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声声慢学习目标1.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3.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词中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1.字音辨识(1)寻觅()(2)戚戚()(3)乍暖()答案(1)m(2)q(3)zh2.词语解释(1)戚戚:_(2)将息:_(3)憔悴损:_(4)乍暖还寒:_答案(1)悲愁、哀伤的样子。(2)调养,保养。(3)枯萎,凋零殆尽。(4)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3.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_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答案(1)枯萎,凋零。(2)光景,状况。4.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课外名句李清照名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她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南渡后,悲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作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二、背景展示声声慢写于南渡之后。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时夫妻俩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从此以后,李清照孤身一人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独处异乡,品尝着背井离乡之苦和国破家亡之悲,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声声慢就是这种深愁惨痛的最真实写照。三、文学常识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四、文化常识古诗常见意象1.梧桐更兼细雨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2.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3.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4.流水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文白对译声声慢她是“乱世中的美神”,是一个勇敢率真的女人,大胆地以己之情,抒己之怀;她又是一个柔情万种、愁若苦海的女人,无论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日子,还是动乱的时代,变迁的年华,都使她的诗歌中充满了愁绪;她更是一个豪情万丈的女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的英雄观。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是本词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图后问题。请列举声声慢一词中除“淡酒”外所出现的其他主要意象,并将其填入图中处。答案飞雁黄花梧桐细雨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答:_答案(1)连用七组叠字,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美。(2)这些叠字表达出了词人复杂而深细的感情。“寻寻觅觅”表现了词人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词人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这七组叠字,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的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靖康之难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2.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答:_答案(1)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2)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3.词中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哪些妙处?答:_答案(1)词人用口语的形式,直抒胸臆:这情形、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2)“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引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的个人“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3)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词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自己态度的抒情方式。即诗人在其诗作中直接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感时、惜别、怀乡、思亲、愤世、讽喻、怜己、忆友、言志、赏誉、激情、快意或愁绪等情感。这种方式比较直观。间接抒情是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褒贬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情本无形、无影、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不直接写,只好借助描写与这“情”有相似或相关点的景、物、人、事。因此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人)抒情、借事抒情等。声声慢中的“愁”,具有什么样的广阔的社会内容?答:_答案词人写此词时,南宋已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她的丈夫赵明诚也不幸病故。她从此成为一个寡妇,一直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不幸遭遇接踵而来,李清照的词扩大了意境,感情更加悲痛深沉。此时的词作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词中所抒发的沉痛悲凉的感情不但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感情。词人的遭遇和痛苦是时代造成的,因此这首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性。妙用叠词声声慢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公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再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运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手之秀美,织布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水清浅,人含情。由景及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内容更细腻委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写荷塘的四面景象,作者用了“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叠词,可见作者眼中的荷塘,虽然美丽清幽,却也朦朦胧胧不能仔细分辨,巧妙地烘托出作者此时的特殊心情“颇不宁静”。要想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或动人的情景展示给读者,叠词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技巧点拨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多个叠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也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迁移运用请运用恰当的叠词写一段话,要求文段意思明了,语言生动,不少于150字。答:_答案(示例一)抬头远望,果然,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片的绿色在田野上闪动,那是盛夏稻田的颜色,密密丛丛的稻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摇摆摆,把那深深浅浅的绿色一直推向远处,那样的绿色仿佛是画家故意调和过的,那绿得发黑的深色让你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由此过渡,那最浅的颜色大概就是那没有洗脱绿色的油菜花了。而这之间没有让你感觉到缺少了任何一种色调。(示例二)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她怎能不“憔悴损”呢?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以及稍后的辛弃疾,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饮酒骂座、痛饮拍案。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运用示例李清照,你的傲岸征服了所有人。人世、命运,在历经风雨之后早已不堪一击,聚也罢,散也罢,年年岁岁,红杏枝头的盎然春意,叶落知秋的萧索情味,都在悠悠箫声、铮铮琴音中化作了无情。谁说她不曾明白:这叶落知秋的玩味,不正也预示了她命运的索然?没有了金石录的映衬,漱玉词如何能够独放异彩?