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pdf_第1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pdf_第2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pdf_第3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pdf_第4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 c p ( 结构一行为绩效) 分析框架中,产 业集中度是构成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通过影响市场行为,进而影响 市场绩效,产业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 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汽车工业,作为个规模效益显著、 前后向产业关联度极大的产业,寡头垄断的形成是其成熟的标志。发 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汽车工业要走集中导向的道路。因此,研究 汽车产业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 在加入世贸后,中国汽车产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将愈演愈烈,如何尽快 地优化其产业结构、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 本文在定性地分析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的前提下, 在核,0 部分,确立影晌因素指标,运用年鉴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线 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产业集中度的数量关系 其结果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扩张能力对产业集 中度的影响是负向的,市场容量增长率和产业政策对产业集中度的影 响是正向。在论文的最后,根据回归结论,提出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 的途径:。是完善产业政策,二是组建锥型企业集团。三是树立逆向 营销观念,开发市场需求。 关键词: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回归:进入壁垒 a b s t r a c t ? h ef r a m eo fs c p ( s t r u c t u r e c o n d u c t p e r f o r m a n c e ) i st h et r a d it i o n a lw a y t o s t u d yi n d u s t r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d u r i n gw h i c hjn d u s t r i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a so n eo f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m a r k e ts t r u c t u r e ,i n f l u e n c e st h e m a r k e t c o n d u e ta n dt h e na f f e c t st h em a r k e t 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eo b j e c to ft h i sp a p e ri s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y ,w h i c h c a p i t a l i n t e n s i v e a n dh a so b v i o u ss c a leo fe c o n o m y f u r t h e r m o r e ,b a s e do n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o f o t h e r c o u n t r i e s ,0 1i g a r c h m o n o p o l y i st h em a t u r e s i g n f o ra u t o m o b i l e i n d u s t r y ,a n di n d u s t r i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si t se m b o d i m e n t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w i t ht h ee n t r yt ow t oc h i n e s e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yw o u l df a c ei n t e n s i v e c o m p e t i t i o n a n d t h r e a t s t h e r e f o r e ,h o wt oi m p r o v e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p e t i t i o na b i l i t yq u i c k l yh a sb e c o m ea nu r g e n tt a s k t h em a i ng o a o ft h e p a p e ri st od e f i r e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t h a tw i l la f f e c tg r e a t l y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r a t eo fc h i n e s ea u t o m o b i i e i n d u s t r y ,t oa c h i e v et h a t ,t h e a u t h o ru t i l i z e st h em e t h o d so fy e a r b o o ks t a t i s t i c ,e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a n d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t h i s 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i 3o f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r a t ei nc h i n e s e a u t o m o b il ei n d u s t r y d e f i n e st h ec r i t e r i at h a tw i l la f f e c ti t sc o n e e n t r a t i o n