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我国也逐渐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型成为工业大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助力工业生产,农村的土地则被征用建造工业厂房、修建码头等等。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高效快速平衡的保证城乡经济的统一发展被提上发展战略的新日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从理论上是指在国家平等的政策下,城市和农村经济通过城乡自身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互补的流动生产,借助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手段,实现城乡经济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当前中共中央也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全力促进城乡经济统一和国民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二元机制带来的印象根深蒂固,要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平衡发展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现阶段对于城镇和乡村经济的研究著作数量颇多,然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却较为零星,结合现行经济热点和时事政治来阐述观点的更是屈指可数。本文在基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对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做出研究。理论上,本文通过说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表现特征和衡量城乡经济的评价指标,基于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对城乡经济差距的走向趋势做出预测,用于指导后期调整工作重心,高效缩短城乡经济的差异。实践上,本文着重研究了阻碍城乡经济发展的因素,并结合现行的相关政策对如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优化土地政策、健全农民工保障机制、制定加大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和改善城乡关系等多角度提出了见解。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发展;机制;大国目 录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的研究1摘 要1一、 导论2(一)研究背景2(二)研究意义21、理论意义22、现实意义2(三)文献综述21、国内研究现状22、国外研究现状2(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21、研究方法22、研究思路23、创新点2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理论依据2(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2(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2(三)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标准21、评价城乡经济一体化体系的依据22、评价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标遵循的原则23、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具体指标2三、湖北省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及原因分析2(一)湖北省城镇化整体发展情况21、湖北省城乡发展现状22、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及面临的问题2(二)湖北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比较2(三)制约湖北省城乡经济一体化因素分析2四、湖北省城乡一体化优化对策建议2(一)统筹规划,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与空间21、坚持用科学理念指导规划制订22、坚持用科学原则引导规划制定23、坚持用科学方法制订规划24、坚持用科学的标准评价规划。25、坚持用科学体制监督规划实施。2(二)完善设施,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与平台21、科学规划布局,健全“六网一体”网络体系22、创新投资体制,构建多元化投融资管理模式23、健全科学监管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益2 (三)加强领导,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23一、 导论(一)研究背景农业和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都开始从理论以及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截至目前,随着“四化同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探讨也越来越热。国家政府角度,十八大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之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更加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自从十八大召开以来,政府部门就开始针对新农村发展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做出了各种新想法、新论点、新思路。尤其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需要不断巩固创新、发展、和谐、环保、开放“五大发展思路”,这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前进指明了道路。理念是实践的指导。理念统筹全局规划、管基础、管实施,对最后结果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道路精神,采用“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新历史时期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并且促进城乡一体化,坚决贯彻实施习近平主席列举说明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尤其落实三项发展重点。第一步,将农业发展进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是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如果没有相关的产业保障,新农村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就会无从谈起。需要坚定落实产业发展,遵守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采用产业带领、科学发展、总结进步的“福娃方式”产业建设发展的成功实践经验,采用产业化促进城镇化。第二步,把改变发展思路作为重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思想,坚定与落实创新、和谐、发展、环保、开放“五大发展思路”,尤其要推出“环保决定产业存亡”的认识,实时环保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城乡互化”,也就是利用城市先进文明来改造提升农村建设,让农村环保自然生态进入到城市中。第三步,将农民发展致富作为出发点。