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非非主义诗歌语言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非主义诗歌语言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 石兰 指导教师:唐小林 摘要:非非主义,全称是非非主义诗歌运动,是当代中国最大的诗歌艺术流 派。1 9 8 6 年5 月创立于四川西昌成都,由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为首发起。 非非主义诗歌运动一开始就以鲜明的理论倡导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非非 诗派鲜明的理论主张中又明显表现出一种语言中心论的思想,他们关注诗歌语言, 认为语言与文化( 世界) 是同构一体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已经被文化固 定,语言成为文化的载体。那么由被文化凝固的语言创作的诗歌就遮蔽了人们对 世界本原的认识。因此,非非主义提倡反价值、反文化,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要实 现“三还原”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要打破语言中的文化语义板 块,取消语言中的价值色彩词。以1 9 8 9 年为界,非非进入后期,在理论倡导上就 没有前期那么的歇斯底里。或许在创作中,非非同仁们发现用语言超越语言的艰 难性和不可能性;所以,非非们转而关注语言的敞亮性。以红色写作的发表 为标志,非非同仁不满足于前期语言的能指化狂欢游戏,而转向追求诗意的深刻; 认为诗歌应于诗人独立的生命相连,“体n ; t - 写作是在进一步深化“红色写作” 的主题。后期非非在诗歌语言上表现出一种与前非非截然不同的特点,他们开始 批判地接受传统,诗歌中并不拒绝运用意象语言。 关键词:非非主义诗歌;语言;能指化实验;意象语言 r e s e a r c ho nf e i - f e i i s mp o e t r yo fl a n g u a g e m a j o r : m o d e r n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c a n d i d a t e :s h il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t a n gx i a o l i n a b s t r a c t :f e i - f e i i s m ,a st h ef u l ls l i m eo ff e i f e i i s mp o e t r yc a m p a i g n ,i st h el a r g e s t p o e t r ya r ts c h o o la m o n g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 , w h i c hw a sf o u n di nx ic h a n g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 一n o wk n o w n a st h ec h e n g d uc i t y , i nm a y ,19 8 6 ,h e a d e db yz h o ul u n y o u ,l a n m a , y a n gl ia n ds oo n a tt h ev e r ys t a r t ,f e i f e i i s mp o e t r yc a m p a i g nh a v et o o kt h e e x t e n s i v ea t t e n t i o na m o n gt h e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t h r o u g hi t sv i v i dt h e o r ya d v o c a t ei nw h i c h r e f l e c t e dt h et h o u g h to fl a n g u a g e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d i s t i n c t i v e l y t h ea d v o c a t e sf o rt h ef e i f e i p o e t r y ,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p o e t r yl a n g u a g e ,b e l i e v e dt h a tt h e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l i t e r a c y w e r et h et w ou n i q u ee l e m e n to ft h ew h o l ew o r l ds t r u c t u r e ;a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b e i n g s ,t h el a n g u a g eh a db e c o m e t h ec a r r i e rf o rt h el i t e r a c y , a n db yw h i c hs h a p e du p 。 