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科学松鼠会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科学松鼠会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科学松鼠会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科学松鼠会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科学松鼠会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如何提高科学传播能力和效果是当前讨论的热点之一。 而首届科学嘉年华的成功举办,让科学松鼠会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个民间 的科学传播组织一直致力于基于网络传播的科学写作,同时发展了丰富的线下 活动和图书出版。这个类似爱丁堡科学节的嘉年华活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不 同传播主体、不同媒介的合作和融合。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关于科学传播的主体、 传播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的思考。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 法,从受众接受网络科技传播信息状况和科学松鼠会个案分析的角度,对科学 松鼠会网站进行了研究,基于受众接受科技信息差异化调查的结果,对松鼠会 网站的受众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本 文期望在讨论科学松鼠会传播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传播模式,归纳其传 播功能,并探讨其传播理念、科学写作等方面的启示意义。 本文的第一个部分即第二章,重点介绍传播学中关于传播模式的理论以及 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为全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这部分主要内容是提出传播 学领域可以借鉴的传播模式,阐明科学传播的概念及内涵,明确科学传播的内 容,梳理相关的概念,为后文打好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基于5 w 模式,分别从 宏观、微观的角度,探讨科学松鼠会传播各要素特点,指出其传播主体的非政 府组织性质,热心受众的特征及传受合一的趋势,传播内容的贴近性,传播渠 道的多元化和融合趋势以及基于问卷调查的传播效果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 上建构科学松鼠会的传播模式,亦表现出科学松鼠会的成功之道。第四章通过 对比我国现状和缺陷探讨科学松鼠会带来的科学传播理念,科学传播的功能、 科学写作及培养方面的启示。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研究不足之处的一些 思考。 关键词:科学传播传播要素传播主体传播模式传播功能科学写作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i ti so n eo fc u r r e n th o tt o p i ct h a th o wt oi m p r o v et h ec a p a c i t ya n d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w i t hn e t w o r k t h es u c c e s so fm n n u a ls c i e n t i f i cc a r n i v a l m a k e st h es c i e n c es q u i r r e l sm o r ep o p u l a r t h i si san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a ls c i e n t i f i c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 h i c hh a sb e e nc o m m i t t e dt os c i e n c ew r i t i n gb a s e do nw e b ,m e a n w h i l e d e v e l o pa c t i v i t i e sa n db o o kp u b l i s h i n g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c a r n i v a l ,s o m ek i n do ft h e e d i n b u r g hs c i e n c ef e s t i v a l ,l e t u ss e ed i f f e r e n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u b j e c th a v e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i n t e g r a t i o nw i t hd i f f e r e n tm e d i a a l s ol e t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a b o u tt h e s u b j e c to f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m e a n s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 i d e a sa n ds oo n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a u t h o ru s et h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b a s e do n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c e i v e da n dc a s es t u d yo ft h es c i e n c es q u i r r e l s ,w i t h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w e b s i t e a n dt h ec o n t e x t sa n da u d i e n c es u r v e y , g o tt h ef i r s t - h a n dd a t ar e s o u r c e s ,t h ea u t h o r w a n tt om a k eu pf o rt h el a c ko f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a r e aa n dh a v es o m e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l o o k sf o r w a r dt o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e l e m e n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 o d e 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 ,s u b je c tt os t u d y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d e a s ,s c i e n t i f i c w r i t i n ga n do t h e re n l