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改良农村、促进农村,率领农村人们群众奔向小康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就需要坚定落实“民生决定目的”的态度,将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提升农民实际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作为发展中心以及最终目的。从湖北省实践情况分析,自从2008年之后,湖北省各级政府先后开展了多个新农村建设发展试验点、7个山区贫困县脱贫致富试验点、城乡一体化试验点、城乡、大别山革命纪念区建设发展试验点、少数民族自治乡镇建设发展试验点、以及农谷、荆州等多个区域联合的试验点,这些试验点都为湖北省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探索,获得了巨大的成效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截止到2015年冬季,出台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完善乡镇的综合功能,提升乡镇基础设施的发展制度,将社会事业的建设发展核心,调整到农村以及大量吸收农业人口的中小型城镇,促进城镇的基础社会保障服务面向农村发展。提升新农村的发展建设效果,合理化农村居住点的分布,实行农村居住环境系统整治活动,提升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名村名镇的社会保障力度,突出“荆楚派”村镇风貌与建筑风格,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从政策和实践层面来看,都看出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然而,从现有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譬如历史文化因素制约的力度仍旧存在,政府职能部门就土地收益、财政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等方面形成生产要素的限制,同时城市和乡村发展受重视程度的不一致,以及城乡产业关联失调和“挖农补工”、“重城轻乡”等战略形成的一系列不合理制度与体制。因此,本文选择城乡一体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主要观点的合理和不足之处,围绕城乡经济内涵、城乡经济一体化内容及城乡经济发展平衡标准进行阐述,探讨了缩小城乡经济的方法,目的在于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借鉴。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要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推进“三个集中”计划和建立改善城乡关系的制度。第二,必须重视成立覆盖整个城乡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发展乡镇经济、建立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发展建设制度、积极稳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四大问题。(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报告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政府以及国民越来越高度关注城镇经济的平衡发展,但专项分析研究城市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文章及著作很多,却缺乏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因此本文大胆创新提出城镇经济融合发展的观点,弥补了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不足,做了从政治角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分析方面的补充,有助于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新的视角。2、现实意义我国在建国初期借助改革开放的潮流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整体推进过程中出现不少弊端,城镇化经济发展仍旧不平衡。因此本文以城乡统筹为主线,从推进方法和手段来研究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主要意义有: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解决湖北省城乡经济失调发展问题的战略措施。本文详细分析了湖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同时细致研究了影响湖北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目的在于制定下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的方案措施;2)有助于完善合理化以工哺农的多种相关政策,在本文里,笔者认为国内已经存在以工哺农的发展历史机遇与实力条件,针对湖北省目前的城乡经济情况分析,需要使用资金反哺以及政府反哺等多项政策措施,贯彻实施以工哺农的政策方案;3)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湖北省城市一体化的发展进步,当前湖北省城市化仍处于落后于工业化的境地,这种状态对实行城乡一体化构成了严重的阻碍。本文提出了加强城乡人口流动和增加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从而促进湖北省城乡经济实现统筹均衡发展。(三)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历史因素以及现实环境的影响,导致国内的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尤其是资本总量不够,劳动力质量较低,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国内城镇化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发展时间。在上述发展期间里,我国存在两类功能不同的经济管理部门,一类经济管理部门是采用分散型的手工方式,来完成生产加工,使用普通型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收入都比较低,这类主要是传统型乡镇农业生产部门;另一类则完全相反,依靠生产力较高的工具和科学技术,整体生产水平较高的现代经济部门,这类代表是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由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例如,李克强总理(1991年)在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里曾明确提出,我国不可以直接从二元经济形式转向一元形式,走三元化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唯一道路。只有经过深度、有效、合理的经济制度改革创新,三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才可以最后简化为一元形式。西南农业大学,胡际权教授曾经发表过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一文,提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最终决定城镇化的实际建设发展效果。与此同时,原社科院著名教授陆学艺,以及北京工业大学院长杨桂宏(2013年)在有重大影响的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当前对策一文中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的形成归结为四种因素,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时间推行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发展模式,这是导致城乡发展不同步的主要问题来源;二是全中国解放之后,提出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挖农补工”等发展策略;三是我国独特的户籍登记制度,政府部门把居民分类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导致城乡人员之间的流动性很差;四是在税务征收以及社会基础保障制度方面,长时间以来也存在着很严重的歧视性问题。