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作用的策略研究_第1页
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作用的策略研究_第2页
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作用的策略研究_第3页
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作用的策略研究_第4页
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作用的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作用的策略 研究 摘要:发展农村中医药服务,是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也 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就目前我国中医药服务在农村卫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村中医药服 务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等作一 综述,为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医药农村卫生服务策略研究 中医药在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老年性、功能性、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具有“简、便、廉、验”的 明显优势。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 们认识到,做好农村中医药工作,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是保护广大 农民健康,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民群众科 学文化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缓解当前医 药费用过快增长与农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减轻农民负 担,减少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农村 中医药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1 农村中医药服务的现状 建国以来,虽然保护和发展农村中医药服务一直是我国卫生工 作方针的内容之一,但是近年来,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医药 服务日渐萎缩,西化倾向严重。 另一方面,中医服务在初级卫生保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 展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六位一体”的功能过程中,占有得天独厚 的优势。 1.1 中医药服务日渐萎缩 在农村三级医疗机构中,中医人员的数量少,在卫生人员总数 中所占比例小,并且越到基层低学历和无学历人员(祖传师授缺乏正 规培训者)的比例越高,低职称和无职称的比例也越高。中医人员的 技术素质普遍不高,虽然能开中医处方的比例很高,但是擅长中医 者和能够“辩证施治”开出正规的中医处方者的比例却很低。中医 人员的西医化倾向明显,在平时提供的服务中多以西医为主,中医 服务很少。 乡镇卫生院中医特色不浓,中医服务日渐萎缩。其中,未开设 中医科者占有较大的比例。治疗手段单一,治疗方法上以汤药和中 成药为主,而一些针对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针灸、按摩、拔罐、 捏脊、搐鼻及草药等中医疗法的提供率很低,甚至弃之不用。乡村 卫生机构的中药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且有所下降,存在该炮制而 未炮制的现象。卫生室中药橱、柜的配置率较低,而且橱、柜破损 严重,虫蛀鼠咬、霉烂变质现象普遍l。 在农村临床工作中,中医服务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和缺陷,形 成了一种比较典型的“中医治慢不求急 ,的就医模式,严重限制了 中医的临床范围,主要是对老年性、功能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 及农村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肝胆疾病、腰腿痛、妇科病、肾 病、呼吸疾病等的预防、治疗、调理和康复,而对预防、保健以及 其疾病的诊治服务的提供却很少z。 政府对中医药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渠道不畅,导致中医 药政策制定不及时与落实不到位。农村中医工作,特别是乡村中医 工作作为一个新课题,还没有普遍真正的列入各级卫生主管领导的 议事日程,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卫生局没有中医 专职、专干和中医股,对乡、村中医工作投入减少、辛卜偿不足、 没有目标要求、检查评比和业务指导3J。 1.2 农村中医药市场潜力大、前景好 1.2.1 中医服务的潜在需求比较大 21 世纪,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 慢性病已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 增加,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困扰,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药品 的危害,一个回归大自然、热衷于传统疗法、崇尚利用天然药物的 潮流逐步形成。而传统的中医药对老年病、慢性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并且副作用小,因此,人们已经越来越需要中医为自己的健康服务。 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中医有着深厚的 感情,中医的一些传统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服务的社会需求 非常大,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农民服务,既受欢迎,也为老百姓 所能负担的起。 1.2.2 中医药的优势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生产斗争与医疗实践的 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独特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相比,中 医在理论、技术、效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理论优势。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符合世界医学科学发展的大趋 势。当代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 模式转变,这与中医历来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强调“天人相 应” , “整体观念” 、 “辨证施治”是相一致的。所谓“整体观念”就 是把人看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强调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 理方法,向患者提供个体性的服务,即“同病异治 , 、 “异病同治 , ,或“证同治亦同” 、 “证异治亦异” 。此外,中医药学强调医患关系 的重要性,重视精神活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 方针,有着丰富的养生之道,这些恰恰满足了新健康观要求,顺应 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4。 技术优势。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方法灵活多样,除方药、针灸 之外,还有刮疹、火罐、熨法、水疗、浴法、熏蒸、蜡疗、泥疗、 推拿、按摩、气功、捏脊、割治等许多行之有效的疗法,至今仍被 广泛流传与掌握。中医传统服务价格低廉,有利于减轻居民沉重的 医疗负担,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很适合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另外,中医服务还具有检查无痛苦,副作用小等优点。效应优势。 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所起的作用,远远不只是对于疾病的治疗, 它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所形成的预防、保健等综合性、连续性 的医疗服务体系,为我们现在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和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捷径。它使居民在享受中医 药服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享受到以全科医学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 务,也必然会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2 影响中医药服务发挥作用的因素 2.1 农村中医药政策制定与落实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虽然始终把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学作为我国 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但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当中,缺乏强有 力的措施支持。