a n df i n d s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b ym a t h e m a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m o d e l t h e n ,f r o mt h e r e g r e s s l o nr e s u l t s ,t h ea u t h o rs u g g e s t st h ep o s s i b l ew a y st oi m p r o v et h e c o n o e n t r a t i o nr a t eo fc h i n e s e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y :f i r s t ,t oc o m p l e t ea n d p e r f e c tt h ei n d u s t r i a lp o li c y :s e c o n d ,t os e tu pc o n e s h a p e dg r o u p :t h i r d , d e v e l o pn e wm a r k e t i n gc o n c e p t i o na n da t t r a c tc o n s u m e r s k e yw o r d s :a u t o m o b i iei n d u s t r y :in d u s t r ia i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r e g r e s s i o n e n t r yb a r ri e r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1 绪论 1 1 集中 市场结构是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传统s c p 分析最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产 业组织理论能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主要归因于对市场结构的开创性研 究。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 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市场结构的构成要素很多,但根据市场结构理论及 其应用的文献资料,最主要的因素是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和进入壁垒( 见图1 1 ) 。 其它的许多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归入这三者之中。 图卜1 产业组织理论s c p 分析框架 ( v i g u r e1 1s c pf r a m ei ni n d u s t r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现代经济学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这个产业的企 业行为,从而影响产业绩效。那么,如何来反映或衡量一个产业的竞争或垄断 程度呢? 人们一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与垄断程度有比较确定的关系: ( 1 ) 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愈大,企业控制市场数量和价格的能力愈 强: ( 2 ) 企业的个数。大企业的个数越多,它们联合起来的市场势力越大, 垄断利润越高;反之,则竞争愈残酷,竞争代价愈高。因此,联合的可能性愈 大; ( 3 ) 市场的容量。市场愈大,企业数目越多,大企业的控制能力相对就 较小。 简单地说,前两个因素可归结为企业规模差异,后一因素则是企业的数量。 而产业集中度概念的引入,是用来同时反应这两个因素,来决定一个行业是垄 断的市场结构还是竞争的市场结构,。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借助于市场份额来衡量行业的集中度。市场份额是指某 一企业销售额在该行业全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一一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行为一一绩效( 即s c l , ) 分析框架中,产业集中度是通过影响该产业的市场行为, 进而影响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若干家最大企 业( 通常是前四名) 的销售额等指标在整个产业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 若干家最大企业所具有的经济支配能力。一般而言,某市场中,企业愈多,单 个企业所占比重愈低,该市场的竞争程度愈高。一般而言,集中度愈高,市场 支配势力愈大,竞争程度愈低。 人们在讨论集中时,通常是指市场集中,但实际上还存在一般集中。在整 个国民经济,或者在制造业等大产业部门中,若干家最大企业( 如5 0 家或l o o 家) 所具有的经济支配能力就叫一般集中,它通过若干家最大企业的销售额等 指标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即一般集中度) 反映出来的。一般集中是测定 少数巨型企业在一国或大产业部门中经济支配力的大小,并考察这些企业对社 会政治、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于现代许多大企业都是从事跨产业经营的 综合性企业,因此,一般集中具有不断提高的重要性。 就一般集中和产业集中的关系而言,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作用范围不 同,前者是整个国民经济或大产业部门,后者是具体的特定产业。在经济发展 初期,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资源有限,企业通常把资源集中于具体产业,实 行相对单一化经营战略,与此相适应,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只研究市场集中问 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许多大企业实行跨产业多种经营战略, 这样,即使市场集中不变,甚至下降,一般集中也会提高,而一般集中会对市 场集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企业可能在竞争度较高的产业实行低价战略,而在 垄断度较高的产业实行高价战略,企业通过采取这种价格歧视战略,就能影响 具体产业的竞争环境,从而影响市场集中。因此,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着重研 究市场集中,但也重视考察般集中,特别是在分析宏观经济时,一般集中就 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由于市场是由买卖双方组成的,因此,市场集中可分为买方市场集中和卖 方市场集中。但由于卖方市场分散的特征,买方市场集中仅限于某些特殊产 业( 如军火产业) ,所以,市场集中通常是指卖方市场集中。又由于产业是从 卖方的角度定义的,因此,市场集中又叫产业集中( 见图1 2 ) 。 