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四校届高三月份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山东省四校届高三月份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山东省四校届高三月份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山东省四校届高三月份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山东省四校届高三月份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北镇中学、莱芜一中、德州一中2016届高三4月份联考语文试题第I卷 (选择题 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济南立城,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舜曾经耕作的历山,即今日的千佛山,座落在泉城的东南隅。昨天上午,我趁兴登上了千佛山。这是一处超然世外的所在,不但可以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还可以 。但那是过去式了,因为雾霭迷离,云气氤氲,仅勉强辨出城区的(大概/大致),至于地平线上的黄河,以及其它什么峰,什么峦,皆隐而不现,只能向记忆深处(搜寻/搜求)了。兴冲冲上山,怏怏下山,将登缆车,忽见在城东北方位的一角,雾破云开, 。瞬间怔住,脑筋急转,立马联想到学界有关“华夏”二字的诠释。此番做客泉城,也拟效仿前人,为它留下一幅文字的(掠影/剪影)。那天登千佛山,就是想借它的高度,鹰瞵鸟瞰,寻找某种创作的新鲜意象。争奈天公不作美,只好怅然下山。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座落 近瞰(kn) B雾霭 氤氲(wn)C诠释 俯窥(ku) D做客 怅然(chng)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座落”应为“坐落”;B.“氤氲”应读 yn; D.“做客”应为“作客”。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概 搜寻 掠影 B大概 搜求 剪影C大致 搜寻 剪影 D大致 搜求 掠影2.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是区分实词虚词的近义词。“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致”大体上。“大概”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大致”则没有,文中是名词的意义,所以应选“大概”。“搜寻”,到处寻找;“搜求”,想方设法求得。“搜寻”的对象可以是人或事物,而“搜求”的一般是物。这里应用“搜求”。“掠影”一掠而过的影像,指某些场面的大致情况(多用于标题);“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此处用“剪影”比较合适。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显现出来B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C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D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显现出来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考虑句式和短语的结构的前后一致,前一句是“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这一句应是“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要考虑紧接前句“雾破云开”,“露出”也比“显现出来”效果好。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西部,特别是加利佛尼亚变成了路人皆知的“新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任何背景、社会地位和种族的人,只要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都可以成功。B. 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代表洗耳恭听,会场秩序良好。C.中国封闭式小区的形成原因,从历史文化、审批政策,到市场运作等方面不一而足,人们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方式,越是封闭的小区越安全。D.历史可以证明,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的命运始终是紧紧相连的,我们共同经历过五风十雨,对于祖国的繁荣强盛、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有着共同期盼。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生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用法,从词语意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A.“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原成语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含贬义。应为“人人皆知”。B.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一般形容自己。指专心地倾听,态度谦卑。注意近义成语的差别。应为“倾耳而听”(侧着耳朵,细心静听的样子)。 C. “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使用正确。D.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望文生义。应为“风风雨雨”。