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BCBBC 的中国周:媒体制造信息和书写历的中国周:媒体制造信息和书写历 史史(1)(1) 关键词:英国广播公司 BBC 中国周 摘要:XX 年 3 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电视和 广播的新闻和时事节目中播放了一个星期的中国特别节目, 称为“中国周” 。本文认为这是 BBC 参与的一项制造中国信 息的特别任务,在此过程中, “媒介客观性的传统承诺”与 “为英国观众而对中国进行有自我意识的解读”发生了冲 突。本文指出:在这种冲突中,BBC 对中国的书写中国历史 方式的理解是失败的,或者说 BBC 此项任务所制造的信息 中的意识形态未能得到承认。 Abstract:InMarchofXX,the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 ionranaspecialweekofprogrammingaboutChinainitsnewsa ndcurrentaffairsservicesontelevisionandradiocalled “ChinaWeek”.ThispaperarguesthattheBBCwasengagedin aspecifictaskofproducingknowledgeaboutChinainwhicha traditionalcommitmenttomediaobjectivityconflictedwi thaself- consciousinterpretationofChinaforaBritishaudience.T hepapersuggeststhatinthisambiguitywasafailuretounde rstandthewaytheBBCwaswritingaChinesehistoryortoackn owledgetheideologicalimplicationsofsuchatask. Keywords:BBC;ChinaWeek XX 年 3 月 7 日至 15 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了 “中国周”活动。在这特别的一周内,BBC 的电视、广播和 网站上出现了各种有关中国的节目。 “中国周”的内容包括: 有关中国新闻广播和当前事务的报道、纪录片精选、在中 国城市进行的电视和广播直播节目。为了让英国人注意到 “中国的巨大变化” ,六十余名记者在一周内走遍中国各地, 制作了几十个小时的节目1。 “中国周”原本只是 BBC 下 属机构世界广播部(WorldService)的一个提议,但这个 计划最终从 BBC 的边缘走到中心,成为 BBC 完整推出的一 个重要活动2。BBC 的各个部门都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了活 动;于是, “中国周”从世界广播部进入了英国的国内节目, 并出现在 BBC 的王牌新闻节目“六点档新闻” (6O clockNews)和晚间时事节目“新闻之夜” (Newsnight)中。 组织“中国周”的过程有些即兴,事先未作充分准备, 大部分缺乏计划3。由于 BBC 的不同部门共同制作中国主 题,于是形成了一系列节目样式,包括广播直播、广播和 电视的大范围座谈、传统新闻和时事报道。大部分节目仍 然遵循传统。在“娱乐节目”的最后,比如 BBC 的谈话类 广播节目“第五直播频道” ,就会有现场的“民意调查”和 采访,以及一些富有人情味的报道。在“严肃节目”的最 后,比如时事节目“新闻之夜” ,就会有思辨性强、结构紧 凑的报道,由相关领域中的专家和记者提供信息。虽然节 目样式多种多样,但“中国周”成了明显连贯、及有体系 的有关中国的讨论。它有五个关键主题:中国与英国的关 系,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民主、中国的环境和中国的 少数族裔。在追寻这五个主题的过程中,BBC 运用了一贯的 “评论性”媒体调查方式,对存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 变革和非民主政府中的内在社会/政治矛盾进行了报道评述。 虽然“中国周”恰逢北京召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三次会议之时,但是那一周中国唯一的重大新闻是人 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使台海危机升级。因此,那一 周的 BBC 新闻节目里, “中国周”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其节 目严格说来不是新闻也就是说“中国周”并不仅仅是 一段按照一般新闻制作流程来简单地报道中国的特别时间。 “中国周”宣传片中说道:“难道现在还不是时候去了解 世界上崛起最快的超级大国吗?!”“中国周”正是 建立在那种普遍的感觉之上,是就中国对英国的重要性、 及中国在普遍意义上对世界的重要性等问题方面来进行的、 有英国意识的评论。也是在特定的时间角度中国“崛 起”的时刻,通过特定的主题,来求得对中国有更为全面 的理解;期待对英国与中国这个新兴的全球性大国在社会、 政治和经济生活方面的关系获得一种辩证性的看法。而且, 我们知道“重要性”这个词是高度结构性的,是因情势而 定的。