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_第1页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_第2页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_第3页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_第4页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 摘要:从论语对儒家典籍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来分析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通 过考察孔子的言论 进而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强调了审美与情感、道德的结合, 是儒家“乐感文 化”的开端。 关键词:孔子;论语;儒家;音乐美学;情感;道德 中图分类号:G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160 (2002)06001602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 杰出的音乐家。他首创私人 办学,积极提倡音乐。不断进行音乐实践:弹琴,击筑,鼓瑟,唱歌。如:他将诗经 305 篇用乐器伴奏歌唱,并为之 正乐,使音乐成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并把诗经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本。他开创了 儒学中的音乐美学理论,影响了 整个封建时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思想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时期。 众所周知:在先秦许多儒家典籍中都研究和阐明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现象。提出了一 系列的美学思想。孔子把这 些都纳入他的“仁学”中加以提炼,升华。因而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远比前人深邃,精辟。 孔子在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一方 面肯定审美和艺术给人以美感享受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只有这种美感享受才能导 致人和社会二者和谐统一。从而 建立起情感与伦理道德,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论语中都有具体体现,本 文拟从孔子美学思想的角度来谈他的音乐道德美学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乐之教化在于道德”即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 孔子的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 。 “文”即文采,指一个人要注重礼乐即音乐文化修养; “质”即实质,指一个人的 仁义之道及伦理品德。孔子认为:一个人没有礼乐修养就显得气质不佳,但只有礼乐修养 而缺乏仁义之道的伦理品德便是 一种虚饰;所以他还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具有礼 乐修养与仁义之道的品德才是完 美的人,只有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文质协调。他还主张:“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 则吾从先进” 。意思是说选用人才,以是否受礼乐教育为准则,宁愿选用先受过礼乐教育的 “野人” ,而不用后来才受过 礼乐教育的“君子” 。朱熹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指诗经 、礼指仁义之道, 其中“乐”指音乐。也就是 指诗、礼、乐达到和谐统一后到达快乐的最高境界,也即一种审美境界。他的这一观点是 吸取、继承、总结了孔子的审美 思想,从音乐的角度上谈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和审美评价。 2“道德之内涵在仁”即音乐要贯注“仁”的道德内涵 从审美准则看,孔子认为“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 受仁义礼道,从而发展为君 子。他强调作为君子,思想是纯正无邪的,即“思无邪”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2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人如果没有仁爱,讲 什么乐?说的是外在形式的礼乐, 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凭依,否则只是表象而已。比如某些音乐虽有曲调,也还悦 耳、顺畅,可内容却是空空如也, 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人们的审美愉悦。由此可见,孔子的观点非常明确:礼乐的本 质是“仁” ,为人“不仁” ,便 无从对待礼乐。孔子在哲学上崇尚中庸之道,艺术上提倡中和之美。所谓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孔子意识到音乐应 随情感而发展,要有理性的节制,不是动物性的简单发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将中庸 之道运用于音乐并将情感的因 素统一起来,避免因突出某一因素而抹杀另一因素的片面性,这无疑是符合音乐艺术的内 在规律。从论语等以来的传 收稿日期:2002-08-20 作者简介:余艳(1970-) ,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第 6 期余艳:从儒家典 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 17 统音乐体系大都在这一审美准则的范畴内。 3“尽善尽美的和谐”-即音乐形式与内容、情感与道德的统一 孔子认为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 。所谓“善”是指内 容的完善, “美”是指音 乐的形式美好、动听;二者能完美结合就尽善尽美了。这就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和“礼” 、 “仁爱”结合起来了。他在齐 国观听古乐舞韶后,认为获得了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致“三月不知肉味” 。并说: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但接着评价另一部古典乐舞武时却说:“尽美矣,未尽善也! ”可见他推崇韶 ,并要求乐应 合乎礼的规范。他断言,歌颂舜帝功德的韶乐的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高度统一。而 武这部反映武王灭商兴周事迹 的乐舞,虽欣赏起来很美,但过多表现征伐的武力行为,未能完全做到仁爱,所以“未尽 善也” 。而韶乐则是赞颂舜 帝德治的内容,符合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孔子在正乐时说:“乐则韶舞、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将 符合他思想的韶乐推崇到了崇高的地位。在此孔子是以他的道德标准作为音乐舞蹈的 判断尺度。虽然,这种音乐审美 标准现在看来有失偏颇,但在当时孔子充分肯定美的形式前提下,强调内容与形式、情感 与道德的统一,二者有机结合, 显示了其审美认识的进步性。是自古以来最早提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准则。所以孔子的 “尽善尽美”的主张是对古代音乐 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音乐艺术特征的认识和审美评价的一次飞跃。 总而言之,孔子对音乐本质的认识非常清楚,他把音乐看成是一种与情感相关的愉悦,并 强调审美与情感及道德相结 合。