图1 2 集中的概念体系 产业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因研究的时间跨度和地区不同,得出的结论 也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m u e l l e r h a m m f l9 7 4 ) 与j e n n y & w e b e rr 1 9 7 8 ) 对美国( 1 9 4 7 一1 9 7 0 ) 及法国的集中度变化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期初集中度对当 期集中度的影响为负,并且最具有统计显著性。台湾学者陈正仓( 1 9 8 4 ) 对台湾 地区产业集中度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但l e v y f l 9 8 5 ) 对美国1 9 6 3 1 9 7 2 年间产业集中度的研究结果却表明,期初集中度对当期集中度变化的影响为 正。还有学者进一步研究了产业集中度的长期均衡问题,如l e v y ( 1 9 8 5 ) 首先利 用部分调整模型( p a r t i a la d j u s t m e n t ) 来研究长期均衡的产业集中度水平。 另外,已有的研究大多以制造业为对象作截面分析,也有涉及银行业,如 a m e la n dl i a n g ( 1 9 9 0 ) ,他们对1 9 6 6 19 8 6 年间美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的变 化作了研究。国内学者中,运用产业经济学方法对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做出先创 性研究的是于良春与鞠源( 1 9 9 9 ) 。他们在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 展一文中,利用资产、存款、贷款和利润等数值的c r 4 指数与h e r f i n d a h l 指数,分析了1 9 9 4 、1 9 9 6 、1 9 9 7 三年间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状况,得出我国 银行业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的结论。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空间,不同产业的集中度影响因素研究有不同的研究 内容和结论,所以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还有待深入。 1 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研究方法 1 2 1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型企业具有规模效益好,竞争力强,融资信誉高,振兴能力强和诸如采 购品两方面的优惠等优势,他们往往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有时,一个国 家经济的竞争实力不在于企业的多少,而取决于有代表性大企业集团的水平和 实力。产业集中度反映的就是产业中大型企业的作用程度。因此,通过研究产 业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产业集 中度,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本文选取中国汽车产业为实例研究,原因有三点: ( 1 ) 产业集中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汽车产业近百年来的发展,从最早的泰勒福特制大规模生产方式到现在 广为效仿的丰田制柔性生产方式,可以说是规模经济及其一系列延伸概念的实 践形式。当福特的单一品种和大规模生产方式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协调障碍和企 业外部多样化市场需求两方面的冲击,表现出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局限性。这 时,范围经济理论将汽车产业带入多角化经营的道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产 生协同效果。随着全球竞争趋势的发展,范围经济的概念逐步延伸到企业集团 的外部,出现了不同公司为了达到相同的目标而共同投入资源,然后结合事业 的某些部分而形成合伙关系,即“策略联盟”。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策略联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盟成为世界汽车主要生产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掀起了联合生产、 产能互换、联合行销、技术互换、合资、兼并的高潮。 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均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奔驰与克莱斯勒台并、宝马兼 并劳斯莱斯、三星汽车并入大宇等等,均说明汽车行业是一个不断走向集中的 行业。汽车工业生产集中化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美 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巨头外的公司在战前占有2 2 的市场份额,但在 1 9 5 3 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7 6 ,在这个比例下降的背后是一系列的企业兼 并。其他欧洲汽车生产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英国利兰( b r i t i s hl e y l a n d ) 公司是 目前唯一的国有汽车公司,它和美国三巨头的分公司在国内市场上竞争着。这 个英国主要的汽车公司的形成可以追溯到5 0 年代奥斯汀( a u s t i n ) 和莫利丝 ( m o r r i s ) 的兼并而成立的英国汽车公司( b r i t i s hm o t o rc o o p e r a t i o n ,简称b m c ) , 但6 0 年代后,除了美国分公司以外的、独立的英国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兼并。 1 9 6 0 年,4 个主要生产者占据了英国轿车生产的8 2 7 ,目前,4 个主要公司 几乎主宰了整个行业。图l 一3 说明了英国利兰公司的形成过程。 g u y 杰戈娃藏揖莱s t i利兰a c v 罗孚a i v i s ( j a g u a r ) ( d a i l m l o r ) ( r o v e l ) 【。一【一u iil i i m c 燕卫娃 利兰 罗孚 l l t _ 一 b m h ( b r i t i s hm o t o r 利兰 h o l d i n g ) l 广一英国利兰( b r i t i s hl e y l a n d ) 图卜31 9 6 0 一1 9 6 8 年英国利兰公司的形成 ( f i g u r e 卜3t h es h a p i n go fb r i t is hl e y l a n df r o m1 9 6 0t o1 9 6 8 ) 1 9 6 0 年,原联邦德国4 家主要公司拥有轿车生产能力的8 6 ,9 ,随着集中 的推进,1 9 7 3 年,同样4 家公司占有原联邦德国总产量的9 4 。