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童国垫盆日期:鲨2 :么:罗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躲犁师躲笔绌期: 乙痂。与乙一6 号 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内容摘要 陇右地方文学的研究渗透着广泛的时代背景,中古时期陇右地区呈现出多元 性的文化结构,并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催生出一批个性鲜明、博学深 邃的文学家,作品数量虽不多,但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创作风格迥异。本文在 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拾遗补缺,审度陇右文学的发展轨迹,更多地从考稽重 要作家、研习作品的角度展现陇右中古时期的文学特色。论文将中古陇右作家作 品与创作活动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分为四个阶段作分期研究、论述。 第一部分:汉末陇右作家文学活动与创作,东汉时,陇右地处边疆,连年与 羌族征战,与关中王都相比较,文学士人普遍有民族生存危机感,抨击世俗力度 也更强烈。本章简述东汉后期清议时政与品鉴人物的世风环境影响下的寒门士人 心态及其辞赋作品及王符潜夫论与“凉州三明”所作河陇奏疏等政论散文的 艺术特色及其文学价值。对以秦嘉、徐淑为代表的早期文人五言诗歌创作与楚歌 琴操渊源关系进行了考辨。 第二部分:魏晋时期陇右作家文学活动与创作,魏晋时期陇右战乱频仍,社 会动荡不安,士人弃儒趋玄,隐逸之风盛行。本章第一节探讨皇甫谧的生平与著 述以及高士传对前秦时期杂传体小说的间接影响,第二节重点论述的是家传 私授为主的北地、敦煌的世家、豪族的文学创作,他们以“以儒学致位”、“以儒 学显”结合本地文化,逐渐形成地域性特色。 第三部分:十六国时期陇右作家的文学活动与创作。东晋时期,河西五凉相 对安定。本章通过对前凉、西凉的统治者现存诗赋的研究,揭示了以醇厚的儒学 文化积淀在特定历史时期保护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事实。综述氐族苻氏 文人集团等陇右文人在关中的文学创作所展现的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下形 成的独特的陇右文学品格。 第四部分:南北朝时期陇右作家文学活动与创作,北魏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陇 右文学继续得到发展,本节荟集以“河西硕儒”刘晒、阚驷、宗钦、段承根等为 代表的东徙的陇籍作家的作品,另外,对隋朝重臣牛弘、辛德源等制礼作乐、搜 访遗籍的评述和对生于江南的陈朝陇裔才子阴铿诗歌艺术的探寻,揭示出融入中 原文化的陇右文学即将进入一个繁荣时期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陇右文学中古作家作品研究 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a b s t r a c t t h e e x t e n s i v e a g e sb a c k g r o u n d w a sp e r m e a t e di n t ot h es t u d yo f l n n g y o u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p l u r a l i s t i cc u l t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h i c hp r e s e n t e d i ni o n g y o u a r e a i n m e d i e v a l t i m e s , h a s t e n e dt h eg r o w t h o fa g r o u po fk n o w l e d g e a b l ew r i t e r sw h o s e w r i t i n g sw e r e e n d o w e dw i t h h i g h e r a r t i s t i c t e c h n i q u e w i l h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 b yi t s s p e 蚵a lg e o g r a p h ya n dh u m a n i t i e s t h ea r t i c l ee m p h a s i z e st h ec u l t u r a lq u a l i t yi nm e d i e v a l t i m e so nt h eb a s i so fs t u d i e so fo l d e rs c h o a r s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t r a c ko f i n n g y n n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t h e s i sf a l l si n t of o u r p a r t s t od i s c u s s a n d s t u d y i t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w r i t i n g s , t h e i rc r e a t i v e a c t i v i t i e sa n dh i s t o r a l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f i r s t :h t e r a t u r ea c t i v i t y a n dc r e a t i o no f i n n g y o uw r i t e r si n l a t eh u nd y n a s t y i ne a s th a n