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不仅是中国、俄罗斯、韩国,就连美国的不少专家也认为,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不仅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反而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 B我们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C.今年年初以来,日元升值和股市下跌使得日本经济前景蒙上迷雾,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部出现了要求动用财政措施,称应投入5万亿日元刺激经济。D.由管虎执导,冯小刚、许晴、张涵予等主演的电影老炮儿票房突破9亿元,刷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市场纪录,更提振了业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决心。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应放到“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后;C项,成分残缺,“出现了”缺少宾语,应在“措施”后添加宾语“的呼声”;D项,搭配不当,“提振”和“决心”不搭配,应该是“信心”。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朴素之美陈望衡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四是精诚观。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6下列有关“朴素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朴素观”由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了自身的学说。B“朴素观”与主要由道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C“朴素观”在我国农业社会从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D“朴素观”在工业社会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6.答案:B解析:本题是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的能力。B项与原文对照少了“在现实生活层面”。原文是“墨家”不是“道家”。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朴素观”主要包括崇尚天然纯真的本色观、不慕繁华名利的恬淡观、充满简洁生气的清新观和以诚信为美的精诚观。B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视朴素为美,认为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C罗丹所说的“自然总是美的”“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和中华民族倡导的“朴素观”有异曲同工之处。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在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7.答案:C解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自然总是美的”并不是罗丹说的,原文是“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并不是说和我国的“朴素观”意思完全一样。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倡“朴素观”的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B工业社会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C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D在现今社会中,我们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来努力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8.答案:D解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说法不完整,最后一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说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首先在历史使命中构建的。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张公讳英字敦复,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上始选儒臣置左右。设南书房,命公入值,赐第西安门内。当是时,三番扰乱。凡战陈兵饷方略一皆取断宸衷。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适懋勤殿召儒臣讲论经义无期。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每巡幸辄以公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公手,迁翰林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工部尚书,再调礼部。公自跻卿貳至典秩宗,皆兼掌院学士并管詹事府。寻坐不祥审编修撰拟谕祭都统佟国纲文引用悖谬。罢尚书,仍管翰詹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职,先后充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总裁官,三十六年会试正考官。再乞休,不允。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上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也。 公为人淡静寡欲,自壮盛,即有山林之思。四十年冬,遂请告归。濒行,赐宴畅春园。公既归里,冬日城居,自余三时多在龙眠双溪间,自是徜徉山中者。