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通变理论的“因”与“革”.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通变理论的“因”与“革”.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通变理论的“因”与“革”.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通变理论的“因”与“革”.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通变理论的“因”与“革”.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的“通变”理论更是对后世文论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学 界对文心雕龙通变的研究堪称丰富,但总体而言,对理论自身的 历时性发展重视不够。因为刘勰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肯定是受到了文 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一现实因素的影响,同时就理论本身而言,也应 该是经过了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鉴于此种情形,从一个特殊的视角 研究“通变 问题就颇为必要了。 本文即打算紧密结合文学史、批评史,重点就“通变”论产生的理 论渊源进行研究,通过对刘勰之前相关理论的梳理,廓清“通变”论发 展的历史线索,指明刘勰理论中对前人借鉴吸收的一面,即“因”的一 面。同时,结合文学史发展实际及当时的理论环境,探究文心雕龙通 变中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创新,即“革”的一面。通过把文心雕龙通 变置于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其理 论价值与影响。 本文的引言简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学界关于“通变 论主旨的研究情况。除此之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从刘勰“通 变矿的理论渊源来考证这一理论的承继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刘勰“通变” 论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及他对这一理论所作出的贡献。 文章的第一部分梳理了先秦时期的相关论述。先秦时期的周易系 辞中就提到了“通变”一词,它所强调的是变化,这对刘勰的通变 篇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样很有地位的论语中也涉及到了继承与发展 的观点,虽然孔子并非论述文学现象,但这一理论同样有助于后世文学 评论的发展。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两汉时期的相关论述。到了两汉时期,刘安、扬 雄、王充等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要继承或要创新的观点。 文章的第三部分接着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论述。陆机文赋 更注重文学的创新要求,而挚虞、葛洪却提出了继承与革新相结合才能 使文学得到更好发展的观点,这为刘勰的“通变”理论进一步奠定了基 础。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通变篇为主,详细阐述了刘勰的“通变”理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他以前人成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通变”观。 刘勰理论中的“通变”二字侧重于“变”的含义,但他的通变篇中 辩证的论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因革 a b s t r a c t l i ux i e s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o c c u p i e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i nc h i n a a m o n gt h e m ,h i s “v i c i s s i t u d e s ,t h e o r y 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e v e nt ol i t e r a t u r e e x p e r ti n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a c a d e m i c so nt h es t u d yo fw e nx i nd i a o l o n g v i c i s s i t u d e sa r ev e r yr i c ha n d v a r i e d ;h o w e v e r ,o nt h et h e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i ro w nd i a c h r o n i c i n a d e q u a t ei sn o tv e r ya t t e n t i o n b e c a u s ew h e nl i ux i ei nb u i l d i n gt h e i ro w n t h e o r y , h em u s th a sb e e n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np r a c t i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r e a l i t yi nf a c t o r s a tt h es a r n et i m eo nt h et h e o r yi t s e l f , i ts h o u l da l s ob e g o n et h r o u g ha n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i nv i e wo ft h i s s i t u a t i o n ,i ti saq u i t en e c e s s a r yq u e s t i o nf r o mas p e c i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v i e wt o s t u d y v i c i s s i t u d e s t h i sp a p e ri n t e n d st oc l o s e l yi n t e g r a t et h eh i s t o