i g h t e n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i s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f o c u s e so n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o f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no r d e rt op r o v i d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w h o l e t h i sp a r t m a i n l yt oc l a r i f yt h ec o n c e p ta n dm e a n i n go f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l e a rt h e c o n t e n t so f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s c i e n t i f i cc o n c e p t ,a n d f i n a l l ys o r to u taf e wr e l e v a n tc o n c e p t s ,t ol a y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l a t e rt e x t c h a p t e ri i ii st h ef o c u so ft h ef u l lt e x t ,r e s e a r c ho n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l e m e n t s o ft h es c i e n c e s q u i r r e l a n di t s f u n c t i o n ,f i n g e r o u ti ti s n o n -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u b j e c ta n da u d i e n c e ,t h e nb u i l du pt h em o d e l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s ea l s ob r i n go u tt h es u c c e s s c h a p t e ri vi sas t u d yo f e n l i g h t e n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c l u d i n g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d e a s ,s c i e n t i f i cw r i t i n ga n ds oo n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s u m m a r ys c i e n c ea n ds o m et h o u g h t so fi n a d e q u a c i e s k e yw o r d s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l e m e n t s ,d i s s e m i n a t o lm o d e 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s c i e n c ew r i t i n g i i 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 作者签名: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 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 留公开口保密(年) 作者签名:阻 新繇擀 第1 章绪论 1 1选题缘起 第1 章绪论 2 0 0 9 年1 0 月2 4 日到1 1 月1 日,“2 0 0 9 科学嘉年华在北京成功举办。这 是第一次由民间承办的大型科学节,在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 在兴业全球基金的支持下,由新锐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发起,携手第十 一届“挑战杯”组委会,呈现了一场科学盛宴。其主体活动包括演讲、对话、游 戏、户外活动等等,聚集了众多科学牛人和对科学感兴趣的牛人,受邀参与活动 的嘉宾有五十多人,直接受众达到三千多人次。 所谓嘉年华,即英文c a r n i v a l 的中文音译,本意是指多举办于户外的狂欢节。 英语国家中的嘉年华就相当于中国的“庙会或“游园会 。比如现在年轻人所 熟知的“环球嘉年华”就是一个以高科技娱乐游戏为主的商业活动。“嘉年华 跟“科学 联系在一起,有着更多快乐、时尚的味道,这样命名科学传播的活动 在我国很少出现。可以说这是一场特别的、新颖的科学传播活动,我们看到了作 为科学传播主体的政府、科学家、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的通力合作:活动承 办方是一个民间的公益组织;整个嘉年华三条主线、十几处场地的活动组织除三 名全职工作人员外,其他全是由志愿者完成;中国科协科普部在活动筹备期给予 很多帮助,殷浩副部长作为唯一的政府官员代表出席了开幕式;著名主持柴静、 白桦等免费来帮忙,受邀嘉宾有科学家、企业研发人员、媒体名人等近5 0 人, 合作媒体有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同时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最特别之 处在于在这次活动中,科学拿下了它高高在上的面具,变的亲近、有趣甚至时尚 起来。活动的l o g o 是一支被咬了一口的七彩雪糕,以此呼吁大家来尝尝科学的 缤纷的颜色。 用“科学嘉年华 加“科学松鼠会”作为关键词在g o o g l e 中搜索有3 l 万条 结果,单纯以“科学松鼠会”搜索有超过8 4 万条结果,这可能比不上哪个大牌 明星和其演唱会的影响力,然而这样一个群体将一直在说但从未见大热的“科普 两个字写在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脸上,将科学从不易亲近的高处拉下来变成家长里 短生活里的细碎,甚至想变成流行的事情,这不得不令人兴奋。于是笔者的目光 就停留在了那只橙黄色的小松鼠身上。 橙色的线条,明快地勾勒出一只憨态可掬的小松鼠,这就是科学松鼠会的 l o g o 。最初的松鼠会一个科学群博客,逐渐通过引导作者写作、组织线下活动、 与其他机构合作等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他们的愿景是:让科学流行起来。他 l 第l 章绪论 们认为,对许多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 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帮助 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2 0 0 8 年1 2 月,“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民间人士、网 络博客成为科普新生力量 入选0 8 年中国科普十大事件,不仅与“神七”齐名, 更是九年榜单中唯一一个从事科学传播的非政府组织。在此之前的2 0 0 8 年1 1 月,“科学松鼠会”获得“德国之声 全球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两项公众奖, 而那时科学松鼠会才成立7 个月,来自大奖赛的官方评语是“它的写作内容从玫 瑰花到太空船,几乎涉及所有的科学主题,而且作者们有办法将科学写得活泼好 看又不失专业”。