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ppt_第1页
公共选择理论.ppt_第2页
公共选择理论.ppt_第3页
公共选择理论.ppt_第4页
公共选择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n政治均衡 第二节:直接民主下的公共选择 A:一致同意规则 B:多数票规则 n投票悖论 n阿罗不可能定理 n单峰偏好与中位投票人定理(中位选民定理) n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 第三节:间接民主下的公共选择 nA:投票者(选民,Voter) nB:政治家(政党,Politician) nC:政府部门(官员,Official) nD:特殊利益集团(Special Interest Group) 第四节:公共选择理论应用 n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A: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B:公共选择理论产生背景 C: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 D:公共选择理论框架 A: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1.源于经济学家对于政治现象的思考,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原理 方法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和描述政治市场上的主 体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n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 n本质:公共选择理论将政治过程也作为市场进行分析 2.公共选择是指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 动方案的过程,即寻求政治均衡的过程 n公共产品需求投票方式决定 n偏好显示偏好加总:投票规则 n政治均衡 Political Equilibrium 3.政治均衡 n如果全体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规则,就公共产品的供给及 相应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那就取得了政治均衡。 n税收份额亦称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布的投票者(社会成 员)所需承担的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单位 成本的一部分。 n政治均衡 政党斗争均衡政治势力均衡 B:产生背景 一、背景: 1.二战后福利经济学领域的一些争论,是公共选择理论产生 的直接背景。 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n社会福利函数的性质 n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学说 2.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基本原理和理 论框架。 3.60年代末以来,学术影响迅速扩大。 二、代表人物 1.英:邓肯布莱克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1948 论集体决策原理,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基础。1958委 员会和选举理论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作。 2.领袖人物:美:詹姆斯布坎南: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发表的第一篇专门研究公共选择的文 章社会选择、民主政治与自由市场 n布坎南:“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 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n布坎南与戈登塔洛克合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 逻辑基础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著作。 n布坎南因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建树,尤其是提出并论证 了经济学和政治决策理论的契约和宪法基础,1986年度诺 贝尔经济学奖。 3.丹尼斯缪勒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 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 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4.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教科书经济学: “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 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 ; n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改善收入分配不公 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 n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 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5.阿罗和唐斯对公共选择理论建立和发展也做出重要贡献。 n通过以上定义,可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研究主题。 