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ppt_第1页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ppt_第2页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ppt_第3页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ppt_第4页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所得税的 纳税筹划 1 1 4.1通过福利手段减少名义工资的纳税筹划 1.单位向个人支付的补贴款,免纳个人所得税的项目: l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和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独 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和误餐补助; l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其中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关 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 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救济金是指 国家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 根据国税发1998155号的规定,上述所称生活补助费 ,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给纳税人本人或其家庭 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其任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 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向其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 。 下列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 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从超出国家规定的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 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 2 2 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 贴补助; 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电子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 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 关于应付福利费 会计制度:支付的职工医疗卫生费用、职工困难补助和 其他福利费以及应付的医务、福利人员工资等。 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361号)规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 费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其他基本社会保险费作为劳动保 险费列入成本(费用)。 注册会计教材: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医药费(包括 企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医护人员工 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 困难补助、 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的工 资等。 3 3 税法: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 200084号)第15条规定,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性缴款应 计入管理费用;同时,其第49条规定:纳税人为全体雇员 按国家规定向税务机关、劳动保障部门或其指定机构缴纳 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失业保险费,按 经省级税务机关确认的标准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 国家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可以 扣除。链接资料医疗保险的税前列支.doc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 84号)第五十条规定:纳税人为其投资者或雇员个人向商 业保险机构投保的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以及在基本保障 以外为雇员投保的补充保险,不得扣除。 4 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 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规定 , 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 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 所得税前扣除。 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 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补缴的基本或补充养老、医疗和 失业保险,可在补缴当期直接扣除;金额较大的,主管 税务机关可要求企业在不低于3年的期间内分期均匀扣 除。 链接资料企业年金各省缴费税前扣除比例.doc 另外,按照扣除办法的规定,计算工资薪金支出时包 括的职工为: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用关系的员工, 具体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不包括应从提 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 幼儿园、托儿所人员。所以,企业职工食堂职工的工资 支出作为后勤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应列入管理费用, 可以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5 5 l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 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其中,退职费是指个 人符合国务院关于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 1978104号)规定的退职条件并按该办法规定的退职费标 准所领取的退职费;不符合规定的退职费按工资薪金所得 纳税。