t h ep o e t r yw a sc r e a t e db yt h ew o r d sp e r m e a t e dw i t hl i t e r a c y ;b u tm a d et h en e g a t i v e i m p a c tf o r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f o rt h er e a lw o r l d t h e r e f o r e ,w h a tf e i f e i i s ma d v o c a t e d ,s u c ha s a n t i v a l u ea n da n t i l i t e r a c yr e f l e c t e do nt h el a n g u a g ei st oc o m et r u et h e “t h r e er e s t o r e s n o nv a l u ec o u r s ef o rf e e l i n g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l a n g u a g e ,m e a n w h i l eb r e a k i n gu pt h e l i t e r a c yr e s t r i c t i o nf o rl a n g u a g ea n da b o l i s h i n gt h ec o l o rt e r m so fv a l u a t i o n s i n c e19 8 9 , f e i f e i i s me n t e r e di n t oi t sl a t e rs t a g e ,r e f l e c t i n gt h a to nt h et h e o r ya d v o c a t e ,i tw a sl e s s h y s t e r i c a lt h a nt h ee a r l ys t a g e m a y b e ,d u r i n gt h ec r e a t i o n ,t h ef e i f e ir e c o g n i z e dt h e i m p o s s i b i l i t ya n dh a r d s h i po fu s i n gl a n g u a g et oe x c e e di t s e l f , i nl i g h to ft h ef o r g o i n g ;t h e n t h ef e i f e is h i f t e d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l i g h ta n ds p a c i o u sn a t u r eo fl a n g u a g e t h ep u b l i s ho f “r e dw r i t i n g ”m a d et h em a r ko nt h ef e i f e it h a tt h e yw e r en o t1 u s t s a t i s f i e d 丽mt h es i g n i f i e r i z a t i o ng a m e ,b u ts h i f t e dt op u r s u et h ep o e t i cd e p t h ,a n dd e e m t h a tt h ep o e t r y sc r e a t i o ns h o u l db ec o n n e c t e dw i t hl i f eo fp o e ta n dd e e p e nt h em o t i fo f r e dw r i t i n g f u l t h e r p o e t i cl a n g u a g ei ni t sl a t e rs t a g es h o w e dt h ed i s t i n c tf e a t u r et h a n 2 b e f o r e t h ef e i f e ib e g a nt oa c c e p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s ,a n dn o tr e j e c tt h eu s eo fi m a g el a n g u a g e k e yw o r d s :f e i f e i i s mp o e t r y ;l a n g u a g e ;s i g n i f i e r i z a t i o nt e s t ;i m a g el a n g u a g e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廑丛! 挞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己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 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 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 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2 ) 为 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 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别年厂月旷日 绪论 非非主义,全称是非非主义诗歌运动。为了表达的方便,也经常简称为非 非。1 9 8 6 年5 月创立于四川西昌一一成都,由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为首发 起。从1 9 8 6 年5 月至2 0 0 4 年1 月,先后印行和出版非非杂志1 1 期。非 非评论两期。非非具有极大的吸纳力,符合并支持非非创作、愿意加入非非 的诗人都可以被非非吸纳,因此非非具有庞大的创作群体。其诗人包括周伦佑、 蓝马、杨黎、尚忠敏、梁晓明、余刚、何小竹、敬晓东、刘涛、万夏、李瑶、 小安、邵春光、吉木狼格、陈小蘩、陈亚平、李亚伟、二毛、海男、叶舟、京 不特、杜乔、朱鹰、喻强、程小蓓、谢崇明、龚盖雄、刘翔、南野、郎毛、维 色、雨田、潘维、胡途、大踏、文群、曾宏、杨春光、蒋蓝、杨克、袁勇、张 修林、董辑、二丫、蒋晓韵、邱正伦、黄懿、童若雯等,这些诗人加入的先后 顺序不一。