C:研究方法 n与传统的政治理论相比,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在于将经济 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领域: 一、将个人作为分析的基础 二、应用“经济人”假设 三、将政府活动视为交易 一、将个人作为分析的基础 1.传统的政治理论主要采用集体主义的分析方法,把集体看 做基本分析单位。 n在分析集体行为时,将集体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整体角度分析个人的政治或社会行为; n在分析国家时,往往将其看做代表社会的唯一决策单位, 而且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2.个人的偏好是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石。 n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认为应当根据 个人行为解释社会和政治问题。 3.集体行动是一些个人为了各自利益,在承诺遵守相应的规 则下的共同行动; n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 体(投票机制,决策方式,利益集团等)作出集体决策, 以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 n个人是集体决策的最终承受着,因此,也只有个人才具备 评判决策结果的资格。 二、应用“经济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 个人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2.传统的政治理论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公共利益而活动 在政治舞台上的,他们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市 场上自私自利的人,却在政治市场上成为一个利他主义者 。 3.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假设不仅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市 场上的个体行为,也可以用于分析政治市场上的个体行为 。 n选民参加选举的目的是选择能够最大化其效用的政府或政 策;政治家的目的在于权力、地位、威望 n政党的目的在于最大化选票以赢得选举 n特殊利益集团(院外集团)影响政治决策(公共选择)维 护自身利益 三、将政府活动视为交易 1.公共选择理论:政治活动是个人、集团之间出于自利动机 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是 利益的交换。 n经济市场上交换的是私人产品,即商品的归属; n政治市场上通过交易形成的是协定、契约、规章、条例等 公共产品。 2.经济市场中的交易发生在个体之间,而政治市场是集团间 的交换。 n个人通过政治过程实现他无法通过独立的个人行为为所能 实现的目标,借助集团的力量影响政策的导向。 n相对于自愿交易的经济市场,政治市场的交易在某种程度 上具有非自愿性。 3.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治活动的交换本质,从而也进一步强 调了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当的规则来保证人们自愿选择的自 由的意义。 n公共选择理论:确保作出最佳选择的前提是最大化个人的 选择自由。 4.在无约束的情况下,个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难免会 妨碍其他人的利益,就会导致冲突,因此,必须提供一种 规则,在规则范围内确保个人充分的选择自由。 5.将政府活动视为交易,使得对决策规则的研究成为公共选 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 D:理论框架 一、两个市场的假设:经济市场+政治市场 二、两个市场主体的不同: n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消费者和厂商,通过货币选票选择 能够给自身带来效用最大化的私人产品; n消费者以货币为选票分散选择的过程 Political Market 1.政治市场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政 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 2.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是在政治市场上进行的。 3.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官员 ,通过民主选票选择能给自身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 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4.消费者(各个主体)以政治选票共同选择的过程,即是一个 公共选择的过程。 三、两个市场决策机制不同 1.个人或家庭面临不同的经济约束,通常实行个体决策,作 出种种选择实现自身目标,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2.国家面临多种决策:例如何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稳定宏观 经济,怎样决定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选择什么 样的汇率政策来促进对外贸易等。 n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通常是集体决策,但集体决策的结 果归根到底取决于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官员的博弈 , 3.对集体决策的规则及其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评价,正 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任务。 四、集体决策的两种基本制度 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 n直接民主制:由社会成员直接进行投票来表达自己对于公 共产品或者公共政策的偏好,随后根据一定的投票规则, 将个人偏好加总,转化为社会偏好,进而参与政府决策的 一种机制。 