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质研究课件_第1页
杂质研究课件_第2页
杂质研究课件_第3页
杂质研究课件_第4页
杂质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杂质研究

一.概 述1.杂质定义、分类及来源2.杂质研究的重要性3.目前杂质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杂质定义、分类及来源❖杂质定义—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ICH---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结构与该药物不一致的任何成分1)有毒副作用的物质2)本身无毒副作用,但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的物质3)本身无毒副作用,也不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但影响药物的科学管理的物质❖杂质来源—工艺杂质、降解产物等❖工艺杂质:工艺过程中引入的杂质,包括反应物、中间体、副产物、试剂、催化剂等❖降解产物:由药物降解产生,如水解、氧化、开环、聚合等反应产物,与药物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杂质结构❖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聚合物❖其他甾体❖其他氨基酸2.杂质研究的重要性❖ 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是药品研发及药品评价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药品质量的稳定可控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础;❖ 杂质研究是药物质量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杂质研究及控制---

是药品质量保证的关键要素之一三.杂质研究的基本思路688❖特点:探索---完善---求证---提高阶段性、多个循环、螺旋式上升由粗放到精细的过程7010❖7)临床研究期间,进一步优化工艺,减少杂质的量;积累多批大规模样品的试验数据;对于高于鉴定限度的杂质进行结构确证;专注可能因杂质引发的不良反应;72❖8)综合药学,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的结果制订合理的杂质限度;完善质量标准;❖9)上市后,如需要进行工艺变更,需对因工艺变更产生的新杂质进行毒理学研究的桥接试验.12四杂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原则:结合在研产品具体的工艺以及产品的特点开展研究。1.杂质谱分析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分析产品中可能产生的杂质,对产品中杂质的来源及结构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2.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在杂质谱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3.制定合理的限度综合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结果确定合理的杂质限度,保证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3.1杂质谱的分析ImpurityProfile(杂质谱):Adescriptionoftheidentifiedandunidentifiedimpuritiespresentinadrugsubstance.

对存在于药品中所有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的总的描述。A原料杂质谱分析(1)分析起始原料引入的杂质实例1:氟尿嘧啶系氟胞嘧啶合成的起始原料或中间体中国药典(2010)采用HPLC法对氟尿嘧啶进行控制实例2奥沙利铂的合成中,草酸作为反应物EP6.0和BP2009均对其进行了控制。(2)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实例3奥沙利铂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实例4依那普利降解产物

依那普利的结构中含有羧酸乙酯基,该基团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羧基,即产生依那普利拉。依那普利的结构中含有羧基,同时还含有氨基,它们易发生酰化反应生成内酰胺结构,即产生依那普利二酮哌嗪。B制剂中杂质谱分析1.原料引入的杂质

除降解产物及毒性杂质外,原料药中控制的杂质,制剂中一般不再控制。2.制剂制备过程产生的杂质考察制剂制备前后杂质情况的变化3.原辅料配伍作用产生的杂质

原料与辅料复方制剂各组分4.制剂贮藏条件下降解产物

稳定性考察(加速/长期试验)实例7乳糖乳糖的结构中含有半缩醛羟基,它可以转化成醛式,这一结构特征可与含有伯胺类结构的化合物如苯胺类、氨基酸等发生缩和反应,生成腙与糖脎等衍生物,可见,乳糖与含有伯胺类结构的药物存在着配伍禁忌。对于缺乏相关研究资料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主药与辅料/包材之间的相容性试验,例如,口服固体制剂,可以将主药和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实例9复方阿司匹林片C仿制药杂质谱的分析a.对拟仿药品质量标准进行分析b.部分品种的国家标准的中有已知杂质检查c.收入EP、BP、USP的品种,通过其质量标准,可得到更多的已知杂质信息d.杂质谱与拟仿品一致或杂质种类较拟仿品少,各杂质含量不超过拟仿品

试制品的杂质控制达到了研究目标e.杂质谱与拟仿品一致或杂质种类较拟仿品少,但杂质含量超过拟仿品

改进工艺,降低杂质含量f.杂质谱与拟仿品不一致,有超过鉴定限度的新杂质;已知杂质含量超过拟仿品

鉴定新杂质结构,分析产生新杂质的原因,改进工艺,降低杂质含量至鉴定限度以下有明确安全性数据的杂质,应降低其含量至安全范围,并在质量标准中进行控制。超过质控限度的未知安全性杂质,应提供其安全性论证资料。3.2分析方法的选择1.选择依据:待测药品及杂质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杂质的控制要求2.目标:专属、灵敏、准确、简捷。3.分析方法各有局限,注意不同原理分析方法间的相互补充和验证。HPLC法:专属、灵敏、准确、简捷a.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

定量准确,需杂质对照品b.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对校正因子进行严格测定,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c.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前提是假定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基本相同,有一定误差d.峰面积归一化法

因各杂质与主成分响应因子不一定相同、杂质量与主成分量不一定在同一线性范围内、仪器对微量杂质和常量主成分的积分精度及准确度不相同等因素,可产生较大误差。TLC法杂质对照品法主成份自身对照法

