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 在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山东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在自己的四 年级班级开展了“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实践, 已经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晨诵课程成果。 常老师说,我们的先人为了掌握农务,长期观察天文,创造了农历,把太 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主要是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作物的收种管理。 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所以, 诗词课程就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五两个年级,直到下一个 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学习诗歌为主体,观察月亮与星辰及其他自然景 物;配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学习农历(阴 历、月亮历),二十四节气 我们的先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唐诗宋词元曲,是先人们创造出来的辉 煌。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那些伟大的诗歌,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 生活方式的。 常老师说,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诗词已经成为我们心灵的生活方式,对 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最好的诗”,而是 “此时此刻最适合”的诗。 小寒那天,他们开始了梅花诗词之旅。寒假里,老师给孩子们设计了“在 农历的天空下憩息”的假期作业,里面有十一首梅花诗词和四首关于春节、元 宵节的诗词。每天,老师都会通过短信提醒孩子们背诵。在这个冬天里,他们 共读了苏联作家维比安基的冬季森林报,这是一套世界科普名著,分为春 夏秋冬四本。在这个白皑皑的冬天里,他们一起去滑雪,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我们送走了冬天。大寒之后,立春来了,春天也就开始了。 读关于春天的诗歌。三八妇女节献母亲之花;农历三月三、惊蛰、谷雨等都读 那些与之相关的诗歌。比如桃花开的时候,他们走进桃花林,去欣赏那满山的 桃花。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读崔护的那首“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之后,海棠、杜鹃、蔷薇、兰花、牡丹次第开 放,诵读老师精心挑选的“花之咏”组诗。春天结束时,他们读完了春季森 林报,认识了榛子花、兰花积雪草、三色堇、欧洲野菊等很多种从来没有听 说过的花班级书架上的一套新博物丛书因此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书。 夏天来了,读关于夏天的诗,夏天的田园诗。秋天读秋天的诗无论清明节、 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都能让孩子们享受到诗歌的美味大餐。在农历的天空下, 孩子们更加优雅、从容,真正过上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 新教育实验晨诵项目“在农历的天空下 ”课程介绍 引子:农历课程的由来 晨诵项目是新教育实验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之 一。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 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 这些伟大的诗歌,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应该用 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 活方式? 作为新教育“毛虫与蝴蝶” 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 学的常丽华(网名:芷眉)老师,从 2007 年冬至开始,在新教育研究中心干 国祥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全班学生开始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穿越着一首又一 首古典诗词,他们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命完全向着 诗歌,向着大自然敞开。走过了一年的旅程后,常丽华老师的农历课程实验获 得极大的成功,成为了全国各实验区老师效仿的榜样。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农历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农历课程是以农历时间为线索,根据四季的变化,以 24 节气为线索,学 习诗歌,以诵读四季、景物诗歌为主体,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 法、考古、对联、民俗等,观察月亮与星辰及其他自然景物,学习古典诗词、 农历、二十四节气、民间故事、民俗等。完成这一课程的时间是一年。每位学 生从课程第一天起,要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农历游记”,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涉及唐诗宋词、农历绘画、 书法、民风习俗等一个浩大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穿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穿越华夏民族的历史,在穿越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我们的先人是怎样憩 息劳作的,是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发出 自己的声音的,这声音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响彻在我们的头顶,敲击着我们的 心灵。这是一个奇妙的课程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孩子们穿越二十四个节气, 穿越四季:春天,我们将在杏雨柳风中欣赏梅花的高洁、桃花和杏花的娇艳, 从一朵朵、一树树的花中领略古诗的美妙;夏天,我们将和荷花一起开放一起 枯萎,我们的诗词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接 天莲叶无穷碧” 到“ 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一个生命的轮回;秋天是最富有诗意 的季节,我们从“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 朝”中,领悟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冬天,我们将走进雪的世界,品味“晚来天 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思念和质朴,感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恬静和温 暖,体会“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和豪迈。