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 气象物候学案(无解答)(新版)苏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 气象物候学案(无解答)(新版)苏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 气象物候学案(无解答)(新版)苏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 气象物候学案(无解答)(新版)苏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专题专题 气象物候气象物候 学习目标: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生动地描绘了一 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 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 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 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目标。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云简表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 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 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2 积 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 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位 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品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 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 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 3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 b齐读课文第 1 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 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 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 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1、交流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词语等。 2、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下来。 课后练习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 的差异。 “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农历三月) 。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 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 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 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揣摩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塞下曲六首(其一) 凉州词 塞下曲 惠崇春 江晚景二首(其一) ) 明确: (1)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 “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 度分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 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 “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 以发挥想像的。 4 (3)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 怎见得雁飞” ,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春江水暖鸭先知” 、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 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 四、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