总体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以定性研究、原因分析为主,对二元结构形成原因解释集中在制度方面,定量分析和经济方面因素考虑不足。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城乡关系、特别是统筹城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领域,统筹城乡政府体制方面的文献较有限。相关的文献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城乡整合论 城乡融合理论试图通过城乡制度创新来促进城乡融合。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乌托邦式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城乡结合发展思想、芒福德的发展模式、亚洲城乡结合发展原理以及根卓郎提出的“城乡结合思路”。城乡融合理论可以追溯到16世纪,在那个时候,著名学者摩尔、傅立叶以及欧文等人,都希望采用他们构思的理想社会框架来完成城乡之间的有效融合,例如,摩尔希望采用建立“乌托邦”社会,来促进城市和乡村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是采用唯物主义实践观来分析城乡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城乡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城乡依赖、城市管理乡村以及城乡结合三个历史时期,并且最早提出“城乡融合”一词,这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有详细的解释。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芒福德教授曾经指出,城市和农村不可以完全分开,必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拿大知名教授麦基采用大量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在亚洲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传统概念中的差距以及地域界限逐渐模糊,同时,在地域活动结构中,产生了一类以农业生产活动与非农业生产活动共存、逐步走向城乡融合的区域发展模式,他使用“城乡融合区域”来描述这类城乡区域组织模式。日本著名学者岸根卓郎,曾经提出过“城乡融合构造”,希望采用突破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管理区域”的成立,形成城乡融合的社会区域,他重点关注“农工一体综合社会体系”来实现城乡之间的有效融合。(2)空间统筹论 空间统筹原理在研究农村城市化里城乡之间相互联系以及转变规律的基础之上,又提出建立了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空间模型,完成城乡之间的统筹规划。主要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概念、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结合原理以及相互依赖的城市农村发展原理。在城市管理学以及规划学中,英国著名教授霍华德最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构思。他在1898年发表了明日的田园城市,在这本书里,他详细的论述了自己关于城市的认识和思考。他提出“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霍华德看来,需要成立一类结合城市与乡村长处于一体的理想完美化城市,也就是所谓的“田园城市”。从本质上来说,这类城市就是城市与农村在空间范围上的融合体。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概念,就是将城市设置成为城乡空间的中心区域, 边缘区域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也被划分为上过渡区以及下过渡区,希望采用成立中心到边缘的辐射分布模式提升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沙里宁为了解决因为城市化道路中形成的各类问题,在他代表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曾明确提出了疏散原理,用来处理城市分布以及各类相关问题,提出合理设计城乡空间,同时采用抑制城市发展来促进农村发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赖特曾经提出了广亩城理论,把分散原理运用发挥到了最大程度。他在消失中的城市里曾经提到:“未来城市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又以无所在的,以致我们根本不会把它当作城市来看待。”3在之后发表的宽阔的田地里,他再次重申了广亩城理论:把过度集中的城市分割到一类区域性农业的网格之中,是一类经典的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模式。(3)二元协调论 二元协调理论,主要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分析出发,试图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协调角度达到城乡统筹或一体化。经典理论有: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结构”原理、缪尔达尔提出的地理位置二元结构原理。美国著名教授阿瑟.刘易斯,是最早开始研究二元结构的研究学者。他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篇论文的影响力很大,在这篇论文里曾经提到:“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或叫现代部门,一个是自给农业部门或叫传统部门。传统部门落后的体系庞大,现代部门先进但比重弱小。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换。” 刘易斯深入分析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具体表达方式与基本特点,同时做出了了处理二元结构的方法。之后在1957年,缪尔达尔发表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地理方位二元结构原理,认为城市乡村之间的“扩散效应”以及“回流效应”,都会造成“累积性循环作用”,从而造成城市的发展速率更高,乡村的发展速率更小,最终导致乡村发展建设完全进入了贫困恶性死循环中,同时,在空间分布结构中,表现出“中心外围”的结构方式,正如埃及著名研究学者阿明在世界范围的积累里阐述的情形。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类地理分布中的二元经济结构,政府部门需要在一些发达区域累积到发展实力的时候,使用不平衡协调政策,加快扩散效应的产生。这也就是国家政策面向乡村地区的偏移。(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1、研究方法本文是针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开展的经济学研究,大量吸收了产业管理学以及西方经济学的原理,针对相关原理和具体实践两个角度的问题,都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归纳如下:(1)文献研究法。本文收集了丰富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分析了西方的一些理论,在理论方面为本文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与此同时,还确定了本次研究的重点和方向。(2)案例分析法。本文把概念理论与实际案例相互结合,深入研究分析,并选取我国2001年-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构成,并对城乡经济现状进行说明。