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对应学生用书P12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父名激,母邹氏。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决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六十岁左右的孟子,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梁惠王见到孟子劈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孟子游说的目的是要推行仁政,仁政以“义”为思想基础,而梁惠王讲利,两种思想针锋相对。因此,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从孟子的记载看,孟子以尖锐的言辞抨击了魏国的政治,在梁惠王面前表现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孟子对梁惠王的评论是:这是一位“糜烂其民”的“不仁者”(孟子尽心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具体内容如下:(1)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至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2)孟子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另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3)孟子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对应学生用书P13一、识字注音1弑其君(sh )2.千乘之国(shng)3.不餍(yn)二、一词多义1征2危3遗4利5焉三、古今异义1千乘之国国2千乘之家家四、词类活用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讲仁义之道)3不远千里而来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4苟为后义而先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五、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句式:判断句,“必”有判断意味。译文: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2何以利吾国?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利吾国”。译文: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六、名句积累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对应学生用书P13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解读梁惠王一见孟子,就急不可耐地问孟子此来能否“有以利吾国”,是十足的实用主义意识,也暴露了他企图行“霸道”,荼毒生灵以逞个人之志的思想。这正是孟子所反对的,所以引起孟子的反感。这也是孟子一番游说最终失败的原因。2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解读孟子对利欲熏心的梁惠王毫不客气,一句“王何必曰利”封住了梁惠王的错误话题。“亦有仁义而已矣”则将对话引到自己的轨道上来,牢牢掌握了话语权。这是孟子强悍人格的体现。下面孟子用三个“何以利”指出梁惠王思想的危险之处:如此会危及你的国家的安全,何谈去征服其他国家呢?这样击中了梁惠王的软肋,使他暂时放弃自己的想法,将思路转到孟子的思路上来。这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明确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2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明确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子的“义利观”对于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3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气势夺人,试从文章的章法、语言等方面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明确其一,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其二,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人、庶人也只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2.平抛运动》教学设计2
-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1 轴对称 4设计轴对称图案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公共安全多提防教学设计 未来版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认识自然 2教学设计 冀教版
- 6.5 国家司法机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统编版)
- 九年级化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重庆二诊)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第二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第8课时 解决问题1
- 高铁工程测量培训
- 初中班主任培训经验分享
-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课件详解
- 2023年06月天津市便民专线服务中心招考聘用合同制员工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高速公路监理工程师质量目标责任书
- 抖音政务号运营建设方案版
- 医学检验心壁的组织结构
- 《小池》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 广州酒店中英文对照
- GB/T 819.1-2000十字槽沉头螺钉第1部分:钢4.8级
- GB/T 4323-2002弹性套柱销联轴器
- 《伦理学原理》教学课件
- GB/T 12168-2006带电作业用遮蔽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