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4_ppt课件_第1页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4_ppt课件_第2页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4_ppt课件_第3页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4_ppt课件_第4页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4_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防治 v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 v高永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2 常见传染病 的发现与预防控制 易感者 传播途径 传染病传染病 传染源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v若能完 全切断 其中的 一个环 节,即 可防止 该种传 染病的 发生和 流行 传染病的三环节 v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或动物) 人作为传染源 v患者 v隐性感染者 v病原携带者 动物作为传染源:狂犬病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1.1.呼吸道传播通过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如呼吸道传播通过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如 麻疹、流感、水痘等麻疹、流感、水痘等 2.2.肠道传播通过水、食物、苍蝇传播,如菌肠道传播通过水、食物、苍蝇传播,如菌 痢、伤寒等痢、伤寒等 3.3.接触传播通过手、用具、玩具接触传播,如接触传播通过手、用具、玩具接触传播,如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 4.4.虫媒虫媒 传播传播 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 5.5.血液血液/ /体液体液/ /血制品血制品 见于乙肝、艾滋病等见于乙肝、艾滋病等 6.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预防措施 v管理传染源 v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 环境消毒 v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 v病原菌:柯萨奇A5、9、10、16、B5型, 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A16和EV71型 最常见,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v传染源: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者。 v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接触、血。 v易感人群:可在多年龄组一起感染, 主要是幼儿感染,5岁以下占绝大多数。 v流行季节:全年散发,5-8月高峰 临床表现 v四部位: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v四不象:疹子不象蚊虫叮咬、不象药物过敏 、不象口唇牙龈疱疹、不象水痘。 v四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重症病例表现 v神经系统症状:脑干脑炎、脑膜炎等 v呼吸系统症状:肺水肿 v循环系统症状:心衰、休克 3岁以下,多在病程13天发生 临床不典型病例 v散发病例 v出疹一个部位 v斑疹、疱疹稀疏不典型 v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难鉴别 v病原学或血清学鉴定 诊断依据 l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疱疹为主要表现, 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l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疱疹或疱疹性咽峡 炎。 l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 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 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 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确诊依据 v确诊时必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v确诊EV71病毒感染,必须在临床诊断的基础 ,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 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 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治疗原则 v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良好,多在一周痊愈 v清淡易消化营养的饮食、 v对症处理: 口腔和皮肤护理 可服VitB、VitC及清热解毒中药 重症病例 v神经系统受累:控制颅内高压、免疫球蛋白 、糖皮质激素、抗惊厥等 v心肺衰竭: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血管 活性药、机械通气等 预防 l 隔离710天。 l 进进食流质质,防燥热热之品,防过过于温热热。 l 皮肤破溃溃后防感染。 预防 v加强对幼儿园、小学教室通风,玩具消毒及 对患儿进行隔离是杜绝本病流行的较好措施 。 v加强床边隔离,病房紫外线消毒, 对患儿的各种用具消毒,呕吐物及 粪便应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 v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 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流行病学 v病原菌: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 v传染源:水痘病人其次带状疱疹病人 。 v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密切接触 。 v易感人群:婴幼儿、学龄前儿童。 v流行季节:无周期性流行,全年均有发病 ,但有冬春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 v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 v皮疹特征 向心性:多见于头部及腹背,四肢较少。 多形性: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同时 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杂存, 在数日痂皮脱落,不留疤痕。 治 疗 原 则 v对症治疗 v止痒:炉甘石洗液(未破者)、口服抗组织 胺药 v发热处理 v预防皮肤细菌感染 v抗病毒治疗 水痘的预防 v控制传染源 出疹前两天即可排出病毒 病人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两周 。 接触者观察3周 预防措施 水痘的预防 v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 消毒 v 提高机体免疫力 注射特异性水痘免疫球蛋白 接种水痘疫苗 麻疹流行病学 病原菌:麻疹病毒麻疹病毒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 2天至出天至出 疹后疹后5 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 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流行季节: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vv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vv潜伏期:平均为潜伏期:平均为10101414天。天。 vv前驱期:前驱期:2 24 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 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 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vv出疹期:多在发热出疹期:多在发热4 45 5天后出现,持续天后出现,持续2 25 5日不等,日不等, 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 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 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 vv恢复期:疹后恢复期:疹后3535天,发热开始减退,皮疹天,发热开始减退,皮疹 按出疹先后消退,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按出疹先后消退,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 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 无并发症者病程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1014天。天。 预防预防 vv患者隔离至出疹后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 5天,伴肺炎的延长到天,伴肺炎的延长到1010天。天。 vv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 3周。周。 vv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 无并发症的患儿应在家中隔离。无并发症的患儿应在家中隔离。 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疫苗。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疫苗。 