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记文本分类及政论散文研究 摘要 礼记文本编撰体现了戴圣为建构新的儒家政治伦理秩序所作的努力。蕴 含其中的政治伦理与文本分类的结合,清晰地揭示出每类文本所包含的政治伦理 内涵:一、通论礼意或学术类文章深入的剖析和展示了中国士人独有的思维特点 和人生状态;二、专门解释仪礼篇章完整的展示了如何准确体认和把握“他 者的存在;三、记载孔子师生言行以及时人杂事类篇章落实了一种“文质彬彬” 的君子形象;四、记载古代制度礼节而带有考证性质的篇章利用多种繁复而细小 的物态化仪节去展现儒家士人所应具备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感。 作为承载礼记政治伦理的散文形式,其本身亦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散 文 一词文体意义的确立是在宋代,主要用于和“骈文对举的语境中。“五四” 以后文学观念的变化促使我们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散文。此后,基本上确立 了形象性、社会性、情感性这样三把考量散文的标准尺度。在此标准观照之下, 礼记中的檀弓、曾子问、礼运、学记、乐记、经解、哀公问、 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 等1 5 篇纳入进入散文研究的视野。结合礼记文本的政治伦理分类,最终曾 子问、礼运、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表记、缁衣、 儒行以共同的内涵,构成了本文政论散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得出的结论是: 它们的体式和论辩艺术基本上代表了政论散文发展的主线。 关键词:礼记文本分类政论散文论辩艺术 礼记文本分类及政论散文研究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c o n f u c i a nc a n n o nm i s c e l l a n yo fp o l i d c sp h i l o s o p h yw r i t t e n ,饱t e x t d i s p l a y e dt h ed i l i g e n t l yo fd a is h e n g i t si m p l i c a t i o no f p o l i t i c sp h i l o s o p h yu n i o n i n gw i t ht e x t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c r e a t i e das i t u a t i o n ,a n dt h i ss i t u a t i o nw a sf o u rl e v e lp o l i t i c sp h i l o s o p h y :f i r s t ,t h e t e x to fr e a s o n a b l ea r g u m e n to fr i t u a la n da c a d e m i ca n a l y s i s e d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u n i q u e t h o u g h ta n dl i f ei n a n n e rp r o f o u n d l y s e c o n d , t h et e x to fe x p h m f i e dq e i id i s p l a y e dh o wt o r e a l i z i n ga n da s s u r a n c i n g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o t h e r t h i r d , t h et e x to fr e c o r d i n gt h eo p i n i o na n d b e h a v i o ra b o u tk o n gz ia n dh i ss t u d e n t si m p l e m e n t i e da ni m a g eo fl i n e a g ep r i n c i p l e f o u r t h ,t h e t e x to fr e c o r d i n gt h es y s t e ma n dr i t u a la b o u ta n c i e n tt i m e su s e dm a n yl d n d so ft i n yc e r e m o n yi n d a i l yl i f et od i s p h y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s p i r i tm a n n e ra n de t h i c a le m o t i o n t h ep r o s ef o r mu n d e r t a k i n g 坂,p o l i t i c sp h i l o s o p h y s o ,t h ep r o s ef o r mh a dt h e v a l u eo f r e s e a r c ha l s o t h ew o r d so f “p r o s e ”c o n f i r m a t i e dl i t e r a r ys t y l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di t sm a i nf u n c t i o nw a sc o n f r o n t i n g 诵t l la n t i t h e t i c a ls t y l e a tt h ei n i t i a lp e r i o do f 2 0 c e n t u r y t h ec h a n g eo fl i t e f a n ei d e al l l a d eu su s i n gn e wa n g l eo fv i e wt oe x a ma n c i e n tp r o s e c a r e f o r l l y h e r e a f t e r , t h en a t u r eo f “i m a g e ”,“s o c i e t y ”,“e m o t i o n ”w s ae s t a b l i s h e dt oi n s p e c t a n c i e n tp r o s e f o l