此后,2 0 0 9 年5 月,获得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2 0 0 9 年度 “中国娇子”青年领袖,2 0 0 9 年1 2 月,科学松鼠会被南方周末评为年末致 敬之新闻专业贡献奖,期间还上了央视的小崔说事节目,2 0 1 0 年4 月人 民日报报道了科学松鼠会。笔者认为,这些褒奖足以说明科学松鼠会在科学传 播领域是具有影响力和参考价值的,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民间的科学传播平台在 短时间内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它的传播要素的特点是什么? 其传播模式对现有的 科学传播又有什么启示? 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了对科学松鼠会个案的研究。 1 2 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第一生产力”,在政治、经 济、社会文化,以及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学技术迅 猛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激 烈竞争愈来愈聚焦到科技的竞争之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成为世界各国的提升综 合国力的战略共识。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行动计划。美国科学促进会从1 9 8 5 年起制定了一项面向未来7 0 多年,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 “2 0 6 1 计划”,提出了到2 0 6 1 年哈雷彗星再次回归时,美国公民人人具有 科学素质的目标。为了实现在2 0 1 0 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知识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 经济实体的目标,欧盟在2 0 0 3 年分别实施了“欧洲研究区 和“科学与社会 两大战略计划。印度在( ( 2 0 0 3 年科学技术政策中进一步明确科技政策的首要 目标是:确保科学信息可以传达给每一个印度公民。加拿大、韩国等国政府在制 定2 1 世纪初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时,也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 化的互动。 而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国家,科普法明确提出了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 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指出“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 2 第1 章绪论 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 “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 业”、“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 多种形式”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 神”。此后我国又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2 0 0 6 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 0 0 6 - - 2 0 2 0 ) ,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了实 现以上目标,国家同时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 0 0 6 2 0 1 0 2 0 2 0 ) , 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 项基础性社会工程,为了实现这一社会工程,纲要提出建设四项基础工程。其中 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旨在“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 繁荣科普创作。创作出一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 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 0 0 6 2 0 2 0 年) 和全民 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 0 0 6 - 2 0 1 0 2 0 2 0 ) ,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 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科学素质,2 0 0 7 年1 月科技部、 中宣部、发改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中国科协及中国科学院又联合 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强公众科技 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 自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七次公民科学素养普查, 2 0 0 7 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群比例达到2 2 5 ,虽然比2 0 0 3 年提高了o 2 7 个百分点,但是1 9 8 9 年的美国就达到了6 9 ,0 7 年美国达到2 8 , 而且根据2 0 6 1 计划在2 0 6 1 年时要实现百分之百。一边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和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差距在扩大,一方面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缓慢,这不得 不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科学传播工作上。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 是否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是在其“知识就是力量”的基础上,更详尽 的表明要想把知识变成“力量”,就必须使其在社会中有广度和深度的传播。梁 启超也曾提出“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有根本不对的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 低、太粗了 ,这是讲传播效果的问题;而是把科学看得“太呆、太窄了”,这是 说科学传播的内容,不只是科学研究产生的结果,忽略了科学本身价值忽略了科 学精神。时过境迁,两位先生的话似乎都未过“有效期”。科学如何在社会中有 广度和深度的传播昵? 本文以“科学松鼠会”的个案入手,探讨这个问题,在亟 待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今天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本文旨在从内部结构上分析科学 松鼠会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从外部功能上探索科学传播领域科学松鼠会的作用 3 第1 章绪论 与启示。 