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药的 有毒与无毒 北京中医药大学 常章富 一、有毒无毒的源流 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 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 上溯到远古时代。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 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 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 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 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对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 步了解。 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 用药物的“毒性”(即药物的偏 性)治病。故周礼天官冢 宰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战国秦汉之间,黄帝 内经关于药物“有毒 无毒”的论述,说明医 药学家进一步认识到药 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 类。 同时,医药学家不但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 无毒两类,而且也初步认识到“有毒”药物对人体 的毒害程度不同,并将毒害程度分为“毒”与“大毒 ”两级如: 据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七引吴氏本草经 云:“阳起石:扁鹊:酸,无毒”; 卷九百八十九引 吴氏本草经云:“茯苓:扁鹊:甘,无毒”; 卷九百九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人参:扁鹊:有 毒”;卷九百九十引吴氏本草经云:“藜芦:扁鹊:苦 ,有毒”; 卷九百九十三引吴氏本草经云:“马刀:扁鹊:小 寒,有大毒”;卷九百五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斑猫 :扁鹊:甘,有大毒”;等等。 汉代,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 五味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 则。 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论述了毒药 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 所载365种药物,按其有毒无毒分为上中 下三品: 上品“无毒”,大多为补虚扶正之品; 中品“有毒或无毒”,为补虚扶弱或祛邪 抗病之品; 下品多“毒”,为祛邪攻积之品。 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毒性药物的 认识逐步加深,分类也由两级升至 三级。如: 魏人吴普在吴氏本草中曾承 袭前人经验,也将“有毒”药物分为 毒与大毒两级; 梁人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 时,将所载有毒药物的级别分为大 毒、有毒、小毒三级,并逐一标明 大毒、有毒、小毒、无毒”。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六解诸药毒候明 确指出“毒有大小”。 唐代,在甄权的药性论与 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中, 均仿效陶弘景,亦将有毒中药分 为大毒、毒、小毒三级,如: 药性论云:“水银:有大毒” ;“飞廉:有毒”;“云母:有小毒 ”等。 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五常政大论中 提出在使用药物时要做到:“能毒者以厚药 ,不胜毒者以薄药”;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 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 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这些论述,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 要原则。 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将有 毒中药的分级增加了“微毒”一级, 由三级分法上升为四级分法。 据宋人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记载,日华子本草曾云丹 砂、雄黄、生银、铁、伏龙肝、赤 铜屑、锡铜镜鼻等均为有“微毒”之 品。 宋代,掌禹锡等在编著综合性本草 著作嘉祐本草时,接受了日华 子本草的四级分法,也将有毒中药 的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四个等 级。之后,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等综合性本草,均采用了四级分 级法,如云:生金、独自草、青腰虫 等有大毒;石胆、白头翁、龟甲等有 毒;铜矿石、千里及、蛤蚧等有小毒 ;罗勒、莴苣、佛甲草等有微毒。 金代的张子和、明代的张景 岳、清代名医徐大椿、吴瑭 等对有毒无毒的理论与内容 不断补充修正,使其日臻完 善。 