l o wt h i ss t a n d a r d ,t h e 饱t e x th a s11c h a p t e rw a st a l l y i n ga l t o g e t h e r b e c a u s e t h e yh a ss a m ep o l i t i c s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c yp r o s ef o r ma n da r g u m e n ts k i l lw a so l lb e h a l f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c l u ea b o u tp o l i t i c sp r o s e k e yw o r d s :c 砸t e x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p “t i c sp r o s e a r g u m e n ta r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钇暮搜p 签字日期y j 睥易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y力p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丁号够女卜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g 年占月乡日签字日期:力,脾月;日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研究 引言 西汉宣帝甘露3 年,汉王朝召开了一次历史意义重大的“学术盛会 石 渠阁会议。与会的学者有学礼的通汉、戴圣,学诗的张生、薛广德、韦 玄成,学书的周堪、林尊、欧阳长宾、张山拊,治易的梁丘贺、施雠, 治公羊春秋的严彭祖,1 治毅梁春秋的尹更始、刘向等。会议由梁丘贺提 问,诸儒回答,太子太傅肖望之平奏其议,宣帝亲自裁决评判。表面上此次会议 是探讨经学学术问题,实际上却有着更为迫切的实际需要:建立新的适合汉王朝 需要的封建统治思想。一切努力浓缩在平议毂梁、公羊的过程中。据汉 书儒林传记载:+ ( 宣帝) 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毂梁 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鞔、伊推、宋显,( ( 毂 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 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毂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 等十一人各以经义对,多从( ( 毅梁。由是毂梁之学大盛。 毂梁学在石渠阁会议后,大有取代公羊学学术正宗和政治特权地位 的趋势,这对汉代今文经学和封建专制政治指导思想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转折, 其结果有可能直接影响其后学术文化的走向。同一时间,对后世儒学有着重大影 响力的经典文本礼记也面世了。礼记“编选时间在汉宣帝甘露三年( 前 5 1 年) 以后,汉成帝阳朔四年( 前2 1 年) 以前的3 0 年中,大概在汉元帝时期。 由此看来,礼记。文本的编撰与石渠阁会议的召开就不仅仅是个巧合了:可以 说,石渠阁会议确立的新的封建统治思想正是礼记文本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 背景。事实上在后世经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礼记之所以能够逐渐取代仪 礼而成为最重要的“礼学经典,其中石渠阁会议这一历史文化背景始终是不 可小觑的重要因素。 作为参与石渠阁会议的仪礼学博士戴圣,自然是深谙其中道理所在的。 。现今流传下来以“礼记”名篇的只有两部书:一部是由戴德编撰,称为大戴礼记,共 8 5 篇;一部是由戴德从兄之子戴圣编撰,称为小戴礼记,共4 9 篇本文指称的礼记 皆为小戴礼记 。王锷c 成书考 l 硕士学位论文 是时编撰四十九篇礼记正是戴圣为建构新的儒家政治伦理体系而做出的努力。 礼记文本形成的这层历史文化背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儒家现实伦理关 系及“尊尊 、“亲亲 、“贵贵、“贤贤社会伦理原则的新视角,同时也启示了 礼记文学研究的新视点。既然礼记体现的是戴圣的政治意图,那么用以 承载礼记政治伦理的散文形式在其中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其政论散文在 论辩艺术方面有些什么特点? 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由于礼记的阅 读和书中文学要素的甄别都离不开文本的分类,所以这方面的内容自然也构成了 本文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研究 1散文范畴的确立 1 1 “散文 概念界定的标准 中国古代众多的文学体裁诸如诗歌、小说、戏剧等都有着相对清晰的界定和 分类,而唯独散文,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不小的困难,以至于历来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始终处于不对等的状 态。从理论上说,文体意义上的“散文”一词直至宋代才出现,它只是用来与“骈 文 相对举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去界定它的内涵;从散文创作的实际来说, 先秦诸子文、史传文的创作已经相当成熟,它们自然不属于诗歌创作的范畴,按 照笼统的划分,它们都被归入了“文 的范畴。亦即是说,我国古代“散文概 念一直是混杂在“文的概念之中的。于是,当我们试图用现代意义上带有文学 色彩的“散文 概念去梳理某些古代文章的时候,总会将一些具有很高艺术技 巧的说理文或者是一些实用性的文体排斥在“散文 范畴之外,这未免失之于窄。 