l o n g y o u l o c a t e di nt h eb o r d e ru r e aa n d f o u g h t w i t h q i a n g n a t i o n a l i t y a l l y e a rl o n g t h e l i t e r a t e t sa tt h a tt i m ew e r e p r e s s e du p o n t h e f e e l i n g s o f i m p e n d i n g c r i s i sa b o u tt h e i rn a t i o na n da t t a c k e dt h ec u l c u s t o mm o r e s t r o n g l y t h ep a r ti l l u s t f a t a s t h ec n r r e n t p o l i t i c s i nl a t ee a s th a n d y n a s t y ,w r i t i n g s a n dt h e i ra r t i s t i c q u a l i t i e s a n d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 s e c o n d :t h ec u l t u r a l a c t i v i t y a n dc r e a t i o ni nw e ia n dj i n p e r i o d t h e r e w e r e m a n y m o r ew a r s d u r i n g t h a tt i m ea n d s o c i e t y s u f f e r e df r o mu n r e s t ,t h e u e n do r t e n d e n c y t op r i v a c yw a si n v o g u e , t h e f h s t s e g m e n t o ft h i s c h a p t e r t e l l su s s o m e t h i n g a b o u t h u a n g s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w o r k s a n di n d i r e c ti n f l u e n c e m a d eb y 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o fg a os h i ”o nn o v e i so f 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s e c o n ds e g m e n td w e l l so n 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i r d :t h e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i e sa n dc r e a t i o n d u r i n g t h ep e r i o do fs i x t e e n n a t i o n s i n t h i s c h a p t e r , i t r e a l i z e st h ec o n f u c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i ns p e c i f i ct i m e , w h i c h p r o t e c t e d a n dp r o m o t e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b e s i d e s ,i t a l s os u m m a r i z et h e 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t o b r i n g t h e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y f o r m e d b y c o n n e c t i n g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u r et ol i g h t f o r t h :t h e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i e sa n dc r e a t i o n d u r i n g n o r t hs o u t h d y n a s t y i n t h e p r o c e s so f n a t i o n a lf u s i o no fb e iw e i d y n a s t y , 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e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t h i ss e g m e n tm a k e s i tc l e a rt h a t t h e l o n g y o ul i t e r a t u r e , w h i c h b l e n tw i t ht h ec u l t u r eo f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 ,w i l ls t e p i n t oap r o s p e r o u s p e r i o d k e y w o r d s :l o n g y o ul i t e r a t u r e ; w r i t e r si nm e d i e v a l ;t h ew o r k s 2 中古珑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引言 近年来,区域性文学研究渐趋热潮,两汉至隋唐的千年历史之中,陇右沟通 西域,地处丝绸之路,加速了多民族融合、中西方的文明相互沟通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的地域性文学资源对于甘肃本土文学的研究具有新的时代性意义。