故历来的儒家音乐既维护“礼” ,又满足感官的愉悦。使教育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人的 情感在正常发泄时又能受到教 育,得到精神与道德的升华,教育也通过审美而获得体现;即所谓的“寓教于乐” ;从而形 3 成了儒家的“乐感文化” 。对 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 德育与音乐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主要培养和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 美育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德育与音乐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揭示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有助于深 化人们对德育与音乐教育问题的理解。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是一种 相互融通的关系,因而可以对它们进行统一建构。这也意味着德育与 音乐教育是可以进行整合的,这种整合实质上就是把音乐教育作为一 种德育的手段,把德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某种目标与任务。整合的目的 就是为了丰富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实效,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等。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生命教育理论、素质 教育理论等对人的精神生命、人的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的论述,以及德 育美学观对美育的德育意蕴的阐明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育与音 乐教育的整合提供解释和说明。而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出现的诸 多问题,如德育实效的低下、德育方法的贫乏、音乐教育的内涵与功 能的窄化等则表明了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关于德育与音乐 教育整合的可能性也是可以从教育学原理中得到阐明,德育与音乐教 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教师等教育或教学 要素方面的一致性,这意味着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另外,这种整合的 可能性还己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关于如何才能实现德育与音乐 教育的整合,可以从营造基于德育的音乐教育环境,设计基于德育的 音乐教学活动等来实现,另外,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的培 养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实现。在德育与音乐教育 的整合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建构出“音乐德育”这一概念, “音乐德 育”意味着一种新的德育理论的形成,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的 创立。 1 导论 1 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现象。德育发展到当代已经成为学校 4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于首要位置。因而德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 教育研究强盛不衰的领域。本文所探讨的仍然是一个德育问题。德育 通常被理解为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教育理论界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学校德育除了包括道德教育之外,还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 制教育。本文采取德育的后一种定义。同样,音乐教育既是一种古老 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现代教育现象。音乐是典型的艺术形式,音乐教 育也就成了一种典型的艺术教育,因而属于关育的范畴。音乐教育同 样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探讨的是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对这种关系的 探讨来反思当代学校的德育问题。本文把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提炼 成一种整合关系,并试图论证这种整合关系。整合正在成为一种学术 界广泛使用的术语。整合的基本含义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现 象、过程、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凝聚成一个 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整合成了一种重要思考问题的方式。把有内 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方式进行整合,有可能产生一 种相互增强效应。目前的德育研究大多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内,缺乏跨 学科研究的眼光与思路,缺乏应有整合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 德育研究的有效展开。 本研究也是在一定的现实背景下来展开的。一方面基础教育新课 程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成了不可逆转的教育潮流,大学文化素质 教育备受关注;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 表现在学校德育陷入了功利化的泥潭,并且德育实效低下,各种新的 道德问题正在挑战学校德育。另外,学校音乐教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充 分的发挥,特别是音乐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意义并没有引起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视。本文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的研究旨在拓 宽学校德育途径,丰富学校德育形式,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创新学校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德育理论,同时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 1.2 以往研究的回顾 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这一命题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基 于以往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启示。尽管没有发现专门论述德育与音乐教 育的整合的论著,但音乐教育对德育的影响则是一个经常被论及的问 题,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我们提出德 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这一命题的一个最主要的根据,以下就音乐的德 育功能这一主题做一个文献综述。 