1 3 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 针对科学传播的实践性强的特点,西方学者在一开始对科学传播的研究也是 基于实用主义,围绕如何提高科学传播的实践活动的效率和功效。国内对科学传 播的研究,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但基 本都集中在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较少。其中着眼于科学传播相关概念辨析的 文章较多,“科学普及 和“科学传播”之间的争论不断。文章涉及最多的还有 科技传播的历史,其中有朝代研究有个案研究,更加全面地展示了我国科学传播 史。现有的研究重点还在于宏观上讨论科学传播体系及相关政策,微观上讨论科 学传播的模式与结构。另外在科学传播的社会功能、基于不同媒体的科学传播的 作用的发挥、以及科学传播的发展问题也有较多的讨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科学松鼠会其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行为,所以在 进行文献搜集工作时,研究内容涉及网络的科学传播或者其它媒体的科学传播是 重点。国外有代表性的关于互联网和科学传播的研究是美国r 2 委员会关于互联 网和科学传播的调查成果。在这个报告中探讨了八个方面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 与使用、互联网受众与其他媒介受众的比较、受众对互联网作为科学传播媒介的 态度、对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渠道的宏观定性评价、正在消失的互联网模板、创 建模板及评估高级网站的标准、在线科学传播记者的准备以及五个未回应的挑 战。该报告还指出“互联网是个非常重要的大众媒介,目前的发展轨迹显示,在 不远的将来,它将在公众新闻和信息来源中占统治地位。科学传播作为提供新闻、 信息和公众教育的信息源,其未来在于网络。同时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留 心科学的公众( 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富裕的人们) 和具有一定科学文化背景的受众, 都开始将网络作为新闻和公众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日益成为家庭教育的工具也 明显表明,为了培养家长和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公众的或私人的科学组织在网 上的普遍出现至关重要。”1 另一篇有借鉴意义的文献是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 网络科普资源评估标准,编译自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的教材,这篇文章从以下 五个维度几十个小的考察细节建立了一个网络科普资源的评价标准:科学内容 ( 内容的准确性、负责的制作者、作者的诚信度、学生的参与、是否完全应用了 w e b 站点的功能、内容是否客观、站点的更新是否及时、查询以及版权的声明是 否准确、内容是否经过评论) ;网站导航( 站内站外的有效链接、是否易于浏览) ; 站点设计( 外观设计、主题设计) ;行为( 网页获得时间、连通性、硬件速度) 1 罗伯特a 罗根科学传播与网络美国r 2 委员会调查成果阴国际新闻界,2 0 0 1 年6 月:2 2 2 8 4 第1 章绪论 多媒体应用( 是否有大容量存储器和多媒体文件需要的辅助工具或者插件程序, 多媒体文件是否能有效促进学习和实时沟通) 。2 国内对网络科学传播的研究有如 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科普网站的研究。张振克( 2 0 0 7 ) 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 国科普网站的分布具有以一个中心( 北京) 和一个沿海带为主,并向内陆衰减的 趋势。同时我国科普网站还存在网站内容简单、表达形式欠佳、互动性差等问题, 未来中国科普网站的建设,迫切需要合理规划科普网站建设,加强科学精神、科 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传播。3 第二是对于网络科普的模式研究。朱利荣( 2 0 0 6 ) 对我国网络科普的发展背景、网络环境下科普的主体和对象进行简述,分析了实 现网络科普几种模式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4 前两者均是关于科普网站,第三是 关于科学博客的研究。刘明寿、陈燕( 2 0 0 7 ) 界定了科学博客的特征和优势,分 析了科学博客传播主体“平行下移”“分散自组 ,指出了科普博客把关人行为的 重要意义。5 沈玉华( 2 0 0 9 ) 以甲型h 1 n 1 流感事件为例,总结科学博客在危机事 件中的信息传播特色,从科学博客圈的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管理方式 等方面揭示出科学博客圈在危机事件中展现出来的不同其他传播形式的特色。这 是少有的案例研究型的文章。6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科学传播和网络的结合已经 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了些研究成果,但定性研究占大部分,定量研究较少, 特别是对科普的网络受众的调查研究较少。 1 4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难点 在本文的研究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辨析了和本文相关的一些 科学传播概念。在个案研究部分,采用了科学松鼠会在0 9 年末对于其读者所做 的网络问卷调查的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归纳和分析,结合对于网站内容 的文本分析,融合对比分析的方法探寻科学松鼠会在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受众 等要素上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学松鼠会的传播模式。然后基于问卷调查 的结果对于公众接受科技信息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描述了我国科学传播的现状以 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一现状探讨了科学松鼠会对现有科学传播体系的启示。 科学传播的个案分析在我国还比较少,本文是基于定量研究分析个案,并总 2 中国科普博览2 0 0 5 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网络科普资源评估标准 【e b o l h r p :w w w f i p s e c n g b n e w s t h e o r y 2 0 0 5 0 4 2 1 0 0 0 1 h t m l 3 张振克中国科普网站调查研究【j 】科普研究,2 0 0 7 ( 5 ) :5 2 6 3 4 朱利荣面向公众的网络科普传播 e b o l h t t p :w w w u i s p o r g c n a r t i c l e 2 0 0 6 7 1 8 1 1 6 3 0 2 0 7 3 4 9 h t m l 5 刘明寿,陈燕我国科普现状问题研究m 现代传播,2 0 0 7 年4 期 6 沈玉华科学博客圈在危机传播中的信息传播特色分析以“甲型h i n l 流感”事件为例【j 】科技传, 2 0 0 9 年8 月 5 第l 章绪论 结其特点,尝试建构个案的传播模型,以及个案的借鉴意义。 科学传播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短时间内很难融会贯通,本文是以传播学的 理论基础分析科学传播的个案,可参考的资料有限。