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_第1页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_第2页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_第3页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_第4页
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2. 稳态(homeostasis) 3.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 4. 反射(reflex) 5.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6.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7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 )、( )、( )。 2.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 律的反应称( )。 3. 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 式称( )。 4. 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 )和 ( )。 5. 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 )和( )。 6. 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 加强,此称( )。 7. 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反馈调节。 8. 体液调节是通过( )完成的。 9急性动物实验可分为( )和( )实验两种方法。 10反射弧主要由( )、( )、 ( )、( )、( )、 五部分组成 。 三、单项选择题三、单项选择题 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 A. 细胞的生命现象 B. 器官的功能活动 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 体内的物理化学问题 E. 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2.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 ) A. 前馈控制 B. 负反馈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E. 自身调节 3.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 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 ) A. 适应性反应 B. 旁分泌反应 C. 稳态反应 D. 非自控调节 E. 前馈调节 4. 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 ) A. 分娩 B. 排尿反射 C. 降压反射 D. 小肠运动 E. 血液凝固 5. 体内哪种物质是不直接传递信息的 A. 神经递质 B. 调制物 C. 内分泌激素 D. 旁分泌物质 E. 局部体液因素 6. 内环境是指 ( )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液 D. 体液 E. 组织液 7. 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 ) A. 脑脊液 B. 血浆 C. 尿液 D. 淋巴液 E. 细胞内液 8.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制部 分的信息称为 ( ) A. 偏差信息 B. 干扰信息 C. 控制信息 D. 反馈信息 E. 自控信息 9. 家兔,雄性,体重 2.1kg,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剂量 1g/kg。切开腹壁找到膀胱,两侧输尿管扦管, 收集尿液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因素。这种实验方法 属于 ( ) A. 整体实验 B. 离体实验 C. 在体慢性实验 D. 在体急性实验 E. 生理实验 10. 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是依赖体 内的调节机制而实现的。其中,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 作用迅速、精确、短暂 B. 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C. 有负反馈 D. 有生物节律 E. 有前瞻性 四、问答题四、问答题 1. 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2. 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3. 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4. 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参考答案)绪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 液。 2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 对稳定的状态 3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 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4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 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 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 局部性体液调节。 6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 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 方向改变。 7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 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 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二、填空:二、填空: 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2. 反射 3. 体液调节 4. 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 5. 正反馈负反馈 6. 正反馈 7. 负反馈 8. 体液中化学物质 9离体 在体 10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 器 三、选择:三、选择: 1.E 2.B 3.A 4.C 5.B 6.A 7.B 8.D 9.D 10.A 四、问答题:四、问答题: 1.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 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 统水平;整体水平。 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 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 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 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 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 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 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 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 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包括有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 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 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局部性体液 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 CO2、乳酸、 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 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细胞 一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2.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3.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4.兴奋性(excitability) 5.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6.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8.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9.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10. 前负荷(preload) 11. 初长度(initial length) 12. 后负荷(afterload) 13.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14.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15.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16.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17. 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 二二.填空题填空题 1.人体和其它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是( )。 2.细胞膜主要有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等 组成;从重量上看:膜中( )与 脂质在膜内的比例大约在 4:11:4 之 间;功能活跃的膜,膜中( ) 比例较高。 3.