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感觉性神经系统病变 定位诊断 1 n 感觉 是物质世界在我们意识中的最简单的最初的 反应形式。 n 感觉 是神经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神经系统的基 本功能之一。 n 感觉系统包括: 1、感受器 2、感觉传导束 3、大脑皮质的感受细胞 具有高级的分析和综合机能 2 n 感觉性神经系统的作用 : 协调人体的各项活动 使人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恰当的反 应, 并适应之 3 n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 1、中枢神经系统(主管: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 的信息) 2、周围神经系统(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n 按照神经系统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 1、躯体神经系统(主管:调整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 化) 2、自主神经系统(主管:调节其它系统器官,稳定 内环境)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n 也可以分为 1、感觉性神经系统 2、运动性神经系统 4 n 感觉包括: 1、特殊感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及前庭觉 等 2、普通感觉: a.浅感觉 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 (精细触觉 识别性触觉、 粗触觉 一般轻触觉)。 b.深感觉 包括振动觉、位置觉和运动觉 c.复杂感觉 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 图形觉、实体辨别觉 5 n 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各级中枢 大脑皮质 n 注意: 各种感觉传导径路共同点为: 1、均由 三个 向心的感觉神经元互相连接而成 2、其中 第二级 神经元是交叉的 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是:对侧性支配 感觉传导径路 6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 树突(周围突)树突(周围突) 神经元神经元 轴突(中枢突)轴突(中枢突) 7 脊髓 n 中央管: 内为脑脊液,向上与中央导水 管相连。 n 灰质 n 白质: 由向上、向下行的脊髓纤维组成 的传导束组成。 8 脊髓的结构脊髓的灰质、白质 9 10 脊髓的结构脊髓的灰质、白质 11 脊髓 灰质 n 1、灰质连合 n 2、前角:内含运动神经细胞,属下运动神经 元 n 3、后角:内含传递痛、温度觉和部分触觉的 感觉神经细胞(第二级感觉神经细 胞) n 4、侧角(颈 8腰 2、骶 24有侧角) 颈 8腰 2侧角:脊髓交感中枢,发出纤维支配 内脏和腺体的功能。 骶 24侧角:脊髓副交感中枢,发出纤维支配 膀胱、直肠和性腺功能。 12 脊髓 白质n 下行纤维: 皮质脊髓束(主要的下行传导束) n 上行纤维: 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度觉 脊髓丘脑前束 粗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非意识性本体觉 薄束 下肢及下部躯干的深感觉 楔束 上肢及上部躯干的深感觉 还有一部分触觉 “精细触觉 ”,随薄、楔束上 行 n 白质前联合 13 14 n 简单的说: 脊髓的上行的传导束包括: 脊髓丘脑束 传递:痛、温度觉、粗触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薄束、楔束 传递:深感觉; 还有一部分触觉 “精细触觉 ”,随薄、楔束上 行 脊髓小脑束 传递:非意识性本体觉;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15 n 精细触觉:包括辨别皮肤两点距离的两 点辨别觉和辨别物体形状、大小、软硬 和纹理粗细等的实体觉等。 