同时,我们将走进 李白,感受他的浪漫主义风格;我们跟着苏轼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 学和艺术天才,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成就的伟人, 我们要在他的一首又一首的诗歌的吟诵中,触摸这一伟大诗人的伟大灵魂;同 时,我们也要去看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体会他的“先天下之忧 而忧” 的强烈责任心 我们相信,在穿越这一个诗歌的四季后,在穿越诗歌中四季的芬芳和色泽 后,在穿越诗歌中四季的心情和精神后,我们的生命也必定会丰盈而深邃起来。 二、内容与安排 (一)农历课程的内容 在常丽华老师的引领下,经过我县广大实验教师地不懈努力,农历课程的 内容逐渐丰盈起来。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节气诵诗系列。在农历 24 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 解节气,走进诗歌。 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 雨水沾衣欲湿杏花雨 惊蛰一雷惊蛰始 春风青梅如豆柳如梅 清明踏歌椎骨过清明 谷雨茶香熏染谷雨花 立夏一夜熏风带暑来 小满麦穗初齐粒渐满 芒种五月繁忙喜满仓 夏至昼晷云极宵漏长 小暑热雨纷纷小暑新 大暑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秋一枕新凉一扇风 处暑残暑消尽秋渐浓 白露清露盈盈凉意生 秋风秋风折桂月毕天 寒露马穿山径菊初黄 霜降草木摇落露为霜 立冬冬到寒气至 小雪刺梧犹绿槿花然 大雪当年瑞雪多盈尺 冬至冬至阳生春又来 小寒风劲雪寒孕新春 大寒淡日寒云久吞吐 2、农历节日诵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 重阳、腊八、除夕等多个节日时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 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 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 三月三三月三日气象新 清明(与 24 节气重复) 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 七夕惆怅佳期又一年 中秋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阳岁岁重阳今重阳 腊八谷粟为粥和豆煮 除夕相守夜欢哗 3、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 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 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春天诗词之旅斜风细雨不须归 桃花诗词之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诗词之旅也无风雨也无晴 荷花诗词之旅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诗词之旅我言秋日胜春朝 菊花诗词之旅此花开尽更无花 冬天诗词之旅独钓寒江雪 梅花诗词之旅曾为梅花醉似泥 4、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 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一位位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 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近他 的灵魂。 春天走进陶渊明:但使愿无违 夏天走进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秋天走进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5、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 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 程。如: 春风竖蛋 清明踏青 端午包粽子 中秋赏月 重阳赏菊 除此外,也可在“午读”中进行相关节气的文章、资料、故事的阅读,作为 诵诗的补充。 (二)农历课程的安排 教师要根据季节与节气的变化,把上述五部分内容进行穿插搭配,合理进 行。以春季为例,示例如下: 季节 节气(节日)内容 主题 立春 春度春归无限春 雨水 沾衣欲湿杏花雨 春天诗词之旅 斜风细雨不须归 惊蛰 一雷惊蛰始 桃花诗词之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春风 青梅如豆柳如梅 春风竖蛋 实践活动 清明 踏歌椎骨过清明 清明踏青 实践活动 走进陶渊明 但使愿无违 春 谷雨 茶香熏染谷雨花 三月三 三月三日气象新 三、操作与建议 (一)五种诵诗内容的课程操作。每种各举一例,仅作抛砖引玉。 1、节气诵诗系列。主要包含“节气常识、农业(天气)谚语、诵读诗词、 课程延伸” 四部分内容,以“惊蛰”节气为例。 一雷惊蛰始 “惊蛰 ”诵诗预案 (安峪中心校 曲良霞) 一、开启黎明 诵读二十四节气歌 二、复习诗歌 雨水诵诗释志南的绝句 二、节气常识 1、生谈对节气的了解。 2、看相关视频。 /v_playlist/f1802974o1p8.html 3、师小结: 惊蛰,是 24 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345 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是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 为鸠。” 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 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 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但在文学手法上是怎样表述这个节气的呢?我们来听听我国散文家苇岸对 惊蛰的描述:“ 惊蛰” ,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 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 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这样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 户。 三、节气谚语 苇岸说“惊蛰”是富有“革命” 意味的节气,我们可以来看看惊蛰的谚语。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各种植物都蓬 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惊蛰过,暖和和” 。我们学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其实还不是春天本身, 而仅仅是春天这部辉煌歌剧的前奏或序曲,因为它明显地还带着冬天的色 泽。而“ 雨水”这段日子,是冬天和春天交战最激烈的时候。只有到了惊蛰,春 天才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日子, 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春耕就开始了。 