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以液态( )的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 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 能的( )。 4.体内靠( )进出细胞膜的物质 较少,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 体分子;它们进出的量主要受该气体在膜 两侧的( )影响。 5.根据参与的膜蛋白的不同,易化扩散可 分为: 由( )和由( )介导的易化扩散。 6.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 );在其物质转运过程中,是( )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3 7.钠泵能分解( )使之释放能量, 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 胞内的( )移出膜外,同时把 细胞外的( )移入膜内,因而 形成和保持了不均衡离子分布。 8.膜学说认为生物电现象的各种表现,主 要是由于细胞内外( )分布 不均匀和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 离子的( )不同。 9.静息电位是由( )形成的, 峰电位的上升支是( )形 成的。 10. 在刺激的( )以( )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 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 强度;也就是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 化达到( )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 11.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 )浓度差,当用河豚毒阻断( )通道后,则动作电位不能产生。 12. 神经髓鞘在进化过程中的出现,既增加了 神经纤维的( )又减少了这一 过程中的( )。 13. 每个囊泡中储存的 Ach 量通常是相当恒 定的, 释放时是通过( )作用, 以( )为单位倾囊释放。 14. 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膜兴奋时出 现的( )沿 T 管膜传入细胞内 部; 纵管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对( )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肌节的 收缩和舒张。每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池 构成( ),它是兴奋-收缩耦联 的关键部位。 15. 横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细肌丝上的 ( )呈可逆性的结合;具有( )的作用,可以分解 ATP 而获得能量, 供横桥摆动。 16. 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 )收缩,这种收缩因无位移,而没有做 功;其作用是保持一定的( ), 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 17. 若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 张期过程中,称为( )收缩; 若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 缩期过程中,称为( )收缩。 肌肉发生复合收缩时,出现了收缩形式 的复合,但引起收缩的( )电 位仍是独立存在的。 18. 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 称为( );其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 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 ( )。 19. 内分泌腺细胞把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液中, 属于( )形式的跨膜物质转运;血 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 入细胞的过程,属于( )形式 的跨膜物质转运。 20. 美洲箭毒和 -银环蛇毒可以同 Ach 竞争 性地与终板膜的( )形成牢固 结合,从而阻断( )传递,使肌肉 失去收缩能力。 3、选择题选择题 1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质的形式是 ( ) A 仅在内表面 B 仅在外表面 C 仅在两层之间 D 仅在外表面和内表面 E 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脂质双分子 层三种形式都有 2. 产生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是属于( ) A单纯扩散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经载体易化扩散 E入胞 3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 胞是通过(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 E入胞 4.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 ( ) A原发性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 E. 入胞 5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 A原发性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经载体易化扩散 D经通道易化扩散 E入胞 6.Na+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 ) A. 出胞和入胞 B. 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 转运 C. 经载体易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 D. 经通道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E. 经通道易化扩散和和原发性主动转运 7.人体内 O2 和 CO2 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 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经载体易化扩散 D出胞 E. 入胞 8安静时细胞膜内 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 ) 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出胞 D经载体易化扩散 E入胞 9.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 ATP 分子,钠 泵能使( ) A. 2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有 3 个 K+移入膜内 B. 3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有 2 个 K+移入膜内 C. 2 个 Na+移入膜内,同时有 2 个 K+移出膜外 D. 3 个 Na+移入膜内,同时有 2 个 K+移出膜外 E. 2 个 Na+移入膜内,同时有 3 个 K+移出膜外 10细胞膜内外正常 Na+和 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 持是由于( ) A膜在安静时对 K+通透性大 B膜在安静时对 Na+通透性大 C. 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 Na+-K+泵的作用 E膜兴奋时对 Na+通透性增加 11按照现代生理学观点,兴奋性为( ) A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B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C动作电位就是兴奋性 D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E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通常用作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 A 阈电位 B 阈强度 C 基强度 D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E 动作电位的幅 度 13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 为( ) A 零 B 无限大 C 大于正常 D 小于正常 E 等于正常 14.可兴奋细胞包括( ) A. 神经细胞、肌细胞 B. 肌细胞、腺细胞 C. 神经细胞、腺细胞 D. 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E. 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15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 奋性周期变化的顺序是( ) A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 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 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6刺激阈值指的是( ) A 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 作用时间 B 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 的最适作用时间 C 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 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D 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 强度 E 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 刺激强度 17当达到 K+平衡电位时( ) A 膜两侧 K+浓度梯度为零 B 膜外 K+浓度大 于膜内 C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 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E 膜内侧 K+的净外流为零 18. 增加细胞外液 K+的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19. 细胞膜内电位负值(绝对值)增大,称为( ) A. 极化 B 去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E 超极化 20安静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 A 极化 B 超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E 去极化 21.