16 脊髓的传导束: 17 痛觉、温度觉、粗触觉传导路 n 皮肤、黏膜感受器 周围突 n 第一级 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内) n 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 12个节段) n 第二级 神经元(位于:后角细胞) n 中枢突(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 组成 “脊髓丘脑束 ”,上行经脑干) n 第三级 神经元(位于:丘脑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n 中枢突(形成: “丘脑皮质束 ”, 经内囊后肢,丘脑辐射,投射到) n 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上 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18 19 20 n 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的感受器 n 第一级 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内) n 中枢突(入脑桥) n 第二级 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传递痛、温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传递触觉) n 中枢突(交叉至对侧,组成 “三叉丘脑束 ”,上行) n 第三级 神经元(位于:丘脑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n 中枢突(参与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丘脑辐射,投射到) n 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下部 21 22 23 n 重点: n 1.简化为: 躯体、四肢浅感觉 后根 脊髓后角细胞 白质前 联合 交叉到对侧 脊髓丘脑束 丘脑 丘脑皮质束 丘脑辐射 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 ) 三叉神经丘脑束(三叉丘系) 面部浅感觉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核 交叉到对侧 24 n 2.面部的感觉、口腔、鼻腔的感觉都是由 “三叉 神经 ”支配,临床应用很多。 n 3.触觉分为粗触觉和精细触觉,传导径路不同 。(临床检查棉签的棉絮检查) 25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传导路 n 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 n 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 n 第一级 神经元(位于:脊髓神经节内) n 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上升, 形成薄束、楔束,上升,达延髓) n 第二级 神经元(位于:薄束核、楔束核) n 中枢突(左右交叉,形成 “内侧丘系 ”,上行,止于) n 第三级 神经元(位于:丘脑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n 中枢突(上行,形成 “丘脑皮质束 ”, 内囊后肢,丘脑辐射) n 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上 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26 27 28 n 重点: n 1.简化为: n 深感觉 脊髓后索 薄束、楔束 n 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内侧丘系 n 丘脑 丘脑皮质束 丘脑辐射 大脑皮 质 n (中央后 回) n 2.深感觉包括那些感觉; n 3.精细触觉与深感觉同行,触觉传导路有两个通路。 n 4.由上可见,所有的感觉都经 “丘脑 ”(感觉二级中枢), 到达 “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 29 非意识性本体觉 传导路 n 作用:反射性地调节躯干 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 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 姿势。 n 传导路:感受器 脊髓后角 脊髓小脑束 上行 小脑 30 皮肤感觉节段 性分布 n 一、节段性感觉支配: n 每一个脊神经感觉后根支配一定的皮肤区域(皮节)的感觉 , 因此,通过了解感觉障碍的部位,对临床上定位诊断判 断病变部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n 节段性感觉支配规律(图示) 31 32 n 一、需要掌握的一些特定平面包括: n 1、乳头平面 胸 4; n 2、脐平面 胸 10; n 3、腹股沟平面 胸 12、腰 1支配; n 二、需要了解的有: n 1、上肢的桡侧为 颈 5、 6、 7; n 2、上肢的尺侧为 颈 8,胸 1、 2; n 3、股前为 腰 1、 2、 3; n 4、小腿前为 腰 4、 5; n 5、足底、小腿、股后 骶 12; n 6、肛周 骶 35。 