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六大相关指标两个部分对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加强领导,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设施,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与平台分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湖北省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背景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的研究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2、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理论意义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标准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标准准统筹规划,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与空间产镇融合,壮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与实力深化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与保障优化服务,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活力与动力 图1:本文研究思路图3、创新点专项分析研究城市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文章及著作很多,却缺乏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因此本文大胆创新提出城镇经济融合发展的观点。第一,在研究分析方法中具有创新突破,采用了文献研究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相互融合、表达性研究分析法。第二,基于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对城乡经济差距的走向趋势做出预测,用于指导后期调整工作重心。另外,从优化土地政策、健全农民工保障机制、制定加大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和改善城乡关系等多角度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同时在综合全面分析湖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期应缩小关键因素的限制,建议应该实行资金反哺和政策反哺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提升,并大力倡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提供一系列绿色通道政策,从而保障湖北省城乡均衡发展。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理论依据(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城乡一体化发展,又被称之为城乡融合。在社会发展布局方面,通常将城市与农村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保障城乡之间协调同步发展、走向繁荣富强,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减小,最后融合成为统一整体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全新时期,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而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以及居住环境的过程,是城乡总人口数量、科技发展、各类资源等因素。相互之间有效融合,优势互补,逐渐发展完成城乡在经济基础、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上可持续发展进步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村镇居民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分析、整体思考,采用制度改革以及方案修改,加快城乡在基础建设、产业升级、市场竞争、政策管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调整长时间以来,固定陈旧的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在政策制度上的公平性、产业结构中的优势互补、福利待遇中的协调,令农民可以获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文明教育与福利待遇,令城乡经济面向高速、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伟大而且意义重大的社会性变革。不仅仅是思想认识方面的改革,同时也是政策制度上的调整;不单单是发展模式以及提升方式中的改变,同样也是产业结构以及实际利益方面的改革;不仅仅是制度以及政策方面的创新,也是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方法的改革。(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十七大中,曾经明确提出要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局面,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从如下六个方面完成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这需要严格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农村与城市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制定土地使用方案的基础之上,确定区域功能性质,确定农业生产保护区、城镇居民生活区、工业园生产区、通商贸易区、休闲娱乐区以及生态恢复区等,保障城乡之间发展可以相互相成。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城乡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城乡一样化。它需要统筹区域之间经济的综合、协调、统一发展,保障三大产业在区域之间可以完成深入、广泛、有效的融合,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其工作重点,一是需要全面推动城乡之间工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发展,令城乡之间工农业的布局更加合理、完善、有效;二是需要全面促进城乡之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贸易物流业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城乡之间的相互流通,促进现代文明以及技术朝向农村进行传播,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想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就需要在促进城乡基础建设角度下功夫。尤其要重视对农村道路、水力、电力、通信以及各类垃圾的处理等,提升上述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以及综合性能,同时结合城市相关设施,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城乡联通、城乡互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减小城乡之间基础服务质量的距离,是改变城乡发展距离扩大走势的根本。为了充分提升城乡之间的综合发展进步,需要根据有助于逐渐完成基础公共服务均衡化的需求,促进公共财政管理模式高效化、合理化,促进政府投资朝向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调整,特别要需要提升中央以及省级政府部门的投资水平。