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寓言探微.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寓言探微.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寓言探微.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寓言探微.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寓言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寓言探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寓言探微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肖捷飞指导教师:秦彦士 内容提要:先秦是我国寓言文学创作发端时期,诸子寓言异彩纷呈,尤 以庄子首屈一指。其书运用寓言的频率之高,堪称诸子翘首。据学术界 所认同庄子寓言中的有些寓言形象是从上古神话素材中演变而来的观点, 本课题从庄子寓言形象入手,联系上古神话传说,证实庄子寓言中 一些形象的确源自神话传说。这些寓言形象传承了上古神话传说“不死性” 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庄子寓言形象衍化,推演为由“自由的得道修 性观”和“无用为大用、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保身观所组成庄子生死观。 这是庄子解决人类现实社会问题反而关注自然的重要原因,由此也可推导出 庄子寓言与诸子寓言最大区别的根由。因此本课题作为庄子寓言与 神话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探研,无疑是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本课题分作六章。第一章首先对庄子寓言概念作出界定,粗略比较 出其与诸子寓言的异同,并将庄子寓言按寓言形象分为鸟类形象寓言、 大木类形象寓言、神人类形象寓言、畸人类形象寓言四类。后面四章分别从 寓言形象角度探讨。第二章逐次分析庄子寓言鸟类形象中的鲲鹏、祷雏、 泽雉、意怠鸟、端鸸鸟、海鸟形象,发现这些寓言形象大体以神话传说中风 凰意象作为原型,从凤凰意象的“不死性”内蕴演化为庄子追求自由和以“无 用为大用”的生存之道。第三章先从庄子寓言大木类形象特征入手,逐 步探究神话传说中的神木意象到庄子寓言大木类形象的改造,由此可见, 神木意象的“不死性”内蕴演变为庄子“以无用为大用、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的保身观。第四章从庄子寓言神人类形象特征探究出其对上古神话传说 中神祗的巧妙采用,神祗“不死性”内蕴衍化为庄子独特的“得道修性观”。 由于畸人类形象实则是庄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另方面,与神人类形象相辅 相成。所以第五章研究庄子寓言畸人类形象。首先探究畸人类形象产生 的历史现实原因,然后从庄子创造畸人类形象的独特思维方式可见其“直接 体悟式”得道方式,由此作为庄子独特的“得道修性观”的补充。第六章是 从近年来出土文献资料研究庄子寓言形象。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 竹简中有4 4 支自题篇名盗参电的竹简,经博物馆专家确认,此篇即为庄 子夕 篇盗跖。盗跖形象作为“畸于人而侔于天”的畸人类形象。 本文所讨论的寓言形象,以神话传说的“不死性”内蕴为中心,在神话 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了横向意象丛和纵向意象丛,将“不死性”涵义分别 蕴藏于庄子寓言的鸟类、大木类、神人类、畸人类形象中,由此衍化为 由庄子自由的得道修性观和“无用为大用、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保身观所 组成的庄子生死观。 关键词:庄子寓言神话“不死性”内蕴寓言形象神话思维庄 子生死观 2 r e s e a r c h e so f z h u a n g z i s f a b l e s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s p e c i a l t y g r a d u a t e :x i a oj i e f e is u p e r v i s o r :q i ny a n s h i t h ep r e q i ne r ai st h eo r i g i n a lt i m ec h i n e s ef a b l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p r e - q i n t h i n k e r s sf a b l e sa s s u m e d e x t r a o r d i n a r i l yd i v e r s e a tt h a t t i m e e s p e c i a l l y z h u a n g z i sf a b l e s t h ef r e q u e n c yz h u a n g z iu s e df a b l e si nh i sb o o k i ss o h i g h , t h a tr i oo t h e rp r e q i nt h i n k e rc a nc o m p a r ew i t hh i m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s s u m p t i o n t h a ts o m ei m a g e si nz h u a n g - z i sf a b l e sa r ed e r i v e df r o ma n t i q u em y t h s ,t h i s t h e s i sp r o v e st h a ts o m ei m a g e si nz h u a n g - z i sf a b l e sa r ei n d