33 n 注意 , 绝大多数的皮节由 2 3个感觉后根重叠支配,因此 : n .当一个神经根有刺激性病变时可引起疼痛, 而当一个神经根有破坏性病变时常无感觉减退或消失。 (如:临床上的腰椎间盘突出) n .当确定脊髓病变的上界时,必须比 “体检所得的感觉障 碍的平面 ”再高出 1 2个脊髓节段计算,即为脊髓病变的 上界。 (如:患者体检发现,其脐平面以下有感觉减退,故:检 查平面为 T10, 12节,则为 T89脊髓病变的上界 ) 34 n 二、脊髓节段与脊柱的位置关系 n 1.在胚胎早期,脊髓与椎管的长度大致相等。 此时所有 脊神经自脊髓发出后,都平伸向外通过相应的椎间孔出椎 管。 n 2.但自胎儿的第四个月起, 脊髓与脊柱的生长速度出现 不平衡现象: “脊柱比脊髓长得快 ”。(而脊髓和脊柱的上端 分别连接延髓和颅骨,位置较固定) n 结果: 脊髓相对缩短,其下方大部分节段高于相应的椎骨 。 35 n 3.成人时期 n 脊髓上部颈节 :与相应椎体的位置关系大致相当 ; n 下部颈节和上部胸节: 比同序数椎骨约高 1个 椎体; (如:第 6颈节约对第 5颈椎体) n 中部胸节:比同序数椎骨约高 2个 椎体; (如:第 6胸节约对第 4胸椎体) n 下部胸节:比同序数椎骨约高 3个 椎体; (如第 12胸节约对第 9胸椎体) n 全部腰节:约对应 第 10、 11胸椎体 ; n 骶尾节:约对 第 12胸椎 体和 第 1腰椎 体。 36 n 举例: 一位女患者, 21岁,因为车祸,出现双下肢的截瘫(运动障 碍和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 n PE:双侧股(大腿)前侧下部以下浅感觉明显减退 n 思考: 股(大腿)前侧下部 对应于:脊髓 L3,根据向上高出 12个节段的原理,可定位:脊髓损害和上界为:脊髓节 段 L12,根据节段与椎体的关系,可大致判断患者损伤 的脊柱为:胸 11左右椎体。 n 患者 X光片显示:胸 11、 12、腰 1粉碎性、压缩性骨折。 37 感觉性神经系统病变临床症 状 (临床表现) n 感觉异常 n 感觉减退与感觉消失 n 感觉过敏 n 感觉分离 n 感觉倒错 n 感觉过度 n 疼痛 38 n 1、 感觉异常: n 常见,可见于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n 表现为:病人未受任何刺激而产生的不正常感觉,属 “ 自发性感觉异常 ”。(诸如麻木感、蚁走感、刺痛感、 灼热感、冷感或热感等) 39 n 2、感觉减退与感觉消失: n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感觉性神经系统不同程度受损引 起。 n 表现为: 感觉减退 系对刺激的感受性降低,但并未完全丧 失,或感觉的程度减弱。 感觉消失 亦称感觉缺失或感觉丧失,是指身体的 某部或全部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能引起感觉。 40 n 3、感觉过敏: n 常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后根病变及末梢神经炎时常见。 n 表现为:轻度的刺激而有强烈的感觉。 (常见的有痛觉过敏、冷觉过敏及热觉过敏等) 41 n 4、感觉分离:是指某部位某一种感觉发生障碍,而其 它感觉正常。 n 表现为: a. 浅感觉分离 即指某部位的痛、温觉减退或消失 ,而触觉正常。 见于脊髓空洞症后角型、延髓空洞症累及三叉神 经脊束核时。 b. 深感觉分离 即指深部感觉障碍而浅部感觉正常 。 见于脊髓痨、脊髓后索病变等。 42 n 5、 感觉倒错: n 常见于 脊髓传导束的病变 n 表现为:是对刺激的性质感觉错误。 (如:把触觉刺激感觉为疼痛;冷刺激感觉为热等 ) 43 n 6、感觉过度: n 常见于 丘脑病变、或中央后回皮质的病变 n 表现: 1.其特点为兴奋阈增高,对痛刺激又有异常强烈的感 觉。 2.病人对微弱刺激的辨别能力丧失,即感觉不出轻微 的触觉刺激,温度觉消失,精细分析觉,如确定刺激 部位的感觉,体会刺激性质的感觉均受损失。 3.对于痛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感觉到, 从刺激到产生感觉有片刻的潜伏期,一旦产生感觉即 为强烈的爆发性剧痛,并不能明确疼痛的部位,疼痛 具有扩散的趋势,刺激消除后疼痛仍持续一段较短时 间。 44 n 7、疼痛: 引起的原因很多,临床常见的疼痛有 : n a.局部疼痛 n b.放射性疼痛 n c.扩散性疼痛 n d.灼性神经痛 n e.刺激性疼痛 n f.幻肢痛 n g.