其他国家如 法国、意大利、瑞典等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集中化的道路。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汽车工业成熟的标志,是汽车工业的本质特征一规模 经济。反映在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上,就是集中化。规模经济与企业组织集中 化有着相互的社会客观规定性。2 0 年代,法国有汽车生产厂家1 5 0 个,英国有 4 0 多个,意大利为3 0 多个。到5 0 年代,分别减为4 8 个、2 0 个及3 0 个。联 邦德国有汽车生产厂家2 5 个。但在6 0 年代以来,全西欧主要汽车厂家从3 4 个减到1 2 个。 根据国情的不同,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 政府干预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日本政府采取行政指导与市场竞 争相结合的措施对汽车工业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整治,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大 型组装企业为核心,一次和多次零部件分包企业为基础的、高效的垂直分工协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作体系。1 9 6 0 年,日本有包括丰田和日产在内的1 2 个汽车生产厂家,两个最 大公司丰田和日产拥有6 0 的市场份额。1 9 6 6 年,通产省开始推动产业组织 合理化,这样,导致了日产和王子( p r i n c e ) 的兼并( 1 9 6 6 年) ,以及丰田与大发 ( d a i h a t s uk o g y o ) 的兼并( 1 9 6 7 ) 。除此之外,两巨头与其它汽车生产者存在各种 商业联系,如丰田集团,既包括大发,也包括日野,而日产集团包括富士重工 和两个商用车生产者,阿奇机器( a i c h im a c h i n ei n d u s t r y ) 和日产柴( n i s s a n d i e s e l ) 。l9 7 3 年,两大集团占据了日本汽车生产的7 0 ,在两大集团之外, 只有4 个生产厂家存在,它们是独立的松田( t o y o - - k o g y o ,后称马自达) 和本 田,以及两个分别与克莱斯勒和通用有联系的公司一一三菱和五十铃。1 9 7 3 年,丰田和日产的产量分别为2 6 9 万辆和2 2 7 万辆,使它们挤身于世界上最大 的汽车生产公司之列,在日本国内大公司的排名中,也位居二、三位。 自由竞争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几百家汽车厂,混战七八十年,关闭、 兼并、转产,最后形成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鼎立的超大规模生产局 面。2 0 世纪初,美国的1 2 个汽车生产厂家曾上升到10 0 家,2 0 年代达到5 0 0 多家,但在3 0 年代,经过竞争,优胜劣汰,就减为3 0 个,5 0 年代13 个。到 了7 0 年代只剩4 家,后来变成了现在的3 家( 通用、福特及克莱斯勒) 称雄 市场,汽车产量占本国总产量的9 0 以上。高度集中的美国汽车产业,实现了 超大规模经济效益,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大厦。 ( 2 ) 加入w t o 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汽车工业不仅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规模效益显著的产 业,而且汽车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前后向产业关联 度极大,使其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部门1 。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看,高关税的保护使得在相当长时间内,国内汽车生产厂因面临短缺的市场环 境而安于进行小规模、高成本生产,并取得超额利润。暂时的产业安全来源于 国家的产业保护。但面临全球化经济的浪潮,单一的产业保护只能阻碍与桎梏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产业组织不合理及过度竞争等 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长期保护的结果。 在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加入w t o 将导致国 内汽车产品市场开放程度扩大,大量国外巨型汽车企业集团向国内倾销产品会 危及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将面临性能价格比占绝对优 势的进口汽车的冲击。在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 t o 达成的协议中,与我国汽 车工业相关的内容归纳起来有6 个方面: 汽车整车的进口税率从8 0 1 0 0 ,到2 0 0 6 年降至2 5 ,汽车零部件的 进口税率到2 0 0 6 年降至1 0 ; 至2 0 0 6 年取消汽车的进口配额; 美国汽车公司可以向中国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 美国公司将在3 年内获得全部贸易权及产品分销权; 取消国产化率的要求; 取消技术转让作为投资条件的要求。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因为美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工业体系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力最 大,所以,以中美双方协议的条款,分析和判断我国加入w t o 以后,对汽车 工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尽管我国可以利用w t o 的有关条款,在一定时期内,对汽车工业继续进 行保护,但其保护的程度和保护期限都很有限。更何况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 的支柱产业,不能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对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加入w t o 既 是发展机遇,也将产生强烈的冲击。总体来看,冲击大于机遇。汽车产业的研 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进行 大规模产业整合,重建产业内部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联系,才是中国企业扩大 规模、提高竞争力和增加抗风险能力、实现产业安全性的根本办法。 ( 3 )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早在2 0 世纪5 0 年代,著名学者a 加欣克伦( a l e x a n d e rg e r s c h e n k r o n ) 在论述后进国家的工业化及其经济发展时期强调指出,可以跨越时代而一举将 先进国家经历多年开发出来的技术和制度导入。但是出于后进国家在工业化的 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先进国家的竞争威胁,故其企业的规模,从一开始就不 得不大规模化。日本学者将这一观点称为“a 加欣克伦模式”。2 该模式是对 历史上的落后国家( 法、德、俄、美) 加速赶超先进国家( 英国) 的历程所作的 概括性总结。因此它对中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 加欣克伦探讨了与先迸国家相比,后进国家成功地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特 征。在后进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从其结构上看,首先导入的是先进国家最新开 发的产业部门的技术( 如机器制造等) ,而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 如消费品工 业部f - j )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国家主义的思想作为强有力的支撑。a 加欣克 伦模式的要义是依靠政府协助的企业大规模化,从重要工业部门开始的、通过 大举导入先进国家技术成果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基本模式,是后进国家赶超先 进国家的模式。 日本和韩国是加欣克伦模式的成功实践者,日本通过组建规模巨大的企业 集团,可以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于 是有可能与欧美列强的大企业竞争。因此,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成为支柱产 业,同样需要借鉴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 目前国外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特点有四点: 产业内部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结构。广泛的专业协作决定了在汽车产业 内部,为数不多的整车厂由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支撑,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 汽车产业中的巨型公司通过专业化与社会协作来扩大企业的协作半径,提高生 产率。 产业集中度高,表现为寡头垄断的竞争结构。汽车产业是规模经济最显 著的产业之一。瑞斯( 1 9 7 2 ) 提出,生产多种车型企业的最小综合有效规模是 每年2 0 0 万辆。目前全球达到该标准的公司只有5 家。汽车企业追求规模经济 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格局演变,厂商规模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 发展,使汽车厂商得以构造竞争优势,保证产业和企业安全。一方面因为汽车 6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工业的进入壁垒高、潜在的竞争者不敢贸然进入,另一方面,行业内的企业通 过不断的兼并,有实力的大企业总是要吃掉小企业,这样,生产越来越集中在 少数大企业手中,从而形成寡头垄断的结构。 进行国际化经营,发挥垄断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产业发展所需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产品的市场规模存在密切的关系。为了突破 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降低在单一区域经营的风险,汽车生产大国都积极利 用世界性资源和市场,进行国际化生产和营销。 组成战略联盟,共谋企业发展。汽车产业的全球化经营加剧了行业内的 竞争,各大厂商力求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共谋发展。汽车厂商在研发、营销及 生产上的战略联盟日益普遍。 因此,提升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是如何促进集中,实现 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1 2 2 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采用年鉴统计分析方法。根据近1 1 年的汽车工业年 鉴分析汽车工业集中度。我们将汽车工业按照主导产品分成汽车、改装汽车、 摩托车、车用发动机及汽车和摩托车配件。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生产汽车整 车的生产企业。由于数据取材的方便,以及汽车产品的直观性,以下提到的有 关数据及说明,如果不做特殊说明,均指汽车部分( 见图1 - 4 ) 。 图1 4 论文研究对象 ( f i r u r e1 4o bi e c to ft h ep a p e r ) 同时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数学方法,对汽车工业集中度的影响 因素进行数学分析。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量关系来分析影响汽车产业集中 度的因素,其结果具有直观性、科学性,根据回归结论探讨中国汽车工业产业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集中度提高的途径。 在采用以上方法研究时,也出现了以下困难: 在采用这些统计资料的同时,存在数据存在时间跨度不够长的问题。由于 数据搜集与获得的难度,只能依据现有的1 1 年间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短 期数据可能无法准确的反映产业长期的规律性。 同时,通过年鉴分析可以得到整个行业的相关数据,但缺乏主要企业的具 体资料,这不便于分析各大企业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以及进行国际比较,从 而增加了研究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文的研究深度。 