陇右 的历史称谓有广、狭义之分,较为狭义的陇右主要指三国志所载的陇山以西 地区,即今甘肃东、中部一带。因为地域文学研究具有特定的现实针对性,本文 所论的陇右则指如今甘肃省全境,不涉及周边地域。 “中古文学”这一概念,肇自刘师培中古文学史时代的断限,上起建安, 下迄梁陈。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思想等三部专著,论述的范围大致与前者相 同。中古文学概念的确定一般是分别根据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两个标准来划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陆侃如先生在中古文学系年中首次将“中古”的文学概念 界定的上限更是提前到汉宣帝甘露元年,这意味着文学史的发展是以作家群体的 文学创作为推动力的,与总体的历史文化的演进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徐公 持先生指出不同的分期法,也是可以并存的,如有人用“汉魏六朝文学”,有人 用“中古文学”,只要自成其说,且有一定体系性,皆无不可。曹道衡、刘跃进 两位先生认为研究魏晋南北朝,不能把东汉分开。魏晋士人的许多风气都沿自东 汉。本来,历史的分期,只能是相对的,截然分割的做法,未必可取。 陇右文 学在汉魏时期的发展十分复杂,由于史料阙失,所谓文选收录的“苏、李诗” 的真伪问题,时至今日,也没有最终的定论。圆东汉建立之初,隗嚣割据陇右, 关中文人儒士因祸乱纷纷依附于他,京兆杜陵人杜笃于建初三年随马防击西羌, 曾途经陇西,有感而作首阳山赋,又如班彪旅陇期问作北征赋以纪行抒 。曹道衡罗宗强徐公持分期、评价及其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三人谈( 文学遗产 1 9 9 9 年第2 期) o 早在刘宋时的颜延之就已怀疑苏李诗的真伪,刘勰以为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苏轼臆断 答苏武书 为齐粱问小儿所拟作。粱启超、马雍则以为成于曹魏时代。李陵诗早在东汉以前即已流行,而苏武诗当出 现在魏晋时代。近代逯钦立先生汉涛别录 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饲证,说明苏李诗系东汉灵帝、献帝时 的作品。当代研究也对此也持有异议,郑文先生论李陵与苏武三首诗的假托 认为这组诗是西晋末到东 晋初的淹留北方的士人所作,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章培恒、刘骏关于李陵( 与苏武诗) 及( 答苏 武书) 的真伪问题一反历代成说,认为不仅诗是李陵所作,就连答苏武书也是李陵的作品。 3 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情的方式表达遗民、游子的感伤情怀,在艺术手法上纪行赋明显继承骚雅的诗学 精神,以此作为过渡,间接影响了陇右文人抒情小赋与民间诗歌的创作的特点, 但是,东汉后期,陇右世族多以四言诗作为振兴家族文学的手段,其艺术形式更 易适应儒家崇尚的敦雅的风格,加之内迁散羌族叛乱以及党锢之祸对陇右寒门文 学士人创作风格的这势必改变了东汉陇右文坛的格局。特殊时段的作家创作与区 域文学的发展流变成为当代陇右文学研究的热点。因而,本文对中古陇右文学时 间概念的界定依据本地作家在东汉后期的创作活动为主,对陇右文学作品的具体 分析也以王符的潜夫论为开端。 王符的潜夫论吸收了先秦诸子散文的优良传统,发愤著述,走出了两汉 经学、谶纬对文学的桎梏,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不失文本的醇厚雅正。简切的 文笔、浑博的气势,在东汉散文中自成一家, 四库全书总目对其颇为推崇。 其全方位、俗化的思辨特征也对后世的政论散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研究陇右 作家不是一蹴而就的,诸如王符的文学思想,就要了解其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与 创作的时代背景,考辨东汉后期陇右文学在整个西托地方文学中的源流。更深层 的文学研究依靠对传世文献资料考稽,中古陇右作家、作品的大量辑佚与整理始 自于清末,武威张澍高才博学,辑佚诸学,搜集陇右人著述,所辑二酉堂丛书 大都是唐以前甘肃人的著作及有关甘肃历史地理的辑佚书。还有近代学者张维、 王煊都注重考据,以辑佚陇右地方文学为己任。圆以赵逵夫先生为代表的当代学 者也沿袭了这种严谨的学风,对诗文的考辑、补遗与作家生平的考辨具有很高的 0 5 0 年代侯外庐、赵纪彬的中国思想通史又确立了王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7 0 年代末,彭铎先生 又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潜夫论) 文本进行校勘,对汪继培的笺注多有补正。帅年代以来,诸如从哲学、社 会经济学、美学、文化学、军事学等方面对潜夫论 专题研究的成果顾丰,相关论著有:王步贵王符 思想研究 ,甘肃人民出敝社,1 9 8 7 年。胡大浚李仲立李德奇王符( 潜夫论) 译注) ,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王步贵王符评传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刘文英王符评传 ,南京人学出敝社,1 9 9 3 年 高新民王符哲学思想研究常文昌、王斌学王符研究汇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零张维著陇右方志录,陇右金石录、甘肃人物志,辑存历代陇右文人未入专集的遗文,不分文体, 以人为序,各附小传,总计录汉代至隋代陇右7 2 位学人的文章3 4 9 篇现仅存汉诗、晋诗。录有李陵,赵 壹、傅玄等十余人诗。其读书时所见陇右史事,随手摘录,与读书札记合编成目耕识小录2 4 卷,后又 据有关史书,辑有( t t 肃史料辑录。乇垣又编成历代甘肃文献补录稿,收录陇右文献6 2 种。