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文化综合考试大纲1_第1页
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文化综合考试大纲1_第2页
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文化综合考试大纲1_第3页
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文化综合考试大纲1_第4页
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文化综合考试大纲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古代史 (一)远古时代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生活在距今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 国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北京人距今 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北京人。北京人的基本特征如下:北京人的模样和现代人不完 全一样,他还残留着猿类的某些体态特征。如前额扁平、眉骨粗大、嘴巴前突等。 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他们制造的工具十分简单、粗糙,主要是用打 制方法制造石器,此外,还有木棒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能 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人能够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 食物、照明、防寒和驱赶野兽,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促进了自身体质的发展。 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以及生活条件的艰苦,为 了生存下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享劳动的成果。北京人 已经有了简单的语言。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称 为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仍然处在旧石器时代,他们过着氏族公社的 社会生活,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过着氏族集体的 生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后历经尧、舜、禹,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还有蓝田人、金牛山人、和县人。蓝田 人是在陕西蓝田发现的人类,距今约八十万年;辽宁营口的金牛山人,距今约二十多 万年;安徽和县人,距今约二十多万年。 2远古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 1921 年首次发 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生产工具以磨 制的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 骨器相当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 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 饲养猪、狗等家畜。学者们认为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 由于它的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作彩陶文化。据测定,整个中原 地区的仰韶文化,包括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约为公元前 5000前 3000 年。半坡氏族遗址是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一处距今约五到六千年的氏 族村落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反映的是黄河流域母系 氏族公社的情况。 半坡氏族的特点有: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的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 时代。已使用。的使用是生产工具的一项重大改进。原始农业已有发展, 他们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开始了原始畜牧业,已会饲 养猪、狗、牛、羊、鸡等。使用陶器。他们使用的陶器称为彩陶,红色的陶器上面 画着人面形、鱼形等花纹。半坡陶钵口沿上刻有符号 2030 种,这可能就是中国原 始文字的起源。会建造房屋,形成了村落,过着定居的生活。河姆渡氏族河姆渡氏 族遗址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一处距今约 7000 年至 5000 年的母系氏族遗址, 它是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其特点是: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石器和 陶器。他们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种水稻的国家之一。 他们还饲养猪、 狗、水牛。他们建筑木结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二)先秦 公元前 21 世纪,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到启时, “禅让制”被 “世袭制 ”替代,开始了 “家天下”的时代。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商朝在盘庚迁 都殷以后,国力最强大。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朝暴君商纣,建 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国力不断强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纷争不断。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 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 夏、商 夏朝: 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 地位: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灭亡 根本原因:夏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 直接原因:约公元前 1600 年,商汤发兵灭夏 商朝 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了商朝,都城在毫 迁都:商朝中期,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又称殷朝 灭亡 根本原因:商纣王生活腐朽,统治残暴,社会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在牧野激战,商朝灭亡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于 1959 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 38003500 年,相当于中国历史 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1960 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 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 最原始的研究资料。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 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 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 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 宫城是商都。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 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殷墟 : 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 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 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 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 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 15 万片,单字约 4500 个,其中约有 1500 个单字已被释读。 3000 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 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 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 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 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 、 “殷契” ,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字。19 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 中国商代后期(前 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 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 铜器(qngtngq)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 铜器” 。包括有炊器、 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现于约 5000 年到 6000 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 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 2000 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 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 超的技术与文化。 2 西周 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称镐京 地位: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西周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公元前 841 年爆发“国人暴动“ 灭亡 重要原因:王室衰微,国力贫困 直接原因: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分封制: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赐给诸侯臣下 义务: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和随从作战 作用: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王位世袭制:禹死启继,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 3 3 春秋战国 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 l) ,越王勾践 起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经济、军事实力增长 目的:争夺人口、土地,争做霸主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 7 世纪前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政治、军事, 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黄河中 游的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公元前 7 春秋五霸 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齐桓公死后,晋文王和楚庄王先后称霸中原,公元前 7 世纪后 期,晋文王在城濮之战后,大会诸侯,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 6 世纪初,楚庄王称霸中原 吴越争霸:南方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评价: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同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交流 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形成:战国初年,三家(韩、赵、魏)分晋。稍后田氏代齐,形成燕、齐、 楚、秦、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 战国七雄 齐魏交战:公元前 4 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桂陵之 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长平之战:公元前 260 年,强秦与赵国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这是战国 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役 都江堰: 都江堰(Dujiang yn)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 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 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 256 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四川的一大景点。 