第一类文献主要是历史研究。即对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 教育实践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与解读,充分认识到音乐在道德教育、感 化精神、转变社会风尚方面的教育作用。有研究者对儒家的音乐教育 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以孔子为杰出代表的儒家很早就认识到“乐与 政通”的道理。 乐记云:“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通,与政通 矣” ,在“乐与政通”的基础上,进而认识到“乐”对“政”的反 作用,可以“善民心” ,可以“移风易俗” 。在上述基础上,儒家进 一步提出了“礼乐相成” 、 “礼乐治天下” 、 “兴于诗、立于礼、成 5 于乐”的一整套道德教育理论。古代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包含了丰 富的德育意蕴,充分认识和强调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力量,揭示了音 乐教育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我国音乐教育秉承了这一传统,十分重视 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 有研究者专门对中西传统情感道德教育进行了比较,指出注重愉 悦情感的道德教育价值,重师生亲和力的道德教育功能,注重敬畏情 感的道德教育意义是中西传统情感道德教育的共同点。并进一步认 为,情感是德育的灵魂,而情感的缺失恰是当代德育的现状。所谓 情感道德主义也就是把道德置于人性之上,使道德真正成为人的道 德,人的感性欲望具有合理性,合道德性。由于音乐教育具有鲜明的 情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感性欲望,故情感道德主义间接 叶玉洪.福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3 年第 1 期: 第 5873 页。 唐卫红.中西方传统情感道德教育的比较Jl.湖北社会科学,2005 年第 3 期: 第 142 一 146 页。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 的论证了音乐的德育意义。 也有研究者认为,审美教育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基本精 神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一,而“寓教于乐”是古典主义文艺的基本精 神,它希望求得审美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教 育能提高人们的“高尚情操” ,发展到康德时代,审美与教育在人类 自由定位和全面解放上相碰撞,康德在哲学层面上阐释了审美与教育 的内在关系。还有研究者对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进行了分 析,认为“礼乐社会”是一个整体化的社会,所谓整体性是指两个以 上的实体的合一,或指两种之存在状态的交融。在孔子看来,美具有 改变世界、美化世界之能力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的另一位思想大 家荀子同样非常重视乐教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的作用,认为乐教能够 引导和改善人性,使之具有德性;能够平衡道德与情感,达到“成人” 的境界。荀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乐以成性”的思想,而荀子“美善 相乐”的乐教理论的当代价值则在于,充分认识到了乐教在培养健全 人格及移风易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在研究柏拉图的身 体诗学观时,指出以诗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心灵诗学与以体操训练为 主要内容的身体诗学虽有分工,但在追求最高境界和培养理想人格方 面却是殊途同归,有机统一的。 “美善兼备”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 是一种美的境界,最可爱的境界。这些论述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审 美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二类文献主要由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们撰 写。这类文献直截了当的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并试图阐明音 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德育与音乐教育作为当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 分,从事德育与音乐教育研究的教育科研人员、德育课与音乐课教师 在长期的教研教改实践中,认识到了德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微妙关 系,并不同程度上对这种关系做出论证。 有研究者提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美育,由于它不可避免的要表 6 达一定的思想倾向,故也不可避免的会起到德育的作用。进而此研究 张政文.康德:审美与教育的相遇 【J.学习与探索,2004 年第 5 期:第 102107 页. 陈昭英.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概念J .江海学刊,2002 年第 2 期:第 131137 页. 都爱红.试论荀子乐教与成人之道【J. 孔子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6472 页. 王柯平.柏拉图的身体诗学观Jl.哲学研究,2005 年第 7 期: 第 8086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者从内容上对音乐的德育作用进行了划分,认为音乐的德育作用可分 为两个层次,即具体的、历史的层次与抽象的、永恒的层次,列举了 大量的音乐作品来印证这两个层次,前者如国际歌 、 马赛曲 、 义勇军进行曲 、 喀秋莎等,后者如友谊地久天长 、 梁祝 、 春江花月夜 、 欢乐颂等。另有研究者专门论述了音乐教育的 德育功能,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最具情感性的艺术,其德育功能主要体 现在:有助于塑造审美主体;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助于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助于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往等。这些研究者大多持有一种 经验研究的立场,从音乐教育实践中提炼、概括出音乐教育的一些具 体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掘,不仅仅是一种德育途径的发现,同 时也使音乐教育的内涵扩大,有助于人们从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审察音 乐教育。