凡七年,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迎谒行在至江宁。上将返跸,公再留宿。是时总督阿山愈加钱粮耗银供南巡。江宁知府陈公鹏年持不可。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欲是以罪,供张故不办,扈从王大臣及侍卫多言知府诽谤巡遊,罪不赦。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四十七年薨,年七十有二。赐祭葬,谥文端。 (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 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 故事:旧例B再乞休,不允 休:退休C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义 务:从事D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 强项:强横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总督阿山与江宁知府陈鹏年有旧怨,陈鹏年是正直的大臣,“强项”应该是褒义词,“刚正,不为威武所屈”之意。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自壮盛 上将返跸,公再留宿 欲是以罪A其 为 于 B其 为 因 C以 而 于 D以 而 因10.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句应为“其”,代词,他。第句应为“为”,介词,被。第应为“因”,介词,凭借。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B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C.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D.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官职名“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正确的断句为“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英才华横溢,学问精深。他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等多部书籍的总裁官,也担任会试的正考官。B张英恭敬谨慎,勤勉政事。他多次随从康熙皇帝巡行,皇帝多次赐宴畅春园。康熙皇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C张英淡泊名利,重视家教。他致仕回家后,以山水为性情,怡然自乐。他谆谆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的道理告诫子弟。D张英平和谦让,敦睦友善。他写信平息桐城老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的争端,于是才有了“六尺巷”的佳话。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一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认真核对,发现不准确、不正确、不全面的概括与分析;二是注意命题者设置错项的方法,如张冠李戴,程度、时间错位,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B项“赐宴畅春园”应是在张英致仕之后。“多次”原文没有表述。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5分)(2)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5分)13、参考答案:(1)当时张英都是很早进来很晚出去,刚刚退朝总是又被召见,有时停止吃饭就奔向宫门,小心谨慎细致周到,时间久了,皇上更加器重他。(2)等到张英见到皇上,大大称赞陈鹏年,总督阿山感到沮丧,陈鹏年得以免罪,反而因此受到皇上知遇,最终成为著名的大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率”(一概,全都)、“辄”(总是) “趋”(奔向)、“慎密”(细致周到)。(2)中的“盛”(大,极力) “沮”(沮丧,失望) “见知”(受人知遇)“竟”(最终)等。评分标准:(1)句重点词“率”“辄”“趋”“缜密”,每个1分;句意1分。(2)句重点词“盛”“沮”“见知”“竟”每个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 张公名英字敦复,康熙六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屡经升迁任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皇上开始选择儒臣放在左右。设立南书房,命令张英进入当值,在西安门内赏赐宅第。当时,三藩扰乱。凡是作战布阵兵晌策略一都取断于皇上的心意。而皇上特别用功学习,按照旧例皇帝讲论经史的讲席有常期。皇上每天到乾清门听政,然后就到懋勤殿召见儒臣讲论经义没有定期。当时张英都是很早进来很晚出去,刚刚退朝总是又被召见,有时停止吃饭就奔向宫门,小心谨慎细致周到,时间久了,皇上更加器重他。每次巡视就让他跟从。一时间典章诏令的文章多出自他手,升任翰林学士。充任经筵讲官。升任工部尚书,又调任礼部。张英从上卿副职到掌管祭祀,都兼任掌院学士和掌管詹事府。不久,因不仔细审核撰写的祭祀都统佟国纲的拟旨引用荒谬。罢免尚书,仍然掌管翰林詹教习庶吉士。康熙三十一年又恢复原职,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治典训总裁官,康熙三十六年任会试正考官。张英又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康熙三十八年,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主持朝几十年,不曾有一天离开皇上左右。不随流俗内敛含蓄,断绝疏远权贵,即使和他不同趣味的人也不能诬罔构陷他的缺点。皇上曾经谈论他的执政,张英始终恭敬谨慎,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啊。张英为人淡泊宁静寡欲,从他壮年开始,就有归隐山林的心思。康熙四十年的冬天,张英就请求退休回乡。临行,皇帝赐宴畅春园。张英回到家乡,冬天住在城里,其余三个季节多住在龙眠山双溪间,从此,安闲自在闲游在山中。