链接资料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的纳税标准.doc l企业和个人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缴纳 的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 保险费,不计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 所得税。超过规定的比例交付的部分计征个人所得税。 链接资料三险一金.doc l企业按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办法发放的住房补贴、住房提 租补贴和住房困难补助(对象为1998年前参加工作的老职 工,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及国有事业单位的职工,一 般不适用于民营企业和外企,因其职工工资已是货币性工 资;另外,这部分支出也不计入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 6 6 l个人领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 险金; l个人因与用人单位因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 入,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 破产企业职工取得的一次性安置收入; l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个人取得的量化资产征税问题:对职 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仅作为分红依据,不拥有所有权 的企业量化资产,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职工个人以股份 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暂免征收个人所 得税,待个人将股份转让时,就其转让收入额,减除个人 取得该股份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支出和合理转让费用后的余 额,按财产转让所得征税。 l储蓄机构内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取得的扣缴利息 税手续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办理代扣代缴税款 手续,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l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讯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讯 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各省规定的标准 不同),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纳税。链接资料通讯费的企业 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doc 7 7 2.下列项目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 l个人取得单位的实物奖励(如住房、汽车),应在取得实 物奖励时,将实物的市场价格与现金工资薪金合并后,按 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税发1995第115号就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 业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雇员购买住房、汽车等个人消费品, 所购房屋产权证和车辆发票均填写雇员姓名,并商定该雇 员在企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或满足其他条件后,该住房、 汽车的所有权完全归雇员个人所有。个人取得实物所得应 在取得实物当月,按照有关凭证上注明的价格或主管税务 机关核定的价格并入其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考虑到个人取 得的前述实物价值较高,且所有权是随工作年限逐步取得 的,对于个人取得前述实物福利可按企业规定取得该财产 所有权需达到的工作年限内(高于5年按5年计算)平均分 月计入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8 8 l企业以现金形式发给个人的住房补贴、医疗补助费、补 充养老保险金应全额计入领取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 计征个人所得税。但对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 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暂 免缴纳个人所得税。 l实行内部退养的个人在其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 退休年龄之间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属于 离退休工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纳税。个人在办理内部 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 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 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 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 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除费用扣除标准,按 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9 9 l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 业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与其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同一 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 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l公司职工取得的用于购买企业股权的劳动分红,按工资薪 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l自2004年1月20日起,对商品营销活动中,企业和单位对 其营销业绩突出的雇员以培训班、研讨会、工作考察等名 义组织旅游活动,通过免收差旅费、旅游费对个人实行的 营销业绩奖励(包括实物、有价证券等),应根据所发生 费用的全额并入营销人员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工资 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并由提供上述费用的企业 和单位代扣代缴。