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维护稳定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_第1页
第十五章维护稳定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_第2页
第十五章维护稳定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_第3页
第十五章维护稳定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_第4页
第十五章维护稳定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 维护稳定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维稳形势错综复杂,要求领导干部讲究政策策略,运用各种方式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保一 方平安。 一、稳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稳定,顾名思义,即:平稳、平和、平衡、安定的意思。 稳定关系着国家安危和社会发展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 可承受的程度三者结合起来,胡锦涛“七一”讲话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硬任务”。可见, 社会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社会 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个社会的状态需要稳定,稳定是众人所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稳定是首要任务。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发展 就无从谈起。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古往今来,历览治乱兴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始终是政治家们 励精图治的目标,也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无论世易时移,稳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民生福祉的源泉。 只要回顾一下以往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完成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迄今 我们已经实施了 11 个五年计划或规划。凡是政通人和,政治不折腾,社会不闹腾,五年计划或 规划就能顺利完成,凡是政治折腾、社会闹腾的,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实施就受到影响。如, 19531957 年的“一五”计划,不仅完成得很好,而且提前完成。但 19581962 年“二五”计划, 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计划指标。国民经济年均增长只有 0.65%,最低年份为负 31%。 “三五”计划期间,1967、1968 年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是下降的。19711975 年的经 调整后的“四五”计划纲要,主要经济指标有将近一半没有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有序发 展,各个五年计划或规划总体上都完成得很好。 稳定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安康 全国人大代表程静说:“幸福感的第一要义应该是安全感。只有国家富强、社会稳定,老百姓 对自己的生活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幸福感可言。 ”的确,幸福的路径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任 何幸福大厦拔地而起,都离不开稳定牢固的基础。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这一道理看似朴素,其实深刻。 “没有社会稳定,幸福只能是一句空话”。 身在福中,我们应该“惜福”,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局面;更需要“造福”,用以人为本的发展, 不断夯实民生改善的基础,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在稳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发展中不断 收获幸福的果实。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享福”。 二、当前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和特征 当前社会不稳定的表现 一种观点为:2010 年,一项针对 22 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国家的人对本国前进方向 不满,可中国例外。调查报告称:“只有在中国,占压倒多数(87%)的居民对国家状况表示满意。 ” 另一种观点:当前中国社会形势极其严峻,再次进入社会不稳定时期,其突出表现为:世界 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世界上最显著的城乡 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其最大的经济 损失;世界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 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和规模呈扩大化趋势: 1999 年 3.2 万(起) 2003 年 5.8 万(起) 2004 年 7.4 万(参与人数 376 万) 2005 年 8.7 万(起) 2006 年 6 万(起) 2007 年 8 万(起)(数字来源: 公安部第四研究所“群体性事件”课题组:“我国发生群体 性事件的调查与思考”,载人民日报总编室内部参阅;200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8 年贵州瓮安事件 2009 年湖北“石首事件” 2010 年 04 月黑龙江富锦长春岭 2010 年 06 月安徽马鞍山 611 事件 2011 年 06 月广东增城聚众事件 2011 年 5 月 26 日江西省抚州爆炸案 “炸飞了我们的安全感” 抚州大爆炸声向世人揭示了什么? 