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 A. 阈电位 B. 峰电位 C. 负后电位 D. 正后电位 E局部电位 22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 A 肌肉收缩 B 腺体分泌 C 神经冲动 D 动作电位 E 局部电位 23.峰电位由顶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 称为( )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5 D复极化 E反极化 24.神经细胞在产生动作电位时,去极相的变化方 向是朝向下列哪种电位的变化方向?( ) A. K+的平衡电位 B. Na+的平衡电位 C. Ca2+的平衡电位 D. Cl-的平衡电位 E. 有机负离子的平衡电位 25.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是指同一细胞动作电 位的幅度 ( ) A. 不受细胞外 K+浓度的影响 B. 不受细胞外 Na+浓度的影响 C. 与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无关 D. 与静息电位无关 E. 与 Na+通道的状态无关 26.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 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再增加刺激强度,则动 作电位的幅度随之增大 C.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传播 D. 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E. 不同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 以不一样 27.对于单根神经纤维来说,在阈强度的基础上将 刺激强度增大一倍时,AP 的幅度有何变化( ) A. 增加一倍 B. 减少一倍 C. 增加二倍 D. 减少二倍 E. 保持不变 28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 ) AK+内流 BK+外流 CNa+内流 DNa+外流 ECl-外流 29.Na+通道的阻断剂是 ( ) A. 阿托品 B. 河豚毒 C. 美洲箭毒 D. 四乙基铵 E. 六烃季铵 30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 A阈电位 B锋电位 C负后电位 D正后电位 E局部电位 31.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中,正后电位出现在( ) A阈电位之后 B超射之后 C锋电位之后 D负后电位之后 E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后 32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 应大于其( ) A相对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之和 33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 的是( )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 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 内负外正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 变 D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34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 A钾离子平衡电位的绝对值 B钠离子平衡电位的绝对值 C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D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差 E超射值 35.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是( ) A单向传导 B传导速度慢 C衰减性传导 D跳跃式传导 E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 36具有局部反应特征的电信号是( ) A终板电位 B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C神经干动作电位 D锋电位 E后电位 37.关于微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现“全或无”特性 B. 有不应期 C. 是个别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微小 的电变化 D. 是大量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较大 的电变化 E. 是神经末梢单个动作电位引起的终板膜上的电 变化 38.关于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去极化,不出现超极化 B.终板电位的大小与 Ach 的释放量无关 C.终板电位是由 Ca2+内流产生的 D.有不应期 E.是全或无的 39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 A 肌原纤维 B 细肌丝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肌小节 40.骨骼肌发生收缩时,能保持长度不变的是( ) A. 明带 B. 暗带 C. H 带 D. 明带和 H 带 E. 暗带和 H 带 41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 A Ca2+的贮存库 B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 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 将电兴奋传向肌细胞内部 E 使 Ca2+和肌钙蛋白结合 42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43.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 前膜的( ) A 钾离子通道开放 B 钠离子通道开放 C 钙离子通道开放 D 氯离子通道开放 E 氯离子通道关闭 44.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 与受体结合使 终板膜 ( ) A 对 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B 对 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级化 C 对 Ca2+、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D 对 Ca2+、K+通透性增加, 发生去级化 E 对 Ach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 4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 ) A 磷酸二脂酶 B ATP 酶 C 腺苷酸环化酶 D 胆碱酯酶 E 胆碱乙酰化酶 46.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 ) AAch 释放减少 BAch 释放增加 C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D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E终板膜上的 Ach 门控通道功能增强 47 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的离子是( ) A Na+B K+C Ca2+ D Cl-E Mg2+ 48.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 A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 多巴胺 D 5-羟色胺 E 去甲肾上腺素 49.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阻断剂是 ( ) A. 阿托品 B. 胆碱酯酶 C. 六烃季铵 D. 四乙基铵 E. -银环蛇毒 50.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钙离子被何处 的钙泵转运?( ) A.肌膜 B.横管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E.粗面内质网 51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 A 被动张力 B 前负荷 C 后负荷 D 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和 E 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差 52. 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 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后一刺激则出 现( ) A.一连串单收缩 B.一次单收缩 C.无收缩反应 D.不完全强直收缩 E.完全强直收缩 53. 平滑肌中与 Ca2+结合并引起肌丝滑行的蛋白 质是 ( ) A.肌钙蛋白 B.肌凝蛋白 C.肌纤蛋白 D.钙调蛋白 E.原肌凝蛋白 四、问答题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各种物质转运形式。 2试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 3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4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5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 的? 6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 电位幅度有何不同?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 刺激单 根神经纤维时情况如何? 7.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不同? 8. 试比较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 头处的传递有何不同。 9. 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的骨骼肌收缩 经历了哪些生理反应过程? 10. 什么是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在最适初长 度时肌肉收缩的效果最好 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参考答案)细胞(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 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单 纯扩散。