e e ds t e m e df r o m m y t h s a n d l e g e n d ,t h e s ei m a g e s i n h e r i tt h e “i m m o r t a l i t y o f a n t i q u e m y t h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o u g h t h ev o l v n u t i o no f f a b l e s i m a g e s ,i t e v o l v e si n t o z h a n g z i sv i e w p o i n to fl i f ea n dd e a t hw h i c hi sc o m p o s e do f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e s o f z iy o ud ed a ox i ux i n ga n a n d w uy o n gw e id ay o n g ,c h uy uc a iy ub uc a iz h i j i a n ”t h i si sw h yz h u a n g z ir e s o r t e dt o n a t u r ei n s t e a do fs o c i e t yt os o l v et h e p r a c t i c a lp r o b l e m s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z h a n g z ia n do t h e rt h i n k e r s f a b l e sa r e c a u s eb yt h e m t h i st h e s i sr e s e a c h e si n 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z h u a n g z if a b l e s a n da n t i q u em y t h s ,t h a ti su n d o u l t e d l yab o l da t t e m p ta n do r i g i n a l i t y t 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e f i n e sz h u a n g z i s f a b l e s ,c o m p a r e sz h u a n g z i sf a b l e sw i t ho t h e rt h i n k e r s f a b l e sr o u g h l y t h e nd i v i d e s z h u a n g z i sf a b l e si n t of o u rk i n d s :b k d s ,t r e e s ,g o d s ,t h eh a n d i c a p e d s ,t h er e s tf o u r c h a p t e r s d i s c u s s ef r o mt h e i m a g e s a n g l e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a n a l y s e st h eb i r d si m a g e si nz h u a n g z i sf a b l e si nt u r n t h e s ei n v o ic e s “k u n p e n g ” “y u a n c h u ”,“z e z h i ”,“y i d a i ”,“y i e f ,a n d “s e ab i r d s ”i ti s r e v e a l e dt h a tt h e s e i m a g e st a k ep h o e n i xc o n c e p ti na n t i q u em y t h sa sp h o t o t y p ei ng e n e r a l ,t h e nt h e 3 “i m m o r t a l i t y ”o fp h o e n i xc o n c e p te v o l v e si n t oz h u a n g z i sp u r s u i to ff r e e d o ma n d t h e l i f e s t y l eo f “w uy o n gw e id ay o n g t h e t h i r d c h a p t e r s e t so u tf r o m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t r e e si m a g e si nz h u a n g z i sf a b l e s t h ef a b l ei m a g e st h i s t h e s i sd i s s g u s s e sr e v o l v ea r o u n dt h e i m m o r t a l i t y o fm y t h s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m y t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曲ts t y l e ,t h e yf o r mi n t ot h ec r o s s w i s ei m a g ec l u m pa n dt h e l o n g i t u d i n a li m a g ec l u m p ,i m p l a n t ”i m m o r t a l i t y ”i m p l i c a t i o ni n t ot h ei m a g e so f b i r d s ,t r e e s ,g o d s ,t h eh a n d i c a p e d s ,t h e r e b ye v o l v e si n t oz h u a n z i sl i f ea n dd e a t h p h i l o s o p h y , w h i c hi sd e r i v e df r o m z iy o ud ed a o x i ux i n gg u a n a n