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doc_第1页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doc_第2页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doc_第3页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doc_第4页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吴以岭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河北以岭医药集团(050035)【摘 要】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历史上未受到充分重视研究,亦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本文对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证治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指出络脉和经脉时空差异性,为深入研究络病理论奠定基础。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络病理论探讨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及研制的通络方药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络病理论; 络病证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周络通;通肾络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其辨证治疗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其内涵是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外延同时包括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和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变化。由于中医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庞大繁杂,以及历史环境条件的限制,络病理论体系始终未能系统建立。历代不少有识之士均疾呼加强络脉及络病研究,清代医家喻嘉言说:“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络脉却未之及,亦缺典也”,清代名医叶天士也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治络之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可惜的是叶氏所批评的现象在其身后二百余年并未引起充分重视,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二十余年,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指出络脉与经脉时空差异性,由此切入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及治疗,建立“络病证治”,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经专家鉴定认为:“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现结合该项研究内容就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做一探讨分析。1 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络病理论络病理论在2000多年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的原因之一,与络脉庞大繁杂、遍布全身、缺乏明确循行路线和生理病理论述,临证医者难得其要有关,因此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作为络病理论研究框架,便于把握应用。1.1 络病理论研究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是从时间、空间和功能角度,对网络全身的络脉系统进行的高度概括: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虽庞大繁杂,却具有明显的细化分层和空间分布规律,按一定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灵枢本藏)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1.1.1 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1.1.1.1 网络层次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自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别络、系络、缠络、孙络等不同分支,孙络之间有缠绊,构成网状的循环通路。1.1.1.2 空间位置由经脉别出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阳络、浮络,循行于体内的为阴络,阴络多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隶下之络”(临证指南医案),随其分布区域不同而称为心络、脑络、肝络、肾络等,其敷布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所在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可见,络脉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浅而在外浮络、阳络)中(伏行分肉经脉)内(脏腑之络、阴络)的分布规律。由此可见,络脉的组织结构与经脉明显不同,具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的空间结构特点,这对于说明疾病的传变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络脉的空间位置既反映了一般疾病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反映了多种迁延难愈的难治性疾病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发展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此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1.1.2 络脉的运行时速与常度时速指时间与速度,常度指气血正常循环状态和节律。输布于立体网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时速和常度显然与经脉气血运行不同,具有气血流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的特点,这为我们结合西医学认识络脉的生理功能,探讨在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广泛存在的络病病机状态及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1.1.3 络脉的生理功能从广义而言,络脉把由经脉纵向线性运行的气血通过络脉横向面性弥散到全身,发挥对生命机体的渗灌濡养作用。