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7 2.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 (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 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 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 式。 3.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 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 自 ATP 分解,而是来自 Na+在膜两侧的 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 ATP 释放的能量建立的。这种间接利用 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 转运。 4.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称为兴奋性。 5.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 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 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6.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 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 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 动作电位。 7.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 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 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称为阈强度。 8.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 Na+通道 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 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9.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 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0. 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1. 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 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 初长度。 12. 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 力,称为后负荷。 13. 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 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 为终板电位。 14. 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 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15. 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 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 或除极化。 16.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 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 17. 很弱的刺激只引起细胞膜产生电紧张电 位,当刺激稍强时,引发的去极化电紧 张电位也能引起少量的 Na+通道开放, 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 极化,与电紧张电位叠加,形成局部反 应。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细胞 2. 蛋白质;蛋白质 3.脂质,蛋白质 4. 单纯扩散,浓度差(分压差) 5.通道,载体 6. 原发性主动转运,逆 7. ATP,Na+ ,K+ 8. 离子, 通透性 9. K+外流,Na+快速内流 10. 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阈 11. Na+, Na+ 12. 传导速度,能量消耗 13. 出胞,囊泡 14. 电变化 (AP),Ca2+,三联管结构 15. 肌纤蛋白分子 (肌动蛋白), ATP 酶 16. 等长, 肌张力 17. 不完全强直,完全强直,动作。 18. 前负荷,初 长度 19.出胞,入胞 20.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接 头 三、选择题三、选择题 1.E 2.C 3.D 4.B 5.C 6.E 7.A 8.B 9.B 10.D 11.E 12.B 13.A 14.D 15.D 16.C 17.E 18.B 19.E 20.A 21.A 22.D 23. D 24.B 25.C 26.E 27.E 28.C 29.B 30.B 31.D 32.B 33.C 34.C 35.D 36.A 37.C 38.A 39.E 40.B 41. D 42.B 43.C 44.B 45.D 46.C 47.C 48.B 49.E 50.D 51.B 52.C 53.D 四、问答题四、问答题 1.细胞膜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1)单纯 扩散,如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转 运。(2)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由载体介导的转运。(3)经通道易化扩散,如 Na+、K-和 Ca2+ 等由通道介导的转运,与单纯 扩散一样,均是被动过程。(4)原发性主动转运, 如钠泵能分解 ATP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 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 Na+移出膜外, 同时把细胞外的 K+移入膜内的过程,是人体最重 要的物质转运形式。(5)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肠 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等,与原 发性主动转运不同的是这种物质转运不是直接利 用分解 ATP 释放的能量,而是利用来自膜外 Na+ 的高势能进行的。(6)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等, 属于出胞;而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等属 于入胞。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均为耗能过程。 2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相同之处是,均不需要 外力帮助,也不消耗能量,是一被动过程;物质 只能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净移动。单纯扩散和易化 扩散的不同之处为,单纯扩散仅限于脂溶性的小 分子物质,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易化扩散则 是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 的帮助进行的,可分为:(1)经通道易化扩散: 如 Na+、K-和 Ca2+ 等,特点为:高速度; 离子选择性;门控。(2)经载体易化扩散:如 葡萄糖、氨基酸等,特点为: 转运速率存在饱 和现象;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结构特异性; 结构相似的溶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有竞争性抑 制。 3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 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 ATP 酶的活性,其本质 是 Na+-K+依赖式 ATP 酶的蛋白质。作用是能分 解 ATP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 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 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 外的 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 K+和 膜外高 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其生理意义主要 是: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 K+为胞质内许多 代谢反应所必需。钠泵活动能维持胞内渗透压 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建立 Na+的跨膜浓度 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贮备。 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 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 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根据细胞膜上感受信号物质的蛋白质分子的结 构和功能的不同,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可分为 3 类:(1)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点是: 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2)G 蛋白耦 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 受体-G 蛋白-AC(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G 蛋白-PLC(磷脂酶 C)途径;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 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 敏、作用较广泛。