r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 ,c r i t i c i s m h i s t o r y , f o c u s e so nt h e v i c i s s i t u d e s t od i s c u s st h et h e o r yo fo r i g i np r o d u c e d t h r o u g h e l a b o r a t et h e r e l e v a n t p r i o rt h e o r y o fl i ux i e ,c l e a r a n c e v i c i s s i t u d e s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l e a d s ,t op o i n tl i ux i e s t h e o r yo ft h es p e c i f i e d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a b s o r p t i o ns i d eo ft h e i rp r e d e c e s s o r s , n a m e l yt h e i n h e r i t s i d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c o m b i n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 :a n dt h ep r e v a i l i n gt h e o r yo ft h ea c t u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e x p l o r e t i l e 耽豫x nd i a ol o n g v i c i s s i t u d e sb r i n gi m p o r t a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a ti s , “i n n o v a t e ”s i d e t h i sp a p e rt h r o u g ht a k et h ew e nx i nd i a o l o n g v i c i s s i t u d e s p l a c e di nt h ew h o l eb a c k g r o u n do fm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t oi n s p e c t i o n , c o m p a r i s o n ,a n a l y s i s ,a n df u r t h e rc l a r i f y i n g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a n di m p a c t t h e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e x p o u n d st h a ts c h o l a r sd i s c u s s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u b s t a n c eo ft h ev i c i s s i t u d e si n19 2 0 s i na d d i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 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i t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s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o ft h et h e o r y f r o mo r i g i no fl i ux i e sv i c i s s i t u d e s o nt h eb a s i so fi t ,t h e nd i s c u s st h a tl i u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x i e sv i c i s s i t u d e si n h e r i t st h et h e o r yf r o m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n dh i so v e n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i st h e o r y ,n l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d u r i n gp r e q i n p e d o d z h o uy i 嫩c o fp r e q i np e r i o dh a sm e n t i o n e dt h ew o r do f v i c i s s i t u d e s ,w h i c hs t r e s s e so nc h a n g e s i th a s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 so nl i ux i e s v i c i s s i t u d e s s i m i l a r l y , 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i s a l s or e l a t e dt o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t h o u g hc o n f u c i u sd o e sn o td i s c u s st h e l i t e r a r yp h e n o m e n o n ,t h i st h e o r ya l s oc o n t r i b u t e st ot h el a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1 1 1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d u r i n gh a n d y n a s t y t ot h i sp e r i o d ,l i ua n ,y a n gx i o n g ,w a n gc h o n g ,a n do t h e r sh a v e a l s od i s c u s s e dt h ev i e w so fi n h e r i ta n di n n o v a t i o n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 ,n l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d u r i n gw e i ,j i n ,t h e n o r t h e r na n d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l uj i sw e nf up