国外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 是一方面碍于数据库的限制,另一方面研究语境、框架与本文差异较大,所以难 以借鉴。 1 5 调查问卷及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的很大部分研究基于两份问卷调查的源数据:其一是“公众接受科技的 差异化状况调查 ( 见附录1 ) ,此调查是中国科协调宣部媒介融合时代的科技 传播这一研究课题的部分前期工作,这一课题是为了考察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 景下,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科技传播如何破除不同媒体之间的壁 垒,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创新科技传播模式,更好地满足公众( 特别是几类重 点人群) 理解、参与科学的需求。笔者运用这一调查数据是为了表述科技传播的 现状和发现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用作背景性和比较性的描述。问卷设计的问题 主要考察了不同的人群(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人口、 农民、科学共同体和科技传播人员、在校大学生及未成年人) 科技知识的来源、 知识偏好、科技传播中的媒介选择、科普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偏好、接受科技信息 和知识的动机和需求,以及公众对我国目前科普传播和服务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公众接受科技的差异化状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 0 0 0 份,回收有效问卷为份2 3 7 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 9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六类人群,其中领导干部和公务 员占1 0 0 ,城镇劳动人口( 包括农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 占4 4 5 ,农民( 指 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 占1 1 5 ,科学共同体占4 4 ,在校大学生占1 7 o , 未成年人占1 2 6 。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抽取东、中、西部三大区的样本。 其二是“科学松鼠会读者问卷调查 ( 见附录2 ) ,此调查是科学松鼠会委托 “问道 网站发布,并在科学松鼠会网站、论坛以及豆瓣科学松鼠会小组发布链 接。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了解人口统计的基本情况、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以及科学信息的来源;第二部分了解受众对于科学松鼠会网站内容的了解和满意 程度;第三部分了解受众对于科学松鼠会出版书籍及推荐书籍的态度;第四部分 了解受众对于科学松鼠会线下活动特别是科学嘉年华的了解满意程度。截至“问 道 网站关闭调查页面,共收回有效问卷1 5 5 8 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问 卷的设计调查的进行全部是由科学松鼠会进行。笔者本想设计初衷类似的问卷进 行可操作的小样本量调查,后在网站上发现科学松鼠会本身也在做这样的调查, 经与科学松鼠会负责人沟通,他们大方地与我分享了此次调查结果的源数据。在 6 第1 章绪论 文章中使用这一调查结果,也是得到了科学松鼠会的授权与许可。 7 第2 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第2 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 1传播模式综述 2 1 1 传播模式的概念 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 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实物的整体信息。模式可以以数学符号方程式建 构、文字和图表等形式表现,其功能在于将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相互关系直观的 表示出来,以简洁的方法解释信息,启发人们关注核心环节,同时还可以对事物 的过程及结果进行预测7 。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人们所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 题,为我们提供考虑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比如传播学的模式就是对人类如 何进行传播、传媒机构如何运营等问题的结构化和模式化。8 传播模式即科学的、抽象的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 的要素、环节和相关变量的变化。传播模式就是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功能性模 式,表示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传播中的联系。 考察传播的定义可知传播是一种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互动,是个人或群体主 要通过符号形式向其他人或群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所以最普遍意义 上的传播是包含着信息发送者、渠道、信息、接收者、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 系、效果、传播发生的语境以及信息所指的各种事件。而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线性 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再到社会系统模式的发展,线性模式是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单向 流动,但是忽视了反馈,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控制论模式认为传播的过程是带 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利用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以达到 预期的目的。社会系统模式是将传播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并将传播系统放在包罗 万象的社会系统中去研究,认为大众传播过程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 2 1 2 相关传播模式综述 申农及韦弗的双对线性传播模式是科学传播的基础9 。把媒介分为三种,把 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信号通过信道传递,会受到噪声 7 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华夏出版社,2 0 0 0 年版:4 5 8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f m l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9 月:1 8 9 谢瀛春从科学传播理论的角度谈台湾的科普困境叨科普研究,2 0 0 6 年0 8 :p 1 6 9 第2 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的干扰,所以最后接收到的信号实际上是“信号+ 噪声”。