(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 导。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 G-蛋白的参与。值 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 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 5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 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 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 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 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 细胞外高 Na+;细胞内高 K+。此外,安静时细胞 膜对 K+通透性远远高于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故 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 而其它离子不易流动。于是随着 K+的移出,就会 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 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 K+外流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 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峰电 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 Na+通透性突 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 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 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 Na+内流起吸引作用 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 失,但由于膜外 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 移,出现超射。故峰电位的上升支是 Na+快速内流 造成的,接近于 Na+的平衡电位。由于 Na+通道 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 电压门控性 K+通道开放,K+电导增大;在膜内电 -化学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故峰电位的下 降支是 K+外流所致。后电位的形成原因:负后 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 K+蓄积在膜 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 K+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 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6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 电位幅度不一样,前者小于后者;同样的两种刺 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 是一样的。因为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全或无”的,外界刺激对动作电位的产生只起触发 作用,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后,膜内去极化的 速度和幅度就不再决定于原刺激的大小了,故动 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的强度无关,而是取决于细 胞内外的 Na+浓度差。而神经干是由许多条兴奋 性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的,所记录的是这些各不 相同的神经纤维电变化的复合反应,是一种复合 动作电位。不同神经纤维的阈刺激不同,随着刺 激不断增大,神经干中被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随 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增 大;当神经干中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再增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9 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增加了,故神经 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 而增大,与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并不 矛盾。 7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电位:(1) 其幅度与刺激强度有关,不具有“全或无”特征; (2)电紧张传播;(3)没有不应期,有时间总 和或空间总和;动作电位(1)具有“全或无”特征 (2)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等幅、等速 和等频)(3)脉冲式传播,有不应期。 8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头处 的传递不同之处是:(1)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是以电信号进行的,是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 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 的过程。(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传递,这是 由它们的结构特点决定的。(3)冲动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是相对不疲劳的,且传导过程是相当“安 全”、不易发生“阻滞”;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 由于化学物质 Ach 的消耗等原因易疲劳,且易受 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4)冲动在神经纤维上 的传导速度快;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时间 延搁现象。(5)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全 或无”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终板电位属于局部 电位,有总和现象。 9. (1)坐骨神经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动作 电位是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 侧电位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是可兴奋细胞兴奋 的标志。(2)兴奋沿坐骨神经的传导。实质上是 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 方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是以跳跃式传导,因 而比无髓纤维传导快且“节能”。 动作电位在同一 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 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3)神经-骨骼肌接头 处的兴奋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 Ca2+ 内流,而化学物质 ACh 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 ACh 和 Ach 门控通道上的两个 -亚单位结合后结 构改变导致 Na+内流增加。(4)骨骼肌细胞的兴 奋-收缩耦联过程。是指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 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 之间的某种中介性过程,关键部位为三联管结构。 有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 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纵管系统对 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其中,Ca2+在兴奋 -收缩耦联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5)骨骼 肌的收缩。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 Ca2+ 释放胞质内 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 结合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上的活 化位点处于高势能状态的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 行肌节缩短。肌肉舒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相反。 由于舒张时肌浆内钙的回收需要钙泵作用,因此 肌肉舒张和收缩一样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10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 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而能 产生最大张力(最佳收缩效果)的肌肉初长度, 则称为最适初长度。肌肉产生张力或缩短,靠的 是粗肌丝表面的横桥和细肌丝之间的相互作用。 肌肉的初长度决定每个肌小节的长度,因而也决 定了细肌丝和粗肌丝相重合的程度,而这又决定 了肌肉收缩时有多少横桥可以与附近的细肌丝相 互作用。在体肌肉基本上均处于最适初长度,这 一长度等于肌节为 2.02.2m 时的长度,当肌节 处于这种长度时,粗细肌丝间的关系恰好使横桥的 作用达到最大限度,从而出现最佳收缩效果。而小 于这种长度时,两侧的细肌丝相互重叠或在一侧 发生卷曲而妨碍横桥的作用;大于这种长度时, 粗细肌丝之间的重叠程度将逐渐变小,使得肌肉 收缩时起作用的横桥数也减少,造成所产生张力 的下降。 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血液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2. 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3.