考察古代散文的实际,我们应该寻找到一个宽严适度的标准,吴小林先生对此提 出了较为中肯的意见,他认为:“既要从一般散文的共同定义、现代散文概念出 发,又要考虑到中国古代散文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界说应宽严适中 应该把纯文学的抒情、写景、叙事散文和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政治哲学之文、史传 文和应用文都包括在散文的范围之内” 从中不难发现,所谓宽严适中的评 判标准,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区分文学与非文学散文。如此看来,我们所要做的工 作,不外乎从以下两个层面去规范这个标准:其一、“以古证古,对古人“文 的观念演进线索进行梳理;其二、“以今正古 ,用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概念对古代 散文的整体进行查漏补缺。 1 1 1 “文一的观念笼罩下的古代“散文一范畴 先秦至魏晋六朝,“文并没有确定的内涵。先秦的“文 包括了文章和学 术两个方面,而且是文史哲不分的。如周易系辞下有:“其旨远,其辞文。” 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概念产生于“五四”斯文化运动之后,当时就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 的讨论先后出现了陈衍的( ( 散文体正名、剑三的( 纯散文、王统照的( 散文的分类、 田北湖的论文章源流) 和刘光汉的氍文章原始等文章总体来说,倾向于用“个性”、 “抒情”“自由”等来界定散文的内涵这和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观点已经相去甚远, 更多的将散文等同于西方所谓的抒情小品文 。吴小林中国散文美学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3 版 3 硕士学位论文 论语学而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先进有:“文学:子游, 子夏。 可以看出,“文在先秦囊括力是极强的。 发展至汉代,文章和学术开始分道扬镳,“文或“文章指代的是文学作 品,“学”或“文学 指代的是学术。 到了汉魏两晋之时,“文”的概念包括了诗歌在内的所有文学作品,而且“文 章”、“辞章 和“文辞都具有和“文同等的意义。如史书所载:“( 陆机) 所 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o “( 仲长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同时我们从当时文人选文的实践中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证据。曹丕典论论文 名为论“文 ,实际上他所划分的四科八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耒尚实, 诗赋欲丽 中,只有“诗、“赋 二体属于文学性质的,其他六体皆属应用文 体;陆机文赋将“文”分为十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 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 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其中碑、诔、铭、箴、颂、论、奏、 说八体属应用文体,亦即当时的“文 。可以说,当时文人对于审美性文学和实 用性文学的区分还是比较模糊的。南北朝时期的“文笔之辨”,昭示着六朝人为 区别审美文学与实用性文学而进行的思考。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今之常 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进一步阐述为:“至 如不便为诗如阎璩,善为章奏如松柏,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 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维须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 o 文笔之辨体现了南朝人对文学本质认识的深化。但是,这种思考最终没有形成 一个统一的标准,时人在编选上古文章入文集的时候,依然各执一词。如萧统在 编选文选时认为:“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诸子之书虽然立意非常高明,却因为文辞朴实无华, 辞藻不甚优美,于是萧统不把它们列入文选的范围;但是对于史书中的赞论、 序述,又称赞它们是“综辑辞采、“错比文华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 坚持选入文选。 而萧绎和萧统的观点又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可以称为“文 o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文学观念及其含义之变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8 3 版 口晋书( 房玄龄等撰) 。后汉书( 范哗撰) 由曹丕( ( 典论论文 。陆机( 文赋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 。萧绎金楼子立言 。萧统文选李善注本 4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研究 者,必须是“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当时的另一种思 维:“文与“笔 的分界不仅仅关乎辞藻的华美、韵律的齐整,同样重要的还 有文章是否具备抒情因素。换言之,六朝人至少有这样的观念:文和诗歌一样, 可以用来抒情。 唐代开始“文 的范畴逐步缩小。先秦至魏晋六朝,“文的范畴都包括了 诗歌在内,诗是与赋、诔、颂、论等属于“文 的内部相互平行的概念。而唐代, 诗不再类属于“文 ,对应的也不再是“文所类属的文体,而是独立出来,与 包括各体文在内的所有的“文 相对应。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了所 谓的“古文运动 ,“古文”概念是用来区别与魏晋六朝骈俪文的。此时的“古文 范畴包括了六朝人所说的除诗之外的所有。文笔 范围下囊括的文章。在“古文 运动 的号召下,唐代文人皆以散体书写各类文章,“文 “笔 的概念被模糊化。 所以唐人也有称韩愈的文为笔的,就像“孟诗韩笔”之说。不仅如此,唐人再次 将汉代到魏晋六朝被划分出去的诸子和史传之文,一并纳入“文章 的范畴。