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一体化。近些年来,农民的实际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出打工或者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农民的非农收入正在迅速提升。非农产业以及城市就业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要成立有助于统筹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政府部门体制,调整改变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错误的认识和看法,有效利用政府部门在管理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成立各项政策制度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户籍体制的改革速度,充分放宽农民落户城市的条件。需要改革完善农村征地体制,借助市场调节机制并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真实解决处理好农民的实际就业以及生活等问题。(三)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标准1、评价城乡经济一体化体系的依据首先,按照马克思针对“城乡融合”原理,做出的相关指标以及欧洲城市研究学者提出的各类观点。恩格斯针对“城乡融合”提出两点意见:工人与农民之间的阶级差距正在减小,以及人口分布地域性的问题正在消失。斯大林将“城市与乡村具有相同的生活水平”看作为达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指标。英国著名教授霍华德曾经使用“城市”、“乡村”以及“城市-乡村”三类磁铁共同作用在“人民”中,来表达“城乡一体化”的认识。美国著名城市研究学家芒福德教授,非常认可亨利赖特的想法,提出使用分散权利的方式来成立更多的“城市中心”,从而实现将城市和乡村统一到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中,并且成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运行。这类思想认识是我们确定指标系统的参考依据。接下来,结合城乡一体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等概念的重复性,成立相关的指标系统,必须要区别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通常认为,现代化标注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对比;工业化主要指的是生产力、生产模式的转化;城市化主要侧重人口的空间存在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它具有城市现代化以及农村现代化的所有内涵,根据我们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和判断,城乡一体化需要与社会现代化保持步调一致,但是城乡一体化测评指标系统,需要更加重视城乡制度、机遇以及权利之间的协调,侧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2、评价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标遵循的原则城乡一体化测评指标体型,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同时能够使用量化方式展开评价的指标因素,组成一个的综合、有效的整体。评价指标系统的制定必须综合、系统、有效、客观地表现出城乡一体化的实际情况,同时做出合理的测评意见,表现出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的实际水平。其中,指标系统制定的主要原则如下:(1)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统的选用必须根据客观事实,需要全面、综合、客观地表现出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避免评价人员的主观影响,从而对城乡一体化做出一个有效、准确、合理的评价。(2)系统性原则。指标系统的制定需要从整体全局出发,可以准确表达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关系的所有基础方面以及主要特点,所有指标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系统不能非常复杂,尽可能简单、方便、实用,使用尽可能少的指标表达出尽可能多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收集、处理、分析方便,扩大指标系统在实际运用里的使用范围。(4)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需要充分表现出城乡之间的共同性,不仅可以测评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又可以开展区域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3、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具体指标(1)城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在城乡一体化所有标准中,也是一个代表性、有效性、客观性的参考指标。这是由于使用人均生产总值作为代表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这项指标主要反映出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可协调性。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差的最根本原因,在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很大的收入距离,这有违背于社会主义提出的公平性,与此同时,也不满足小康社会的要求。(3)三次产业结构比及农业增加值比重。城乡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方式,需要从源头上调整长时间以来,农村只经营农业,城市之经营工商业的模式。在提升农业第一产业地位的时候,还需要不断减小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据的比例,这是经济产业转型的根本需求,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需要。(4)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这对农村、农业、农民来说,意义都非常重大,是评价城乡资源利用水平、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主要标准,所以,在产业结构以及农业增加标准以外,又提出了这项标准。三、湖北省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湖北省城镇化整体发展情况1、湖北省城乡发展现状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自从“十一五”规划提出之后,湖北省充分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提升全面投资建设小康生活的改革步伐,其中,把促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重大的发展策略。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湖北省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出迅速、良好、稳定的发展走势。自2000年以来,湖北省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并且在“十一五”规划时期,湖北省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发展更是迅猛,由2005年底的43.2%增长到2010年的49.7%,表现出飞快发展的态势。