有研究者指出,音乐教育是运用音乐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 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的 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 是,音乐有助于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也即艺术可以美化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还有研究者从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视角分析了音乐新课程标准, 认为音乐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 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发展学生的音乐 兴趣,终身享受音乐;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 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 方式学习音乐;注重音乐实践,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鼓励音 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提倡学科综合,拓宽学生的 音乐文化视野;弘扬民族音乐,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理解多元 文化,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形 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音乐学习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的成 焉树芬.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年第 5 期:第 5051 页。 王小琴.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04 年第 期:第 103105 页。 詹怡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1 年第 7 期:第 50 一 52 页.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 长环境,联系历史与文化,联系人类的生活与情感。人文精神的培养 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也 就有了某种内在关联。 7 另外,还有许多类似的观点,如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应以 德育为首。就音乐教育来说,它是德育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能培 养儿童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生动开朗的性 格,可以培养儿童的文明习惯。乐是德育的有力手段,应当给德育 插上音乐的翅膀。任何道德教育素质的提高需要以情感做基础,而 音乐是具有浓重的情感与鲜明意向的艺术,通过音乐欣赏,能使学生 从歌词、节奏旋律中接受情感熏陶,所以音乐有助于德育素质的提高。 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而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论是对音乐教育,还是德育都具有重要的意 义。但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只是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一个侧 面,并不代表德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全部真实的内在关联性。从这种 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化的课 题。 尽管这两种类型的文献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德育与音乐教育 的关系问题,第一种类型的研究主要是从哲学层面对道德与审美的关 系进行阐释,较少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学校音乐教育及德育,因而实践 意义并不突出。第二种类型的研究则更多的只有经验的、感性的言说, 缺少理论建构,因而缺少理论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研究者从哲学视角对音乐教育进行了审 视,认为思辨主义音乐教育思想使音乐教育走向了德育化。学习音乐 是陶冶道德情操,满足各种社会需要,抒发压抑情绪,使人成为更健 全、更完美的人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它是非艺术、非音乐的。思辨主 义所提倡的音乐的德育意蕴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工具性、手段性等。这 徐宁.浅谈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音乐天地,2005 年第 4 期:第 5658 页。 阿顺德.浅谈音乐教育的独特性J3.青海师专学报,2004 年第 3 期:第 122123 页。 王乐英.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J.大庆社会科学,2001 年第 2 期:第 58 页. 翁鲜丽.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J. 器乐论坛,2004 年第 2 期:第 6062 页. 胡琳.音乐教育欣赏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影响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 年第 8 期:第 64 66 页。 资利萍,朱咏北.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哲学荃础回应吴斌的关注音乐 【J.中国音乐 教育,2006 年第 6 期:第 1517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意味着,至少在思辨主义音乐教育思想那里,音乐教育可以成为德育 的工具、手段之一。尽管这仍然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但确实表明已 经有相关的理论开始注意到了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关系。 1.3 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基本上可以断定德育与音乐教育的 内在关系的揭示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并且在新的时代 背景下,这一课题又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本文以德育与音乐教育的 整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价值体现在: 第一,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这种 8 论证的展开也意味着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德育理论话语的形成,能够 为现行的德育论增添新的知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德育论意义。这是本 研究的理论意义。另外,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关系的探讨,也是丰 富音乐教育内涵,实现音乐教育价值,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 而也具有一定的音乐教育论意义。 第二,从音乐教育的视角来论证一种新的德育途径,能够为充分 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这是一 种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同时对音乐教育来说,会使音乐教育的内涵 更加丰富和深化,音乐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音乐教育的价值得到更 加充分的体现。 