从他们的创作群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曾经属于“莽汉主义 ( 李 亚伟、万夏) 或“撒娇派 ( 京不特) 的诗人的加入。也正是这种包容性和开放 性,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诗人中途脱离出非非的创作轨道。 依据写作理念的变化,我们可以把非非主义诗歌运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9 8 6 年至1 9 8 9 年为“前非非写作”时期,提出的主要诗歌理论是变构语言、 反文化和反价值,作品一般具有非文化、非崇高、非修辞的特点;1 9 8 9 年以后 为“后非非写作 时期,以理论文章红色写作为转变标志。全力倡导“大 拒绝、大介入、深入骨头和制度”的体制外写作。体制是指制度,体制外写 作是相对于体制内写作( 党文化写作) 而言的,具有开放性、反惯性与建设性, 追求自由。不管是前非非时期,还是后非非时期,非非的语言观都显得特别的 突出。前期,非非强调语言的遮蔽性,认为语言被文化化、概念化、符号化了, 语言成为价值存在的居所,带给不确定的事物以确定性的本质,遮蔽了我们对 于事物本真的认识。因此,非非提出语言还原论,采用取消两元价值论、取消 价值词、反情态等方法论。后期,非非由语言的遮蔽性转向对语言的敞亮性的 关注。非非意识到,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文本,用语言超越语言的艰难性和不 可能性。因此后非非转向强调语言的敞亮性和诗歌的深度。虽然在语言主张上 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但是后非非的创作并不是说就不具有前期的特征,后非非 诗歌相对于前期诗歌还是有继承性的。 回司徒闵:后非非:不可抗拒的先锋,红豆,2 0 0 5 年第1 期。 非非丰义是第三代诗中唯一有着明确理论主张的诗群,也是最具影响、持 续时间最长的四川的诗歌试验活动。毫无疑问,非非主义从创立之始就引起了 多方关注,在同内的影响更是持久而深入。自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起,非非主 义正式进入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成为国内外近百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 史论著述的研究对象。些莺要的当代文学研究专著,如新时期诗潮论( 吴 开晋著,济南出版社1 9 9 1 年版) 、诗的哗变( 陈仲义著,鹭江出版社19 9 4 年版) 、季节轮换( 李振声著,学林出版社1 9 9 6 年版) 、中国形象诗学( 王 一川著,上海三联书店1 9 8 9 年版) 、先锋实验( 尹国均著,东方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等,都以专门的章节或要点来介绍和评介非非主义的理论和创作。与此 同时,非非丰义作为2 0 世纪的重要文学现象被写入了1 0 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或诗歌史,如中围当代新诗史( 洪子诚、刘登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2 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苏光文、胡国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 9 6 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 9 9 年版) 、 中国现代文学史1 9 1 7 1 9 9 7 年( 丁帆、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丁帆、朱晓进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 中国当代诗歌史( 程光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中国当代 文学发展史( 孟繁华、程光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等。以上评论 从介绍非非主义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出发,肯定了非非主义的存在意义。 另外,除去非非刊物内部所刊载的相关评述文章,国内对非非诗派进 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据可收集的资料,公开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约有3 0 篇。其 中在非非丰义诗歌语言方面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章,大约有1 5 篇。据目前所能得 到的资料中,还没有相关研究的独立专著出现。其研究方向总体可以分为两类, 并多侧重于前非非时期。一是对其理论主张本身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非非主义语言观与西方语言哲学的联系、非非语言理论的两条思路、前 非非主义语言观的反叛意识等,这些都从正面肯定了非非变构语言的努力。当 然一些评论者也指出了非非语言实验的乌托邦性质。大部分的评论通过转引非 非的语言理论来进行介绍和诠释,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非非主义的 语言观。二是对诗歌作品进行的研究,大概呈现这样的局面:以周伦佑为圆心, 圈点了杨黎、何小竹等部分诗人,并对他们的诗作进行研究。其中,更多地关 注了前非非时期具有反叛色彩的诗歌,发现了其诗歌以“语言超越语言 的激 进特色。 