a y s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l i t e r a r yi n n o v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 z ky u ,g e h o n gh a v ep r o p o s e dt h ep o i n t o fc o m b i n a t i o n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i no r d e rt oe n a b l et h eb e t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m sl a y st h ef u r t h e r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l i ux i e st h e o r yo fv i c i s s i t u d e s n ef o u r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t a k e st h ev i c i s s i t u d e s 嬲t h em a jo ra n d e l a b o r a t e sl i ux i e sv i c i s s i t u d e sd e t a i l e d h et a k e s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st h eb a s i sa n dc o m b i n e sw i t h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t h e np u t f o r w a r dh i so w n c o n c e p ta b o u tv i c i s s i t u d e s l i ux i e st h e o r yo fv i c i s s i t u d e s r e f e r st ot h em e a n i n go fc h a n g e ,b u th i st h e o r yo fv i c i s s i t u d e sd i s c u s s e st h e c o n c e p t o f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o c c u p i e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h i s t o r y a n dh a sag r e a t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a n di m p a c t k e yw o r d s :l i ux i e ,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 v i c i s s i t u d e s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本人保证所呈交的论文不侵犯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 其他合法权益。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 刻查蒸 日期:卅d 年罗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 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1、,ll 签名:剖嘉芳 导师签名:局诲剡 日期:劲p 年芗月矽日 引言 己i 害 ji口 文心雕龙中很多地方涉及到了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这一问题,其中体现最为突 出的是通变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学界就对刘勰的“通变”理论进行了一 系列的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杨明照出版了他所主编的文心雕龙学综览 一书,何懿的“通变”论综述一文也在本书收录之列,这篇文章主要梳理研究了纪昀 以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通变 理论,涉及了“通变”论的主旨,“通变”理论 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整个理论体系中“通变”理论所占据的地位,“通 变”与“宗经 有怎样的关系等方面,这篇文章比较详尽的介绍了百余年来学者们对 “通变”理论所作的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龙学 研究的侧重点较之前一段时期有了一些转变, 学者们开始重视以前较为忽略的篇章,对这些篇章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通 变篇的情况就属于这种。这阶段,学者们对刘勰“通变 论主旨的研究也更加细致 更加透彻。 ( 一) 重新思考和评价“复古”说理论 “复古说是对“通变论主旨的最早阐释,但认同这一理论的人数是最少的。 清人纪昀“复古而名以通变 理论即“复古”说之滥觞,文心研究大家黄侃、范 文澜先生继承了这一说法。“复古”说理论的持有者对“通变”理论所做出的阐释印 上了传统文学观念的标志。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学者们渐渐趋向于用现代的理 念和方法来阐释“通变”理论的主旨,“复古 说由此日渐被人们所抛弃。进入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解放思想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基于此,研究者们试图重 新客观地评价“通变”理论的“复古”主旨,其中褒贬不一。童庆炳对这一说法就持 反对意见,他说“复古说看似有理,实则偏颇过甚”【,他认为持“复古”理论 的学者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是与他们所接受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的,“纪昀、黄侃的 文学发展观念多在复古,所以把通变理解为复古也就不足为奇了”1 2 j 。同样, 胡继华也认为后世学者们片面化的理解“通变”论才造成了“复古”说的诞生,刘勰 “通变”论自身的确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为“复古”理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但就其局限性而认定它是复古而名以通变或通变之为复古,就完 【i j 章庆炳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新解 j ,f i 家庄:河北学刊,2 0 0 6 ,2 6 ( 6 ) :1 2 4 【:l 瓷庆灿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斩解 j f i 家庄:河,i 匕学刊,2 0 0 6 ,2 6 ( 6 ) :1 2 4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全忽略了刘勰思想矛盾中的另一方面,即趋慕新声,同时也割裂了通变作为 一个完整的艺术史哲学概念的意义”【j j 。