1 3 论文框架 本文的研究主要解决了一下问题,其中第2 ,3 项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及创 新点: ( 1 ) 产业集中度理论:产业集中度的概念、测定方法和应用,以及产业 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 2 ) 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从规模经济性、进 入壁垒和产业集中度等三方面来认识我国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状况;运用数学 回归模型对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进行因素分析,找出各种因素与产业集中度的 相关系数,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影响程度; ( 3 ) 汽车产业集中度提高的途径探讨: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从完善产业政策、组建锥型集团和树立逆向营销观念、开发市场需求增长三个 方面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 具体的论文框架见图1 5 。 卵陌 架呈;鬻论2 |;n卜5图,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2 产业集中度理论 2 1 产业集中度的测定基数 产业集中度指标的测定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数,而使用不同的基数则会产生 不同的产业集中度排序。通常使用的基数包括:销售收入、员工、资产和增加 值。这四种基数是从四个不同角度来体现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都存 在不足的地方。 销售收入是最常用的基数,、唯一的不足在与它可能忽略公司内部交易,尤 其是,垂直结构的公司对市场的重要性会被低估。虽然不能完全确定包含所有 的内部交易对这类公司是正确的,但完全忽略内部交易则会对公司在市场中的 地位产生不正确的估计。 在使用员工人数时,公司的大小是通过员工人数来定义的。但通常情况下, 大公司更多的依赖资本而不是劳动力,而大公司对集中度的影响较大。如果用 员工人数来表征集中度,则会低估集中程度。 使用资产作为基数则存在与员工人数相反的问题。在计算产业集中度时, 资本密集型的公司可能会被过高估计。此外,公司的财务操作不同,或者是人 为的因素会对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带来影响。 有些学者建议使用增加值,即销售收入和企业购买的产品服务成本之间的 差额,可以作为集中度指标的基数。这种方法会因为公司的利润率和产业内部 的最终产品中原材料构成的差别而受到影响。 因为本文主要研究汽车工业中的汽车产品部分,其内部交易较少,因此本 文的产业集中度测定是以常用的销售收入为测定基数。 2 2 产业集中度的测定方法 衡量产业集中度的高低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是绝对法,二是相对法。 2 2 1 绝对法 绝对法即直接计算前几位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根据统计处理方法的不 同,绝对法又包括c r n 指数、h h i 指数和h k i 指数,以及e i 指数。 ( 1 ) c r 。指数 9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它一般是以产业中最大的n 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 的比例来表示。设某产业的销售总额为x ,第i 企业的销售额为x ,i 企业的 市场份额为s 。( x i x ) ,又设c r 。为产业中最大的n 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 则有: c r 。= 专= s , f = 1 0 1 j l 利用这一指标,根据某产业的c r l ,c r 2 c r 。数值绘成曲线,可以反映和 比较特定产业大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图2 1 描绘了a 产业和b 产业最大8 家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况。 v 鞲 盎 蝎 梧 士 峨 012345678 图2 1 市场集中度曲线企业数由大到小排列 产量 ( f i g u r e2 - 1m a r k e t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c u r v e ) 目前标准的c r 。是计算前四位企业市场份额的和。由于c r 。指标计算简单, 直观易懂,容易获得所需资料,因而它为国内外在市场集中的实证研究中广泛 应用。但该指标也存在一定缺陷:在比较两产业的集中度时,由于对n 的取值 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如在图4 1 中,若n 分别取l 、2 、3 、4 时,a 产业的 集中度高于b 产业;当n 为5 时,a 、b 产业的集中度相等;当n 取6 、7 、8 时,则b 产业的集中度高于a 产业。而且,这一指标只反映了n 个最大企业 的情况,而忽视了产业中n 个企业以外的企业数量及其规模分布情况。 在绝大多数有关测定产业集中度的文献中,往往忽视对外经济贸易因素。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界争论较大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测定在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中度问题,以及根据集中度指标对垄断企业实行政府 管制时,是否考虑国际竞争力问题。显然,上述绝对集中度测定模型是以不发 生产品进出口的封闭经济为前提的。但现代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因此, 有必要对上述模型作必要的调整。对此,尤顿( u t t o n ) 和摩根( m o r g a n ) 曾 提出一个考虑到国际贸易因素的绝对集中度测定模型3 : c r n :! 鱼二益l l o o q x + m 在上式中,c r 。为n 家最大企业的绝对集中度;q 。为n 家最大企业在国内 外市场上的销售额;x 。为n 家最大企业的出口额;q 为整个产业的销售总额; 1 0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x 为整个产业的出口总额;m 为整个产业的进口总额。 加入世贸后,由于市场的开放,产品进口和外国指投资的进入对我国产业 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贸易壁垒的取消将会 使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大量进入到我国。这种进口会使我国原来企业的市场份额 下降,产业集中度会在短期内迅速下降( 无论这个产业以前是垄断的还是寡占 的,当然除了拥有某些特有资源的产业) 。同时,其他各成员国的市场也向我 国市场开放,企业面对的不只是国内市场,而是世界市场。出口方面,企业的 产业集中度会进一步降低。 如果存在出口中性说,即国内的生产厂家的出口份额与它的在国内的生产 份额相一致,那么这个公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c r n :皇l 1 0 0 q + m 由此可见,即使入世后国内企业保持销量不变,市场容量不变,随着进口 ( 即m ) 的增大,单个厂商的市场集中度也会下降,国内厂商的市场力量因此减 弱,市场竞争程度加剧。 至于直接投资进入,情况比较复杂:1 ) 在新建直接投资进入的情况下,生 产商的数量无疑相应会有所增加。