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  教学设计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  教学设计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  教学设计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  教学设计_第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结束前三章自然地理学习之后,初次涉及的人文地理的知识,由前后紧密联系的四部 分组成,分别为世界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首先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 快速增长及人口分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计算的技能,并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呈现人口问题,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 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最后通过了解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本节内容设置为 1 课时。 【教学构思】 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并联系当下实际,了解世界上的人口总数。 世界人口的增长,整合教材 4.1 及 4.3 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出每增加 10 亿人所用的时间,并根 据数据在学案中绘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读图-绘图-得出结论过程,并根据 抚顺 2007 年出生率、死亡率(本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由学生计算自然增长率,巩固自然增加率=出生 率-死亡率,体会人口负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由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人口密度公式,并根据抚顺,及本省省会沈阳的面积及人口 数,巩固计算,并体会人口分布的疏密,过渡到世界人口的分布,教会学生“读图三部曲” ,掌握读图方 法,培养读图能力,并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影响人口 分布原因,同时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树立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观念。 人口问题,利用探究作为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思路:根据教材及学案给出材料(关于抚顺的人口迁移) 探究人口过快、过慢增长、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的问题,并请同学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 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及与人合作能力,并利用图片视频 等,使学生体会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 系。 三大人种,利用课件三大人种图片及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利用组内交流、抢答形式明确世界三大人 种的特点和分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并树立种族平等观念。 小结利用歌诀“一二三四”总结主要内容,呈现本节内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汉字 “人”的相互支撑的结构比拟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体会只有相互支撑,才能和谐共处,创造更美好的 未来,升华学生情感。 【媒体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世界人口日及北京节前大堵车的视频,吸引学生注 意力,增强直观印象;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动画,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进行地理计算的基本技 能;并将世界人口分布图及世界人种分布图等以 powerpoint 的形式呈现,指导学生学会读图方法,同时 利用人种图片及人口问题图片,使重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 1. 以人地关系为贯穿课堂,联系知识的线索,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学习生活中 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引出探究的思路。 通过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既展现了个性才能,又 培养了团体协作精神,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中提高兴趣,发展了能力。 3. 培养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示意图、分布图,图片,把教材中结论形象化,动态化。通过看图、 用图,析图,培养学生敏锐的地理眼光。 4. 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利用家乡地理事物分析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初步认识人种的地区差异。 (2)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计算的基本技能,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 地理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理解人口问题及对社会环境经济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资料,理解人口增长、分布及人种分布的特点。 (2)通过具体事例,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种族平等观及人地和谐观念。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人吗?下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课件展示)2010 年 7 月 11 日,第 20 个世界人口日时的一段视频。 生:到 2010 年 7 月 11 日,世界人口总数约为 68 亿。 生:到 2050 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 91 亿。 及时鼓励:说得很准确。 师:那么,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板书)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一 世界人口的增长 师:请同学们抢答:世界人口从 1830 年的 10 亿到 1999 年的 60 亿,每增加 10 亿分别需要多少年? (课件展示)动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 生:抢答,分别是 100 年、30 年、15 年、12 年、12 年 及时鼓励:反应真敏捷。 过渡:由这组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师:表述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附本部分学案) (阅读教材 P64) 1.根据表格数据完成右侧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年份 1975 1987 1999 2050预测 2.说说世界人口增长在 (时间) 增长缓慢,在 (时间)增长 速度大大加快。为什么 3.人口增长速度是由 和 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 , 自然增长率大于 0,表示 。 生:自主学习,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分析增长特点,明确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方法。 及时鼓励: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听得好,看书也很认真。学案完成更是出色。 (课件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生:在 18 世纪之前,人口增长缓慢,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18 世纪之后,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人 口快速增加; 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联系实际: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课件展示)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抚顺(2007) 0.53 0.94 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 师: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值表示什么?0 又表示什么? 生:负值表示人口减少,0 表示人口不增不减。 