确实,在“中国周”节目总体规划中,宣传片中的 “难道还不是时候” ,即已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中国”评论 铸定了应时势性。 客观性与信息 从传统广播和新闻报道的修辞方式来说, “中国周”的 定位实际上并不是新闻,但它很巧妙地表现了那些方式的 推论结构,展现了 BBC“误认” (misrecognition4)的强 大作用(Bourdieu,1991) 。在 BBC 的误认中, “中国周” 成为针对中国的一次精心设计的、有英国的自我意识的解 说及教育过程;那些节目似乎以广播和新闻报导的“客观” 和“中立”的传统概念为基础。于是, “中国周”激发出一 种媒体传播的模糊形式,其新闻客观性传统和“中国”讨 论的有自我意识的陈述发生了冲突。 在媒介领域, “客观性”具有一种久已确立的正统地位, 在媒介研究中占批评主题的大部分。新闻自称其目的是报 道“事实” ,似乎人们可以把新闻理解为客观真理、可以把 记者或报道者视为独立公正(Humphrys,XX) , GayeTuchman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将此称为客观性的“策 略仪式” (Tuchman,1972) 。新闻的客观性概念,其历史已 在媒介研究中有所详述(见 Allen,1999) ;社会科学中也 有关于客观性概念的相关发展。虽然当代新闻报导往往有 自我意识地不关注客观性理想,但此理想本身仍对媒介的 工作具有强大的合法统治力。 就“中国周”来说,BBC 的目标是使英国大众获知中国 的本来状态:“XX 年的中国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今日亚洲, BBCNews24,XX 年 3 月 10 日) 。作为一家全球性广播机构, 一家权威、全面、客观而公正的新闻发布者,BBC 的报道和 节目制作都是以其可靠信誉为基础。在媒介与电视研究中, 客观性批评落在了意识形态的概念上媒介对事件和主 题的表达远非传递客观真理,而是被视为通过偏见和遗漏 来表达特定的意识形态(BudnerS.&Krauss,E.S.,1995) 。 人们批评新闻报道表达了权力的利益尤其是围绕社会 等级(如阶级、种族、性别和地位等)和公共权力, 而不是坚持所宣称的理想。批评性的、电视研究的早期形 式(比如格拉斯哥媒体集团)是此类典型(格拉斯哥媒体 集团,1976) 。此类作品揭开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新闻报道修 辞传统的关系,从而改变新闻报道的本质,显示出客观性 在事件报道中如何只是一种方式策略、一种权威性的中立 的报道方式。客观性免除了编辑的政治选择和偏见,在报 道新闻信息时好像电视制作和编辑过程并不含有大量的意 识形态扭曲。 根据媒介研究,不用说,BBC 对中国的报道肯定会因其 内容和修辞而引来大范围的批评。并非新闻的“中国周” 新闻充满了强硬的编辑决定。这些决定通过特定的强调或 省略,为有关中国的主题和观念划定了一个框子,所有的 东西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展示中国。 “中国周”可能还会 因为其偶尔运用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陈词滥调 而招致批评。不过传统媒介研究对新闻报道的批评建立在 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客观而理想化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当 批评的目标必然也是一个政治目标时(比如在格拉斯哥媒 体集团的例子中) ,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但 是当报道的对象是中国时,这个问题就更为要紧了。有一 种针对“中国周”的批评,意在显示“中国周”如何在意 识形态方面具有偏见,这种批评认为,对于“中国” ,存在 一种单独的真实或者说正确的理解方式,BBC 的理解方式无 法与之相衡。因此,这种批评提出一种与 BBC 相对的诉求, 要获得有关中国“真正”本质的全面的知识。利用这些知 识,可以对 BBC 的错误和遗漏加以批评。 在对“中国周”进行批评时,我们发现“中国周”并 非像其所宣称的那样全面了解“真正的”中国,而只能在 BBC 的中国知识的基础上对“中国周”加以描述。在认识论 的层面上,而不是在修辞方式的层面上,客观性是媒介报 道的一种更为基础的特点;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客观性 成为了“实证主义” ,或者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它假定: 语言是用来传递知识的, “社会类别”不受语言的结构作用 支配,而创造有关社会类别的经验知识是可行的 (Shapiro,1981) 。 “中国周”含有这样的假设:“中国” 是一种有限的、可统一的现实,一种单个的社会体;作为 一个社会体的中国和媒介报道(制造有关“中国是怎样的” 理解)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以此为基础,可以对中国加 以准确的报道、描述和分析。 因此,鉴于当代中国的多样性和不能一概而论的现实 特点,BBC 制作着自己的连贯一致的中国版本。这种制作是 精细详尽的,就像学界或政界一样,有着制造合法的信息 那种可以成其为信息的信息的风格和正式记录, 通过特有的认识论的机制。