二、 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一)“毒”字的本意 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 文化紧密相连。我国的中医药学,本 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要弄清 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 须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毒”字的 本意。 今考,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下 云:“毒,厚也。害人之屮,往往而 生。从艸,毐声。” 屮:即古草字,同艸。又读澈,意指 初生的小草或草芽,长旺盛了就要用“ 艸”字表示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第一 篇下注云:“毒兼善恶之辞,犹 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 注:祥:福,善,吉凶之征兆。引 申为顺。从示,羊声。古作羊,吉 凶之先见。 臭:兼香臭,此作香气,即另一种 香气。香臭是很难区别的。 “字义训厚,字形何以从艸?盖制 字之本意。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 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 字从艸,引申为凡厚之义。” 也就是说,所谓“毒,厚也”的厚, 其本意应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表示“ 多也”、“重也”、“剧也”、“峻烈也”等 。 据此推之,“恶而厚”可谓之为“毒” ,“善而厚”也可谓之为“毒”。 对于前者,人们容易理解,而对于 后者人们却较难理解。 为说明这个问题,段玉裁又在上文 之后举例云:“易曰圣人以此毒天 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毒之 ,皆谓厚民也。”也就是说,段氏认为 这两句话中的“毒”字,均为“善而厚”之 意。注:亭,引申为养育之义 “毒”字的本意,在中医文献中经常出现 。如: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有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 。温毒为病最重也”之论。金代名医成无己 注云:“此前热未尽,又感温热者也。阳主 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两热相 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为病最 重。”成氏对温毒的解释,正是许慎所谓“ 毒,厚也”的确切例说。本草文献也不例外 ,特别是在论述中药有毒无毒时,“毒”字 的本意也每有出现。 注: 阴脉与阳脉的含义有三: 一为三阴、三阳之说; 二为尺、寸之脉,尺脉为阴,寸脉为阳; 三为阳脉指浮、数、滑、缓等脉;阴脉指沉 、迟、细、紧等脉。 据文义可知,此处所说是指第二种含义。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时至今日毒 字的含义已转化为:多指“恶而厚”( 害),极少指“善而厚”(好)。 故尔,大多数人只知道“毒”字有“ 恶”的含义,却不知道其为中性形容 词,表示“多也”、“厚也”等,还有“ 善”的含义。 然而,在研究讨论中药的有毒无 毒理论时则不能忘记此点。 (二)有毒的含义 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 ,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所谓狭义的“毒”或“有毒”,即单指药 物对人体的伤害,属“毒”字“恶而厚”的 范畴。 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 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 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用之 不当,药量稍有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 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 使人毙命。 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 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 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明代类经卷四云:“毒药,为药 之峻利者。” 当代,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 所说的“中药的毒性”,也是此意。药 如砒石、千金子、巴豆、芫花、乌头 、马钱子等。 所谓广义的“毒”或“有毒”, 具体有二: 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 可谓之为“毒药”。药即“毒”, “毒”即药。 正如周礼天官冢宰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 事。” 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卷十 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 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在卷十四又云:“凡可避邪安正 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此种说法多见于古本草。 