2 笔者在借鉴前人取得的丰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非非刊物上的诗 歌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从诗歌本体出发,并结合非非主义的理论主张, 对非非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研究。进一步理清非非诗歌语言主张的线索;把握 非非诗歌语言的总体风貌。此论文以1 9 8 9 年为界,把非非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并发现前后两个时期非非诗刊上的诗歌作品总体上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特 色。一种是以前非非时期的诗歌为代表,体现出语言能指化的激进实验;一种 是以后非非时期的诗歌为代表,语言实验明显地从反叛走向回归,不再满足于 语言游戏,而是用与生命情感同构的意象语言来表现深层的生命意识,并主张 “体制外写作 ,反对“体制”对诗歌的束缚,所以力图拒绝任何对诗歌意象的 横向或者纵向移植。虽然我们发现非非主义诗歌创作在前后时期表现出两种截 然不同的风貌,但是非非主义诗歌创作在总体上并不是没有沿袭性的。前非非 时期诗歌的语言批判意识在后非非时期仍有延续,只不过激进的语言实验已经 变得理性。诗人们意识到用语言超越语言的不现实性,所以就用理性的笔触去 批判语言的遮蔽性,并尽量用可实行的办法来走向语言的敞亮。因此论文在论 述非非主义诗歌语言的能指化倾向时,融入了后非非时期一些显著的仍然具有 语言批判意识的诗歌文本。 3 第一章非非主义诗歌语言观简述 非非主义诗歌流派一出现,就以高蹈的理论姿态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根 据其前后两个时期的划分,我们发现非非诗派的理论主张呈现出前后两个不同 的流向。前非非时期,非非诗派认为语言是文化化的语言,语言是与文化同构 一体的,语言被约定俗成的文化语义因素所制约,从而影响了诗人们的创作, 所以他们提倡用语言超越语言,提倡语言还原。但是伴随着理论主张在诗歌中 的一步步实践,诗人们开始意识到用语言反叛语言的悖论性,因此后非非时期 开始转向对语言敞亮性的关注。周伦佑认为,语言一方面给不确定者以确定, 另一方面也给确定者以不确定。这就意味着,语言既具有遮蔽性又具有敞亮性。 既然在前非非时期,语言的遮蔽性由于人类交流的需要而无法被超越,那么后 非非就转向对语言敞亮性的追求。这样,诗歌或许可以从此途径寻得新的发展。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同构一体的逻辑起点 1 9 8 6 年,深圳青年报与诗歌报共同推出了“现代诗群体大展 ,此 次大展震动了当时的中国诗坛。与此同时,在四川,以周伦佑、蓝马、杨黎等 为代表的一群青年人发起了非非主义诗歌运动,并组成了“非非诗派”。非非诗 派一出现就以高蹈的理论姿态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其主要成员周伦佑、蓝马等 人都著有较多的诗歌理论文章。如周伦佑的变构:当代艺术启示录、反价 值、红色写作,蓝马的非非主义宣言、前文化导言、人与世界的语言 还原,周伦佑、蓝马二人合写的非非主义的诗歌方法,杨黎的声音的发 现等等。通过这些理论文章我们发现,非非同仁们渴望将新的血液注入诗歌, 渴望通过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诗歌作品达到真正与世界直接接触的目的。非非 诗派重视诗歌理论的建构,特别关注诗歌语言,这突显了时代的特色。“随着新 时期文学主体理论或认识论的中心话语被消解之后,一种显而易见的语言中心 论开始凸现于文学话语之中。无论诗到语言为止,还是诗从语言开始, 都无可疑义地将语言作为诗的言说中心,并事实地成为诗人生命存在或诗性写 作方式的一种限定”。在此种时代背景下,非非主义诗派极力倡导诗从语言开 始,用语言背叛语言,靠语言超越语言,这种语言主张也无疑彰显着语言中心 论思想。非非诗派这种反语言或超越语言的理论主张的逻辑起点便是:语言与 回孙基林:非非主义与西方语言哲学,诗探索,1 9 9 7 年第4 期。 4 文化( 世界) 是同构一体的。 语言具有命名的功能,它使事物出离其浑沌迷蒙的状态。当“牡丹”一词 与自然界的某种花朵结合在一起,空洞无物的“牡丹”被赋予了生命;而自然 界中处于匿名暗哑状态的花朵则因“牡丹 这个语词形式的获得走出了其存在 的晦暗。语言的发生与存在,命名了世界,使得世界可以被言说、被理解。但 是当语言的发生已成为一个既定事实,人们已经靠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指引 来感知世界,这时存留下来的就仅仅是一个语言的世界,它以符号的、抽象的 形式存在着,并以符号的、抽象的形式意指着世界。诗人不能像原初民那样直 接感受世界,也只是通过语言的中介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牡丹”所指认的 那种花朵,其实还可以存在着其他的语言表达形式;“牡丹”花也可以不仅仅是 意指高贵。在这种约定俗成的过程中,语言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文化的承 载者。非非主义的语言诗学,正是在艺术的创造冲动与文化的矛盾语境中被言 及的。 周伦佑提出“二度结构本能”说,他认为“一度结构本能是集体无意识的 投射”,代表的是原构现实;“两度结构本能代表个体意识的觉醒”。诗人要创 造真正的艺术,就必须具备两度结构本能、超越意识形态化语言的限定,从而 创造出“一个新现实超原构世界”。固周伦佑的观点指出了语言与集体无意 识的关联,集体无意识存在于语言中,形成人们对世界的普遍认识。蓝马的“前 文化还原”理论进一步揭示了非非主义的创造思想和动机,非非诗人们想要在 前文化领域内开展创造性活动,他们就必须逾越文化世界或原构现实这一屏障。 所谓文化,在蓝马看来,是一种人类行为,即“人类为了作为社会化的群体 来对宇宙万事万物进行利于人类的操作,而将宇宙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符号化处理的人类行为”。 