截止到2010年冬季,湖北省新增城市总共三十六个,其中,地级市共有十二个,县级市共有二十四个,新增城市数量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增加了三十个。最近两年来,湖北省城镇化的发展速率明显增快,到2011年,城乡人口组成第一次产生逆转,达到历史性的转折点,湖北省城镇化率突破51.83%。相比2010年,增加2.1个百分点,超过全国综合水平0.56个百分点;到2012年,城镇化的发展速率进一步提升,全省居民总数达到5779万人,其中,城镇总人口数量达到3091.76万人,城镇化率突破53.5%,相比2011年,上升1.67个百分点,超越全国综合水平0.93个百分点。由于“一带一路”、“一红一绿”以及长江中下游城市发展策略的开启,湖北省顺利完成了多个试验点的建设任务,主要有:仙洪新农村投资建设项目、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项目以及竹房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项目等,其城镇化水平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随着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城乡一体化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有:1、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近些年来,湖北省内各地区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重点项目来实施,数量众多的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发展起来。如,枣阳市在小城镇建设中突出特色、效果、文化底蕴,在产业结构、自然风景、人文气息等方面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投资,效果显著,又如仙桃市彭场镇、随州市曾都区、孝感市大悟县等明星城镇的出现,都为全省小城镇建设树立了榜样。在基础建设方面,各地在交通运输、集贸市场、教育机构和卫生医疗等方面都加大了建设力度。2、 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湖北省城镇人口不断增长,至2012年达到3091.76万人,是1978年城镇人口的4.5倍。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39.59元,人均消费水平达1.5万元,远远强于刚开始改革开放时期的综合水平。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脚步的不断推进,居民的综合生活质量正在快速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3、 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发展速度滞后于全国其他地区首先,从湖北省已有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其城镇化达到45%以上的城市仅有十九个,而城镇化水平低于30%的地区占据湖北省城市总数量的一半,城镇化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其次,与东部以及沿海一些省份相比,湖北省2012年城镇化率53.5%,比广东省的66.5%、浙江省的62.3%和江苏省的61.9%分别低13个、8.8个、6.4个百分点。之后,和中部省份对比,湖北省即使在城镇化率方面高居榜首,但是城镇化的增长速率却比中部其他省份低出很多,自20012009年九年时间内,湖北省的城镇化率的增长速率的平均值是0.61,比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河南省分别低1.71个、1.72个、1.71个、1.58个百分点,山西的1.20个百分点。4、 城乡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截至目前,湖北省依然处于工业化水平,但是城镇化的发展速率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速率。近些年来,城镇规模和数量有所增长,但城镇化的进程依旧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湖北省的三农问题比较严重,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产业规模尚未形成,品牌特色和影响力相对较弱,而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东南部沿海区域对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湖北省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这一现状已经演变成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湖北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比较根据最新报告数据,湖北省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正在逐步增大。在1998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只有2.22:1,到2005年,增加到2.84:1,但依然小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3.22:1;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比较突出,但是正在逐步减小差距,在1995年,城镇高收入和低收入的比值是2.15:1,到2000年,减小到1.98:1,在2005年,又进一步减小至1.91:1;不同行业之间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正在迅速加大,在1995年,湖北省收入最高行业和收入最低行业的收入比值平均为1.79:1,到2000年增加至2.45:1,到2005年又快速提升到了3.78:1。湖北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湖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提升9.2%,对比全国平均值高出0.3个百分点,超越湖北省当年GDP。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27051元,对比2014年提高8.8%,对比全国平均值高出0.6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2015年居民收入走势的一大亮点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从湖北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14年的2.29下降到2.28。据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提速有助于农民增收。土地流转增加了土地资产,提升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近几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呈逐年回落趋势,2015年跌破10%的关口,增速回到了个位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收入基数抬高潜在增长率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呈个位数增长将是新常态。不过,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收,二者对增收的贡献率城镇为85%、农村在70%范围之内,和收入比较高的省份对比,湖北城乡居民二三产业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贡献明显偏低,收入来源结构性短板仍然比较突出。城镇化原本是经济增长模式、居民生活水平、社会基础事业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但在湖北省发展的实践中,重视城镇数目的增加、城镇人口比例的提高、城镇居住面积的增多等各类城镇化标准,但是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城乡差距缩减、公共服务保障等城镇化质量指标重视不够的现象仍旧存在。