杂质斑点颜色与主成份斑点颜色一致的情况理想的定量方法已知杂质对照品法+未知杂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已知杂质对主成分的相对响应因子在0.9-1.1范围内时,可以用主成分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含量;超出0.9-1.1范围时,宜用杂质对照品法计算含量,也可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对于无机杂质,各国药典都收载了经典、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成熟生产工艺的仿制,采用药典收载的方法进行质量考察及控制。对于采用新生产工艺生产的新药,鼓励采用离子色谱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ICP-MS)等分析技术B无机杂质的分析方法1.不挥发性无机杂质----------炽灼残渣药典尚未收载的无机杂质(如磷酸盐、亚磷酸盐、铝离子、铬离子等)的检测,可根据其理化特性,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等检测2.某些金属阳离子杂质(银、铅、汞、铜、镉、铋、锑、锡、砷、锌、钴与镍等)---------重金属对某种(些)特定金属离子或上述方法不能检测到的金属离子作限度要求,可采用专属性较强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经典比色法(如药典已收载的铁盐、铵盐、硒等的检查法)砷盐检测法3.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硫离子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溶剂干扰,制剂要考虑辅料干扰反应的中间体、立体异构体、粗品、重结晶母液等作为测试品进行系统适用性研究,考察产品中各杂质峰及主成分峰相互间的分离度是否符合要求强制降解试验考察方法能否有效检测出原料药或制剂中的降解产物。

酸降解:0.1-1mol/LHCl溶液碱降解:0.1-1mol/LNaOH溶液氧化降解:合适浓度的H2O2溶液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可采用4500LX强制降解试验原料药杂质研究中,忽视了合成中间体、粗品在方法专属性验证中的作用。合成中间体、杂质残存是原料药杂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建立的方法不能将这类杂质分开,便不能用于产品杂质的有效控制。强制降解试验破坏条件太剧烈主药峰太低,甚至消失,无法观察其分离情况(破坏10%左右)。灵敏度检测限及定量限检测限: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S/N=3:1)

该验证指标的意义在于考察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检测能力。因此对杂质限度试验,需证明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测限,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定量限:被分析物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S/N=10:1)体现了分析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定量检测能力。杂质定量试验,需考察方法的定量限,以保证含量很少的杂质能够被准确测出。精密度

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中间精密度在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程度

已知杂质:回收率未知杂质:与另一成熟方法比对如药典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比对线性在设计范围内,检测响应值与待测物质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的程度。

范围检测方法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的高、低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应在规定限度的±20%间或定量限至限度的+20%间,若含量测定和杂质检查同用一套色谱系统,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上限)的+20%间耐用性耐用性系指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耐用性主要考察方法本身对于可变试验因素的抗干扰能力。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建议在方法中予以写明。HPLC:流动相的组成比例及pH值、不同厂家或批号的色谱柱、柱效、柱温、流速TLC:适当改变展开剂比例及pH值GC:载气及流速、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待测物质与已知杂质,待测组分与某一添加的指标性成分(内标物质或其它难分离物质),采用适当方法(如主成分降解破坏)制备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已知杂质或辅料与主成份的分离度,不宜将同等浓度的杂质与主成分混合,应参照限度,一般将1%浓度量的杂质加到100%浓度的主成分中,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实际情况。

杂质分析时应格外关注分离度,并应在“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项下对其作出具体规定。溶液浓度的确定供试品溶液浓度的确定是杂质检查中的一个重点浓度越高,越能反映样品中杂质的存在情况。问题:若设定过高,超载现象若设定过低,达不到检测目的,观察不到杂质量的变化。对策:从最低检测限入手,采用“上推法”来确定。

最低检测限→对照溶液→供试品溶液

20~50倍200~5000倍五杂质限度的确定完全除去杂质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将杂质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这个允许的范围极为杂质限度基本原则:在可行的范围内尽可能低报告限度(ReportingThreshold):超出此限度的杂质均应在检测报告中报告,并应报告具体的检测数据。鉴定限度(IdentificationThreshold):超出此限度的杂质均应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质控限度(QualificationThreshold):质量标准中一般允许的杂质限度,如制订的限度高于此限度,则应有充分的依据。ICHQ3A(R);ICHQ3B(R);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原料药杂质限度最大日剂量报告限度鉴定限度质控限度≤2g0.05%0.10%或1.0mg(取最小值)0.15%或1.0mg(取最小值)>2g0.03%0.05%0.05%制剂杂质限度报告限度最大日剂量≤1g>1g限度0.10%0.05%鉴定限度最大日剂量<1mg1mg-10mg>10mg-2g>2g限度1.0%或5μg(取最小值)0.5%或20μg(取最小值)0.2%或2mg(取最小值)0.10%质控限度最大日剂量<10mg10mg-100mg>100mg-2g>2g限度1.0%或50μg(取最小值)0.5%或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