经过接收器,把信号还 原成信息,传递给信宿。由于噪声的干扰,信号是不稳定的,可能会使得发出的 信号与接受的信号有差别。也就是说,由信源发出的和与信宿接受的讯息两者的 含义是可能不相同的。交流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就在于发信者一方不能认识到, 发出的与接受的并不总是一致的信息。这个模式虽然是一个线性的单向的传播模 式,但噪音的设置对科学传播也是有着启示的,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和受众真正理 解接受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等的。 图2 1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奥斯古德一施拉姆循环模式是控制论模式的代表,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 中,传播者既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每个 个体都是一个既能发射消息又能接受消息的传播单位,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 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该模式适用于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但是 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等的状 况有出入,但是一定程度上吻合网络环境下传受众的现状。 图2 2 奥斯古德一施拉姆循环模式 施拉姆还提出了一个模式,在该模式中,施拉姆介绍的观点是:只有在信源 与信宿的经验范围内的共同领域,才是实际上传播的部分,因为只有在那部分, 1 0 第2 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信号才是信源与信宿共同拥有的。1 0 2 2 科学传播模式综述 图2 3 施拉姆模式 2 2 1 科学传播的概念及内涵 科学传播,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传播,但它不是简单的“科学”和“传播 的叠加。传播一词,来源于英文的“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是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 过程。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 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其 定义有很多种,但都有着“交流 的主旨,然而译为“传播”二字很难让人感受 到双向交流的含义。近年来,“科学传播”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媒体、学术会议 和论文中。虽然对于科学传播的研究日渐活跃,但目前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 定义。关于科学传播,最初对应的英文是“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最早由英 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 j o b e r n a l ) 提出的。他在1 9 3 9 年出版的科学的 社会功能中第十一章的标题就是“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在这一章中,贝 尔纳并没有直接给出科学传播的含义,而是对科学传播活动的范畴进行了界定 “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的交流,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 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划分为提供专门资料和提供一般资料两个部分。第一 个部分设计科学出版物本身的职能和科学家之间个人联系的其他手段,第二部分 涉及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1 1 ”同时他还提出“假如我们不在同时使对科学的真 j 下了解成为我们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的话,增进科学家对彼此工作的了解 就毫无用处。 1 2 1 0 w s c h r a m n h o w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w o r k s ,c h a p t e rli nw s c h r a m n ,t h ep r o c e s sa n de f f e c t so fm a s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o p y r i g h t sb y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 i l l i n o i s 贝尔纳jd 科学的社会功能【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p 2 9 2 1 2 同上 第2 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从现在的研究来看,对于什么是科学传播存在不少争论,但英国的威尔卡姆 托管会( w e l c o m et r u s t ,全球最大的医药慈善机构) 认为科学传播至少包括在如 下部门之间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包括学术性的和商业性的; 在科学共同体与媒体之间; 在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 在科学共同体与政府可或其他行政或权力机构之间; 在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或其他能影响政策的机构之间; 在工商业机构和公众之间; 在媒体( 包括博物馆和科学中心) 与公众之间; 在政府和公众之间。 在中国,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日益活跃,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在基本术语 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使用“科技传播”的,有使用“科学传播 的, 也有少量专门研究“技术传播”的学者。国内最早提出科学传播概念的是北京理 工大学翟杰全教授,他认为科技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 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 术扩散等四个基本方面1 4 。类似地,卞毓麟认为,科学知识最初是少数人的劳动 成果,最后则应转化为全社会共享的财富。这种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传播的 过程,并分为科学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也有学者认为“科学传 播”即是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观念来理解科学、对待科学 1 5 。