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五坛,天,地,日,月,先._第1页
北京的五坛,天,地,日,月,先._第2页
北京的五坛,天,地,日,月,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坛 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东西长 1700 米,南北宽 1600 米,共占地 273 万平方米,是中 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圣地。每年的三孟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三孟 即孟春、孟夏和孟冬。孟春为正月上辛日,皇帝在祁年殿祈谷,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 孟夏为夏至日,在寰丘坛祈雨免旱;孟冬为冬至日,在寰丘坛祀天,禀告五谷业已丰收, 感谢皇天上帝恩情。 沿革 天坛距今已经有 580 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 年) ,历经十四 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 年)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才告完成。 天坛建成初期,既在这 里祭天又在这里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 年)将北郊另建的地坛作为祀地场所之后,天 地分祭,天坛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专门祭天的地方。 天坛呈“回“ 字型布局,设有外坛墙 和内坛墙。北面的内外坛墙高大,而南面围墙相对较底,象征“天高地底“ ;北面的内外坛 墙呈圆弧型,南面围墙则呈方型,表示“天圆地方“ 。 天坛的主体建筑都集中与内坛。 南面是夏至和冬至祭天所用的寰丘坛;北面是春天祈谷所用的祁年殿。南北两坛之间是一 条宽敞的海墁大道“丹陛桥“ 。 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天坛仍然是祭天的圣地。乾隆 盛世大兴土木,将天坛的内外土城垣用砖包砌,使得天坛的内外墙更加厚重、壮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袁世凯为了当皇帝举行登基大典,也在天坛祭天。 军阀混战期间,辨帅张勋曾在祈年殿设司令部,将天坛变成与段琪瑞巷战的战场。 1918 年,天坛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的寰丘门一带建成 了居民区,外坛仅保留了北半部。在外坛墙上新辟了东门和北门,现在的南门即是历史上 的内坛南门。 现在,天坛仍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地坛:又名方泽坛。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明嘉靖九年(1530 年)建,清代屡 经重修。坛北向,汉白玉筑两层方台。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坛南有皇祇室五间,供奉黄 地祇神牌位,西边有神库、神厨、祭器库、乐器库各五间,西有宰牲亭,西北有祭宫。地 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黄地祇神的处所。1925 年辟为京兆公园,1929 年改市民公园,现 名地坛公园。 是以坛、庙、园林为特色的公园,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地方, 是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庙坛,占地面积 42.7 公顷。地坛分内坛和外坛,由两重坛墙环绕。 建筑都集中在内坛。有方泽坛(拜台) 、皇祗室、神库、宰牲亭、斋宫、神马圈、钟楼等 7 组建筑。每年春节时举办文化庙会,吸引大批市民前往观看。 地坛建于公元 1530 年,是 明清两帝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地坛坛墙只在清朝乾隆年 代进行过一次大修,历经 2 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地坛的坛墙年久失修,整体破旧,而它 周围的大量临时、经营用房和仓库等违章建筑和办公用房对地坛形成合围之势,紧挨着这 个皇家园林边竟出现了“都市里的村庄”。今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决定,将地坛周边环境 整治工程列为北京市今年 138 项整治重点之一,投资近 5 个亿整治修缮地坛公园周边环境。 现在,地坛正被打扮得“里外一身新”,园内今年进行了集中园林绿化改造,草坪面积达到 3 万多平方米;园内还有一处中心广场,广场中有面积为 100 平方米的旱喷泉,每当夜幕 降临,326 个喷头及 82 个彩色水下灯变换出色彩迷离、造型各异的水景,尤为壮观。喷泉 周围,原有的古树都得到保护,树下裸露的土地上铺设了草坪,地面的仿古砖和地上的宫 廷路灯,与新近修葺一新的坛墙交相辉映。地坛坛外景观设计按照人与自然、园林绿化与 地坛历史文化相互和谐统一的原则,建成天人合悦、坛桓春深、金翠双辉、方泽泉涌四处 绿色生态精品园林景观,并结合地坛历史文化特色建设一批小品雕塑,它将成为今年北京 市城区面积最大的绿化工程之一。现在,这个依邻北二环与雍和宫隔河相望、浸染着大气 与绿色的地坛又将成为一条延续历史文脉的绿色走廊,尽显皇家园林的风貌。 日 坛 公 园 简 介日坛公园有明朝日坛,位于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是明清两代帝王祭 祀大明之神“太阳 “的处所。