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设计技能_第1页
谈课堂教学设计技能_第2页
谈课堂教学设计技能_第3页
谈课堂教学设计技能_第4页
谈课堂教学设计技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学科教学设计与反思,贵阳市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张 群 2011.8,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何谓教学设计,所谓物理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物理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安排与决策的过程。,物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相同点,教学的目的性相同 教学的计划性相同 教学的一般程序相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不同点,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一、教学内容分析 写出内容来自学科哪一册、 哪一章节,本课题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及与其他部分内容的相互关联的关系。 例:光的折射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光的折射是沪科版教材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四章中的第三节,课标的内容标准是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这节课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上一节光的反射和下一节光的色散、透镜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关键。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起点(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电是什么,认识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电路的状态,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用导线连接简单的电路元件。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串、并联电路问题,但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的经验很少,动手能力较差。 2任务分析: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对电路、尤其是生活中的电路充满好奇心和神秘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选择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方法研究串、并联电路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自己连接的电路通电工作时的乐趣。,例:光的反射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其逻辑思维和对抽象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也刚开始培养和锻炼,虽通过其他学科和小学科学的学习,对于科学探究环节和过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动手能力,虽然他们会对各种神奇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但是由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以及对物理探究中的各种方法还未掌握,所以学习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谨科学学科还是感到比较困难。学生在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中已经学习过光源、光线等概念,初步理解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人眼我们才能看见这个物体,并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等知识。对学生理解光在传播中遇到物体表面,传播路径发生改变,产生反射现象有一定的铺垫作用,而生活中“文具盒、玻璃、水等物体反光晃眼”的现象也使得学生对光的反射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看不见光反射时的光路,加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概念都较为抽象,所以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都较为困难,对为什么可以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漫反射和镜面反射有何异同?平面镜为什么可以成像等知识的理解都较为困难。教学中我设定了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用实验仪器显示光的反射光路,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利用分析交流环节使得学生间能相互进行帮助和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直观,逐步详细的分析反射光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各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语言、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已有的教学资源,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三、设计思路 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是物理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把握物理课程思路的前提条件下,明确教学目标,编制出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 例:眼睛与视力矫正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是以科普为基础,通过探究视力的矫正问题,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保护眼睛,保护视力的自觉行为。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应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于是我首先从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引入新课,介绍人眼的结构后,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时,物距一定时,像距也一定,为什么人眼能同时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由“矛盾”引入探究活动一:人眼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之后,再次由生活的“矛盾”即:当人们患有近视眼或远视眼无法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时就需配戴眼镜进行矫正,从而引出探究活动二:如何进行视力的矫正。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佩戴眼镜不方便的经验和常识介绍如何保护视力科学用眼。,四、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水平,明确地写出本课时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例:光的反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激光打靶活动,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通过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系的实验,理解光反射时的规律; 3.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认识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知道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光的反射径迹,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 位置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实验结果的 能力; 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游戏引入,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交 流的品质。,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本课时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不局限于“知识 与技能”,还可包括“过程与方法”。,重点: 贯穿全局,带动全局,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和纽带作用;对后续所学知识具有重大影响,它由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难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 该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该知识包含了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 与该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或因大多数学生遗忘所致。,例:动与静重、难点 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时对参照物的选择。 难点:1不会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来判断所选取的参照物。 2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六、教学方式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写出本课时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倾向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启发、探究、讨论、参与、归纳、比较) 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边学边实验 的科学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对比法。