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_第1页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_第2页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_第3页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_第4页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 自清雍正七年(1729 年)设普洱府,宁洱已经拥有 280 年的发展历史。在 这 280 年的风雨旅程中,宁洱历为思普地区(当时包含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 等 28 个县)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活动中心。解放以后,这块深裹在 祖国广袤大地上因普洱茶而生,因普洱茶而名声鹤起,因普洱茶而不断发展壮 大的弹丸之地,如一名忍辱负重而又不卑不亢的坚强女子,坚韧地固守着这片 疆土,勇敢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与祖国母亲一起跨越无数道藩篱,创造和感 受 60 年的沧桑巨变!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宁洱是一个农业县。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经济方面以传统农业为主,茶、 盐和商贸为辅,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极 为贫困,老百姓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建国 60 周年,特别是改革开 放 30 年来,历届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县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奋力克 服各种困难和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和压力,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群众,着力打 造“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品牌,制定出“依托三大优势”、“实 施三大战略”、“培植十大支柱”、“实现三大目标”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即: 依托交通、资源和文化的优势,实施“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兴县、旅游文 化活县”战略,培植茶、林、电、矿、建筑建材、烤烟、咖啡、蚕桑、畜牧业 和旅游业等十大特色产业,最终实现“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目的,树 立“实力宁洱、活力宁洱、魅力宁洱、和谐宁洱”的新形象,有效推进了宁洱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949 年宁洱县总人口为 85476 人,(其中,农业人口 76396 人,非农业人 口 9180 人)。2008 年全县总人口 19.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5.3 万,非 农业人口 4.1 万)增加了 2 倍多;1949 年宁洱县国民生产总值为 408 万元, (其中,第一产业为 303 万元,占 74.26%,第二产业 40 万元,占 9.8%,第三 产业 65 万元,占 15.94%)。2008 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 16.57 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为 5.8 亿元,占 34.8%,第二产业 3.92 亿元,占 23.7%,第三产业 6.9 亿元,占 41.4%)增加了 4000 多倍;1949 年人均有粮不足 100 公斤。2008 年粮食总产 68919 吨,人均有粮 300 余公斤,增加了 3 倍多;1949 年农民人均 纯收入不足 10 元。200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539 元,增加了 2500 多倍;2008 年宁洱县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 1.74 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 1.08 亿元,完成 地方财政总支出 4.67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3.04 亿元。2008 年金融机构 各项存款余额为 173465 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 120209 万元。经过六 十年的艰苦奋斗,宁洱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 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可喜局面。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解放初期,宁洱交通落后,行路困难,信息闭塞,城乡发展非常滞后。新 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 市政建设。遵循“以普洱府为源,以茶文化为魂”的规划理念,形成了以 县城为中心,以磨黑镇、勐先乡为次中心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使宁洱县的城市 化面积从解放前的约 11.7%上升到 31.2%,城镇人口由 1 万余人增加至 5.8 万人, 县城城市建成区面积从 0.4 平方公里增加到 6.4 平方公里。以增强城市载体功 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和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攻方 向,在完成了县城总规修编的基础上,盘活资源、招商引资,新建了茶源广场、 体育运动中心、茶源大道、天壁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及茶乡苑、水 湾花园、银河小区、怡康城、南城尚居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城市面貌和人居 环境大大改善,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8 年宁洱县被普洱市委市 政府命名为市第三批文明县城,县城档次进一步提升。全县 7 乡 2 镇小集镇建 设速度不断加强,县、乡、村物流通畅,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群众的生产、生 活,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 水利设施。解放初期,宁洱仅有几个小水塘、小坝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 生活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县水利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08 年,全县拥有中小型水库 18 座,库容量为 2379.5 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 到 9.74 千公顷,有效灌溉率为 48.5%,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5.72 万人,水土治 理面积 2.27 千公顷,全县拥有自来水厂 2 个,供水管道长 39 公里,2008 年供 水 175 万立方米,供水人口达 6 万余人。