这 以后,古文家的文统得以确立,“文的范畴一直到明清时代都包括了诸子和史 书在内。 宋代以后“散文基本上是“古文的别称。稽考古代典籍发现“散文 一 词出现的很晚,公元3 世纪西晋辞赋家木华在他的海赋中首先使用了这个词 语:“云锦散文于沙、讷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一在这里,“散文 是与“被 光对举,意思代表光彩焕发。公元5 世纪末,南朝梁代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名 诗篇中亦用到“散文一词:“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 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这里“结体散文 说的是文字表达的方式。可以说木华 和刘勰所说的“散文 ,都不具备文体上的意义。公元1 2 世纪以后,“散文概 念在文人作品里出现的次数日益增多,如: - 周益公。谓杨伯子曰:, c c 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 与散文同。(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 杨东山尝谓余曰:“文章各有体曾子固之古雅,苏老泉之雄健,固 亦文章之杰,然皆不能作诗。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 宋 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 若散文,则山谷大不及后山(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 。参见萧绎金楼子立言 。周益公:即周必大( 1 1 2 6 - - 1 2 0 4 ) ,字子充,南宋孝宗朝历右丞相,拜少保,进封益国公, 故称“周益公” 5 硕士学位论文 东菜先生。日:“诏书或用散文,或用四六,皆得。唯四六者下语须浑全, 不可如表求新奇之对而失大体。( 宋代王应麟辞学指南卷二) 晋檄亦用散文,如袁豹( ( 代蜀檄之类。( 宋代王应麟辞学指南卷 二) 散文至宋始是真文字,诗则反是矣。( 金代王若虚文辨) 六朝丈无非骈体,但纵横开阖,一与散文同。( 清代孔广森( 答朱沧湄) 散文可踏空,骈文必征实。( 清代袁枚( ( 胡稚威骈体文序) 文之既空,何殊骈散? 西汉以前浑朴敦雅,骈不虑杂,散不病野。 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衍于东汉,骈散角逐之代也;魏晋历 六朝至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骈散并衰, 而散文终胜于骈;明末迄于国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 清代罗悖 最文学源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宋代始,散文和骈文对举是一种趋势。“散文这一名称, 是为了有别于骈文而出现的。因为在没有骈文以前,只有诗与文( 唐 以后又称古文) 。自骈文兴起,文始分为骈、散两体,于是散文 这一名称也就渐渐流传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散文这一概念,是 与韵文、骈文相对称的概念。韵文包括了诗、词、曲、赋等,骈文是以骈旬、偶 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一种特殊文体。除韵文与骈文以外的文章,如论、记、 碑志、奏启、序跋、书信等等,无论带有文学性或不带有文学性的,都称作散 文。我们姑且把这称作传统的散文概念。” 1 1 2 现代散文概念对古代散文的反向观照 “五四”时期,现代思潮在我国勃兴,引起了文学观念的极大变化。这种变 化在散文领域尤其巨大。此时,由于西方“纯文学 观念的介入以及一些文学理 论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关于什么是散文,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散文及其文学性,成 为了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并且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解决。据不完全统计,仅现 当代学者对散文所下的定义就有六十多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方孝岳先生 在其中国散文概论中说:“散文这个称号,每是对骈文而称的。论其本体, 即是不受一切句调声律之羁束而散行以达意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散文定义 东莱先生:即吕祖谦,他与朱熹、张拭并称“东南三贤”,以文章学术著称于世 。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统计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工具书在线资源,网址h t t p :r e f b o o k c n k i n e t 。方孝岳中国散文概论【m 】北京:世界书局,1 9 3 6 年版 6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研究 仍然沿袭的是传统的散文概念。刘麟生的中国文学概论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 “韵文 的说法:“散文骈文韵文,是相当的分法,错综变化,神而明之,存乎 其人。假使一定要区分显明,有时是不可能的。 陈柱先生对此则有异议,他的 主张是:“以尚藻丽者名为文言家,重质朴者名为质言家,或省之日文言,日质 言。而文质二体中,又各分有韵文与无韵文二种。如此则比之六代文笔之分,与 近代骈散之别,尤为辨章矣。 “现代所用散文之名,则大抵与韵文对立,其领域 则凡有韵之诗赋词曲,与有声之律之骈文,皆不得入内;与昔之宜同古文,得包 辞赋颂赞之类,其广狭不侔矣。”粤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著作被译介到 中国,其中就有谈散文问题的。如斯宾葛恩认为:“诗歌与韵文或者可以用一个 名词来称谓他们,但总括起来说,散文与韵文是不同的。 莫尔顿则持有相反的 意见:“散文一个名词须负两种职务:其一以散文与韵文对待,又其 一以散文与诗对待。