正是因为这种操作才使世界成为一个 “符号的世界”、“语义的世界”,人类所接受的世界也无非是文化、语义的强加 给予。这样,语言、语义与文化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语言采取语 义的方式成为了文化价值的传播者与负载者。所以,以文化的价值体系为内容 的整个庞大的文化建筑它的任何一个构成部分或基本元件,可以说都是语 言,并且,那种赖以构成文化建筑的结构关系和结构法则,同样也只是“语义 周伦佑:变构:当代艺术启示录,见非非第一卷,周伦佑主编,第5 5 页。 。周伦佑:变构:当代艺术启示录,见非非第一卷,周伦佑主编,第5 5 页。 蓝马:前文化导言,见非非第一卷,周伦佑主编,第6 0 页。 固蓝马:前文化导言,见非非第一卷,周伦佑主编,第6 0 页。 5 的关系 和“语义的法则”。一个文化建筑,说穿了就是一个语言建筑、语义 建筑,文化把语言的世界还给了人类。 此上种种论述表明,文化是以语义的形式在语言中存在着。语言不仅是文 化的传播体,也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无疑构成了人类与世界的文化语义关联。 从根本上说,语言与文化( 世界) 是同构一体的。正是这种同构性,非非诗人 们才把人们使用的唯一语言命名为一种“文化语言 ,一种“操作性语言。甚 至,非非诗人们认为,人类自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语义界说。 第二节从“遮蔽走向“敞亮 伴随着新时期文学主体论的消解,文学家们关注和实验的对象逐步转向形 式、语言等文学的本体因素,而最早注意并体验到“语言的困境 的诗人应该 是非非同仁。1 9 8 6 年,非非主义诗歌运动正是从对语言的不信任开始的。 非非诗人们认为,人类所接受的世界是一个被文化化、被符号化的世界, 即世界被固定为文化语义中的样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语言成为文化、传统 的负载者,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必将面临着被遮蔽的危险,诗歌传达的 仍是文化语义的界定,因此诗歌创作必将不能抵达世界的本原。蓝马认为,要 抵达世界的本原就需回到一种“前文化语言”的状态。而“前文化 并不是时 间意义上的文化之前的东西,也不是潜藏在文化背后的存在物;它应是指非文 化和无法文化化的自在物,存在于思维领域。诗人只有进行反文化、反价值, 达到一种“前文化语言”状态,才能将诗歌从文化语义的限定中剥离出来,从 而直接地接触世界的本原。在此“前文化语言”就成为了反叛原有诗歌语言和 做法的一种策略。 经历一步步地发展,中国诗歌造就了一些固定的意象语言,并表现为特定 的感情色彩,如“月 、“菊”、“秋蝉 、“兰”、“梅”、“莲 等。一方面,诗人 通过这些意象语言传达思想情感,在历史性的时空中给诗歌带来了新的发展空 间,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另一方面,意象语言被诗人不断地使用,内涵被重复, 从而被固定为文化的一部分。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批新青年创作白话诗,打破 了文言文与古诗体的传统模式,向外国学习,发挥创造性为诗歌开拓了更大的 表达空间。但是,截止到朦胧诗,这仍然没有改变中国诗歌固有的抒情模式和 参见蓝马:非非主义第二号宣言,见非非第三卷,周伦佑主编,第4 1 5 页。 6 特定的意象语言。此时,诗歌语言不免面临着僵化的危机。周伦佑将这种固定 的意象语言定义为“定型象征 ,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意义符号。如西方文学中的 禁果、蛇、荆冠,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等,人们只要看到此类的意象语言就 会产生相关的语义理解。文化语言作为约定性的语言,遮蔽了人们对世界本真 的认识。因此诗歌语言就需脱离这种固定语义的羁绊,走向意义的不确定,实 现“前语义”或“超语义,成为一种直觉表现,从而进入到一种“前文化状 态。 针对诗歌创作要达到“无语义”或“超语义”境界,非非主义提出了相应 的方法论要求。从“感觉还原”到“意识还原”再到“语言还原 ,其实质目的 就是摒除语义障碍,彻底摒除文化语义的感觉,使诗人真正与世界发生直接接 触,抵达直觉层面,实现“没有语义”的“非非体验”。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就表 现为“三逃避”和“三超越”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超越逻辑, 超越理性,超越语法。诗人可将词不当作词来使用,破坏语义的线性结构, 赋予词、句非语义的表现功能。文化又总是与价值判断分不开的,要摒弃文化 语言,就需要对语言进行“反价值”的处理。非非主义应超越“是”与“非” 的两值定向,主张语言的多值乃至无穷值;取消词语褒义贬义的感情色彩,取 消反义词,清除价值词,如勇士、二流子、牺牲、革新、伟大、懦弱等;并进 一步取消定值情感( 爱恨) 、定值情态( 痛苦欢乐) 、定值情绪( 悲观乐观) 等,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就可以有组织的颠倒字义,创造生词、新词等,打破惯 用的语义连接,使一首诗逍遥于词法、句法、语法、文法之外,实现一个“超 语义的新天地。 前非非时期对语言语义的反叛和否定,对“超语义”和“前文化语言”的 追求落实到对语言的语音和语言的指物性层面的认同。在非非同仁们看来,语 言是由音、形、义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就表现为语言三要 素的历史定格,而“语言的历史,历来只是语言初衷的衰败史和沦落史。语言 初衷衰败和沦落的原因和结果,都表现为一系列的音、形、义定局和沿革。 正因为语言是文化化的语言,而文化又表现为语言三要素的定格,所以语言 要脱离文化化,回到“前文化 状态,就只有从破坏音、形、义的定局和 国周伦佑、蓝马:非非主义诗歌方法,见非非第一卷,周伦佑主编,第7 2 页。 