企业和单位采取上述方式对营销业绩突 出的非雇员实行奖励的,按劳务报酬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并由提供上述费用的企业和单位代扣代缴。 l链接资料天津个税 .doc 1010 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筹划 l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 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 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l筹划方法: 支付薪金的单位为员工确定适当的而不是较高的名义工 资,然后以各种补贴的方式保证员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和生 活水平,而且不直接将各种补贴款发放给纳税人,而是由 企业支付、纳税人享受各种福利。同时,如果单位给职工 的名义工资定的太高,企业汇算清缴所得税时还要就实发 工资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纳税调整,所以,降低名义工 资还有利于减轻企业所得税。 个人的部分应税收入可转化为企业的费用,如将发放补 贴、津贴的方式改为凭票报销的方式。 1111 3. 降低名义工资保证员工消费水平的措施 由单位为员工免费提供住房或以免收、部分收取租金的形 式提供住房,而购建费用和差额租金由企业承担(例如, 企业不把货币性住房补贴发给职工个人,而是由企业统一 购买或者租赁住房让职工居住,住房补贴就不必缴纳个人 所得税了); 由单位提供交通服务; 单位为员工提供免费的餐饮服务; 单位为员工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 为职工提供培训机会; 为职工创造旅游机会,但营销人员不宜 (职工的旅游支 出可以计入差旅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实行股票期权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回购股份奖励给 本公司职工(收购的股票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的5%) ; 为员工的子女教育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方面的保障; 链接资料新富避税.doc 1212 4.2 工资收入不均衡的纳税筹划 l税法规定:为了照顾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 捞业因季节、产量等因素的影响,职工的工资薪金 收入呈现较大幅度波动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特定 行业的职工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按月预交,年度 终了后30日内,合计其全年的工薪所得,再按12个 月平均并计算其实际应纳的税款。 l其他行业可借鉴该项政策的做法,根据职工以往年 度的业绩,估算其年平均工资,确定每月支付标准 ,到年底再根据实际情况结算实际工资,可以使该 纳税人节约一定的税款。 1313 4.3 合理安排工资和年终奖的纳税筹划 l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全 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 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 ,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一次性奖金也包括年终加 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 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 l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 金所得计算纳税,自2005年1月1日起按以下办法(国税 发20059号 ),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税款: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 ,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1414 l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 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 “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 ,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 数。 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上述第条 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 l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 l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 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515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过500元的50 2 超过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1025 3 超过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15125 4 超过过5000元20000元的部分20375 5 超过过20000元40000元的部分251375 6 超过过40000元60000元的部分303375 7 超过过60000元80000元的部分356375 8 超过过80000元100000元的部分4010375 9 超过过100000以上的部分4515375 1616 案例:某职工月薪3000元,年终奖24000元。