四、诵读诗歌 今天我们要学的观田家就详细地给我们描述农民忙碌的情景。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 yn,饮犊西涧水。 饥劬 q 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 bng 无宿储,徭役 yoy 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 l sh 出闾 l 里。 1、借助注音把诗歌读准、读通顺。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释 1、田家:农民 2、丁壮:健壮的人,指青壮年 3、在野:在田间劳动 4、场圃:场地和园圃 ;庭院。这里指菜园子。 5、就理:收拾整理。 6、晏:yn,迟,晚。 7、劬:q,过分劳苦,勤劳。 8、膏泽:滋润土壤的雨水。 9、仓禀:bng,粮仓。 10、徭役:yoy,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11、禄食:l sh,俸禄。 12、闾:l,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 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 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 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这样又累 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4、了解作者。其实像韦应物的封建官吏有千千万万,但能像他这样自责的 人却是很少的。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认识这位山水田园派诗人吧! 韦应物(737 792 )中国唐代诗人。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15 岁起以三卫 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 立志读书。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观田家 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 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5、各种形式的诵读。 一声春雷,春耕开始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起早贪黑,又累又饿,但看到长势喜人的禾苗,他们就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即使这样的辛劳,家里还是没有隔夜的粮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劳而不获,获而不劳让诗人深感惭愧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孩子们呢,无论我们以后是农人还是当官的,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接上楼) 五、课外延伸 推荐午读 和其它节日一样,惊蛰日也有它的由来和习俗,让我们利用午读时间来了 解吧:惊蛰的由来惊蛰的饮食习俗乡村惊蛰 2、农历节日诵诗系列。主要包括“节日知识、节日习俗、诵读诗词、节日 谚语、课程延伸” 几部分,以“端午诵诗”为例。 节分端午自谁言 端午节预案 一、导入:节气常识 1、为何称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 、“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 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 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节日之一, 它属于夏季的节日。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 20 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端午的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 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 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 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天中节、五月节等等。 二、了解:节气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 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 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 身体。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此外, 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 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 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 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 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 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 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它所产生的 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 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 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 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饮雄黄酒: 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 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 称“画额 ”,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 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6、山西端午习俗 运城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手腕或脚腕 上,据说这是“ 为屈原缚蛟龙”。 三、诵读:走进诗词 端 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注解】: (1)堪:可;能 (2)渺渺:浩淼 (3)直:正义,公正 【诗人简介】: 文秀,唐代诗人,大概距今 1300 年。其诗作传世甚少,均收于全唐诗 。 【诗意概述】: 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说,是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 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 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 【诗作赏析】: 端午节是大诗人屈原的生命,穿越岁月千年,大诗人用灵魂和着墨汁垒砌 了离骚。