,七、教学准备 指服务于教学的辅助工具、实验器材、多媒体等。,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准备 两节干电池、带灯座的小灯泡三个、开关三个、导线若干、带暗盒里的电路板、三角尺、小黑板、多媒体。,八、课时安排,九、教学过程设计 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倾听”思考”、“交流”、“评价”贯串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营造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1.教学步骤: 根据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内容呈现的先后次序,写出教学的步骤,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2.教师活动: 对每一个教学步骤写出教师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即“教师怎么做,做什么。”,3.学生活动: 对每一个教学步骤写出学生活动的内容和 方式交流、讨论(互动)等,即“学生做 什么,怎么做”。,4.教学媒体和资源: 说明在哪些教学步骤需要使用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和资源的种类、使用的要求。即“使用什么教学媒体和资源,怎样使用”。,5.设计意图: 对教学方式、教师、学生的教学行为的 设计目的。,例:光的反射部分教学设计,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部分教学设计,师:请同学们参照课本第60页“连接电路的步骤”,分别连接黑板上的串 联电路(分工: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小组要求连接两个灯泡的电路,对于动手 能力较强的小组要求连接三个灯泡的电路),连接好后按小黑板上的要求动动 看。(师出示事先写好要求的小黑板) 动动看:1、在元件位置改变后,开关对电路和控制情况有没有发生变化? 2、如果取出一个灯泡,再闭合开关,另一个灯泡还会不会继续工作? (学生活动:各实验小组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答疑,实验大组长协助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串联电路的连接较为简单,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心让学 生独立进行电路连接、探究,并适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关注每一位学 生的发展,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小组要求连接较为简单的两个灯泡串联的电 路,而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小组要求连接三个灯泡串联的电路。这样做不但可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教 师一个人无法兼顾指导并发现问题,设立实验大组长可协助教师监管、指导较 弱的小组并全面发现问题,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6.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7.作业 作业要紧扣教材,联系生活,少而精、富 有代表性、难度恰当 。 例:物质的密度课后作业 1、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这句话对吗? 2、调查本班配戴眼镜同学的眼镜架和眼镜片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各有什么优点?,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例:光的反射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定律 一线居中、两角相等、三线共面。 (光路可逆)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 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叶澜(华东师大教授),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写出 自己的体会、经验、教训、认识以及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1.成功之处(设计、引入、方法、提问、) 例: 光的反射成功之处反思: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课通过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径,把光斑反射到靶心上的活动,以及学生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光反射时的光路情况,强化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探究, 自主的动手、合作、交流、分析、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和交流分析得出光的反射规律,加强了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3、教学语言亲切生动,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启发合理,评价利于学生发展。 4、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光反射时的相关概念,并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技术逐步示范如何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画光路图,使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强化。 5、适当拓展课堂知识,介绍光反射时光路可逆,并准备根据学生情况提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否有严格界线等问题。,2.不足之处(预设与生成、方法与措施、) 例:光的反射不足之处反思: 1、由于教材将“光污染”问题的提出放置在平面镜成像的内容之中,所以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我虽然考虑了是否应该在学习光反射现象时就提出该问题,但最终还是决定暂不引出,课后想来认为还是应及时提出,以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当我演示平面镜反射手电筒亮光时,学生因为感到“刺眼”而用手遮挡眼睛时,我也未能及时抓住这一情况引出“光污染”问题,课后真是感到万分遗憾。 2、课堂上我一直注意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与交流合作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积极发言表达,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课尾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的时候,当一学生总结的语言不规范的时候,我立刻引导其进行了纠正,而没有把补充完善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这不仅不符合把课堂留给学生的思想,还会使其他学生看到该同学出错被老师纠正而不敢再积极发言,是我以后课堂上应时刻注意的问题。,3.教学机智(克制、理解、尊重、自信、) 例: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今天在上到“探究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每个电阻都大”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猜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设计好了实验,将实验电路图也画在黑板上,就差叫同学代表到讲台前来演示实验。这时,班里两位出了名的 “闲话大王”周 和王 又在一起闲聊,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气得差点又想对他们点名批评。可转念一想:他们已经是“老顽固”啦!点完名好些,等会儿别的同学做实验,他们又是老样子。反正这实验也简单,现象也明显,干脆让他们上来试试吧。于是,我便把他们叫到讲台前来做实验。结果他们俩配合得还挺好,三个实验都一次性成功,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下面的同学也与他们积极配合推出实验结论。我注意到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回到座位上后,他们竟自觉地看起物理书来,还积极观察后面的实验,不时地随着其他同学一起回答问题,听得格外认真,这节课的后半段时间他俩再也没说闲话。 真的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处理方式上的小小变化能对他们起这么大的作用,以前就算我对他们严厉批评,效果虽有可也不及今天呀!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认真地反思:道理其实很简单,差生也是人,他们同样希望获得成功,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对于差生,我们更要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多关心他们,只要多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获得认可、获得感到自己有存在价值的机会,相信他们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收获!,4.学生创新(独特见解、独创思路、意料之外、),例:摩擦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中,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原理(根据二力平衡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直线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容易理解。 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操作性难度比较大。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许多同学实验中观察发现木块在做变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这样,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不是平衡力,于是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这时,我发现陈婷组的同学是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