其平时应缴 纳税款=(30001600)10%25 12=1380, 年终奖应缴纳税款=2400010%25=2375, 全年共计缴纳税款=1380+2375=3755;如果将年终奖金 按月平均发放2000元,则其全年应缴纳税款 = (50001600)15%125 12=4620,发放年 终奖对这名职工纳税上是有利的,可以少缴税865元。 l如果某职工月薪为4000元,年终发奖金24000元,全年 共计纳税2820+2375=5195元;如果取消年终奖,平时 月薪增加到6000元,则全年税额为6420元。发放年终 奖仍然可以减轻其税收负担,可以少缴税1225元。 1717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算办法只允许 采用一次。 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个人取得年终兑现的年薪 和绩效工资按上述第条、第条的规定执行。年薪制下的 奖励年薪个人所得税优惠计算办法不再仅限于企业经营者, 而是扩大到单位所有雇员。 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 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 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l例如:某职工月薪1000元,6月份取得半年奖6000元,则6月 份该职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70001600)20% 375=705,前5个月的工资免税,上半年该职工共计缴税仍为 705元 ;如果半年奖金按月发放,则该职工上半年共计缴税 =(20001600)5% 6= 20 6 =120元。 l按月发放奖金可使这名职工少缴税705 120=585元。 l链接资料高管个税.doc 1818 年终奖适用税率临界点的纳税筹划 l发放年终奖要充分考虑税后收入。由于年终奖适用的税率 相当于全额累进税率,如果全年奖金除以12个月后的数值 靠近不同税率的临界点,会出现获得奖金多反而收入少的 情况。 l例如,当年终奖为6000元时,适用税率为5%,应纳个人 所得税300元,税后收入为5700元;当年终奖变为6001元 时,适用税率为10%,应缴个人所得税(600110% 25)575.1元,税后收入5425.9元。即年终奖增加1元, 税后收入反而减少了274.1元。 l再如,某职工年终奖23880元,月平均奖金23880 12 1990元,应纳个税2388010%252363元,税后收 入23880236321517元;如果其年终奖24120元,则 24120 122010元,应纳个税2412015%125 3493元,税后收入为24120349320627元。这样,多 发奖金2412023880240元,实际收入反而少了21517 20627890元。 1919 l如果企业一定要发到若干数额的年终奖,如上例发放24120 元,可以采取增加当月加班费或福利费等手段,减少年终奖 的方法减税。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时,最好保证不使当月工 资适用的所得税税率提高。 l原因:从年终奖的计税公式可以看出,虽然年终奖先除以12 再确定适用税率,但是只扣除了1个月的速算扣除数,因此在 对年终奖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实际上只有1个月适用了超额累 进税率,另外11个月适用的是全额累进税率。 l全额累进税率的特点是各级距临界点附近税率和税负跳跃式 上升,从而造成税负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 l如果年终奖恰好为500126000,则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60005%300,税后收入为5700;超过6000发放奖金,就 会适用10%税率,假设用B表示企业超过6000元发放年终奖 时个人税后收入与发放6000元年终奖时税后收入相等的奖金 额,则 B(B10%25)5700,解得B6305.56。其 他情况见下表1: 2020 表1:年终奖税负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范围 表 级级 数 奖奖金收入 级级 距 适用 税率 年终奖终奖 收入增长长慢 于税负负增长长的范围围 1不超过过60005% 260002400010%60006305.56 3240006000015%2400025294.12 46000024000020%6000063437.50 524000048000025%240000254666.67 648000072000030%480000511428.57 772000096000035%720000770769.23 8960000120000040%9600001033333.33 91200000以上45%12000001300000 2121 月工资与年终奖恰当分配的纳税筹划 l在职工收入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要使个人所得税负担 最轻,除了要注意上述税率问题外,还要调整好月工 资总额与年终奖的分配关系,从而使工资、奖金所得 最大限度地享受低税率。 l对于劳动关系和年收入较为稳定的员工,可以按下列 步骤分配工资总额和年终奖。以下最低税负分配方法 的测算是以假设月工资均衡发放为基础的,但均衡发 放并不一定要求每月工资绝对额相等,而是要尽可能 地使每月适用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相等。 2222 第一步:预测个人年收入,计算年应纳税所得额(年收入扣除 法定费用扣除标准16001219200元后的余额)。 第二步:假设年收入全部按月平均发放,测算适用的最高税率 和适用最高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步:在年终奖适用税率不高于月工资适用税率的前提下, 将适用最高税率的收入恰当地转为年终奖,测算税负最低点 。 下面分三种情况进行纳税筹划: 年应纳税所得额为06000元 l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小于6000时,即使全部按月平均发放,其 适用的最高税率也只有5%,因此,不需要考虑月工资额与年 终奖的分配比例问题,只要确保每月工资高于法定费用扣除 标准1600元(充分享受费用扣除),并且小于2100元(避免 适用10%以上税率)即可。即将这部分应纳税所得额分配给 工资额即可,不必安排年终奖。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想 安排年终奖,则年终奖不应超过6000元。 2323 年应纳税所得额为600024000元 l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600024000元时,如果全部按月平 均发放,其适用5%税率的金额为6000元,适用10%税率 的金额为018000元。因为只有两档税率,所以应该将 适用10%税率的部分恰当地转为年终奖。 l需要注意的是,转入年终奖的限额为6000元,如果超过 6000元转入,那么年终奖也要适用10%的税率,而且由 于年终奖只能扣除一次速算扣除数,反而会增加员工的税 收负担。 l例如:某职工全年收入预计为39200元,其应纳税所得额 为20000元,如将其应纳税所得额中的6000元以年终奖的 形式发放,14000元以工资的形式平均发放,其月平均工 资(392006000)122766.67,全年的个人所得 税(2766.671600)10%251260005% 11003001400元;如果发放年终奖8000元,12000元 以工资形式平均发放,则月平均工资为(392008000) 122600,全年的个人所得税为(100010%25) 12(800010%25)9007751675元。 