主要表现有,当传统中医药学继承与发展受到市场 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经济因素冲击的时候,医疗服务制度改革政策滞 后,中医药事业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保证。当农村中医药事业的补 偿政策不能按要求落实时,各级政府缺乏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发 展农村中医药事业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但缺乏明确的可考核发展目 标,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地区间差异较大。 现有政策对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应用特点兼顾不够,缺乏具体的中西 医服务协调措施,影响了农村中医药的发展。 2.2 中医理论发展滞后问题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的思维,治疗 疾病的作用机理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 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理论呈现出缓慢而滞后的发展状态,这一方 面使得许多人认定中医药学是古老的落后的理论,虽能治病,但缺 乏科学依据,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处理和分析疾病的手段和技术越 来越深入人心,许多人开始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 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的理解简单化、片面化,甚至出现了“如今西 医已能洞察细微,无所不至 , “中医药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 ,的 观点,严重的阻碍了农村中医队伍的稳定和农村中医事业的发展。 2.3 中医药服务需求问题 农村居民对中医服务的需求与西医相比相差甚远。对中医服务 需求的萎缩一方面与中医理论科普化困难,导致居民对中医认识不 足、存有偏见,进而影响了农村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接受有关。另 一方面,农村传统中医技术项目革新发展缓慢,传统中医药本身的 缺陷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农村中医药服务市场不规范等因素也严 重影响了居民使用中医服务的积极性。 2.4 中医药西化问题 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人们把经济利益作为主要追求目标,致使 传统的中医服务宗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方法受到了严重的冲 击,就连一些中医药学权威、学者也 在币场经济的大潮中感受到了自己的“逊色” 。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 获得上百、上千乃至万元的收入,也很难为医院创造巨额收益。 “中 医院西医化”实际上是农村中医机 构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一种“功利 ,行为6。大部分医疗机构根 据收益水平来决定集体或个人的业绩工资,收入低者不仅承受来自 个人的经济压力,而且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心理的压力。所以,中 医机构转变服务内容、中医从业技术人员转变岗位是普遍现象,已 成为中医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中医药人才因经济收入低和不能 发挥作用而流失,导致中医药服务方面的建设停止或放缓,农村居 民接受中医药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也就越来 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2.5 中医药人员问题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药人才缺乏,许多农村卫生室根本 没有中医大夫。部分乡村医生虽接受了中医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但 对中医只是粗浅的了解,不能运用 中医诊疗技术、不会开中药,中药利用率极低,有的村卫生室根本 无中医药服务项目。这些地方传统中医药项目逐渐被遗忘。 2.6 中医药疗效问题 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相对滞后,中药剂型的改革没有突 破性进展,大多数的中医临床诊疗仍沿用传统的方式,见效慢、疗 效不稳定,导致许多慢性病病人对中 医药的信任度降低。中药质量得不到保证,药品的安全与药效无保 障,久之造成了中医药的信任危机。 2.7 中医市场规范问题 虽然各种各样的土单验方对农村居民的防病治病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但由于“机理 ,不明,易被某些“不法分子, ,利用,任意 夸大疗效,为其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中医药服 务行为不规范问题(夸大的中医药疗效宣传、遍地开花的医疗诊所和 特效治疗等) 使广大农民群众真假难辨,弄不清楚疗效的真伪,受骗 上当者对中医药的服务利用失去信心【7。 。 3 充分发挥农村中医药作用的策略与措施 3.1 加速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本策略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农村中医药服务人才(人才素质除技术 水平要求外,要有执著的精神、良好的医德) 的培养,推动中医理论 和技术的科研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总结摸索适用的服务技术) ,实 现中医理论的科普化,中医适宜技术与特色服务的开发与推广,最 终形成良好的中医服务的市场氛围,提高中医服务的社会需求,发 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应有的作用。策略的重点是为农村培养 适宜的中医药人才,需要机制创新来保证目标与教育相适应的中医 医学教育模式,通过适宜的教育、培训方式提高农村中医药人才素 质。 要做好对中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发 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带动一批、辐射一片; 要完善政策措施,力争 在名老中医“师带徒”方面有所突破,加大组织和支持力度,做好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发掘、推广工作8。 培养中医药人才是发展农村中医事业的重点,也是提高中医药 服务水平的关键。地方政府应把乡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列入卫生工 作的长期规划,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乡村中医药人员 培训计划,并实行目标管理,明确专人负责,要把实现每个村卫生 室都能独立开展中医药服务以及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培训工作 的最终目标。 培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 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请上级医院专家教授会诊讲学、举办业务 讲座和中医药人员培训班等形式。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县级中医 院的基层指导作用,通过双向转诊、下乡义诊、专家会诊、举办中 医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乡镇中医药人员业务培训和基层中 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 I9。 对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应该是包括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基本 技能、基本方法、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等在内的全面教育,要求学 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技 能外,更要树立牢固的中医专业思想,正确的职业的道德。以农村 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为目标,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 规模适度、业务精良、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3.2 强化中医服务特色中医服务特色 包括质量和技术优势特色,同时也包括在提供中医服务过程中 不断总结出的适宜技术、创新所形成的现代化技术以及与服务需求 相适应的服务理念。 