千百年诗词歌赋的香甜从粽子里我们品味。纵身的一跃,在历史 的瞬间,平静了汨罗江的风浪。千古奇冤岂是缈缈江水能洗得?深沉的慨叹道 出了世人的哀怨,萦绕心头的思念久随滚滚江河!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注解】 (1)讵(j):岂,表示反问。 (2)殒(y n ):死。 (3)离骚 :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 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 “牢骚”,或解释为 “楚国曲名 劳商的异写” 。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 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 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 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 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 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 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 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 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简介】 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字文潜,号柯山,淮安人。在“苏门四 学士” 中,他的诗作最富关怀人民的内容,而尤以乐府及古体诗描写农家生活、 民生疾苦为突出。风格平顺晓畅,坦易自然,有唐人风,开南宋范成大、陆游 清圆流畅之先河。为文则晓洁明快“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苏轼语)。 词亦秀雅清丽。有柯山集63 卷。兼习医,并有 医书1 卷。耒(li) 【诗意概述】: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 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 骚在人世间了! 【诗作赏析】 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 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此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 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但“忠魂一去讵能还” 又是何等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 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 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 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注解】: (1)艾符:古俗,端午日悬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祛邪恶。 (2)祈:祈愿。 (3)蒲:菖蒲,香蒲,草本植物,花密集成棒状,果穗成熟叫蒲棒,有绒 毛,可入酒浸泡,饮则健胃。 (4)榴锦:榴花 (5)湮没:( ynm)埋没消失。意指平淡无奇,庸碌一生,不为世人所 知。 【诗人简介】: 殷尧藩,(约公元八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苏州嘉兴人。(唐才子 传云:秀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性简静,美风姿, 工诗文,好山水。尧藩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诗意概述】年少时每逢端午倍添思念之情,谁知在白发皓首才又感慨顿 生。不想仿效习俗挂上艾蒿,只祈求举杯品饮着菖蒲酒闲话太平生活。鬓角间 的白发日渐增多,火红的榴花耀眼鲜活。可叹千载贤愚同生同灭,瞬息一生, 有多少庸碌无奇又有多少流芳百世! 四、积累:节气谚语 1、端午谚语: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端午无雨是丰年。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来。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端午对联: 仲夏登高日,酒酣始敢向天问 端阳解粽时,人醉方知颂离骚 糯米粽、雄黄酒、一缕香艾插门首 忆屈原、划龙舟、中华风俗千古留 龙舟竞渡声威震 天问流传汨水殇 悬艾剑佩香囊,序值五月乃防虫蛊 赛龙舟分角黍,时逾千年犹忆忠良 菖蒲驱恶迎喜庆 艾叶避邪保平安 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 (南方过端午) 佩香囊,系彩线, 祈福平安 (北方过 端午) 3、季节组诗系列。一个旅程按一周(5 天)的时间来进行,分开启、组诗、 结题三个章节。在开启预案中,要让学生了解主题的相关知识。组诗的选择要 有层次,要以名家名篇为首,但不要选学生已经很熟悉的诗了。结题预案要引 导学生在诗歌名句品读中感悟精神。以“桃花诗词之旅”为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诗词之旅 (陈村中心校 张伟霞) 一、开启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可是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浓艳的桃花。 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 桃花的娇娆让人怜惜,桃花的绚丽让人沉醉。她姹紫嫣红的美丽不仅被寓 以春天的象征,更有美人之寓意,在古代桃花诗中除了将桃花象征春天,以桃 花比作美人或是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 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世外仙境,是一个 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 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成为 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 二、组诗 桃花诗词之旅之一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预案: 一、初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读。 2、抽生读。 二、理解诗意。 1、思考: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抽生描述,再现诗中的画面。 ) 2、师描述: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 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妖娆地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那在岸边期 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子,它们最先察觉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早已按捺不住, 抢着下水嬉戏了。