她不是一般女子,她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瑟瑟秋风中的她,却胸怀家国黎民,那声声咏叹之下,是一个怎样坚毅执着的灵魂!叶落知秋,纵然秋已尽,然心无秋意,命运,便不会有秋。二、课外素材张爱玲:个性的才女张爱玲,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剧本太太万岁,学术论著红楼梦魇,译文海上花列传等等。张爱玲的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的悲凉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十分罕见。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肆的。”在父亲娶了姨太太之后,母亲勇敢地冲出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后来,张爱玲离开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选材感言李清照与张爱玲,虽然所处时代不同、遭遇也不同,但是两者都是才女,都是历经磨难,都是非常有自我的个性之人。有自己的个性,人生可能就有别样的风采。乱世中的美神(节选)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读后启悟乱世中的美神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历史散文,李清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作者笔下的李清照优美凄凉。梁衡先生评价李清照为美神,可见他对李清照有极好的印象。行文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多处引用李词,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当写到李清照悲惨的命运时,抒发了无尽的感慨。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凄惨惨戚戚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B.怎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调养,保养C.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D.如今有谁堪摘堪:忍受答案D解析堪:能,可以。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李清照纪念堂是个四合院似的仿古建筑,红瓦青砖,拱门漏窗,翠竹青青,古朴雅致。_,_。_。_。_,_。是苦苦地思考着人生,还是又将觅得佳句?我不得而知。再往里走,便是“漱玉堂”了她右手托腮,脸面轻俯,双眉微蹙,就像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我暗暗赞叹:郭老不愧是一代文豪。如果在他的题词中像许多人习惯那样再多个“女”字,那会是何等减色和遗憾东西厢有人物介绍和她的书画展,正房里迎面有两米多高的李清照雕像立在正中。那雕像通体洁白如雪,裙袂飘然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块长方形的灰青色大理石上面醒目地刻着郭沫若先生遒劲、奔放的手书“一代词人”A.B.C.D.答案D解析语段主要是按游览的顺序来介绍的,明显承接,不能做首句,故排除A、B两项。主要讲大理石上的题词;后面主要介绍“漱玉堂”及李清照的雕像,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尾句应该是。故选D。3.下列对联不是写李清照的一项是()A.红雨飞愁千秋绝唱销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B.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C.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D.八百里河山空入梦,流水凝愁,怎奈此身囚狱室三十年故国最伤心,酿词寄恨,忍听千古断肠声答案D解析D项是写李煜的。4.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之构成排比句。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_;_。答案(示例)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谪迁的无奈5.“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以李清照为写作对象,写一段含有这三种意象的文字。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答:_答案(示例)在乌江河畔,在群雁往返的地方,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播出一片昏黄;梧桐低泣,滴滴滴到天明;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扩展时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想象一个关于李清照的场景,用上“菊花”“梧桐”“雨”这些具有凄楚愁凉情调的意象;二是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力求语言生动感人。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_,_,_”。(2)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将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的思绪,用“_,_”直接抒发了出来。答案(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7.对声声慢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统领全词的内容,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营造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B.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这种情景,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C.声声慢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她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D.全词展现出作者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我们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的动人力量之所在。答案C解析是晚年的作品。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_答案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点点滴滴的雨打在自己的心上,是那么强烈地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三、课外阅读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添字采桑子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B.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C.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D.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写出了对亡夫的深刻思念,这一句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答案D解析通过“北人”一词来看,更主要的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10.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标准化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基础题】
- 2025工厂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完整答案【全优】
- 2024-2025企业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 2025部门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典型题)
- 酒店消防证面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工厂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完整答案【必刷】
- 2024-2025车间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典型题)
- 2024-2025公司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参考
- 如何提升汽车维修工的应变能力试题及答案
- 畜牧兽医员面试题及答案
- 二氧化碳的检测
- 佳能相机PowerShot SX60 HS使用说明书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补写语句+课件
-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9《y+w》课件
- CB-Z-211-1984船用金属复合材料超声波探伤工艺规程
- CJJ99-2017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
- 《职业道德与法治》开学第一课(导言)(课件)-【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课件+教案(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SB-T 11164-2016 绿色仓库要求与评价
- 中考物理总复习《欧姆定律》专项提升练习(带答案)
- 生态公园设计方案
- 小学心理班会课设计方案及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