此三种总 题名甘肃文献录。 4 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文献学价值,可谓是经典之作。 当代中古陇右文学的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在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化,河西地方 僻远、免遭战乱罹难,尚有安定的政治局面,一时吸纳了许多西迁于此的著名学 者,使得两晋玄学和儒家典籍得以在河西继续保存。曹道衡先生在十六国文学 家考略中论述了张骏、谢艾、宋纤等2 4 位陇右作家的生平与著作,虽然其作 品大多散佚,但学术界中有一批弘扬凉州地域文化的学术论文仍然值得关注。对 此的研究工作有助于阐释与辨析汉族和异域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勾 勒出氐羌、乃至北魏鲜卑等少数民族逐渐汉化的历史演进过程。 中古时期陇右她区的多元性的文化结构背景在探寻陇右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 历史性定位研究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凉州的文学创作具体体现了西域文化和中原 文化交融下形成的独特的陇右文学精神。同一时期,河西传译之事极盛,仅北凉 时昙无谶于姑臧讲经授法,大量著述译经,在中华佛教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异域佛学对中古陇右文学与士人心态的影响仍是现代学术研究中的盲点,如释 道安作大十- i i 经序说:“天竺古文,文通尚质。”这种质实简约的译经的风 气是否潜变了北方文学创作的风格,如今己无实据可考,尤其是当印传佛教和东 晋玄学相遇后,而以儒学思想构建的上层政权却在逐步瓦解,这种文化的交错融 通呈现出陇右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而且,苻秦时期三教合一的最初模式也对盛唐 的多元文化结构产生了先导作用。 o 赵逵夫师赵壹生平著作考对赵壹的生卒年进行了考证,指出袁滂而被误作袁逢的原因,从而彻底澄 清了光和年问受赵壹上计、并举荐赵壹为者为袁滂而非袁逢的问题,确定了赵壹一生的主要活动阶段,这 段考证在中古文献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刘景云后汉秦嘉徐淑诗文考全面考订了后汉秦嘉、徐淑 夫妇的诗文。从面肯定了俄藏敦煌文书韵文献学价值。相关研究性学术论文还有;曹东方l 傅子辑本考略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1 9 9 5 年第5 期,梅运生皇甫谧三都赋序之真伪及其价值趋向 ( 安徽师范人 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5 期) , 戴伟华阴铿生平事迹考述( 扬州师院学报) 1 9 8 6 年第3 期) o 主要研究成果有:赵以武五凉时期河西学术著述的成就 ( 甘肃社会科学1 9 8 7 年第5 期) ,刘跃进 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 齐鲁学讨2 0 0 3 年第1 期) 。 彭清深五凉学术文化考述 ( 西北第二 民族学院学报 2 0 0 2 年第2 期) ,高荣汉代河西文化述论( 河西学院学报2 0 0 2 年2 期) ,杨胜良 论五凉学术的溯源和特征 ( 厦门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2 期) 。 冯培红五凉的儒学 与佛教( 兰州学刊2 0 0 5 年第1 期) 。 5 中古珑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本文从分析各个特定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作家的创作风格为出发点,考辨其 文学作品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源与流,并综合魏晋时期陇右作家及其作品 在异国宗教文化与区域性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在文学创作中形成的独特生成 机制,从而由点到面系统展示出中古陇右文学的整体风貌。 第一章东汉陇右作家文学活动与创作 一潜夫论与河陇奏疏等政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学价值 东汉光武帝重建汉朝的统治,虽然号称为中兴之世,但传至桓帝、灵帝之时, 国势也已衰微。谶纬之学盛行于世,社会、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钱钟书先生说: “汉人言治国不可拘守儒家所谓王道而必用霸术者,以此论为尤切。但东 汉陇右文人大都精通儒学,久经受党锢之祸磨难之后,深感维护儒家正统责无旁 贷,因而形成了更为激烈的社会批判思潮,故而刺世疾邪、针贬时弊成为当时政 论文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陇右著名文学家的创作都以奏议为主,奏议般是陈 述事实、阐明事理,以简洁、平实为主要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胡念贻 先生认为奏议属于政论散文。广义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文学性,唯独文学散文是从 应用文字与学术文字最早是经史子中发展而来的,它和应用文字学术文字始终不 曾脱离关系。据此原则,东汉陇右文坛中可称为政论文家的就有王符、张奂、皇 甫规等人。他们文风各异,也各自有其学术渊源,以下就此专述: 两汉时期,陇右私学盛行,后汉书张奂列传记载张奂因党锢之祸而免 官归乡里,“闭门不出,养徒千人”圆吕思勉先生指出汉儒居官者,多不废教授, 及其去官而必教授,如安定临泾人李恂,“少习韩诗,教授诸生常数百人, 后坐事免,步归乡里,潜居山泽,结草为庐,独与诸生织席自给”。韩诗外传 是以儒家思想为主,道、法思想也渗入其中。 