韵文和散文之节奏的区别,只不过是程度的区别: 两者可以互相接近,以至几于无可区别 ;“散文和诗的区别,便不如此;此其区 别,盖以深涉文学的主要意义和实质。”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界再次就“中国古代散文这一概念的界定展开讨论。 王运熙先生认为:“骈文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体,它讲求对仗、辞藻、音律,但 不叶韵,和古文同属于广义的散文范畴。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在内。 雹 陈铁民先生认为:“散文有狭义的散文( 文学散文) 和广义的散文( 非文学散文, 包括政论文等) 潘辰先生认为:“散文这种文体,包括的范围很广,一些学术 著作、政论文章,以及应用文都可归入散文之列。”。新编辞海则称:“中国 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 内,概称散文。随着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 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 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生活 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 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 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辞源与辞海的解释颇为一致:“散文对骈 。刘麟生中国文学概论【m 】北京:世界书局,1 9 4 4 年版 。陈柱中国散文史【m 】m 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渠晓云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变迁及散文范畴的界定【j 】,上海大学学报,2 0 0 6 年7 月 。莫尔顿文学之近代研究( 一汾小说月报1 9 2 6 年1 7 卷号外,转引自渠晓云中国古代 散文概念的变迁及散文范畴的界定【j 1 上海大学学报,2 0 0 6 年7 月 。王运熙重视我国古典散文的研究工作【n 】文汇报,1 9 6 1 年3 月刊 9 铁民,少康,广灿关于古典散文研究的二三问题【n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1 9 6 2 年 3 月刊 。潘辰关于散文的范畴【n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1 9 6 2 年4 月刊 7 硕士学位论文 文而言。古时文无骈散之别,自六朝文尚骈俪,于是有韵及用对偶者谓之骈文, 反之则为散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遗产召开了关于古代散文的讨论会,学界的观 点分歧仍然存在,主要有:包括赋、骈文在内的文到底算不算散文;除了诗歌、 小说、戏曲之外的文章是否都属于散文。这之后,研究散文的专著陆续出版, 影响较大的有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张梦新主编的中国散文发展史、吴小 林的中国散文美学史、周振甫的中国文章学史、周明的中国散文艺术、 万陆的中国散文美学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散文研究著作中,我们发现,在运 用现代散文概念对古代散文进行反向观照的时候,必需要考虑两个关键性的问 题: 其一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实际范畴。中国古代散文虽然历时久远并且容量巨 大,但是在散文的内在精神上却是一脉相承的。把握住这一点对我们考察古代散 文的实际范畴大有裨益。它能帮助我们平衡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实际之间的差 距,在研究中最大范围的囊括所有的优秀散文篇章。对此,陈飞先生的看法足可 借鉴:“古代散文起源于上古史官的记事、记言。具有鲜明的实用特点。现 代意义上的散文写作,推终原始,恐怕己经是唐宋以后的事了。我们研究中国古 代散文,不能仅仅根据现代文学理论历史的高度,画地为牢,把自己局限在一个 狭窄的范围里,而是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中国散文的源与流联系起来一起考 察,将应用文体与纯文学性的文体联系起来一起考察,将古人心目中的名篇佳作 与现代学者判定的散文作品联系起来一起考察,这样,才能清晰地把握中国散文 发展的历史线索。”回 其二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文学性。在对中国古代散文进行了一个比较宽泛的范 畴界定之后,调节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之间概念差异的重任便落到了散文的“文 学性 肩上。吴小林先生在谈到散文的文学性时认为:“除了一般所说的形象、 抒情、优美的文采外,中国散文所讲究的充沛的气势、独特的风神等等也是有文 学性的表现。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文学性,既不能简单地用诗歌、小说、戏 剧文学这些文学体裁去套,也不能用外国散文的标准去要求,同时与所属何种散 文文体亦没有必然的联系。确定是否具有文学性,不仅要从中国古代散文的 实际情况出发,而且要对散文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只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穷形 而尽相,或情动于中或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或气盛宜言,或 以风神胜,都可以说有了文学性,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就是散文。” 思鲁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问题( 座谈纪要) 【j 】文学遗产,1 9 8 8 年 。