水利事业的稳步发展,为宁洱经济社 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交通事业。宁洱县公路交通由解放初期的 12 公里土路发展为今天拥有县道 202.62 公里,乡道 588.406 公里,村道 334.936 公里,其中,县道几乎为柏油 路面,乡道全为砂石路,“通达”工程覆盖所有乡镇。全县共有各类车辆 26566 辆,其中:小型车辆 3424 辆,大型车辆 1114 辆,低速载货汽车及三轮 车 970 辆,摩托车 21058 辆。公里交通的发展,切实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 问题,农村致富步入了快车道。 通讯事业。近年来,现代通讯工具迅速得到普及,全县发展拥有程控电话 26774 户,比 1978 年的 307 户,增加 26467 户,百户拥有程控电话 49 部;手 机用户 83200 户,户均拥有移动电话 1.5 部;互联网 3099 户,拥有通讯机站 80 座,实现全县行政村通信讯号覆盖率 100%。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3.5%、94.5%。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缩短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与发展地区的 距离,为群众信息需求提供了重要平台。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民主法治成果丰硕 教育。宁洱教育曾开创了全国和云南教育的两个先河:清光绪二十五年 (公元 1899 年)创办了普洱府译算学堂,为全国第一个府级学堂;光绪二十八 年(公元 1902 年)又创办了云南省第一所新学普洱府中学堂(今普洱中学) 。此外,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 年)创办宁洱县高等小学堂(今县直属小 学),1941 年春创办的磨黑中学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滇南片区革命活动中心, 培育了一大批革命英才。 1949 年初,宁洱县临时人民政府按“维持原校,逐步改善”的原则,接管 了 87 所小学,共 6226 名小学生,122 名教职工,人民群众教育程度很低,文 盲率达 90%以上。解放后,特别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宁洱县坚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取得显著成效。2008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102 所,其中:完全中学 1 所,职业高级中学 1 所,教师进修学校 1 所,初级中学 8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2 所,乡中心小学 9 所,村完小 72 所,幼儿园 7 所,在校学生 25743 人。在职 教职工 2402 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99.97%,初中毛入学率达 103.5%,人 均教育年限从 1978 年的 5 年提高到 2008 年的 8.9 年,文盲率下降到 0.33%。 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校舍 185617 平方米,远程教育教学点 96 个。 1996 年完成“普六”工作,1997 年完成“普九”工作,2000 年完成“普实” 工作,1995 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的优先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 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卫生。1949 年 5 月,宁洱医疗机构为县卫生院,有 8 名医护人员,16 张病 床,全县卫生事业处于严重的缺医少药、缺人才、缺技术的状况,人民身体健 康无法得到保障。通过 60 年的发展,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突飞猛进,2008 年, 全县拥有县乡医疗机构 13 个,85 个村委会均建有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网 络有效运转,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589 人,其中:高级职称 22 人、中级职称 141 人、初级职称 347 人;病床数 349 张,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血 凝机、C 钡、血液透析机等设施,可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无痛 分娩、肾衰及中毒病人的抢救等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泛开展,2009 年全县参合农民达 130358 人,参合率达 90.6%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基本得到切实解决。全县建敬老院 9 个,享受城镇低保 2423 户 3327 人,农村 低保 6000 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从而从心底流 露出“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真实感受。 旅游文化。2008 年 6 月 7 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9 号)中,正式将云南省宁洱县申报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批准并公布 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34151)。2009 年 2 月 9 日至 23 日, 由文化部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宁洱县普洱茶困鹿山茶叶有限 公司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为我市唯一的参展代表参展,并获得极大 的成功,对正面宣传普洱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立宁洱普洱茶都艺术团茶王 演艺团和普洱茶都艺术团业余演艺团,丰富茶乡人民文化生活;全县 7 乡 2 镇 成立乡镇文化站,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突出普洱茶文化、普洱府历史文化、 民族风情文化三大特点,深入挖掘名茶、名碑、名人三大资源,精心培育发展 旅游文化产业。突出“普洱茶都”大品牌,大力实施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以茶 马古道为轴线,以县城为中心,以“三山”(普洱山、锦袍山、困鹿山皇家古 茶园)一古府(普洱府古城)一古镇(磨黑古镇)一驿站(茶马驿站那柯里) 和民族团结誓词碑、磨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最主要的旅游支撑项目,统 一规划,分期打造成昆曼国际大通道沿线的旅游目的地,达到“走茶马古道, 访丽人故里,观湖光山色,探皇家茶园、品陈年普洱”的黄金旅游线。 民主法制。突出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县工作成效明显。建立和 完善了自治县条例,以村民委员会、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代表大会为主 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形式逐步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