本策略的目标是开发中医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内容,强化中医 服务特色,提高中医的形象和美誉度,增强中医服务对老百姓的吸 引力,最终发挥中医的优势作用。重点在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开 发,适宜的中医服务技术的推广,与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理念的树立 l0。 围绕该策略的目标与重点,医疗单位按照中医专科建设的有关 标准加大建设力度,加强科学化管理,不断发展、完善、提高,努 力将重点专科做大、做精、做强,打 造中医品牌,充分发挥重点专科、专病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当地的 常见病、多发病,不断收集积累民间验方,引进适宜技术,突出中 医专科专病特色,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地方卫生部门积极弓导和 支持各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培植特色专科,塑造优势 专科,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专科专病发展格局, 扩 大中医药服务在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影响。 3.3 规范中医药服务市场 本策略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管理手段规范中医药准入、中医药服 务标准体系,从而有效地控制农村中医药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假、 冒、伪、劣等欺骗行为和鱼龙混杂的现象,提高农村中医药卫生服 务的信誉和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度,从而为中医服务作用的发挥提供 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l。重点在于规范和净化中医药服务市场, 提高中医在民众中的信誉。 3.4 加大中医药的营销和宣传的力度 本策略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营销活动和科普的宣传,逐步形成 与扩大居民对中医服务的认知度,从而加强居民接受中医服务的意 愿,提高中医服务的利用率。策略的重点是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及 中医理论和技术的科普化,明确营销和科普宣传的任务和目标。大 力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研究市场和需求,广泛宣传、普及中 医药知识,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围绕目标和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采 取多种形式,如制作宣传版面、播发和刊登新闻稿件、印发宣传材 料等,对农村中医药事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各乡镇卫生 院、村卫生所可通过宣传栏、发放小册子、典型病例疗效介绍,在 村卫生所悬挂各项适宜技术宣传版面、播放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 VCD 光盘等形式,充分宣传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简、便、验、廉” 以及能有效减轻医疗保健费用负担的独特优势,采用中医药防治常 见病和多发病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充分了解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所 具有的独特作用。通过持续、有效的宣传强化各级领导支持中医药 事业发展的意识,坚定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和 决心,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工作的信赖感、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的应用水平8 3.5 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本策略的目标是医疗机构通过向居民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高 质量的、基本满足服务需求的适宜中医技术,提高中医服务的使用 效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应有的作用。重点在对乡 村医生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扩大中医适宜技术的使用 范围,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有效减轻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 负担21 。 加强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乡村医 生开展各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使每个乡村医生能运用中医药适 宜技术开展诊疗服务是适宜技术推广的保证。为确保推广的效果, 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列为乡村医 生的年度考核内容以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年底不能开展中医 适宜技术的村卫生室取消其作为新的农村合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的 资格,同时取消辖区乡镇卫生院当年度的“评先树优”资格;制定严 格的奖惩措施,积极引导、鼓励乡村医生运用针灸、推拿、拔火罐 等非药物疗法和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疾病;做好资料汇总,确保全县 村卫生所均能让农民群众少花钱、多看病,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 医适宜技术服务。 农村中医网络建设也是适宜技术顺利推广的必要前提。在农村 中医网络建设上,把县级中医院发展成为科目齐全、综合水平较高 的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中医服务中的龙头作用。在乡 镇卫生院建立中医科,设立中药房、中药库及中药加工炮制室,合 理调配使用中医药人员,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中医药发展中的枢纽作 用【13 。全面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保证 每个村卫生所至少有 1 名能熟练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和常见病的中 医药防治技术的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提高中医药治疗 量。 3.6 加决中医服务的创新 中医服务创新包括理论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其难点是理论的创 新,由于中医理论创新的滞后,中医技术的创新只能用现代科学理 论来解释,难以代表传统中医的疾病 诊疗思维模式 tl4。所以本策略的目标是通过中医理论的创新,传统 理论与现代理论的整合,实现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最 终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本策略的目标重点是促进中医药创新,可通 过对中医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研究、加强与现代科学体系的衔 接研究。我国中医药研究要切实做好自己的科技创新性研究发展规 划,通过规划和适当的政策引导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实现中医药的 创新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理论,包括对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 出版,对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理论的挖掘整理,对当代名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的系统总结整理,对中医独特 诊疗技术的提高与扩大应用。其次是大力深化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 建立以优秀人才为核心、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运行机制和与之 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医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 制15 。 加强中医药科研相关条件的建设,形成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整体 合力改革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中医药继承发 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力争取得在国内外医 学科学领域有显示度的突破。