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4.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5. 血清(serum) 6.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7. 血型( blood group) 8.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9.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10贫血(anemia)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 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 )和( )。血浆是( )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 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 交换的( )。 2.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 )。 3. 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 ); 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 )。在脱水时, 其值( );贫血时,其值( )。 4. 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 )。 5. 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具有免疫功能的是( )。 6.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 )与( )之间的水平衡。 7. 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 ),主要是由( )所形成。 8.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313mOsm/L.静脉输 入 0.9NaCl 溶液,血浆渗透压( ), 血细胞形态( )。 9. 正常人血液 pH 值为( )。血液 pH 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 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 )。 10. 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 );女子 平均约为( ),这种差异主要与( )水平有关。 11. 正常成年男子 Hb 的含量是( ); 女子的 Hb 含量是( )。 12. 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 液的抵抗力越( ),越不易( )。 13. 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 );女子为 ( )。 14. 生理性止血分为( )、( )、 ( )三个过程。 15. 血液凝固分为( )、( )、( )三个步骤。 三、选择题:三、选择题: 1.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 ) A. 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 B. 调节细胞内外水的 交换 C. 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 决定血浆总渗透压 2. 下列哪项为等张溶液 ( ) A. 0.85%NaCl 溶液 B. 10%葡萄糖溶液 C. 1.9%尿素溶液 D. 20%甘露醇溶液 E. 0.85%葡萄糖溶液 3.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 A. 血浆蛋白含量 B. 渗透压的高低 C. 红细胞数量 D. 白细胞数量 E. NaCl 的浓度 4. 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 A. 血浆蛋白含量 B. 红细胞数量 C. 白细胞数量 D. 红细胞的叠连 E. NaCl 的浓度 5. 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 A. 不含血细胞 B. 蛋白含量低 C. Na+含量高 D. K+含量高 E. Cl-含量高 6.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 A. 纤维蛋白 B. 纤维蛋白原 C. 凝血因子 D. 血小板 E. Ca2+ 7.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 A. 雄激素 B. 雌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促红细胞生成素 E. 生长激素 8. 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 ) A. 纤维蛋白溶解 B. 纤维蛋白的激活 C.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 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 因子的激活 9.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 的主要差别在于( ) A. 因子 X 的激活过程 B. 凝血酶激活过程 C.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 有无血小板参与 E. 有无 Ca2+参与 10.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 E. 因子 11. 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 )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抑制因子的激活 C.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 增强抗凝血酶活性 E. 抑制血小板聚集 12.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 )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 E. 因子 X 13. 在凝血过程中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的凝血因子是 ( )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 生理学 11 A. 因子a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 XaE. 因子 Xa 14.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 A. 加速因子复合物的形成 B. 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 激活因子 E. 促进血小板聚集 15. 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 赖于血小板的哪项特性( ) A. 粘附 B. 聚集 C. 收缩 D. 吸附 E. 释放 16.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 A. 纤维蛋白收缩 B. 红细胞叠连 C. 白细胞变形 D. 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 红细胞破裂 17. O 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 A. A 抗原 B. B 抗原 C. O 抗原 D. H 抗原 E. C 抗原 18. Rh 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 ( ) A. C 抗原 B. A 抗原 C. D 抗原 D. E 抗原 E. B 抗原 19.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 A. 运输 O2 和 CO2B. 缓冲功能 C. 参与生理止血 D.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20. 某人的红细胞与 B 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 其血清与 B 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析此人 的血型为( ) A. A 型 B. B 型 C. O 型 D. AB 型 E. Rh 阳性 21. 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 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 ) A. 增快 B. 下降 C. 正常 D. 无变化 E. 无法判断 22. 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的原因是对哪项物质吸收障碍 ( ) A. 蛋白质 B. 叶酸 C. 维生素 B12 D. 脂肪 E. 铁 23.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粘膜常自发性出现 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 ) A. 不易形成止血栓 B. 血管不易收缩 C. 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 血凝块回缩障碍 E.血液凝固障碍 24. Rh 阴性母亲,其胎儿若 Rh 阳性,胎儿生后易 患 ( ) A. 血友病 B. 白血病 C. 红细胞增多症 D. 新生儿溶血病 E.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四、问答题:四、问答题: 1. 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2. 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3. 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4. 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5. 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 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6. 什么叫交叉配血?输血原则有哪些? 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参考答案)血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 为 40%-50%,女性为 37%-48%。 2.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 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 复原状的特性。 3.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