从狭义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气络)和脉络之络(脉络),气络运行经气,发挥着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达、调节控制功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NEI网络)高度相关;脉络运行血液,发挥着渗灌濡养、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功能,脉络解剖形态上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及微循环具有同一性,气络与脉络共同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的正常生理功能。综上所述,“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络脉的生理功能,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反映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把握了络脉系统与经脉时空的差异性,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中医络病理论,进而建立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1.2 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初步建立“络病证治”1.2.1 络病发病根据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络脉是从经脉分出遍布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状结构,外邪(六淫、温、疫之气)侵袭、内伤七情、痰瘀阻络、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等均可导致络病,形成络病病因的广泛性。但络脉的结构、循行与功能特点又形成其发病的特异性,即发病特点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1.2.2 络病病机1.2.2.1 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络脉具有与经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气血循行特点,当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络病时,表现出与其结构和气血循行相适应的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络体细小迂曲,气血环流缓慢,病则易滞易瘀;阴络为脏腑之络,病久入深,病则易入难出;经主气络主血,病久由气及血,病则易积成形。1.2.2.2 络病八大基本病机变化络病指络脉功能失常导致的病变,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通路,且络体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邪客络脉容易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病机变化。络气郁滞(虚滞):络气郁滞(虚滞)是指络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或络气因虚而滞,是络脉病变由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变发展的早期阶段。络气包括运行于气络中的气和脉络中与血伴行的气。气络络气郁滞涵盖了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脉络气机郁滞导致其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异常和西医学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类似,气络郁滞引起的脉络舒缩功能及血液运行障碍包括西医学更广泛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障碍对脉络血管系统及血液运行障碍的影响。络脉瘀阻:络脉瘀阻是络脉病变程度较为严重的病理阶段。络脉瘀阻阻滞经气运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或四肢气络经气运行受阻则可见肢体酸麻痛胀甚则痿软无力;瘀阻脉络引起脉络血管系统血运受阻,脏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若心络瘀阻常见胸闷胸痛,脑络瘀阻则见头晕头痛,肝络瘀阻则见胁下积块等。络脉绌急:络脉绌急是指感受外邪、情志过极、过劳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收引、挛缩、痉挛状态。气络病变所致绌急常表现为肌肉、肺之气道、胃肠发生的痉挛拘急状态。脉络绌急与西医学血管痉挛基本相似,心络绌急所致胸闷心痛突然发作与冠脉痉挛相类似,脑络绌急使脑部供血供气突然不通,与西医学之脑血管痉挛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吻合。络脉瘀塞:络脉瘀塞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络脉完全性阻塞或闭塞,气络瘀塞不通则致经气阻绝不通而见肢体瘫软无力,痿废不用,或脊髓完全性损伤而致下肢截瘫。脉络瘀塞不通,血管堵塞或闭塞不通,可引起所在区域脏腑组织急性缺血或慢性缺血的病理改变。络息成积:络息成积是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的病变,包括难经五十五难所载邪入五脏阴络留而成积的病变类型(如器官纤维化、脏器肿大)、肿瘤类癥积等。热毒滞络:滞络之热毒有内外之分。外则由温邪内传,化热生火,火热成毒,包括西医学致病之病毒及各种病毒细菌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内毒素。感染性疾病高级中枢神经障碍即中医之脑之气络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热毒滞于脉络损伤络体往往与感染性疾病的血管壁中毒性损害及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所致多脏器损伤。内生热毒多由络瘀日久化热生毒,主要病理变化为布散于脏腑的阴络功能障碍,脏腑组织代谢废物不能通过络脉排出体外而形成内毒,内毒积蓄于体内又进一步损伤络脉导致病情迁延难治,甚则危象迭出。络脉损伤:络脉损伤是指内外各种致病因素或外力导致的络体损伤,或破损或伤断致气血流泄或阻断不通,气络损伤,经气不能在络脉正常流通甚则伤断不通,不能发挥充养调节作用,如脑部损伤可致神昏痴呆,腰髓损伤可致截瘫痿废,四肢损伤肢体萎缩废用等。脉络损伤则血溢脉外,或流于体内而见青紫肿痛。络虚不荣:络脉具有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贯通营卫等功能,气血阴阳是络脉发挥其功能的物质基础,络中气血充沛、输布渗灌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故络虚不荣既包括络中气血阴阳不足脏腑组织失其荣养的病理变化,也包括络中气血阴阳不足络脉自身虚而不荣的病机,如络气虚、络血虚、络阳虚、络阴虚。1.2.3 创立络病“辨证八要”2000多年中医学术史上络病辨证方法亦未有系统论述,始终处于缺失状态。笔者基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深入探讨络病病因病机,以此为依据创立络病“辨证八要”,从而形成“络病证治”中的辨证方法。辨发病因素:引起络病的原因有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所致脏腑功能失调病久入络,或因痰湿、瘀血阻滞络脉,亦包括内外因素所致络脉损伤等。病因不同,络病临床表现各异,辨络病发病因素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依据。