另外一位学者王少良也认为是因为纪昀思想 认识上的不足才导致他提出了“复古”说这一理论,他指出,在当时那种追求华文丽 辞的文坛环境下,刘勰作通变篇的目的是再明显不过的了,即拯救文坛积攒已久 的创作弊病,改变文人们过分注重辞藻的不良倾向,“纪昀并没有分清复古与通 变之间手段与目的的关系”【2 】。与此同时,也有些学者在大体认同传统的“复古” 说之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发挥,如刘绍谨称,刘勰所建构的文学思想是一种复古 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所论述的文学发展观也是一种倒退的文学历史发展观。他认为刘 勰心目中的“通变”,是在探讨文学随着时间的流逝离“圣人时代 越来越远,这是 一种退化的表现,因此需要“宗经”“复古 来遏止这一倾向。他认为不能把“通 变”单纯的看作一个理论概念,而应理解为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思想方法问题。 ( 二) “通变 理论的主旨即继承与革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通变”理论中所包含的继承与发展因素首先为马茂元先生 所关注,于是他将“通变解释为“继承? 与“发展”之意。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把“通”与“变”对举,使其成为一对矛盾后再加以研究揭示,是与那时期整个中国 学界的思想有一定关联的,因而“继承与革新”说从产生以来便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 持,成为认可程度较高的一种理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学者们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 来理解和阐释这种观点,其分歧主要表现在“通变 论的核心和继承与革新的内容、 范围上,较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周振甫、王运熙、刘军政、1 张文勋、苏爱民等。从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学者们日益不满足于研究“通变”的概念,而是努力地将“通 变”论放在一个系统而宏观的体系中去探讨。吴予敏先生总体观察研究了通变篇 后,提出了以下的理论观点:刘勰的文学“通变”理论分三个层次,分别讨论的是艺 术形式方面的继承与创新,继承传统与艺术独创,以及创作原则与文学发展这几个问 题。另外,许多“革新”说的支持者虽然在概念上为“通变”只有革新层面的涵义而 据理力争,但一旦涉及到如何“通变”这一问题时他们的论述就又返回到了因与革的 关系上,即返回到了如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例如詹福瑞就认为通变篇的主要 内容就是论述“通变之术”的,他认为学习古人的文学成果,尤其是学习经书的时候, 必须要把握好古人写作时所坚持的反映时代和表达自我感情这些原则,在此基础上, 1 1 明继华“会通”与“适变”:文心雕龙的艺术历史哲学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1 9 ( 3 ) : 5 【2 1 王少良刘勰“宗经观念下的文学通变”论 f 1 黑龙江辛十会科学学报,2 0 0 5 ,8 8 ( 1 ) :l l o 2 引言 每个时代的作家不同,每个作家的感情、个性也相异,只有考虑了上述诸多因素以后 才可以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变化和创新。刘伟生、姚文放等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 ( 三) 刘勰“通变 观侧重于“变”,即“革新” 刘永济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龙校释中提出了“常变说”理论。他对黄侃思想中 的合理成分进行了借鉴吸收,并从一开始就给他的理论限定了正确的发展基调,预防 了这一学说过分趋向于“变”这一极端。他说:“所谓变者,非一切舍旧,亦非一切 从古之谓也,其中必有可变与不可变者焉;变其可变者,其后不可变者得通。”【l 】 综观9 0 年代以前各家的分析,除了确定“通变”为变化发展的涵义外,在很多认识 上并不十分清晰,如在可变与不变上的分歧,混淆“革新”与“会通适变 ,“通变 与“变通”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会通适变”说与“革新 说发生了分 离,“革新”说的内涵也日趋清晰明了。l 些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到了周易一书上, 他们试图找出“通变”一词的源头,从而以新的角度来挖掘“通变”的本义。他们认 为周易中“通变 的本义是强调“变”,刘勰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提到的“通变 是从周易借鉴的,因而刘勰的“通变”观也应该是主张“变”的。石家宜、詹福 瑞、蔡钟翔、王少良等诸多学者,均仔细的考证和分析了“通变”一词的理论承继性。 如石家宜认为“通其变可以用来解释“通变 一词,他强调通变篇的主旨是在 言“变 :首先,在通变篇中找不到例子来证明“通”与“变 是对举成文的。 因此,f 通变”的要义还是侧重于“变”这一涵义;其次,从总体精神这一角度来分 析,通变篇与周易是具有承继性、一致性的;再次,“从文心雕龙全书 的理论体系来看,通变篇的主旨是在探讨洞晓情变的规律和途径”【2 j 。詹福 瑞详细、认真的比较和分析了周易中的“通变”词语之后,得出“通变”概念的 核心是“趋时而变”这一结论,他在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一书中说过刘勰主张宗经, 向古人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即要解决如何使文学永葆青春这一问题,他认为刘勰提 出的理论立足点还是在“变”上,只有不断变化,才会使文学之树常青。潘新华则在 认同刘永济“常变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怎么变”这一问题,他认为只有“通”, 才能“变”,“通”是正确的“变 的基础,变化是不可以随心所欲进行的。祖保全 也结合文心雕龙“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三部分中常变结合的特 征,说明整部文心都具有常变结合、变中有常的特点,作为专论篇的通变岂 能例外。 【1 1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m j 北京:中华二忙局1 9 6 2 :3 6 3 1 2 1 彳i 家自:换个角度石“通变” a 北京:北京人学出版褂:。