1.4 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持有这样一种思路,先对德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必要 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育与音乐教育应当进行整合的观点,接下 来从现有教育理论、德育理论、道德哲学理论中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 整合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再从德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 发来论证这种整合的必要性,从教育学的原理出发来论证德育与音乐 教育整合的可能性。最后对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具体途径与措施进 行探讨,以证明整合的可操作性。理论基础、必要性、可能性、实现 途径等构成一个融贯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 合的研究思路。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 2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理论基础 在现有的教育理论,有些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育与音乐教 育的整合关系进行相关解释和论证,或者说,成为德育与音乐教育整 合的理论基础。正因为如此,关于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述并不是一 套没有任何理论关联性的孤立话语。对这些理论的阐述有利于理解德 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合理性,也使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论融入一张 更大的理论之网中,从而与其它理论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照应。 能够作为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理论基础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如下几 种理论。 2.1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提出之后,围绕素质教育,教育理 沦界构建了一套庞大的学术话语,并且对中国教育实践也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也是一种实践探索,它不仅 代表了中国教育在世纪之交的一种新的觉醒,也代表了中国教育在 21 世纪的新的希望。素质教育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 理论界对教育本质一种新的认识,标志教育的本体功能的回归。德育 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 的焦点,并且以素质教育为契机,教育理论界对德育理论进行新的探 索,这些创新性的德育理论进入教育学中,并成为了教育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提高艺术素养的 主要的途径,同样也是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实践 中,音乐教育往往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于是,无论是 德育还是音乐教育,都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以下对素质 9 教育中的德育与音乐教育的这种关联性做进一步的揭示。 素质教育的核心概念是素质,教育学对素质这一概念的代表性的 定义是, “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 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 质。 ”人们在探讨人的素质时,都试图对人的素质进行分类解析,所 以人的素质被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素质在人的身上有不 同的体现,并形成了不同的结构。人的素质的基本的类型包括社会素 郭文安,王道俊.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越Jl.教育研究,1994 年第 4 期: 第 1619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质,主要是指那些通过后天的学习、生活、交往而形成和获得的各种 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自然素质,这主要是先天的所具有的, 从生理上体现出来的人的特点;心理素质则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先天 的成份与原因,也有后天的成份与原因。在此基础上,这三种类型的 素质又可以进行细分,进而,更多的被细分出来的素质会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而形成一张复杂的素质之网。在对人的素质进行了分类与 分解之后,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素质结构的改善。这 样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种培养和提高受教育素质的教育。素质既是教 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并且这一系统各个要素相互 关联而形成一种结构关系。无论是德育还是音乐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 有机组成部分。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包括道德的 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行为能力等,另外,德育还承担培养学生的思 想素质,政治素质等的重要任务。各种道德素质,包括人的道德情感 与情操,以及政治与思想素质,都是人的社会素质的重要表现和组成 部分。音乐教育着眼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艺术 和审美被认为是人类的高尚生活元素,有着重要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意 义。这样,德育与音乐教育各自都拥有自己特有的内涵,并在素质教 育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素质是人的身心特 点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它可以视为一种精神状态,没有任 何一种单独的性质或特征能完全限定人的素质”所以道德素质与艺 术素质必然会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相互关联,或者说在人的素质之 网中相互连结和通达。这样,道德素质与音乐艺术素质就在人的整体 素质中就统一起来了。纯粹的与艺术素质毫不相干的道德素质是很难 存在的,也是很难理解的,反过来,纯粹的与道德素质毫不相干的艺 术素质也是很难存在和难以理解的。不仅如此,它们之间还有着很强 的相关性,这在后文中将近做进一步的论证。 基于以上的分析,素质教育理论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相互融通与 统一建构,或者说两者的整合提供了某种理论依据,而整合的基础与 前提就是素质的整体与综合性。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下,德育与音 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这两者的融通与共 建还有着重要的素质教育意义。通过两者的整合有可能产生一种素质 梁红.内化:大学生素质形成的关键 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年: 第 3 页.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 10 的协同作用,进而在教育的效果上形成一种放大效应。这样一来,德 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艺术素质,而音乐教育同样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和弓!