这些信息从即时的角度进行构 建,拥有限定的主题。 “中国周”显示出 BBC 如何致力于打 造作为评论的中国,BBC 的中国。 “中国周”在 BBC 的横贯广度是其不同一般的特点之 一,其评论制作(discursiveproduction5)所具有的比 重,在一般非连续性个体新闻报道中是颇为罕见的。 “中国 周”成了某种精心设计的整体性活动,在 BBC 的不同频道 网络展示出“BBC 的中国”的不同方面,带上了合法化的机 制的多重性特点。各个频道各个台在其简明新闻中进行运 作,从而制造出不同的信息;不过它们共同合作,为信息 的全方位覆盖提供了可能。 “中国周”有关中国的评论制作开始于导语。由于 “中国周”具有“非新闻性新闻”的特点,导语就起到了 开宗明义的作用,从英国大众应该“知道”的东西出发, 构建起一系列问题和主题。在“六点档新闻”中,新闻播 报员说: 本周,BBC 一直在对中国作近距离观察。中国是世界上 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今年将赶上英国。不过政治自由并未 能跟上经济解放的步伐。在六点档新闻的一系列特别报道 之初(BBC1,六点档新闻,XX 年 3 月 8 日) 本周,我们报道了中国近年来的种种变化,不过有一 个领域变革不大宗教。今天,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族 裔仍然受到严密控制。 (BBC1,六点档新闻,XX 年 3 月 10 日) 就像“中国周”的其它方面一样,导语也是修辞策略 的一部分,开启了将 BBC 作为制作者的声音加以合法化的 过程。导语在想象中的“英国大众” (据说很大程度上忽略 了中国,而且事实很有可能就是这样6)和电视广播中的 报道节目之间架起媒介的桥梁。 导语之后,BBC 的不同部门表现出认识中国的不同方式。 我们可以对 BBC 的各种报道和可能源自学术类中国知识的 各种方式进行类比。按学术模式对“中国周”进行详细分 析:广播第 5 直播频道做的是人种志或者说人类学,吸收 了本地、 “普通的”经验;“BBC24 小时新闻”和“BBC 早 餐”都是电视节目,做的是实地拍摄访问路人的现场节目。 基于一种可靠的、主观的中国经验真正中国人的个人 声音,像人类学这样的知识是具有合法地位的,我们可以 借此来认识中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语言类的广播第 4 频道、晚间电视新闻节目和每晚的时事节目“新闻之夜” 、 以及世界广播部做的是政治科学、社会学或政策分析的节 目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进步进行更全面的研究。这是 抽象分析的系统化作用,并非个人性的和主观性。它提炼 出主题,产生了可用于认识中国的解释模式。采访和“民 意调查”带来了“资料数据” ,提供了中国生活的代表性样 本;分析和深入报道起到“理论”的作用,使“资料数据” 产生意义。广播第 5 频道在重庆南部一个叫“回伍”7的 小村子花了整个上午的时间,记者采访了一个学校,表达 的信息是描述性的: 从背景画面中,你可以听到一些孩子在他们唯一的一 块活动场地上玩。他们都是小学生。那是一块很糟糕的操 场实在很穷。我面对着一幢三层的楼房,外墙粉刷以 白色的水泥,有些地方已经剥落 了(RadioFiveLive,XX 年 3 月 11 日) BBC“24 小时新闻”在上海各处进行现场报道,记者参 访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市民: 记者:ChengYun 今年 25 岁,她在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公 司工作。ChengYun,生活在这个城市感觉怎么样? 被采访者:哦,很好。我喜欢这儿,这是一个充满活 力的城市,有很多机会 记者:今晚你来这儿买些东西。 被采访者:是的!(BBC24 小时新闻,XX 年 3 月 7 日) 虽然这些“民意调查”与人种志知识类似,但是电子 新闻的认识论却很不同于学术知识。社会科学家可能会对 一大群人加以调查,或是分析统计数据,然后再创造信息; 因为单一对象的调查或定量分析可能不准确或者不可靠。 对于新闻来说,单一的被访者是可靠的。这种看法建立在 两方面假设的基础上:一,单一被访者是更广泛的客观社 会现实的代表(比如“中国穷苦农民”/“中国城市青年” ) ; 二,他们自己可以对社会现实加以分析(Allen,1999, ) 。 这是一种草率的认识机制,记者利用他/她的判断(所谓 “新闻嗅觉” )来评价被访者假定的代表性。 就“新闻之夜” 、 “六点档新闻” 、BBC“24 小时新闻” 和广播新闻的一些节目来说,他们对“中国周”的贡献为 扩展的分析性报道,其主题包括政治、环境、经济、人权 和日常生活。与现场报道的即兴主观“资料”形成对比, 这些报道非常详细,论证结构清晰: 记者: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 置。但是仍有 2 亿中国人的日收入在 1 美元一下,扶贫工 作仍然十分艰巨。煤炭带来了出路。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 加,在一段时间内,这意味着改变气候的气体排放量将增 加。 (BBC2,新闻之夜,XX 年 3 月 8 日) 这种报道也有利用“专家”的传统。比如说一个学者 或者政府官员,他们的分析因其学术机构或政治权力而具 有权威性。 记者:不过中国的国际声誉现在很复杂。 