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 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同桌互读,脑中再现画面。再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觉到了什么? 4、介绍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 戏图,一幅是飞雁图。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 中赞道:“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是根据惠崇的画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也 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三、引读。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鲜为人知,让我们一起来读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真正能流传千古的永远是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惠崇的画,比如苏轼的这 首诗。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惠崇晚景”,来吟诵苏轼的诗歌吧: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诗词之旅之二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导入: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花“争开不待叶”,烂漫地盛开于枝头,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二、初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 、学生自读(正音) 、抽生范读 三、理解诗意。 1、思考:从诗题看,这首诗会写什么呢?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交代了什么? 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作者的神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 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 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 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 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 的神态。 、同桌互读,注意读神态的变化,从作者陶醉其中的神态,感受桃花的 烂漫。 、抽生表演读。 、多种形式诵读(男女生分读,赛读,师领读) 三、延伸。 “可爱深红爱浅红” 呢?从问句中,我们体会到这些花太美了,原来作者哪 朵都爱呀,甚至是整个春天! 对全班同学说:“可爱深红爱浅红?你们 33 个同学,我更爱谁一些?美丽 一万倍的 xxx?需要毅力的 xxx?把故事唤醒的 xx?我爱你们每一个。无论深 红还是浅红,我爱着整个春天。” 桃花诗词之旅之三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教学预案 一、导入 可以由春游曲中的“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过渡到桃花的诗词之 旅。 简单介绍诗经 周南。 二、朗读桃夭中每章的第一句 1、诵读每章节的第一句。 a、出示三章中的第一句,让学生看拼音自由读。 桃 夭(yo )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zhu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fn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zh n ) b、指名读,要求正确。 c、同桌互读,要求流利。 d、分小组分句子朗读 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 a、出示重点字的意思。 夭夭:充满生气的样子。 灼灼:花朵盛开的样子。 华:花。 之子:这个人,这儿指新娘。 于归:出嫁。 宜:使和顺。 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 蕡:果实丰腴。蓁蓁:树叶繁茂。 b、诗句到底在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将原文和译文分成了白色 和红色,分别请男生和女生来读。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灼灼其华。 花儿开得红灿灿。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室家。 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一枝艳丽的桃花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正好盖住了译文。全班再一起读一 读原文吧。 c、二、三节同上。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有蕡其实。 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室。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最后一句结束的时候,一棵结着鲜美桃子的桃树出现在屏幕上,盖住了译 文,全班同学一起读原文。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其叶蓁蓁。 叶子长得密稠稠。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人。 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3、引读: 桃夭是贺新婚歌,也就是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 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 华” 这红灿灿的桃花啊,不就是那美丽的新娘么?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她吧: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那果实累累的桃树预示着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 其一家人丁兴旺呢。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她吧: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那枝叶茂密的桃树是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呢,让我们 再来祝福她吧: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取到这样的新娘,怎能不使一家子幸福美满呢?