圆参见周伦佑:反价值,见非非第三卷,周伦佑主编,第3 5 4 4 页。 蓝马:非非主义第二号宣言,见非非第三卷,闰伦佑主编,第1 3 页。 7 沿革开始。那么实现“语言还原”的方法论要求,就是要破除音、形、义之间 已形成的文化约定。而语言又是由语义的形式与文化产生关联的,所以实现还 原与超越,诗歌语言就要打破文化语义的束缚,使语言返回到“形符”或者“音 符”的层面,即“一首诗应当注意到点横撇捺竖弯勾和声音”。 一方面,语言还原到“形符 层面,是指将诗歌语言还原为纯粹的无语义 的“点横撇捺竖弯勾,或者用图像代替语言进入诗歌文本。这些方式使语言只 成为一种书写形式而回到指物性层面,通过读者直观图像形式本身,把物从文 化语义的束缚中还原出来,从而达到偏离或终止文化语义运作的目的。周伦佑 在反价值中就提出将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还原为名词,特别要废 除语词的价值定位。另一方面,语言还原到“音符”层面甚至被非非同仁视为 “超语义 的终极存在。如:“各种声音,当其仅仅是声音自己,表现着声 音自己时,各种声音是前文化语言”,“语言的全部意义,也就是声音意 义”,“声音先于生命”,“声音产生生命”,“声音表现生命”,“声音还将超越生 命 , 因此非非诗歌要做的就是回到声音。在此,声音是前文化的一种存在形 式,是表现感觉的最佳手段。剥去语义,只留声音,是非非诗派追求的一种境 界。非非主义诗歌流派正试图通过这两种还原方式来实现超语义、超文化的目 标。 超语义的创作首先就要求诗人的内心能够直接抵达宇宙世界的本原,这种 抵达在非非诗歌文本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致力于对个体精神所感觉到 的宇宙本原的表述,其特点是用诗人的精神本原覆盖客体的物质本原”,“这 类诗歌,由于个体精神本原的特殊性以及语义还原所带来的陌生性,显现出深 奥的特点。第二是致力于对“客体世界本身的凸现,或者说是以物质世界的 本原覆盖、压制精神世界 。此两方面都使前非非时期的诗歌语言体现出能指 化的实验倾向。 综观上述,非非主义是从发现语言的遮蔽性入手,试图破坏语言的语义板 块。然而,这种破坏和否定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所谓的“前文化语言 有着 。蓝马:非非主义第二号宣言,见非非第三卷,周伦佑主编,第1 2 页。 圆蓝马:前文化导言,见非非第一卷,周伦佑主编,第6 4 页。 杨黎:声音的发现,选自扬黎文论选,见非非第三卷,周伦佑主编,第6 4 页。 固袁向东:论非非诗派新诗百年追溯之一,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1 9 9 8 年第3 期。 o 袁向东:论非非诗派新诗百年追溯之一,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1 9 9 8 年第3 期。 袁向东:论非非诗派新诗百年追溯之一,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1 9 9 8 年第3 期。 8 过多的乌托邦性质,使其真正实现变得不可能。同时诗歌作为一门语言艺术, 其自身的限制也使诗歌不可能脱离语言而展开。非非主义经历了实践,于1 9 8 8 年前后,仿佛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在揭示语言的遮蔽性之后,转而关 注语言的敞亮性,并认为“一首诗应当把语言的绝望和语言的希望牢牢地纠葛 在一起”。哪! 9 9 2 年的红色写作对语言敞亮性的描述更加明确,周伦佑指出: “作为存在的基本形式,语言一方面给不确定者以确定( 规范着) ,一方面给确 定者以不确定( 生成着) 。因而它既是遮蔽的,更是敞亮的。存在的全部晦暗和 光明从语言开始到语言结束”。学我们可以看到非非们企图通过语言的敞亮性来 揭示存在,并以一种决不低头的姿态提倡“大介入”的写作方法,在语言中克 服“非本真语言”一一旧意义的重复性领会与言说,追求透明的诗歌语境。由 此,我们发现非非主义正在一步步回归到传统之中,要实现“前文化语言 实 在是难之又难。 非非主义如此高蹈的理论主张,虽然要完全实现几乎是不可能,但是不可 否认它影响并贯穿于诗歌创作之中。以此为据,本文提炼出前后两期完全不同 的语言特色一一语言的能指化和语言的意象化,并加以分析。但是,不可忽略 的是,后非非时期的一些诗歌仍表现出明显的语言批判意识,只不过这种批判 更多地脱离了前期的激进,而变得更为理性。 回蓝马:非非主义第二号宣言,见非非第三卷,周伦佑主编,第1 5 页。 圆周伦佑:红色写作,见非非第四卷,周伦佑主编,第8 页。 9 第二章前非非主义诗歌语言的能指化实验 在索绪尔看来,一个语符的组成包括能指( s i g n i f i e r ) 和所指( s i g n i f i e d ) 两个部 分。能指即该语符的音响或书写形式,所指则是该语符意义或概念上的对应物。 例如英语中d - o g 这三个字母的书写形式是能指,而它在一个懂英语的人头脑 中唤起的狗的形象是所指。索绪尔进而指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二者之间并没有内在必然的关联。例如汉语用“狗 这一形式表达同样的含义。 不仅如此,整个语符( 包括能指和所指) 与该语符在现实中的对应物之间的联系 也是任意的。例如狗这个语符与现实中那个真正的有毛四足动物之间的联系是 人为的和任意的。换句话说,同一个能指可以表示不同的所指,而同一个所指 也可以用不同的能指表现。例如,“稀罕”在普通话中表示稀少的意思,而在河 北方言中表示“喜欢”之意。英文用“d o g ”表示一种有毛的四足动物,而中文 用“狗 。 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在两个层面上发生关联的。第一个层面是语言学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诗学层面。语言学层面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固定关 系,一个能指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所指内涵,这是有明确的现定且不得任意加以 改变的。