d w uy o n gw e i d ay o n g ,c h uy uc a iy ub uc a iz h i j i a n ” k e yw o r d :”z h u a n g z i ”f a b l em y t h o l o g i c a li m m o r t a l i t yc o n c e p tf a b l e i m a g ez h u a n g - z il i f ea n dd e a t hv i e w 4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盆主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 何茛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 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 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 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2 ) 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 浏览。 纠。s 论文作者签名: 溯年年月c d 日沙年年月c d 日 绪论:国内近2o 年庄子寓言研究现状 先秦是我国寓言文学创作发端时期,诸子寓言异彩纷呈尤以庄子寓言 首屈一指。其书运用寓言的频率之高,堪称诸子翘首。庄子一书尤被则是世 人盛赞。陆德明语:“宏才命世,辞趣华深。”回罗勉道释题中赞道:“风云 开阖,神鬼变换”、“古今文士,每每奇之。” 刘熙载艺概称其“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国“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固鲁迅则在汉文 学史纲要中叹服:“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因而历 来解庄、注庄者数不胜数,其学术著作更是汗牛充栋。 总的来说学术界近2 0 年关于庄子寓言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 是从文学角度探究,二类是从哲学角度涉入。从哲学角度研究庄子寓言的 学术成果在此不列举。 首先看从“寓言”角度研究的相关论文成果。尚永亮、肖波先生在2 0 0 0 年的文学( 庄子) 二十年 是对8 0 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关于庄子 研究的论文综述。综述的第三部分就是关于庄子寓言研究的概况。他们将 这类论文大致分作:关于庄子寓言成因及其价值的分类的研讨、庄子寓 言分类、庄子寓言艺术特色研究成果这三方面。其中寿涌先生在1 9 8 2 年发 表的试论形成 庄子) 诡奇风格的三大要素中就认为:庄子风格如此的 诡奇是因大胆吸收古代神话的创作精神,并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王景琳( 庄 子) 对寓言艺术的贡献 一文中认为,庄子寓言突破了前人寓言中历史故 事和社会生活两个题材领域,把笔端直指神的、鬼的和无生命的世界。张崎、 张炳成先生在试论庄子寓言个性 一文中提出了庄子寓言把“大胆把笔 墨伸向鬼神世界,创作出了千奇百怪的艺术形象”的说法。到1 9 9 4 年,蒋振华 先生在其发表的( 庄子) 寓言的文学贡献 一文中提及神话是寓言的一个来 。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 7 o 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道藏1 6 册天律: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8 2 2 5 劐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8 o 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9 o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6 1 6 - 1 7 o 尚永亮肖漉文学庄子二十年中州学刊,2 0 0 0 , 1 :9 6 - 1 0 1 o 王景琳庄子对寓言艺术的贡献北京大学学报,1 9 8 6 ,1 :1 1 0 - 1 1 8 o 张崎张炳成试论庄子寓言个性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 4 :9 3 - 9 6 o 蒋振华庄子寓言的文学贡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扼1 9 9 4 , 3 :1 - 1 8 源。 关于“庄子寓言的分类问题”,陶白先生( 庄子) 寓言研究中粗略 地将庄子寓言分为社会寓言、自然界寓言、与庄周直接相关的寓言三类。 吴怀东先生试论( 庄子) “寓言”圆一文将庄子寓言分作两类:作者有意 虚构或创作出来表明自己观点或褒贬情绪的寓言和专门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寓 言。对于后者,作者认为是包含双重结构的语言,其深层结构包含的寓意是庄 子所理解、体认的“道”的世界的展开。 2 0 0 5 年林振湘硕士学位论文( 庄子) 神话意象研究兼论 庄子) 神 话与( 山海经) 的关系 将庄子中神人、大木、鲲鹏一混沌意象与山 海经中的上古神祗、神木、鸾风形象作比较研究。此文重在探究庄子中 意象原型的神话来源,考证庄子对上古神话的改造与继承,揭示庄子与山 海经的密切关系,继而比较神话哲学与庄子哲学,找出神话哲学对于庄子哲 学的深刻源头性。此篇论文中“从神话哲学探究庄子哲学”的思维模式与本课 题有些相似。但是因为作者重点在于探究庄子寓言中的神话与山海经 的关系,所以对于神话哲学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到庄子哲学易理中去。 部分学者则从寓言史的角度对庄子寓言进行探讨。