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11 年 4 月 12 日 来源:宜春市发改委 本站编辑:罗小蓉 该文被阅读 301 次 字 体:大 中 小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 年 2 月 24 日宜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十一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节 “十一五 ”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一五 ”发展基本经验 第二章 “十二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发展背景 第二节 指导思想 第三节 基本原则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目标 第二节 产业发展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章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农业发展 第二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建设 第一节 中心城市发展 第二节 城镇体系建设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 第六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一节 旅游服务业 第二节 商贸物流业 第三节 金融服务业 第四节 社区服务业 第五节 信息产业 第七章 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 增强区域竞争力 第一节 科技创新 第二节 教育发展 第三节 人才保障 第八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第一节 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 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九章 统筹各项社会事业 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第一节 文化发展 第二节 体育事业 第三节 卫生医疗 第四节 统筹人口发展 第十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社会就业 第二节 社会保障 第三节 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一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二节 电力能源 第三节 水利设施 第四节 生态工程 第十二章 建立有效机制 实现规划蓝图 第一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二节 强化规划协调机制 第三节 加强重大项目实施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是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宜春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十二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重点阐明市委、市政府发展战 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各级各类规划和 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节 “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繁重的改革 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 绕建设“活力宜春、实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 的总体要求,团结一心, 锐意进取,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国 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完成了“十 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国民经济跨越发展。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 870 亿元,年均递增 13.6%,人 均生产总值达 2320 美元;财政总收入 107.9 亿元,五年增长 2.5 倍,年均递增 2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65.9 亿元,年均递增 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达 288.6 亿元,年均递增 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6.5 亿元,年均递增 18.3%。县域经济快速崛起,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袁州区财政总收入超 10 亿元,丰城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 26.3:42:31.7 调整为 19.3:56.5:24.2,非农产业比重突破 80%,工业主导作用更加凸显。工业园区 快速发展,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宜春,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不断 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新型服务业快 速发展,金融机构种类不断丰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508.9 亿元,净增 291 亿 元。旅游综合收入占 GDP 比重达到 7%。 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建成区面积由 2005 年的 129 平方 公里扩大到 207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 41.1%,年均提高 1.66 个百分点。着 力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城市品位有新的提高,宜春中心 城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多张国家级名片,各县市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交通、电力、通信、饮水等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 村卫生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 到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武吉高速、宜安公路、大万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建成 通车,杭南长铁路客运专线、昌铜高速和明月山机场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农 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乡电网升级 改造以及洪屏抽水蓄能电站、西气东输管线工程的建设,提升了能源保障水平。 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全面展开,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 强。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初中适龄 人口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 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6.9%,高 等教育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国家创新技术平台 1 个、国家 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2 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17.6%。人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宜春月中华情中秋 晚会享誉海内外。城乡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以内。残疾人事业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 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广播电视、邮政、通讯、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大的发 展。 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成效,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体制、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 平稳推进。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相继 建成。“十一五 ”期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 14.85 亿美元、外贸出口 14.73 亿美元, 分别是“十五 ”期间的 3 倍和 6 倍。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333 元,年均递增 11.7%;农民人均纯收入 5799 元,年均递增 11.1%,是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 增幅最大的五年。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5.1 平方米,农 村人均住房面积 41.1 平方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 保参保率达到 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7%;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户” 供养水平有较大提高。全市社 会持续稳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城乡居民对治安的满意度连续 5 年保持在 95%以上,连续 5 年排全省前列。