陈飞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8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研究 概言之,当我们试图去调节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之间的概念差异,从中寻找 到一个平衡,即用当下的散文概念梳理古代文章的时候,应力求做到既要避免不 加区分地把一切散体文章都称作“散文,也不把一些具有很高艺术技巧的说理 或实用性文章排斥在“散文”范畴之外。 1 2 礼记中与“散文 标准契合的篇章 现代散文概念对古代散文反向观照视角的确立,一定程度上为探讨礼记 散文的艺术特色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具体用何种办法区分礼记中繁多的篇 章? 其中哪些篇目可以进入散文研究的视野? 这些仍然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周明 先生曾提出:“我们可以把形象性、社会性、情感性作为具有文学性的尺度,用 来衡量古代散文作品。圆而所谓的“形象性、社会性、情感性 ,归根到底是一 种“泛文学性观念 。“泛文学观念 可以理解为: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 从根本上支配着当下生活运转的话语机制,这种机制显然不是纯文学作品所能涵 盖的。在泛文学观念之下,文学不再被看作一个只是与作家、读者、文本有关的 事物,更是与时代、社会以及人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的显示。与此同时,泛文学 观念还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融合新的时代、社会、人 文景观、思维特征而逐步影响和形成新的、当下的文学观念。 古代很多学者已 经持有这种泛文学观念。如北宋李防、徐铉等编撰的文苑英华分文体为三十 九类,其中就增收了杂文和判类,并收录了唐代许多“以文为戏”之文,而且“古 文类下列子目十九,包括原、规、书、读、辨、解、说等;北宋吕祖谦的皇 朝文鉴收有上梁文和乐语;明代徐师增文体明辨亦囊括了各种“间巷家人 之事,俳优方外之语”。回这些无不表明泛文学观念一直以潜在方式存在着,并且 散文一直以来都在泛文学观念话语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现在我们所 要考虑的就是,散文作为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等独立文体,其自身必须具备 相应的文体规定性,才能在泛文学观念话语机制中肩负起应有的和不可替代的责 任。对于这种独特的文体规定性,万陆先生曾给出过精确的定位,主要取决于以 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o 吴小林中国散文美学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 。参见周明中国古代散文艺术【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泛文学观念的解释参见姚朝文文学观念泛文化化与立场迁移【j 】文艺理论与批 评,2 0 0 6 年0 4 期 曲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9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语言及文体形式的其他因素所标识与传导的表层结构; 第二,支配形式建构表层结构的主体内在因素,即文体表层蕴涵的深意,或 说深层结构; 第三,中国古代散文所赖以营建的材料古汉语所固有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 散文流变轨迹给文体本身留下的印记。o 在这里,“表层结构”指作为构成散文篇章的语句及其蕴涵的意思,包括遣词造 句、修辞手法及文体特征等等;“深层结构指的是支配“表层结构”的内在因 素,它既包括作家这一主体,又包括着读者代表的另一主体。是由他们的气质、 性格、出身、经历以及对所写的人事的思想感情等因素融会成“体的,“体” 即是布龙菲尔德所说的“全部生活史 一 以上述文体规定性去考察礼记文本可以发现,比较契合这个标准的主要 有以下篇章:檀弓、曾子问、礼运、学记、乐记、经解、哀公问、 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 等1 5 篇。而其他篇章无论是在文章的形象方面还是情感方面,都是比较缺乏文 学性的,更多的是一种注疏类文字。故此,不能强行进入散文研究的视野。反观 可以进入散文研究视野的1 5 篇文章,它们与散文内涵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第一、从表层结构上看,礼记的这些篇章在遣词造句、修辞手法都方面 都符合散文文体的规定性。在遣词造句方面,礼记长短句和整散句交叉使用, 如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 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也。长旬与短句的交叉使用,显然是作者有意识的 产物。句子字数的增减,句式长短的错综变化丰富了内容的表达,起到了更为详 尽和严密阐述“礼乐概念的作用;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 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 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 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礼记中许多地方都像这样整散交叉使用,同样体 现出作者在行文时的有意而为。以短旬打破整句的呆板单调,处处寻求变化,不 仅在字面上呈现出灵活与生动之美,也使“仁的内涵更平添了一份活力与生气。 在修辞手法方面,礼记亦是多管并用。其中有形象化的比喻,如表记:“故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缁衣:“子日:王 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肄一。有节奏化的排比,如中庸:“天 。万陆中国散文美学。