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受资源、科技、政策等多方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产业 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伴随着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 转移。经济较发达地区将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受限的产业转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为 产业的更新升级腾出空间、优化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同时,也将能耗转出到经济欠发达 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能源、环境等领域造成影响 i。目前,研究能耗转移的 文献少之又少,而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 从微观层面来看,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产业内大量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空间转 移的过程 ii。国内外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产 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因素及转移战略。其中,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一系列的 经典理论。 1776 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利益理论” ,认为 各国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使资源、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进行自由贸易,这将 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全社会物质财富 iii。 “绝对利益论”为产业转移的理论发展奠 定了基础,由此衍生出许多经典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1978) 。在 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一书中,他认为在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劳动 成本显著上升,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劳动成本上升是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的经济动因 iv。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 (1949) 。他将世界经济划分 为拥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中心”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外围” ,认为“外围国家”迫于经济发 展压力而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v。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索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 。他将产品生命 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的差别 优势逐渐丧失,产品竞争力已由产品差异度发展为成本优势。因此,产品原产国将产品生 产转移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低廉的国家,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vi。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行模式理论” (1956) 。他论证了先进国家将不具比较 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后进国家,后进国家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实现经济的 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赤松要的研究基础上,小岛清、山泽逸平等著名学者对“雁行模式 理论”进行了拓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先进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和产业转移,带动后进国家 取得经济增长的国际产业转移形态,为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提供了颇具影响的理 论指导 vii。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1978) 。他将边际产业定义为 在投资国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他指出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存 在差异,投资国将边际产业转移到承接国,再从承接国进口产品,可以充分发挥承接国在 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既可以将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应用 到承接国,也可以降低投资国的进口成本,实现二者的双赢 viii。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77) 。他将海莫与金德尔伯 格的“垄断优势论” 、尼克尔博克的“战略投资论” 、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优势论”等 理论进行融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分析了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将企业扩张的可行性 归纳为企业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以及承接国的区位优势 ix。 虽然我国学者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至今,我 国大陆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承接角色 x,因此相关 研究成果日趋全面和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 (1) 国际产业转移经典理论的扩展 国内学者在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经典理论进行了 补充和创新。夏禹农、冯文浚(1982) xi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中,提出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汪斌(1998) xii对“雁行模式理论”的形成及其 存在条件进行了分析;阐明该理论的提出与应用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发展中大国不 一定完全适用;并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提出东亚地区产业发展的“双金字塔模式” 。 (2) 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成本上升论、移入需求论、工厂生 命周期理论等。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 行了补充。卢根鑫(1994) xiii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重合产业论” ;认 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各国劳动力价值的差异所引起的重合产业价值构成的差异。 梁琦(2004) xiv在空间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区位生命周期理论” ;从“公司集 中-分散 -再集中 ”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聚动态变化趋势;用产业区位的周期性变化说明了 产业转移的原因。 (3) 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 现有文献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并不深入,理论性不够,除“雁行模式理论” 、 “梯度 和逆梯度理论”较为成熟外,其他模式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系统 xv。曹荣庆(2001) xvi、 蒋文军(2001) xvii提出整体迁移模式和部分迁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 xviii提出 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 xix提出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 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xx提出完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和工序型产业转移模式。 (4) 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从理论上讲,产业转移的效应包括产业转移对转移国(地区)和承接国(地区)双方 的正向和负向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重心在于产业转移对承接国的 效应。卢根鑫(1997) xxi从正、反两方面就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世界经济 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讨论。陈计旺(1999) xxii认为发达国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落 后地区,有助于提升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劳动力的流动趋向于扩大区际发展差距 xxiii。 陈红儿(2001) xxiv认为,产业转移对转移国和承接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卢荻 (2003) xxv、尚永胜(2006) xxvi认为,国际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却限 制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发展、市场竞争和产业技术进步。刘庆林等人(2007) xxvii 利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技术效应、资本效应、扩大 效应和产业效应。 (5) “梯度理论”与“反梯度理论”之争 “梯度理论”与“反梯度理论”之间的争论主要围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转 移模式展开。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夏禹农、冯文浚(1982)首先提出“区 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何钟秀(1983)等将中国经济划分为落后、一般和先进三个梯度, 认为应首先加快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经济发展,再向一般和落后地区逐次转移,带动其发展, 缩小地区差异。刘国光(1983)等支持“梯度转移理论” ,认为将我国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 转移到低梯度地区,可以从整体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周炼石(1996) xxviii总 结了改革开放后“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效果,认为该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够为我国 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长期效益。然而, “梯度理论”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主要分 歧在于“梯度理论”成立的前提、产业转移粘性等问题;产业集群理论也与“梯度理论” 产生了矛盾,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6) 我国产业转移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推动了产业转移的进程。我国学者对产业转移的 研究并不局限于对理论的探索,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事例为背景,探讨国际 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因、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内容。陈建军(2002) xxix对浙江 105 家规模 以上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行为目标、方式和区域选择。 王国中、杜云鹏(2007) xxx在总结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基础上,用实际数据分析了国际产 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此外,我国学者就承接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 响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东部沿海地区 xxxi和承接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xxxii的研究。 i 欧阳超.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2009. ii 管丹萍.产业转移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D.广西: 广西大学 .2008. iii 亚当 斯密 .国富论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iv 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v 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 危机与改造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 vi 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80(2):190-207. vii 车维汉.“雁行形态”理论研究评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3):88-92. viii (日)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121-243. ixJ.H.Dun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1:109-142. x江霈.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2009. xi夏禹龙,冯文浚 .梯度理论与区域经济J. 研究与建议,1982,(8):21-24. xii汪斌.东亚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 21 世纪的新产业发展模式J.亚太经济,1998,(7):1-5. xiii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学术季刊 ,1994,(4):33-42. xiv梁琦.产业集聚集论 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xv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现状与展望J. 当代财经,2001,(10):91-96. xvi曹荣庆.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模式J. 中州学刊,2001,(6):111-113. xvii蒋文军 ,孙宏军.策应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J.经营管理者, 2001,(7):15-16. xviii陈建军,叶炜宇.关于向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 理,2002,(4):28-31. xix韩文民,王婷 .产业转移水平化趋势和温特尔模式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5,(9):26-29. xx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12-19. xxi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xxii陈计旺 .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1999,(3):64-67. xxiii张战梅.山东省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及对策研究D.山东: 山东理工大学.2008. xxiv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的内涵、机制、效应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l):16-18. xxv卢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J.经济研究,2003,(9):40-48. xxvi尚永胜.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0):18-20. xxvii刘庆林 ,白洁,王雪.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76-83. xxviii周炼石.评梯度推移理论与政策在中国的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 ,19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全棉全白枕芯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木盒天然玛瑙围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销售行业自我介绍
- 出售农家平房合同范本
- 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机制计划
- 网络安全公司防止网络欺凌小组职责
- 消防安全中误吸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 直系亲属房产赠与合同
- 【部优】Module8-Unit2-重庆优课课件
- 债权与股票附条件赠与合同
- 整流变压器试验报告
-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课件
- 舞蹈教学计划表1
- 职业信息与培训项目(专业)对应指引
- 《病理学》肝硬化课件
- 汉字的五行属性与三才五格计算方法
- 唐山高科总部大厦幕墙工程幕墙招标技术评估总结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测试卷
- 10kV线路拆除
- 高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 为老年人更换纸尿裤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