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废水、烟尘、粉尘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工业 固体综合利用率达到 91.6%;中心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生活饮 用水水源地水质和主要河流地表水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中心城及县(市) 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 2005 年的 1.44 吨标准 煤下降到 1.15 吨标准煤,完成“十一五” 预期目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 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56.97%。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仍然 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城市化水 平较低,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以及辐射带动力亟待加强;公共服务体系 不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建设 和管理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中努 力解决。 专栏一:宜春市“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十一五”规划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 年 期末 目标 年均 增速 2010 年 年均 增速 生产总值 亿元 372 730 13 870 13.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0.9 65 16 107.9 28.2 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32 40 50.5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2.1 5 20 3.6 11.4 出口 亿美元 1.1 3 25 5.58 38.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6.8 415 20 665.9 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5 212 13 266.5 18.3 城镇化率 32.8 40 4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 103 1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8230 12500 8.7 14333 11.7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430 4850 7.2 5799 11.1 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27 30 35.1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35 36 41.1 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 37.8 40 40 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 46.5 50 46 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7.8 7.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59.2 75 76.9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8 26 31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5 以内 3.5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1.44 1.15 1.15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9.72 8.63 8.63 中心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0 60 86 中心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9.6 70 97 森林覆盖率 52.8 55 56.97 第二节 “ 十一五”发展基本经验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日新月异的五 年,是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全市人民 在实践中形成了推动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经验。 一、坚持赶超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实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 境,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沉着应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止后 移、争进位、站前列” 的总体目标,突出 “做优中心城、做大市本级、做强县 (市、区)” ,带领全市人民积极作为、共克时艰,取得了赶超发展的重要阶段 性成果,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以及粮食、肉类等大宗农产品产量 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投资拉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市紧 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始终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推进宜春赶超发展的 主动力,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启动民间 资本,强化“ 项目化、责任人、时间表 ”举措,全力推进重大产业与重大项目建 设,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032 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 4.2 倍。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锂电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 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我市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理念,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和基金征 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支付率达到 100%。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农村养老保险得到加强,做到了应保 尽保、动态管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有效推进。深入开展和谐 平安创建活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坚持绿色崛起,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 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低碳产业发展,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生态工业园、示范企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清洁生产认定、清洁生 产审核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工作,加强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生 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和清洁农村创建,城乡居住环 境明显改善。 第二章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国内 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资源、环境等方面 的制约将进一步凸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上,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经济 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模式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 复苏将是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后危机时代可能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 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变革,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风险,也为我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战略高地、实现 产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促进节能减 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共识,加大了我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压力,也为我市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 从国内看,国家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模式转换到“内需主导、 消费驱动”、 “民生优先、共建共享 ”的轨道,为我市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 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供了有利环境,也对我市加 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 高要求。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为 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也为我市赶超发展提供了强 劲动力,与此同时也拉开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序幕,我市将面临更广 领域、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既是宜春经济总量的扩张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的机遇 期,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提高的黄金期,同时也是宜春进入赶超发展的爬坡期, 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比拼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推 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攻坚期。