(三)制约湖北省城乡经济一体化因素分析统筹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早日完成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方向,也就亘古以来的历史创举,作为新世纪的伟大研究课题,不仅要求具备充分的理论指导,还要求具有实践的不断突破,更要求在深入研究处理问题的过程里,保持向前发展。我们实地调查分析中发现,截至目前,严重影响约束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进步的,归类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不健全,引领作用亟待发挥。规划是根本指导、是基础前提。截至目前,存在很多规划目标、定位、方案不合理,整体规划目标主要集中到GDP的增长上,没有做到“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忽略区域特色以及民众的感受,完全没有大局观、统筹观;规划方案落实的体制目前还不够完善,缺乏制订的特色性、综合协调的权威性、引导的有效性、落实的合法性。有关规划以及技术的标准规范不够充分,规划方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规划制度、监管体制不够健全完善,村镇规划制订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规划方案与实际建设之间的脱节的,非常普遍,存在“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现象。基层管理体制经常被简单化,产生了村镇规划的空谈,同时村镇规划又常常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技术支撑体系薄弱,无法满足数量重大的村镇规划以及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2、 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筹措难,融资平台亟待健全。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投入是关键。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是完全不够的,同时市场投资体制的缺陷构成了农村财力的更加缺乏。农业的基础性以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客观地位,必须要求政府部门充分重视,提高投资力度,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我国,很多偏远农村区域获得政府投资的经费非常少,而且人均水平与地域水平和城市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同时,国家目前的经济政策只关注GDP的提升,造成大量的资金投入流到城市中,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城市地区,金融组织机构朝向城市靠拢,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站点在进一步减少。此外,农村投资体制还没有成立,融资管理平台还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以及农业发展长期处于“融资瓶颈”,经济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农民综合收入提高水平非常有限,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增大。3、 产业支撑尚未完全形成,规模效益亟待提高。产业规模很小,市场竞争实力有限;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性比较小,粘合力以及互补性都不高;产业链很短,附加收益较低;高科技型产业非常少,发展后力不足;集中产业的总数与水平都很低,占据市场的总份额也不高;产业园发展缓慢,公司落户率很低;支持产业投资的法规政策限制过多,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许多农村成为空巢,没有收益良好的产业保障,就没有收入来源,只会存在负债;一些村庄建设得很漂亮,但是农民没有实际收入方式,只能搬离家乡,或者外出打工,新农村逐渐成为“空心村”。4、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策标准亟待衔接。截至目前,湖北省的公共服务水平依然处于初级向中级转型的历史时期,地区性、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分配不平均,差距依然存在,而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第三极”人权处境较差,政府提供的公共基础服务不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公共基础服务管理体制不合理,社会保障管理质量差,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工作交流体制还不够完善合理,政策法规之间的衔接不紧密,政府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管理脱节;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机会、结果均等,范围扩大、水平提高,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公共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综合化。5、 体制机制创新瓶颈制约较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地域合作、共享体制还没有成立,融资方式很少,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部门投入以及土地征用;土地流转体制不够合理,主要问题有:土地流转费用很高、农民具有较大的失业风险;户籍体制改革非常困难,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福利很难获取;创新能力较差,全靠政府部门的帮助,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体制不够完善;政府部门管理不到位,基层政府部门权利太小;公共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农村基础性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事业的施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四、湖北省城乡一体化优化对策建议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对传统的制度以及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彻底去除之前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打破以往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制度,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规划、统一筹谋,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和谐发展进步。我省城乡一体化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很大面积的试点,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形成了较高的跨越起点,到了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握历史时机,不断进取,充分提高认识,科学设计,加大措施,全面推进,早日获取城乡一体化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一)统筹规划,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与空间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统筹规划需要首先考虑,设计一体化是完成城乡一体化步骤中的“第一化”。1、坚持用科学理念指导规划制订首先,需要站立在“五位一体”综合、和谐、全局发展的高度上,来进行统筹规划。