1 9 9 5 :2 7 8 3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四) 刘勰“通变 论主旨是“会通适变” 一些学者通过对“革新”理论的发展进而提出了“会通适变”理论,赞同这一理 论的学者们普遍不同意将“通变”解释为继承、创新,他们认为这种简单化、模式化 的阐释与刘勰通变篇的实际意图及“通变”的本义是不相符的。同时,这些学者 认为最初之所以有人提出“革新”论,为的乃是反驳继承与创新这一理论,因此,自 然将重点放在了强调“通变”表示“变”的本质上,这样,他们的理论也就难免有矫 枉过正之嫌。蔡钟翔在释“通变”一文中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分析“通”的含义上, 他认为不能把“通”解释为“继承”的意思,“通 “变 应该是结合在一起,与“有 常”相对应,“通变即是会通与适变的综合,通是指异质事物的贯 通,而不是指对前人的继承1 1 。童庆炳则认为,刘勰熟谙文学是运动变化的这一规 律,因此他的“通变”观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刘勰的“变”指“适变”, 即文学的变化应该适应于时代变革的需要。“通 是“会通”,即让古典文学与现时 的文学创作相“通 ,这样,才有助于现时的文学创作,才会使文学呈现繁荣的景象。 上述理论虽都主张“会通适变”,但对“通 的理解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支持“继 承革新”说的学者大多认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是“通变”的基本原则,而支持 “会通适变”说的学者则主张“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是“通变 的关键。童庆 炳认为,“凭情以会通”强调的是作家们不能照抄照搬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但是 在阅读古典作品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古人的情感与我们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这 时,就可以运用自己的体验来与古人的感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古人的体验。 “负气以适变 是指作家在追求文学创新的时候,要符合自身独特的个性,不能盲目, 更不能人云亦云。吴林伯也持相类似的观点。 综观上述几方面的观点,都涉及到了“变”的范围这一问题。刘勰通变篇日: “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1 2 】据此,大多数学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刘勰所谓“变”指的就是“文辞气力”的“变”。 但“文辞气力”具体到底指代什么,目前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认为刘勰“通变”观 主旨是“变”的理论家们一开始就主张“通变”主要是指对“文辞气力”加以创新, 而且把“文辞气力”仅限于语言方面。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n - 十一世纪初,石 家宜、胡继华等人,依然是这一种观点的坚定支持者。石家宜认为刘勰所晚的“文辞 气力”的变化,实际上是在研究探讨如何处理文辞的质文关系,是在思考随着时代的 【1 】蔡钟翔释通变” a 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2 0 0 0 :2 2 9 2 1 ( 梁) 刘勰,韩泉欣( 授注) 文,t t , n j g , t 1 杭扑i i :浙i j :古籍出版社,2 0 0 1 :1 6 1 4 一、他山之石先秦时期的相关论述 发展,文辞要何去何从的问题。胡正武则认为刘勰的“通变”观主要是在考虑文章的 语言因素这一比较具体的现象。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如 潘新华就认为刘勰的“通变”观是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变,“是首先包括了文 学内容方面的变革的 【l 】。童庆炳则将新的定义赋予了“文辞气力”,他指出,刘勰 不变的只是作文章的法度、各种文学体裁的名称以及语体的规范这些部分。至于文辞 气力,从某种角度来改变题材,以及作家根据自己的个性或为文习惯形成什么样的风 格等一系列问题,则需要做出变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特别是在2 0 0 0 年以后,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日趋丰 富、日益完善,“通变”理论的研究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关于“通变”观的主旨, 是可以持续深入研究下去的。本文就试图从另一角度来关注刘勰的通变篇,通过 梳理刘勰之前与“通变”理论相关的论述,来研究刘勰“通变”观的理论渊源,并在 此基础上探讨刘勰对这些理论的因与革。 一、他山之石先秦时期的相关论述 ( 一) 周易 周易是先秦时期对文心雕龙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包括易经和易 传两个部分,“通变 一词,作为哲学范畴源自周易系辞,它所强调的是事物 的变化。举其要者有: 通变之谓事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周易 正义系辞,十三经注疏本) 一闺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上传第十一章) 变而通之以尽利( 上传第十二章)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 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正义系辞,十三经注疏本) 历代易学注家对“变”阐释的比较明确,即“变化、变易、变革”的意思。 孔颖达认为“一阖一辟谓之变者,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丌是更 潘新华训勰的通变理论j 实践 j n , n n 一0 学报,1 9 9 5 ,7 4 ( 2 ) :7 4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l l j 研究者们对这种解释也持认同的态 度。但学界对“通”的研究历来存在争议,这就影响了人们准确理解“通变”一词在 周易中的具体内涵。周易系辞上说“通变之谓事。”孔颖达疏日:“物之穷 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凡天下之事,穷则须变,万事乃生,故云通 变之谓事。”i z j 高亨注日:“通事物之变化,采取行动,是谓之事。”【3 1 从上述解释来 看,“通”指“通晓知晓”,“通变”是“知其变化知晓事物之变化”之意,这 种理解是有道理的。因为易传一贯强调洞晓事物的各种变化及其变化规律。