辨病程久暂:所谓辨病程,就是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以确定病程之久暂,从而判断有无络病存在及其病理阶段。一般而言,久治不愈之病多有络病存在,故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把病程长作为络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久暂是相对概念,新病亦可入络,形成阳络经脉阴络的病理演变过程,导致多种疑难杂病,在六淫外侵皮部阳络阶段及时治疗,可有效预防多种难治性疾病发生。辨阴阳表里:阳络循行皮表成为六经皮部的有机组成部分,阴络布散体内为脏腑隶下之络,络脉的网络层次决定了络病深浅不同的病理层次。一般病之初期阶段,病在浅表阳络,阳络病变多反映外邪在表的症状;病久入深,延及脏腑阴络,引起脏腑病变,表现形式繁杂多样,但均符合络病病机特点,表现为络病基本病机变化。辨寒热虚实:寒热是辨络病性质纲领,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从而得出属寒证热证的整体概念,同时结合络病寒热不同的临床差异作出综合判断分析。如实寒证常见恶寒、腹冷、脉紧,络脉色青或黑,扭曲变形,或呈团块壅滞于局部。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据络脉的充盈及长短即可辨别证候的虚实,临床凡见络脉充盈、扩张、延长、高出皮肤,其色紫或赤者多为实证,凡见络脉坍陷、短小、色泽苍白或呈青色者,多为虚证。辨气病血病:即辨气络病变或脉络病变,气络病变意味着络中经气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达、调节控制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酸麻痛胀、肢体痿废、脏腑功能失常等;脉络病变,血液渗灌濡养、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功能失常,表现为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血虚不荣、络伤出血、水肿等。辨络形络色:即辨别络脉的形态和颜色,为临床制定治法方药提供依据。阳络和阴络病变因其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但也相互影响,阳络病变日久可循经内入阴络,阴络病变亦可通过经络系统外现于体表阳络,因此可从体表不同部位阳络形态及颜色的异常表现判断脏腑阴络的病理变化。辨脏腑病机:经气环流系统中运行的经气通过布散于脏腑的阴络弥散于脏腑,进入气络的经气功能也成为该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运行在心脉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血液通过脏腑脉络渗灌到脏腑组织为气的功能提供物质基础。脏腑功能的失调代表着布散于该脏腑气络及络中之气功能的病变,气病日久入血,则影响到布散于该脏腑脉络发生郁滞、瘀阻、绌急、瘀塞、成积、损伤、不荣等病变。辨理化检查:中医学以望闻问切四诊作为临床收集病情资料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辨证方法,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整体宏观定性分析为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而微观分析不足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历史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理化检查手段进入中医临床,带来中医四诊延伸和微观化。随着理化检查手段丰富中医四诊方法,对络脉及络病理论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起与诊查方法相适应的辨证分析理论,从而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学说,创新发展中医络病证治。1.2.4 络病治疗1.2.4.1 创立“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行血气”是络脉的基本功能,络中气血畅行无阻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由于络脉空间结构与气血运行的特殊性,导致发生络病时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病理实质为“不通”。中医补偏救弊、调整阴阳等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正是针对络脉生理特点及络病病理实质而提出。由于络病发病因素、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各异,虽“络以通为用”普遍适用于络病治疗,但通络之法各不相同,临床应综合考虑络病的发病因素、病程阶段、病理类型,把驱除病因、直接通络、修复继发性病理改变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切中病机的络病治法方药。1.2.4.2 总结通络治疗用药特点并按功能重新分类通络药物通络治疗用药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及络虚通补类药物,是从东汉张仲景到清代叶天士等医家总结归纳出的具有直接通络治疗效果的药物,但药物分类上存在不按同一标准的有悖逻辑现象。为使药物分类更具逻辑性,以功能为标准将通络药物分为流气畅络药、化瘀通络药、散结通络药、祛痰通络药、祛风通络药、解毒通络药、荣养络脉药7大类。1.2.4.3 提出络病证候及脏腑络病辨证论治络病辨证论治是针对络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所表现出的证候特点而进行的辨证论治,络病八种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八种证候特征,反映了络病某一病程阶段的综合病理改变,包括引起该证候的致病因素、络脉病变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特点以及该类型络病病理改变继发性致病作用而引起的临床表现。针对某一证候的治法及用药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而制定的,包括祛除病因、直接通络、修复络病继发性致病作用引起的病理损害等。研究中详细论述了络病八种基本病理变化的证候表现、治法、基础方及加减,同时依据上述络病八种基本病理变化,结合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对心、肝、脾(胃)、肺、肾、脑等脏腑络病辨证论治做了详细阐述,从而初步形成“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2 络病理论指导糖尿病证治研究2.1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及治疗2.1.1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笔者在既往研究中,提出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学术观点,指出脾失健运、水津不布是消渴病发病的主要机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皆赖之以生化,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常可导致气血不足,津液匮乏。糖尿病初期多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日久不愈,每致阴损气耗,而成气阴两虚之候,亦有初发即表现为神疲气短、不耐劳作、虚胖无力或日渐消瘦等脾虚气弱征象者。