n适用:重大事件:领袖选举 n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 n广大投票人间接参与决策,不直接对公共政策进行投票表 决,而是选举出少数人作为代表,由这些代表或议员按照 直接民主制同样的规则进行决策和集体行动。 n适用:普遍存在 五、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之别 1.偏好表达方式不同 n经济市场:以货币为“选票”,可以比较精确表达自已对 于私人产品的真实偏好; n政治市场:只能按政治程序用政治选票表达自己对于公共 产品的偏好。 2.成本与收益对应程度不同 n经济市场上个人既是选择者又是决策者,付费与收益相对 应; n政治市场上个人是选择者但未必是决策者,纳税与收益未 必对应。 3.权责关联程度不同 n经济市场:个人作出决策,决策损益由决策者负责; n政治市场:集体作出决策,但决策损益由集团内部成员承 担。 4.强制程度不同 n经济市场:遵循自愿服从原则,人人得其所愿; n政治市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个人可能被迫接受他 不愿意接受的公共产品,缴纳他不愿意缴纳的税收。 第二节: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以下我们将着重分析不同投票规则的性质以及这些 规则的效率。 A:一致同意规则 B:多数票规则 n投票悖论 n阿罗不可能定理 n单峰偏好与中位投票人定理(中位选民定理) A:一致同意规则 一、含义:又称为全体一致投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 案,只有在所有投票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 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表决方式。 n实质:一票否决制,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 才能进行。 二、特点 1.一致同意规则下的选择结果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 2.一致投票规则下所有投票人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得到保障。 3.可以有效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4.交易成本高。 5.一致投票规则可能会导致“一致投票悖论”。 三、优缺点 1.参与度较高:每项方案的实施既能给投票者带来收益,又 会招致成本,因而每个人都会谨慎从事。 2.既照顾到每个人的利益,又不使任何一人受损而使至少一 人受益,从而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1.忽略了成员的策略行为,认为每个成员都会诚实投票,其 实每个成员都可能隐瞒自己真实的偏好; n鼓掌一致通过 2.效率不高:需花费很长时间和很大成本才能达成一致协议 ,在投票者人数众多且偏好差异很大时甚至不可能达成协 议。 B:多数票规则 一、含义、特点与分类 二、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悖论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四、中位投票人定理 五、价值限制理论 一、含义、特点与分类: n亦称多数同意规则,是民主社会采用的最多的一种投票规 则。如果n是选民人数,多数票规则要求至少有n/2以上的 选民支持某项决策才能通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少数服 从多数”。 n与一致同意规则想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非帕累托改进 2.多数人专政 3.导致参与人轻视投票权 4.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5.出现投票悖论 多数票规则类别 A:简单多数票规则 n一项方案只有在赞成票超过全体投票人员半数以上或达到 半数以上的某一个比例时才能通过 B:比例多数票规则 n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相当大的比例,议案或决议才能 通过,如2/3多数制、3/5多数制、4/5多数制等。 n美:大多数立法和惯例根据多数票规则制定; n欧洲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决策采用2/3多数票规则,即 在6位董事局成员中至少有4位投赞成票,一项决议才能获 得通过。 二、The Voting Paradox (一)疑问 n按照多数票规则进行集体决策是否会产生真正的民主效率 呢? (二)含义 n早在18 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多塞Condorcet就观察到多数 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 n它可能不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成一致的均衡结果,而会 在各种备选方案之间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或孔 多塞悖论。 (三)推理 假设: n有三位选民1,2,3, n三个备选方案分别标为: A:高预算;B:中间预算;C:低预算 三个方案可以看做是关于公共支出的三种预算 n每个人对公共支出的偏好顺序通过其对A,B,C,的排序来表 示,如表: n在多数票规则下,分组对方案A,B,C进行表决:配对投票,结果如下: n第一步,表决决议A和B。由于1和3都认为A比B更理想,两票支持,一票反对 ,A决议将会胜出。 n第二步,表决决议A和C。由于2和3都认为C比A更好,C将会以2:1胜出。 n第三步,表决决议B和C。由于1和2又都认为B更理想,B决议会以2:1胜出。 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 选民1ABC 选民2BCA 选民3CAB 如何处理? 结论: n第一步:A胜出 n第二步,C胜出 n第三步,B胜出 发现: n低预算胜过中等预算,中等预算胜过高预算,而高预算又 胜过低预算配对投票投票的循环性 n任何最初被决定的方案都可能被另一种方案所击败,表决 结果将在这三种方案中持续循环下去,不能达成任何均衡 。 