例如 周易系辞上说过:“子日: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另外,孔颖达 对“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所作的疏是“通极其阴阳相变也。 【4 j 高亨的注为“易经以卦爻之变反映事物之变,故通易经卦爻之变,则能定 天下事物之文。”【5 j “通其变,使民不倦 的疏为“通其易之变理,于是广制器 物”,注为“此言黄帝、尧、舜通于事物之变化。,【6 】由此观之,“通 还是“知晓”“通 晓”之意。当然,仅以此种理解去看易传中“通变”之“通 的含义是不行的, “通”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周易系辞下+ 中有这样一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孔颖达疏日:“言易道若穷,则须随时改变,所以须变者,变则开通得长久,故 云通则久也。 1 7 j 把此“通 释为i 开通”符合文意,而且同样合于易传自身对 “通的阐释。易系辞上中“往来不穷谓之通 “推而行之谓之通 都表明“通 是“开通”“畅通的意思。综上所述,易传中的“通变”主要指通晓事物的变化 或是指使变化呈现持续不断的一种状态。周易将世间的事物归为阴、阳两大类, 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 凶生大业。【8 j 这是说阴阳两仪始于太极,两仪又生出“老”、“少”四象,然后产生 八卦。在这种演进过程中,易所强调的是事物的变化。易传的“通变”思想是 哲学层面的,它的核心内涵是说天地万物无时无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事物发展的 i l l ( 魏) 王弼,韩康伯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 十三经注疏之一黄侃经文句读周易正义附校勘 记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1 5 8 1 2 1 ( 魏) 王弼,韩康伯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黄侃经文句读周易正义附校勘 记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1 5 1 p j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卷五) m 济南:齐鲁书社,1 9 7 9 :5 1 6 p j ( 魏) 于弼,韩康伯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十二经注疏之一黄侃经文句读周易正义附校勘 记 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1 5 6 p 1 高亨周易人传今注( 卷五) m 济南:齐鲁社,1 9 7 9 :5 3 2 5 3 3 1 6 1 ( 魏) 乇弼,韩康伯注,( 唐) 孔颍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黄侃经文句读周易正义附校勘 记 m 上海:上海古捂i j ;版社,1 9 9 0 :1 6 9 t t j ( 魏) q - _ 弼,韩康伯注,( 唐) 孔颖达等m 义十二经注疏之一萸侃经文句读周易上e 义附校勘 记 m 上海:上海一i 籍f i j 版社,1 9 9 0 :1 6 9 ”1 高亨周易人传今注( 卷五) m 济南:齐鲁书社,1 9 7 9 :5 :1 8 6 一、他山之石先秦时期的相关论述 动力来源于变化,而保持事物的长久发展则在于变化的永恒,只有往来不穷的“通” 才能使事物达到长久发展的目标。所以易传中的“通变 是侧重于“变化”而言 的。 从总体上看,周易的基本精神是言变的,“易”就是简易明了,“易”就是“变 易”,就拿大家引用最多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的话来看,能不能从这里看 出“通”与“变”对举的意思呢? 系辞下原话是这样的:“神农氏没,黄帝尧舜 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 段话也显然不是“通”与“变”对举的。疏云:“言易道若穷则须随时改变,所以须 变者,变则开通很久长,故云通则久也。”这就是说,变化是不能停止的,变化一停 止,易道就穷尽了,不再运动了,所以要开通其变,以变求通,这便是长久了。所谓 “通其变,使民不倦 ,注云:“通物之变故乐其器用而不懈倦也。 疏:“事久不变则 民倦而变,今皇( 当作黄) 帝尧舜之等以其事久或穷,故开通其变,量时制器,使民用 之日新,不有懈倦也。? i l 】百姓用的“量时制器 如果久用而不予更新,他们就会感 到厌倦,何况是文学创作呢! 系辞上云“通变之谓事”。注:“物穷则变,变而通 之,事之所由生也。“疏云:“通变之谓事者,物之穷极,欲其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 通也。凡天下之事,穷则须变,万事乃生,故云通变之谓事。”【2 】这也是强调了“开 通其变”的重要性,万事生于通变。这种“开通其变”的思想在系辞中随处可见。 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注云:“典礼适 时之用。”疏:“圣人有其微妙,以见天下万物之动也,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者。 既知万物以此变动,观看其物之会合变通,当其会通之时以施行其典法礼仪也。”【3 】 可见,d , n 百姓的日常用器,大至圣人推行之典法礼仪,无不要适时改变。不懂得天 下万物变动之理,把握不住万物的会合变通的契机,再好的典礼都可能成为过时之举,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系辞又说“功业见乎变”,注云:“功业由变以兴,故 见于变也。 再看一段大家引得最多的话:“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 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4 】疏云:“参伍以变者, 参,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通 ( 魏) 干弼,韩康伯注,( 唐) 孔颖达笛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黄 1 1 经文句埃周易l e 义附校勘 记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朴,1 9 9 0 :1 6 9 2 1 ( 魏) 千弼韩康伯注,( 唐) 孔颖达笛i e 义十三经注疏之一黄1 :;l 【经文句读周易正义附校勘 记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 9 9 0 :1 5 1 1 3 1 ( 魏) 乇粥,韩康伯注,( 膊) 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黄侃经文句读周易止义附校l l | :i 记 m 上海:上海占籍出版 = 十,1 9 9 ( 1 :1 5 2 1 4 1 ( 魏) - f 弼,韩麋伯注,( 唐) 孔颢达等l j :义十三经注疏之一黄佻经文句渎周易i e 义附校勘 记 m j :海:上簿占籍“5 舨村:。