虽然李恂著作未能流传于后世, 但他愤而归隐与其少习韩诗的今文经学背景不无关系。王符也是安定临淫入,生 于汉章帝建初七年,其年与李恂相先后,王符自少问学必有儒家师承,当时以公 羊说为盛,王符曾与马融、张衡、崔瑗等相友善,东汉经学家马融,据后汉书马 融列传载,曾多次游宦于武都郡,永初二年,大将军邓翳久闻马融盛名,召其 为舍人,马融不愿涉足仕途,不应君命而客居于凉州武都,之后在阳嘉二年( 1 3 4 年) 马融又被委任为武都太守。王符在此期间与马融必然有过交往,但由于陇右 文学的发展仍落后于京都,王符最初受业于今文学家的可能性较大。潜夫论 引用诗经据清代学者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和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 o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 9 7 9 版。 o 后汉书张奂列传。 。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2 2 页。 6 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其中所引文字和所作说解,大多和现存古文家的毛诗不同,而本于今文家的 三家诗说,主要是鲁诗的说解。如班禄篇引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求民之瘼”,毛诗则作“求民之莫”。9 可见,王符的今文师学更加深厚,这 令其政论文具有批判性的特质,而在思想上则“折中孔子,而复涉猎于申、商刑 名,韩子杂说”。糅合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等,大致以儒为体,以法为 用,所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将潜夫论归入“杂家”,正如汉志所 言“取春秋,采杂说”。汪继培亦认为“王氏精习经术”而“未为醇儒”。 王符的哲学思想继承发展了苟子的唯物论,超越了东汉经学的范畴,他所说 的“明乎天人之道”是由苟子的“明乎天人之分”演绎而来的。王符创作潜夫 论的目的直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师圣体经、治国明理、论辩时政、献策边 防、卜巫新解、重塑交际等方面探讨的内容包罗了当时重大事件。其论“皆按切 时势,令今可行,不为巾绝诡激之论”国王符以哲学世界观的视角评议政治、经 济、伦理、风俗、军事,比较理性的研究历史,融合了古文学派与今文学说,政 论风格自成家。 潜夫论开篇依经立意,首推孔学:“夫子好学,诲人不倦。故叙赞学 第一。” 王符师圣孔子:“夫生于当世,贵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 认为圣人也是“从师就学”,并非天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 而能。”。王符凡立论,必祖述孔子、援引六经。可见在他的思想来源中,早期儒 家占着主导的地位。o 王符因为政治上无法实现其抱负,虽自号潜夫,不欲章显 其名,可是“心中时有感”所以通过“立言”以“续先贤”,而且他最敬重左丘 明作五经,试图以春秋笔法实录史实,春秋敬贤重民,微言大义,这符合汉 末子书发愤之所为作的精神,潜夫论与东汉前期王充的论衡,东汉后期仲 长统著昌言、崔蹇著政论共同反映了士人都在反思社会之弊政。 潜夫论今存本3 5 篇,叙录1 篇,共3 6 篇,以赞学始,以五 德志叙帝王世系、志氏姓考谱牒源流而终。其中涉及统治策略和时政弊端, “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王符论文多讽谕之意,且与他 的自身经历相关:“符无外家,为乡入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 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 因此,王符在文章中“泄哀乐之情”都是其关注民生、国运真性情的自然表现。 王符所属的安定郡,经年饱受西羌战乱之苦,汉武帝以后,特别是王莽时期 。刘文英:c 潜夫论与汉代经学,文学遗产,1 9 9 5 年4 期。 霉汪继培:潜夫论笺校序,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o 汪继培:潜夫论笺校序,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o 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o 潜夫论叙录三十六 o 潜夫论赞学。 o 常文吕:t 乇符研究汇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1 0 页。 。后汉书e 符传。 o 后汉书王符传。 7 中古陇右作家厦其作品简论 和东汉时期,朝廷内迁“关东下贫”于河西边地各郡,移民大都是“抱怨过当”、 “悖逆亡道”的贫苦农民与获罪之人。王符出身布衣,饱受乡人欺凌,在民怨沸 腾的社会环境中,他清醒地认识到民是国家的基础“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愿察开辟以来,民危国安者谁也? 下贫而上富者谁也? 故日:“失君国将民之以, 民实瘠,君安得肥? 夫以小民受天永命,窃愿圣主深惟国基之伤病,远虑祸福之 所生”。东汉政权对边郡地区人民的生死漠不关心,各级官吏一味的搜刮民脂民 膏,延熹五年,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乡。同乡人前雁门太守往谒,皇甫规冷 语相应,当王符抠门时,皇甫规屐履出迎,时谣谚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 掖。”这些谣言无疑提高了王符在民间的声誉,在王符看来“君子未必富贵,小 人未必贫贱”。回贫贱的百姓是富贵者统治的基础,“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 固这种东汉的偏狭世俗尤其令王符深恶痛绝的。这则品鉴人物的谣谚却直接影响 了陇右世风的转变。 