导学生的道德素质。 2.2 生命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从生命的 视野来审视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教育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具有个 体生命的价值。这里的生命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生命,也就是生理意 义上的自然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即以自然生命为载体,又超越一于 个体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是个体的人格及人格的完美。自然生命与 精神生命相互依存,和谐统一,构成了人的完整生命。尽管物质生命 是教育的必要前提,但精神生命的更具有教育的意蕴。生命教育就是 要促进人的生命和谐、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从生命的视角来理解教 育的时候,教育也就具有一种特殊的内涵, “教育必然尊重生命,敬 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 有自我保护生命力和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教育所要完成的就是唤 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教育而 获得自身的透明性。 ” 生理意义上的生命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来关怀,而精神生 命作为人的完美人格的象征,是真善美的统一,或者说是真善美在个 体身上独特的表现和不断发展。真善美的统一反映到教育上也就是智 育、德育与美育的统一。基于此,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智育、生命德 育与生命美育。生命智育认为, “智育就是借以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 识(认识真理),进而发展学生探索真理的智慧,辨别 真理 的情感,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它包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智慧 的发展和生命的点化。 ” 由于道德是生命的基本的展现形式,也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因此, “道德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是尊重生命特性,提升生命善 的价值的过程。 ”关于道德与生命的关系,还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活动 是道德活动的基础,但是“我们强调生命作为个体道德的基础,并不 意味着道德就止于个体生命的存在事实,道德必然超越人的生命存在 蔡春,雇中平.从“独白”到“对话”一一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闭.教育研究,2 加 2 年第 2 期:第 4952 页.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226 页.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233 页.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追鱼塑唾啊圭学位论文 的自然事实,它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诉求。 ”所以道德对个 体生命即既超越又提升,道德教育会对个体生命进行规范和引导、尊 重和激励。 在谈到生命美育时,首先要明确的是,生命是一种美学存在,审 美活动是个体生命的需要,审美的体验也就成了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总之,生命教育理论认为,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生命活动,并且是一种 自由地展开的生命活动。基于此,就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审 美活动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就应当是对人的这种生命活动所实施的教 育,即对人的生命的教育。 ” 11 就这样,生命教育从个体的生命的视角来完成了一套教育理论话 语的建构,生命的教育意蕴成了这一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理论建构 的主要线索。再回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这一话题上来。在生命教 育的视野中,德育成了提升个体生命中的善的价值的过程和途径。而 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也是一种生命活动,于是音乐教育同样 也成了一种对生命的教育,满足个体生命中审美需要与艺术需要的教 育。这样,德育与音乐教育就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中,在生命这一前提 下完成了某种统一。德育与音乐教育都成了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 分,共同完成对个体整体精神生命的建构。不仅如此以培育生命智 慧和增长生命智慧为目的生命智育也是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命教育理论也经常从存在主义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那里找到 相关的话语作为一种论证力量,如“教育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工作,因 为教育不断地将年轻一代带进完整的精神结构,使他们在完整的精神 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很明显,存在主义哲学家非常强调人的精神 的整体性。这样精神生命的整体性,也就是真善美相互融通所形成的 完美人格的整体性,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提供了某种根本性的依 据和终极性的理由。尽管德育与音乐教育具有相互独立性,但是这种 独立性是以个体的精神生命的完整存在为前提的,它们不可能脱离个 体精神生命而分道扬镰。并且,当德育与音乐教育在参与个体精神生 命的建构过程中,它们会完成自身的整合,这种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 更好的完成个体精神生命的建构。 当进入个体精神生命的建构这一层面上时,德育与音乐教育就会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出版, 年: 年: 第 34 页。 第 237 1991 年: 页。 第 33 页.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 有更为细致的关联,生命教育理论认为,生命德育是充满情感的,生 命道德教育是情感的道德教育,而生命美育同样也是以情感为中介的 教育。无论是德育还是音乐教育都有强烈情感性。这样,德育与音乐 教育可以在生命情感中相遇,于是,情感就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 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线索。总之,生命教育以教育具有生命意义为立足 点,从生命智育、生命德育与生命美育三个方面来认识人的精神生命 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在生命教育这一理论框架下,德育与音乐教育的 整合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论证。 2.3 德育美学观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而也被许多学科借鉴和 运用。