陈蒲清先生的中 国古代寓言史4 拟出庄子寓言故事1 8 1 则,并对庄子生平、庄子寓言 思想内容、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做了粗略的探讨。紧接着,公木先生先秦 寓言概论6 中对庄子寓言形象做出大致的分类神的形象、被人格化 的动植物形象、经庄子改造变形的历史人物形象、根据现实生活创造的劳动人 民形象及庄子本人形象。公木先生对这些形象的研究只停留在举例、简要介绍 阶段,对这些寓言形象的来源、成因以及庄子缘何采用“寓言”这种文体 都未作深入探究。白木松先生先秦寓言史 中把庄子寓言归入现实主义 。陶自 庄子寓言研究扬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 ,1 9 8 5 ,1 :1 * 8 o 吴怀东试论庄子寓言学术界1 9 9 8 , 3 :3 1 - 3 5 o 林振湘庄子神话意象研究兼论庄子神话与山海经的关系 学位论如保存地点:福建师 范大学2 0 0 3 o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3 o 公木先秦寓言概论,山东:齐鲁书社,1 9 8 4 o 白木松先秦寓言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弛, 2 0 0 1 2 寓言一类,并做出“庄子寓言”的定义。 这些研究先秦寓言的专著中,学者们大多徘徊于对庄子寓言分类、思 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概括阶段。对于庄子为何采用这些寓言形象,为何采 用寓言这种文体表达庄子哲学思想都未做出深层次的探究。 还有部分学者是从“中国神话”角度探究庄子寓言。7 0 年代初顾颉刚 先生的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 是当时学术界中少数 论述庄子神话问题者之一。此文着重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庄子中保留的 昆仑神话系统成分,追溯庄子思想的地域背景。 到了8 0 年代,王景琳先生、徐匀先生的庄、屈对神话传说运用之异同 文章开始涉及庄子对神话形象的改造技巧问题。 进入9 0 年代,1 9 9 5 年袁珂先生在( 庄子) 神话与寓言中认为,虽然茅 盾先生再三认为“庄子里没有严格的神话材料” ,但是由神话材料改装的 寓言却屡见不鲜。从1 9 9 8 年开始,朱任飞先生陆续发表了昆仑、黄帝神话传 说与( 庄子) 寓言等8 篇关于庄子寓言中的神话意象与神话母题的论文。 此外,潘静先生论庄子之“道”的原型的象征意义 试图用原型批评理论阐 明庄子的“道”及其象征意义。但此文停留在“集体无意识”的表层,并未推 导出“道”之原型。杨国强先生的庄子鲲鹏原型新探四则将庄子寓言文 本与神话文本中的鲲鹏神话作对比。 2 0 0 4 年扬州大学的吴小洪的硕士论文( 庄子) 寓言研究o 主要从庄子 寓言与其人、庄子寓言对孔子形象的改造、庄子寓言对世俗形象的利用、 庄子寓言形象对神话形象的借鉴、庄子人物寓言的艺术风格等五个方面 对庄子寓言进行探究。此文重点在于对庄子的人物寓言进行讨论,最 后从其艺术特征方面做出结论。 还有部分学者,从一开始就将研究的视角放在“庄子寓言与中国神话传 。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体系的融合见朱东润:中华文史论丛上海:上海吉籍出版 社1 9 7 9 : o 王景琳徐訇庄、届对神话传说运用之异同求索1 9 8 4 ,6 :1 5 3 1 5 6 o 袁珂,庄子神话与寓言中华文化论坛1 9 9 5 ,3 :8 9 9 4 o 朱任飞昆仑黄帝神话传说与庄子寓言学术交流1 9 9 6 , 5 :1 0 0 - 1 0 4 o 潘静论庄子之“道”的原型的象征意义,山两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 0 0 1 o 杨国强庄子鲲鹏原型新探韶关大学学报2 0 0 0 , 3 :2 7 - 3 1 唉小洪庄子寓言研究【学位论如保存地点:扬州大q :, 2 0 0 4 3 说的关联”角度上著述。王国维先生于1 9 0 6 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 中即由 此阐述了庄子的非凡想象力。 中国神话学先驱茅盾先生在1 9 2 9 年以笔名“玄珠”而著的中国神话研究 a b c 中就明确提出:“庄子和韩非子都有神话片断,尤以庄子为多, 今本庄子已非原形,外篇和杂篇,亡佚的很多。所以保存着的神话材料如 鲲鹏之变,蜗角之争,藐姑射的仙人,十日并出等,已经不很像神话,或者太 零碎。”? 所以在此书中他并未考虑庄子神话问题,甚至连书后附录的“中 国神话研究参考用书”中都未列庄子。 1 9 3 4 年郎擎霄先生在庄子学案中把庄子归为浪漫文学,并将其分 为四类体裁。其中把庄子一书归为保存大量神话的典籍。 该书重点阐述庄 子艺术手法的高妙之处。对庄子神话意蕴、神话与其哲学关系未涉及。 袁珂先生于1 9 5 6 年成书的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提出将先秦诸子中 的寓言复原成神话资料的新方法,庄子寓言中的鲲鹏之变、黄帝遗玄珠、藐 姑射山神人复原为神话。在1 9 8 2 年的神话论文集中,袁先生则认为:“庄 子文章中里有很多寓言,有些固然是作者本人的创造,但往往也有些实际上 是以古代神话做蓝本而改写的。” 继而他在1 9 8 8 年中国神话史中再次继承 此观点:“庄子这部书,本身就汪洋宏肆,色彩瑰丽,它的某些部分的浪漫 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古代神话是比较接近的,它当中所包涵的神话材料的零星 点滴很多,大部分转化作了寓言形式的东西。” 但是袁先生对此“实质”并未 展开讨论,且未开掘出更多的神话素材。不久,袁先生在中国神话通论中 认为:“庄子寓言,常有古神话的凭依,是古神话的改装,并非纯属虚构。” 0 1 9 9 9 年朱任飞先生出版 庄子) 神话的破译与解析 一书。全书从神话 原型破译、喻道神话解析、神话意境考察、神话结构考察等几方面对庄子 o 王国维属子文学之精神王国维遗书( 第五册) 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 9 8 3 o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 b c 世界书局。