王符著述潜夫论首先认识到“济时拯世,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必须实行贤人政治,要以贤人治国“乱国之官,非无贤人 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 只要贤人当政,就“化可美而功可成”。贤 人之所以能兴国,是因为“臣者治之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故将致 太平者,必先安其人,安其人者。必先择其人。”。王符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明君贤臣是立国之本,为官者应该名实相符,要以贤德顺化民心。王符指 斥权臣奸吏,“以窃禄位者为贤”。君主治国要秉承以民为本的原则,突破私欲、 兼听明察,任贤以能,恢复士人对朝廷的信心以达到汉氏王朝的长治久安。潜 夫论尤其强调了任贤的核心在于德化治理民心,“是故世之善否,俗之薄厚, 皆在于君。上圣和德气以化民心,正仪表以率群下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 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 王符批判了当时学术风气:“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虚 妄不实的弊端。“王符的士人批判主要集中士人学风的浮躁、交游的功利化与言 行的虚伪。同为崇实斥虚的思想特色” 王符主要注重于社会生活,批驳世人“苟 为饶辫届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 潜夫论务本他抨 击俗儒贵末贱本、虚谈德义的本质,以局外于国政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到世人追求 世俗化才逐渐激化了社会的各种危机,提出“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 o 潜夫论救边。 o 汉晋学术编年 考证 :按符之隐居,本非一年之事而是年皇甫规解职归家,则其见王符,当在此 年,此菇之于此上海书店1 9 9 2 年舨。 o 潜夫论论荣 。 。潜夫论考绩。 o 潜夫论实贡。 。 潜夫论本政。 o 潜夫论贤难。 。潜夫论本政。 o 黄丽峰:后汉三贤的士风批判,南京师大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s 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潜夫论务本 篇满怀怨愤仍忧戚时政,讥议豪强,首开东汉清议的舆论思潮, 王符的潜夫论中大多为政论散文对衰败世风的批判,其中融合了今文经 学评议时政的内容。但是王符虽然以布衣终生,就其政治立场与思想倾向来说, 仍是属于士大夫阶级,忠君思想是他立论的基点:“人君之称,莫大于明;人臣 之誉,莫美于忠。”( 明忠) 君明臣忠是王符的政治理想。而且,王符思想并 没有脱离两汉经学,潜夫论中包括了天道、神鬼、灾异感应与关注民生的诸 多内容,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王符的政论散文具有平民化倾向,据实而论朴实无华。王符出身庶族,来自 于市井乡曲。他的作品无疑吸收了一些民间文学的元素,引起了文章内容和形式 的变化,他以平民化创作理念诠释典儒家经学。同时,春秋的史家风格与简 厄尚质文笔间接影响了王符论文向简洁、平易化的语言表达方向发展,王符宗崇 儒家的民本思想,这其中就暗含了平民观,文风自然简约质朴、清新疏朗。同时, 东汉恶劣的政治环境,也使世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论文的文风也受到 很大影响。世人心态敦厚为宗转为悲愤为主,性情山以和缓为雅转为以刚烈为正。 王符政论文托喻以明理,立象以尽意。潜夫论中比喻迭出,从句到篇通 俗而生动,如:“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潜夹论务本中的“中堂生负苞,山 野生兰芝。”这些比喻都源于民俗谣谚,浅易明了。又如潜夫论思贤篇里 的寓言:“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 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也。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 待贤而治。”王符以病人与药的关系作比来说明国家治乱与贤人的关系。释难 篇整体结构有意模仿有庄、惠对答,揭示出真理不辩不明的道理,从这个角度讲, 王符满足于平民化的生活与老庄追求自足闲适的归隐的情趣应是相和谐的。 王符属于今文学家,清人汪继培评论:“王氏精习经术,而达当世之务。其 言用人行政诸大端,告按切时势,令今可行,不为申绝诡激之论。”。王符通常引 诗经、尚书等经文立论,文章自然气盛,具有典雅醇厚之内在品质,但潜 夫论始终是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故文中叙事多,拟左传寓褒贬于叙事,言 约而事详,方正之中也多明快、峭刻之语,范哗的后汉书称誉其“详观时蠹, 成昭政术。”王符的文章气势恢弘,博大深厚,说理精辟。四库全书总目对 潜夫论尤为推崇,称其“所说多切汉末弊政,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 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论文形式上以磅礴的排偶句式为主, 潜夫论具有战国辩士的流风余韵,颇富文采,形象生动、雄辩有力。这也 是其政论文体散文中最显著的风格,例如在潜夫论考绩篇中,几乎通篇排 偶: o 张啸虎:中国政论文学史稿,武汉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7 8 页, 。汪继培:潜夫论笺校下,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王步贵:工符思想研究,甘肃人民出版杜,1 9 8 7 年版,第2 8 8 页。 