老百姓的利益重于泰山,发展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用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 价来加速一个地方的发展,这条路肯定是一条死路。 判断:大形势稳定的前提下,不稳定因素和现象存在,必须加以重视。 当前社会不稳定因素呈现的特点 1.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暴烈程度显著上升,暴力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贵州瓮安事件,陕西府谷事 件,广东惠州三江镇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多起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 件,其中的贵州瓮安事件到场的群众最多时达 2 万余人,160 多间办公室、42 辆警车被烧,150 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 1600 多万,同时它也被认为是群体性事件中的“标本性事件”。继 2008 年瓮安事件后,群体事件冲突的激烈化程度就呈上升的态势。从这些形式各异的暴力冲突 事件中可以看出:民众表达诉求渠道狭窄;民众中积怨甚多;基层政府“不作为”;社会缺乏化解社 会矛盾机制等。冲突中对立双方大都曾经历过规范和非规范的无数次博弈互动,双方的精力、金 钱和耐心似乎都已经浪费耗损殆尽,因而“动粗”的阀值大大降低。这是令人深感忧虑的。 2.群体性事件主体分布行业比较广泛、复杂,既有农民,也有农民工,同时还有出租车司机、 教师等职业。农民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因为环境污染破坏对生活的影响,农民在经济体制改革过 程中利益受损等,其直接指向对象是企业和政府。如江西铜鼓山林纠纷事件,云南孟连事件都 是由于当地农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合法权益受损引起的。而企业工人指向的对象是企业主, 主要是要求发放拖欠工资和补偿款。另外,2010 年的川渝教师 9-10 月罢课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 我国群体性事件主体分布的广泛性。 3. 由网络舆论引发的社会事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群体事件此起彼伏,且已显露出交织、合 流的迹象。2009 年开春以后,既发生了十余起在全国范围内造成较大或重大影响的群体事件,也 发生了十余起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社会舆论事件。网络舆论事件与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的 态势在社会舆论上形成了共振,这增加了社会张力,并使底层社会对立的气氛陡增。一方面,民众 利用网络这个“社会减压阀”释放不满和负面情绪,这对舒缓民怨发挥着显著功效;但另一方面, 网络舆论事件往往是由“小地方出事,大地方公共话题”衍化而成,它往往会激活、激化民众潜隐 的愤懑情绪,将其公开化,且无限放大。而现实群体事件中的集体行动则又在网络舆论事件的烘 托下将民众中的集体愤怒街面化,造成现实的社会影响。 4. 民众对公力救助存疑,信奉自身的自力救助。在近来的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中,无论是掌 握权力的基层官员,还是维权的普通民众,对在法治框架内解决矛盾冲突都缺乏信心和耐心, 造成两端对立,难以达成社会契约。大家似乎都觉得唯有暴力、国家机器等强硬手段才是解决 问题的“特效药”,而曾被大家称道的重庆处理出租车罢运事件的“对话协商妥协”模式 如同昙花一现,始终未能成为主流。 比如 2009 年发生的“通钢事件”,愤怒的国企职工直接将入驻的民营企业总经理殴打致死, 这种仇恨的宣泄与极端情绪其实是企业改制问题的总爆发。长期以来,企业改制中职工诉求渠 道不畅, “被剥夺感”、 “被忽视感”成为工人的集体意识。在上访、护厂、堵路等手段由于社会足够 麻木,引不起重视,工人反映的行为必然趋向于极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暴力化的讨 价还价。 5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高发。2009 年 7 月的通钢事件、8 月的林钢事件,将由集体劳 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推向高潮。2009 年多起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表明,虽然,目前 产业工人对资本及其集团的认识还仅处在马克思所讲的“自在”阶段,这表现为现在集体劳动争 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仅是自发的、分散的、偶发的,且局限于提出某些经济诉求;但是,由于他们 具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况且不少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父辈已有较大的提升, 且亲眼目睹兄长辈在上世纪 90 年代遭遇的下岗、失业困苦,他们已经开始感觉到,且能表达清楚 产业工人间的利益共同性,以及和资本集团的利益不同性、乃至对立性,因而,已具有“自为”意识 的萌芽,显露出产业工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养成的组织化传统优势,显示出了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集体行动能力和动员能力。须引起各级党政的高度关注。 6.抗议环境污染,已成为一种有最广泛公众支持的集体行动。2009 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发生了 数起因环境污染或环境保护议题而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如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陕西凤翔 血铅事件,福建泉州暴力抗污事件,江苏吴江平望事件,广州番禺市民“散步”事件等。 7处置难度大。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利益者所提出的利益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没有 采用法制的手段,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违法现象。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一小部分人起到制 造谣言、推波助澜的作用,把群体性事件扩大。再加上一部分群众参与,更加大了群体性事件处 置的难度。 