蹦1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 1 0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研究 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 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这些修辞手 法随处可见,可以说,在表层结构上,礼记已经具备了散文的形式要素。 第二、从深层结构上看,礼记的这些篇章同样具备支配散文表层结构的 内在因素。毫无疑问,礼记是戴圣适应政治形式的需要编撰而成的,它在篇 章的选择上融入了戴圣本人的性格、经历和个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编撰者而言, 戴圣通过礼记企图构建的是一个伦理政治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儒家的政治理 想,如礼运篇中的“大同”社会和礼治主义的政治学说等等。礼记以散 文形式构建的这个体系甫自产生,即已预设了读者为代表的另一主体融入的途径 和可能。其方法是通过礼记去强化“礼”之于入( 在此可以理解为礼记 的每个读者) 的根本性,最终使社会中每个个体都从情感上认同“礼”,演化成 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硕士学位论文 2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体式归类 2 1i :礼记文本分类 礼记作为一部儒家伦理哲学思想的杂编,包含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十 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礼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 早期性格基因,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塑成发挥了其他儒家经典无法替代的重 大作用。长期以来,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一直把利用以礼 治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维护统 治秩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重要大政方针。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并被 最终推上经典地位,进而成为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经典。” 另一方面,礼记文本构成十分庞杂,给解读这本儒家重要经典带来了不小困 难。任铭善就认为礼记非常难读: 摭拾缀辑,既非一本,文异而义乖者,百虑殊途,错出间见。虽有郑、 孔之学之精,而徇文汨经,执矛攻盾者往往不免。 或许正是由于礼记难读,所以从东汉末年开始就有学者对礼记进行分类, 其中郑玄的弟子魏人孙炎即是最早的分类者之一; 唐代魏征以孙炎的分类为基 础,写有类礼一书,极受唐太宗称赞;宋代朱熹撰有仪礼经传通解,礼 记被分类归属于该书的各个篇章;清代梁启超尝试着将大、小二戴礼记的 篇目混合在一起,将它们划分为十类记某项礼节条文之专篇;记述某项政令 之专篇;解释礼经之专篇;专记孔子言论;记空门及时人杂事;制度之杂记载; 制度礼节之专门的考证及杂考等;通论礼意或学术;杂记格言;某项掌故之专记 。这种分类方法较之前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难免有重复之处,而且混 合了大小戴礼记的分类。刘松来先生综合各家意见,将礼记文本分为四 类: ( 一) 通论礼意或学术类文章,共1 0 篇礼运、学记、乐记、经 徐宝锋伦理世界的诗性敞开一一 诗学问题论析【d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任铭善( 礼记目录后案序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5 ,文渊阁本( 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参见李俐主编梁启超讲读书要籍解题及其读法【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 版 1 2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研究 解、坊记、中庸、丧记、缁衣、儒行和大学; ( 二) 专门解释仪礼的篇章,共7 篇冠义、昏义、乡饮酒义、 射义、燕义、聘义和丧服四制; ( 三) 记载孔子师生言行以及时人杂事的篇章,共5 篇檀弓、曾子 问、哀公问、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 ( 四) 记载古代制度礼节而带有考证性质的篇章,共2 4 篇曲礼、王 制、月令、文王世子、礼器、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 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祭法、奔丧、问丧、 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和投壶。 ,- 2 2 礼记文本分类的政治伦理内涵 历来对礼记按内容进行的分类都是为了解决礼记编次凌杂、颇为 难读的困难。但是,在我们企图对礼记的散文艺术进行探寻的时候,就不能 仅仅局限在文本层面上给礼记分类。正如不少学者所言,礼记文本在编 撰之时就已经蕴含了一定的政治伦理在其中。而儒家历来都在“文以载道 的背 景下被理解成缺乏“艺术性的一家,那么,我们将礼记的政治伦理内涵与 文本分类相关联,是否会落入“文以载道 的窠臼呢? 答案是否定的。诚如徐复 观先生所言: 乐与仁的会同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时,也即 是在其最高的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然的融合统一。 即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中,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从基础部位和最高境界上来说 都是可以合而为一的。我们在探寻礼记的散文艺术时,借由礼记中业已 存在的伦理谱系去呈现出其中道德境界的原貌,不失为一条便捷路径。 滥觞于周礼的礼记伦理思想,自下开启了宋代“理学化和“心学化 的伦理学。