9 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 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暗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 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材力, 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 以数乱荒也 论文中鲜明的对照加上骈偶的铺排表现着清峻疏荡的文风,东汉政论文“往 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潜夫论中 的多偶句不仅具有以上的职能,而且功用上有所创新: 礼义生于富足,盗贼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 潜夫论爱日 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潜夫论浮侈 王符认为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世间万象互相联系,互相转化,贫富、强弱、 治乱、安危是由于对立面构成的矛盾,在东汉政论文中王符较早提出对立统一的 哲学思辨,整饬的排比使文字表述更为准确简练、朴实无华。而且,以平实为主 的构思风格也体现在多以占验为事的梦列篇中。国这种求真务实的著述态度 也真正体现了王符平民文人的本色。 赵翼廿二史札记“东汉功臣多近儒条”记:“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 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盖一时之 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 即有是臣也。”。可见,东汉公文理应都有敦厚温润之气,但陇地处西北边陲,远 离京城,章表奏疏自然别有风范。如西汉李广、赵充国、段会宗等皆为名将,蒙 荫于尚武传统,陇右的文臣武将历来也都表现出性格刚戾、刺世疾邪的面。东 汉末年,在抵御外侵的过程中,安定皇甫规、酒泉张奂、武威段颍,因战功卓著, 被誉为“凉州三杰”,他们习武晓文,勤于著述。东汉时期陇右奏疏的统计如下: 隗嚣移檄告郡国 梁统刑罚务中疏复上言对尚书问状 张奂应诏上书言灾应 上言东羌事 皇甫规 建康元年举贤良方正对策求自效疏 上疏自讼诏问日食上疏言羌事 上言宜豫党锢上书荐中郎将张奂自代 段颊应诏上言讨先零东羌术略复上言东羌事 傅干肉刑议谏曹公南征 o 引自刘师培论文偶记。 。彭铎:按叙录云:“吉凶之应,与行相须。”此犹上篇勉人务实进善之趣也。 。清赵翼注王树民校正二十二史札记校正卷四,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8 9 页。 1 0 中古陇右作寡及其作品简论 陇右的杰出文人大都来自世族豪门,以武略起家并且熟通文翰,诸如“凉州 三明”,均作谠言直谏干预党争,不以文辞华茂取胜。刘勰云:“表奏确切,号为 谠言。谠者,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其偏,故日谠言也。”表奏要求 切合实际,谠有纠正偏差之意,谠言就是祛除邪僻、辅佐王道的激切之辞。敦煌 张奂有感于民生疾苦而救其于困厄,借周成王备礼改葬谶纬之事上书应诏上书 言灾应以解党锢,直言宫闱中恩礼不接,字里行间皆露锋芒而无避讳。 皇甫规“干禄不为贪,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让人无惧情。”为官清廉、 学问渊博,“所著赋、铭、赞、祷文、吊、章表、教令碑、书、檄、记凡一十七 卷”表疏、奏议文风犀利。如求自效疏、上疏自讼、上疏言羌事等并非 依经立意、委婉多讽,而是立论革新,有清新自然之风,在直陈时政时,斥驳弊 端,语无规避,其诏问日食更是指责桓帝“钩党之衅,事起无端,虐贤伤善, 哀及无辜”。在举贤良对策中讥刺梁冀,致使“州郡承冀旨,几陷死者再三”在 与外戚博弈之时正值国势衰微,皇甫规本性刚烈、耿直,他的奏疏更是义愤填膺 之作,任性直言,气势宏博。这些奏议从艺术风格上继承了汉代奏议实用、简洁 特点,刘师培曾精辟地评论:“东汉文人,既与儒林分列,故文词古奥。远逊西 京。魏代之文,则又语意易明,无俟后儒之解释。”这种平实的特点显然与汉代 奏议文体与写奏议者文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其中蕴涵着求实的文化意蕴, 但是每篇都具有多元的文学特点。如建康元年举贤良方正对策: 故每有征战,鲜不挫伤,官民并竭,上下穷虚。臣在关西,窃听风声, 未闻国家有所先後,而威福之来,成归权幸。陛下体兼乾坤,聪哲纯茂。摄 政之初,拔用忠贞,其馀维纲,多所改正。远近翕然,望见太平而地震之 後,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血流川野,庶品不安,谴 诫累至,殆以奸臣权重之所致也。 此篇语言整饬、谐韵雅正,章法上灵动起伏,并且摒弃了西汉散文言辞古奥 的习气,行文清新流畅。当皇甫规切议朝政时,直抒怨怒,奏章文字可一气呵成, 偶句对辞的运用更能增强文章刚劲的气势,大量的排偶也增强了浓郁的文学性, 而且直接影响了奏议的情感力度。这些文章修辞上的特点都沿袭了东汉初年章表 奏疏儒雅铺排的风格, 如隗嚣的移檄告郡国,议论与文采均为可观,其文日: 尊任残贼,信用奸佞,诛戮忠正,覆案口语,赤车奔驰,法冠晨夜,冤 系无辜,妄族众庶。行炮烙之刑,除顺时之法,灌以醇醯,裂以五毒。政令 日变,官名月异,货币岁改,吏民昏乱,不知所从,商旅穷窘,号注市道 设为六管,增重赋敛,刻剥百姓,厚自奉养,苞苴流行,财入公辅。上下贪 贿,莫敢检考。民众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工匠饥死,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奏启第二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版,第2 1 6 页 1 1 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 长安皆臭。