不可以简单盲目的追求经济指标,走高投入、高消费资源,例如,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也不可以只关注经济的快速发展进步,而忽略文化、历史、道德建设,从而造成部分人失去信仰、迷失自己、道德失范,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产品过剩、资源浪费过大。需要从经济一直到社会、到文化保护,从生产制造一直到居民生活、到人的全面发展,从生命到生态、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五位一体”全面综合发展进步的政策高度来进行统筹规划。其次,需要从本区域、各类行业、具体环境、所有群体综合发展的高度来系统规划。既要考虑到各区域、各产业、各城镇发展,还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生活质量的提升、需求的满足,还要考虑到各要素有序流动、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互推动,发挥最大的效应和作用。既要考虑到区域、产业、要素,也要注重空间、时间,从区域、产业、要素到全域、全局的角度来把握,绝对不可以丢东往西。最后,要通过工业化、数字化、科技化、高效化大力促进的整体层面以及手段来规划。不仅需要充分提升相关行业的产业结构,还需要促进农业产业规模扩增、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的提高,还要有利于城镇建设发展、功能的完善、品位提升,更要有利于信息互通、资源传递、科技水平提升,通过工业化大力促进城镇化以及农业规模化的发展,通过城镇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生产规模化、科技化发展进步,通过数字化促进“三化”高效、协调、全面发展。规划方案做到创新、独特、实用、有效。2、坚持用科学原则引导规划制定一是要立足实际,聚集优势。要立足本地产业、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要求,结合区域、资源、文化、技术、生产、生态等优势力量,经过统筹规划的统一领导,保障各个地区、多种行业、各类要素、多类群体以及优势资源之间的相互融合,体现出最佳作用、最高效益,促进区域、城镇、产业发展,人文价值、科技含量的提升,各人群全面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二是要差异发展,体现特色。要从自我角度、历史比较,找准不足,发挥自我优势和特色;也要与他地、他人进行全面比较,寻找差异,错位发展,体现特色,决不能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照搬照套,浪费资源、财力和物力;还要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适应全国、全世界新挑战、新需求,培植新的特色,促使不断改革发展的行业产业、领导管理制度长时间都处于领先位置。三是需要市场主导,统一规划。这需要完全破除之前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理念以及政策方案,严格遵守自然生态、市场竞争、社会构成的基本规律,肯定市场主导的作用地位。既要立足现实市场需要,也要适应未来市场需要;既要考虑到本地市场发展需要,还要深入考虑到各个省份、全国范围甚至全球交易市场的实际发展要求,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产业、城镇科学布局,适度发展,促进各要素合理流动,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发展。四是要优化布局,拓展空间。统筹规划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组建成为具有强大发展实力的市场,逐步优化合理产业布局,加宽产业发展的空间范围、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城乡一体,地上地下统筹,产区、园区、镇区“三区”融合,三产业相互之间协调,“四化”有效同步,“五位一体”,充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3、坚持用科学方法制订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是根本和前提,采用科学的方法,这是途径和关键。一是要高端设计。要站在“五位一体”全局的高度,用全域的广度和“四化”同步发展的角度全面了解实际,准确把握现状;用联系的观念、发展的思维、世界的眼光,充分掌握发展的规律以及今后的方向;使用时间对比、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发现问题和不足,发挥优势,精心设计规划方案,重点凸显规划的核心,丰富规划的主要内容,显示出规划的主要特点,保障规划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可靠性、前瞻性。二是要深入论证。能否准确把握实际,科学证明是根本。需要由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工作者,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多次对比,系统考证,由点及面,充分掌握其发展规律,抓住创新点,同时提高到一定的理论新高度,使制订的规划既有现实基础,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基础,还具有有效性、影响性。三是需要科学综合测评。一个完善合理的规划方案,不仅要检测它有没有正确的反映客观现象,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现实性;也要看它是否凝聚了所有优势,实现了优势的最大化,有很强的特色性、科学性;也要看它是否充分节约能源,避免铺张浪费,达到资源运用的最大收益,有很高的实效性、效益性;更要看它是否代表城乡人民的心愿和需求,达到了快速发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带领性、创新性。四是要全民参与。广大群众是具体实践的主体。制订统一发展规划,必须广泛地接收多方面的建议,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反应,全面准确地吸收他们的合理建议及要求,正确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真正做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领导满意,群众赞许。五是要层层把关。既要组织专班深入调研,把准实际,精心谋划,科学设计;也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论证,科学评估,严格评审,完善方案;还要组织群众认真评议,提出建议,反复修改;更要组织领导民主讨论,逐一审核,集思广益,集体把关,确保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充电网络建设与维护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汽车打胶系统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外墙真石漆涂装劳务合同模板规范版9篇
- 2025年度厂房物业管理与资产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RoHS环保协议书3篇
- 二零二四女方提出离婚协议包含债权债务清算及资产评估合同3篇
- 2025年度差旅服务定制化解决方案合同4篇
- 专用硅酸盐水泥购销合同2024版版
- 二零二五年度道路安全标志牌维护与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咖啡厅店铺转让及饮品制作服务合同3篇
- (2024)湖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口算天天练一年级下
- GB/T 12706.1-2020额定电压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1部分:额定电压1 kV(Um=1.2 kV)和3 kV(Um=3.6 kV)电缆
- 底架总组装工艺指导书
- 简单临时工劳动合同模板(3篇)
- 聚酯合成反应动力学
-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 上海科技大学,面试
- 《五年级奥数总复习》精编课件
- TS2011-16 带式输送机封闭栈桥图集
- 矿区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