牵涉性疼痛 45 内脏牵涉痛区 46 感觉性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 诊断 47 n 浅感觉: n 躯体、四肢感觉 后根 脊髓后角 白质前联合 交叉到对侧 脊髓丘脑束 上行 n 丘脑 丘脑皮质束 丘脑辐射 大脑皮质(中央后 回) n 面部感觉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核 三叉神经丘脑束 上 行 n 深感觉: n 深感觉 脊髓后索 薄束、楔束 n 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内侧丘系 n 丘脑 丘脑皮质束 丘脑辐射 大脑皮质(中央后 回) 48 n 可见: n 1、 所有感觉都要经过丘脑 感觉中枢,经丘脑、皮质 之间的传导束 “丘脑皮质束 ”,形成 “丘脑辐射 ”位于: 内囊的后肢,到达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 ”。 n 2、 丘脑辐射 即丘脑将感觉向上往大脑皮质传导的神 经纤维,因为其类似与 “辐射状 ”,故以此命名。 重点在于定位 位于:内囊后肢。 丘脑辐射损伤在临床上成为了内囊病变的一个特征性的 症状之一。损伤了 就会引起:感觉障碍。 49 n 3、除面部的感觉以外,其他 躯体的感觉都经 白 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 。因此: n 在交叉以前的传导径路受损,则 病变 同侧 感觉 障碍; n 在交叉以后的传导径路受损,则 病变 对侧 感觉 障碍; n 在交叉前联合处受损,则 病变脊髓节段支配区 “感觉分离性障碍 ”,即两侧对称性的痛、温度觉丧失 ,而部分触觉保存。 50 n 4、 脊髓丘脑束 为脊髓将感觉向上往丘脑 传导的神经纤维组成,是 “脊髓 ”与 “丘脑 ”之间 感觉通路的纽带。 位于:脊髓的侧索,简单的说,就是位于脊髓 的侧边。 n 脊髓丘脑束的损害,则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 感觉障碍。 n 5、 脊髓 是人体重要的感觉传导通路,在定位 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1 n 6、外周的感觉,通过末梢神经,经 “后根 ”传入 脊髓。前面已经讲过,每一个脊髓后根输入纤维 都来自一定的皮肤区域,(如:乳头平面 胸 4;脐平面 胸 10;腹股沟平面 胸 12、腰 1 支配),而且,绝大多数皮肤区域是由 23个后 根重叠支配。 n a. 一个后根的受损,不会引起感觉的缺失。 n b. 后根的病变,临床上主要是刺激性症状为主 。 表现为:放射性疼痛。又称为 根性疼痛。 (如: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根痛) 52 n 7、不论是浅感觉,还是深感觉,在 进入脊髓 后根以前 , 传导径路 为: 末梢神经 神经干(如:桡神经、坐骨神经 ) 神经丛(如:臂丛、颈丛、腰丛、骶丛 ) 脊神经节 后根 n 损伤时,则 分布区域的感觉障碍。 53 n 末梢神经病变: n 特点: 1、双侧、对称性的、四肢末端为主、手套状及袜状 的感觉障碍。(病人常主诉,自感手脚仿佛总是穿 着手套或袜子,感觉上仿佛隔了一层东西。) 2、还会伴有其它麻木、疼痛,等其他症状。 n 见于:末梢神经炎或多发性神经炎。 常为 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 n下面,我们就详细谈谈每个部位的病变的临床特点和症状:下面,我们就详细谈谈每个部位的病变的临床特点和症状: 54 n 神经干病变: n 特点: 1、支配皮肤区域的感觉发生障碍 (与周围神经支配皮肤区域一致); 2、感觉障碍程度不一:中心部感觉消失,周边部位 感觉减退; 3、常伴有自发性疼痛、麻木或其它感觉异常; 4、同时可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表现:运动障碍 、反射障碍等;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n 见于:外伤等引起的损伤。 55 n 神经丛病变: n 特点: 1、出现各神经丛支配区内的各种感觉障碍(常伴有 :麻木、疼痛等);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表现:肌力减弱,肌张力减低 ,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n 见于: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任何一个神经丛损 害。 56 57 n 脊神经节病变: n 特点: n 1、节段性分布的感觉障碍; n 2、各种感觉均有障碍; n 3、病变初期有疼痛及带状疱疹。 n 见于:脊神经节炎。 58 59 n 后根病变: n 特点: n 1、一条神经后根损害 a. 