1 9 2 9 3 7 - 3 8 o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5 9 o 郎擎霄庄子学案上海:商务印书 1 碧 , 1 9 3 4 2 0 7 o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1 0 4 - 1 0 5 o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8 7 6 o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 9 9 8 o 朱任飞庄子神话破译与解析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径1 9 9 9 4 神话进行系统考辨。但主要停留于几个典型意象的探讨,对庄子寓言中的 哲学与神话哲学的共性并未深入讨论。 2 0 0 5 年叶舒宪先生出版的庄子文化解析o 一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和比 较神话学系统对庄子进行解读。该书从史前意识形态和神话思维的背景观 照庄子,从鲲鹏和混沌两种神话意象入手分析庄子内七篇的宇宙论结构, 揭示“葫芦壶壹”的母题在庄子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源流与置换形 , 式。 小结: 综上所述,从“寓言”角度研究的学者大多停留在对庄子寓言进行简 略分类、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作粗略探究。但已有学者意识到庄 子寓言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先秦诸子寓言之处在于其选取了独特的寓言形象一 一有关神的、鬼的、无生物的寓言形象。而这类学者往往把研究的目光落在上 古神话的素材的视角里。从总体上,学术界目前大多认同庄子寓言中的有 些寓言形象是从上古神话素材中演变而来的。但是这些寓言形象如何由上古神 话中逐渐演化;庄子的哲学义理是如何从这些具有古神话思维的形象中阐发而 出的问题还未继续深入探究。本课题的目的就是从庄子寓言形象入手,联 系上古神话传说,证实庄子寓言形象中确有一系列借用了某些神话中的名 称或者某个特征;而这些寓言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庄子生死观,又大多是从神话 传说中的“不死性”演绎出的。这些形象的外在特征借用了神话中的“不死的 神气”,使之变幻莫测而又气势恢宏,但真正起到点睛之笔的,恰恰是庄子将其 哲理巧妙而又不露痕迹地揉入了这层“神话外壳”,才使这些历史神话传说得以 新生,神秘而又不可捉摸,有了“哲理的仙气”。进而论证庄子寓言中的这 些形象是如何从“不死性”神话素材中演变而来的,庄子的生死观又是怎样通 过这些“不死性”形象中推演的。 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陕西: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5 第一章庄子寓言与先秦诸子寓言异同 第一节庄子寓言概念界定 班固汉书艺文志j 称:“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子力政,时 君世主,好恶殊方。是驭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 说,取合诸侯。”o ,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各思以其道易 天下”,纷纷著书立说,游说诸侯。吕氏春秋遇合中说:“凡能听说者,必 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论议者寡,恶得不苟? ”回一种能够通过形象而又生 动的言语,表达深刻的政治见解,又可隐讳地劝诫、讽喻当权者,揭露社会种 种丑恶现象的文学形式一寓言便愈来愈受到诸子的重视。 “寓言”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中。此文开篇处,庄子便对“寓言”概 念作出了一番诠释:“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学回“寓言 十九,藉外论之。” 成玄英疏为:“寓,寄也。” ,陆德明经典释:艾也如此 解释。又见说文解字释“寄”为:“寄,托也。”o 王先谦案为:“意在此, 而言寄于彼。” 由此可见,简而言之,寓言,便是寄托之言。这与庄子“藉外 论之”的解释吻合。那么“藉外论之”如何解释呢? 后世解庄者诸如郭象、成 玄英释“外”为“外人”。郭注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成疏日:“世 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 但 综观庄子,仅说全文寄托于“外人”,似乎寄托的范围过于狭窄。熊宪光、 陈劲则认为:“外即象7 ,是与抽象相对的具象。” 吴世尚云:“寓言犹易 之卦爻辞,大抵皆象也。”1 1 易传系辞上云:“圣人立象以尽言。”易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o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 9 5 4 6 2 6 o 郭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9 4 7 印庄子作者及其成书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热烈讨论并且尚未作出结论的。但大多数学者认为 庄子内 篇为庄子本人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弟子、后学等创作流传至今。本课题为了论述方便,暂且将庄子 认为 是以庄子为代表的、具有庄子哲学思想的弟子后学集体创作的。 咐于“寓言“重吉”“卮言”在庄子全文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张默生在庄子新释论述 。