗莱生活公司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应用案例》9700字【论文】
- 高二生物-2025-2025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生物试卷
-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互动课堂教学设计宝典
- 2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