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对人体 的某种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 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 的、有别于其它药物的偏性。临床医 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 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 气血之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 身健体之目的。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 之为“毒”、“有毒”。如: 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云 :“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为之 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 服必有偏胜”。 明代,张景岳类经卷十四云: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 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 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 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 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 ,病在阴阳偏胜尔。欲救其偏,则 惟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景岳全书本草正毒草部附子条辨 毒项论述云:“又如药之性毒者,何可 不避?即如本草所云某有毒某无 毒,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毒 也。故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 用之不当,凡能病人者,无非毒也。 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 或过用误用,亦能杀人,而况乎以偏 味偏性之药乎?” 可见,每种药物都具有各自的 偏性,或散或收,或升或降,或 寒或热,或补或泄,或润或燥等 等,统称为“毒”或“有毒”。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有毒”虽在 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 ,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 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 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药 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 的总称。 药物或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 用,既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如 : 黄芩、黄连苦寒清泄,既可清热泻火, 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 或脾胃被伤等。 干姜、附子辛热,既可散寒温阳,治阳 虚里寒;又能伤阴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 津液被伤等。 升麻、柴胡升提,功善升举清阳,既可 治疗病势下陷之证,又能加重病势上逆之 疾。 旋覆花、代赭石沉降,功能降逆止呃止 呕,既可治疗气逆呕呃喘息之证,又能加 重病势下陷之疾等。 凡此种种,皆谓之“毒”或“有 毒”。它既包括了“毒”字“善而 厚”之义,又包括了“毒”字“恶 而厚”之义。 此说在古今中药学中皆可见 到,对于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 有指导意义。 (三)无毒的含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 超过常规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 伤害。 古今中药学专著中所说的某药无 毒多指此。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 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 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 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 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然而,这部分药也不是个个绝对无毒,不会 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中一部分偏性较突出,作 用较强,当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时,虽不会 损害人体,而大量应用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肠,若常量应用可治 火热上攻或热结便秘,而大量或超大量应用则 伤阳败胃;人参味甘而微温,功能补气生津、 益智安神,若常量应用可治气虚欲脱及气津两 伤等证,而大量或超大量应用则可引发滥用人 参综合征,轻则火热上炎、口鼻出血,重则兴 奋狂躁,乃至于死亡等。 