三、当前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原因 直接原因 1.社会不满群体存在。 2.群众缺乏表达渠道。 3.政府处置不当。 4.群体性心理因素诱导。 5.基层难作为和不作为。 深层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2.腐败现象严重,干群关系紧张。 3.部分群体利益受损。 4.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5.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县乡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 1.转型期的矛盾 (1)利益关系的调整。 (2)收入差距的拉大。 (3)结构性失业增多。 (4)群众素质的差异。 2.体制的缺陷 (1)上级与县乡分权不适度,弱化了县乡的管理职能。 (2)过多垂直部门的设立,使对县乡辖区内事务的管理出现真空。 (3)片面强调县乡经济职能,弱化了政治职能。 3.政策的失误 (1)忽视对群众的管理约束。 (2)特护期设置过多过滥。 (3)上级政策有的与实际不符。 4.干部作风的不实 (1)上级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 (2)基层部分干部的形式主义。 (3)救火式、突击式、运动式的执政方式。 四、如何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国家安首先要一隅安。县级作为国家经济的基本单元,决策处理政治社会事务的主体基础,是 承上启下的关键。国家要稳定,首先必须是县域要稳定,县域不稳,必将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稳 定是一盘棋,国家的稳定必须靠局部的稳定来支撑,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县域的稳定,各级干 部每位同志都肩负着维护国家稳定的基础使命。必须居安思危。 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原则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1.从思想认识上,把稳定放在首位高看一筹,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2.在工作思路上,立足于主动,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3.在社会效果上,注重维稳结果,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着力提高县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这是做好稳定工作的基础。 2.消除认识误区,培养“三识” 良好的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作为基层维稳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三个意识,即大局 意识、责任意识、超前意识。 3加强“三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非学无以广才”,就是说不学习就不能增强自已的才能。 “多读胸中有本”,也是说不学习就没 有做事的本领和基础。所以作为维稳工作人员更应该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学习, 夯实基础,增强本领。应该重点学理论、学法律、学政策。 4.了解“三情” 基层维稳工作人员不但要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还要透过个案,准确了解民情、社 情、政情,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三情,才能把具体的和潜 在的不稳定因素放到发展和稳定这个大环境中来考虑,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5.掌握“三用” 人们常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这就是说用情、用理、用法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 效手段。 6.把握“三性” 基层维稳工作人员要注重总结,把握矛盾纠纷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掌握“三性”,即时节性、 群体性、针对性。 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途径 1.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要强化县乡基层政权的政治职能。要强化县乡的思想教育功能,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 治工作。二是要使县乡权、责、利相对应。要大力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适度扩大县乡自主 权,为保持上级对县乡的控制,可以加大对县乡的执法检查监督力度。要调整税收政策,使税收 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地向县乡倾斜,以建立县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夯实县乡维护稳定的 经济基础。 2.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重点健全完善四个机制。 (1)信息预警机制。 (2)排查调处 机制。 (3)综合化解机制。 (4)应急处置机制。 3.要讲究方法,注重细节 方法:做到“两个结合、两个区别对待、一个优先和三个不漏”,两个结合是:“说服教育与依法 惩处相结合,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办实事与维护稳定相结合,以疏导为主”。两个区别对待是:“合 理要求与无理要求区别对待,合理要求必须解决;多数人的利益与个别人的要求区别对待,优先 考虑多数人的利益。 ”一个优先是:“在企业利益与群众利益产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群众利益。 ”三个 不漏是:“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不漏户、不漏人、不漏事。 ”四是要未雨绸缪,注重苗头性的问 题,对于农村稳定,不论是部门和乡镇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现苗头及时处理,将问题解决 在萌芽状态,不蔓延。 细节:领导要勇于担当,冷静应对 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