开始时间:公元前 356 年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内容:第一次:“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 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 立土地私有制度 商鞅变法 作用: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比较彻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 影响 成功的原因:一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二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三是商 鞅的个人作用 对变法的认识:“商鞅虽死,其法未亡”出现的原因是:变法损害了奴隶主 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但是变法适应了历史 的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愿望。说明的 问题是:改革是曲折的,旧的势力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的,改革要付出代价和牺牲。 诸子百家 (三)秦、汉 1秦朝 统一国家的建立 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 秦朝,统一了中国。他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 北筑万里长城,南修筑灵渠,开发边疆,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公元前 202 年, 刘邦建立西汉。西汉初年,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出 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最强盛时期。 条件 客观上: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联系加强(物质) ;人民渴望统一; 诸侯争霸,局面已统一 主观上:商鞅变法彻底,国富兵强;秦王嬴政本人雄才大略;实行了 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秦的统一: 过程: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 供了条件 政治上:立皇权;建官制;颁秦律 中央集权 措施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 修驰道 制度的确立 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影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 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 了重要重要,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原因:暴政徭役重,刑法严,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 秦末农 经过: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等反秦;刘邦攻进咸阳,秦亡 民战争 意义: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历 代农民树立了榜样;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两汉 汉武帝时,著名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方陆路贸易通道-丝绸 之路。该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 及各民族间的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过多年战乱,社会非常贫困。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坚持执行汉 初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文帝和景帝把田租“十五税一” 减为“三十税一” ,甚至有些年不征收田租,也很少征收徭役。文帝和景帝多次下诏, 奖励努力耕种的人,以奖励农业生产。他们还非常注意节俭,又减轻了刑法。由于文 帝和景帝励精图治,加上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西 汉王朝逐步兴盛起来。因此,后人将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 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 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并是一个拥有较多年号的皇帝。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 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 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 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 位铺平了道路。当然,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 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 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 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 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 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 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 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 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 始。 光武中兴: 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 。他领导舂陵等义军,扫灭新莽,绍 续汉业,成功地实现了“光武中兴 ”。在他当政的中、后期乃至明帝 时期,出现了一个 “马放牧,邑门不闭”、“ 四夷宾服,家给人足,政教清明” 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曹植、 诸葛亮评价他胜于高祖(刘邦);陈亮称他“光乎周宣” ;王夫之说他 “允冠百王”;蔡东 藩曾作诗赞曰:“三十三年膺大统,功多过少算明王 ”。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 5 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 举措: 统一政权的重建、集权于尚书台、仁心待人天下归心、简化机构,裁减冗员、提倡儒 学,表彰气节、注意民生,与民休息、谦和纳士养成尊儒新风、中和矛盾营造和谐气 氛、修和上邻换来四夷宾服。 西域都护府: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 陆路 路线: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意义: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西传。两 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 路线: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 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 水路 各国,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3秦汉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提出,汉武帝开始推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 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 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 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王充: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点:(一)“天自然无为“(二)“天不能故生人“ (三)神灭无鬼 (四)今胜于古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 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 年) ,现存文章有 85 篇。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 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 视之为“异书“。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 “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 天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 立下统治的“秩序“。论衡书从宇宙观上反对这种见解,针锋相对的提出:天地万 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 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 生的过程。由“气“这个物质性的元素出发,论衡指出:“天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 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气 形成,而且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而人与天地、万 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令之;见丝麻可衣,取而食之“。所以, 人和五谷不是上天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气“的“自然之化“。论衡书首先从宇宙 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 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 然也“(论衡物势篇)。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 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的支配。这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大缺陷。 造纸术: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东汉元兴 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 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 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 1802 号小 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同名的还有隋朝官员,明朝官员,当代学者,网络营 销,道教第二代天师等。 张仲景: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 剂学方面, 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 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 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 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 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华佗:华佗(约 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 华佗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 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 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 、行剖腹术 闻名于世。 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 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 史记诞生于公元前 1 世纪 中国西汉时候,它记载了从中国上古开始到西汉时期,长达 3000 年的政 治、经济、文化、历史。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 史,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 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 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 史。与后来的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0 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208 年,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之后不久,曹魏、蜀汉、孙吴 先后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80 年,西晋灭吴,三国分裂局面结束,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317 年,东晋建立。 