这样,保证了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正常进行。索绪尔关于语符的所 指与能指的观点,是在语言学层面谈及的。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这句话也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指文学必须利用 语言学层面的语言符号才能获得自己的存在形式,第二是指文学是对原有语言 符号的再义化过程。在文学性表达中,原有的语言符号获得了新的意指内涵。 因而诗学层面的能指是由语言学层面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一一语言符号来充 当的,所指则是语言符号获得的新的意义内涵。例如在海子的长诗土地中, “土地”喻指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这即是“土地”的文学性所指。诗学层 面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张力关系,二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动态平衡。 一方面能指要不断产生出新的所指内涵,另一方面所指也要不断获得新的能指 形式。正是在能指与所指不断转换、不断增殖的意指过程中,语言的诗性得以 产生、得以丰富。 前非非时期,非非同仁们大声宣扬要破坏文化语言僵死的语义板块,要摒 除感觉活动中的语义障碍,甚至主张诗歌语言“回到声音”。他们的诗歌创作打 断了语符能指与所指的意义联系,从而使诗歌语言呈现能指化的特征。具体表 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诗从语言开始、诗到语言为止的语言意识的极度强化, 10 令非非诗派输出了一批“语感先于语义,语感高于语义 的诗歌文本。非非不 再把语义传达看成作品的终极目标,而迷恋于语感的回味和营构,将生命表现 为诗中的语感,极力推崇语感,形成了一种音流语感创作。第二,用超出常规 和逻辑的方法组织诗歌语言,打破词法、语法和文法等。诗人在创作中,有意 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用暴力扭曲词语的原意使之变形,并把在逻辑上 不相干的甚至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使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在结构安排 上也是如此,读者无法理解语言的所指内涵。第三,语言的能指化还体现为现 象还原。诗歌以描述代替评价,尽量取消带有价值色彩的词语,提高语言的指 物性,使阅读停留在能指层面。 第一节回到声音的语感写作 非非主义诗歌运动是从对语言的极度不信任开始的,非非诗人则在反抗约 定俗成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寻找着新的言说空间。杨黎认为“声音是宇宙的本 源或纯粹的前文化界域”,“在整个世间万物变化之中,声音是唯一的引领者”。 这样,音符在非非诗歌中就成为了语言的主要构成,非非诗歌体现出种“音 流语感”的特征。“音流语感是充满本真原始音响音质的一种天籁,是诗人 在直觉心理状态下,意识或无意识的自然流动 ,使情绪感觉思维外化为音质, 排除了语义的可能,同时也是诗人生命自然的流露。诗歌无确定的语义甚至是 无任何语义,带来的只是语言的能指化的盛宴。此时,杨黎的诗歌具有代表性, 如大雨、高处、红灯亮了、声音、风向等。 a 或是b 总之很轻很微弱也很短但很重要a ,或是b 从耳边传向远处 又从远处传向森林传向上面的天空i a i 或是b 请闭上眼睛看这里看猫火 山一条路还是夜晚还是陌生人仿佛i b i 或是a 我终于听见的一只是种声 音我终于感到的仅仅是他们我也终于看见我自己只有a 或是b 我 听见了感觉到了i a i 或是,b 高处这首诗通过a 或b 的代码回旋,奏响了一种无语义的声音世界。 函杨黎:声音的发现,选自扬黎文论选,见非非第三卷,周伦佑主编,第6 4 页。 圆陈伸义:抵达本真几近自动的言说一一“第三代诗歌”的语感诗学,诗探索,1 9 9 5 年第4 期。 杨黎:高处,见非非第二卷,周伦佑主编,第1 1 1 3 页。 读者不知道诗歌的具体语义,诗歌中反复出现的a 和b 成为了一个跳动的音符, 它带领读者越过诗歌中的所有语言。所有语言最后都只不过是回到了a 或者b , 一种阅读字母发出的声音符号而已。在高处中,诗歌应该具有的情感因素 已经完全外化为一连串音符构成的语言流。敲击读者心灵的并不是诗歌的意指 内涵,而是阅读时产生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声波。音流语感一跃而起占据了 文化语义在诗歌传统中的地位,诗歌在杨黎的笔下成为了自足的语音文本,诗 歌中音响形象的建构就是语义信息的完成。 声音一诗在“下雨了,打雷了 的间隔穿插中,制造了一个只有声音 的律动世界。 下雨了l - h 雷了楼上的人从窗户里1 4 4 出了脑袋看看上面又看看下面 上面是天雨就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下面是大地楼房在雨中不动树木在雨中 左右摇摆下雨了然后打雷雷声比所有叫声都大但孩子们听不见 下雨了l - h 雷了, , t - - 时候雨下得大有时候雨又下得不大现在呢现在那脑袋 叉缩1 进去 f 下雨1 f l - 謇了? 雨弋柱田里 雷j r i 柱楼上 百雨1fj r i 雷 了现在下雨了现在打雷了下雨了同时还打雷有人开始唱歌先 唱得很轻后唱得很响歌声在雷声之后从窗户里传进雨中下雨了 - i t 接着 打雷了楼上的人看见雨点从天空落在地上 这首诗不断重复的“下雨了,打雷了”,几乎把读者引到绕口令的游戏之中。 读者不断翻卷的舌头与开合的嘴唇证明了音流语感的特质。语言学层面上的能 指与所指的结合体一一语言符号构成了诗歌的能指,读者正是通过这些语言符 号获得了“雨声 、“雷声”、“树木在风中的摇摆声”、“车声”、“歌声 等听觉 形象。