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期末复习)_第1页
社心(期末复习)_第2页
社心(期末复习)_第3页
社心(期末复习)_第4页
社心(期末复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心复社心复习资习资料料 1.阿阿伦伦森关于神会心理学的界定(了解)森关于神会心理学的界定(了解)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探讨人们的想法、感觉和行为如何因他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 科学研究。同时,也对于当各种不同的影响在个人内心彼此发生冲突时会产生何种结果特别 感兴趣。 社会心理学社会性解读的力量: (1)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环境,而是人们如何受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诠释或解 读的影响; (2)除了重视人们如何理解社会环境之外,社会心理学家还特别注意那些理解的根源; (3)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科学 2.2.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了解)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了解) 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犯罪学、民族学、文化学 3.社会心理学确立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时的特点(了解)的特点(了解) 特点:社会分析学阶段,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 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 4.4.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诞诞生的生的标标志志 FH奥尔波特于 19161919 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促进”的实验,其实验成果 社会心理学(1924)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对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 5.5.社心的三社心的三类类研究取向、代表人物、研究特点、研究方法研究取向、代表人物、研究特点、研究方法 (重点)(重点) 心理学研究取向 代表人物:F.奥尔波特 特点:注重个人的品质、强化学习以及简单的刺激特征。 方法:实验室的控制性实验 社会学的研究取向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埃尔伍德 特点:注重群体互动,强调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 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互动,并进而达到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 方法:问卷法、访谈法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向 代表人物:杨中芳、杨国枢 特点:是以文化因素入手探索的对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 方法: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 (问卷及访谈、民意测验、个人生活是研究、主题统觉测验、罗夏 墨迹测验等) 5.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4545 页页) (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3)角色扮演 (4)主观认同 (5)自我强化 6.6.自我知自我知觉觉的二元性(了解)的二元性(了解) 威廉詹姆士, “自我知觉的二元性” 第一, “已知”的我或“宾我”,即“自我概念” ; 第二, “知悉者”或“主我”,即“自我觉知” 7.7.自我的功能自我的功能 、自我的组织功能: (1)“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自我图式” : 即一种帮助人们去组织对自己进行了解的心理结构,它会影响人们所注意 到 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在人们看待他人时,自我图式会充当放 大镜的角色。 、自我规范、管理功能: “自我规范资源模式”:人们能够投入到自我控制中的能量有限;在一项任务上花费能量就 会对花在另一项任务上的能量产生限制。 8. .自我自我规规范范资资源模式(背)源模式(背) “自我规范资源模式”:人们能够投入到自我控制中的能量有限;在一项任务上花费能量就 会对花在另一项任务上的能量产生限制。 9.9.探索自我的几种方式(重点)探索自我的几种方式(重点)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10.10 .动动机与活机与活动动效率的关系(了解)效率的关系(了解)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就是冬季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 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或低于这个水平,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11.11.成就成就动动机的几个理机的几个理论论和代表者(了解)和代表者(了解) (一)美国心理学家 Murn (莫里) 1938 年,提出人具有“成就需要”的概念。 Murn 创造了主题统觉测验,这个测验反映了一个人的抱负水平。 (二)麦克莱伦: 成就动机是一种习得的、可以改变的特征,观念的现代化比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更重要, 观念的现代化是成就动机的重要核心。 两个主要发现: 1、由于社会背景不同,儿童的社会化程度不同。 2、促进成就动机的气氛可在全国范围内造成。 (三)J. W. 阿特金逊: “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某些社会行为的倾向是由三个变量来决定的,即动机的强 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诱因价值三者的乘积来决定。 由这三个变量决定我们行为时决定了两种倾向: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12.12.自自动动化思化思维维有几种,控制性思有几种,控制性思维维的几个表的几个表现现(了解)(了解)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inking),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 要努力的思维。 (一)基于图式的自动化思维 (二)心理策略与捷径 控制性思维(controlled thinking):一种有意识、有意图目的、自发的和需要努力的思 维。 进行控制性思维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自动化思维提供制衡。 (一)自动化相信,控制性怀疑 (二)思考抑制和讽刺过程 (三)在心理上改变过去:反事实推理 13.13.印象形成的几个效印象形成的几个效应应(了解、根据例子、判断是那种)(了解、根据例子、判断是那种) 首因效应与第一效应:在与人接触进行认知时,首先被反映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 重 要作用,而在最初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面的信息就不太重视,这就是首因现象 近因效应:两种信息之间插入无关的事情,则后来的信息对形成印象有较大的影响。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在认知中人们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 特性上,也就是从所知觉的特性堆到未知觉的特点 ,从局部信息形成全体印象 定势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在头脑中存在对某一类人的固定看法来认知他人。 投射效应:在认知者对别人形成印象是,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 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 14.14.归归因理因理论论(了解)(了解) (一)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的理论 1、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就是二分法: (1)内部归因,即认为行为的原因与行为者自身有关人格、态度或个性也就是内 向地解释行为者的行为起因; (2)外部归因,即认为行为者的行为原因是当时的情境作用结果。 (二)B维纳的理论 维纳根据原因的内外性、原因的稳定与不稳定四个范畴,认为最重要、最典型的几个 归因控制点是: (三)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的理论 共变模式(covariation model)理论,认为人们会检视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各种行 为案例来做出行为的归因。 15.15. 归归因偏差及其原因(重点)因偏差及其原因(重点) (一)一致性偏见 定义:又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即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内在的性格因素,低估 情境因素的倾向。 产生的原因: (1)知觉显著性在一致性偏见中的角色; (2)归因的两阶段过程。 (二)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 定义:即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 因素的倾向。 产生的原因:(1)重返知觉显著性;(2)信息可得性在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中的角色 (三)自利归因 定义:是指将成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 产生的原因:(1)与维护自尊有关,即使必须改变想法或信念,扭曲事实; (2)与我们如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有关; (3)与所拥有的信息种类有关。 (4(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 1616 . .态态度: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背)(背) 外显态度: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指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 的态度。 1717 . .费费斯汀格的斯汀格的认认知不知不协调协调理理论论:(重点):(重点)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 1957 年完成、提出 (一)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 :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non-fitting)关系时,认知 的主体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与行为, 运 气 努 力 不稳定 工作难度 能 力 稳 定 外在的 内在的 支配原因 稳定性 支配原因 稳定性 支配 原因 稳定性 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二)认知不协调的条件 (1)违背逻辑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 (三)减少和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 (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关系。 18.18. 态态度和行度和行为为的关系(了解)的关系(了解)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研究: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 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盖洛普民意测验 态度何时预测行为 : (一)预测自发行为 态度的可接近性高的人,其态度和行为总是 高度一致的,而可接近程度低的人,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相对就低。 (二)预测有意行为 19.19.态态度如何度如何预测预测有意有意义义行行为为(了解)(了解) 当人们有时间去思考他们即将做出的行为时,最好的预测方法是考察他们的意向,而意 向又由三个因素决定: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到的控制感。 1、指向行为的态度:指人们对行为的特定态度而不是一般性态度。 2、主观规范:人们对自己在乎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特定行为的信念。 3、知觉到的控制感:人们认为表现出某种行为的容易程度。 2020 .态态度三度三阶阶段段论论(了解)(了解) 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凯尔凯尔曼曼 1 1、依从、依从(服从和模仿):模仿是自愿的,自觉或不自觉从对象习得的态度。服从是按照社 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意志而形成和改变态度。二者的态度的形成和改变都是不稳定的, 表面的。 2 2、 、认认同:同:此过程不是被迫的或自觉地过程,而是一种不自觉起作用的心理过程 3 3、内化:接受他、内化:接受他人的看法、观点、意见,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 的哟有机成分。此阶段态度比较稳定,不宜再改变. 21.21. 从众及其从众及其产产生原因(了解)生原因(了解) 从众: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 化的现象。 从众的原因: (一)信息性社会影响: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即行为参照 何为信息性社会影响: :当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时,这 种影响 就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我们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景的解释 比自己的解释更正确,从而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 (二)规范性社会影响:希望被接受的需要 何为规范性社会影响: :就是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而从众,这时他人的影响 就称为规范性社会影响;这类从众会导致人们公开顺从团体的信念和行为,但并不一定导致 个人的私下接纳. 2222 . .服从及其影响因素服从及其影响因素 服从服从: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 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背背)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1、他人的支持 2、行为后果的反馈 3、个性因素 2323 . .人人际际交往交往:动态的角度说,它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品的交换。 (背背) 静态的角度说,它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 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24.24.人人际际交往需要形成的途径交往需要形成的途径: : ( (一)一)印刻 印刻现象最初由著名动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洛伦兹(K. Lorentz,1935)发现的。 这种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称作印刻。 (二)(二)本能 (三)(三)条件作用:条件学习 条件作用是人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四)(四)不同交往需要形成途径的协同 人际交往需要形成的三条途径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印刻的作用在于促使人出生后很快的与人建立依恋关系 (2)与本能需要有关的经验所影响的,是人们以后同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条件作用是最主要途径,它可使人们建立各种适应不同环境要求的交往需要和人际关系, 使人表现出灵活性。 2525 . .人人际际空空间间距离距离 人际空间需要 人与人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直接反应彼此相互接纳的水平。 影响人们自我空间大小的最重要因素,是单位空间内人员密度 人际距离与沟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 离分为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每种距离都有近范围与远范围之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