启示: 1.在多数票规则下,如果首先确定一个投票程序,集体选择 将会获得确定的结果,不会再发生投票循环。 2.若先在A和B 之间进行表决,胜者再与C进行表决,显然C 将最终获胜。 n若改变选择程序,先在B,C之间进行选择,胜者再与A进行 表决,显然A将最终获胜。 3.因此,在多数票规则下,投票结果往往取决于表决程序的 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投票顺序(议程)的能力将会 对投票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n投票悖论的例子促使经济学家们思考,是否存在一个社会 选择的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呢? 三、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一)背景 n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Kenneth J. Arrow, 1921- 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 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的理想的社会选择机制 n此结论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二)具体内容 n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 么在民主的制度下(多峰偏好,多数票规则)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 都满意的结果。 (三)推理过程 n两项公理 n五项准则 两项公理 社会选择(社会偏好)规则的两项公理 n公理1:连贯性:对于所有的选择项(方案)X和Y,一定有 X Y或者Y X(可以比较或者无差异) n公理2:传递性:对于所有的选择项(方案)X、Y和Z如果 XY,Y Z ,则有X Z 。(无投票循环和投票悖论 ) n根据这两个公理,对于任何既定的个人偏好,社会选择规 则必然产生一种连贯的和可传递的社会偏好次序 规则: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n本质是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则 将优胜劣汰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使社会选择规则在伦理 道德上可以接受 五项准则 n阿罗提出,理想的社会选择机制应该满足以下五个基本条 件: 第一,个人理性假定 n对于任何两个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社会状态X、Y,任何人或 者认为X比Y好,或者认为Y比X好,或者认为X与Y无差异,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n同时,如果某人认为X比Y好,Y又比Z好,那么他一定认为 X比Z好。 第二,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 n是指针对一组不同的备选方案作出选择,结果只是取决于 人们对这些选项排序而不是其他因素 n例:如果选择在方案1和2之间展开,当方案3发生变化时 ,方案1和2的排序应该不受影响。 n社会选择应当源于个人的选择,如果备选方案没有改变, 而社会在同一组选项中作出的选择却改变了,那么这一变 化必须是由个人偏好的改变引起的,而不是受其他因素的 影响。 第三,帕累托最优原则。 n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认为方案1比方案2更理想,则社会 偏好必须体现方案1优于方案2; n同时,如果社会中至少有一个人认为方案1比方案2更理想 ,其他人认为方案1和方案2无差异,那么社会偏好仍然应 该是方案1优于方案2。 第四,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 n社会偏好的产生,应当以所有逻辑上可行的个人偏好次序 为基础。 n本质:不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偏好来获得社会偏好次序。 第五,非独裁性。 n即对于方案1和2来说,不存在一个特殊的人,只要他坚持 认为1优于2,那么社会选择就是1优于2,而不管其他人的 偏好如何。 n本质:社会偏好次序不受某个人的偏好所左右,任何个人 不能把他的偏好强加为社会偏好。 结 论 n总的来看,这些条件都是合理的。阿罗认为:任何投票规 则都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公理和五项准则,才能把个人偏 好顺序转换为理想的社会偏好顺序偏好加总 n但事实上它们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 n阿罗又证明,这些条件不可能同时满足。因此,不存在一 种可能把个人偏好转换为理想的社会偏好次序的集体决策 机制。 (四)争论 1.是否还有其他的标准应作为社会决策的条件; 2.能否去掉阿罗提出的五个条件中的某一个,以形成满足其 他条件的决策规则。 n这些争论显然取决于人们对于理想的民主制度的看法 个人偏好 3.个人理性假定非理性假设 (五)阿罗不可能定理之启示 A:让人们重新审视民主制度,使人们认识到:有了“少数服 从多数”、“人人权利平等”这些基本的民主原则,还不 能够保证政治决策行为中不出现强制和独裁等现象。 B:投票悖论意味着民主制度并不是完美的。 n任何制度安排都不是完美的,它会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 超出这一范围,就要用其他制度安排来弥补或替代。 C:定理表明:现代民主制度下,公共部门无法把社会成员对 于公共产品的不同个人偏好加总成一个集体的偏好。 n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不断放宽阿罗五原则的条件 ,修正某一条,以避免出现“投票悖论”,寻找相对较优 的选择规则,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偏好加总。 D:只有坚持民主制度,才能实现公共产品的偏好加总。 n只要完善投票机制,投票悖论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能 放弃公共选择机制和民主机制。 