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研究,或者说从美学的视角来探讨教育问 12 题是教育研究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教育理论界一直以来都试图构建 一门教育美学,并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育美学通常被 认为是美学原理在教育学中的运用,因而教育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似乎与美学具有更大的关联 性。事实上,国内有学者正是在美学与德育论的交叉地带展开研究, 跨越学科边界,运用美学的精神与原理来探讨德育问题,并在此基础 _匕明确提出了德育美学观。对德育美学观进行系统的阐述是我国知名的德育论学者檀传 宝教授。 德育美学观所探讨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美育的德育功能,也就是人 们通常所说的美和艺术对人品德的陶冶,同时,德育美学观也不能被 看作是美学原理与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而是发生在这两者之间的一 种深层次的交叉和内核精神的相互渗透。德育美学观具有这样一些内 容和特点:道德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文化的守成,而且是道德文化的建 设和创造;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德育美学观要求不仅注意理性的道德 知识体系及道德规则的说明,而应把关怀的道德尤其是道德伦理方面 的终极关怀列入课程的核心;让德育活动演变成教学双方作为人类个 体对于美在伦理道德上的深厚积淀产生.惊叹、钦佩和愉悦的审美过 程;道德教育的目标不是道德概念的记诵,而是人类伦理精神生活的 和谐、超脱,由此而达成类及个体生活的和谐与幸福;德育研究的首 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 不难看出,德育美学观从美学精神出发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德育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3334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观,也被认为是对功利主义德育观的一种超越。精神愉悦、和谐、终 极关怀、审美、灵魂、超脱等一些精神性的概念被用来解释和说明什 么是德育美学观。对美育的德育功能的阐明和审美活动的德育意义的 发掘是德育美学观的一个重要任务。檀传宝教授在构建德育美学观 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证美育的德育功能的,第一,审美活动具 有储善性。所谓审美活动的储善性实际上是指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中 的善性的储存或潜在形态。储善性实际上是审美育德的前提,也是审 美育德之所以能够发生的依据,意味着审美德育发生的可能性。第二, 审美活动具有导善性。所谓审美活动的导善性是指通过审美可以导向 或达到善的特性。导善实际上揭示了审美活动的现实性。第三,审美 活动具有立善性。立善性意味着审美活动对于道德人格塑造的高效性 与创造性,而这种高效性不仅指审美活动对德性的陶冶,更重要是指 审美活动能够创造真正道德文化教育的第一前提,也就是精神自由。 基于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审美教育的德育功能的两个结 论,一是即便是独立的审美活动也有善性的一面,美育因而具有德育 功能;二是德育活动不仅应该外在地借用审美手段,而且应将审美理 想、精神加以吸收,成为新的德育观的基本内核。这样,美育就具 有了一种鲜明的德育功能。美育对德育的影响还是一种整体性的影 响,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直接指向人的整体精神和人格的完 盖 德育美学观的提出,以及在德育美学观的理论框架下,对美育的 13 德育功能的揭示意味着德育与美育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关系的 存在。再回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这一话题中来。在德育美学观的 理论框架下,德育与音乐教育不再是一种相互分立的,毫不相干的两 种教育行为。德育美学观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提供了一种恰当的 理论解释,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就自然的浮了 出来。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典型的艺术教育,审美性是 音乐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根据德育美学观,在音乐教育中自然会充 满储善性、导善性和立善性。这样,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就很自然的 在德育美学观那里得到了很好的阐明,或者说,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和德育意义本身就是德育美学观中所蕴含的一种现象。音乐教育的德 育功能正是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一个重要的立足点。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第 147 页.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 3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通过前一章的分析,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依 据,这说明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的合理性在某些理论视野中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证明,但这不足以证明一定要对德育与音乐教育进行整 合。接下来要论证的一个问题是德育与音乐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整合, 或者说整合的必要性在哪里。这一问题很难从理论上得到解释和说 明,更多需要从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中寻找理由和依据。 3.1 提高德育实效的需要 德育的实效的低下是一个困扰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这一方面由 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变导致了传统道德的失范和伦理 规范的崩溃,使得学校德育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 环境中,因而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学校在这种 挑战面前,缺乏应有的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和德育内容的创新。我国 著名的德育论学者鲁洁曾经写道:“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 的洗礼,似乎也走着西方社会己经走过的道路。不争的事实是,反道 德、去道德己经泛滥成灾。在政治领域,人们的行为严重失序,不正 之风严重,以权谋私,以职图利等寻租现象己经成为社会公害;在经 济领域,见利忘义,以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比比皆是;在生活领域, 赌博、吸毒、缥娟、纳妾拐卖妇女儿童等等邪恶现象沉渣泛起,呈蔓 延之势。更有甚者,这种反道德主义的浪潮己经冲向了历来被认为是 神圣领地的学术与教育。这一切不能不强烈的震憾着我们的心灵。 ” 这种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的断裂现象被认为是一个现代的悖论,或 者说是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制造出来的一个陷阱。