破坏性病变:不出现感觉障碍; b. 刺激性病变: 后根支配区内出现 “根性疼痛 ” 、 “脑脊液冲击征 ” 咳嗽、喷嚏等增加腹内压的动作会诱发或加重疼痛 n 2、多条神经后根损害 a. 破坏性病变:出现节段性感觉障碍; b. 刺激性病变: 后根支配区内出现 “根性疼痛 ”、 “脑脊液冲击征 ” n 3、常伴有前根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表现为:( 1)肌力减弱、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及浅反射减退或消 失; ( 2)肌肉萎缩; ( 3)肌束震颤。 n 见于: 1、神经根炎; 2、脊髓痨; 3、后根附近的肿瘤; 4、椎间盘突 出。 60 61 n 脊髓后角及白质前连合的病变: n 共同特点:表现为 分离性感觉障碍。 n 后角病变: a. 同侧的 b. 节段性、痛温度觉障碍; c. 部分触觉(精细触觉)正常; d. 深感觉完全正常。 n 白质前联合病变: a. 双侧的、对称性的; b. 节段性、痛温度觉障碍; c. 部分触觉(精细触觉)正常; d. 深感觉完全正常。 n 见于: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 62 脊髓的传导束: 63 n 脊髓后索病变: n 特点: 1、病变平面以下的深感觉障碍(薄束、楔束); 2、病变平面以下的部分触觉(精细触觉)消失。 n 表现为: 1、深感觉(传导性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消失; 2、感觉性共济失调 走路不知深浅、闭目难立征阳性; (如让病人双足并拢直立,睁眼时尚可,如让病人闭目, 则立即摇晃,倾倒)。 3、精细触觉消失。 4、两点辨别觉的消失,是后索病变的一个重要指征。 n 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肿瘤等。 64 脊髓的传导束: 65 n 脊髓外侧索病变 n 特点:脊髓丘脑束损害。 n 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的、对侧、肢体传导束性的 痛温度觉障碍; a. 髓外病变 则,感觉障碍从下向上发展; b. 髓内病变 则,从损害平面开始,自上向下发展 。 n 多见于:肿瘤、炎症、外伤 66 脊髓的传导束: 67 n 脊髓半侧病变: n 特点: 1、感觉障碍:病变以下对侧出现传导束性痛、温觉障 碍; 病变节段同侧出现各种感觉障碍; 节段性感觉障碍的上方出现感觉过 敏带 2、运动障碍:病变以下同侧肢体呈现中枢性瘫痪 。 n 见于:脊髓压迫症(炎症、肿瘤多见)、脊髓外伤等。 68 脊髓的传导束: 69 n 脊髓横贯性病变: 特点: 1、病变节段以下肢体出现各种感觉障碍; 2、病变节段以下双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3、大小便功能障碍。 n 见于:炎症、肿瘤、外伤等。 70 脊髓的传导束: 71 n脑干病变: n 脑干,包括 延髓、脑桥、中脑。 n 要点: 1、传递面部感觉的 三叉神经核 位于延髓; n 2、传递深感觉的 薄束核、楔束核 也位于延髓,并 在延髓发出纤维左右交叉,形成 “内侧丘系 ”: n 3、传递浅感觉的 “脊髓丘脑束 ”,也在延髓中向上 行,穿过延髓、脑桥、中脑后到达 “丘脑 ”人体感觉的 二级中枢。 72 73 74 n (一)延髓的病变 n 延髓一侧外侧部病变: n 特点: 1、损害了三叉神经核; 2、损害了脊髓丘脑束。 n 表现为: 1、同侧颜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的痛温度觉障碍 ; n 2、对侧半身肢体的痛、温度觉障碍。 又名: “交叉性感觉障碍 ” n 见于: “延髓外侧综合征 ”( Wallenberg综合征) 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引起。 75 n 延髓一侧中心部病变: n 特点: 1、损害了内侧丘系; 2、不影响 脊髓丘脑束、三叉神经核 和三叉神经脊束。 n 表现为: 1、对侧肢体的深感觉障碍; 2、而浅感觉、面部感觉不受影响。 n 见于:脑血管病。 76 n 延髓内侧丘系交叉以上的、一侧的病变: n 特点: 1、损害了内侧丘系; 2、损害了脊髓丘脑束; 3、损害了三叉神经核及脊束; n 表现为: 1、对侧肢体的深感觉障碍; 2、对侧肢体的浅感觉障碍; 3、同侧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的痛、温度障碍 ; 即:对侧肢体全部感觉障碍 n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 77 n (二)脑桥和中脑的病变 n 要点: 其中,有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均传递的是 对侧颜面部、肢体的各种感觉 。 