被访专家一:在抗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中国是我们 的盟友。我认为这为中国在美国和全世界赢得了一定的加 分 记者:若说到扩张,有一个地区中国已经使自己 在朝鲜的位置举足轻重 被访专家二:他们绝对不希望看到一个拥有核能力的 朝鲜。 (BBC 新闻之夜,XX 年 3 月 9 日) 新闻报道典型地将记者的分析(也许含有对专家的合 理补充)和主观的被访者联系在一起。在“新闻之夜”有 关民主的节目中: 记者:本周,中国宣布其已经实现了 99%的民主。在天 津,市长试着让向来只追随党的决定的政协体制能够有一 定的力量 记者在街头采访:你认为这个城市的政治家们会真正 地听听人民比如你说点什么吗? 被访者:你是说那些领导们?就我看来不太可能。因 为我们人微言轻,离他们的社会地位太远了。 (BBC2,新闻 之夜,XX 年 3 月 5 日) 有一个例子是通过询问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程度,从 而以自发/自我反映的方式(self-reflexive)来制造中国 信息。轻松的杂志式电视节目“早餐”即意在使用这种方 式,邀请观众想象中的“一般”英国大众中的一员 进入它的推论式的中国制作中: 主持人:中国制造了世界上一半的照相机,四分之一 的洗衣机,九成的玩具。我们在说中国的经济,它一直在 扩张 被访者:这绝对是“中国制造” 记者:Jo,我们已经参观了你的房子,有这么多中国 制造的产品,你感到吃惊吗?(BBC1, “早餐” ,XX 年 3 月 8 日) 电视不像广播或学术知识,画面是其信息可靠性的基 础。在“中国周”中,画面成为其整体认识论的体现。电 视报道展现了中国人生活的形象,他们的画面让人们认为 自己获得了一种直接的客观知识,隐去了电视节目的媒介 过程。如同 Stein 在美国时事节目“60 分钟” (60Minutes)中所说,从 Barthes 对新闻照片的批评出发, “中国周”中有关中国的画面展现的是信息的特别形式, 像“真实的中国”那样不可争辩。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 些东西时,我们确实认为自己知道了。画面“在这种媒介 中成为真实的呆板类比物其指示水平和类比的 完全性简言之,即其客观性让画面自身达到意识 形态常识的自然化状态” (Stein,XX, ) 。画面的力量在于, 它使中国展现为一种客观真实,足以用电视制作过程来遮 蔽我们对整体构建的形象本质的认识。 关于“中国周”中的画面力量,有一个例子是对三峡 大坝的报道,属于“环境”主题。一个长镜头展现了三峡 大坝工程的巨大规模,向观众显示出中国的蓬勃发展的现 状;同时,也报道出此工程相关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过, 接着记者中断了这个长镜头。他站在坝顶出现在镜头中, 从而对建设项目进行调查。他采用了一个真正有利的位置 以“认识”中国,在图像中的“真实”中国和英国观众之 间架起了桥梁。在这个位置上,记者解释三峡工程的重要 性: 大坝完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对 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显然是好消息。它将为中国正在发展 中的经济提供便宜而清洁的能源。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大坝意味着巨大的代价(BBC1,六点档新闻,XX 年 3 月 9 日) 电视的视觉吸引具有独特的力量,有可能显现出直接 的客观性。与此相对,广播天生会使播音员的中介作用显 现得非常明显,让人们清楚这实际上是播音员的报道。于 是,广播既要求听众能有一定的创造性想象力来构建画面 (比如说贫穷的回伍学校) ,也要求对声音性广播媒介的解 说角色有所认识。当广播希望听众构建中国真实的画面时, 广播使媒介机制和构建机制非常明显;而电视却在这方面 有同样明显的隐蔽性。 解读 如上所述,BBC“误认”了它自己在中国评论制作中的 参与角色,于是以一种有自我意识的方式向英国大众解读 中国,同时运用了媒介传统的客观性修辞效果。这种认识 上的混乱说明:BBC 未能以自我反思的方式理解其在“中国 周”中赋予自身的整体性任务。BBC 希望帮助英国大众“认 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国”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有限而 有结构性的知识体,BBC 未能理解自己在制造“中国”信息 过程中的角色。BBC 有自我意识地通过媒体的不同层面来解 读中国,但是看起来未能认识到其运作中自身解读的影响。 这样, “中国周”就不是一次创造性的和持续的智力活 动。相反,BBC 草率地挪用了一系列的固定的主题和理念, 通过它们来描述、解释和理解“中国” ,它制作组合了这些 临时而多有漏洞的评论作为西方宽泛的中国评论的一部分。 “中国周”是一系列中国理念的集合或者说是中国理念的 汇聚,它们被压缩进入了广播和电视报道。 “中国周”的临时性质可在其无意间重提西方与中国 长时间相交的事情中看出。这种相交可在“中国周”提及 早期代表性譬喻中找到。最热衷提及的话题之一是所谓拿 破仑的名言:“睡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尽管 拿破仑从未有过睡狮之类的言论 (Fitzgerald,1996,pp.62-3) ,但这句话却长久以来成 为提及当代中国必说的话之一,这样一来,事实上就成了 围绕着一个无历史记载的言论,来表达中国的崛起、表现 中国的现代性和现代化了。 