三言”的组成问题时认为,庄子寓言里有重言,重言里也有寓言,交互错综,因此寓言成分占十之八 九,也不妨碍重言占十分之七。 。李5 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9 4 8 o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1 5 1 o 王先谦庄子集解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 9 8 8 6 6 o 郭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9 4 7 9 熊宪光陈劲庄子命名艺术试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8 , 4 :8 3 8 6 “吴世尚庄子解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六种民国十五年唐石夥刊 7 经中的卦爻辞,承载着“假象喻意”的作用,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物象,通过 文学的具体表述,使得卦形、爻形的象征旨意更加生动鲜明。清人章学诚则认 为:“然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庄列之寓言也,则触 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昕讼。” 所以,“藉外论之”就是借具体、生动的形象寄 寓自己的思想。而这些形象本身兼具双重性能,一方面,他们具有现实生活中 某类事、某类人的基本特征,类似一种轮廓似的简单勾勒;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它承载着“寄寓”的作用,即具有创作者所寄予的其他特指、象征意味。 正是这种特指、象征,才使寓言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寓言内涵更加深广。因 此庄子中这些具体、生动而又兼具象征意味的形象便是庄子寓言形象。 而这些形象大多存在于相应的故事情节中。综上说述,本论题所研究的“庄子 寓言”概念界定为:在庄子文中,以具有寄托意义的形象,或象征性故事 来阐发其哲理的叙述方式。 第二节庄子寓言与先秦诸子寓言异同 纵观先秦诸子散文,运用寓言最多者大抵为孟子、庄子、韩非子 和吕氏春秋。这些寓言,大多都选择以历史人物或社会日常生活作作为对象, 根据其各自的政治见解和哲学思想进行创作。 孟子认为,要巩固统治秩序必须施行“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 天下也以不仁”,因此,孟子书中出现的寓言,多是现实针对性很强的。 这些寓言大多根据现实的人或事来编造故事情节,进行比喻寄托。如梁惠王 中的“五十步笑百步” 是针对梁惠王的提问,说明减少数量并不能改变事物的 本质,不从根本上改变作法,即使想“尽心”治国,终归达不到目的。这则寓 言其实隐讳地讽刺了梁惠王的伪善,揭示了其暴政的本质。 韩非子的寓言显示出极强的现实讽喻性。如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韩非 子难一中的“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 。周易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 9 8 0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1 9 。孟子,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 9 8 0 。孟子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 9 8 02 6 6 6 8 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4 这则寓言,通过日常生活故事,批判孔子美 化尧、舜的言论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 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再如外储说左上的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 信客观实际的“郑人买履”;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买椟还珠”;讽刺自命清 高、脱离社会的“田仲自恃”等;五蠹中讽刺人们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的“守 株待兔”;难一中不求实际、充满市侩气自吹白擂的“矛盾”之类。 吕氏春秋 思想驳杂,主要以儒家为主导,融合道、墨、法各家思想而 成。所以寓言内容兼收杂采。“文王处岐事纣”、“网开三面”、“及孔子问恚”寓 言所体现的思想,分明来源于儒家“保民而王”、仁爱的儒家思想;“荆弓荆得” 寓言则体现了“遗之,得之”的道家思想;“腹辩杀子”寓言则体现出法不避 亲的法治思想。 历来学者对庄子寓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赞誉。刘熙载叹云:“庄子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8 晴代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对比老 子与庄子的表达方式时也对庄子的寓言给予了准确的评价:“老子论道德之精, 却只在正文中推寻奥义。庄子辟逍遥之旨,便都从寓言内体会。” 闻一多在庄 子一文中说:“我只提到前面提出的谐趣与想象两点,你便恍然了;因为你知 道那两种素质在文艺作品种所占的位置,尤其在中国文学中,那样风毛麟角似 的珍贵。若不是他那隽永的谐趣,奇肆的想象,庄子的寓言当然和晏子,孟子 以及般游士说客的寓言,没有区别。谐趣和想象打成了一片,设想愈奇幻, 趣味愈滑稽,结果便愈能发人深省这才是庄子的寓言。” 其实,庄子寓言异于其他诸子寓言之处,正如庄子天下篇所云: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僬,不以觞见之也。