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她吧: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诗词之旅之四(略)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诗词之旅之五(略)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三、结题 桃花可以说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尤物。漫步两千年古典文化的长廊,那一枝 枝绽放在诗歌中的桃花,我们同样能得到美的享受。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天真烂漫,正如: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你们的奔放灿烂,正如: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亲爱的男孩子们,你们就是那热情如火桃花: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 欲燃 。 亲爱的女孩子们,你们就是那秀丽多姿的桃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 清波十里红。 这一切,无一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花开花谢,桃花也自然被诗人们用来感慨时光流逝,岁月蹉跎。 我们无奈: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我们感慨: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我们留恋: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4、走进名人系列。选择诗人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诵读,结合者诗人的 生平故事加以理解,感受诗词的温度,领悟诗人的情怀,触摸诗人的灵魂,以 “走进苏轼 ”为例: 一蓑烟雨任平生 走进“苏轼: 常丽华 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这是公元一零八二年三月湖北黄州的一个下午,日子很普通,与平时没有 任何的区别。 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一阵突如其来的黄昏急雨不约而至,风卷起地上的 尘土扑人脸面,雨点打在林中的叶子上啪啪作响。 这时,从转弯的山路上,走出了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他们之中的绝大多 数都在左躲右闪,狼狈不堪地避着雨,惟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拄着一 根竹杖,气定神闲地缓步走着,雨点密密地打在他高大的身躯之上,他却似浑 然不觉。脸上一片红润,大概是刚刚痛饮了一坛杜康的缘故吧。只见他缓缓地 转过头,望着来时的路,一声长吟:“归去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话一出 口,带着一股浓浓的川音,回荡在山麓之中,与烟雨相和 这个下午,一代文豪苏东坡,拄着他的竹杖,穿着他的芒鞋,在黄州泥泞 不堪的雨中,以这么一身特殊的装束,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时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永远不会逆流而上。九百年前的往事已经如缕 如烟了吧?九百年,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像流星一般名噪一时, 继而划过夜空?又有多少人的名字被人日夜念起然后却又忘记? 苏轼与他的那个年代早已成了陈迹,但是,他的名字和他的文章,却被后 世的人们一代一代口传心记,流传至今。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让人沉心 其中而津津乐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流光一转,诗人走了,他的诗还在; 他的诗模糊了,他的魂,依旧在 (一)风雨人生。 1、教师介绍:(课件出示苏轼简历) 苏轼(1037 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史书记 载苏轼“ 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第五子,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 年1066 年)、弟弟苏辙(1039 年1112 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诗,词,赋, 散文 ,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 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 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 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2、了解苏东坡的简历。 1、宋仁宗年间( 0 岁 28 岁) 童年时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20 岁考中 进士,母亲去世,服孝三年任凤翔判官。 2、宋英宗年间( 28 岁 32 岁) 31 岁父亲去世,服孝三年。 3、宋神宗年间( 3249 岁) 返京后遇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同要求外 放到杭州。后司马光上台,他又因刚正不阿先 后被贬到密州、徐州、黄州、汝州等地,其间 九死一生,写下了大量优秀诗词。 4、宋哲宗年间( 49 岁 65 岁) 做过翰林学士,后又到几个地方做太守, 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58 岁时贬到惠州,61 岁贬到海南。 5、宋徽宗年间 64 岁时北返,65 岁在路上去世。五年后, 北宋灭亡。 眉山-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这是富饶的天府之国。于成都与乐山之间,便是眉山城。在宋仁宗景佑三 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三六的十二月十九日之前,它与中国其他的小城镇一样, 默默无闻地立在那里。但是随着这日清晨一个婴孩的一声啼哭,这座西南小城 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闪亮的字眼,成为后世众多文人 眼中的圣地。 苏轼降生在一个小康之家。苏轼的父亲苏洵,时年二十七岁,性格却与祖 父截然不同,沉默寡言,但思想独特,有一腔政治抱负,然而一直怀才不遇。 苏轼的母亲娘家姓程,这位程家小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像男孩子一样读书 识字,知书达理。 苏家与程家同是眉山城里的大户,苏轼的几个叔叔和舅舅都早已考取了功 名。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中,小苏轼一天天地长大。八岁的苏轼已经在母亲的辅 导下,读完了整部汉书,在私塾中,也显示出了高出其他孩子一等的才智。 据说苏东坡 10 岁就能写出奇妙的诗文, 20 岁时考上进士。进士试是当时最高 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苏轼和弟弟苏辙都得以高中。欧阳修则是当时 的主考官,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 考中了进士,就意味着仕途的开始。