尽管有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经济学家们仍然希望能找到摆脱投 票悖论的哪怕是并不完美的途径。 n邓肯布莱克的单峰偏好定理 n安东尼唐斯的中位投票人定理 四、中位投票人定理 (一)投票者的偏好类型:单峰偏好+多峰偏好 n峰:在偏好曲线中,比所有临近点都高的点。 nSingle-Peaked Preference:单峰偏好是指每个投票者的 偏好只有一个峰值,投票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 方案中,有一个最为偏好的选择,而从这个方案向任何方 向的偏离,投票人的偏好程度或效用都是递减的。 n本质:最理想的方案只有一个 Mutiple-Peaked Preference n多峰偏好是指存在一个偏好程度最低的方案,其附近任何 一个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高于它。 n即投票人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如在偏离了最理想的结果 后,其偏好程度或效用会出现先降后升,当某人具有两个 偏好峰时,称其为双峰偏好。 n本质:最理想的方案不只一个 (二)中位投票人定理 n亦称中间投票人定理:布莱克指出,虽然对同一组方案每 个人的偏好不同,但是,只要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 简单多数票规则一定可以产生出唯一的均衡结果,这个均 衡结果和中间投票人最满意的方案正好一致,即中间投票 人偏好的方案会被通过。 n中间投票人,是指将所有备选方案排成次序,所偏好的备 选方案位于本人偏好方案两侧的投票人人数恰好相等的那 个投票人,处在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 者。 中间选民偏好 A B C D n本质: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那么不会出现 投票悖论,而一定能产生一个均衡的投票结果,并且这个 结果就是中间投票者偏好的结果。 nMedian Voter Theorem 投票人赵大钱二孙三李四周五 偏好的最高公共 支出水平 20040080012001600 n孙三就是中间投票者:简单多数投票规则:孙三的800元 的方案获胜。 n任何低于800元的方案,都至少会获得包括孙三、李四、 周五在内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支持 n任何高于800元的方案,都会遭到包括孙三,钱二和赵大 在内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反对,所以800元方案最可能 胜出。 (三)中位选民定理应用 A:在一个社会中,要想使自己的方案赢得支持,就要争取处 于中间状态社会成员(单峰偏好)的支持。 n通常认为,中位投票人往往为拥有中间收入或财产的的居 民,也就是中间阶级或者中产阶级。 n在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为中产阶级的情况下,社会偏好将 向中产阶级的意愿靠拢。这将可让多数规则发挥其作用, 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n一个社会中的中产阶级居于多数地位,那么整个社会就不 太可能出现极端的选择。 B:中位投票人定理可以用来说明在两党制竞争的条件下,为 什么两个政党的政策主张总是会趋同。 n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党政治行为的解释:任何一个政党要想 获得大量选票,必须使自己竞选方案、纲领符合中间投票 人的意愿(单峰偏好)。 n若政党甲选择政策A,则政党乙一定会选择政策B,这样政 党乙会赢得偏好比政策B更偏右的投票人的支持,从而赢 得选举。为保证选举胜利,A将不得不选择比政策B更偏右 的政策。 n另一方面,若政党乙选择政策D,那么政党甲可选择比其 更左政策C,从而赢得比C更偏左的投票人支持。为赢得选 举,乙将不得不选择比政策C更偏左的政策。 n结果:最后两党政策都趋向于中间投票人偏好,即两党政 策除细节外,不会有实质上的差别。 中间选民偏好 A B C D 左 右 n中间投票者定理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公共产品总是存在过度供给的问 题:中位投票人的收入并不总是等于平均收入。 n某个由三个人组成的社区总收入水平为30000元,小区实行比例税率,税率为 10% n现需要一个3000元公共支出,假设每个人从公共支出中的获益是平均分配的 ,即各得总收益的1/3。 n发现:张三和李四的公共项目净收益均大于零,而且由于李四增加支出的边 际成本小于其从公共项目中获取的边际收益,其会趋向于更大的支出水平, 从而造成公共支出的过度扩张。 张三李四王五 收入4000600020000 税收:比例税率10%4006002000 公共项目收益100010001000 五、价值限制理论 (一)背景: n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 先后在印、英和美任教,因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理论内容 n对布莱克单峰偏好理论进行扩展 n三个选民对A,B,C三个方案进行投票,将选民1的偏好次序稍作 改变,则投票悖论即可轻松解决。 n若选民1偏好次序不是ABC,而是BAC,选民2、选民3偏 好不变,则选民1,2认为B胜过C,选民2,3认为C胜过A,选民1 ,2认为B也胜过A,于是B方案获得多数票而胜出,投票悖论已告 消失! 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 选民1A B B A C C 选民2BCA 选民3CAB n阿玛蒂亚森发现:在这一例子中,三个选民都同意A方案 不是最佳。 n进一步推广:依据多数票决策规则进行投票时,只要符合 以下三种条件之一,就能得到唯一确定的结果: 1.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不是最佳; 2.同意某一项选择不是次佳; 3.同意某一项选择不是最差。 n当有四项或以上的备选方案时,则要求每个包括三项选择 的子集必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玛蒂亚森著 名的价值限制理论。 (三)理论应用 n当全体投票人都同意其中一个方案并不是最优方案的情况 下,投票悖论迎刃而解,实现摆脱 第三节: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 n经济学家们认为,政治市场上的参与者与经济市场上的参 与者一样,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政治市场中的参与者 A:投票者(选民,Voter) B:政治家(政党,Politician) C:政府部门(官员,Official) D:特殊利益集团(Special Interest Group) n在代议制民主下的主要行为和特征 A: Voter 一、投票者:投票还是不投票 投票者是否参加投票,主要取决; n其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 n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二、投票者何时投票 n参加投票的效益:投票者从行使公民权利中所获得的满足 和利益。 n参加投票的成本:为投票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n只有在参加投票有净效益(MBMC0)的情况下,投票 者才会乐于参加投票。 三、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既理性又无知 理性: n投票者总是按规定的投票规则和程序,从备选方案中选择 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程度同时税收负担又最小的方案 nVoter会对收益超过成本的方案投赞成票,否则就投反对票 或弃权票; n很多人会确信其投票不会对投票结果产生任何影响而不愿 参加投票。 n通常出现于投票者人数相当多的情况:由于每个投票者参 加投票的成本是正数,而其对投票结果的影响力衡量的效 益接近于0,投票者选择弃权策略是合乎理性的。 无 知 nVoter对那些备选方案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也缺乏收集信 息的动力,因而主要依靠政治家和媒体免费提供的信息进 行选择。 n若所有投票者都认为其对投票结果的影响力衡量的效益接 近于0,选择弃权策略选择这种行为为方式,其结果也就 不会有以投票为特征的公共选择过程了。 n因此,为防止在投票活动上的“免费搭车者”现的出现, 一些国家将参加投票视为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n行使公民权利所带来的满足和利益,不参加投票所面临的 社会压力,促使大多数人们参加投票活动。 B:政治家(政党) n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一、投票过程:在有关政府的作用和其他问题上意见一致或 相似的人们,往往会组合成一个势力集团,形成政党。 n政治家们不仅对交付投票者表决的提案施加影响,而且当 有关提案的信息相对稀缺时,他们的政治行为通常也可在 一定程度上左右最终达成的政治均衡。 二、追求选票极大化解释政党的行为。 n在多数规则下,哪个政党可在实现选票极大化方面获得成 功,哪个政党就可赢得选举。所以,选票极大化往往是多 党制社会中成功获得政治权力的先决条件。 n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化的选票,必须使 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n如果各政党或政治家的竞选方案的区别点只有一个,即公 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那么,政治均衡总是要在中间投 票者最偏好的结果上形成,哪一政党或政治家往往会成为 竞选的胜利者。 C:政府部门(官员) 政府部门(官员):公共权力极大化 一、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行为,对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及其效率状 况会发生重大影响。可用追求公共机构权力的极大化来解释政府部门 及其官员的行为。 二、政府部门生产或提供公共产品与私人部门生产或提供私人产品之间 ,有着很大差别: 1.在政府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竞争。缺乏竞 争意味着缺乏刺激,从而会降低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2.政府部门的官员们并以不利润最大化为其工作目标。由于追求利润必 然要降低成本,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部门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 服务,往往要与相对较高的成本相伴随。 3.公共物品或服务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在对政府部 门的工作进行评价时,其敏感程度肯定低于市场价格。 三、结论 1.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将公共权力的极 大化作为追求目标 2.公共权力的大小又与其所控制的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 从而与政府预算规模正相关,其结果是:追求公共部门权 力的极大化必然带来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 3.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们对政府预算极大化的追求,必然导致 公共产品的供给量过剩,而高于其最佳的供给水平。 D: Special Interest Group n特殊利益集团: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含义:谋求增加对其成员有利的政府支出的院外活动集团。 二、与政党的区别:其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是,它们却 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或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 案的支持。 三、手段: n对政治家以让集团成员投票反对他相威胁; n向支持对其有利的提案或反对对其不利的提案的政治家提供竞选资金 。 四、作用:特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