既乱诸夏,狂心益悖,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百 貊。使四境z ,l - ,并入为害,缘边之郡,江海之濒,涤地无类。 汉文归辑录此文,并引钟惺评语:“翟义起兵讨莽,不克而死。当时惜无 若骆宾王讨武昭檄,而平林新市兵起,汉宗室目之,义声虽震天,而文采未宣。 固当以是篇为东汉文冠冕也,岂以魄嚣之事不终而少之? ”在明清文论家眼中, 檄告郡国笔势雄阔,文采斐然而独步于东汉文坛,从文章形式上看,这种檄 文的骈文体式刻意雕琢,同西汉大赋相比又有新变,呈现出不同的体制:“西汉 之时,虽属韵文,而对偶之法未严。东汉之文,句法较长,即研炼之词,亦以四 字成一语,渐尚对偶。若魏代之文,则合二语成一意。由简趋繁,昭然不爽。” 毋东汉散文排偶化的发展亦由此可鉴。 二社会矛盾与民族危机背景下赵壹等寒门士人心态与辞赋创作 两汉时期,陇右多出武将,天水、陇西、安定、上郡等“六郡良家予选给羽 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o 后汉书赵壹传记其:“体貌魁梧, 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从其刚健的体魄隐约可辨赵壹好气任侠的性 格。东汉后期,士人要为官举辟。必交游于显赫名门,清代史学家赵翼廿二史 札记评述道:“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遂成风 俗。”赵壹任情放达,才华出众,面对困厄无助的百姓,必然会扶危济困,仗义 直言,与地方豪族相争,这种凛然傲骨多为本地世族所摈弃而困窘于乡里。赵壹 卓尔不群的外在表现正反映出大多数汉末清议之士抨击宦官、外戚的时代潮流。 陈留人张升言行举止酷似赵壹,他“任情不羁,其意相合者,则倾身交结,不问 穷贱,如乖其志好者,虽王公大人,终不屈从。”。最终遭遇党锢之祸,去官被诛。 甚至于东汉大儒马融也“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赵壹显然也具有党人危言 深论不隐豪强的精神特质,与之交游的都是正直之士,尤其是当他后来因“党锢 之祸”而受到牵连时,得到友人相救,并荐举为上记吏。这位友人虽在后汉书 中没有提及,但料想也是属不满时政、同情党人,诸如安定皇甫氏一般的地方豪 族。赵逵夫师指出:“赵壹访皇甫规于弘农,当在汉桓帝永康元年( 1 6 7 ) 至汉灵帝 建宁元年( 1 6 8 ) 之间。皇甫规在永康元年底弘农太守任尚难肯定,而赵壹之在几 经磨难后被任为上计吏应与桓帝之死、灵帝继位、朝廷政策上之变化以在建宁元 年的可能性为大。故我定于建宁元年。”。这一点在刺世疾邪赋中也可以找到 依据:“执政之匪贤”暗指昏聩的汉恒帝,“女谒掩其视昕兮,近习秉其威权。所 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瘫痕。”群书治要卷三一载文韬:“后宫 。刘师培:论文偶记之九引自国粹学报第1 卷第4 期。 o 班圃: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o 后汉书文苑传。 。赵逵夫:赵壹生平著作考文学遗产,2 0 0 3 年1 期。 1 2 中古陇右作家厦其作品简论 不荒,女谒不听。”后汉书皇后纪序:“闺房肃雍,险谒不行。”注:“谒, 请也。言能辅佐君子,和顺恭敬,不行私谒。后汉书窦太后传中更加明确: “帝所宠唯采女田圣等。永康元年冬,帝寝疾,遂以圣等九女皆为贵人。在刺世 赋中,赵壹感叹:“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 丽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他对时政如此强烈的抨击正下也能保全性命,缘于 永康元年六月,汉恒帝大赦天下,悉除党锢。刺世疾邪赋也作于永康元年中。 这是赵壹思想发生蜕变最重要阶段。敦煌人侯瑾也与赵壹有相似经历,延熹九年, 朝廷征有道,侯瑾称疾不应君命,作矫世论以讥切当时,后迁徙入山中,以 莫知于世。隐居于野成为陇右士人避开党锢的无奈之举。 灵帝登基后,窦太后诛杀田圣诸中常侍仍具权势,谏窦皇后纪营救其余贵 人。灵帝新政招募四方贤士“建宁元年,诏公卿以下各上封事,及郡国守相举 有道士各一人为众所归者,皆指公车。”。赵壹以文才闻于世,举荐为上计吏 是因上计到京的途中,赵壹与同僚拜访皇甫规,估计赵壹在布衣之时就与皇甫规 相识:“傥可原察,追修前好。”报赵壹书记日:“今旦外白有一尉两计吏,不 道屈尊门下”但是,皇甫规“恶绝宦官,不与交通”,回而且,当时皇甫规贬谪弘 农,为外戚所摔挤,对汲汲于仕宦之人以青眼对之,皇甫规是武将出身,与党人 交往不甚密切:“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虽为名将,素誉不高。”且 自述道:“绝交离亲,戮辱旧故”。可见其行为处事虽不拘泥于小节,但皇甫规不 属于激进的党人之列,当时世风也与其个性相异,“东汉尚名节”以交游为尚, 随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使“悻直之风”成为中下层正直的儒学士子处世特征。后 汉书党锢列传序日:“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 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悻直之风,于斯行矣。”赵壹身居下位,与赵歧、张升、应奉等寒门文人的心态 一样,虽欲革故鼎新、匡扶弊政,可生于汉末宦官专权之际“畏禁,不敢班班显 言,”。在汉末党锢祸乱的政治漩涡里,清流士人和正义文人多被遭屠戮,赵壹在 世俗与理性的觉醒之问也进退失据,刺世疾邪赋篇末的“且各守尔分,勿复 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这是赵壹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度。 汉书蔡甾传载:“灵帝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之余,观览篇章。”汉 灵帝即位时还处幼年,由太后摄政,在政治上推崇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