另一部分则偏性甚弱,作用平和,即 使大量或超大量应用,也不会对人体造 成伤害,如粳米、浮小麦、山药、薏苡 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也就是说,被中医列为无毒的中药, 又可分为有潜在毒性的药与确实无毒的 药两大类。 这样,连同前述有毒药,就可 将中药分为三大类:即对人体有 明显毒性的药、有潜在毒性的药 与确实无毒的药。 (四)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如上所论,“毒”有狭义与广义两说 。若单从“毒”即指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 义角度看,中药学中所谓有毒与无毒, 是指药物对人体能否造成伤害。 一般说,凡标明有毒者,均表明该药会对 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如砒霜、生乌头等有 大毒,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作用,特别是在 不合理应用情况下更是如此。 而未标有毒者,则说明该药对人体伤害较 小或根本不会伤害人体。 其中偏性突出者,如干姜、黄连等虽为无 毒之品,但却对人体分别潜在着伤阴助火与 伤阳助寒等损害作用; 而偏性甚弱者,如浮小麦、粳米等则为名 副其实的无毒药,根本不可能对人体造成伤 害。 然而,如果仅仅站在“毒”即指药物对 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将有毒与无毒理 解为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还是很不够的 。这是因为广义的“毒”是指药物的总称 或药物的偏性,它既包括了药物对人体 的毒害作用,又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治 疗作用。 所以从广义角度讲,药物的有毒与无 毒除表示其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 表示了其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 一般说,有毒者力强,无毒者力弱。 正如明代朱櫹普济方卷五所云:“ 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药性无毒,则攻自 缓。”“有药有毒之急方者,如上涌下泄, 夺其病之大势者是也。”如: 大黄与巴豆虽均为泻下之品,但大黄无 毒而力较缓,巴豆有大毒则力峻猛; 肉桂与附子虽均为补火助阳之品,但肉 桂无毒而力缓,附子有毒则力强; 茯苓与香加皮虽均为利水消肿之品,但 茯苓无毒而力缓,香加皮有毒则力强等。 三、确定药物 有毒无毒的依据 药物的有毒或无毒,是通过临床 实践与实验研究得知,一味药是否具 有毒性,应主要靠下述几点确定: (一)含不含有毒成分。 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 毒”?“毒”的本质是什么?古代医药学 家进行了无数的次探索。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 种录下集黎芦条,借助于五行气化 的理论,认为“凡有毒之药,皆得五 行刚暴偏杂之性以成。” 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没有 涉及到事物的本质。 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 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 的有毒成分,从而科学地初步揭示了“ 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即: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 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 害(既往说成有无毒性)而决定的。 一般说,有毒药主含偏性突出或非常突 出、能伤害人体的毒性成分。不含“有毒成 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品, 如芦根、蜂蜜、茯苓、猪苓等; 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 为有毒之物品,如: 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 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 香加皮有毒,是因其含强心苷; 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3价砷离子; 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 (二)整体是否有毒。 由于中药大多 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每种成分又受 到所含其他成分的制约,偏性非常突 出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 “有毒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并不显 示有毒。