1 9 9 0 :1 5 6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变者,由交错总聚通极其阴阳相变也。以其相变,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极 其数,谓穷极其阴阳之数以定天下万物之象”l 。可见,所谓“通其变”,“极其 数”,就是指洞晓阴阳相变之理,这是“成文”“定象”的关键,所以说“非天下之至 变 ,不能至此。系辞上有言:“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 言,变而通之以尽利。”注云:“极变通之数则尽利也,故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 【2 j 这就是说,圣人之尽言、尽意、尽情无不过为了尽物之利,而欲尽物利的惟 一途径,就是通晓天下至变之理。 ( 二) 论语 周易并非专门谈论文学理论的著作,但却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部先秦重要典籍论语也是同样的情况。论语中多次提到“文”,表现 了孔子及其弟子对“文”的高度重视。“文 泛指礼乐文化、典章制度、诗书 文献等,涉及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包括后代所说的文学艺术。孔子认为“礼”是“文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关于“礼 的看法,也可以看作是孔子文艺观的重要内容。子 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3 】孔子在这里主要是赞美周代的礼制,是 。将周礼与夏商二代之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想法,他认为周朝的礼乐文化比夏商二代的 丰富多彩,因而要“从周”,这是一种朴素的继承观点。有学者认为孔子崇尚周礼是 一种保守、倒退的态度,但实际上此观点有失偏颇。首先,孔子的崇尚周礼,是在与 夏、商之礼相比较的基础上而言的,而且他也力求对三代制度各取所长,他把尧之文 章、舜之乐舞置于历代之上,这说明他并非一概“从周”。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与 文化均处于一个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王国维所说的“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 废而新文化兴”1 4 j ,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准确概括。“礼”最初是祭神( 包括自然神和 祖先) 的仪式,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艺林释礼中说:“丰是盛玉以奉神之 器,推之而奉入神之事通谓之礼。 在殷周时代,祭祀神是贵族的特权,因而礼也 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规章。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 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反映了从殷到周这一时期, 人们逐渐由偏重鬼神到偏重人这一发展过程。毫无疑问,周代的礼比夏商二代进步。 ( 魏) 于弼,韩康伯注,( 庸) 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黄侃经文句读周易正义附校勘 记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1 5 6 1 2 ( 魏) 千弼,韩康伯注,( 膊) 孔颖达等正义十二经注疏之一一黄侃经文句读周易正义附校勘 记 m 上海:上海古籍j l 版丰卜,1 9 9 0 :1 6 0 t z j 张明林论语 m 北京:中央k 族大学出版社,2 0 0 2 :3 4 p 1 王元化1 j 国维学术论菥 m 杭州:浙江人民 j 版衬1 9 9 8 :5 6 8 二、璞玉琼英二一两汉时期的相关论述 孔子在比较了三代制度以后选择“从周”,正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一原则 的体现。 其次,孔子对礼制的历史,持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周礼是对前代礼制 的继承与发展,周后的礼制也自然应该有所继承与发展。他考察了夏、商、周三代礼 制的同异,指出历代之礼都有所继承因袭,也有减少增加:“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 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 1 j 孔子认为,殷 商之礼继承夏代之礼演变而来,但并不是全盘因袭,由于时代发生了变迁,它通过对 夏礼的损益,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特文化意义。同样如此,周礼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吸 收了殷礼中的一些要素,周礼就体现了周代的文化特色。因此,周礼也应该会为后来 的朝代有所增减。“损益”使各个时代的“礼”被烙上了相应的文化烙印,“因”则体 现了不同时代文化的内在关联。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一个“因与“革”相结合的历 史过程。孔子的继承发展观虽然是关于礼制的,但显然包含了这样的文化精神,即任 何时代的文化都或多或少的含有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文化的丰富、发展离不开对 前人成果的批判继承。孔子的这一理论本非谈论文学,但学者们却注意到了这一理论 在文化、文学方面同样适用,它从客观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影响。 二、璞玉琼英两汉时期的相关论述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批评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毛诗序最早 把“变”这一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领域,日:“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 俗,而变风、变雅作矣。”【2 】此处的“变”是指由时代政治盛衰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内 容、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与文学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