一共七年,写了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书,教育子弟以从事根本努力耕田随分知足的道理。康熙四十二年,圣祖康熙南巡,张英迎接皇帝到江宁。皇上将返回行在,被张英再次留宿。这时总督阿山想要增加钱粮耗银供应南巡。江宁知府陈鹏年持有不同意见。总督已经久积怨恨知府陈鹏年素来刚强不屈,想借此因为供应获罪。张英故意不办理,扈从王公大臣和侍卫都说知府诽谤巡游,罪在不赦。等到张英见到皇上,大大称赞陈鹏年,总督阿山感到沮丧,陈鹏年得以免罪,反而因此受到皇上知遇,最终成为著名的大臣。康熙四十七年去世,七十二岁。皇上赏赐祭祀安葬,谧号文端。(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张英老家住宅旁边有块空地,和吴氏紧邻,吴氏越过使用了。家里人写信快马送到京城,张英读后写了一首诗随后寄回,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到张英的信,于是退让三尺,吴氏听到了被他的大义感动了,也退让了三尺,所以就用“六尺巷”作为名字。(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江 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 上董 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董颖是宋代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1)两首诗的第二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14.(1)答案:王诗用的是拟人,“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2分)董诗用的是比喻,“镜天”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以“飞雪”比喻白鸽,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中是对指定的诗句进行赏析,而且有是给定了角度修辞手法。首先要判明修辞手法,重要的是表达效果的分析。(2)两首诗寓情理于景物之中,请结合诗歌的后两句简析其中蕴含的情或理。(4分)答案:王诗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寄寓人生感悟: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2分)董诗诗人期待柳条成荫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情理的分析要从全诗出发,读懂整首诗歌的意义才能把握。但具体分析过程只需要结合最后一句即可,最后一句往往是点题的。评分标准:(1)每一点2分,回答“对比,用成双成对的鸥鸟,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也可给分。(2)每一点2分,答出“人生感悟”和“心情”(或“向往”)即可得分。15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的经验是:“ , ” 。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15.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内容涉及散文、诗歌,兼顾高初中教材内容。其中易写错的字有“须臾”“幽壑”“嫠”“佛狸”等。评分标准:6分,每句1分,该句有错别字不得分。五、(12分)16、下面是苏州名园西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4分)上联: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色即空,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鸟。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为:却仿佛西湖三月,大好园林无恙,花港观鱼,宜晴宜雨,何处寻干净土?调整后的下联为: 16.答案示例:何处寻干净土?大好园林无恙,宜晴宜雨,却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种题型也测试了对联的相关知识。根据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位置相对、平仄相对的特点,调整为:何处寻干净土?大好园林无恙,宜晴宜雨,却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评分标准:4分,只有完全答对才得分。17下列五个句子有两句在表述上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草莓营养丰富,草莓含有果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水杨酸、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组成。此外,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每100克草莓中就含有维生素C约60毫克。维生素C可以活化细胞,对肠胃有滋补的作用。草莓还含有丰富的果胶和膳食纤维,果胶和膳食纤维可以通畅大便、帮助消化。(1)存在问题 句,改为 (2)存在问题 句,改为 17.答案:(1)改为:草莓营养丰富,含有果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水杨酸、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2) 改为:草莓还含有果胶和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消化、通畅大便。解析:考查语言简明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个句子中存在主语重复啰嗦、赘余、句式杂糅、搭配不当的问题,在语序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修改时不能改变原意。存在问题:赘余、杂糅。存在问题:缀余、语序不当。评分标准:每句2分。找出两句并改正才能得分。18、请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1)根据漫画内容,为漫画拟定一个标题,不能用漫画中的文字,不超过10个字。