大量临床报道证实,气阴两虚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病机类型。“三多一少”证候主要反映阴虚的病理,实际在糖尿病发展变化过程中,燥热、湿热、寒湿、瘀血等皆有其阶段性,而唯有气阴两虚的病理贯穿其始终,也成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2.1.2 痰瘀阻络,脉络瘀阻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关键根据络病研究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遍布全身的络脉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和运行血液的脉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典型的由脉络病变致气络损伤的病理过程。糖尿病初期脾虚气弱,阴损气耗,血液粘滞,运行不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血瘀;阴虚燥热,煎熬津液,津亏液少,不能载血运行导致瘀血内停;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津凝为痰,痰阻脉道,痰瘀阻络, 正如叶天士所云:“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又云:“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病必瘀闭。”瘀滞之邪,久存脉络,络中气血阻滞不通,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客于脉外而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络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络中气血阴阳不足,不能滋濡温养气络,络虚不荣,“不荣则痛”。 “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久痛入络,后期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更加重瘀血阻络,久而久之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消渴日久则有“手足麻木,肢凉如冰”(王旭高医案),四肢疼痛麻木,可有刺痛,有蚁行感,肌肤失养,出现肌肤干燥粗糙,甲错之征,甚者肌肉瘦削。2.1.3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治法及周络通组方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机,其原发病糖尿病为本,并发周围神经病变为标,脾失健运,气阴两虚为本,络脉瘀阻为标。故治疗当标本兼顾,益气养阴以治其病本,活血通络以治其病标。气阴复,脾运健,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则病本有向愈之机,燥渴多饮、多食消瘦诸症自除;活血通络,络气流畅,血行无碍,则麻木、疼痛渐消。根据上述治法研制的周络通胶囊以健脾益气、养阴生津以治其发病之本,辅以化瘀通络之虫类药以搜剔疏拔,除络中之瘀血;更以辛温通络药为使通达四肢,温通络脉,并引诸药达于四肢而入于络脉。经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周络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同病理环节具有确切作用,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的瘀滞状态,还能显著增加神经传导速度,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其组方科学性。2.2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及治疗2.2.1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病基础糖尿病肾病亦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气阴两虚作为糖尿病主要病机类型,亦成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2.2.2 脉络瘀阻,津凝痰聚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环节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能在络脉中正常运行,主要依靠气的推动作用。由于络体细小迂曲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气血贯注到络脉后,气血环流缓慢。气虚鼓动无力则血液无力在络中正常运行,则易滞易瘀。阴虚津亏液少,不能充盈络脉,络脉涸涩,难以载血循经畅行,而致瘀血内停。阴虚燥热,耗津灼液,血液枯涩,瘀血内生。 津液的正常代谢亦需借助气的推动作用,气虚不能推动津液的运行,或瘀血阻滞络脉,津血不能正常的互换,或阴虚不能制火,虚火炼液生痰,均可引起津液的输布代谢失常,化为痰浊阻滞络脉,如张景岳所述“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 痰为津凝,瘀为血滞,痰来源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浊、瘀血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胶结阻于肾之络脉, 导致络脉运行气血的功能障碍甚则阻塞不通,致使肾络自身功能失调, 同时络脉病变也会影响津血的运行,加快痰瘀的化生。痰、瘀、络三者相互影响加速本病的发生发展。2.2.3 络息成积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络息成积是邪气稽留络脉,络脉瘀阻或瘀塞,瘀血与痰浊凝聚而成形的病变。灵枢百病始生论述积之形成时说“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指出邪气久聚络脉,稽留不去,息而成积的病理变化。又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内经此论明确指出癥积乃由凝血不散与津液涩渗著而形成,血在络中运行,津血在络脉末端互渗互换,津血的凝滞显然属于络脉瘀阻的病变所致。难经五十五难论述了邪入五脏阴络留而成积的病变类型,“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这些记载包括了脏器络脉瘀滞积聚成形,在外扪而可及的病理性扩大。关于五脏之积的论述可能包括西医学多种脏器病变,如肝纤维化、肾硬化、肺纤维化。由于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等引起的心脏扩大,这些病变属于脏腑之阴络瘀阻、瘀塞而致络息成积的病理变化,同时也包括由于络病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消渴病气阴两虚日久,影响气血津液正常的输布渗灌,血行涩滞为瘀,津液凝滞为痰。痰瘀胶结阻滞肾络,甚则瘀塞不通,瘀血痰浊凝聚蕴结,产生脏腑组织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即络息成积的病机变化。络外、络周之变又反过来影响络脉,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西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既包括正常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增加也包括其调控机制失常。随病变加重,系膜区明显扩大,大量增生的ECM和增厚的基底膜(GBM)压迫毛细血管腔,最终导致结节性增生与弥漫性肾小球硬化。这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