以天 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o 庄子面 对丑恶、艰险的社会现实,看似主张以一种置之度外的态度对待一切,实则不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o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o 许维过吕氏春秋集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 9 5 4 o 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7 o 刘凤苞南华雪心编严灵峰无求各斋庄子集成初编( 2 4 册) 台湾:艺文印书馆,民国六十年7 - 8 o 闻一多,古典新义阐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 9 8 2 2 8 8 o 郭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1 0 6 8 9 然。胡文英在庄子论略评:“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 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 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o 所以,庄子便把摆脱现实世界束缚、顺应自然, 以求达到内心绝对的精神自由的理念寄托于寓言之中。因此,庄子寓言不再 只单单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创作原型,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创作视线转移、扩大 到了自然,希冀从大自然的生存之道中学习到乱世的生存法则。据此,庄子 寓言自然显示出与其他诸子的差异:诸子寓言大多显示出诸子从现实社会出发, 从“人”自身角度思索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但庄子寓言却明显表现了庄子 从自然视角关注以“人”为根本的社会现实问题;因而诸子寓言大多以历史故 事或现实社会中的人、事作为其创作素材,而庄子寓言则以自然为创作背 景;在独特的商宋文化风俗的侵染下,庄子一文中所独有的具有裤话色彩的 寓言,其神幻的想象,恣肆的文风,更使庄子寓言与众不同。 由此大致可将庄子寓言分为:动物类形象寓言、植物类形象寓言,神 人类形象寓言,畸人类形象寓言。动物类形象寓言、植物类形象寓言分别以鸟 类形象、大木类形象寓言为主。( 见后所附 寓言分类表) 那么,庄子 为何要将视线转移到自然,难道这仅仅是偶然情况么;为什么庄子会采用鸟类 形象、大木形象、神人形象、畸人形象贯穿全文来寄寓自己的哲学思想,难道 这些都是巧合;而且这些形象,到底将如何传达出庄子希求内心的绝对自由, 如何能够在艰险世道中保存生命? 这些问题都是下面本课题要解决的重点。下 面就先从鸟类形象、大木类形象、神人类形象、畸人类形象分别探讨原由。 附:本文涉及的庄子寓言分类表: 一、鸟类形象寓言: 鲲鹏斥鹅笑鹏( 逍遥游)泽雉( 养生主)鲁侯养海鸟( 至乐) 鲁侯养海鸟( 达生) 山木与雁意怠鸟鹅鸸鸟( 山木) 二、大木类形象寓言: 大樗与猩牲( 逍遥游) 匠石与栎社树商丘大木荆氏之木( 人间世) 山 木与雁( 山木) o 胡文英庄子独见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 2 l 册) 台湾:艺文印书馆,民国六十年5 1 5 1 0 三、畸人类形象寓言: 右师一足( 养生主) 支离疏( 人间世)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哀 驼它大瘿( 德充符)莫逆四友( 大宗师)疴偻丈人( 达生)柳 生滑介叔之肘( 至乐) 四、神人类形象寓言: 藐姑射山之神( 逍遥游) 至人( 齐物论) 圣人( 德充府) 真人莫逆 四友( 大宗师)殷阳无名人( 应帝王)谆芒遇苑风圣人( 天地) 至 人( 达生) 至人( 田子方) 圣人( 知北游) 圣人( 则阳) 第二章庄子寓言中的鸟类形象 第一节气势恢宏的鲲鹏形象 提及逍遥游篇,便不得不提及那旷世奇闻的“鲲鹏之化”寓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嵌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先见鲲、鹏之意。鲲,本指小鱼。尔雅云:“鲲,鱼子。”方诚傅注:“凡 鱼之子总名鲲。” 明方以智药地炮庄云:“鲲本小鱼之名,庄用大鱼之名。” 故罗勉道评:“故内则卵酱读作鲲。鲁语亦云:鱼禁鲲鲕。皆 以鲲为鱼子。庄子乃以至小为至大,此便是滑稽之开端。”。清杭世骏云:“鲲本 鱼子,见尔雅。其细如蚕,庄子系寓言,往往反物理而言之,故曰鲲之 大不知其几千里。犹偈所谓龟毛兔角,石女环胎,一口吸尽西江水新罗日午 打三更,皆反言以喻之也。后人不知以小为大,取以名号,其细已甚矣。” 鹏,见说文解字云:“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鹏,亦古文 风。”方以智云:“纫,古风字,楷作朋,风飞众鸟朋从。” 说文解字: “风,神鸟也。天老曰:风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 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引砥 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上古神话中有关风鸟的记载很 多。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五采鸟三名:一日皇鸟,一日鸾鸟,一日风 鸟。” 袁珂按:“所谓五采鸟,皆属风凰属之鸟。”1 1 逸周书王会解云:“西 申以风鸟;风鸟者,戴仁,抱义,掖信。”