(2)点明这幅漫画的寓意。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30个字。18.参考答案: 标题:如此搬石头 (2分)寓意:要做成一件事,不能光靠使用蛮力气,还必须掌握科学规律。(2分)解析:解答漫画题要仔细观察漫画的图文,揣摩其蕴含的深层含义,思考作者的感情倾向,从而拟定合适的标题。点明寓意要紧扣漫画折射的社会现实进行评点,力求做到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并注意字数的具体限制。评分标准:标题2分(答“搬石头”给1分);寓意2分(意思对即可)。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青花瓷左世海当麻大急匆匆赶回村里时,他的弟弟麻二和妹妹麻花也早到家了。昏暗的屋子里,除了盘腿坐在铺着破芦席的土炕上的娘,还有位陌生的秃顶老头。“这是吴叔叔,你爹生前的好友。”娘向麻大他们介绍道:今天让你们回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啥事呀?大老远的催人回来,我单位还忙着呢!”麻大瞄了眼坐在炕上的老头,疑惑地问。“可不是,有话快点说,我公司还有事要办。”麻二有些不耐烦了。“你们都吃公家饭,哪有我忙,早上走得急,家里猪还没喂哩。”一旁的麻花也嘟哝道。“他叔,还是你来说?”母亲望了望众人,示意秃顶老头先说。“是这样!”老头拧灭手中的烟头,望着麻大笑笑,说,“十年前,你爹老麻和我在一个施工队干活,两人相处得亲如兄弟。有一天下班后,老麻见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婆婆,蹲在路旁冻得浑身发抖,她的面前放着个挺好看的青花瓷瓶,说啥也要卖给他。老婆婆说这是她祖辈留下的东西,为了吃饭活命,只好拿了出来。当时,老麻看她确实可怜,一咬牙花了100元买下了那只青花瓷瓶。”“那,后来呢?”麻大禁不住问道。“后来,老麻又跟着施工队去了河南,我没去,临走时他把花瓶存放到了我家,说等返回时来取。不料这一走竟然杳无音信。直到上个月,我遇到一个和他一起打过工的老乡,才知道那年他在河南工地出了事。唉,好人命苦啊。”老头说着,从提包里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捧到母亲面前,一层层打开后,果然露出一只尺余高的很好看的青花瓷瓶。麻大、麻二和麻花见了,立即凑过脑袋来。“这可是宝贝呀!”老头又说,“前些日子我专门找专家看了,说这是地道的宋代官窑真品,按现今的价,少说也在50万元以上。”老头边说边将花瓶递给了麻大娘。麻大娘盯着花瓶,抚摸着,半晌,两行浊泪从满是沟壑的面颊淌下。麻大等人听后呆了。“我和你们爹是兄弟,他虽然走了,但我不能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这不,我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你们这个村子,这次物归原主,我也放心了。”“这这花瓶真值那么多钱?”麻大瞪大眼睛,紧盯着娘手里的花瓶,有些不敢相信。“这还有假?”老头笑笑说,“专家亲自鉴定过的。本来,我想出50万,把花瓶留下来,可你娘非要把你们一个个都叫回来,商量后再定。”“娘,我看卖了吧!50万,值了!”麻大说。“娘,大哥说得对,卖了吧!”麻二和麻花在一旁帮腔。麻大娘看看儿女们,又望望对面坐着的老头,迟疑着,最后摇了摇头。“这您老糊涂了咋的?”兄妹几个急了。“我不卖,自有不卖的理由!”娘抹着泪,思虑了片刻说,“你爹死了,这是他的东西,我想留个念想,有它在身边,就像有你爹陪着我一样,我不孤单。再说,我不愿看到你们为分几个钱弄得六亲不认,家事不和,要卖也要等我死了后,你们咋分、咋闹,我不想看到。”麻大兄妹听了,面面相觑。“你妈说得也对!”老头插话道,“这古董嘛,越放越值钱,到你娘百年之后,就不止这个数了。”麻大兄妹听了低头不语。老头走后麻大抢先发话了:“娘,我看您跟我到市里去吧,这老屋走风漏气的,哪像人住的地方。”麻二赶紧说:“娘,还是跟我到县城去,您这么大岁数了,每天还出去捡垃圾,您听听村人背后咋骂我们,说您养了几头靠不住的白眼狼。”麻花也急了,说:“娘,跟我到镇里去吧,看看您脏的,衣服、被褥多年没人洗,都快发霉了。去我那儿,给您换一茬儿新的。”可麻大娘始终摇着头,抚摸着那个花瓶,浊泪横流。兄妹们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没辙了。月初到了,麻大破天荒地提着大包小包回来了,说:“娘,我工作再忙,以后每月也都会来看您,您想吃啥,尽管说。”麻大走后没两天,麻二也回来了,说:“娘,以后我每月专门请假回来看您,您没零花钱和我说,我少下一顿馆子,就够您用了。”未到月底,麻花又来了,说:“娘,这是我给您买的新衣服,您先换上,我这就给您洗被子去。”村人见麻大他们隔三岔五来看娘,都说:“这麻婶有后福呀,早些年一个人凄惶的,没人管。现在好了,俺以后老了要是能像她这样,就知足了”麻大娘听后,嘴上笑着,眼窝不由又淌出几滴眼泪。两年后的一天早晨,麻花突然给麻大打来电话,说:“出大事了,咱娘屋子烟囱倒烟,昨夜她一氧化碳中毒,等人发现时,已经去了。”麻大听后立即驱车赶回村子。安排完娘的后事,麻大、麻二和麻花迫不及待地取出娘珍藏的那个青花瓷瓶,话不过三句,就吵闹起来在麻大娘的坟前,一个秃顶老头一边烧纸,一边喃喃念叨着:“老嫂子,放心走吧。要不是我当初编了个故事,给你一个假古董,你这晚年咋活呀!”(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19. 小说以青花瓷是一个假古董这一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谈谈结尾在情节和主题上的作用。(4分)19.答案:情节上:小说以青花瓷是个假古董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主题上:发生在麻大娘家的故事具有讽刺意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尤其是对赡养老人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独到之处。(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况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答题角度为: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0.小说划线处两次写麻大娘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4分)麻大娘盯着花瓶,抚摸着,半晌,两行浊泪从满是沟壑的面颊淌下。麻大娘听后,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