若没有垄断和竞争挤出效应,生产商的集中 度无疑将会下降:2 ) 在跨国兼并进入的情况下,若不发生产出或销售量的相应 变化,按厂商产出或销售量计算的集中率都不会变化。但是,若兼并进入导致 产量和销量的增加,将会使集中度下降。 ( 2 ) h h i 指数 h h i 即赫希曼一赫劳道尔指数,是他们二人于1 9 6 4 年提出的,记为 h h i = s i 2 z 】 显然,h h i f ( 1 一口;p l 一p ) ,贝0 结论h , 在控制风险d 为0 ,0 5 时,从方差分析3 - 6 表中得知,s i g f 牵= 0 0 0 2 ,( 1 一鲁;”一p ) ,则结论h , q = o 0 5 时,t ( 1 一昙;h p ) = t ( o 9 7 5 ;5 ) = 2 5 7 1 由系数表4 - 4 得知 】t ( c h ) j = o 5 9 25 7 1 r ( s ) i = 1 3 2 2 2 5 7 1 在参与回归的变量中,变量期初集中度和规模经济两个变量没有通过t 检验,因此 再次排除。然后选择市场容量增长率、生产扩张能力和产业政策三个变量进行二次回归, 结果如表3 - 8 3 1 0 。 结果表明,在二次回归中,整个方程和各变量系数通过了检验。最后得出的回归方 程为: c = 4 7 ,5 9 + 6 5 9 p + o 】7 9 彳0 3 g 表3 - 8 圄归统计( 二次) ( t a b l e3 - 8r e g r e s s i o ns t a t is t i c s ( s e c o n d ) ) 项目数值 m u l t i p l er r s q u a r e a d j u s t e drs q u a r e 标准误差 观测值 0 9 7 09 4 1 09 1 6 1 9 1 9 0 1 1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 c o n s t a n t ) bo 市场容量增长率m 生产扩张能力g 产业政策p 4 7 5 9 1 7 9 一3 0 6 5 9 0 1 4 0 5 5 1 0 1 5 9 1 4 4 1 一7 1 7 。5 0 3 1 5 7 7 90 0 0 3 2 5 90 1 4 2 9 8 20 2 0 2 5 4 1,0 3 9 3 2 3 结论 从回归方程的系数来看: ( 1 ) 生产扩张能力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负向,这与预期结果相反。浣明现有产 业没有利用自己的生产能力扩张来迅速占领市场,没有形成潜在企业的进入壁垒,容易 吸引新企业加入,导致产业集中度降低。究其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汽车产业的供应系 统。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所产生的新的消费热点,供应系统的扩张反映过度敏感。在诱人 的广阔市场前景的驱使下,政府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而且地方政府的反应比 中央政府要侠的多,企业对此也会积极响应。这种生产能力的扩张并非来自单个企业能 力的扩张,而主要是企业进入所产生的。另外,生产企业对短期需求反应较快,而对长 期需求却反应迟缓和失调。全国几乎每个省份都有汽车制造厂和汽车改装厂,而能够达 到国际市场上8 0 年代末9 0 年代初水平的底盘、发动机以及产品开发能力的厂家几乎没 有,而且在代表汽车工业发展先进水平的轿车生产上一直处于弱势。严重制约了汽车制 造业的技术结构升级,影晌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 2 ) 市场容量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能 力越强,体现出汽车产业的大企业越容易扩张市场,市场占有率增加,产业集中度增加。 从另一个角度很容易理解这种情况,中国的汽车买方市场依旧处于信息不足阶段,购买 信息不足,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广告宣传等营销活动,因此新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 现有企业,尤其是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企业的营销策略所产生的品牌效应具有明显的竞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争优势。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产业集中度增加。 ( 3 ) 产业政策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的,符合预期估计。1 9 9 4 年颁布的汽 车工业产业政策是汽车产业第一次主要的产业政策,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 整明确了方向。该政策已在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促进新产品开发、扩大 零部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全球化、知识经 济的来临,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企业 基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必将诱导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现新的的演变趋势。 从变量系数的绝对值看,三个变量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最大的是产 业政策,其次是市场容量和生产扩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从这三个方面探 讨提高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途径。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4 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的途径探讨 根据第三章回归分的结果,产业政策、市场容量增长率和生产扩张能力三个因素对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迸一步提高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应该从这 三方面着手。 4 1 完善产业政策 首先我们看一下主要汽车生产大国的产业政策。 美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特点:( 1 ) 由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实行的是以非产业规 划为特征的产业政策,因此它没有制定过明确和系统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美国政府通 过完善汽车工业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间的自由竞争和市场的自然选择,实现汽车工 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计划;( 2 ) 在汽车工业的产业调节过程中,美国政府只扮演规 制市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角色,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3 ) 在美国汽车工业 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时,美国政府并不干预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当它遇到危机时,政府才 开始实施保护、扶持和引导汽车工业发展的干预措施。 