我市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做大总 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做强市本级和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两大历史 责任。 “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 好生活新期待,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新型工业 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提升社会文 明程度,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 起的宏伟目标。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赶超发展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和重 大产业带动发展战略,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的同时, 努力做大经济总量,缩小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 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 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 措,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形 成与绿色崛起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 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 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把创新贯穿于 改革开放全过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通过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宜春,实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的有机统一。 坚持开放发展 抓住全球新一轮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深入实 施大开放主战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 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与竞争,实现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享发展 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 惠民、安民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 12%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 增长 22%;外贸出口年均增长 15%;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0%;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年均增长 18%。 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 11:59:30。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到 50%。科技自主创新能 力不断增强,R&D 经费占 GDP 比重达到 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 20%以上。 社会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区学校“大班额” 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学 校教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 学率达到 8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 年以上,优化人口素 质、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以内。城乡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增加, 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民生改善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 生产率同步提高,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11%。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2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继续扩大新农保试点,建立城镇居民 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5%,扩大工伤、失业和生育保 险覆盖面,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中心城空气质量稳定国家二级标准, 境内主要河流水质持续稳定在类以上水质标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 碳排放、主要染污物排放不断下降,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 59%。 专栏二:“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十二五规划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年 2015 年 年均增速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70 1750 12 以上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2320 4530 12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07.9 247 18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65.9 1800 2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66.5 610 18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6 6 10 预期性 经济发 展 出口 亿美元 5.58 11 15 预期性 结构调 三产比例 % 19.3:56.5:24.2 11:59:3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7.6 2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1.1 50 预期性 整 R&D 经费占 GDP 比重 1.2 1.5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8 约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9 1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年 76.9 87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2.4 94 约束性 社会发 展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率 人/亿元 0.21 0.15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5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6.9】 【27】 预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约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42 49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万套 1.89 按省下达指标 执行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4333 24150 11 预期性 民生改 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5799 9770 11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 万亩 700 700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37 0.5 以上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 56.97 59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亿立方米 0.51 0.6 约束性 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类水质比重 (%) 85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 【20】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 %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 二氧化硫 % 氨氮 % 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 下降 氮氧化合物 % 按省下达指标 执行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以上 约束性 环境保 护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以上 约束性 指标说明: 1、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实现意愿的指标。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 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 努力争取实现。 2、约束性指标:主要是公共服务和公众利益领域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 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3、【】内为五年累计数。 