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 5天内注射天内注射 人血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 vv传染源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和带菌者 vv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空气飞沫传播 vv潜伏期潜伏期:1 13 3天天 v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 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甲型(H1N1)流感病毒 预防流感 v1.平时措施: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人,注意 学生健康,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体弱多病者注射疫苗预防 v2.疫情处理:及时隔离病人, 开窗通风, 空气消毒,食具,玩具,毛巾等消毒 暂停集会活动,插班,并班。 细菌性痢疾 v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 v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 v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 特征 v病情轻重悬殊,轻者不治自愈, 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v目前发病率仍较高,以中毒性菌痢危害性最大 细菌性痢疾 v传染源: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v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痢疾菌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了外环境,通过生活接触、 食物、水、苍蝇和手经口感染 脏手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细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 v(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 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 次,量少,故失水不多见。开始为稀便,可迅速出现 粘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一 般1周左右逐渐恢复,少数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 v(2)轻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表现均较轻,病程3 7d,亦可转为慢性。 v(3)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 儿童。起病急骤,高热体温达40以上, 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精神萎靡、嗜睡、 昏迷及抽搐,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开始甚至无肠道症状。 细菌性痢疾 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为慢性菌痢。 v(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 ,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 状。亦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v(2)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 症状,大便培养阳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 也为重要传染源。 v(3)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出现腹痛、 腹泻及脓血便,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多不明显。 预防 v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 生习惯,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容 易被苍蝇叮咬的食物 v吃瓜果应洗净、削皮。 v粘液便或脓血便,应尽快就诊, 以便及时诊断,尽力治疗。 病毒性肝炎分类 按病原体种类分类: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 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可成 为肝炎的传染源。在我国HbsAg阳性,占总人 数的1015,因而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2)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人体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水生贝类等是甲肝爆发流行的 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 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体液传播:体液传染是HBV、HCV和HDV的主要 传播途径。 吸血昆虫传播:目前有人发现蚊子的消化道 和唾液中也有肝炎病毒,其阳性率高达67 ,应该引起重视,但目前尚缺乏证据。 垂直传播:一般是通过胎盘或产道的损伤以 及异常病理变化而传染的。 临床表现 发热、全身乏力,疲倦。 食欲不振,食后饱胀甚至有恶心、呕吐、腹胀、 便秘或腹泻、黄疸等消化道症状,右上腹部不适和 胀痛,肝脏肿大及压痛等。 少数爆发性发病、起病急、高热,消化道 症状严重,很快出现深度黄疸、腹水及 皮下出血,最后患者出现烦躁、嗜睡或 神志不清,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临床表现 五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戊型 与甲型多急性发病,常见的有黄疸;丙型与 乙型相似,较易发展成为慢性。 多数患者在6周至数个月内恢复正常。 也可能转变为迁延性肝炎及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三种类型 的肝炎。 治疗 病毒性肝炎至今无特效疗法,治疗原 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 类型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预防 学校要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病毒携带者 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不 能献血。学校医生、教师要严格把关,对 病愈返校复课的学生要认真检查。 免疫预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 v反复呼吸道感染 v过敏性疾病 v缺铁性贫血 v单纯性肥胖症 v营养不良 情况调查内容 v幼儿入园前健康状况 v幼儿的出生史,药物、饮食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 v特殊儿童的养育情况 新生健康情况调查 孩子姓名: 所在班级: 您的孩子是否患有以下疾病(/): v经常患“感冒” v哮喘 v先天性心脏病 v癫痫 v高热惊厥 v其他 v药物、饮食过敏史 v入园之前外伤史 反复呼吸道感染 v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小儿平 均每年6次以上呼吸道感染或2次以 上下呼吸道感染。 预防 v注意环境卫生,避免污染,室内空气要流通; v按时接种疫苗,在流感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v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如尘螨、花粉、油漆等。 v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最好 方法 v均衡摄取营养 v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鼻窦炎。 v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 、含锌制剂等。 预防呼吸道感染措施 v户外散步、踢球、骑小自行车等 v用冷水洗脸,冬天用温水,增强对冷空气的 抵抗能力。 v适当加减衣服。 v减少出汗、及时擦汗是防止小儿受凉 的重要措施。 v给孩子脚部保好暖,睡前最好用温水 给孩子洗脚。 v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高热惊厥 v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 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曾有无热惊厥病史者. v是婴幼儿(6月4岁)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 v初次发作多在体温上升早期。 v惊厥发作时间短暂,一次热程一般仅有一次发作 .85%为全身性发作,15%为局限性或半身性发作. v发作后意识恢复,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v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正常. 处理 v控制惊厥: v退热: v对症处理: 幼儿园常见过敏疾病 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湿疹 荨麻疹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如何判断过敏体质小儿 1. 湿疹 2. 经常揉眼睛、抠鼻子、流鼻涕、连续打喷嚏 3. 多汗、多动、夜惊、易感冒 4. 跑步或者大笑以后孩子会咳嗽 5. 爸爸妈妈或兄弟姊妹有过敏病史 防治 过敏原检测 调整饮食 缓解症状 预防发作 营养不良 v分类: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 v体重低下:其体重低于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