它自身具备的三大特点:其一、在根值于个人生命感受和体验的同时, 着力从个体推衍出整个社会人伦;其二、“夫妇伦理 在礼记中被视为人类 伦理的原型;其三、始终贯彻“亲亲“尊尊贤贤的现实伦理关系原则。在 这个基础上,许多学者已经对礼记中的伦理谱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其 中徐宝锋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礼记伦理谱系图式为: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籽 l 、现实原则 一一 - 2 、理想原则 t 外化,* “类化,卅内化, 礼之聱i 弋一一一一。r 礼之义 f质i 相胜f 现实功利性中庸 t 非现实性 他者 在这个被称作“儒家的伦理关系谱系和认知路径”的图式中,居于伦理核心地 位的是“君子 ,而“君子主体面临着内外两条路径的选择向外的现实原 则和向内的理想原则。作者对这两条路径有相应的解释:“在路径1 中,君子必 须接受宗统和君统所施与的现实原则,完成自我的外化形象的塑造。这种形象塑 造是借助于礼之数来具体落实的,因不同的组群关系和政治身份呈现出不同 的外在风貌,展现出不同的文的特质。;“在路径2 中,君子主体秉受的是 一种以天道为指引目标,以圣人影像为具体参照的理想原则,是一种自我精神的 内化提升过程。儒家这种非现实性理想诉求( 包括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体现在 礼仪的层面上则具体表现为礼之义,即具体的精神品格和道德要求。 作者在为我们梳理的两条路径中,提出了礼记为儒者所规定的应努力实 现的四个方面的目标: 其一,适应现实伦理政治的需要,将内化后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感类化到现 实的物态化的仪节之中; 徐宝锋 伦理世界的诗性敞开【d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 4 礼记文本分类与政论散文研究 其二、落实一种“文质彬彬的“质文相胜”的君子形象; 其三、达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态度; 其四,对于“他者 的准确体认和适度把握。 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刘松来先生的分类,并将它融入礼记所期望达到 的伦理目标,即可揭示出每类文本所包含的政治伦理内涵: ( 一) 通论礼意或学术类文章的政治伦理内涵 此类文章往往站在理论思辨的高度,深入的剖析和展示了中国士人独有的思 维特点和人生状态。其中礼记中庸篇说,“执其两端用其中 ,“极高明而 道中庸 。在这里,“中庸是一种方式,一种动态的平衡方式,游走于儒家“现 实”和“理想两种人生状态之间。礼记乐记用“心物感应、“教化说 和“乐者天地之和等理论去平衡艺术和政治。礼记礼运更是直接为我们 描绘了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综观这1 0 篇文章,可以说它们都是企图 弥补儒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断裂,以期达到“有文有美而诚若的理想境界。 ( - - ) 专门解释仪礼篇章的政治伦理内涵 这7 篇看似属于注疏类文字,实际上完整的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准确体认和把 握“他者的存在。“他者 即所谓的外在的社会与人、物,这些是异己的、陌 生的存在。“他者与自我之间处于这样一种关系“他者的存在规定着自 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促进着对于“他者 的理解。礼记冠义阐述冠礼对 于成人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成人的开始,而其是礼之始“冠者礼之始也 ; 礼记昏义阐明婚礼的重要性和婚礼中各种礼节仪式的人伦含义;礼记乡 饮酒义“记乡大夫饮宾于庠序之礼,尊贤养老之义。圆其他四篇也从不同方面 阐述为人臣、为人子应有的礼节规范。可以看出,天、地、君、亲、师等一系列 伦理角色在这里交互作用于每一个“自我,促进社会每个个体更好地体认和把 握外在的存在。 一 ( 三) 记载孔子师生言行以及时人杂事类篇章的政治伦理内涵 此类篇章主要用以落实一种“文质彬彬 的君子形象。孔子在论语雍 礼记中“他者”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缺席的他者”,是以圣人影像或者自然 天道的形式存在于儒家的理想框架之中;二为“在场的他者”,是由天、地、君,亲、师等 一系列伦理角色交互来实现的角色;三为“内在的他者”,是在伦理实践的境域中丧失了自 我的存在而进行着主体的自我掩饰,是主体的异化身份形式 礼记正义郑玄目录,景宋本全二十四册 孔子所谓的“文”指的是后天有礼乐教化而形成的修养;“质”指的是天生的自然品质和 情感 1 5 硕士学位论文 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落实到礼记, 即是表记中所说的“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去湿加热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个人委托理财合同样本
- 公务租车合同标准文本
- PLC编程合同样本
- 人工服务购销合同标准文本
- 上海屋顶防水工程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与油漆合同样本
- 乡镇土地征用合同样本
- aia合同标准文本1997版
- 其他公司合同样本
-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试题 语文 含解析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普华永道财务管理与集团内部控制课件
- 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种子长出了根》教学反思
- 常用CMYK色值表大全
- 消化道出血护理ppt(共17张PPT)
- 珠三角一年断指四万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含2022年修订部分)
- 快板 绕口令 《玲珑塔》
- 台湾民法典目录
- 8.8级螺栓上海红本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