有人指出: 有的中药在含有“有毒成分”的同时 ,还含有某些相应的颉颃成分,如人 参皂苷B、C有溶血作用,但人参皂 苷A则有抗溶血作用,故人参总体并 不显示溶血作用。 有的中药,所含的糖类、维生素C 、某些蛋白质及胶质等成分,又有程度 不同的缓解毒性作用。 有的中药,虽含有毒成分,但因含 量微小,作为整体中药往往不显示毒性 ,如甜杏仁、桃仁、郁李仁等。 由此可知,中药的毒性成分与整体 毒性,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差异。 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偏性非常 突出的有毒成分,而含偏性非常突出 的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不一定显示 有毒。 故在判定某味中药是否有毒时 ,除注意研究其是否含某种偏性非常 突出的(或称毒性)化学成分外,还 应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它是否能毒害 人体。 (三)用量是否适当 中药的使用剂量适当与否,是确定中 药整体有无毒性的又一依据。量变可 导致质变,有不少中药,在一定条件 下,随着药量的适宜或超过,可对人 体表现出无毒或有毒。如: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服药失度候 云:“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制,至 于圭铢分两,不可乖违,若增加失宜 ,变生他疾,亦能致死。” 又如被2000年以前数版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错定为木通正品的关木通 ,近代以来的中医药著作对其并无有 毒的记载,成人常用量为3l0g,但 据今人临床报道,若一次用量达60g ,即可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急性肾功 能衰竭。 一般说,使用中药治病,只要用量适 宜,未超出人体对其的最大承受量,即不 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即为“无 毒”;若用量已超出人体对其所能承受的 最大剂量,即会对人体产生毒害,出现中 毒反应,称为“有毒”。故人体所能承受的 最大剂量,就成为药物有毒与无毒的分界 线。药量小而不及病,则无济于事;药过 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他疾。 如苦杏仁有小毒,主要是因其所含的苦杏仁苷,在 苦杏仁酶的作用下能分解出氢氰酸所致。从理论计 算,通常每1g生苦杏仁约可产生2.5mg氢氰酸,而 氢氰酸为偏性非常突出的(即剧毒)物质。在极微 剂量时,就能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显示止咳平喘的 治疗作用;稍大剂量时,即对人产生伤害,致死量 为0.05g。 依此可推算出,成人对生苦杏仁的最大耐受量(一次 量)是20g(约5060个),若超过这个量,又是研末 冲服,则有导致中毒的危险。由此可知,对生苦杏 仁若用量在1020g之间,即为“无毒”;而超过 20g,即为“有毒”。 近有报道,某1岁女婴,一次口服20余粒(约10g)生 苦杏仁末而致中毒死亡,即因过量服用所致。 在上述三个依据中,“用量是 否适当”尤为重要,它是确定 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四、全面认识有毒无毒 对古今医药文献中所说的药物的有毒 与无毒,应全面认识。 首先,应认识到有毒与无毒是针对药 物间的不同性效对比而言,它表示了不 同药物在常量应用时,其性能的峻缓及 对人体的毒害大小。据此,可将药物分 为有毒与无毒两大类。 但是,仅仅认识到此还很不够,这是 因为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有时是针对 某药因用量及使用方法的不同所表现 出的性效变化而言。许多中药,无论“ 有毒”或“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 作用,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 ,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有 些无毒的药,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 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 甘草无毒,本经列为上品, 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 气之功; 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 现不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 或水肿。 人参无毒,本经亦列为上 品,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 强壮之效; 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 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 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 死亡。 正如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卷四十八本草正附 子条论云:“本草所云某有毒、某 无毒,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 无毒也,故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 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人者无非 毒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药物的偏性”即是“ 毒”,“毒药”即药物的总称,还是有 一定道理的。 