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中医药科技进 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 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在中医药科技工作中要鼓励创新、 竞争和合作,鼓励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 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鼓励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农村中医药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建立一套与农村特点相适应的中医 创新机制,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7 实现农村中医药事业协调、持续发展 本策略的目标是通过“三个到位”(思想到位、优惠政策、资金 到位) 和“四个保障”(政策保障、投入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加大对农村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同时协调有关部门,鼓励全社会参 与,为农村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8。 3.7.1“三个, ,到位 思想认识到位是指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是农村卫 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要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 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卫生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各级齐抓共管 的良好局面,为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优惠 政策到位是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扶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 施。如,在制定卫生区域规划时,注重对中医药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大对中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扶持力度;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改革时,将中医院列为定点医疗机构,并使其享受与其他医疗 机构相同的政策待遇;在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时,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 的作用,扩大中医药的参与领域,适当提高一些服务的报销比例;在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适当放宽中医药人员晋职晋级、评先树优的 条件,对其进修学习、住房分配等方面优先照顾、优先解决,同等 条件下优先录用和引进中医药人员,充实中医药队伍。这样,在全 社会特别是卫生系统内部进一步突出了中医药事业的地位,极大地 调动了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 资金投入到位是对中医发展的重要支持。对中医事业经费要实 行财政预算单列并逐年加大专项经费补助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 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县中医院的基础设施配套建 设,发挥中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对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服 务的投资力度,保证中医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的及时到位。 3.7.2“四个“保障 政策保障是要从政策上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要完善、落 实中医药事业的有关方针政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支 撑条件和政策环境,切实做到并坚 持中西医并重,保护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的 发展。要加强发展中医药事业政策的系统研究,以政策为导向,以 政策作为事业发展的保障,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9。 投入保障属于政策保障的范畴之一,从对传统医学继承性和发 展性保护的角度,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投入政策保证。除相关 卫生政策体现的补偿政策,对农村中 医药事业的投入应变机构投入为项目投入,对传统的、需要继承和 发展的优秀中医药项目要实行保护性补偿,对需要开发和创新的中 医药项目要进行支持性投入,刀。对经济效益较低但医疗效果较 好的传统中医药项目要进行鼓励性补偿。项目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保 证投入政策的产出(继承与创新的产出和卫生服务产出) 。可根据中 医药项目的建设目标,产出效果、效益,在一定基本补偿的基础上 明确投入重点,并对投入的效果进行考评。投入要有明确的法律法 规作保障,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作保障,对投入政策的落实情 况要进行定期考核。同时,也要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组织 与整合社会力量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 组织保障是指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依靠相应的农村卫生组 织,要发挥“一网多用”的作用,要明确相关卫生机构应承担的中 医药职能,责任落实到专门部门或人 员。要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对县级中医医院逐 步按现代医院制度进行改革,对乡镇医院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 进行改革并完善其功能,鼓励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和相关的中医工作 机构或人员进行中医的开发并使之得到应用。在农村中医服务体系 的建设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中医药项目要设置科学的评估指 标体系。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系统地开展一些特色 性的农村中医服务工作9制度保障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 药服务工作要进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对中医 服务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为保护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角度,国家要制订包括“中医法”在内的中医法律法规,保 护和发展中 医;从微观角度,在现有的中医服务管理体系中,要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创新,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程兆盛.江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医药管理杂志, 1994,4(3):33 一 35 2.魏开敏 .宝鸡市农村中医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医药管理杂志, 1994,4(2):32 一 33 31.俞志新.浙江省农村中医药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中医药管理杂 志,2002,12(4):14 一 18 叫林秀明.福建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调查简报.中医药管理杂志, 1995,4(2):19 一 21 5尹爱田 .影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9:558 一 559 6l 尹爱田 .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中国卫生事业管 理,2005,9:552 一 553 7张启平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农村中医药工作全面发展.中国 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 25(4):25 一 26 8.张启平 .发挥中医药作用,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国农村卫生 事业管理,2005,25(4):27 一 28 9 .赵延奎.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9:556 一 558 10. 宋春燕.中医药服务利用界定与中医药现代化趋向.中国卫生事 业管理,2005,9:560 一 562 【川.夏立红.海南省农村中医资源与服务调查报告中医药管理杂志, 199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