在“中国周”中,有两处提及中国是一只“醒狮” ,一 处是在一周节目开始时的“早餐”电视节目中,另一处是 在 BBC24 小时数字新闻频道“24 小时新闻”的新闻循环播 放中“中国周”的报道被插入其中定时播出。不过, 如果说这种老生常谈已经过时,那么 BBC 也引入了新的词 语来描述中国“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几乎在每 个段落、报道和节目中都会出现这句话,就像念经一样。 “中国周”想让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英国大众最感兴趣和 最关注的地方,而这句话就成了“中国周”为实现这一目 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段。对于 BBC 来说,中国突出而重要的 特点是其经济和目前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不是其古 代辉煌的文明。这前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假定性的对比。 这种衡量世界大国的特殊方式以经济的年增长速率为 标准为 BBC 限定了中国的意义;它表现出就 BBC 看来, 在全球自由资本主义的语境中,经济统计数据已经成为判 定世界意义的关键结构原则。 “中国周”还对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有关中国之“神 秘东方”和“黄祸”的说法进行了回应。在第五广播直播 频道(RadioFiveLive)介绍“中国周”时,主持人说: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逐渐成为了新的 世界大国。但是我们对这个国家知道多少?” (BBC 第五广 播直播频道,XX 年 3 月 7 日)当然,其答案是我们对中国 的了解也许多于世界上其他非西方国家,毕竟在英国中国 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类似的,时事节 目“新闻之夜”的导语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如何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这个问题是中 国最神秘之处。 ” (BBC2,新闻之夜,XX 年 3 月 9 日)中国 政治独裁,经济自由。人们可以对此找出很多例子,尤其 是在 20 世纪的东亚。 “神秘”不是一般的政治经济分析问 题,而是“中国”本身。那种神秘在节目的修辞方式中得 以激发,辅之以主持人的嗓音,似乎起到了凝视着那遥远 东方的地平线的作用。 BBC 的“中国周”还提到了中国的更新近的意义。在某 个电视节目片段的导语中,BBC 说其有接近中国的特殊方式: 一个国家,要平衡“共产主义理想”和“向外国投资 打开大门的愿望”BBC 被给与了前所未有的接近权,不 过对许多问题的自由报道还是受到限制的。 (BBC,24 小时 新闻,XX 年 3 月 7 日) “前所未有地接近权”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资产管理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调味酱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虚拟现实摄像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茶艺会馆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花胶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系统解析202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锅炉上岗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加脂剂项目发展计划
- 道德困境面试题及答案
- 生物质气化耦合氢合成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新146道100以内四个数字的加减法混合题目
- 小学语文“的、地、得”专项练习(附答案)
- 《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教程》(第二版)课件 2-项目三 威纶触摸屏的组态设计 任务一 触摸屏的组态与连接;触摸屏控制气缸推动
- 《Linux系统管理与配置》课件-项目三-任务5-Linux防火墙
- 2024至2030年中国去中心化标识符(DID)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YY-T 0954-2015 无源外科植入物-I型胶原蛋白植入剂
- 2024-2030年中国社区医院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脱硫技术方案钠碱法脱硫
- 民兵思想政治教育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