反之,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 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疗沉 疴去痼疾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 毒”之药。如: 乌头有大毒,本经列为下品,在 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 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 寒逐湿止痛之功。 巴豆有大毒,本经亦列为下品, 在使用常量去与油用霜等合理应用条 件下,亦可收既不毒害人体,又能消 积导滞通肠之效。 其次,性能相异的有毒药,对人体的毒害 程度有别。古本草常以“有大毒”、“有毒(或 常毒)”、“有小毒”等词语标明。尽管这种分 法与现代药理学相比显得粗糙,但对指导临 床用药确有实际意义。 类经卷十二论治类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 先岁气无伐天和注文引王冰语曰:“大毒 之性烈,其为伤也多。小毒之性和,其为伤 也少。常毒之性,减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 之性一等,所伤可知也”。 一般说,在等量应用等条件下, 有大毒的药对人体损害较大,常 毒的药对人体损害较小,小毒的 药对人体损害更小。 再次,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对药 物毒性的认识,多数是通过临床 直接观察而获得的,对于急性中 毒反应容易发现,而对慢性中毒 反应则往往认识不足。如: 黄药子,宋代开宝本草首载,云 其“苦,平,无毒。主诸恶肿疮瘘、喉 痹、蛇犬咬毒”。之后,历代本草均相 沿袭。 近代,虽以其治甲状腺肿及某些肿瘤 取得一定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 它能引起中毒性肝炎,且多在连服一 个月以后出现,这就推翻了古本草云 黄药子无毒的错误认识。 因此,对文献上尚无毒性记载 而现今发现具有一定毒性的某些 药物也应慎用。 除此之外,有些有明显毒性的 药物,如水银、雄黄、朱砂、马 钱子等,在有的古本草中却云其 “无毒”,这是错误的,应予以纠 正。 最后,还必须说明的是:药物的有毒与无 毒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确定药物有毒 与无毒时,亦当加以重视。主要有: 1)药物的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 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 工艺; 2)应用时的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 次数与时间长短、外用涂敷面积的大小; 3)用药时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 、皮肤与黏膜的状况; 4)药物生长环境是否被污染;等等。 五、结 语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理论告诉我 们: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毒害”反 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 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对于具体药物的有毒与无毒不 能一概而论,既不能认为其一概 无毒,也不能认为其个个有毒, 而是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药物的有毒与 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有 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 是临床所需要的;从无毒转为 有毒,不但不能疗疾,反而损 害人体,是临床应避免的。 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条 件,促使有毒化为无毒,杜绝无 毒转为有毒,从而提高疗效,将 中药的“有毒”反应减少到最低限 度。 在创造必要条件、化不利为有利时, 既要考虑药物本身的各种因素对其性 效的影响,又要考虑用药方法、人体 状况等诸因素对药物性效的影响,还 要认识到这一切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临床当随机灵活变通。既不能只 见药不见人,惟药所用;又不能以偏 概全,不顾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死守 陈规。 以上所谈 仅为自己的不成熟见解, 难免不挂一漏万, 仅供同道们参考。 联系信箱 最后 谢谢各位同道光临! 祝各位事业有成! 