n 特点:损害了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n 表现为:对侧半身(颜面部 + 肢体)的各种感觉障碍 。 n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 78 n 丘脑病变: n 要点: 丘脑为感觉的二级中枢,是感觉的中继站,所 有的感觉都传递到 “丘脑 ”。 然后,经 “丘脑皮质束 ”丘脑辐射 传递到 “大 脑皮质 ”。 n 特点: 1、对侧半身的各种感觉障碍; 2、可伴有 “丘脑痛 ”一种严重的自发性的 、病变对侧、半身疼痛。 3、可伴有 “感觉过度 ”,有时可有感觉倒错 。 n 如果累及 视辐射、纹状体,则会出现 同向偏盲 、不自主运动。 79 n 注意: 丘脑疼痛的 特点 : 1、病灶对侧半身性疼痛; 2、是一种痛苦难忍的,异常不适的,定位不确切的、发作性 剧痛,持续性刺痛,或持续性疼痛发作性加重。 3、疼痛自发或刺激诱发。(如来自外界的刺激,声响、摩擦 、压迫、寒冷等均可使疼痛加重) 4、此种疼痛难以用药物控制。 n 多见于: 1、脑血管病变; 2、肿瘤。 80 n 内囊病变: 内囊为: 上行、大脑皮质下行神经纤维的主要通路。 n 位于: 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 结构上分为:内囊前肢、膝部、后肢。 其中的排列从前往后的顺序是:皮质延髓束 皮质脊髓 束 丘脑辐射 视辐射、听辐射。 内囊的病变将会影响到以上结构。 81 内囊:位于大脑皮质深处,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 联络 “大脑 皮质 ”与 “脑干 ”。 82 内囊: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内囊: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 纤维向上联系各叶大脑皮质,向下会聚于大脑脚。纤维向上联系各叶大脑皮质,向下会聚于大脑脚。 83 内囊与基底节的关系:位于 尾状核、 豆状核、背侧丘脑之间。豆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内囊的结构:内囊 前脚、内囊后脚、内囊膝部前脚、内囊后脚、内囊膝部 84 n 内囊中的传导束: n 1、内囊前脚 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n 2、内囊膝部 皮质延髓束 n 3、内囊后脚 皮质脊髓束、丘脑辐射、 视辐射、听辐射 意义:内囊作为,大脑皮质与脑干之间的上行、下行神经纤维 的密集处,其病变 将: 1、易引起严重的神经受损; 2、表现为相应受损传导束的功能缺失。 3、三偏征,是内囊病变的特征性表现。 偏瘫、偏盲、偏侧感觉障碍 85 n 内囊病变: n 特点: 1、对侧半身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偏身感觉障碍 ” ; 2、无 丘脑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2024年九年级数学调研考试试卷含答案
-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府际关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木刻套色版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广告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单元复习题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高考物理模拟测试题(带答案)
- 浙江中医药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数字逻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药理与毒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 中介费合同范本(2025年)
- 【物 理】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寒假作业人教版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380题(含答案)
- GB/T 42616-2023电梯物联网监测终端技术规范
- 河南省医院信息大全
- 酒店赔偿价目表
- 广西贵港市2023年中考物理试题(原卷版)
- 外观质量评定报告
- 集团总裁岗位说明书
- 中医药膳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