在这种看法中,注重的是把科学传播的引入看成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刘华杰 教授认为科学传播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科技内容及其元层次分析和探讨在社会 各主要行为主体( 如科学共同体、媒体、公众、政府及公司和非政府组织) 之间 双向交流的复杂过程,它指除了科技知识生产之外与科技信息的交流、传达和评 价有关的所有过程1 6 。笔者本人比较倾向于刘华杰教授的观点,本文的写作亦是 基于此。 科学传播就是科学的传播,科学是传播的内容,所以首先有必要界定什么是 科学,作为传播内容的科学除其本身还有着外延的意义。在著名的公众理解科 学报告中,研究者也首先对科学的范畴做出了界定:“我们所理解的科学是广 义的科学:它包括数学、技术、工程和医学,是指对自然世界的系统考察以 “o f f i c e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h ew e l c o m et r u s t ,s c i e n c ea n dt h ep u b l i c :ar e v i e wo f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p u b l i c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s c i e n c ei nb r i t a i n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s c i e n c e ,2 0 0 1 ( 1 0 ) - 3 1 5 - 3 3 0 1 4 翟杰全论科技传播 i 川光明日报,1 9 9 8 年9 月4 日 5 同上 怕刘华杰大科学时代科普理念【n 】光明日报,2 0 0 0 年1 1 月8 日 1 2 第2 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及对由此考察所得知识的实际运用。虽然工程和技术有某种程度的使用色彩,并 不总是与基础科学相联系,但是从基础科学,经战略研究,到应用研究与开发, 是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基于潜在的共同的科学原理。毕竟, 今天的基础科学是明天大部分技术的源泉。1 7 ”科学与社会报告诞生于疯牛病 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于科学迅速发展的不安中,信任危机促成了科学与公众的对 话,“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进一步走向了“民主对话与协商”。这份报告认为“科 学包括工程、技术和医学。所有这些学科中都有科学的因素。例如医学包括生理 学、药理学和遗传学。然而大部分科学都应用于现实问题,也常常设计制造有用 的东西,而不是考虑这些东西应用于好的地方还是坏的地方。当科学投入应用时, 不确定性问题会因为与伦理、经济、社会影响和公众承受能力等问题混在一起而 变得更加复杂。 1 8 西方的关于科学的含义很广,主要包括:一是对科学文化理解 能力的培养,包括对科学的本质、科学价值观、科学道德观、科学认知论等;二 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对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 了解与培养;三是对应用性科技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决社会生活和社会时间中 的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我国于2 0 0 2 年6 月2 9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第二条规定“本 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 学精神的活动。 即科学传播的内容。科普法的总则第一条提出“为了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 所以该法规定的 科学传播的内容即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 2 0 0 6 - - 2 0 1 0 - - 2 0 2 0 年) 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 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 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 能力。综上可以发现,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公民科学素养的内涵就是科学传播 的内容,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近年来,刘华杰教授提出的二阶科学传播理论赢得了广泛的认同。该理论探 讨的也正是科学传播的内容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划分:“一阶科学传播是指对科学 事实、科学进展状况、科学技术中的具体知识的传播;二阶传播指对科学技术有 关的更高一层的观念性的东西的传播,包括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过程、科学 精神、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之社会影响等的传播。1 9 并由此强调科学传播不 1 7 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f 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 0 0 4 1 8 科学与社会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1 9 9 9 2 0 0 0 年度第三报告【m 】张卜天,张东林译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2 0 0 4 :1 3 1 4 1 9 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川南京社会科学,2 0 0 2 年l o 期:1 5 2 0 1 3 第2 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应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精神层面的内容更为重要。本文所理解的科学传播是 更广义的含义,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在这样更广 阔的包容性中更看重二阶传播的意义。 2 2 2 科学传播模式的发展 从发展历程来看,国际上科技传播历经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 科学三个逐步推进的发展阶段,而科技传播的模式也由传统科普中以科学共同体 为中心单向广播模式转变为公众参与科学阶段的科学共同体、媒体、公众等多元 主体多中心对话模式。 ( 1 ) 传统科学普及型的科技传播 传统的科普是以传者为中心,以向公众普及科技知识为主要目的,采用自上 而下的、单向的、教化式的传播方式,受众相对被动地接受来自科学共同体所传 递的科技知识。因此,这种模式被称为“灌输模式”和“中心广播模式”。随着 社会的发展、媒体平台的创新和公众对科技自觉性、民主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提高, 这种传统普及方式已经不太适应现代受众和现代科技传播的现实要求。 ( 2 ) 公众理解科学的科技传播 “公众理解科学 ( p u s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s c i e n c e ) 概念进入中国大 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