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课 六国论 课件_1_第1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课 六国论 课件_1_第2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课 六国论 课件_1_第3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课 六国论 课件_1_第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课 六国论 课件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 国 论 苏 洵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巩固文言词语,能翻译文言语句。 2明确本文的论论点及论证论证 的方法。 3. 认识认识 “六国破灭灭”的根本原因及作者的写 作意图图。 知识回顾知识回顾 1.解释文言词语 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 可谓智力孤危 斯用兵之效也 洎牧以谗诛 始速祸祸焉 可以不赂赂而胜胜之之势势 此言得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 六国破亡之故事 知识回顾知识回顾 2.翻译文言句子(10分)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分)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4分)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1.论六国破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2. 苏洵为文“以论证为主,尤善于说 理”,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两者土地消长 的鲜明对比 固不在战矣 反衬赂秦 的弊端 师示范抛砖引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生展示大展身手: 3.齐读第5段,用文中词句回答: 作者认为六国避免灭亡的可行办法 是什么?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 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 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 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 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 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 绢10万匹,茶3万斤。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 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 背景介绍 4.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北宋地图 总结回顾 你赞同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看法吗? 你还有补充意见吗? v苏辙六国论 六国不知道坚守合纵 盟约的重要; v李祯 六国论 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 ,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以致从 散约败; v杜牧 阿房宫赋 六国的统治者不懂 得爱惜百姓。“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 以拒秦”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远攻近交 抛砖引玉 秦论 秦国坐收渔翁利,攻打江山有利器。 孝公变法用商鞅,惠王连横听张仪。 周室宇内起歹意,六国门前逞雄威。 荡平九州无人敌,一统华夏始皇帝。 祝同学们: 学习进步 ! 再见!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 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 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 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 胜之道。 赂秦 赂秦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地事秦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赵 牧以谗诛 (第二段)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五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六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中 心心 论论 点点 分论点分论点 事事 实实论论 断断结结 论论 (分 总) (并 列)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引古) (递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 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 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 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 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 论证。 明确方法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阅读比较 六国论六国论过秦论过秦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 相同点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写作的意图 分析的结构分析的结构 论证的方法论证的方法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 这段史实; 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 王进行规劝;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 等修辞手法; v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 义治天下; v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 要妥协投降; v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 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 返回 六国论六国论过秦论过秦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 不同点不同点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口稀少, 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此史论,用以 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 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 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 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是要 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 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v主旨不同: v结论(论点)不同: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 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 ,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 ,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 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 六国之下的结论。 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 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 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对比论证。文中,“赂者”与“不赂者”失 国的先后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的得失对比 ;秦受赂与战胜所得土地的多寡对比;诸侯行 赂与战败所亡的土地对比;赂秦频频与一夕安 寝的情势对比。 事例论证。举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的史实,来证明“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及“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对比论证。文中,“赂者”与“不赂者”失 国的先后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的得失对比 ;秦受赂与战胜所得土地的多寡对比;诸侯行 赂与战败所亡的土地对比;赂秦频频与一夕安 寝的情势对比。 事例论证。举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的史实,来证明“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及“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七、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 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诗一: 瑞景中学高二5班 秦洛笛 六国论 朝复一朝年复年,风雨无情苟残喘。 只识割肉赠狼虎,弱肉强食何茫然。 不图改革强国力,甘做他人盘中餐。 总以他国为靠山,六国怎能除虎患! 诗二: 亡国君悲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新皇换旧王。 南辕北辙空余恨,抱薪救火自消亡。 与其赂秦显丑态,不如振臂集众芳。 惟才是举思孟德,鲜有今人如刘邦。 瑞景中学高二5班 冯源 诗三: 秦贪狼 战国七雄争天下,大秦一国统四方。 各君只为一朝安,割地求和做昏王。 岂知秦人欲无厌,肯因一郡止战殇? 假若六国似燕赵,试问怎会遭灭亡! 瑞景中学高二5班 蔡翔 诗四: v六国叹 始皇一统天下雄,吾观绝非兵刃锋。 六国缘何皆惨败,理由尽在赂秦中。 韩魏割地致国丧,燕赵御敌未始终。 若使六国共协作,七国归一一场空。 瑞景中学高二5班 贾婷婷 诗五: 秦论 秦国坐收渔翁利,攻打江山有利器。 孝公变法用商鞅,惠王连横听张仪。 周室宇内起歹意,六国门前逞雄威。 荡平九州无人敌,一统华夏始皇帝。 瑞景中学高二5班 郭玺 诗六: 史 论 华夏历史五千年,朝代更替转瞬间。 试问兴衰为几许?非将非兵廉为先。 无盟无敌同命运,有贿有清异战线。 改革发展强国力,天下一统伟业传! 瑞景中学高二5班 张娱宁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 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 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 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 ,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 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 、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 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 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背景介绍 先看看六国与秦国争斗的形势图 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 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 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 22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