到 439 年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为接受汉族先进 文化,把都城迁至洛阳,并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1从统一到分立 三国分立: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 220 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 为有 184 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 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 年董卓挟汉 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 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 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 184 年 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 以往往将这段 184 年到 220 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时间:公元 383 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淝水之战 交战地点:淝水(今中国安徽 瓦埠湖一带) 结果:东晋胜利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 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东晋时,谢安、谢玄败苻坚于淝水。东晋 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 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 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 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 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 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 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 治绩 ”的好坏为 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 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 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 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2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 屯田制:屯田,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 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前 119)击 败匈奴后 ,在国土西陲进行大规模屯田,以给养边防军,这就是边防屯,屯 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 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这是 7 在明朝了,而民屯和军屯就是所说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 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 时间:六朝时期,尤其是东晋南朝时期 地域: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最发达, 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以及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江南的 开发表现:土地开垦,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农业开发 作用: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发展原因: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统治者推行 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祖冲之:祖冲之,南朝人,他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此 外历史记载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 周率的计算,他采用刘徽割圆术分割到边形,又用刘徽圆周率不等式 得祖冲之著名的圆周率不等式:.。祖 冲之的这一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早于欧洲 1100 多年,有些外国数学史 家建议把 叫做“祖率”。他编写的数学专著缀术 ,到唐朝时被定为学习的课本, 中世纪时,日本、朝鲜的学校也采用其作为教材。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 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其缺点是没有记 载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 范缜: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今天所见的设宾主形式的神灭论并非初稿, 是范缜在梁时的修订稿)。他以犀利的笔锋,形象的比喻,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无 神论与有神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即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将有神论批驳得体无完肤。 范缜在神灭论一开始就提出了“形神相即” 的观点。他说:“形即神也,神即形 也。”所谓 “形”是形体,“ 神” 是精神,“即” 就是密不可分。范缜认为,精神与形体不 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在范缜看来, 形体和精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能分离的统一体,即两者“ 名殊而体一 ”, 或曰“形神不二” 。范缜在“ 形神相即” ,“不得相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形质神 用”的著名论点。 王羲之:(303 361 年),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 米),原籍琅 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 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 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 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 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 即王羲之)”。 三大石窟:我国的三大石窟指的是: 1、莫高窟,位于 甘肃省的敦煌市。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 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 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 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泥质 彩塑 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 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 5 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 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 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 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 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 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 大同市。AAAAA 级景区(最高级别) 、世界文化遗产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8 年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 、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 闲旅游景区 3、龙门石窟,位于 河南省洛阳市。2000 年 11 月 30 日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 493 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 400 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 1 公里,现存窟龛 2345 个, 题记和碑刻 2680 余品,佛塔 70 余座,造像 10 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卢舍佛像高达 17.14 米,最小的仅有 2 厘米。她面容丰腴典雅,笑意微露,端庄而美丽。这些都体 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 族,人们又称他为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 传入我国。 道教: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有着特色鲜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 求得道成仙 、垂法济人、无量度人,早期主要思想易经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为 主要经典。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 ,而太平经 、 周易参同契 、 老子 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 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 (五)隋、唐 1隋唐政治 建 立 : 581 年 北 周 外 戚 杨 坚 建 隋 , 定 都 长 安 统 一 : 589 年 , 隋 灭 陈 , 统 一 南 北 隋 朝 统 一 的 原 因 : 民 族 融 合 ; 北 方 农 业 的 恢 复 与 发 展 ; 隋 文 帝 的 经 济 建 设 ; 陈 朝 的 腐 败 的 统 统 一 的 意 义 : 结 束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分 裂 局 面 , 有 利 于 国 家 的 统 一 、 安 定 和 社 会 的 发 展 一 兴 建 两 都 : 大 兴 城 和 洛 阳 城 广 设 粮 仓 : 洛 口 仓 和 含 嘉 仓 等 隋 朝 的 灭 亡 : 618 年 , 隋 炀 帝 在 江 都 被 部 将 杀 死 , 隋 朝 灭 亡 推 行 原 因 : 随 着 氏 族 门 阀 的 衰 落 和 庶 族 地 主 的 兴 起 , 九 品 中 正 制 已 无 法 继 续 下 去 科 举 创 立 : 隋 文 帝 开 始 采 用 分 科 考 试 的 方 法 选 拔 官 员 ; 隋 炀 帝 设 进 士 科 , 标 志 着 科 举 制 制 形 成 完 善 : 唐 朝 时 , 贞 观 年 间 增 加 考 试 科 目 , 以 进 士 、 明 经 两 科 为 主 ; 武 则 天 首 创 武 举 和 殿 试 ; 开 元 年 间 , 任 用 高 官 主 持 考 试 , 以 后 成 为 定 制 评 价 : 冲 破 了 世 家 大 族 垄 断 师 徒 的 局 面 ; 扩 大 了 官 吏 来 源 ; 提 高 了 官 员 的 文 化 素 质 ; 大 大 加 强 了 中 央 集 权 背 景 : 隋 唐 结 束 了 三 国 、 两 晋 、 南 北 朝 的 分 裂 局 面 , 实 现 了 统 一 目 的 : 为 了 加 强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三 省 史 实 : 隋 文 帝 时 实 施 , 唐 朝 完 备 , 后 世 沿 用 六 部 内 容 : 三 省 为 中 书 、 门 下 、 尚 书 省 , 尚 书 省 下 设 吏 、 户 、 礼 、 兵 、 刑 、 工 六 部 职 权 : 中 书 省 草 拟 、 颁 发 诏 书 , 门 下 省 审 核 政 令 , 尚 书 省 行 政 评 价 : 提 高 了 行 政 效 率 , 加 强 了 中 央 的 统 治 力 量 ; 削 弱 了 相 权 , 加 强 了 皇 权 ; 是 中 国 官 制 史 上 的 重 大 变 革 贞 观 之 治 :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 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 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 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 年 649 年) ,故史称“ 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 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文 成 公 主 : 文成公主(625-680) , 唐朝皇室远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汉族。汉名无 记载,在吐蕃被尊称甲木萨汉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 后来自今尼泊尔) 。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 佛教。640 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 武 则 天 :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唯 一 的 女 皇 , 统 治 具 有 贞 观 遗 风 , 社 会 经 济 继 续 发 展 , 国 力 不 断 上 升 。 