如此庞大的声音系统调动了读者所有的听觉神经,引起读者对“声音 的身体实践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心理联想。诗歌中的语言符号构成了诗歌 的能指,却并没有生发出新的所指内涵。读者从声音中感受到的除了自发 实践所产生的“语音”之外,就只有“声音。诗歌没有由语义带来的意指功能, 有的或许只是由语音带来的生命律动形式。 风向可谓是音流语感实验的极端之作,它以三种不同的结构描述相同 国杨黎:声音,见非非第四卷,周伦佑主编,第9 3 - 9 6 页。 1 2 的景物。诗歌中,视觉形象越过语义,语音盖过语义,更是突出了语言的音感。 第一首:公园一个春天的草晨。下着毛毛细雨所有的商店都还没有 打开有一个跑步的老人。他跑几步,又停下公园的一条木条椅上铺着 一张k 城晚报公园里面一支雪茄烟头被抛在路边上面天很暗继续下 着毛毛细雨 第二首:k 城晚报铺在公园的一条木椅上这是春天。早晨下着毛毛细雨 公园里空无一人有一个跑步的老人公园里面一只雪茄烟头被抛 在路边 第三首:一支雪茄烟头被抛在路边一支雪茄烟头被抛在公园里面一条小路 边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下着毛毛细雨跑步的老人站在公园门前被雨湿 透的k 城晚报铺在一条木椅上。 此诗,以三种不同的顺序组合语言( 语音) ,描述的却是相同的场景,没有 改变诗歌的内容,更没有给诗歌带来其他的蕴涵。正如同一种记录片的模式, 只是运用了不同顺序的镜头组合。如此突出的语言形式,消解了诗歌的所指内 涵,没有给诗歌带来任何新的意指;呈现给读者的是春天,一个下雨的早餐, 公园里的客观景物。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言说,更突出了诗歌的能指单纯的 语言符号。三种不同的结构让读者以不同的顺序重复相同的语音,使读者进入 一个音流语感的世界。 另外,杨黎的街景、小镇、大雨等也以循环往复的语调淡化语义, 以语言的音感浸润读者。杨黎作品的语感是平静的、从容的,犹如个人独处 时的喃喃自语,显得真实,令人感到亲切。正是诗歌中那些舒缓有致的单纯语 音,淡化并消解了语义。在此,声音决定了主体的感想、思绪,语言在声音层 面上获得了独立意义。 非非创作中体现的语感特征总是与1 3 语创作分不开的。“1 3 语”这种类似于 言语的原生态语言是消除语言文化化、打破意象象征模式的重要手段。诗歌语 言的“1 3 语化”追求,从另一个向度上构成了语言意识觉醒过程中对语言樊笼 突围和超越的另一极努力。1 :3 语化创作或许更能体现平常的生命意识,因为1 :3 杨黎:风向,见非非第二卷,周伦佑主编,第1 6 1 8 页。 1 3 语更接近于原生态语言,它自然流畅如日常生活语言,没有朦胧诗歌语言中的 典雅神秘,也少了意象语言的文化约定。同时,1 :3 语简约朴实的特点也给诗歌 带来了鲜活的语感特征。如:“很多年了我住在一座山上我的周围除了树还 是树;“你和我各人各拿各的杯子我们各人各喝各的茶我们微笑相互 点头很高雅我们很卫生各人说各人的事情各人剥各人的桔子各人发表意 见各人带走意见最后我们各走各的路 圆,等等。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的内 心世界与诗歌语言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通 过潇洒而又随意的语言直接进入诗歌的世界。这些口语化诗歌“干净利落,不 拐弯抹角”,“简直就是生命情绪的直接外化,几乎取消了诗与读者的距离。这 种平白轻点的语言不会减损诗的魅力,相反倒因它的通脱朴实,使情绪与诗的 生命愈加强壮。 同时,这种口语化创作也给语感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但是,口语要成为诗化语言,就必须经过诗人的加工,并去除其本身具有 的粗陋形态,这样才能将口语上升为闪光的语感。如果,口语诗只是生活表层 的涂抹,感官的发泄物,或者只是一种轻挑的即兴演出,满足的只是诗人无节 制的唇舌快感,那么它必将成为一种赶赴潮流的伪劣模范,此时的语感就会被 口语化严重沙化。 第二节不合逻辑、法则的写作 非非主义诗歌语言的能指化特征还表现为一种不合逻辑、超出常规的创作。 正如诗句“透明啊一个多么抽象的东西模糊得如此激烈”所写,鲫语言曾经 作为透明的存在物,照亮了世界,是人们理解世界、互相交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肺炎护理诊断
- 新发展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3 课件 Unit 6 Telecommunication
- 恋尚生活 旅 行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章复习(同步练习)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负数、百分数(二)
-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化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会阴穴的穴位刺激对疾病的影响
- 《自然教育》课件-自然游戏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任务群设计
- 脊柱侧弯矫正的七大门派
- DZ/T 0430-202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知识测试题库和答案
- 廉洁教育班会.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2024版医疗器械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 12 清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第四讲:简单长管的水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