2424 年应纳税所得额为2400060000元 l当年纳税所得为2400060000元时,如果全部按月平均发放 ,适用5%税率的金额为6000(上限 500 12)元,适用10% 税率的金额为18000(上限2000下限500) 12 ,适用 15%税率的金额为036000(上限5000 下限2000)12 。 l随着适用高税率的金额逐步增加,适用高税率的金额转入年 终奖的金额也应当增加,但是如果转入年终奖的金额超过 6000元,比如将适用15%税率的工资额036000全部转入年 终奖,那么年终奖的适用税率将由5%增加到10%乃至15%, 所以,适用高税率的工资额需要恰当地转入年终奖。假设为 减轻税负而将适用15%税率的应纳税所得中的B元转为年终奖 ,其余以工资形式发放 ,于是有: lB10%2560005%(B6000)15%;约束条件: B24000。说明:等式左边为假设将适用15%税率的应纳税 所得额全部转入年终奖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等式右边为 仅将其中的6000元转入年终奖,其余部分仍作为工资额适用 15%的税率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约束条件中,如果B24000 ,则等式左边年终奖就要适用15%以上的税率,等式将不成 立。 2525 lB10%2560005%(B6000)15% l求解结果为:B11500。由此可见,当适用15%税率的金 额等于11500元时,等式右边将6000元转入年终奖与等式左 边将11500元全部转入年终奖的税额相等,均为1125元;当 适用15%税率的金额为011500元时,转入年终奖的金额 应为6000元,其余作为工资发放,此时等式右边的税额小 于等式左边,以10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为例,等式右边的 税额为900,等式左边的税额为975;当适用15%税率的金 额为1150024000元时,应当将这部分金额全部转入年终 奖,此时等式左边的税额小于等式右边,以20000元的应纳 税所得额为例,等式左边税额为1975,等式右边税额为 2400。 l如果年终奖超过24000元,等式左边年终奖适用税率将由 10%跳跃到15%,反而会增加纳税人的税负。所以有约束条 件B24000 的限制。 l按上述方法类推,可以得到月工资与年终奖的最低税负分配 方案,详见表2;如果省略表2的测算过程,可简化为表3。 2626 表2:全年总收入最低税负分配方案表 预计预计 年 应纳应纳 税 所得额额 纳纳税所 得分档 最高 税率 适用最高 税率金额额 年终奖终奖 总额总额 月工资资 总额总额 0.6 2.4 0.61.2 1.22.4 10%00.6 0.61.8 00.6 0.6 0.6 0.61.8 2.462.43.55 3.554.8 4.86 15%01.15 1.152.4 2.43.6 0.6 1.152.4 2.4 1.82.95 2.4 2.43.6 624610.6 10.612 1224 20%04.6 4.66 618 2.4 4.66 6 3.68.2 6 618 2727 续表2:全年总收入最低税负分配方案表 预计预计 年 应纳应纳 税 所得额额 应纳应纳 税所得 额额分档 最高 税率 适用最高 税率金额额 年终奖终奖 总额总额 月工资资 总额总额 24482435.5 35.548 25%011.5 11.524 6 11.524 1829.5 24 48964894 9496 30% 35% 046 4648 24 4648 2472 48 9696164 164 40% 45% 068 68 48 72 48118 92 2828 l对表2的说明: 如果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为8万元,那么应当 安排年终奖24000元(其余按月平均发放,下同);如果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为11万元(适用20%税率的部分为5万 元),那么应当安排年终奖5000060000元,其中 50000 46000 (110000 106000);如果全年应 纳税所得额为18万元,那么应安排年终奖60000元。 l在“高管个税”的纳税筹划中,当转移140000元工资作为 年终奖时,减轻高管个税103740963257415 ;对照 表2给出的分配方案,如果转移工资240000元作为年终奖 ,其余260000元以工资的形式按月平均发放,月平均工 资为21666.67元,其全年的个人所得税(21666.67 1600)25%13751224000020%37543700 47625 91325,可以减少应纳税额10374091325 12415元。比转移140000元为年终奖时又少缴个税5000元 。 2929 表3:年终奖最低税负方案对照表 级级数预计预计 年收入预计预计 年纳纳税所得年终奖终奖 1 252003120060001200006000 2 312005470012000355006000 3 547006720035500480001150024000 4 672001252004800010600024000 5 1252001392001060001200004600060000 6 13920037420012000035500060000 7 374200499200355000480000115000240000 8 499200959200480000940000240000 9 959200979200940000960000460000480000 10 97920016592009600001640000480000 11 1659200 1640000 720000 3030 l对表3的说明: 在表3中,在预计年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加上各地的费 用扣除标准,就是职工的预计年收入,如果法定扣除标准调 整,则预计年收入应当相应调整,但不影响表3的有效性。表 3中的费用扣除标准为1600 12 19200元。 对照表3,给定一个年收入额或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年终奖 后,其余部分以工资形式发放: l如果年应纳税所得额为6000元,应安排年终奖0元;如果年 应纳税所得额为12000元,应安排年终奖6000元;如果年应 纳税所得额为10000元,应安排年终奖40006000元;如 果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0元,应安排年终奖6000元;如果 年应纳税所得额为40000元,应安排年终奖1600024000, 其中1600011500(4000035500)。 l如果依据收入确定,当预计年收入为30000元时,应安排年 终奖48006000元;当年收入为40000元,应安排年终奖 6000元;当年收入为60000元,应安排年终奖1680024000 ,其中16800 11500(6000054700);当年收入为 130000元,应安排年终奖5080060000,其中50800 46000(130000125200)。 3131 案例:某公司财务总监李先生2005年度年收入约为 80000元,平时每月领取2500元,年终一次性领取 年终奖50000元。 