4、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测算。人均生产总值美元汇率按 1:6.8 折 算。 5、R&D 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 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 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6、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7、非化石能源:指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经长时间地质变化形成,只供一 次性使用的能源类型外的能源。包括当前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含核能、风 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非化石能 源,提高其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生态 环境,降低能源可持续供应的风险。 第三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 大以产业升级、布局科学、产品优化、技术装备先进为标志的工业结构调整力 度,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以新兴战略产业为先导、特色 产业集群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总体目标 坚持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以工业超常规发展带动全市经济赶超发 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18以上。 产业发展目标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大力做 强特色产业基地,2015 年七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 3000 亿元。 园区发展目标 科学规划布局、着力增强园区功能,提升产业聚集度,形成层 次递进、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15 年全市入园投产企业 达到 2000 家,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 4000 亿元,税金总额 150 亿元,园区安 排就业人员 50 万人。 节能降耗目标 鼓励重点能耗企业开发推广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 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加大节能 监测、监控力度,完成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的节能目标。 第二节 产业发展 按照区域协作、优势强化、分类引导的原则,做强一批支柱产业,延伸产业 链条,形成集聚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锂电新能源产业、建筑陶瓷产 业、生物医药产业、机械电子产业、纺织服装鞋革产业、食品产业、竹加工产 业七大产业集群。把我市打造成为“亚洲锂都” ,国内知名的建筑陶瓷主产区、 现代医药和机械电子产业基地,江南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专栏三:七大产业集群 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按照“举全市之力,聚全球资源,建设千亿元工程,打造亚洲锂都”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以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整合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技术、人才,锂云母的产能达到 20 万吨,形成年产 2 万吨电池级碳酸锂、10 万组以上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组、1 万辆电动大巴、20 万辆锂电动轿车的生 产规模。 建筑陶瓷产业集群 江西(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推进企业项目扩建和工艺提升,加快产业支撑平台建设, 建成全省最大的建筑陶瓷产品交易中心和物流基地;丰城精品陶瓷基地,依托清洁能源,生产高档瓷砖和工艺瓷砖 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上高、宜丰陶瓷企业,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中档陶瓷产品和卫生洁具。打造全国知名建筑陶 瓷主产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依托樟树、袁州医药基地,将樟树药都中药材种植、药材加工、销售传统优势和袁州医药园 生产中成药、生物制药的品牌优势整合起来,抓好 GAP、GMP、GSP 改造项目和樟树现代医药服务业示范园、仁 和药谷、金水宝生产线等一批医药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生物制药、医药化工、医疗器械、药业包装和医药商业等产 业,辐射其他县市,培育自主品牌,加快产业升级,打造全国知名现代医药产业基地。 机械电子产业集群 凭借基础产业优势、军工优势、人才技术优势,进一步引大扶强,集约发展,优化产业链和 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宜春经济开发区、袁州、高安、丰城为重点的机械电子 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鞋业产业集群 依托奉新“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 和上高鞋业产业基地,大力引进、发展中高档布料和 运动休闲鞋的生产和加工,抓好金源纺织、裕盛工业、信星鞋业、上高鞋业制造交易物流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延伸产业链,形成纺纱 200 万绽、涤纶短纤维 40 万吨、织布 50 亿米、各类印染布 10 亿米、运动休闲鞋 1.5 亿双及 系列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突出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外引内培战略,培植大型龙头企业,抓好樟树四特酒科技工 业城及酒都文化城项目建设,做大万载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和丰城富硒食品产业基地,加快上高休闲食品、高安肉牛 加工等特色食品发展,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竹加工产业集群 利用九岭山脉近 300 万亩毛竹资源,加快宜丰国家级竹加工产学研基地和江西竹产品流通市场 建设,做强奉新竹建材、竹家具产业,加快铜鼓竹键盘、竹鼠标等以竹代塑产品和万载、靖安以竹代木产品的发展, 形成融种植、研发、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竹加工产业集群。 第三节 工业园区 围绕特色型、效益型、生态型、创新型的发展思路,以做大做强产业链、培 育大产业为目标,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产业基地为 载体,努力提升产业特色,强化园区发展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为宜春工 业发展打造一个竞争力更强、集约度更高、承载力更大的发展平台。 宜春经济开发区全力推进“一个核心、两个突破、三个提升、四种园区” 工程。 以增加经济总量为核心;在实现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上取得突破,在实现产业升 级上取得突破;提升二、三产业融合度,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提升城市配套 功能;打造新型产业园、新型生态园、新型低碳园、新型效益园。到 2015 年, 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000 亿元,力争进入国家级开发区。 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发展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在做大做强一批产业集群 基地的同时,培育盐化工、烟花爆竹、新型建材、资源循环利用、货运专用车、 镁产业六大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四:六大特色产业基地 盐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樟树市丰富的盐资源优势,开发三氯氢硅、多晶硅、PVC、3-二氯联苯胺、四氯苯酐、偏 氯乙烯、F141b 、氯化钡等系列盐化工产品,形成 60 万吨烧碱、50 万吨 PVC、60 万吨纯碱、60 万吨氯化铵的生产 能力。 烟花爆竹产业基地 依托万载县 1000 多年的花炮生产历史和深厚的花炮文化底蕴,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加快科技 创新,引导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使传统产业向科技环保型产业转变,形成年产 1600 万标箱烟花 爆竹的生产能力。 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发挥袁州区丰富的石灰石、粉石英、钽铌尾砂、花岗岩、大理石等资源优势,以提高质量、 节能、节地、利废为重点,重点建设金特建材、金城矿业等项目,形成以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卫生陶瓷材料、建筑 装饰材料、化学建材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依托丰城市国内知名的再生资源集散地和省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品牌,采取筑好平台、 做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等举措,重点发展废七类金属的拆解、熔炼、加工等。形成百万吨级再生 铝生产基地,打造中国再生铝都。 货运专用车产业基地 依托高安市汽车运输产业优势和江西货运专用车产业基地品牌,发展专用汽车、挂车及零 配件生产,引进专用车、挂车制造企业 10 家以上,零配件生产企业 50 家以上,年改装专用车及挂车 3 万辆以上。 镁产业基地 依托上高县镁矿资源优势,以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为支撑,走规模化、 集约化、清洁化、集团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路子,重点建设东部镁业(江西)有限公司,形成年产 20 万吨镁合金及 系列配套产品能力。 第四章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 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0%以上。