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日坛扩建,开辟为公园。今年, 日坛公园增建了部分基础建设,重修了马骏烈士墓及纪念室,修建了游乐中心。园中林木 成荫、路面整齐、古朴典雅、景色幽静 月坛又名为夕月坛,位于阜成门外南礼士路西侧,建于明嘉靖九年(年) ,这里是 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月亮夜明之神的地方。坛台是由白石砌成的一座方台,东向,高.米, 面积为平方米。坛台四周围有矮墙,墙的四面各有一座棂星门,墙外有神库、宰牲亭、 祭器库等,钟楼设在坛北。明清两代,每年秋分亥时,皇帝率百官到此行祭礼,主祭夜明 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现坛台已不存在,人民政府对所存其他 古建筑进行了修缮,植树种花,使这里成为一处环境优雅的市内公园。月坛,正名夕月坛, 在阜成门外,东门在南礼士路路西,北门在月坛北街路南,与天坛、地坛、日坛、社稷坛 并称“北京五坛” ,是北京著名的“ 五坛八庙”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 年) ,是明清两 代皇帝祭祀夜明之神和诸星宿神的地方。坛东向,白石砌成,坛台是由白石砌成的一座方台, 东向,高.米,面积为平方米。坛台四周围有矮墙,墙的四面各有一座棂星门。坛外 围有坛墙,墙外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角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 为钟楼。外围有外坛墙,开东北两门,东门为正门。1955 年辟为公园。 古代祭月有一 套完整的祭祀规则, 明嘉靖祭祀:“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夜明之神东向;二十八宿之 神。周天星辰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南向。 ”又载:“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 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大清会典载:“凡夕月,每年秋分 酉时祭;遇丑、辰、未、戌年祭,余年遣大臣摄祭。玉用白壁,礼神制帛一,色白,牲用 太牢,乐六奏,用光字,舞八佾”。 由此可以看出:每年秋分之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月 典礼,凡丑、辰、末、戍年份,皇帝要新自参加祭祀,其它年份由大臣代祭。祭月典礼在 等级上较祭日之礼差一些,规模也偏小。祭祀用牲玉,献舞和祭祀日仪式一样,而乐由七 奏改六奏,行三跪六拜大礼。在祭坛周围同样设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具服殿、钟楼、 燎炉、祭器库、乐器库等一系列附属建筑,为祭月典仪服务。 天圆地方祭先农 先农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先农炎帝神农氏的地方。中国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的统 治者都崇尚农业。远古时人们称神农为帝社、王社,汉代始称其“先农”。由汉至南北朝时 期,皆在京都设坛祭祀先农,形成了规制。唐宋时仍沿袭前代,规模则扩大了许多。明太 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在南京正阳门外建山川、太岁诸坛及庙,先农坛便是其中之一。明成 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 “悉仿南京旧制”,于京城正阳门西南始建山 川坛,合祀山川太岁诸神。同时在正阳门东南建天地坛。它们就是今天的先农坛和天坛。 二都都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两大建筑群在中轴线 南端东西对应。每年开春,皇帝会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据记载,清朝皇帝先 后亲祭先农坛的次数多达 248 次,这充分说明了耕祭在中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作为目前全国保存的惟一一座祭祀先农的遗迹,北京先农坛的建筑经明清两朝多次修 建,形成了以太岁殿、庆成宫、先农坛、天神坛、地神坛、神仓、观耕台为主的建筑群。 先农坛中的建筑群种类繁多,其建筑形式、规格华贵而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明清官式建筑 艺术精品。有人称这里是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难得的实物标本。也正因此,北京古建博物 馆就在这里安了家。 “锁入深闺” 人未识 说起先农坛,许多人想到的是先农坛体育场。 隔街相对的天坛,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海内外游客进京必游的京城“老五件”之一。 而本应与之交相辉映的先农坛却一度在岁月的流逝中消沉了。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美国军队在此驻扎,古坛破坏严重。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 ,延续了几百年的皇帝亲祭礼仪终止了,先农坛开始被废弃。辛亥革命后,作 为皇家祭坛的先农坛已完全失去了原有功能,先由民国政府礼俗司管理,后被辟为公园对 外开放,成为仅次于中央公园(社稷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