日本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特点:( 1 ) 体系性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之间以及各种政策 手段之间能够相互配合,表现为政府利用资金援助、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特别折 旧、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进出口配额等手段,在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组 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相关产业发展、国产化促进等方面,全方位、大力度、高度协 调地保证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2 )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汽车工业形成时期, 主要起到保护和扶植的作用;在成长时期,起到启动发展的作用;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时 期,起推动国产化的作用;在全球化发展时期,起到促进出口的作用。( 3 ) 具有长期性 和连续性。在政治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把汽车工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产业的日 本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目标,能够保持几十年稳定不变;与政策目标的稳定性相适应,一 些政策的手段( 如贸易壁垒、资金援助、低息贷款等) 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 韩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特点:在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为了把汽 车工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汽车工业发展各阶段的规划目标和支撑条 件,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政府借助政治上独裁统治领导、经济上中央集权管 理的体制,充分运用各种直接的产业政策手段,如集中有限资金、许可证制度、汽车工 业保护扶持等法令,促进汽车工业发展;政府还凭借计划性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充分 运用各种能够调节市场的间接手段,如为汽车制造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优惠税收和贷款的 政策,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汽车制造 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只当企业发展的“领航员”而不当“驾驶员”, 以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 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大多数的汽车生产企业产权为国有,因此政府与这些企业的 3 9 中圉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联系不可分割。但同时,政府的介入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又存在着矛盾,如何能在 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繁荣的同时又不固步自封,向世界水平靠近,兼顾公平与效率,将是 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立足点。 从三个国家产业政策特点可以看出,政府介入的力度从大到小为韩国、日本、美国。 美国汽车产业以自由竞争为主,主要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上。而目前中国的市场 情况并不适合采取这样的产业政策。因此,中国主要应借鉴日韩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 的作用,实施集中导向的产业政策,在不违反w t o 规则的情况下,继续扶持和保护相 对对弱小的民族汽车工业。 ( 1 ) 鼓励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缩短 我国汽车工业与国外汽车工业的差距,必须实施以汽车用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 开发为重点的产业技术政策。政府要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支持。采取与国外企业合资、合 作是一条获得先进技术的捷径,政府可以给与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 ( 2 ) 区域倾斜。针对汽车工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对汽车工业发展进行区域倾斜, 支持和限制具体的贷款、税收和股票上市措施,以便能够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空间集中 度和区际协同度。政府可以通过协调,由行业协会自行组织,进行商讨,来推进强强联 合,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最终形成汽车产业的寡占型市场结构。 ( 3 ) 改善市场环境。按照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从相关产业、税费收取等环 节改善汽车的使用环境,如加快汽车消费信贷和房车合买办法的施行、鼓励汽车消费的 贷款和税收政策、限制向汽车制造企业和消费者乱收费、乱摊派的政策法规,促进汽车 消费,以便改善汽车制造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 4 ) 加强立法。为了遏制长期存在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从布局利益出发变通执行汽 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行为,以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