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会茶文化的高级内涵与茶人修养 每一次步入这茶艺世界,禁不住思如澎涌,毕竟弥散着千古神秘又充满现 实和诱惑的思想世界已经不多见了,它在人们心中所激发的猜想和热情远不是 逛一座老城或探一座地宫能够相比的,它的存在太过漫长,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从史前人类发现茶,利用茶,栽培茶,这里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的教科书,一 部完整的茶文化史。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 友、以茶联谊、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画、以茶 起舞、以茶兴文、以茶作礼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舂、黄山毛峰、庐山云雾、 六安瓜片、顾渚紫笋、敬亭绿雪、安溪铁观音、普洱茶、祁门红茶、珠茶、眉 茶、苏州茉莉花茶 这些名字,亦让人光听便觉得浮沉无意, 古今洗尽,烟 霞明灭,东篱菊香。真是 杯中日月长,可清天地心“。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唯一展现的两个汉字,就是“和”与“茶” 字。这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方块汉字,既代表着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 质文明,也充分说明“和”与“茶”的密切关系, “和”以茶为媒,茶以“和” 为美, “和”是中华茶文化的灵魂。中华茶文化中的“茶道” ,早在唐代就出现 了。然而,关于茶道,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各自都有自己的解说。中国人或以 为是“廉美和敬” ,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日本人 或以为是“和敬清寂夕;韩国人或以为是“清敬和乐 ”或“和敬俭真” 。 我们认为,茶道作为中华茶文化的核心,应该突出一个“和”字。 “和” , 作为中国人文化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在所有汉字中, 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华茶文化灵魂、涵盖中华茶文化精神的字 眼了。一个“和”字包含了“真” 、 “善, “美”三种境界,融合了儒释道三家 哲学的思想义蕴,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准则、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精神。 茶,在中华各族人民的心目中永远是那么美好。茶是天生的“尤物” 。苏东 坡曾写诗赞美说:“从来佳若似佳人” 。条有万种风情,无穷魅力,它像一部读 不厌的书,让人孜孜以求,既令人消魂,又启人心智;茶是天赐的“灵物” 。晋 代“梦笔生花”的大文家江淹将茶称之为“珍木灵芽” ,盾代大诗人杜牧将茶称 之为“瑞草魁” ,它可助诗兴使云山增色,可伏唾魔天地忘形,可消虚火而延年 益寿,可探玄虚、参造化、涤心原、出尘表,使人明心见性。茶是人间的“宝 物”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酷茶,荣是老百姓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条。茶是中国知识分子“穷通行止长相伴“的良师 益友。文化名人林语堂先生概括得最妙,他说:“只要有一只茶壶在手,中国 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 而茶艺之美,既在于客体 茶艺表演,也在于主体 观看表演者。 就审美主体而言,他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生活状态、时代背景等都影响着 他对茶艺美的感受。而就茶艺本身而言,其中的美也是可以分析的,有专家将 茶艺之美总结为境美、人美、茶美和器美这几个方面。 境美:在此泛指茶艺表演的环境布置。茶艺表演和品茶的环境都需要用心布 置并有创意,它能给人以美的氛围,引发人们更高的精神境界。表演环境需 要与茶艺主题相匹配,以便更好地体现茶艺主题。 人美:茶艺表演者的气质、仪表、长相和服饰等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此 “人美”也可部分地归功于表演者的艺术功底及表演水平。 器美:此处器泛指各种茶具。茶具在质感、造型、功用、寓意等方面都蕴涵 着丰富的美,所以茶艺表演中茶具选用十分讲究,并通过表演者构思巧妙的 运用,充分发挥茶艺之美。 茶美:茶是茶艺演绎中最主要的对象,茶的品质 色、香、味、形等都 能给人以最直接的美感。 (中国茶艺鉴赏 朱永兴 周巨根 48) 茶的世界流光送彩,茶的内涵博大精深荼伴随着我们民族已五千年,在 这五千年里,饮荼使我们先辈的生活增色不少。茶还将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 未来。在未来的日子里,茶一定会使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 更有情趣。今天,神州大地正掀起条文化复兴的热潮,我们要在中国语多的优 良传统里,客来敬茶是每一个少囚人都知道的礼节。 无论你是身处乡野,还足脐行于都市,茶的影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且喝 法更是各有千秋。由此可见,茶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占有一种怎样的位置。难 以想象,这世界如果突然没有丁荣,人们将会是何种仓惶的景象 r 茶的效用价值自不待言,韦应物曾诗云;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饮茶的妙趣不但在于他独有的色、香、味于使人把仑放在闲处。