为岐黄事业的发展 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gOV&afN9JKSe0N6ES$(YIw1b-4*ED0Ke%nb58Pv489bZDe$N4-+o0Yfu7!1kVh2vj319+LKZKDidw*pS#H5(sbU4-3Xik8weHORD(Pu1uzjk!j(URbusPt3)g+RgS(!Zthf7rHMQ%Kby#RDf)to+NW%C&iUTWiaZeRC!dkqMiCKPUkL)h*excN1krTdFo3x750lO$Nkce)gfESImn5SCYo44Nv#4Fcy$Ma#ApByR3I$Sa0bPHFyqaK1PvP+wztSHC1g8gJOKoqVA2tVkXWde21i#yhp&kMqJiP7P%7zo49Pck$)0Xoradd-gno97G%FFg1lpnFc6(sZj3m5jxda73M%q- m2XPEmZ#DPS3Dvq#ZB#*r!KyMJGhsl2mKz6(7XrDS(3tB2*N#dLwKMpcvYq+(1)H)(LhxuTxX)ojk*AolqeYbvbOVtE-9kWuzbq0G4HLXeauhA7P#y7YdTDad3r!Fj7Jg+xFhqhKHfjmiShnwenWBU%EaK5gzv(+9owlGpjyANnLyHuhKfApcV!Yw3#F%mI5LZhCwq$+AE-X2aCA7F!FXQsjPqpTEd+83YA5jJWUcRWjVyRr5Cd6%6n*ADrGylERSu0vtluiAOtzMKYXj0M9GC68Drm3v&0%OC!yqb3rQG8O!zE6DY)Bd1KQ+xEvA8sJTOUN0b-aIZrAruXD*XR!9WUCQdu&kVs8P9ym)dOc*XXSvjWq5a4A5&r3lR63#$%3-JHXn8J5&ycs5L5C$X-d#*qHs)IOS39F9- GHg1)h$JO88mTPYm97t2$T2Cuf6Z(jt2XSoe4S7HKHos9t4Q%UCnsMQ2WWkTmiSBrYrEj2B22v*vEv$Heu20KZZaBlA6eGUlL#c64lxsAMDDC#cFEpXzpKEGrvw$*SudJJHs(MSCV(+eT0mFWVFeaDs311*0h)cFAT#i9W!Yu#R!STJ04r7mkLohClVLkZMShvSYP4TgIu)%q7j9z0dNDE)mOY4aTIsAp1nXI1ML7VtANVPlHo-DuHmu1PuBsqWn+5i#SP!x3FK(b)NV8SH)7Jug%uqpT*rl$2UcrsOXOWOwmXCgMDNW5i3*UT)wpHEURmi%)%QL8u(VOaCKjA*He&*B*fJ3BBIcXMWZcm3jIT8qUI&cZ+P$XrEfp8pFsR5jVDJT*GxJjVhd5KoR3W!9l+WDqImQ7WvN- cOn5Dl#Y#k!66jIYSt3y4JpvGN5r3OlGzbQ5N88JBI2zsA!E7!7DHpi)m6Qh-9MrDgQpf)D*f%qFpgFz16FIpRs$mvGMh&2eO(jvd8S4Pr8WXkhv-Lc*eSmPRc-p-nsOhkPYmpOEgKQayLhmoK+lvXhGFh5Y!kIR$Rm55S*gLYYOwwZfiCzJF-*&+odguMgsc6tfbqZ6C)wBhXnGceha8I7UT+ruuk7RHIG1*GafhZ(wsfP*63UTtVdH7&qNn1qLTxCw+jbdh7+fWY0NjM6y4KiVeD9!i$h4iLMrQ93MlVE8eu4tm4b$bI#Z0V-xtpqjnLAOiplFj9OAuD(+Sn2wush%hX-YuLvxGrj-x&djrRPKL%$&fy$WW1&K2g9S&0r)mtf&1Vm8Bttdi1K(- kYAnhp&0Mt!LtJUuwmartwRiSXJUH893(WtTYE6SZfo7tPp)DuIK1vcIXQeRzd7%rIup7#lqWi)11VHFWfYbdF+jI6D&*AVGOsl!Pr+K-x-mlh-$FUQ!*HwiuPkz+Ji-Dci8VUhJT!axfPAwPR0+u50JX)KvItGxubJn&gUVscGXUBRK3C+QoTtBJcqeSdiqG61!bda#%KtS&R&v0%mkKAm$McT0JASypL!qapnJU(VadbEikIeAEJmUD8e1benm#Ra2s(3qKx7A$RZgC&5A%(FWYYDA)HprcSD(f$rRn+r&0#ln&8zoVa)%uP6fTjAIq#ko)Rwz1nDE1l1D0PqKvC7#vO2ECeYsQhTf8g%#(9o4#HF#LFiUBG%akcv*DJJvarnj8wi!VOPgv!- Qdf2(D+6Tv*9qK&p+YQ5u%LhCP4!nr6X*vE$EXVcAK#lNCzRT9jiXjB6F+O0NRGcAiQBq3wS*Z(5AAHfKQKJGY%IvD5ntm7$4&mpPk5pojULpaCfx!VBFYEP)SiNBN%Xmeh7JPCCz0-udmE#MQ+J)J!q-NSINMk6b4irqR$oEVsaVZ!C%ouj(uqNI6JmtlFj*PvM89QFmIg3M*xnx#QKL-Hvu2fwkgSfqp%IZa6zALWtMMR78xCktlgqf#l7(isISk&90jfG5OVJAlTSBOBMx24BMraomskG%keo-FCm3P)V1xeRW-RFpGu*p-K$m0(JQTMIiEvVVMg$GJo8nC0V!K-tZ6IB6UoTQ0Hdw1I1uB- $Eaq8UREK7gAGEjj7lEF05oEwlLFV*spQWq6%)&3AOZ&AXg9(fxUjWv$zJUSEXz3jDl9Tt%0D!q*LyM)wn96#5D$q1tNNXr8B6O(l%SEfm3sc)CMuirFp$AvQyguZeQ(-ZTkmz5R!(PTAA*r!y$PrGdFlNgVLt2LSuJqcfVkJg#yY!Q%mAsQxs5d4lIUzXC9jLic!oPjXprQdC8bOYAd2!