严格执行耕地和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 村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按照市场导向、因 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调整结构,优化布局,逐步形成以蔬菜 花卉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区域带、以水果药材为主的山区丘陵区域带、以粮食 作物经济作物轮作为主的平原作物区域带。重点发展油茶、毛竹、粮食、畜禽、 有机(富硒)农业五大产业,培植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 多种经营,提高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比重。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耕地 质量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 50%。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建设一批专业化、 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城郊休闲农业 等高效、新型农业,拓宽农业领域。力争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2 个,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6 个以上,每个县(市、区)创建 12 个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 工程,实施好退耕还林、长防林、森林抚 育、生态公益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大力发展高产油茶林、毛竹丰产林、速生丰 产林,加快现代林业示范市和“森林宜春” 建设,实现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的双 增长。 依托农业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 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支持各种经营主体兴办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 23 个销售收入上 10 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和 30 个列入部级规范化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 2015 年,全市重点龙头 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超过 100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400 亿元以上。大力发展以农 民自我服务为宗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机制和 管理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2000 家以上。 专栏五:农业产业发展 优质粮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加快转化的原则,积极发展粮食生产。2015 年粮食播面稳定 在 910 万亩(其中水稻播面 815 万亩),粮食产量 400 万吨,粮食优质品率达到 98%以上。重点培育 12 个年产 值超 10 亿元的粮食产业化骨干企业,打造 35 个知名粮食品牌。 油茶产业 发挥“全国名优特经济林油茶之乡” 和“中国高产油茶之乡” 的优势,创建油茶加工的知名品牌,以袁州、 丰城、樟树、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奉新等为重点,大力推广油茶种植。2015 年全市栽植面积达到 300 万亩, 其中高产油茶面积 100 万亩。 竹木产业 以奉新、靖安、宜丰、铜鼓、万载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竹木产业。2015 年毛竹蓄积量达到 5.64 亿根, 建设速生丰产林 40 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150 亿元。 有机(富硒)农业 着力放大“中国生态硒谷” 和国家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品牌优势,以丰城、万载、袁州、靖 安、铜鼓、宜丰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有机(富硒)农业。2015 年全市有机(富硒)农业种植面积达到 110 万亩。 畜禽业 以推进畜禽生产模式转变和产业经营为重点,继续引导畜禽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的 良种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着力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畜禽良种场,重点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 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加工销售企业。到 2015 年,肉类总产达到 70 万吨,鲜蛋产量 6.9 万吨,生猪出栏 720 万头, 肉牛出栏 33 万头,肉羊出栏 21 万头,家禽出笼 5000 万羽。 水产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养殖向精养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安全健康的养殖 方式转变。突出抓好水产品流通、加工增值和名优特水产品养殖。2015 年水产品产量 34 万吨,其中名优水产品产 量 12 万吨。 水果产业 以水果品种的更新改良为重点,扩大优质果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比重。着力推 进水果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优质果品生产基地。2015 年水果产量达到 15 万吨。 蔬菜产业 以城区菜篮子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全面推行质量认证,提高产品 质量,提高蔬菜自给率和市场竞争力。以发展蔬菜保鲜、加工为重点,大力扶持蔬菜深加工和出口企业发展。2015 年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 110 万亩。 其他产业 一是以花生、油菜为重点,积极发展油料产业。2015 年油料作物播面稳定在 185 万亩,优质品率 90% 以上,总产量 18.5 万吨。二是积极发展花卉苗木。2015 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 15 万亩。三是重点发展特色中药材。 2015 年中药材栽培面积达到 10 万亩。 第二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 及节水灌溉工程和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开展小型病险水库和万亩以上圩 堤除险加固,抓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 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 2015 年,全市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 50 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100 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70 万亩,使农田有效灌 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80%和 70%以上。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坚持整合资源、综合建 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 实现“四有五化 ”目标,即:有专业队伍、办公场所、经费保障、示范基地,站 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示范推广科学化、服务群 众优质化。推进集水务站和防汛抗旱办公室为一体的乡镇水利服务站建设,为 水利工程、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以及防汛抗旱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加强良 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农民购机用机扶持力度,扩大 机耕、机播、机收等农机作业服务,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年 均增长 8%以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特色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拓展 和改善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县乡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价格、 气象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检验检测机构。 农业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以人工影响天气、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及公共气象 服务、生态和环境气象监测评估三大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和自然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以完善水文监测体系,推进赣西水文水资源信息中心建设,加强国家基本水文 站建设工程、宜春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改造工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 文巡测设施及水文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防汛 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和抗洪抢险、应急救生队伍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 措施建设,有效预防水患。以森林防火远程监控、森林防火专业扑火设施、森 林防火物资储备和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强林业基层“三防” 协会、 森林防火预报、救护与指挥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系统防范森林火患的应急能力。