涤荡性灵, 保持心境中气,在日常生活中,始能出无穷的清新。 当然,饮茶的目的,又各有石同,有的是三五好友相聚一堂煮若叙旧、品 茶抒情;有的则是为了洽谈业务、发展事业;更多的则是工作之余,愉悦心情 而已,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好好放松一下,解渴是饮茶的最容易达 成的目的。几乎不用技巧,会喝就行,现在更多的女士也加人了饮茶的行列, 当然大多数的都是为了同一目的,育睐茶的消食除腻、减肥、美容之功效。当 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进茶馆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碧沉霞脚露,香泛乳花 轻”饮茶在视觉、嗅觉和味觉上固然是很好的享受,而且这种“草中英” ,不但 使 壶里有绿尘飞,翠清赵,更可令人胸怀舒畅,追逐自在。古代的文人雅士无不 以饮茶品劳为乐,歌茶颂水的篇章层出不穷。自古以来,茶一直和雅有牵连不 清的联系。 在众多的诗家茶客中,苏拭可谓个中茶杰,苏拭不仅会品茶,更储烹茶、 种茶之道。他将茶比作佳人。他在次韵曹铺案空源试熔新茶的诗中写道: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土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 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试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若似佳人。他认为 好茶必须配好水,正如好 4 配好鞍一般对用水千万不能含糊。自古以来,对 烹茶、泡菜之水要求一向严格。有言称:八分的茶配十分的水,茶汤亦十分, 而十分的条配八分的水,则茶沥亦只八分。故此,泡菜时,对尔的重视是由来 以久的。作为一个善于品茶的人来说,是丝毫不会马虎的。古代爱茶人还将适 于烹茶、泡菜的水分为几等可见人们对茶、水的重视。 不止苏拭、陆羽,还有白居易、欧阳修、皮日休、陆龟蒙、黄庭坚、陆游、 郑板桥等等无不是荼之爱好者,更是优秀的茶客。现代鲁迅、郭沫若、吴觉 农、老舍等等无不对茶的优秀品质赞赏有加。 而茶人更是茶艺文化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茶艺获得灵魂。其中,茶人 修养的最高境界就四个字“精行俭德” 。 一精,茶人对茶品质,品饮环境,煮器选水,品饮等程序要求精心而作。 要想品饮茶的真香唯有达到“茶有九难”的精益求精。 二行,品格高尚坚持操行的茶人,其行茶事品茶论道是非常适合的。 三俭,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单非行为而已,以勤俭作为茶事的内涵, 反对铺张浪费的茶事行为。 四德,茶人应具有君子性情的高尚品德应该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 茶重在品,茶有茶的文化。而我们的民族,也正是被条文化浸淫了几千年 的民族:饮条的哲学使我们轻松、宁静、自在,洗涤心中忧虑与尘垢,清除一 下俗念,既可在香情味甘中白得其乐,也可共同分享,借一杯清茶作心灵的沟 通。在喧嚣繁杂的尘世里,我们需要一杯好茶! 参考文献: (1)蔡镇楚,施兆鹏编著.中国名家茶诗Ml.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陈香白: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农业考古J.1992(4) (3)陈文华著.中华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陈虹编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368-2025皮革蓝湿革包装规范
- GB/T 3543.3-202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第3部分:播种质量净度分析
- 收纳活动的企划与执行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防骗
- 2025租住公寓合同模板
- 如何撰写2025年的融资租赁合同
-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植物害虫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英美文学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设计思维与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科技论文检索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 叙事护理参考课件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 2023年安徽国控资本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社会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专题08 八年级下册易混易错总结-备战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 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测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提高手卫生正确率品管圈课件
- 医院劳务派遣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中数学开放题赏析
- 非工伤人道主义赔偿协议(标准版)
- 中华民族的复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