没想到,这时候,他母亲去世了。这 是及其重大的事情,即便你身为宰相牧业必须立即隐退,守丧三年后,才能返 回复职。守丧期满后,苏轼返京,皇帝重用他,可是当时宰相韩琦认为苏轼还 年轻,恐怕天下不服,需要磨练他一下,就让他到凤翔(今宝鸡附近)做了很 小的官。但没过几年,苏轼的父亲又去世了,他又回去守丧。 在神宗即位后的几年里,宋朝的政治舞台上可以称得上群星闪耀,热闹非 凡的。活跃其间的,不乏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大人物:苏东坡、王安 石、欧阳修、司马光、韩琦、文彦博、苏辙、范仲淹我们跳出这一串眼花 缭乱的名单,只谈苏轼与王安石。在苏轼初登庙堂的时候,正赶上王安石轰轰 烈烈的变法运动。那时的朝廷几乎成了战场,每日的臣会都会爆发一张唇枪舌 战。王安石的变法,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刚才列出的那些 名单。在这场所谓的“流俗”与“通变” 的较量中,虽然 “流俗派”在人数上占有绝对 的优势,但获得最初胜利的却是“通变”派。原因很简单,一是当时的大权俱在 王安石手中,二是“通变” 派的支持者虽然不多,但只要有下面这一个人就足够 了,那便是欲有一番作为的年轻皇帝宋神宗。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是有利有弊的。实事求是的讲,王安石的变法确实 是出自一片强国富民之心,没有任何沽名钓誉或者一己之私,但是,他确实是 有些急于求成,并且太理想化了。苏轼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的危害,并且予 以指出。但无奈王安石已经草木皆兵,又是出了名的“拗相公”,一点也听不进 去和自己相反的意见。他对待异己的方法不是压制就是贬罚,他变法的决心固 然可以理解,但采取的做法实在很不聪明,致使大量的人才无法发挥出才能, 最后自己也落得个众叛亲离 苏轼的性格很直,虽然当时他的官位还很卑微,但也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 主张而去忍气吞声逢迎别人。渐渐地,这两个人在政见上变得水火不容。 其时,北宋王朝的政坛已是风起云涌,人员变动翻天覆地。让我们来看一 看在这短短两年间都发生了什么: 公元一零六九年,王安石当政不久,御史中丞吕晦第一个向皇帝弹劾他的 新法,结果惨遭革职; 同年,明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不满王安石整肃御史台的做法,进行反抗, 遭到流放。 两月后,老宰相富弼向朝廷提出辞职归隐,后被降职为博州太守; 公元一零七零年二月,元老重臣韩琦和张方平,申请告老还乡。 当月,司马光对枢密使一职拒而不受,也遭贬降; 九月,内阁大臣赵怀提出辞职; 同年,老臣曾公亮,以年老多病为由,提出辞职; 次年九月,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辞去一切职务,归隐于安徽富阳。 皇帝,是个好皇帝,年轻有为,励精图治;臣子,也都是好臣子,不消说 这些所谓“ 流俗派 ”的人物,个个高风亮洁,为文为政均流传后世,就是他们共 同的政敌王安石,也绝不能说是个坏人,在他势力倒台,身死之后,复为 宰相的司马光发出了一道命令:“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朝 廷应以优礼葬之。” 我不知道如何来评价这场政坛斗争,但很明显,这不是能用孰对孰错这样 简单的评语概括的了的。文人们的理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然而理想的实 现总要经过百转千回,让后人产生无限感叹。 在当时的情况,王安石已然一手遮天,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苏轼 的政友们或隐或退或被贬罚,一个一个都离庙堂而去。时年苏轼三十六岁,血 气方刚,一身傲骨,仍坚持与王安石的斗争,向皇帝三上万言书,洋洋洒洒, 据理力争。 结果等来的是一纸贬为杭州通判的圣逾。 杭州(人间天堂) 一提到杭州,便会不由自主想到西湖。历史上的西湖有两个时期最为美丽, 一个是白居易的西湖,另外一个,就是苏东坡的西湖。 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代表作了,齐声诵读。 杭州的闲适与苏轼的才情,融合得天衣无缝。即使是被贬,他总能做到走 到哪里,就爱上哪里,这是一种境界。 朋友永远是苏轼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他生性旷达豪爽,总以真心 实意待人,为此,他受过不少伤害,但也得到了不少一辈子也隔不断的好朋友。 在杭州的这段日子,他结识了诗僧参寥,以及两个忘年交被后世称为“苏门 四学士” 的张耒和晁补之。 杭州,就像一幅风清云淡的泼墨山水,苏轼已经把自己的人生踪迹融入了 其中。西湖畔、酒楼上、寺庙里、小巷中,处处都能寻到他的身影。然而,闲 适的生活并没有能改变他疾恶如仇,为国为民的性格,贬谪的境遇也未能让他 三缄其口,遇到看不惯的事情,他仍然会说出来,写出来,这一性格,为他日 后遇到的那场灾难,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他曾先后两次在杭州任,看到人民深受湖患之苦,便下决心治理西湖。亲 自动手疏浚湖水,以湖泥筑成长堤,全长二点八公里,后世称之为苏堤。苏堤 风光旖旎,晴、雨、阴、雪各有情趣, 四时美景也不尽相同, 尤以春天清晨赏 景最佳,绿杨拂岸,艳桃灼灼,晓日照堤,春色如画, 故有“ 苏堤春晓”之美名, 位列西湖八景之首。 “苏公当年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如今的杭州人谈起苏东坡来,依然 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那情形,仿佛在谈论的是自家的一位远方亲戚。走在 今天的苏堤之上,春风醉人,美美地吟上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恍如隔世一般,恍恍惚惚一低头,苏东坡的影子就在这一片湖光之中若隐 若现 2、诵读定风波 这诗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江西吉安市吉水县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编外人员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火星尘暴对太阳能无人机续航的影响建模论文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前押题密卷五十六(含答案)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语文综合素养拓展)作文素材积累
- 2025年房地产经纪人考试模拟试卷: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育婴师职业技能测评试卷:育婴师婴幼儿早期教育试题
- 2025年平面设计师专业能力测试卷:平面设计作品设计理念国际化试题
- 2025年大数据分析师职业技能测试卷: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试题
- 2025年挖掘机司机劳务承包合同示范文本
- 2025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合同范本
- 【MOOC】声乐作品赏析与演唱-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 康复治疗与护理管理制度
- 自来水公司安全生产课件
- PANTONE潘通色卡TPX颜色在线查询(1-2部分)
- 复方制剂质量控制
- 外周灌注指数PI
- 浆砌片石挡土墙施工工艺-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运算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 财务管理委托代理会计服务 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