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市、 县(市、区)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深化农 村改革,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农民采取出租、转包、入股、互换、 置换等方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用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集中,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使用,拓宽农民财政性增收渠道。转变农业生 产方式,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走“一户一业、一村一品” 的农业发展路 子,努力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 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落实“多予、少 取”的惠农政策,发挥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作用。基本完成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改革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 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大力开展以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 改环境,普及沼气、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电话和宽带网“六改四普及” 为 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硬化农村公路 1 万公里,使 50%自然村通水 泥(油)路。解决 204 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70%。大力开展以农村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三绿 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绿化工程,以“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操作 标准,加强垃圾收集转运焚烧场所和余热配套体系利用建设,完善“县城带周边 村、集镇带周边村和边远地区联村”垃圾处理模式,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力争全市农村垃圾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 得到明显改善。 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到 2015 年,70%的乡 镇建有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 90%以上。全面完成行政村村 邮站建设,提升农村邮政服务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服 务网络,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 索和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有条件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完善农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民主选举、 村务公开及民主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文明村镇、生态文明示范村、文明信用户 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和谐文化“一村一品” 建设,健全农村文 化体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增强农 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安居感。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科学健康文明 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础,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建城乡融合、工农互补、 人口与资源自由流动的城乡一体化格局。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建设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明确开发方 向,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资源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 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和发展农业条件好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 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依法禁止开发。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配套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 逐年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 环境保护能力。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对 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 和吸纳人口等。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 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全 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保护情况。 第二节 中心城市发展 中心城的发展目标是:立足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以建设“亚洲锂都、宜居 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为载体,打造全省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低碳经济和 低碳产业的崛起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行区。到 2015 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 50 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 55 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 坚持工业先导、服务带动,推进二、三产业加快协调发展。重点发 展六大产业:锂电新能源产业、医药产业、服务业、建材产业、机电产业、油 茶产业。 区域职能 坚持特色引领、综合发展,强化赣西区域中心城市地位。重点培育 区域宜居职能、区域交通物流职能、区域文化教育职能、旅游服务与休闲度假 职能、区域竞技体育培训基地职能等。 空间布局 按照南旅北工、服务沿江的布局,着力建好三大功能区:一是明月 生态旅游新城区,突出生态品牌优势、发展商务旅游、休闲保健等特色产业; 二是中心商务商贸宜居区,发展商务商贸、居住、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三是 特色产业基地新城区,发展特色工业,提升经济实力,发展科技、研发产业。 生态建设 立足生态、宜居品牌,坚持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区域生态建设 强调自然生态风貌的保留,突出生态旅游品牌打造;城市生态建设按照通透、 开敞、疏朗、大方的原则,实现大城市的经济创业、小城市的休闲生活。 城市建设 积极推进明月路、卢洲路、袁山路、秀江路以及锦绣大桥、宜春大 桥等城区道路、桥梁的建设和改造,打造“一环四纵十二横” 的路网新格局,形 成大城市构架。继续抓好城区供水、供电、供气以及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加快 袁州新城教育园区和中小学教育网点布局建设,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处理能力,增强城市人口承载水平。推进滨河绿化生态景观带以及东湖、徐田 湖、月亮湖等城市水体项目建设,加快袁州新城公园、花卉园艺博览园、雷火 塔森林公园、渥江湿地公园、禅都文化博览园、竹博园以及明月山机场广场、 新火车站广场等绿化、美化、靓化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凸显城市“秀 美”气质。 第三节 城镇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优化城市布局,完 善城镇体系,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格局。构建以宜万组合 和丰樟高组合为区域中心,5 个县城为次中心、小城镇为重要节点的城镇体系。 加快宜春中心城发展,拓展新城区,打造行政、商贸、休闲、科研、文教卫 生及居住等功能齐全的宜阳新区。做大、做强宜春经济开发区,建设宜万工业 走廊,促进服务业产业聚集,形成宜春-万载组合型中心城市,带动赣西地区城 镇结构的调整改造。加强丰城、樟树、高安城市建设,完善联系三市的高等级 公路网络,促进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打造丰樟高中等城市群,形成组合型中心 城市,对接南昌大都市圈。 建设好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理工大学《化工过程自动控制与仪表》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电力拖动直流控制系统》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光伏施工专业合同文本
- 广州市合同制护士工资
- 航次出船合同类型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三章概率3.1.3概率的基本性质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3
- 作画课件秋之姑娘的花裙子
- 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GS1China)UDI结构-及相关国家标准
- 2024电子产品委托加工合同范本
- 2023年数学竞赛AMC8试卷(含答案)
- 正畸教学查房
- 高空涂料施工方案
- 船舶定位-天文定位
- 早期康复介入管理制度范文
- “能救命的AED”了解它吗?学生主题班会课件
- 无人机低空遥感网服务平台建设需求
- 简历制作技巧培训
- JGT161-2016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 高铁乘务员职业规划书
- MES项目启动会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