很显然这意味着一场 深刻的道德危机。关于这场道德危机的产生的深层的原因,鲁洁教授 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唯经济主义的扫荡,二是唯科学主义的 潜越,三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张狂,四是价值断裂的震荡等。这也是学 校德育展开的现实处境。真实的情况是学校德育面对这种道德危机处 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并且学校德育也似乎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每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 .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41 页.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堕鱼鲤翌鲤全丝_ 这一局势。不仅如此,面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崩溃和道德行为的失范, 14 以及信息传媒时代各种不断涌起的多元的异质的伦理道德文化,学校 德育仍然坚守传统的德育理念与方法,于是这必然会导致学校德育实 效的低下。 所谓德育的实效的低下是指一方面德育被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 位,德育首位在教育中形成一种共识,并且德育也消耗了大量的教育 资源,但实际上,德育的效果并不显著,甚至适得其反。校园内外各 种道德冲突、道德虚无与道德堕落行为比比皆是。德育实效的低下是 一个很容易发现的现实问题,德育研究者开始从许多方面来探寻德育 实效低下的原因,由此而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德育批判话语。以下对几 种主要的观点做一个介绍。 第一,学校德育的功利化批判。学校德育是一定的社会政治与经 济背景下展开的,并必然要对它所处的社会政治与经济产生影响,或 者说服务于这种政治与经济。这被认为是德育的一种重要的功能,也 就是所谓的德育的社会功效。但是对这种功能的过分强调和期待正是 德育走向功利的原因。当德育走在一条功利化的道路上的时候,德育 也许能够发挥出一定的社会功效,但是德育的整体实效并不显著。鲁 洁对此所抱有的态度是, “这种唯功利指向的教育所造成的一代人, 他们的唯经济、唯功利的观念和行为使得教育在形成、加强、固化当 代唯经济、唯科学的文化与制度中充当了重要帮凶。 ”这种功能化的 教育培养的可能恰恰是一个道德冷漠的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很显然, 教育的功利化是一种对教育本真之道的遗忘。 另一位德育论学者杜时忠曾经对德育的功利化的局限进行了概 括和分析,他认为德育功利化有着这样一些局限性,一是学校教育的 功利化难以承诺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使命;二是学校德育的功利化难 以实现德育的个性发展价值;三是学校德育的功利化模式是一种客体 化的模式,也就是把学生作为一种单纯的客体来看待等。正因为如 此,德育功利化是目前许多德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校德 育功利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功利化德育实质上就是把德育作 为一种服务社会的工具来看待,并且这种工具性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普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川.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56 页. 杜时忠.德育十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第 78 一 88 页.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 功利主义德育会把学校德育带入一种不能自拔的危机之中,据檀传宝 的分析,这些危机体现在,一是德育信度的丧失,即德育可信赖性的 丧失,表现在学生,甚至教师不再相信教科书上的道德原理的正确性; 二是德育效应的缺损,也就是实际效果的或有效性的缺损。功利主义 德育会导致学生内心精神的缺损,因而使学生难以体味到主体的道德 精神需求及道德情绪体验,精神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缺乏导致精神动力 系统的沉睡。而这正是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关键原因。三是功利主义 德育会导致德育地位的下降,也就是说德育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一 项崇高的和神圣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及整个社会对德育一可能 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 第二,知性德育批判。知性德育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缘于对德 育实效低下的原因分析。知性德育是对主流的学校德育模式的一种概 15 括,而这一德育模式也正是德育实效低下的根本的原因,也是德育陷 入所谓的现代性困境的根本原因。关于什么是知性德育,国内研究德 育论的学者高德胜给出的解释是, “知性德育是一种对象化的、割裂 的教育,其所遵循的逻辑是知识和认知的逻辑,建立在对德性错误的 认识之上,是对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异化。知性德育潜在的根木 信念是:道德与科学一样是一种外在于人,外在于生活的存在物,是 可以像探询外在的、客观的、对象化的自然知识一样来研究和学 习的。 ”不能不说,知性德育是对当代学校德育特征与内涵的一种 根本性的概括。这一概念也被认为是理解现代德育自身的局限性,或 者说理解德育的现代性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关于知性德育的形成,高德胜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强求与 塑造的结果。理性主义的传统与其在现代社会的泛滥,使得现代德育 必须按照理性原则来进行;科学主义的流行的也是知性德育形成的重 要原因,所谓科学主义就是把科学当作万物的尺度,科学因而也成了 人类迷信和崇拜的对象。在科学主义的视野下,教育成了一种工艺流 程,学校德育开始对追求一种技术的合理性,试图通过精确的设计与 规划,通过建构科学化的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 高。另外,社会意识形态与伦理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强力介入,使得学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912 页.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山.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6 一 37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校德育必须承担一定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功能,并把主流的道德规则与 伦理文化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来,变成一种外在的客观知识,并通过某 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完成这种知识的传授。 知性德育把道德作为一种外在的知识性的存在,像所有的系统 化、理论化的学科知识一样,是一种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因而被认为 是对德育一种最大的误解,也意味着德育实践的扭曲。这无疑也是德 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德育无奈地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