孔注:戴仁,向仁;国抱义,怀有义; o 郭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2 - 4 o 方诚傅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 9 8 0 2 6 4 0 o 方以智药地炮庄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 1 7 册) 台湾:艺文印书馆,民国六十三年7 o 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道藏1 6 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8 o 杭世骏订伪类编上海:上海书店,1 9 8 6 3 4 9 o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7 9 o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鹏即古风字,非来仪之风也。”郭庆藩庄子集释案:广川书跋宝和钟铭 通雅四十五并引司马云:鹏者风也。 o 方以智药地炮庄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 1 7 册) 台湾:艺文印书馆,民国六十三年7 o q - g 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7 9 o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3 9 6 ”袁珂神话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9 8 1 2 8 1 3 掖信,归有德之君也。”。再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 赤、黄、青,东乡。”。山海经海外西经:“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 尾。” ( 卷二,2 0 7 页) 袁珂语:“所记皆凤鸟。”。 再说“鲲鹏之化”寓言,显然受到了上古神话传说中变形神话的影响。山 海经大荒西经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变形神话:“有鱼偏枯,名目鱼妇。颛 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 与“鲲鹏之 化”相比,二者有相同之处:都有变形的过程和结果。但是仔细观察,二者的 变形又有本质上的差别。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颛顼抓住风起泉涌、蛇化为 鱼的时机,得鱼与之合体而复苏,半体为鱼,半体仍为人身,故称其“鱼妇”。 但是,庄子寓言中的“鲲鹏之化”,并未任何征兆与任何时机,全然属于“自 化”。因而这只横空出世的小鱼,不再等同于等待时机的颓顼,就在霎那问化为 风,挥动勃然而发的翅膀,直飞云霄,将庄子希望中的逍遥游境界以第一时间 最直接的形式展现给读者。然而就是这样白化翱翔的风鸟,也逃脱不了云气的 “有所待”,与其后的至人形象的“无所待”形成对比,让人先眼前一亮,后不 得不扼腕,印象深刻。无j 隆刘熙载在文概中对此处赞叹不已:“文之神妙, 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日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 飞之机者。乌知非鹏之学为周耶? ”o 第二节高洁自由的鹅雏、泽雉形象 。 t r 鹅雏”这一寓言形象见于秋水篇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 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e :“南方有鸟,其名为鹪雏,予知之乎? 夫勰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 。孔晁注逸周书四库全书( 3 7 0 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卷七4 8 o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2 9 4 o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2 0 7 o 袁珂神话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杜,1 9 9 8 1 2 9 。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认为,根据音义,庄子这段寓言中的“鲲”与“鹏”是那个“人面鸟身,珥 两青蛇,践两青蛇”的禺强的化身,同时推论出禺强是海神兼职风神。卷三2 4 8 - 2 4 9 o 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认为,根据音义,庄子这段寓言中的“鲲”与“鹏”是那个“人面鸟身,珥 两青蛇,践两青蛇”的禺强的化身,同时推论出禺强是海种兼职风神。卷三2 4 8 - 2 4 9 q 日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8 】4 鸱得腐鼠,鹉雏过之,i :而视之日:啉!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嗡我邪? ”成 玄英疏:“鹅雏,鸾凤之属,亦言凤子也。” 经典释文中引李预云:“镐雏,鸾凤之属也。” 关于鹪雏的传说,早期 可见山海经南海经: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 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镐雏。”郭璞注 “镐雏”云:“亦凤皇。”回 由此可见,鹪雏与凤凰关系密切。凤凰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一直是吉祥、 和美的象征。 。 山海经南山经: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凤皇,首丈日德,翼文日羲,背文 日礼,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