主 要 政 绩 有 : 重 视 发 展 农 业 生 产 ; 能 破 格 录 用 人 才 ; 注 重 发 展 科 举 制 ; 首 创 武 举 和 殿 试 ; 创 立 “自 荐 ”求 官 的 制 度 ; 置 北 庭 都 护 府 , 管 辖 西 突 厥 旧 地 ; 在 洛 阳 引 漕 渠 开 新 潭 , 使 船 进 入 市 内 开 元 之 治 :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 44 年, 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 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 盛世” ,前后共 29 年。 9 安 史 之 乱 :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 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 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起义。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至唐代宗宝 应元年(762 年)结束,前后达 7 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 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 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 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黄 巢 起 义 : 2隋唐经济 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 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 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794 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 其部分河段依旧具有通航功能。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 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 郡。连同公元 584 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到隋朝时,开凿京淮段 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 2000 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 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 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隋朝时分 为四段: (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 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主要规定:(1)男子 15 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 40 亩,妇人 20 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 1 头授田 叨亩,限 4 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 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 20 亩。桑田世 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 20 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 10 亩,妇人 50 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受日以后,百姓不得 随意迁徙。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 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 15 顷,太守 10 顷,治中、别驾各 8 顷,县令、郡 丞各 6 顷,不准买卖,离职时交于继任者。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 具体办法有所变更。北齐男子 18 岁开始授田。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 20 亩,口分田 80 亩,狭乡减半。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 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 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 国家的赋税收入。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 础 土地国有被破坏。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 780 年) ,实行两税法,均田制 被废止。 含义:租既地租,庸即纳绢或布以代役,调即户税,交纳定量的绢和布 创立:北魏,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 租庸 发展:隋沿袭,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调制 完善:唐前期,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意义: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税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 收入有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国家富强 崩溃:780 年,标志是两税法的实行,根源是均田制遭到破坏 曲辕犁: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 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 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原因:土地兼并政府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 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两税法 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税和一切杂税、杂 役;一年份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 赋役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轻;扩大了税源,增加了 政府的财政收入。 局限性: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更多的苛捐杂税,负担更加沉重 3隋唐文化 赵州桥: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 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 雕版印刷术: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 618 年公元 907 年)诞生了。雕版印 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 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 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 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 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 868 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 ,印制工艺非 常精美。 僧一行:张遂(僧一行,公元 673727 年) ,唐朝魏州昌乐(今 河北省魏县南)人, 一说为邢州巨鹿人(今河北省巨鹿县) ,古代天文学家。唐玄宗时主持修订历法, 根据测定事实,得出恒星是运动的结论,编写了开元大衍历 、 七政长历 、 易论等书。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 ,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 ,30 卷,是综合性 临床医著。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 。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 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 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 ,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 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 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中外交流 玄奘:玄奘(602 年664 年)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 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 ;出家后 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一作贞观元年) , 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 (公元 645 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 域记 ,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 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 ,明 吴承恩 鉴真:鉴真(687763 )日文又称鉴真( ),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 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 天平之甍 ”,意为他的 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 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 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 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 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 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 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抵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 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 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 皇之病(见天台乌药) 。日本曾授予“ 大僧都” 、 “大和上” 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 过 海大师”。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 ,惜未见流传。 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 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 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 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六)五代、辽、宋、夏、金、元 11 1政权并立与经济发展 开始: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青苗法 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货后以 20%的 利息偿还 作用:即可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可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 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理财 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地方水利,开垦荒地 方天均税法 内容:重新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 僚、地主不例外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内容:政府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也增收 保甲法 内容:将农户编为保甲。保丁农闲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秩序, 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措施 军事 作用:利于控制人民和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的开支 将兵法 内容: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作用: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改革科举:废除经诸科,进士科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考律令、断案 等 教育 整顿太学 科教书重编,内容为儒家经典;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 作用:使学校成为为变法在舆论和育人才的地方 a.财政收入大增 效果 b. 兴修了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