l在这种领取收入的方式下,其个人所得税(2500 1600)10%25125000015%125 780 73758155元; l如果对照最低税负方案,安排李先生年终奖24000元 ,平时按月领取56000124666.67元,则其个人 所得税(4666.671600)15%12512 2400010%254020 23756395元; l可见,按最低税负方案分配全年的收入可以少交个 人所得税1760元。 3232 l在使用以上分配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当应纳税所得额处于临界点35500、106000、355000、 940000、1640000附近时,年终奖的安排有两种选择。例 如,当应纳税所得额为35500时,即可安排年终奖6000元 ,也可安排年终奖为1150024000元之间的任意一个数值 ,不管怎样安排,个人所得税均为3225。各单位可根据自 身情况作出选择。 若月工资实际发放不均,仍可采用上述方案计算年终奖。 如果年终奖存在弹性区间,应当优先安排年终奖,从而减 少月工资均衡发放的难度,也可以适当推迟缴税。 如果需要临时增加年终奖,造成税率跨档提高的,可以推 迟到下年度发放,即并入到下年度收入总额预测分配方案 。 如果某月工资微调,涉及税率跨档的,因为月工资适用超 额累进税率,对税额影响不大,可不对原分配方案进行调 整。 如果全年收入总额低于费用扣除标准,可不安排年终奖。 分配方案应该测算到每一收入层次的群体乃至每一个人, 如果单位人数较多,可以对照上述表格进行电脑编程计算 。 3333 l应纳税所得额中几个临界点的求解过程: 临界点35500 :当应纳税所得额为2400060000元时, 如果全部作为工资按月平均发放,其适用5%税率的金额为 6000元,适用10%税率的金额为18000,适用15%税率的 金额为036000,假设为减轻税负而将适用15%税率的应 纳税所得中的B元转为年终奖,其余以工资形式发放 ,则 :B10%2560005%(B6000)15%,约束条 件B24000 ,解得B11500,即临界点6000 18000 11500 或24000 11500 35500元。 临界点106000:当应纳税所得额为60000240000元时, 如果全部作为工资按月平均发放,其适用5%税率的金额为 6000元,适用10%税率的金额为18000,适用15%税率的 金额为36000,适用20%税率的金额为0180000元,假 设为减轻税负而将适用2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中的B元转 为年终奖,其余以工资形式发放 ,则:B15%125 2400010% 25(B24000)20%,约束条件B 60000 ,解得B46000元,即临界点6000 18000 36000 46000或60000 46000 106000元。 3434 临界点355000:当应纳税所得额为240000480000时, 如果全部作为工资按月平均发放,适用20%税率的金额为 180000元,适用25%税率的金额为0240000,假设为减 轻税负而将适用25%税率的应纳税所得中的B元转为年终奖 ,其余以工资形式发放 ,则:B20%3756000015% 125(B60000)25%,约束条件B240000 ,解 得B115000元,即临界点240000 115000 355000 元。 当应纳税所得额为480000720000时,作为工资按月发放 时适用30%税率的金额为0240000,假设为减轻税负而将 适用3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中的B元转为年终奖,其余以工 资形式发放 ,则:B25%137524000020% 375 (B240000)30%,约束条件B480000 ,解得B 460000元,即临界点480000 460000 940000元,所 以,可以说,在480000720000内没有临界点。 3535 临界点940000:当应纳税所得额为720000960000时, 作为工资按月发放时适用35%税率的金额为0240000, 假设为减轻税负而将适用35%税率的应纳税所得中的B元 转为年终奖,其余以工资形式发放 ,则:B30%3375 48000025% 1375(B480000)35%,约束条 件B720000 ,解得B920000元,即临界点720000 920000 1640000元。也就是说,在上述中求出的临 界点940000元应是720000960000 中的临界点。同样, 在应纳税所得额9600001200000中没有临界点,而 1640000元应是应纳税所得额1200000中的临界点。所 以,在续表2中,最后两组的划分方法为:480000 960000和960000。 l在临界值12000、48000、120000、480000、960000元上 (表2中各组下限的倍数),应各按其半数安排工资额和年 终奖,即工资额和年终奖分别等额地确定为6000、24000 、60000、240000、480000元,这样分配可使工资和年终 奖均按最低税率纳税。 3636 4.4 双薪制的纳税方法与纳税筹划 l个人取得的“双薪”,根据国税函2002629号文件的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单位在实行“双薪制 ”(指按国家规定,单位为其雇员多发1个月的工资)后, 个人因此而取得的“双薪”应该单独作为1个月的工资、薪 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l对“双薪”所得原则上不再扣除必要费用,全额作为应纳 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纳税,但是如果纳税人取得“双 薪”当月的工薪所得不足1600元的,应该以“双薪”所得 与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减除1600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 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l如果双薪工资较高 ,可以年终奖的名义发放,或者打入年 终奖一起发放。北京地税在转发国税发20059号 时作了 一项补充规定:一个月内发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加 薪等各项年度奖金,可合计作为一次收入,按12个月分解 后确定适用税率和相应的速算扣除数并据此全额计算纳税 。补充规定认可了上述筹划办法。 3737 4.5 劳务报酬所得的纳税筹划 1. 恰当确定每次的收入额 l劳务报酬所得,根据不同劳务项目的特点,分别规定为 :只有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 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 l当纳税人连续提供劳务时,应通过劳务合同的签订,合 理安排劳务报酬的支付次数、每次支付额和支付时间, 尽量将劳务报酬分解,降低每次收入额,以使劳务报酬 缴税时多扣除一定的费用(每次收入额低于4000元时扣 除的费用高于收入额的20%)或者适用较低的税率。 2. 将费用转移给接受服务的单位 3838 3. 董事费的纳税筹划 l个人担任董事职务所取得的董事费收入,按照劳务报酬所 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一般情况下,董事费是一次性支付的 ,且数额较大,征税时适用的税率较高 l筹划方法: 将一部分董事费作为工资薪金在平时就支付给担任董事 职务的个人,降低适用税率,但此时应权衡工资薪金适用 的税率与劳务报酬适用的税率的高低; 将董事费分次发放,比如每年按季度或半年度发放,以 使董事费适用的税率大大降低。 将董事费打入年终奖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