师过渡:世界上各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那人口分布又是什么情况呢? (板书)世界人口分布 二 世界人口分布 师:请同学们阅读 67 页活动 1,思考: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人口分布的疏密?用公式怎么表示? 生: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人平方千米) 联系实际:计算抚顺、沈阳的人口密度 (课件展示) 地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人(2004 年)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抚顺 11300 225 万 沈阳 12900 693 万 生:抚顺人口密度是 199(人/平方千米) 生:沈阳人口密度是 537(人/平方千米) 生;沈阳比抚顺人口分布稠密。 师总结过渡:我们身边抚顺沈阳的人口分布不同,那么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我们需要利用世 界人口分布图来观察。 师:读图要循序渐进,根据“读图三部曲” (观图知地求理) ,观图熟悉图例,明确图意;知地 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求理探究分布规律,理解成因。请同学们根据图例,找出人口分布四大稠 人口/亿 40 50 60 91 196019751987 40 1999 205019301830 人口/亿 20 60 80 100 年份 密区和四大稀疏区(人口密度大于 200 人为人口稠密区;小于 1 人为稀疏区) ,并分析这样分布和自然环 境有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生: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是人口稠密区。 生:极地地区,北非地区,南美洲北部人口稀疏。 生;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是人口稠密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气候潮湿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 师生总结: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 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而“高、干、冷、湿”地区人口稀少。 (课件展示)极地,沙漠,高原,雨林图片 过渡: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分布不均产生了很多人口问题。 (板书)人口问题 三 人口问题 师:请同学们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合作提示,分组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谈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 谈谈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原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课件展示) 合作提示: 1.各组自主选择探究题目 2.先通过阅读教材或学案资料,提取信息,形成自己观点 3.组内交流各自观点,互相补充 4.组长收集整理组员观点,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 (附本部分学案) (参照教材 P67- P 70) 1.结合所见所感,谈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可以就粮食、 环境、自然资源、能源消耗、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 2.阅读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抚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抚顺市 2000 年第五次人口 普查数据显示,外来人口超过 10 万人。 这些进城打工人员 ,为城市的建 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 础设施、 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思考:请你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谈谈目前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原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组 1:情景剧(学生准备矿泉水瓶,几个同学扮演拾荒者,因为一个水瓶争抢起来,最后本组出示结论: 因为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捡破烂也面临很大竞争。 ) 组 2:漫画(狭小的教室挤满了学生,医院人满为患,病人无法就医) 组 3:城市人口太多,虽然为城市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但垃圾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非常严重。 (课件展示)北京节前大堵车视频 师生总结: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不和谐,进而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 题和社会问题,那么,人口增长过慢会怎么样呢,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才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呢? 生:人口增长过慢会使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生:科学的人口观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 环境、资源相协调。 (课件展示)图片:滥砍滥伐、土地沙漠化、资源短缺、全球变暖,就业压力等 过渡:目前世界上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困扰各国政府,包括我们的温总理,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 总统奥巴马等许多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注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温家宝、卡梅伦、奥巴马图片 四 三大人种 师:通过三国领导人图片观察:三大人种在体质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课件展示)三大人种杰出人物图片 生:肤色、发色、眼色等的不同。 师:什么因素对人种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生:阅读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师: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是如何分布的? (课件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 师:根据“读图三部曲”读图。 生:观图- 根据图例,知道亚洲东部为黄种人,欧洲为白种人,非洲中南部为黑人。 生:知地- 可以看出人种在分布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生:求理-有人说非洲师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这是因为历史上黑人曾经被当做奴 隶贩卖到美洲等地。 及时鼓励: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追问:为什么这样歧视和压迫黑人?这么做对吗? 生:因为种族歧视,这么做不对,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可以由“一二三四”数字歌归纳主要内容,你来试一试 (课件展示)一种观点、二个公式、三大人种、四个区域 生:一种观点: 科学的人口观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 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生:二个公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人平方千米) 生: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生:四个区域: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 而“高、干、冷、湿”即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气候潮 湿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 情感升华 师:本节内容可以由下面的结构图体现出来,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很多的人口问题,造成了人口 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又决定了人口的增长模式要与之适应和协调,同 时环境又决定了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人种的形成,通过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家应该意识到,我们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就好像汉字的“人”字的结构一样,只有相互支撑,才能和谐共处,创造更美好的 未来。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环境 人口分布 三大人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