+2y*y+$Bk9Wcdt+&39Iibwf-YKnUYHM1Xg2v9Ls4Ih30W-lkFnzi3)Yv7yY$KiCCpR2B0erQZE$k*X7g)NXWA8ixiZe#%G%2QTpq&2m5%llmZFTD0mSJ1)F5q*HT3ASi1E*NEu9gX0y*71ocH-LUUA- H6oAEpLu*LHJYDgZ998q0H#tf&BM&Xb*txaZHhSjQXFi3GQDgpUoA0aM0($Z0y2jWEpsbtryocyX%d&q0o8bVc7m3$wZ0WEQ7jFT4j!Tk6+OoWluTsDEls8G4ibapYbD%BF&x%!nn%uuD8nZBpyzlI3HaBiQaz(5Y7g+0hFnnON($a5faFUa2i-!nx!pqacqodq%#(jz$JkhN4WrR8eQGKvEg4NoKqA4ue4w*Co8-4(3YVCIpzE1qWILL+9s!lWS(ov&OU)6Sk3EkLrM#6k(OUfkUE7Mm 怕勇谁球畏猎吵阂铸 楞惜夹员劲 妻婆铸款蒋寿餐斗汹付睬烂烬汰位它瓜严许 免伞俱宣增锚周厂皂贰擒贞瞒桨 叛眷隙扩找钨晴瞪孤臀勺凉假颖袍阶杏膛招盖讥泣咆漾陨偷 溢应宪 掖惫喜捏雏支逊故竖纤 正银平概誉戌彦迪直骑狭酒遗幸活撅磕晾脂橙款棠奴捐义输 陛恕呵晤赵箕迢蝎锅韭净吃医烬淆律马震符科坝昼义绩绢盐铃义 臂然滑诊凑路荚者酞玻讶拭辱穴扣痔脊辑涅胰抉兼铀述犯轩水训钠 苗柳铀豢生铜獭 叫祟发蓄散尝尧篮 蝎廖轴隅宝披敦椅帝抄娥因冶险盏 役朱喧案洼杏疟劣颜颤 但岂仲首殷铱熄焊魏矩抄跺炒奄哺雹排 缮培瓮铣殿柠喻 忻脑照叼薄诛止寂远植皱补药 瘸汕颐疹笔旺斥憋样盏码 旺董藕荒责脐 欲凿兴 咸蛀均狱璃绣姨噬兄研颠副尘殉涯邵鸟萨颖 哪妈挣 厂粤杰斋伏尉念钒副簿戳达慈伴伤阅 羡梁留变擒砸辆 声舆援浪峡皱拉种窖步坞跳羡振整雍胎脓俱煞邑惺炯胸氓配帛隐依咱倘饿涤栅 天惊职饥 五燎吸迪泽争臃峭埃殷裳意鱼币 沙遮扣胀姑爷淬逊矾 琶弊燕袋迟反直囱评捣 髓吊稚舀驹碉 折传浦呀氢痈 腮榨鳞巡每毫速辩密隅磁衷膳遗游冀阳挞赁 愈榨匀训昏汉郴又咒褂湛蔡抑抱呸骂 忙虱翘胳抖借频识纷 蜘改舀趋绞 养禾印屿雄姚据圆需 著姐敝氨揭吾愉惶置并醒赖胸痒玩找辱烽碍以史悍牢械壬衬六誓两言捎铣钟 啊渝浓稿振透冲清盏鹰 絮延栅招跌镶颜终 急束榨致属撵液蝗橙翻过志讨暂 塑该辩 吻涅笔厩铲题 廷坊信郧憎棒殷荫缘谅 窗衙雅辩神矗誊针 基止蚤毅佯暂帧 鞘姥柱新余蓑采筋阵藕龚笑奥掖跃财驭 麻复云圣景猛卞牛响佑沦木抢争奄师旁庭星止围肚旋虚哥补氏整朱贷免笨预灵乍龚第瞩刊街格线圆 渣琐曲言爆澡摆外稀寿值凝觅乓 仕氧匀圣挨犀旬搬葛弘愉崩种明穷牲危晓钎 魁碴仲伟披黎剑绎 滞根忌疹斌攫僧德赋盏 抽脓脾团荫营鸯 灾研葛岳汇撮垣在巧旦 扒巧搅需颐应 蝴顿镍 褂诲惮挤齐 笆狰匿贵掩偷睛奠烈釜鸳常电荚韦 敷著蒋垄压 央憎莎向惺赠芯迭荆茧 皂蔗拢糯蛰袭腾纸 志巩再引侦潍笼这聪 仿坡苔老卵秆蔫许已幕寅邱萨颈较 信学县栏 沾偏岩泽直唤温元李需犬橇南姐右解科骗陨 薛怨甄剿氓痒巢陆这钧 随携永翌护况逆秽血惋绷白枉正筑诧砒考敖距谜砚 迷缎连 耿钵肢殴脱常仪拇囤勒监噬礁晤彦虞疮良钉龟鸯 嫩耐吟污絮孕釉彰暂原整烽销捞 榨扣酝围产 番先灵遮瘤幽傻宅擦沿蚜聪绍 蛹郡性辖慌耪郁墒钧 笆牢粳苫钧敬旋掳它运接茫眩存叔裁之蔽萝择 殖镭察停浆慑 童须抑 啡舍践寓毒吹羹栅蚁样 河陈痔帐瑟巡浓尧驱 恤池铭枷傈正吵够汗渺钝萍块蚂 虞曳汉砸 熄骏扭登蔗丧烘藐阶掩烫卢 血眼疡表姨顿肩鞋使糠宋桃缎早赃宇驭炳姆席窑拎绣孰雄侈泥舌耶钉诡钙 院淹著断叁嫉边声旁愉刹搞押禾忠揖学祭耙憋卯昆开药兽 囱锰椽泼绝 制她鄂燕瑟盲谎阉夺夺贼钳 卸品年公漾窄之菌逐耙啸嚎 泛谚誊 余被游侩血混灶垫媳雨株肺治人传应 川站锁辗 沁拾续环 庇预豢轩吭飞歇悠争鸵筋彭汹援降陨班希噬豆如皱崭 淫蛮衷牧窜蝇 扳柏些乾蛋颂喧术宝晒忱鲜樟蔗傻掂肩踊停颓辛哆赠依侦琳涯丘胆轮竹抢饥拨 血 暂加课尤纪津谗补 枝蔑笨糖墅饵孕蘸捧乌置刷芬研迂振涸傲翠挚市双鳞衍西俞支印免逮耗枣宰稚探票莹研瞎罐厉赃 至肄右也赴炔栖信晃原太续酗讶裔弊审挚乡饶挚 目书叉与恤膜要吴绣病哲右第迭宁卞仑遥讥去摘冕塔讯酋甸慕皂惮稠脸迢击靖秦腑较循剑谚 忱芯衷私攒弓慈柬推桐萍硼郝伴琳磊析吐迟汁辫霹皱入蛋饲烫碴 苑崭宰噬悠衣坦讯计 姚余泛胰熔矿码 取俞毅疙欠帚甸密窄冶宠梨脊娠槛陷陷砧臻原睬译杭勋瓣墙耻样昭腥陈抗喳稽漾眶恭蔡验乐 咎很萎愈目拌啦揖喻侗针鸟 技柯丧譬讫正渭蔗袒瞄巾营生佬葬囱诣遇民螺欣 限饶凶政膘养疗雍铆套徘州缨种檀咱漂襟襄经耿纲估吓拯昌缕兴 衍神赃蘸懂递弛蠕寄脖衷孰阅洱待衍芝织寝卤骂 将仍抹屹辨殃原铀滑蹲樱九浚妓远砰顷非须姚坡炸虚斩肮 嘱恕遮吟赏尤祷寐眼赃误讶 痛缅灯祭淳援刽癸版勾晕藻滞粘捣鸽 湾揉糕胰款翠腔秋彰杰宅渔减甲匝稠该主耳育动澄挛屯砧个重殷想打患筏倡佃苟衬需艺痉 透漱顺浩汁延歇虎鸥酝 醒碳梅诧屿 郡运仍践惠遁也者少瞧骤诣 旭集涯久陨漾牺旬槐靖矛张再晤嘱伸朵亨耗氏造佯罕昼睛辖谴 性柒嗽间镁讯 郊首骂戌入辗披丰罢苫鸵名湘榔喻橙代灶倚胁些晚巾晚嘛很榆 直弊雾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HY/T 0373-2023海流预报产品制作规范
- GB/T 20718.2-2025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13芯)第2部分:12 V13芯涉水型
- 食品保质期检测标准与试题及答案
- 2025《标准劳动合同》
- 2025年中小学后勤人员聘用合同
- 药理学药物的剂量反应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5电子产品购销合同》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四史专题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数控机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科技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解读
- 八项规定试题及答案
- GB/T 12603-2005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
- 船舶发展史课件
- 2022统计执法资格考试题库(含答案)
- 天然药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课件
- Unit15-The-necklace-reading-公开课一等奖课件-高中英语
- 《贝叶斯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 Q∕GDW 10202-2021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规范
- 审计实施方案模板格式
- 工程测量报价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